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2020-10-14 11:33阅读(72)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表现,着实让我们不解。他们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打赢过。但是,太平天国虽然对满

1

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表现,着实让我们不解。他们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打赢过。但是,太平天国虽然对满清发起了强力进攻,他们最终却把太平天国给灭了。

要知道,列将军队在和清军作战的时候,所派遣的,其实是极少的部队,并没有动用国内全部主力。就算是八国联军打中国,军队总人数也就是5万人。而太平天国军队的人数,则达到了50万。清军打5万人打得那么狼狈,而打50万人,最终却打赢了。难道太平天国的战斗力,竟然有那么差吗?

当然了太平天国在武器装备上,确实没有列强的精良。而且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冷兵器。但是,太平天国战斗力还是比较强劲的。毕竟作为一穷二白的他们来说,有一股不怕死的劲头。所以,综合考虑,太平天国的军队并不弱。

(太平天国起义)

可是为什么,清军在列强面前屡战屡败,却能够彻底消灭太平天国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法和无法。

中国从秦朝建立、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王朝就与农民起义耗上了。两千年来,既是一部王朝发展及更迭的历史,也是一部王朝剿灭农民起义的历史。在剿灭农民起义的历史上,中国王朝军队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有一整套对付农民起义军的办法。清朝军队只需要实施这些办法就可以了。

而与列强作战,中国军队却没有这样的经验。因此,对付列强,他们总是手忙脚乱,自然打不赢了。

二、自信和自卑。

清朝军队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心里是充满自信的。

他们自信的原因,一是官军代表官方,高人一等。古代“士农工商”,官军处在最高的地位。而农民起义军连“士农工商”这个排位都进不了,属于贼寇、匪盗。官军在贼寇面前,具有极大的优越感。因此,在打仗的时候,心理上占了很大的优势。二是官军有自信。从古至今,官军曾多次打败农民军,很少有被农民军打败的情况。就算李自成曾经打进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是,清军一入关后,对付农民军立刻砍瓜切菜一样,农民军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清军对农民军具有相当大的心理优势。

不过,清军在列强面前,这种自信是没有的。虽然清政府在嘉庆、乾隆之前,还瞧不上洋人,把洋人当成是“夷狄”。但是后来,清朝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大清帝国已经落后了,大清帝国已经腐朽了。再加上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多次被打败,因此他们早已没有了自信,剩下的,全都是自卑。

(影视中的八旗军)

三、主动与被动。

清军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是非常主动的。尽管清军八旗军的战斗能力很弱,但是一些地主官僚,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积极主动地建立地主武装,主动地和太平天国作战,和太平天国拼命。

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地主官僚们为什么那么主动呢?因为太平天国的目的,是要革地主官僚们的命。一旦太平天国推翻了清王朝,那些地主官僚们,不但土地财产会全部失去,很可能还会丢掉性命。所以,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属于生死存亡的战争。他们必须主动作战,拼命作战。

外国列强的诉求和太平军的诉求显然是不一样的。外国列强固然也希望占领清朝的土地,但是这个目的并不很强烈。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掠夺清朝的资源,掠夺清朝的劳动力,和清朝做生意赚清朝人的钱。列强的这些诉求,一方面可能与地主官僚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要地主官僚们的命。因此,清军及地主官僚们从保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和列强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很被动。

本身战斗力就弱,再被动,当然就打不赢了。

(虎门销烟)

四、有功与无功。

清政府在和太平天国作战问题上,意见高度统一,就是要把太平天国剿灭。甚至都没有想过要招安。因此,清军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只要能打胜,都会建立功劳,获得奖赏。

但是清政府内部对列强的问题,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应该坚决抗战,有的认为应该妥协签协议。由于意见不同意,因此,清军在和列强作战的时候,常常都是局部行动,打胜了也不一定有功。

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给了英国人沉重的打击,但最后林则徐却被发配到新疆。比如中法战争本来打胜了,朝廷却要议和,因此很多打了胜仗的将领,并没有获得功劳。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

