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崇祯杀袁崇焕是对的吗?

崇祯杀袁崇焕是对的吗?

2020-10-18 02:32阅读(62)

崇祯杀袁崇焕是对的吗?:看了解答区的一些解答,很多人提出,袁崇焕这个人是可以杀的。第一个,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忽悠了皇帝,该杀,这是欺君。第:-袁崇

1

看了解答区的一些解答,很多人提出,袁崇焕这个人是可以杀的。第一个,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忽悠了皇帝,该杀,这是欺君。第二个,袁崇焕与后金书信来往频繁,而且擅自杀死了大将毛文龙,这是他投敌的证据。所以,某一些人,甚至是一些“历史达人”,据此就提出了观点,说,袁崇焕其实不是一个好人,他是有投敌嫌疑的,之所以袁崇焕被后世褒奖,这是一个阴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阴谋呢?因为这事满清故意拔高袁崇焕的,为的是给大家看,这么一个大忠臣你们明朝都杀了,这是是非不分啊,所以你们明朝灭亡是活该。这种观点,就叫做阴谋论。

而针对袁崇焕的阴谋论,始作俑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当年明月具有很不客观的倾向性,他的作品无限的拔高明朝。对明朝的特务统治,宦官专权,腐败政治,帝王昏聩,当年明月都予以了洗白。崇祯帝冤杀袁崇焕,在当年明月看来,这个是崇祯帝的污点,是大明朝的污点,所以一定要想办法给崇祯帝洗白。所以,当年明月就用阴谋论贬低了袁崇焕,暗示袁崇焕确实有问题,他的作用也没有那么高,都是满清故意拔高袁崇焕,目的是贬低前明。当年明月提出的这种阴谋论,还很有市场,就是没有客观。

满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死于袁崇焕之手的,即使不是直接被其击杀,也有密切关系。袁崇焕弄死了满清的太祖努尔哈赤,你觉得满清真有必要去拔高袁崇焕这个仇人吗?这是满清的耻辱。袁崇焕虽然不能“五年平辽”,但毕竟抵挡住了后金的攻势,换成其他将领,谁又能做到?袁崇焕诛杀毛文龙,早就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毛文龙投敌,清廷的大内满文密档,就有毛文龙投敌的七封书信。杀毛文龙虽然没有走正规程序,这是袁崇焕的刚烈性格导致的,并不代表袁崇焕是为了一己之私才去杀人。

2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袁崇焕罪行明明白白,没有什么虚假的。

第一,付托不效,工作差,下了五年的军令状,结果两年不到辽东局势从稳定到大崩溃,敌人轻松绕蒙古入关。这也说明后金根本不怕关宁军抄他们老家,要么看不起,要么是不担心面前的十几万关宁军。原来能牵制后金的东江镇也没了。

第二,专恃欺隐,欺骗和隐瞒,袁崇焕背着皇帝想用议和的方式来完成承诺,而当初他的诺言是武力平辽,崇祯才破格提拔给钱给权,为此集中全国资源,连杀毛文龙都替他背锅了。

第三,以市米则资盗,这有两个词。市米指卖粮食给后金属下蒙古部落喀喇沁部,该部崇祯元年与后金结盟打察哈尔部,崇祯二年初又被后金正式收编,定国制和军制,后金入关就驻扎喀喇沁喀喇城。那些粮食顺道成了后金军粮,所以资助强盗,指资助后金。特别指出喀喇沁联合后金和察哈尔作战,已经被满桂和张凤翼获悉,也就是朝庭知道喀喇沁投靠后金,所以下旨来问。袁崇焕先是说哈刺惧三十六家未与奴通。后又答复“也给他们打了招呼,不许和奴通”就是一句警告,根本没用。崇祯许其赈济,也就是按人数救济定时定量卖,禁止公开市买。袁崇焕不听,一直卖到自己仓库空了。

第四,以谋款则斩帅。指与后金私下议和,为此杀毛文龙。即使是为袁崇焕洗白的满清明史,也承认这一点。袁崇焕与后金的议和朝庭和皇帝不知道,他私下写信给两个大臣探口风,对方不敢答应,没他的胆子,事后也第一时间把他卖了。毛文龙难民军队战斗力不强,但仇恨深死缠烂打,但对敌人有很强的牵制作用,这是当时的共识。东江镇经文官集团反复清点后确认的斩获数目远远超过关宁军的几次所谓大捷,袁崇焕就干过这个活。努尔哈赤曾曰:“文龙在,吾不得劳师远征,恐家中妇孺不宁。”满金大臣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最好的是双方还有血仇,后金杀光了毛文龙全族,毛文龙挖了努尔哈赤祖坟,双方绝不可能停战。

