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内心清净呢?:"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我把这两句不同出处的诗句放在一起,意思想说明"内心清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先得让:-清净,内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我把这两句不同出处的诗句放在一起,意思想说明"内心清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先得让心闲下来,把浮躁的"内心"定格在一个专注的事情上。
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
(1)阅读。让浮躁的心,逐渐被作者设计的情境吸引,跟着作者在书海里漫游??把心慢慢地收在书里。
(2)看美丽的风景。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半佛半仙,??。
(3)独处、品茗;下厨、品尝美食;??。做这些有吸引力的事情,使自己的心情专注起来;
(4)运动。种花。回忆。听故事。??。
(5)根据自己的趣味,重拾自已曾经喜欢过的活动。
(6)按照自己的特点,设计一种可以使自己心情清净的事。
所有这些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文/莲山
内心的清净,不是一念之间就可以得到的。所谓:一念心清净,心似莲花开。是在足够的修行积累之下,才能一朝明悟。
如何让内心清净。就是,能有一份清净心!所以先要知道,清净心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再来分析,如何得到清净心。既,让内心清净!
清净心的状态,可以用道家思想的六句话来概括:恬淡虚无,心静神安。內无所蓄,外无所逐。虚极静笃,臻于自然。
让内心清净就是:常使自己心态平和,通过修行自身境界,得到清净心。所谓,修身先修心。修心的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欲望是心之念头
2. 一切都是心的显现
3. 空寂自性就是清净心
欲望,就是心里的念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大都来自欲望的不满足。不停产生的各种念头,让我们有了杂念和妄想。让我们不停的想要取悦自己,想要证明自我价值。想要得到更多,一直在向外索取。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认识自身不清静,不平和的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在于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修行,就是在降伏其心。欲望,也只是心之念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是儒家心学的论点。王阳明说:“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见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家论点。《华严经》有一首诗:“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两者都是在说唯心的佛性。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所以,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万物,众生,也只是“心”之所现。
——不随境地而动摇,才能保持内心的寂灭:
禅宗六祖慧能有一典故,记录在《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所谓,风吹幡动,其实是心在动。起心就会动念,心不动一切都不动。这是唯心之理,而不是自性之理。要有自性,就要能够保持心的寂灭,不随境地而动摇。这就是空寂自性!
内心寂灭的人,如同万物一样。自然生长,自然而然。与万物同齐,物我两忘。不随环境的改变,而轻易变化心态。
——“善护念”才能常有清净心:
《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指的就是生清净心。
人生一世,总是被环境影响了心情、心态。一念起会有爱恨情仇,一念灭会有悲欢离合。
善护念就是让我们,时时关照自己的念头。时时能够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
念起即觉,觉已不随。起心动念,就能如如觉察观照,心念就自然流通而不住。所以,应如是生清净心。
——平静的面对一切,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真实、准确、客观的,映照出事物的本质。物来既现,物去不留。心念自然流通而不住,应如是生清净心。
(图片:来自网络)
不妨试试禅者的做法: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听起来高深莫测 ,其实是有方法的。
举个例子:别人拿话刺你,你生气了。
——有些人认为:忍忍就过去了。犯不着跟他生气,不值得。
——还有些人认为:骂回去!有气不能在心里搁着,会憋出病来!
这两种,在禅修的人看来,其实都不是高明的作法,更谈不上内心清净了。
第一种确实会“憋出病来”,在心里留下痕迹;
第二种跟人家结了恶缘,在外人看来,基本是“狗咬狗一嘴毛”,只要你认真动气,不论你有理没理,其实一样是输。一样是不清净。
但是我们凡夫俗子,心里的杂念烦恼,跟空气中的灰尘一样多,不是你大喊一声“无!”“断!”就能断掉的。
那“本来无一物”,是什么意思呢?
通俗地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戴着面具或脸谱的演员:在台上喜怒哀乐,有哭有笑,但是内心深处,有一个明明了了的感觉:一个看着自己在哭在笑、但自身却不动不摇的那个“心性”,那就是禅者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又像镜子沾满了灰尘:
——你要是误认为自己是灰尘,就完蛋了,灰尘跟灰尘纠缠,怎么能理得清?
——你要相信,真正的你是一面镜子,任何境界来了,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只是负责把它如实地映现出来而已,你会喜,你会悲,你会生气,但你本身,不是喜,不是悲,也不是生气。
还是觉得太高深吗?
