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2020-10-14 12:01阅读(73)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Dd:10月12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司佳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6年获美国宾

1

10月12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司佳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周振鹤。2016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独有偶。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噩耗近来一直在发生。2017年12月31日20时,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年仅42岁。

时间再往回,英年早逝的还有于娟。于娟出生于1978年,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年仅33岁。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3名已逝女教师均任教于复旦大学,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海归博士学历,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才华横溢之时,这些鲜活的生命,在最应该盛开的年纪却永远地凋谢了,留下了一个个残缺的家。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那么,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个看似没有价值的选择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人往往做错,有意或无意中选择了前者,日复一日地在错误的轨迹上运转。最终造成健康赤字,疾病缠身,过早离世,留下诸多人生憾事。

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柳乡人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活着才是王道,健康才是财富。一个人不管理想多么远大,目标多么雄伟,没有了健康,没有了身体,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全部归零。生命高于一切!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成功的梦。为此,十多年寒窗苦读,留洋求学,换来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历,找到了自己心仪合适的工作。但许多人为了打好事业的基础,常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于娟曾经这样后悔:“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

健康和生命是事业的前提和基石。每个人都懂这个道理。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网友,一边叹息着这些年轻的早逝的生命,却一边又在重复着跟她们过去同样的生活,他们的生物钟总是没有作息规律,他们的双脚总是迈不出狭小的房间,他们的胃总是时大时小,眼睛总是充满了血丝......

世事本无常,一切皆尘埃。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晚年丧子,中年丧妻,幼年丧母。以上三名曾经的才女,却以早谢的人生,给自己的父母、丈夫、子女留下了不尽的悔恨和追思。这样的悲剧和不幸对于生者,是多么大的不幸和悲哀啊!努力和拼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岁与人合作创办苹果公司,三十多年来一直是IT界的风云人物,这是一个常人在改变着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很多东西,只有当我们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倍感珍贵。生命如此,感情如此,亲情也如此。在生死临界点降临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加点,给自己太多的身心压力,买房买车的所谓需求,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如果有时间,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温暖和幸福。

漫漫人生路,欲速则不达。降低目标,减缓压力,才能享受生活,这才是生命的本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没有穷尽的。顺其自然,量力而行,轻装前进,才是对待生命的本来态度。一览众山小,是王者风范;沿途看风景,是生活的智者。敬畏生命,从健康生活开始。

好好的活着就是事业,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成功,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幸福,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孝顺,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称职,你信吗?答应我,我的朋友,以及看到这个回答的每一个读者,为了父母、家人和孩子,请一定要保重身体,健康地活着。

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谁能告诉我?柳乡人欢迎大家留评讨论,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本质。

2

无容置疑,生命更重要。

刚才看了大家的回答和评论,思绪万千。当今时代,好多疾病尤其重大疾病“盯上”了年轻人、中年人,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警惕和反思。

复大历史系教授司佳女士,在今年10月11号于上海长海医院去世,才42岁,令人痛心和惋惜。有人说,她是复大的第二个于娟,都是40出头去世,又都那么富有才华。这两个例子说明,生命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重要啊,在脆弱的生命面前,人生事业就如昙花一现。

她们那么年轻漂亮,又都腹有诗书,为什么会生命早逝?虽然文章没有介绍司佳女士因为何病而故,但是她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她曾经的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

现在的年轻人,拼命努力奋斗,有时候不顾身体多次向你发出“求救信号”。长期熬夜、作息饮食不规律、不注意运动,不重视睡眠,经常焦虑失眠,不加强营养,导致身体亚健康状态明显,日积月累成疾。例如感觉自己疲惫、头晕脑胀时不觉得是身体需要休息休整,而是“逼迫”、强迫自己继续业务学习和钻研。多年寒窗苦读,夜以继日,身体经常透支,从亚健康到疾病,压垮了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医院你就会明白,健康和生命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我曾亲眼看着一个很有才华、很漂亮的年轻女人在我面前逝去,她才生育孩子不久,34岁,肝癌晚期。她就是在谈生意的时候拼命喝酒,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就和热爱的生活无奈说声再见。

在生命面前,事业要“适可而止”、善于让步。当一个人出现某种轻微不适的时候,切不可掉以轻心,自己忍着、扛着、不去就医,就会给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只有生命力旺盛了,事业才会一起蓬勃向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尊重,互为联动。

我觉得司佳的早逝,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尊重生命、热爱健康的警钟。我们追寻梦想没有错,让自己在事业中体现出来极致的尽美也是可敬可佩的,但是都要以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生命力来支撑。所以,在追寻事业的时候,要先珍惜生命这朵脆美的鲜花,多关爱它,每年或视身体状况做一次全面体检,及时诊治早发的疾病,同时及时纠正生活中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某些方式和习惯,你才会让生命和事业这朵“并蒂莲”永久盛开。