第五,纵敌长驱,顿兵不战。他领援兵在蓟州要道没有打,躲城里看着敌人经过,然后没有追击,而是绕了个大V字路线,路程翻一倍,避开后金行进路线提前三天到北京。相反满桂是一路和后金纠缠打到北京,军队基本都打残了,崇祯破例让他进翁城扎营过一晚。广渠门之战,对手是一千后金白甲加两千蒙古人,他是关宁军加京营两万人,结果关宁军左路将领逃跑引起崩溃,被几路击穿到城壕,差点完蛋。同一时间,皇太极领主力在德胜门打满桂,满桂战败向关宁军靠拢,被误伤。之后,关宁军再也没有打过,移营左安门,避开敌人再也不打了,皇帝几次催促都没用。所谓左安门大捷,没有任何记载。

第六,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指刘策在蓟门堵住了后金,结果被袁崇焕调回密云,尤世威从通州调到昌平。关宁军援军两万多,其中核心骑兵九千,袁崇焕分散关宁军步兵到各地,只留骑兵在蓟州城内。玉田蔡裕及龚彰部关宁军步兵3千,丰润参将邹宗武部关宁军步兵2千,永平关宁军步兵参将杨春部3千并游击钟宇部(数量不详),迁安游击满库部关宁军步兵2千,建昌刘镇华关宁军步兵2千。其他当地援军,总督刘策部回密云,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禄。几乎处处分散,结果造成关键要道蓟门和蓟州城本身兵力空虚,连出城都不敢,对手大摇大摆过去了。后面的通州也没军队,这条最重要的防线废了。

第七,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有两点,第一潜携喇嘛,用来和后金谈判沟通,这说明袁崇焕想议和而不是平叛,那么当初的五年平辽就成了欺君。第二,坚请入城,说明他不想打。明朝土木堡之变,救国英雄于谦规定,所有援兵必须背靠城门驻防,即容易内外支援补充,又激发军队战斗意志。袁崇焕一路上逛来逛去一仗未打,肯定不能进城。

袁崇焕的这一系列事情过于离谱,死刑是没什么意外的,放到今天也一样。例如美帝通过朝鲜半岛入侵,某将领下军令状获前线军队总指挥权,然后却与美帝私下议和,为此杀自家将领示诚意,还卖军需给美帝的打手韩国,对方入境后不阻拦不战斗,调开防守关键要道的军队,自己带军队绕路回京,最后美帝军队到京门口了。一句话死定了,什么理由都没用。

3

是对的。袁崇焕是被关押审查了半年之久才明正典刑的,所以不存在反间计一时冲动等问题。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袁崇焕案件涉及到几个人我们一起说一下。第一个是毛文龙,这个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一百多人开辟了敌后根据地东江镇十来年持续不断的打游击战骚扰后金差点把他搞死。反对的人说他拥兵自重不服管理杀良冒功耗钱粮无数和跟后金有通敌嫌疑。我的看法是拥兵自重可能有的不服管理也可能存在,将在外嘛打仗并不是单纯的打仗多多少少也要为自己考虑。但从毛文龙的战果和对后金的牵制作用看还是功大于过的更何况毛死后他儿子宁死不降披发入山的气节值得肯定和认可的。所以袁杀毛等于自毁明朝海外长城解除了对后金的牵制。

第二个人祖大寿和他代表的关宁军。我们看明史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可能一直觉得关宁军特别厉害是明朝的特种部队。但我从相关资料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果。辽地将门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自成一派,明朝是屯田制下面的辅兵基本都是他们吴家祖家等将门的农奴,真正能打的不是没有,李如松李成梁吴三桂等他们的家丁们战斗力都超强,但这些都是他们的宝贝疙瘩不会轻易去拼。当王在晋高第提出撤出辽地退守山海关时反应最激烈的是谁?就是这些辽东将门们,这侵害了他们的利益。袁崇焕来了,他是文官但也压不住这些个军头,怎么办呢?合作,袁崇焕从朝廷要来大量的军饷供养这些军头,这些军头拥护袁崇焕,但有个前提不能让他们去拼命,这样大家都好过。所以祖大寿吴三桂吴襄都特别听袁崇焕的是英雄惜英雄的敬佩?是利益相关的纽带。这也就是祖大寿一听袁崇焕被抓了吓得他马上就跑了,以为事情败露,袁崇焕一封信就劝回来了,估计也是跟朝廷说了实话,朝廷一看这要是一追究整个辽地将门不都给投降了后金算了杀一人而保大家吧。