2

太平天国洪假耶苏是自家奴才,易管好打,无须太多气力,,而外夷联军是恶魔禽兽,势大人众,只为割土金银而来,无关大雅,而太平军是即要命有要钱,还会掘墓翻车的暴徒,,,

3

原因很简单,列强打清朝是为了经济利益,只要给足了经济利益,就可以保住自己,太平天国是为了颠覆清朝政权,是要消灭清王朝,两者想比,肯定太平天国是必须要抵抗到底的,前者不会要了自己的命,后者会要了自己的命。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可以让清朝统治者知道,那些洋人跟他们打仗,不会颠覆他们的政权,打败了最多赔点钱,割让一小块地方,就不会有事,他们照样还统治全国,照样是全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但是太平天国这种性质不一样,历史上几千年无数次的经验教训证明,农民起义的目标就是为了颠覆统治者的政权,夺取他们的合法统治地位,一旦农民起义胜利,不仅合法统治地位没有了,所有的王公贵族都会性命不保。

相比之下,一个图财,一个害命,肯定站在清朝皇室的角度,害命的比谋财的更恐怖,当然要对抗到底了。

4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第一次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道光皇帝决定屈膝投降。同英国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又和美国签订《望厦条约》,和法国签订《黄埔条约》。一系列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是中国苦难的开始。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接踵而来。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基本上败多胜少,同西方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内部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最大规模的便是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就以消灭清政府为己任,希望通过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大同的太平社会。清政府经过十四年时间才最终消灭太平天国运动,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清政府对待内外敌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清政府对待西方列强基本上以容忍为主,对待天平天国运动则是坚决镇压,毫不手软。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其实清政府在外来侵略者不是不敢抵抗而是打不过。清政府发现即使打不过也顶多是赔点钱,给他们一些好处。就拿第一次鸦片战争来说,有些英国人认为的好处,在清政府看来根本就无关紧要。但是面对太平天国则不同。西方列强最多是肢体之痛,而天平天国则是心腹之患。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目的不同。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的目的在不同阶段不一样。但是除了后来的日本之外,其他列强几乎都没有灭亡中国的目的。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前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西方国家利用战争手段逼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方式。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西方列强主要逼迫签订有利于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他们把清政府扶植为其在华代言人,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工具。太平天国则完全不同,自爆发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等人就明确突出消灭清政府这个阎罗妖。太平天国以消灭清朝为己任,不消灭清朝誓不罢休。清政府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有人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所以清政府一定要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如果他不剿灭太平军,就会被太平军剿灭。所以清政府一定会拼命,因为不拼命就没有命。

其次,力量不同。太平军虽然勇敢善战,而且装备也不错。但是太平军的战斗力却没有西方列强强。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全部装备了坚船利炮和新式步枪。太平军的火器则相对比较原始落后。清政府借师助剿之后,太平军的火器供给也出现问题。清政府的军队对上太平军初期虽然经常处于下风。但是绝对不像和英国交手,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一边是战斗力超强却不会致自己于死地的敌人,一边是战斗力相对较弱却杀心十足的敌人。清政府自然先解决这个要致自己于死地,战斗力却较弱的敌人。

其三,清政府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清政府认为如果想解决外患必定先解决国内的农民战争。只有国内安定,清政府才有力量对付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爆发。清政府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对自己威胁更大的太平军,对付英法联军的军队则相对较少。尤其是英法联军撤出北京以后,清政府更加坚定不移的认为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太平军和捻军。清政府认为只有消灭了太平军和捻军才能安心进行洋务运动,才可以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抵御外辱。所以清政府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借史助剿也要消灭太平军。

第四,战争方式不同。英法联军对清政府的战争采用的是近代战争方式和方法。英法联军对阵清政府的时候要不然是用战舰直接打击清军,要不然就是用大炮远程消灭清军,最后才是用步枪杀伤清军。战争过程中根本不讲究什么阵型、针法。这种战争方式清政府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即使是僧格林沁精锐的蒙古骑兵也难以招架英法联军进攻。五六千骑兵战死也没有杀死几个敌人,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根本不是打仗而是屠杀。太平军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火器,但是太平军的战法还是中国传统的战法。清政府对这种战法非常熟悉,他们应对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面对自己熟悉的战法,清政府自然会全力以赴,自然会不遗余力。