无论什么时候,生命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谈何事业,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图一来自《新民晚报》,深表感谢。

3

2020年10月12日,一则消息成为了网络热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

据复旦大学官网介绍,司佳教授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2016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

司佳教授的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

她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近乎完美的人生,就这样早早的画上了句号……

事业与生命哪个更重要?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人的生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事业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也就是说,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向往事业成功,并为之努力!这也是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但是这个前提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其实问题就出在很多人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而牺牲了太多的健康,很多人过着996的生活,透支着自己的青春与身体。

其实让一个人崩溃,只需要一张体检单……这张单子就会让你的一生的成就都清零。

但是这也绝对不是你消沉下去的理由,人还是要有所追求的!因此王医生的想法是:在身体扛得住的前提下还是要追求事业,追求梦想。

愿大家远离疾病,愿世界和平。

4

人生在世不容易,四面八方有压力。

事业成功固重要,更须注重保身体。

万物生命最珍贵,英年早逝太可惜。

十年寒窗吃尽苦,留洋求学又负芨。

博导教授成骨干,学富五车才华溢。

正是繁花盛开时,心力交瘁酿悲剧。

劝君莫要拼消耗,生命永远放第一。

身体健康是本钱,张驰有序讲劳逸。

活着才能干事业,健康才能有活力。

但愿悲剧不重演,精英早夭下无例。

5

10月13号,复旦历史学系的微信公众号,发文讣告,对于司佳教授的去世表示遗憾。这位中共党员、复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女士,因病在11号下午16点4分,于上海长虹医院逝世,享年42岁。

关于司佳教授

据复旦历史学院 官方网站解释,司佳教授是上海本地人,出生时间是1978年,1995年7月,17岁的司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读高中的时候,她作为上海唯一的中学生,彼时代表出席全国学联第二十二届代表大会,并在高考的时候,以优秀的成绩,最终被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录取。

到了2001年的时候,司佳女士更进一步,在拿到奖学金的情况下,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留学,2006年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2007年8月份,司佳成为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随后在2016年11月的时候,再次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席位。

司佳教授的人生,可以说是一路开挂式的。她从小教授最努力学习的那个人,她对于中国近代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研究兴趣。并且在学业上,她总是竭尽全力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她注重在授课时强调,运用原汁原味的中文、英文解读详解。

可以说司佳教授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好老师,只是天妒英才,病痛的折磨让人遗憾。她的去世,对于历史这门学科都是遗憾。我们只能感叹一路走好,希望天堂没有伤病的折磨。

人生事业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很难抉择。人生下来就要承受压力这在小时候可能还很模糊,只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我们会进一步感受压力大,我太难了的抱怨。

社会的生存法则,向来就是弱肉强食的。就连从小父母教育我们:“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但是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将来在事业上乘风破浪,能够事业有成,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处在复杂的社会之中。我们就不得不拼命工作,每个人都是想玩的,谁想要疫情爆发的时候,忍辱负重跑去送外卖。谁想要996的生活规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在提前透支着身体工作,为了就是过好生活罢了。

有些人拼命刻苦奋斗一辈子,最后身体不适,跑去医院检查,居然是癌症晚期。这会让一个人彻底奔溃的!很多人只能选择默默工作,也没有时间去检查身体,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到最后才来遗憾后悔。

总结

但是这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向往的童话乌托邦生活,终究是存在于童话镇的。现实会给人致命一击。生命诚可贵,但是事业工作会让生命黯然失色,很多人只能迎难而上。我们能够选择的,只是谨慎的生活,而不能选择追求随心所欲。

当然了,我们不能消沉颓废。每个人都是和我们一样,在自己的生活里忍辱负重,我们不能落后到举步维艰就好了。希望大家注意身体,每年可以去检查一下身体,希望世间美好,能够迎着积极地心态工作。平衡事业和生命的关系,理性选择!

6

近年复旦大学已有两位女教授因病不幸逝世,均为42岁。

她们是前天辞世的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女士,2017年12月去世的材料科学系教授江素华女士。

英年早逝,天妒英才。斯人已去,亲人痛楚,世人叹惋。

前些年,一直流行一个段子,虽冷峻残酷,却直撞人心。

某商界巨子英年早逝,他的妻子继承财富19亿后改嫁他生前司机。这个幸运的司机由衷感慨:“以前,我以为自己是在为老板打工,现在我才明白老板一直在为我打工!”

在生老病死面前,一切都脆弱不堪一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自己的,唯有身体才是你自己的。

生命跟事业究竟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恐怕小学生都知道答案:生命重要,命都没了,阴阳两隔,事业与你何干?