最后说一下袁崇焕。估计他开始也是真想干点事情的。结果一到地方看到已经烂到根上的关宁军后彻底绝望了。毛文龙又不鸟他,关宁军你指着他们去拼命想都不要想,但根皇帝那边牛已经吹出来了怎么办呢?只能议和了,你们议和了就不关我事了五年平不了也跟我没关系了嘛,到时候还可以讨价还价一番。但现在的局势是对后金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不大没办法一口消灭,怎么办呢?这时候去根朝廷提议和肯定不会同意的,只有打的差一些打的很危险有灭国的可能才会议和成功吧。所以卖粮丢物资杀自己这边的敌后游击队长放敌入关也就顺理成章的好理解了,就是想搞城下之盟。袁崇焕客观的不会是汉奸,大明督师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当着谁愿意去后金那偏远地方呢。但对于国家对于供养他的百姓,他误国误民,欠百姓一个公义。以上就是我对于袁崇焕的理解,不喜勿喷。

4

对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说结果吧,崇祯皇帝杀袁崇焕是不对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袁崇焕被杀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吧。

首先说原因,有的人说袁崇焕被杀有几条原因比如擅杀毛文龙,五年平辽欺骗皇帝,还有的说崇祯中了反间计等等,这里我用一句话说下他被杀的根本原因。袁崇出事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出事是因为袁崇焕,就一个意思,他被杀是党争的牺牲品。崇祯皇帝灭了阉党后失去了平衡内阁等文人集团的筹码,在崇祯皇帝不能压制文人集团的情况下,周延儒温体仁为了搬倒钱龙锡就制造了钱龙锡暗通袁崇焕的谋反罪。从被杀的原因来看,袁崇焕被杀是不对的。

其次,来说说造成的影响,袁崇焕没杀前,后金军队只能绕关宁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死后不仅关宁铁骑不听招呼擅自退回锦州而且后金军队还可以正面进攻关宁防线。关宁防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关宁防线后金军队对关内只能小打小闹,关宁防线是明朝北边的重要屏障。

最后,想说的是,到了和平年代,有些人就标新立异不是污蔑忠良就是为奸臣翻案,而这种思想正是我们应该值得警惕的。

5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

袁崇焕在被崇祯处死之前,他确实有通清的嫌疑。一方面,他居然私斩大将毛文龙;要知道毛部驻守皮岛,可是明朝架在满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时刻制约着清军。然而,毛文龙的死无疑为满清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另一方面,他又独揽辽东军政,并与满清的书信来往次数也颇多。



而所有这些,与之前他在崇祯面前口口声声承诺的五年平辽,大相径庭。结果,辽事未平,倒是让满人再一次打到了京师城下。

如此巨大的反差,换作谁当这个皇帝,都难免会对袁崇焕起杀心。更何况在明朝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袁崇焕居然敢给皇帝开空头支票,这五年大限一到,横竖都得死。因此,即便在现代人看来,袁崇焕也是完全有叛明降清的可能。



而且,从他被处死后,京城百姓分食其肉这点看来,至少当时的百姓也是普遍认为,是他带清兵进抵京师的。

然而,不管如何猜测都好,袁崇焕死之前都还没有真的叛敌。而从后来满清对袁崇焕之忠义大书特书来看,塑造袁崇焕崇高形象,不过是满清的政治宣传罢了。



一来,能突显自身对汉族英雄的敬佩,做个样子给汉人看;二来,又可以借此来贬低崇祯,抹黑明朝,正好能说明明朝的灭亡是不值得同情。这样一来就能给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造势。

6

崇祯杀袁崇焕没错。没错是因为,君王是不可能错的。天下只有含冤的臣子,哪有含冤的君王。但绝不是对,不该战时抓,也不该战后杀,自毁长城。

我们从崇祯视角分析,崇祯为什么会杀袁崇焕?

