教育培训 > 中医业界有种说法,“中医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伤寒论》这棵树上了”,这个观点有道理吗?

中医业界有种说法,“中医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伤寒论》这棵树上了”,这个观点有道理吗?

2020-10-19 23:32阅读(62)

中医业界有种说法,“中医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伤寒论》这棵树上了”,这个观点有道理吗?:答案恰恰相反,中医的没落,是因为大家没有认识《伤寒论》,并且忽视

1

答案恰恰相反,中医的没落,是因为大家没有认识《伤寒论》,并且忽视《伤寒论》所导致的!

纵观中医的历史长河,《黄帝内经》是基础的理论,《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而针灸、刮痧、药物、导引等,则是具体的治疗手段。至于其他的众多医学流派、治疗方法,都是在内经、伤寒的基础上衍化而生。

中医理论体系及中医的发展,必须以内经、伤寒为根基,融合众多的派系及技术,才能够破开迷惘,获得新生,而不是相互攻击和对立!




2

知道为什么吗?中医典籍之祖是黄帝内经,有多少人真的能看懂看透?伤寒论简简单单又有药方治法多少人能看懂?黄帝内经为道,伤寒论为术,只知其术而不知其道。这只是其中之一。

时至今日,已无师徒传承,学一肚子书本知识连号脉开药方都不会,有何用?中医毁于现代教育,中医学院课程一年就够了,重要的是赶紧实践,让名医带徒,而不是死啃书本,学一肚子书本知识却无半点用处!你学再多书本知识,没师傅连中医大门都进不去!中医是实践医学,是经验医学,并不是背诵经典全文就能治病的!今天,中医师傅老的老,死的死,就没有一个学校学出来能继承衣钵的!现代教育只不过是纸扎的灯笼,看着很亮,根本经不起现实风雨的考验!

上一代的中医师傅慢慢在离我们而去,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现代教育已经是中医发展的障碍,而不是助力!

把人关进温室,培育人才,只能种菜,绝不可能培育出参天大树!只有现实的风雨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如果中医传承问题不解决,中医消亡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再不重视,正视这些问题,无异于自残一臂!

3

中医无法量化是最大的问题,与其说中医不如说是草药学+巫医学+养生健体学+经验积累,没有建立的科学依据,而西医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具备完善科学的体系,一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就能使其具备可重复的成功可能性和广谱性,不可否认在几千年的历史下来中医积累了很多的药方和对症治疗方案,也不可否认的确有妙手回春的老中医,但是中医施医者的经验和认识的不同导致处方的差异巨大使得一方难治多人,再加上现在的挂着中医坑蒙拐骗的人大大损害了中医的名声。中医的发展甚是困难。

中医的确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但是真正掌握其火候的中医大师还有多少?何味几钱几分的量,是药三分毒,西药尚注重药理和药动力,而且具体到了准确量化,还有多少中医施医学能准确的把握火候?

中医重在调理,以调理顺理并提高身体的免疫机能,免疫机能强大了某些病自然而然即可痊愈,但是对于某些免疫缺陷的病况却很难有所作为。

中医应当理性的看待自身在医学上的地位,不应当盲目的推崇中医万能论!也不能说中医无用论!更不要动不动就拿中医作幌子做噱头吸引眼球的XXXX疗法!那简直完全就是是坏了中医的形象!

4

去看一下日本韩国美国对待中医的态度。再看当下政策和国人对中医的态度,对比一下,动动脑子,还不能悟出点什么吗?不想引经据典说什么大道理,也不想推崇和反对什么。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绝对有效。西医借着现代仪器和药品也能治愈许多疾病。但二者皆有极大缺憾。中医辨正,西医溯源,二者互补才能让各种病害大多被治愈。现在中医在中国己被边缘化,其原因是因人辨正,举个例子感冒,中医分几种,施药后患者恢复,不会让病者进一步病情加重,西医只能治标,个别患者会进一步引发其它病症(气管支气管甚至肺炎)。而西医的手术也是传统中医不可替代。所以随时代的发展应各取所长,并不是谁能取代谁。望观者多思,不喜勿黑一个传承中医的观点。

5

没有任何道理。咱们实事求是的论证。

原因一:伤寒论承接汉代以前医学传承。《伤寒论》本身就写了,仲景引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等于说是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典,代表了汉代以前治病方法的精华汇总。


原因二:伤寒论为汉代至今的医学奠定了基础。从伤寒论后可以看到,不少医派的兴起都是和伤寒论息息相关的,可以看到宋、金、元、明、清每朝知名医家莫不是以伤寒杂病论起手治病,尤其是清代赫赫有名的温病学派,实际上源于伤寒某些思想,具体可以参见温病条辨等书。


原因三:俗语云学医三年谓天下无病可治,行医三年谓天下无方可用。可知临床中疾病极其复杂,对于初入临床不久的人来说,伤寒杂病论非常好用,方证对应即有效果,能够最快的帮助患者康复,又能降低犯错的可能性。