生活就是这么奇怪,我们理智上认同的东西,却在现实中背道而驰。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相反,总认为事业为先,名利为重,而忽略了健康和生命。为什么? 我觉得是可以从观念和现实两方面找原因。

一、观念:认为奋斗是生命的真谛。

在一些奋斗者看来,生命看似无法掌控,但生活却可以通过努力如我所愿。他们信奉“你不能拉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它的宽度”,拼命地拉伸自己,辗轧自己,以求得生命的宽度和重量,直到有一天生命不堪其重,轰然倒塌。

现代社会,我们的奋斗观念也应当柔和一些了,如果一味强调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去换取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通达,只能是流星破空,而后一片暗黑。

学会适时适度迁就自己谅解自己,跟自己达成和解,其实正是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为生活所累,只得负重前行。

成年人的词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蝼蚁之族有房贷车贷养家糊口之急,精英阶层有权力名望锦绣前程之虑,浮躁焦虑成为一种弥漫在社会各角落的情绪。

如果说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还是一种情怀,一种楷模,而今的人们已是拼命用自己的身心健康去交换未来的理想生活。

头顶掉光毛发的程序员,一天送128单的外卖小哥,每天加班长达14小时的小公司员工,正所谓高处有高处的痛,低层有低层的苦。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前三十年拿命换钱,后三十年拿钱买命”。

如何帮助人们找准生命和事业的位置?我有三个建议:

一、在中小学起,将生命健康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

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专门制定教材,配备老师,并做为主科教学。要让所有的孩子明白,生命健康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害,自己也不能侵害。

二、政府可考虑颁布要求各单位对员工进行周期性身体健康检查的法规。

以法规的方式强制要求各单位或团体定期对所有人员实行全面体检,以维护并尊重员工生命健康权。像复旦大学两位女教授如果能定期体检,或许可以避免悲剧。

三、政府在全社会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活动。

制订硬性要求,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更要带头执行,并做为其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健康比事业重要,不光是说到,关键要做到。

7

复旦大学历史系司佳教授与我同岁,首先为司教授感到惋惜!逝者安息,为尊敬逝者这里不对司教授的事做评价,只谈一下我对生命与事业关系的看法。如果回答是生命更重要,是不是显得我境界有点低啊?什么理想?什么事业?没了生命神马都是浮云!

我单位有位女老师,为了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怀了好几个孩子都因为身体太差中途流产了,四十多岁了的人了,职称也评上了,可她幸福吗?我觉得未必。虽然我也热爱工作,但我是个比较“怕死”的人,热爱工作必须建立在不损害个人健康的基础上。如果发一篇论文需要连续熬夜,那我宁可不发论文。所以到现在我职称也没评上去。

再来算一下钱的问题,我比高我一个职称的人工资每个月少拿一千多。但为了安慰自己,我算了另一笔账。虽然我工资低,但是我身体没熬坏啊,我可以多活两年啊,多活这两年我能多拿多少工资呢?这个账还是划算的!

所以,我的观点:工作必须认真干,但是不能拼命干,拼没了命工作没人干!

8

无论任何人任何时候,生命最重要,但网络热点关于复旦历史学系女教授去世一事,并没有说她是因为忙于事业,积劳成疾等等,只是说因病去世。

司佳(1978~2020),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著有《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出版译作《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并发表论文三十篇。

天嫉英才,看到这个新闻更多的是惋惜。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死亡的来临。

但现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人不顾身体,熬夜,加班等很多不利于身体的行为,过分透支身体,造成病患,到了生病时追悔莫及,才知道生命高于一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所以无论是谁,都要照顾好自己身体,平衡与事业的关系,能够健康快乐的工作与生活。

9

四十二岁女教授去世,自然就有人联想生命与事业孰重孰轻的问题。
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的目的,本质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没了,手段就没意义了。
但有时这种生命的目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从个体的,局部的目的意义延伸至全体的,总局的目的意义,“小我“没有了,彰显的是“大我",这时的所谓服务于全体的事业意义很可能就超越了个人生命的意义。
但面对生命的短促,也不一定就能引发生命和事业取舍的讨论。
如果这位女教授是一位平日里养尊处优,生活安逸的贵夫人,即使贵夫人也有英年早逝的。
我的意思是,这位女教授之死不一定就是因为事业的拼搏而导致的。
遗传性的先天性疾病,某种病变等等原因实在与事业没有直接的关联吧?
再说,那么多卓有成效,业绩非凡的科学家,院士们,诺赏得主,不也很多是高寿的吗?

10

看到这个新闻很心痛。

记得大学时候,历史课上一个老师就半开玩笑的对我们说:教授不如长寿啊!

不管怎么说,多保重身体。毕竟是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