第一:崇祯个人

崇祯当时只有19岁,虽然说天家孩子早熟,但又能早熟到哪里。这个年龄的康熙不也是搬倒鳌拜之后,强行削藩,打了八年,惨胜。崇祯也是如此,灭了魏忠贤,加上群臣的捧,问责几个人还是可以理解的。

崇祯性格本身就猜忌、多疑,急于求成,模仿嘉靖君王之道。

《绣春刀》对崇祯的猜忌多疑刻画的非常好;

急于求成是其没有耐心,要速度速度速度,刘宗周上奏就批评过;模仿嘉靖君王之道,《大明1566》刻画的天威难测,崇祯也来这一套。

己巳之变,在圣明之君领导下,再造大明,袁崇焕作为督师竟然没有歼灭女真,还在等待,他想干什么?他还敢等?我爷爷怎么干的?废了他,我又不缺人才?

当皇帝不信任了,就等浇火了。

2、政治

崇祯初年,朝廷上下喜喜洋洋,首意边功。战略氛围就是一举荡平。袁崇焕给具体了就是五年平辽。

当后金打进来的时候,第一就是舆论哗然,怎么会这样?之后就是为什么没在蓟州挡住?为什么在京师城下没有歼灭皇太极?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这很关键。(虽然事实不是如此,这就是逻辑链条与现象的区别,逻辑完美不代表就是真的

第二就是有人会借着舆论兴起大狱。舆论本身就是政治一部分,政治需要造势,如果有现成的就是借势了。

抓了袁崇焕,战局虽然急剧恶化。但好处就是能接着往下整,两个大学士、两个尚书都离开中枢。

恢复四城主力虽然是辽东军。但不杀于谦没法巩固既得成果,这时候毛文龙冤杀的舆论越来越烈就在于此。后来就杀了。

(八旗)

(这几句话比较烧脑,慢慢理解,我也是最近想通的。)

总结:

君王杀臣无所谓对不对。当时的政治氛围、舆论、崇祯个人情况,政治斗争、军事形势都推动了袁崇焕的命运转变。

(写的比较乱,我之后从舆论视角认真写下这部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错的了。

崇祯杀袁崇焕,其实主要是一种私愤。

这倒不是怀疑袁崇焕通敌,因为崇祯智力还没有低到这种地步,而是觉得袁崇焕忽悠他。

自然,这也有袁崇焕的一些责任。

当时满清两次进攻袁崇焕,都被打败,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但,这并不是说明辽东的形式已经彻底好转,仅仅是袁崇焕成功使用了战略战术,暂时瓦解了满清的攻势而已。

此时辽东的局势,还是满清占绝对优势,袁崇焕占很大劣势。前者仅仅是暂时攻不下明军的坚城,但保有战略上的绝对主动,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而袁崇焕则陷入被动防御中,这种打法可以暂保辽东局势稳定,但长期来说还是必败的。

所以,此时的袁崇焕除了仍然坚持固守城池以外,也主要增强部队的野战能力,编组骑兵和精锐步兵,试图挽回战略和战术上的劣势。

但在明朝军饷严重不足,满清又近在咫尺下,更有东林党和宦官激烈内斗中,袁崇焕很难施展抱负。

单单缺乏足够资金,你就无可奈何。

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宁远的来自于川、湖等地的士兵因为军饷的事而哗变,袁崇焕用计将其平定。

总体来说,即便得到崇祯的全力支持,袁崇焕顶多也是大体保持辽东现在地盘而已,不能扭转劣势。

为了获得崇祯的全力支持,袁崇焕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说了大话。他说5年就可以收复辽东,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年轻的崇祯相信了,给予袁崇焕全面的支持。

虽后来袁崇焕又上奏说: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

但崇祯已经默认了5年计划。

结果呢?