——那再通俗一点。
比如说输液打针。其实都是受这一针的苦,病人有聪明的,也有笨的。比较笨的病人一定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肌肉紧张。打针的护士,不管怎么拍打他,让他放松,他就是不能放松,那个手背的肌肉,全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那个针,推都推不进去。反反复复,把自己扎得伤痕累累,遭了很多罪。
那病人这种紧张来自于哪里呢?其实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佛教唯识学把人用来分辨事物的功能分为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第六识其实就是负责思考和想象啦)的想象:好痛啊!扎不好怎么办!有的人针还没有进去,已经开始觉得痛了。那个第六意识,是受第七识“我执”(用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保护的潜意识)的干扰,庸人自扰,吓出来的,然后再进一步,第六识干扰身识,让你肌肉紧张。
——其实,我们真正的烦恼痛苦,并不在于我们受的“第一支箭”。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大大小小的逆境,不论是打针,还是减薪,还是失恋,或是重大疾病,都是我们生命里多少都会遇到的。其实受也就受了,无须忍耐,也无须怨天尤人,只要看着它来,看着它去。是的,所谓的“内心清净”,其实不是消灭灰尘,而是看着灰尘生生灭灭,你只是看着而已! 不要添加任何多余的动作,你是镜子,不是灰尘,这就是清净!
打针的正确策略时:你就体会针进,针出,内心不动,就像看着是扎在别人身上一样。你的内心清楚你在打针,这就够了,全身心都放松,只要静静地看着那种感受(也不用在心里说:这是痛,这很痛。一旦心里说话,其实就被灰尘骗了)升起就好,结果只有一个:它会自己走的。
——我们真正的烦恼痛苦,不在于外境给我们的“水星逆行”等等倒霉事,不在于别人骂我们,而在我们自己的心抓住这些事情不放,反复地思量、反复地在心里说很多话,以至于大大扩大了“第一支箭”给我们造成的痛苦。
——人家用外语骂你,你怎么不痛苦呢?因为你听不懂!其实用这个道理来说,是你的第六意识没有领纳人家的意思,所以你的心就没有抓住这话不放。
最后再用一个譬喻:过马路。
请记住,你的目标是过马路,不是跟着来往的车子走。认准你的目标,让这些车过它们的。
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在你心里起起伏伏,只要你不管他们的事,他们来了就一定会走。
抓住你想抓住的,放过其他的,这就是清净。
文殊师利菩萨是圆觉经中第一位向佛问法的菩萨。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是其他诸佛的师傅。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征,又称为法王子。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文殊菩萨的佛像,文殊菩萨有一个坐骑,这个坐骑是个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有威猛无比的象征意义。
在密宗的造像里,文殊菩萨一手拿着经典,一手拿着宝剑,代表了智慧成就的意思。右手所持的金刚宝剑,不但能斩妖除魔,更能断除一切烦恼。左手持有的青色莲花,其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正是象征着所具有的无上智慧。
《金刚经》中说,要想成就智慧,必须要有足够的福德。世上最大的福报不是财富,不是显赫的名声,也不是美女金钱和各种享受,而是智慧。
智慧是不能靠着金钱或权力来获取的,只有福德够了,才能求得智慧和解脱。
如来本起清净,这是文殊菩萨向佛问的问题中的一句。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醒圆满,就是佛的境地,而当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就是成佛,称为如来。
《金刚经》中对于如来的解释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名如来。
《金刚经》和《圆觉经》是相互印证的,两部经典互为注解,则其中的妙义可以尽知。
《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的意思。本起就是成佛最重要的根本。清净则是成佛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达到清净的境地呢?有什么法门吗?要求得清净是很难的,烦恼、散乱、妄想就是清净的反面,而这些状态反而是人们常常所处的状态。
菩萨,源自梵文“菩提萨埵”的简化翻译,也可以翻译为大士或者开士,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里的圣贤、圣人,但是菩萨有觉悟有情的意思,菩萨是最多情之人,以大慈大悲之心要度尽一切众生。
文殊菩萨向佛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佛?这个问题很大,但是文殊菩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以他的大智慧,已经给世人们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想成佛,必须要做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使身心随时都处于清净的状态中,这样修行就是成佛的法门。
要想做到真正清净的状态很难,如果心里存了修道的念头,来追求清净的境界,这是有所求,就不是真正的清净的境地。只有摆脱这一点心中的执念,才可以达到清净的状态。
真正清净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文殊菩萨因此向大乘菩萨们问,如何发起清净心?这也是世人在达不到真正的清净状态时,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法门。
这里所说的发心,并不是给寺庙出点钱出点力,或者做做放生之类的善事,而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大悲心。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做到牺牲自我来度化一切众生的状态。
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菩提心的相,就是清净心。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杨喆(头条号 心理治疗师杨喆):
杨喆,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医院心理科主任,国家二级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应用心理学本科毕业、医学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专业研究生,北京市心理专家讲师团成员,北京市沐林教育矫治所特聘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特聘教师,阅心成长儿童沙盘小组创始人,工作十余年,临床治疗1000余小时。擅长:青少年心理治疗、抑郁症心理治疗、夫妻关系心理治疗、沙盘治疗。