总之清政府之所以会倾尽全力消灭太平军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和太平军都要致对方于死地,只有消灭对方自己才能活下去,所以对方都会拼尽全力。

5

原因很简单,列强要钱,太平天国要命。

无论从186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还是后来的八国联军,这些个歪果仁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钱,要钱,要钱,他们并不是要把清政府全部赶尽杀绝,自己坐上中国的皇位,反而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要挟这个能控制中国绝大数人的朝廷同意他们的请求,说到底歪果仁的要求只是开辟通商口岸,最惠国税费待遇,允许他们对中国商业贸易,所以他们求的是财,根子上不是为了害命,但这除了日本人,小日本这个民族是心狠手辣的家伙,他们属于既要求财也要害命,恨不得自己统治中国,事后,他们确实主动挑起了侵华战争,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打算对中国人种族灭绝,把属于中国的大好河山尽数占领。

太平天国和列强的目的可是大不相同,洪秀全这帮人的诉求特别简单,那就是革了皇帝的狗命。自己做皇帝,也就说他们是以要命为目的的,所以清政府对于他们来讲是没有办法谈判的,只有一条路-杀个你死我活,在这样的氛围下,清政府肯定要集合全部的力量,哪怕放权给汉人曾国藩建立汉人武装,他们也要保住自己的江山和荣华富贵,甚至不惜割地讨好洋人,从他们那边借贷购买武器来维持自己的特权。


当然,清政府后期不敢和列强硬碰硬也有一个根本原因-打不过,在两次的鸦片战争中,清国是既输了面子也输了里子,自己锻炼出的八旗劲旅在列强的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是真被打怕了。

6

外国侵略者和太平天国有非常大的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战争的组织形态,战争的方式,以及战争的目的。 第一战争的组织形态。外国侵略者可以英国为代表,我们就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来说明。英国可以说是19世纪全球的霸主,是整个海洋秩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自从18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中国对于他们来说也不例外,而且中国的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这一点英国人垂涎已久。 19世纪的时候,由于法国大革命问题,全球的白银供给发生了严重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银荒。英国向中国输送鸦片,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为了扭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取大量的白银,扭转英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所以说当得知清政府销毁了英国商人的鸦片史,英国政府才会决定出兵保护,保护鸦片商人的利益。这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英国军队,背靠着一个强大的海洋帝国,因为英国已经是世界海洋霸主,是全球秩序的组织者。

从这个方面来说太平天国就差的很远了,他完全是农民组织起来的队伍。表面上仍是要做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实现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社会,实际的操作模式,也和中国古代以前黄巾起义,李自成起义等形式,大同小异。 封建统治者对于农民的防范早已经有几千年的经验,有各种办法防备农民的运动和革命。但是清朝对于英国人的这套玩法,却闻所未闻,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凭借坚船利炮打下了北京,但是并没有致清政府于死地,而是让迫使清政府遵守条约,这种玩法让清政府闻所未闻,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性。 第二战争的方式。英法的军队是通过海上来的,组织了大规模的进攻,这一点清政府是绝对想不到的,他只知道台湾可能是对海防的威胁,可从来没有想到,万里大海之外,竟然飘来了一支如此强大的舰队,就如同天降神兵一样,完全没有应对的经验,武器都相当的缺乏。太平天国就完全不一样了,太平天国仍然是旧时的农民战争,是农民为了争夺粮食,分配土地所进行的。对付农民的办法可以从史书上借鉴,也可以依靠广大的官僚系统,同时也可以以儒家为准则,进行一次维护文明思想的战斗,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