当然,伤寒杂病论绝不可能涵盖所有临床病情,可能最终连一半都没有。但很多大师还是能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就是因为他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更加深入,可能与仲景说的已经不一样了,能够用古方治今病,不仅仅是辩证,而且还包括病理、药理、生理都一一与病情相合。


可见,中医现在把伤寒杂病论作为圭臬还是十分正确的,是因为很多很多大师,各个朝代的大师都梳理清楚了中医大多的流派都是源于伤寒,所以现在中医仍把伤寒杂病论作为圭臬。


最后说句题外话,因为很多其他学派起源的书籍都未现世,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6

各说己见,谈一点我的看法。

中医的未落,不能怨仲景,是中医人自已丢掉了重要东西,一个关键的“炁”,请各位中医人认真的分柝一下,我们的先人为什么造这个字?“炁”字说明了什么?“炁”“氣”同音而形不同,“炁”是告诉我们水无了是产生疾病的关键,人类的疾病和“炁”有着直接关系,百病皆由炁生。

很多疾病先有的症状是疼痛,请问疼痛的部位变色了吗?没有变色就不是血瘀,所以在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见效非常慢,是路子不对,要通滞化瘀就能马上见效,引气归位,气行痛止,自然平衡,不伤其正,才是当今医疗的最佳方法。

这是我三十多年的治疗经验,请指正。

7

因为经典的典籍导致中医的失传,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中医历来就有“经方派”和“温病派”之争,经方派以东汉末年张仲景为代表,著名的著作就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北方人,东汉末年,战乱肆虐,人民水深火热,食不果腹,因此伤寒致病是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伤寒杂病论》就以六经中风的思路形成了一套治疗体系。

温病学派是明代在吴越地区逐步兴起,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代表作品有《温疫论》,代表人物是叶天士。这一流派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南方湿热的天气,明末南方人民生活物质相对丰富,流行病频发,而主张“百病从寒起”的经方派的治疗手段似乎并不理想而出现。

显然,正如《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所说:“ 地势使然”、“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是环境地域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疾病,进而形成不同的医学流派。

至于中医无法发扬光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和传承的问题: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表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中医对于衣钵传人是非常挑剔的。同时,各门各派狭隘的门派观念而导致的“医术密不外传”,都导致中医无法由线到面的传承。

2、学习难度的问题: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难经》、《伤寒杂病论》,哪一本都不好读,还要懂得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等等,能全面掌握并融会贯通这样一个庞大体系的人,真的也不容易,而且这样的人还需要时间和临床的积累。谈何容易!

3、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的心态

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是患者又怎可忍受“抽丝”般的病去,所以,当近代以消除症状为治疗首选,用机器的观念看待人体的西医登堂入室的时候,中医就被边缘化了。

不过,不用担心,中华文化就是这样神奇的,几经覆灭,却又生生不息,即便得不到官方和主流的支持,它在民间依然口口相传,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两千多年从不间断的,像黄河一样容许任何一条支流汇入,可以包容一切,但也永远不会被泯灭的文明依然会流传千古,这里也包括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

8

伤寒论里面已经论证了温病的类型,有春温,湿温,秋温,冬温,风温的发病过程,伤寒论里面所有的方子都会给疾病以出路,让他从不同的地方排出来,而温病派早就已经脱离了真正的中医治病原则,而教科书里面把伤寒论压缩的只有几页,而其他的全部讲的是温病,现在市面上凡事能治大病效果好的基本都是经方思维,温病派的治病思路基本和西医是一样的,我给师兄一起看病,我看有表症必须先解表,基本用药第二天就好了,而他一看发烧一派清热的药就下去了,病弄个七八天都弄不好,最后还不承认自己医术有问题,而他学了那么多年,一直都学的是温病,告诉大家,温病只是发展的一个过程,很多都是由外向内走,表证未解变成里症的,所以不要觉得伤寒就没有温病的治法,只是你们根本就没有读进去而已

9

我的个天啊,中医之所以成了今天这副模样,不是因为吊死在伤寒论上,而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医看不明白伤寒论,开始在其他方面瞎使劲。以伤寒论的理论、以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剂看病在中医里被称作经方,你可以问问现在看病的中医大夫,有几个会用经方的,有几个开的是经方?十个里面都没一个,所以不是伤寒论束缚了中医,是抛弃伤寒论束缚了中医发展。

10

不是这样的,关键还是疗程,疗效方面。因为中医强调辩论施治,问题就出来了,辩证的人,要很有医学天分,能够独立完成看病开方。如果存在对证状的诊断分岐,始终不得要领,耽误治病,那岂不是成了杀人的人么?另外就是特效药的问题,没有特效药,病人也会因为时间长了,难以康复。所以诊断要稳准狠,治疗也要稳准狠,中医才可以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