首先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让自己内心清净呢? 我们会看到修行的人,尤其是修佛的人,他会每天很清苦的生活,降低自己的欲求,这样去让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变得很清静,没有那么多欲望。从这条来看的话,如果让自己内心变得清净,好像是没有那么多欲求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一点儿欲求也没有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世界还会发展吗?还会变化吗?还会前进吗?人类会生活得更好吗?也许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儿大,但是我要回问的一个问题是就是你为什么要变得清净? 你是打算去做修行吗?如果不是这些的话,我们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也许是你正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里面,所以你渴望得到内心的一份宁静,或者你处在一个十分痛苦的事件里,所以你渴望内心的气,平静,清净。或者你处在一个不那么满意的关系里面,所以你渴望内心的清净。
那首先澄清一点,清静本身并不是什么目的。我们要看我们为什么清净?那给到一个方法,内心不清净如果是因为我们焦虑的不良的情绪引起的话,我首先提议一个深呼吸训练,很多时候人们都会用到深呼吸。当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我们的呼吸上的时候,一切烦恼和杂念都会慢慢的摒除,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然后第二条如果我们愿意更深刻的去体悟现在我处的场景的话,我们就要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事情让我内心不清净?遇到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面对很多事情,手头压了一堆的工作不能够去完成的话,我们还渴望一个内心清净。那我想这种内心清净,也是一个虚假的内心清净。
人生在世渴望一个内心毫无波澜,十分平静的人生,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所以我们可以让我们活得很平和。我可以在有情绪的时候有变化,然后我们可以让自己活得很淡定,但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去修行的,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那是人生的一种修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用某个方法就可以让自己清净。
如果你还很年轻,我希望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广博,这样你就很容易获得内心的清净了。
在这个人心浮躁,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里,很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特别是在城市里,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到处奔波,久而久之,身心俱疲。有时候想要放下工作,让自己舒缓一下心情,却发现哪怕是看一下书,也难以集中注意力。
以前的时候,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多诱惑,能够选择的事物也不多,因此能够专心在当下。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信息量呈几何形增长,而且我们的追求也更高,已经不是简单满足于物质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欲望更加膨胀,增添更多烦恼。因此,需要学会保持平静的心态,抵御住外界的干扰。以下是让自己心境平和的几点建议。
要有符合实际的追求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往往容易幻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占有一切,于是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一切,结果一无所获。人是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是需要脚踏实地去做事情,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这反而会造成失败,感到自卑。
充分认识自我
有些人总喜欢与别人作比较,认为别人有的自己必须有。因此,他们会强迫自己去做违背本心的事情,长期如此,内心定会遭受折磨。鉴于此,可以多与自己沟通,问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谓成功即是找到自我。
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人,往往内心世界极为贫乏,他们需要向外界的索取,以此来满足自己。但是外界的东西,总有一天将会失去,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倒不如培养自己的兴趣。 总之,平和的心境在于对外界不要有过多地追求。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要使自己内心清静,就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清静的客观环境,就像陶渊明那样,摆脱名缰利锁,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有诗、有酒、有青山秀水的田园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中自是祥和安宁、清静怡然。
卧龙隐居隆中时,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阅金经、调素琴,何等惬意?一旦走出茅庐,便“夙夜忧叹”,劳心费力,终于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一旦有过度的抱负与野心,则难获得内心的清静。
黛玉多愁多病,对花流泪,见月伤心,过于善感,内心无从清静,遂如三月的桃花一样经不起朝风暮雨的吹打,过早的凋零了。
清静是一种心态,清静是一份素养,清静是一层境界,清静是知足常乐的适意,清静是悟道后的归真返璞。
树欲静而风不息,佛谓“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与其说是来自于外境,实际上还是起于内心,战胜心魔,外敌自灭。
要获得内心的清静,须淡泊名利,远离喧嚣,谢绝无谓的社交应酬,往往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最易忘形失态,甚至走火入魔,酒色财气向来是干扰、妨碍内心清静平和的大敌。
去留无意,赏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忧,不为生活中小得小失而欣戚,性情豪放旷达,更易获得内心的清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感恩题主给出这样一个好问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让大家交流、碰撞的好平台!