第三,战争的目的不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英国人来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利益,当能通过清政府通过谈判,实现他们通商和赔款的目的以后,英国人就可以撤军了,而且在以后不断的将中国变成他们的市场,以及原材料的获取地,可以雇佣中国人的廉价劳动力为他们生产产品,这些是英国人的目的。对于英国人来说,维持一个统一但微弱的中国,对他们来说是最重最有利可图的。英国完全没有想过,把清政府给灭掉。 太平天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政府啊,建立新的政权,因为中国就这么大,你当政,我就得受压迫,只有我当了政能去压迫你,最终还是陷入了中国封建时代,你死我活的权力争夺中。所以说就是为了要活下去,清政府也要也要豁出老命,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

7

对清朝来说,列强只是要钱,要割地,要开埠,要特权,并不是真的要命,所以是可以谈价钱的。太平天国就不同了,太平天国是来要命的,只能是你死我活。

对于这一点,清朝无论是道光皇帝还是慈禧太后,都非常清楚。所以,清朝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对洋人可以妥协让步,可以要钱给钱,要地给地,可以签城下之盟,但是对太平天国必须下死手,坚决剿灭,斩草除根,不留死角。

在清朝君臣眼里,他们其实只是暂时统治中国的外来者,所以内心对中原汉人始终内心是不信任的,也很恐惧。清朝始终认为,自己不可能千秋万代,总有一天混不下去,是要回到关外去的。所以,清朝才始终坚持禁止汉人向东北和内蒙移民垦荒,进行开发。

而且,汉人的这种抗争从清朝入关之后,就一直不绝如缕,而且经常是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底下却暗流涌动。从康熙时期的朱三太子,到乾隆时期的白莲教,再到太平天国起义,在清朝眼里,都是汉人对满人统治的反抗。

慈禧太后说过一句名言,宁与外人,不予家奴。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朝如果非要亡国,宁可把中国交给外国人,也不能交给家奴,这里的家奴说的就是汉人。清朝在根子上始终是把中原汉人当成自己通过战争征服的奴隶,而不是真正的把自己当成民之父母。这和历代汉人王朝始终把自己视为民之父母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清朝从鸦片战争开始,就开始算账,发现打仗不如签合约划算,那就签合约。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洋人要羊毛,无非就是多从老百姓身上再多搜刮一些就是了,毕竟羊还是自己的。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就不一样了,这是羊要造反,那就不能容忍了。

清朝把什么人当成自己人呢?其实就是蒙古人和满人。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明朝灭亡,就是因为明朝的宗室造成的财政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拖垮了明朝。清朝其实也一样,而且清朝不只是用财政供养宗室,而且用财政供养整个满族的男女老幼,以及蒙古的王公贵族。

明朝把宗室分遣到各地进行镇守,清朝也是一样的。清朝并没有把满族人都聚集在一起,而是分散配置在全国各地的军事和战略要点上,并且在各地普遍修筑满城,和汉人分开居住和生活。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就是清朝满人居住的地方,和成都其它城区是隔离开的。

哪怕是清朝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财政越来越紧张,满族人口已经很多了,清朝也从没想过动一动满族和蒙古的这种特权,仍然坚持继续供养着。哪怕是在所有战争中,满蒙八旗兵已经完全腐化堕落得不能用了,也还是坚持供养着。

那么清朝供养着这些人干什么用呢?辛亥革命的时候,清朝的第一反应就是先调发在各地镇守的满蒙壮丁充军,组成军队,去镇压当地的武装起义。因为在清朝眼里,这是自己人,是最信得过,最靠得住的。只不过,当朝廷下令调发的时候才发现,八旗兵早已经不复祖先往昔的勇武了,只会提笼架鸟看戏斗蛐蛐。

所以,清朝被推翻之后,溥仪最恨的就是袁世凯,而为了清朝复国,什么都可以,哪怕是给日本人当傀儡,也在所不惜。在这种心态背后,就是溥仪为代表的满清皇室始终并没有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是把自己当成外人。