满清也很狡猾。他们改变以往攻击辽东正面的战略,从侧翼袁崇焕管区之外的蒙古人地盘迂回,攻破不属于袁崇焕管辖的长城口(蓟辽总理刘策地盘),直逼北京。

虽袁崇焕千里增援,最终迫使满清退兵,还牺牲了赵率教和满桂两员大将。

此时崇祯为什么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了袁崇焕,说白了,就是觉得被袁崇焕骗了。

本来袁崇焕说5年可以收复辽东,打垮满清。

现在虽然才过了2年,但满清竟然打到北京城下。虽说不是从袁崇焕的辖区突破,显然袁崇焕的许诺是夸大其词了。

以崇祯的暴躁性格,谁敢忽悠他,就把你杀了再说。

于是,袁崇焕就死了。

实际上,不管袁崇焕如何,实际上他担任大将时期,辽东局势大体是稳定的。

即便满清乘虚杀到北京城下,最终也是伤亡不轻,被迫撤退。

而袁崇焕死后,辽东战局急转直下,无人能够控制的住。

随后十几年,满清杀入长城以内基本毫无阻挡,也没费什么力气就吃掉了洪承畴,彻底打垮了辽东的明军。

需要说明的是,这10年来,很多人对袁崇焕反复攻击。

内幕萨沙倒也知道。说白了,一些汉奸后代为了祖先平反而已。他们的祖先和袁崇焕是敌对的,想要平反汉奸祖先,就必须先推到袁崇焕,所以不知道花了多少财力和物力找了各种无良写手造势,花费不下10年时间。

8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风沙碗里熊),无授权禁转!

蓟镇在明朝时期被视为九边重镇,东起山海关,西及居庸关,绵延两千华里。特别是到了万历年,蓟镇辖区的长城经过戚继光整修,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防御体系,看上去似乎是万世无忧了。但是就在不久后的崇祯二年,发生了震惊明朝上下的己巳之变,满清从喜峰口等关隘破口而入,一路上接连攻陷三屯营、遵化,大摇大摆穿过石门天险,潜越由蓟辽督师袁崇焕重兵把守的蓟州,然后占领顺义、绕过通州,最后围攻京师不下,大肆劫掠而还。

(各方行军路线图)

己巳之变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满清扭转了双方的战略态势,由战略被动转入战略主动,从此明朝疲于应付满清频繁的破关入侵,无法做到拒敌于外。另一方面:明朝内部的政治势力遭到了大洗牌,赵率教、满桂、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朱国彦六名总兵或战死或被俘;蓟辽督师袁崇焕、兵部尚书王洽、工部尚书张凤翔、遵化巡抚王元雅、总理蓟辽保军务刘策等或死或下狱,元气大伤。尤其是蓟辽督师袁崇焕被下狱,不久就论罪被杀,造就了纷扰史学界的袁崇焕冤案一说,至今还争吵不休。

满清军队在整个己巳之变中的行动路线,基本都史料清楚,唯独在潜越蓟州一事上,众说纷纭,自相矛盾,迷雾重重,而因此而来的罪名“纵敌长驱”,也是袁崇焕被杀的原因之一。我们试着从蓟州地形和明清双方记录上,来分析一下满清是否有潜越的可能。

首先看一下满清潜越在地形上的可能性,根据现存的史料,基本可以确定满清军队十一月十三日过石门后潜越蓟州,于十一月十四日到达三河,那么根据地形有三条可能的路线。

(蓟门地区满清可选择行军路线图)

如果是走路线1:马升桥——蓟县——三河这条路,整个路面最宽不超过1公里,北面是现今的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峡谷深山,几乎是天然屏障,南面是建国后蓄水的于桥水库,这个水库原来是个洲河盆地,三水汇聚,降雨量偏高,里面三条河道聚集,很不好走,水库南面是翠屏山,翠屏山虽然不高,但是海拔也有181米,这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状的口袋,蓟县古城就在口袋底端,一旦过马升桥,走大路就不可能绕开蓟县古城,潜越就无从说起。

(于桥水库未修建时的地形图,可以看到库区有大河,两边有高山)

如果是走路线2:石门——翠屏山——三河这条路,则需要下盆地翻越翠屏山,走山边九百户周围的山口出去,这个盆地在建成水库后蓄水深度是21米,相对地势很低,从蓟县古城位置也能看的一清二楚。而且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盆地内有村庄,有大河,想下盆地翻过翠屏山,这是可能的,但是要是在大白天无声无息的潜越过去,那就是不可能了。

如果是走路线3:石门/马升桥——玉田——三河这条路线, ,用地图测距,会发现这个路线各段纯直线距离累加都要80多公里,如果考虑真实路线,需要一昼夜飞跃100公里的路途,而古代正常的行军速度要远低于此。

其次我们看一下各方记录。

程本直《白冤疏》:“于十一月初十日驰至蓟州,计图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两兵对垒,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 ”

周文郁《辽西入卫纪事》:“十二日,辽卒哨至马伸桥,与奴遇,大败之,斩敌酋,军声大震。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