我想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如何让内心清净”,以及“清净”的方法……
而是外在勇于开拓、努力拼搏、不畏艰难;而内在却保持着一颗尽人事听天命的心,能做到万事随缘——这就是静!
一个人能不能做大事,就要看他的轻重和静躁了。
如果他稳重、厚德,又懂得累积和低调,此人就可成大器。而那些动不动就浮躁的人不但成不了什么大事,而且还很容易坏事。
所以,做大事的人必以重为基础、以静为功夫。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身上总有沉静清明的镇定自若。这就是成大事的品性!
《道德经》原文:“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老子说,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自己内在的品质修持上、守住自己的根本,就能轻巧灵活地应对外界的人事物,这也是精气神的根本!
外重者内拙;反过来,内重者则外巧。
有道者的思想言行对外界的人事物、对物质名利都看得很淡泊。这种看得很轻,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对他们来说,就算全世界都夸我,我也不会飘飘然;就算全世界都骂我,我也不会沮丧、更不会放弃。
这里的“荣观”是指荣耀、光荣的气象;“燕处”是指安宁清净、泰然处之的平常心。真正有本事、有水平的人都会很平静。这样的人即使成为万乘之主,也很低调。
而“以身轻天下”则是指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的那些人——他们的内心会变得笨重,生命的力量会被遮蔽,命运自然也不会太好……
要扭转这种不良循环,要让自己有一个“宁静”的时间。
比如,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在一个自然自在的空间里,不被任何人打扰,让身心放松下来,这样人的精气神才能得到恢复。
生命需要细水长流,守静需要积沙成塔——最后,时间会让您慢慢成为一个定静的人、一个安然自在的人。
原文:“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精气神。
静能养神、静能生慧,每天给自己一点宁静的时间,这是让自己生命精满、气足、神丰的最好滋养!
不要遇到问题就压抑自己,作出一副表面繁荣的假象;也不要动不动就用发脾气来面对世界;更不要动不动就是是非非、胡乱发泄,丢垃圾给别人……
这些都是躁——躁则失君!
躁超过临界点,人会猝死!所以,一切都要静一静再作决定。人需要安静!安静是一种心力强大的体现!
当您保持内重外轻的心态时,无论做什么事、和什么人打交道、处理什么矛盾和突发事件,您都能不慌不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做一个从容淡定的人,完全主导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可是很多人做不到!那是因为内心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说白了,就是您的德还不够!
这时就用老子的方法: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中,守住一方,就能克制另一方——轻重中,守住重,就能得到轻;静躁中,守住静,就能克制躁。“重”德和“静”德,都是有道者的德行。
所以老子说,清静,是沉淀下来;清静,也是一种心力——这种心力会累积壮大。当清静的力量很强大时,就能反过来,克制外界的躁动。
老子说,要腾出时间,与天地精神往来,人首先要静下来,才能融入自然界、与高维世界连接。有修行力的人,能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回自身,追求自身精气神的合一。
当欲望很大时,就什么都想要,那精气神就分散了,当然无法清静。所以,欲望太多的人,悟性浅,也就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了。
生命就像一个杯子,空间有限,再有能耐的人也是这样。如果被一些事情占据太多,就没有空间装该装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和选择——他人能做的,就让他人去做,自己要把时间省下来,做一些只有自己能做的事。这样,就是为自己节省生命,去做该做的事情!
当自己定力不够时,要靠拒绝和远离,让心得到清静。清净是一颗种子,它需要慢慢成长,而不是一清净了就永远不会被污染——最初,它只是个孩子,也会经常摔倒再爬起来;它也需要成长,需要给它长大的时间。所以,修道是需要时间的。
修行只有在红尘中修,让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价值观改变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改变了——变得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了,变得世界因您而更美丽了,这才是实修!
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完全可以用天性中自带的定静来慢慢调服;而如果故意压制,这种刻意而为,通常效果不佳,一旦失控,反弹更厉害!