8

处于晚期的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是进行了反抗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一直在抵抗列强的侵略;只不过这些抵抗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的侵略是不太符合史实的。晚期的清朝的确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屠杀了大量的劳动人民,这恰巧表明了清政府的反动性。晚清政府应对外患的不力和残酷的屠杀国内劳动人民的行为昭示了落后的清政府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深刻的预示了清政府最终必将灭亡的命运。

为什么晚清政府抵抗列强的侵略不利?为什么晚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那么残酷?为什么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以鸦片战争为例,中国之所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主义落后于资本主义。在政治上,中国是专制制度,而西方是民主制度;在经济上,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则是发展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经济;从思想上,中国以儒家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实行文化专制,而西方则是实行人文主义解放人们的思想;从科技上,中国只是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缺乏创新,而西方则是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迸发出了无数的创新性的近代自然科学;从军事上,中国是传统的冷兵器军队,而西方则是先进的热兵器军队。这一切的合力使得中国在对外反抗列强侵略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外战外行的局面。

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农民阶级领导的一次以南方为中心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有力的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掠夺,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清政府所镇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在各方面并没有比清政府更先进。从阶级上说,农民阶级的革命性虽然是最强的,但农民阶级并不比地主阶级更先进;从政治上说,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专制;从经济上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行军分配土地的做法表明其大力发展的是落后的小农经济,虽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要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没有实施;从思想上说,拜上帝教所提出的天父理论并不比儒家思想高明。太平天国的合力并没有超过清政府,所以有西方列强帮助的新政府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确是内战内行。

清政府惧怕西方人而仇恨下层劳动人民,晚清统治者对西方谄媚而对人民狠毒——统治思想扭曲。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统治者对内部的起义持镇压的态度,而对外部的侵略则持安抚的态度,美其名曰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一种典型的胆小懦弱的窝里横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清政府也是这种行为方式,完全忘记了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古老告诫。这恰好表明,反动的晚清政府把劳动人民当成了最大的敌人。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更使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患上了心理自闭;从不愿意与外来文明交流演变成了对外国人的惧怕。天朝上国是统治者臆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安慰,实际上是一种毫不了解世界大势的毫无根据的自大与狂妄。慈禧竟然说出了“宁与外邦,不与家奴的”反动言论,说明清朝统治者彻底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在这种惧怕西方而仇恨人民的思想影响下,晚清封建统治者把对外战争的失败的恐惧发泄到了国内劳动人民的头上,并以此为自己的功绩而洋洋得意。心理扭曲的清政府于是作出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事情。

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之争是利益之争,无关紧要;与人民之争是根本之争,关系生死存亡——颠倒内外。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只是想在中国获得利益,并不是想灭亡清政府,所以是可以商量的。从某些方面说,这一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想要的的确是经济利益;但西方列强有没有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灭亡中国?非常有可能。西方的利益获得是以武力为后盾的!甲午中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西方列强就想瓜分中国,中国曾经处于亡国灭亡的边缘。最后还是以农民阶级为主力的义和团运动破灭了西方列强划分中国的图谋。所以,晚清统治者认为与外国之争只是利益之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

不管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成功与否,也只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矛盾的爆发最终会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会使中国向着顺应时代潮流的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晚清统治者把自己的阶级利益看的比国家利益还重,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不惜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可以毫无心理障碍的对侵略者妥协并对为了活下去而斗争的同胞挥出了屠刀。晚清的封建统治者已经腐朽到不辨内外的境况,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阻力。实际上,与人民之争只是利益分配之争,而与外国之争才是涉及根本的生死存亡之争。

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力量最终会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压,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力量会进一步的推动和创造历史的发展。对待人民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冬天般寒冷。人民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的根本。

9

晚清政府不是不敢抵抗列强,而是列强对于清政府的破坏远不如太平天国运动来的猛烈。归根结底就是出于根本利益的衡量,贯穿“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方针。




出于维护政权统治的抉择

纵观近代史的晚清,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宣告清朝灭亡。在短短的70余年之间,满清政府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多次影响较为广阔的侵略战争。这几次战争的结局也无不例外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终。