《国槯》:“癸巳,建虏晨陷石门驿,杀驿丞。袁崇焕移营城外。建虏以二百骑尝我,闻炮而退,竟日不见一骑。甲午,袁崇焕侦敌将潜越蓟州而西,即西追之。犯蓟州,经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皆陷。”(崇祯实录和这个记载一样)《崇祯实录》:“(十二月)丁丑,清兵入香河,殺知縣任光裕;攻三河,不克。戊寅,攻寶坻,知縣史應聘拒之。...........清兵入玉田,知縣楊初芳降。”(《国槯》和这个记载一样)

黄宗羲《弘光实录抄》:“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

《满文老档》:“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

《清太宗实录》:“上统率大军,自遵化起行,向燕京进发,离城二十五里驻营。……甲午(十一月十三),大军至蓟州,前行哨卒,遇明塘兵五百,遂与战,生擒十五人,获马二十匹。是日,以书谕蓟州城内官民等,令之降。乙未(十一月十四),大军至三河县,……”

程本直说在马升桥堵截了,周文郁说是在蓟县古城外守,这是矛盾一。

程本直说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按地图看,最多只能往南往东,往西则直接冲破防守了,谈什么堵截,这是矛盾二。

《国槯》《崇祯实录》最后一句很有意思:犯蓟州,经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皆陷。如果这里按这里记载理解的话,那满清应该是从石门——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的路线,那为何要加一句犯蓟州,难道打了回马枪?这里一般是认为《国槯》与《崇祯实录》的抄录错误。因为之后在十二月,这两本书又记录了香河三河玉田的陷落。

(电视剧中的皇太极)

而玉田知县杨初芳这个人,是在己巳之变前上任,直到己巳之变后半段的十二月才投降的。佐证就是朝鲜人李雪汀的《朝天日记》:十六日丁酉,晴。朝报中有袁爷初九到玉田,见人民等十逃八九。谓知县杨初芳、县丞典吏等曰:“知县乃守土之官,土守则生,土失则死。今虏未抵城下,知县等官竞先逃走,以致百姓惊慌,民庐烧毁,那有此理。尔既做了朝廷大官,就是虏至,消不得以死守之。丰润知县尽力死守,百姓安堵,方是尽守土职分。如尔等官都该枭首了,但非本部院督属,且会同军门另议。按这个记载,那玉田不可能在十一月十三日就失守,走玉田的路线是存疑的。

黄宗羲的《弘光实录抄》则直指袁崇焕私下议和,以致大意纵敌,这是矛盾三。

而明朝记录与满清记录的矛盾则是矛盾四:

周文郁关于十二日的马升桥之战,满清方面压根没有,但是满清记录的十三日遇明塘兵五百,明朝方面也没有记录。满清记录的于行军路线,完全没有提绕道的事情,给人感觉就是很正常过了蓟县,在蓟县古城五里外驻营这也是疑点,大军驻扎五里外,无论如何都不该看不到。

综上,袁崇焕在己巳之变蓟县这一段的所作所为,有疑点是肯定的,但是是否能确定其罪名,则依赖更多的史料挖掘,极有可能会永远变成一个悬案,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把现有资料组织起来,客观认识这一段历史,并通过推理找出各类可能性。

参考资料:《白冤疏》《辽西入卫纪事》《崇祯实录》《国槯》《弘光实录抄》《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朝天日记》

9


首先,朱由检杀袁崇焕的时机是肯定不对的。

因为朱由检杀袁崇焕的时机不对,造成的后果也是错误的,那么他杀袁崇焕这事便是不对的。

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虽说他是读书人,可是胆略过人,且极具豪气。袁崇焕在性格上是倨傲的,那时候的辽东经略是王在晋,可是他觉得王在晋没有远见和谋略,即便王在晋很看重他,他也经常不从王在晋的命令。可是袁崇焕却也极具骨气,在孙承宗被罢职后,继任者高第要撤销宁远城,袁崇焕仰着脖子红着脸吼道:“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在清军攻宁远的时候,袁崇焕写血书明志,誓死守城。在战略方面,袁崇焕也是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的。在督师辽东的时候,经营山海关的屏障宁远、锦州等城,在高第卷铺盖滚蛋以后,积极收复被高第放弃的土地,实行屯田的政策,并指出辽东局势的病症是因为无险可据,必须凭借坚城和砲,然后再修缮巩固松山诸城,同时驻军以拱卫关内。