当念头升起时,您可以训练自己的觉知力:
这就是“守住隐性一方,就能维持平衡、回归道心”的运用。
所以,一个人只有返朴归真,回归本性,才能与道相遇。
很多人的自控力偏弱,能动起来但却静不下来,做不到以静养神。如果有自控力的话,就会在必要时可以动,但更多时候是静——因为静能养神。
这里说的“静”不是不去做事、天天思考或打坐,而是在做事中炼静,在红尘中炼定,让自己做到“事不入心,心不入事”,但又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功夫了!
随着定静功夫的层层深入,人就能慢慢的明心见性了,这样才能悟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定静都做不到,那是谈不上悟道的!
按照《道德经》的规律,天下万物万事,包括人,只有相“生”相“克”这两种关系。矛盾的两种元素,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克。
以上内容供大家参考指正!
更多道德经生命规律,和真实学用故事,请您关注:@水殿风来暗香满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了解生命,绽放生命!
我认为首先要努力认知自己内心不清净的原因。
去年一次的考试让我内心极其烦躁,所谓的清净哪里有。
这次考试于我很重要,赢得它我就有生存的依靠,就有体面的工作,就能赢得世人艳羡的眼光和称赞,应得它,我能由内而外的散发自信。
我害怕失败,所以很努力。越努力越害怕失败。于是开始过度紧张和焦虑。到最后临近的前三天还严重失眠中。去药店开安神的药,无用,没吃过安眠药的我也去医院开了三粒安眠药。结果,安眠药对我依然无用, 我开始责怪周围环境的嘈杂,开始抱怨小区时常的鞭炮声,开始心骂时代的压力。但这些于缓解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毫无作用。我依然睡不着。依然担心考试失败后被世人的嘲笑。
后来,我干脆放弃了。我内心承受不了, 开始打电话给伴侣和老妈,哭着说考不上了,让你们失望了。他们都说,哎,就一工作而已,考不上还能找别的。别把自己压坏了就行。那么多人都想考,考不上的是绝大多数人。你已经进入笔试,甩过很多人呢。那些考不上的人还不活了啊。
电话的结果,让我知道,我还有亲人的理解和爱。相比生命和正常的生活,其他的东西都不那么重要。后来,我好好在日记上写下如下的话:
第一,还有三天,把可能面试的内容再准备,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做最坏的准备,考不上,让别人说去,你要知道的是面试时你表现好和差的地方在哪里,若有下一次和足够的时间,该怎么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关掉脑海里其他的一切,晚上好好睡觉,数自己的呼吸。
就这样,把睡眠矫正过来了,面试发挥正常,没考上,但从不后悔,也不再焦虑。
后来,我想内心烦躁不清净,就是为某种欲望得不到而惆怅过头,或者是为某种欲望得到而欣喜过头。当你正确看待这种欲望得失时,并能控制自己时,你就会淡定从容,像一朵清洁的莲花,守着内心的芳香,将来一定会散发出来的。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难以达到,但“物喜适度,己悲适度”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亲朋好友,山川河流,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网微博Q友圈,都能助你一臂之力达到“清净”之境界。而我,认为最好的就是,读书和写作,用文字来表达。你也可以很艺术,插花,喝茶,书法,绘画……你还可以谈佛说道,追求灵魂说……
只要愿意,内心总有一角柔软之处栖息你的清净之灵犀。
谢谢头条邀请,内心清净,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只有内心清净,才可能享受人生,乐享幸福生活。
一个人遇到感情问题,遇到人际关系矛盾,就好像洪水泛滥,堵是堵不住的,要疏导。要主动找朋友、找亲戚把问题讲出来,把肚里的苦水倒出来。自己说服自己,不要钻牛角尖。实在没有倾诉对象,也可以找陌生人倾诉,例如微信上的朋友,我就在微信上遇到过好几个好友,找我聊她们的苦恼,聊她们的婚恋矛盾。甚至有厌倦尘世,要出家的。虽然是好友,但我们从未见过面,这样聊起来反而没有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经过一番大倒苦水,她们的心情会慢慢恢复平静的。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平常我们就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多看书,多看正能量的书。不与别人攀比,常与人攀比,内心永无清净之时。春秋时老子主张“清净无为”,认为人不要去追求财富、权力,反而应该放弃各种欲望,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婴儿时的状态。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今天看来,老子的思想还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
内心保持清净,平常要经常旅游,走出去,多看看名山大川,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一些,人生格局更高一些。这样看问题才能去伪存真,让自己保持一颗清净之心。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要学会放下。我们所承担的压力,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一直背负压力必然走不远,适当的时候放下负担,好好休息一下,把心态调整到最佳,才能走得更远。 才能内心清净。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