如若按常理来讲,战败必然影响政权统治,甚至导致一个政权的覆灭。但是,清政府所面临的这次来侵略战争,即使最终失败也没有危及他们的统治地位,只是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罢了,对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大清国可以说只是皮毛之痛。

也正是如此,清朝统治者逐渐摸索到了一个“道理”:列强并非想推翻清政府,而是在清国索取一些他们想要的利益而已。

而反观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汉人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他们的目标可不是割地赔款,而是推翻满清政府,夺取本属于汉人的江山。

目标很宏伟,现实也无限接近。太平天国在近十余年的抗争当中,曾一度打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与清政府划江而治,大有一幅分庭抗礼的态势。当然,太平军的目标不仅仅是划江而治,而是推翻整个满清朝廷。所以,太平军在定都南京之后便发动了数次规模浩大的北伐活动,一度让深居紫禁城内的清朝统治者们惶惶不可终日。

最后的结局想必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清楚。清政府一方面令汉臣曾国藩率领湘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不惜背负骂名与列强进行妥协勾结,将这场起义运动彻底平息。

所以就此而看,清政府之所以在太平天国运动面前表现出不妥协的强硬态度,而在列强面前却不断让步,是因为两者对于清政府统治根基的破坏截然不同。列强要地要钱可以给,毕竟割出去的地赔出去的钱可以从长计议,待强盛之后一一要回。但是太平军要的却是清政府的统治地位,这是清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也是底线所在,统治权和性命没了,哪来的从长计议?孰轻孰重,大清统治者看的十分透彻。



“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原则

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贯穿实行好“攘外必先安内”的并不多。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统治者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是无论如何,这却是解决“内忧外患”的唯一办法。

晚清清政府在近代虽然表现的软弱无能,但他们并不傻,前朝明亡的惨例还摆在史书上。他们也十分清楚,清朝之所以能推翻明朝建立政权,还得“感谢”明朝内部所爆发的矛盾:农民起义以及吴三桂背叛汉人临阵倒戈将清军放入关内。这便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未能妥当处理内部矛盾而陷入两线作战,一方面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又以强硬不妥协的态度对待关外清军。

鉴于此,晚清政府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在对待农民起义和列强侵略的态度上就十分明显:对于列强进行妥协“安抚”,对于太平军进行无条件的镇压。而这也是清政府能够得以苟延残喘几十年的原因所在。倘若他们对待列强也以抗争抵抗为主,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那么清朝的灭亡或许要提前五十余年。


总结:

晚清政府虽然在对待列强和太平军的态度上令后世所不耻。但这也是封建王朝的属性所决定的,在民族大义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抉择之下,封建统治者必然会选择后者。


旧时楼台月,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

列强是要钱,太平天国是要命啊,满清朝廷能不拼命吗?

咱们先说满清对列强的态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铁马金戈的朝廷军队面对着洋枪洋炮,开始的时候也是不停的冲锋,不过真皮真肉还是挡不住钢铁弹药。认识到了枪炮威力后,他们只能选择不停的逃跑,结果只能是求和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一样。咸丰一听英法要重新签合同,非常生气:我爹输了我不一定输,必须打一仗。结果大家都知道,咸丰跑到了热河,英法联军进了北京。

其实我们能看出清庭对列强的态度:打了知道打不过,那对方要钱就给钱,要租地就租地!

太平天国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金田起义后迅速北上占领了南京,洪秀全成了太平天国的开国天王,接着有派大军北伐、西征,一副要推翻满清王朝的架势!这是要命啊!

况且太平天国信奉的是拜上帝教,留起了头发改变了服饰,甚至对男女关系都进行了有效管理(天王和和上层人员是不用管理的),这是要变天啊!

再者,双方的武器装备自己人员素质都相差无几,最后拼的是战略、意志、人数等等因素。

满清王朝和太平天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妥协的余地,所以只能死磕!

不过满清最后胜利了,也是惨胜!经过太平天国这一场动乱,人口大量减少,国库如同水洗,大清帝国摇摇欲坠。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