在朱由校死后,朱由检即位,魏忠贤伏诛,然后袁崇焕得到翻案,仍然督师辽东等地。袁崇焕曾向朱由检承诺五年收复辽地,同时以祖大寿、朱梅、赵率教三人分镇锦州、宁远以及山海关,这时候蓟辽可谓是皆由袁崇焕节制。可是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则不然,他不听袁崇焕的,领着朝廷的粮饷,同时又做生意,有钱的很。袁崇焕早想做了毛文龙,又怀疑毛文龙吃空饷,在和毛文龙会面的时候,说要给毛文龙设个纪检委员,毛肯定不同意啊。袁又说不然你退休回家养老吧?毛更不同意了,说我也想啊,可是朝廷需要我啊,辽东需要我啊。袁崇焕黑着脸生闷气,最后袁崇焕只好追究毛文龙违令的事,然后细数毛的“十二斩罪”,再然后取出尚方剑砍了毛的头。袁崇焕因为这件事常受后人诟病。

毛文龙死后,蓟辽尽为袁崇焕所掌。可是在毛文龙被杀后,清军便领军来犯,没多久便有将领败亡,清军顺势从蓟州向西进攻,眼看清军即将对北京构成威胁。这可将袁崇焕吓坏了,慌忙领军回北京,驻军在北京城门外。北京的文官们看到机会来了,尤以魏忠贤曾经的同党为甚,开始攻讦袁崇焕,说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军进来的。然后清朝又用了反间计,说袁崇焕和清朝已经达成约定,朱由检听了这事后很生气,因为他相信了,于是将袁崇焕逮捕入狱,最后凌迟处死。

朱由检可能忘了他所面临的局势了,他的明帝国危在旦夕,崩塌在即。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武将手中的枪和炮,不是文官案上的纸和笔。朱由检即位后急诛魏忠贤已是昏招,现在又诛袁崇焕,可谓是自毁长城了,殊不知何谓秋后算账。袁崇焕在蓟辽的威信那是盖的吗?在袁崇焕入狱后祖大寿怕被牵连,即拥兵叛变,最后还是袁崇焕写信将他召回来的。自宋以后,武将最怕的便是文官的构陷,被构陷死了也是白死。袁崇焕死后,蓟辽军心不稳,总是害怕不小心被砍头,哪有心思严正以待去御敌?内有李自成等人,外有满清,朱由检却选择在最不适当的时机诛杀了袁崇焕,实属智障。


然后,我们再看看,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

文官集团给袁崇焕网织了什么罪行呢?“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意即自作主张与满清议和,以及擅自杀害朝中将领毛文龙。

事实上,与清朝议和这事发生于努尔哈赤死后,后来袁崇焕也将议和的事告知了朝廷,说议和是缓兵计,朝廷开始同意了,后来觉得不行又给否定了。后来,袁崇焕也没再提议和的事。但是因为文官集团的构陷,袁崇焕议和的事又被翻出来算账了。同时,满清也瞅准了时机,用起了反间计。当时清军捉了明朝的宦官,然后让宦官听到清朝和袁崇焕达成密约,再故意放走他。这个宦官回到明朝,将这事告诉给了朱由检,朱由检深信不疑。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倒是难说,对于毛文龙是忠是奸尚难定论,有说毛文龙早已暗中投清,有说毛文龙驻守皮岛拱卫山海,使清军不得进,明史对于毛驻皮岛的看法是“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但是,毛文龙不听袁崇焕的命令倒是真的,袁崇焕也是以此为理由杀了毛文龙,说是“专戮”其实也不为过。

袁崇焕的被杀,既是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的压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朱由检这个胸有壮志却无雄韬伟略的平庸皇帝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没有帝王之才的朱由检亡国也是必然的结果。

《明史》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10

袁崇焕该死,死后还落个通敌,擅杀的罪名,真是个蠢夫。

如果我是袁崇焕,劳资既然通敌,那就干脆打开关门,把后金军直接放进来,随后共同攻打北京,不能让崇祯上吊,要把他抓起平,肛门插上狗尾巴,脑袋插上鸡毛,脖子挂上铃铛,让他在火炭上跳舞,取悦后金军。把后宫佳丽们全部捆起来,运往北方,脚上穿铁链,拴着挤奶放羊。

满清肯定封我为亲王,哪有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的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