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何让内心清净呢?

如何让内心清净呢?

2020-10-13 10:31阅读(64)

如何让内心清净呢?:"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我把这两句不同出处的诗句放在一起,意思想说明"内心清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先得让:-清净,内

1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我把这两句不同出处的诗句放在一起,意思想说明"内心清净"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先得让心闲下来,把浮躁的"内心"定格在一个专注的事情上。

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

(1)阅读。让浮躁的心,逐渐被作者设计的情境吸引,跟着作者在书海里漫游??把心慢慢地收在书里。

(2)看美丽的风景。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半佛半仙,??。

(3)独处、品茗;下厨、品尝美食;??。做这些有吸引力的事情,使自己的心情专注起来;

(4)运动。种花。回忆。听故事。??。

(5)根据自己的趣味,重拾自已曾经喜欢过的活动。

(6)按照自己的特点,设计一种可以使自己心情清净的事。

所有这些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2

文/莲山

如何让内心清净

内心的清净,不是一念之间就可以得到的。所谓:一念心清净,心似莲花开。是在足够的修行积累之下,才能一朝明悟。

如何让内心清净。就是,能有一份清净心!所以先要知道,清净心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再来分析,如何得到清净心。既,让内心清净!

清净心的状态

清净心的状态,可以用道家思想的六句话来概括:恬淡虚无,心静神安。內无所蓄,外无所逐。虚极静笃,臻于自然。

如何得到清净心

让内心清净就是:常使自己心态平和,通过修行自身境界,得到清净心。所谓,修身先修心。修心的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欲望是心之念头
2. 一切都是心的显现
3. 空寂自性就是清净心

一、欲望就是心之念头

欲望,就是心里的念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大都来自欲望的不满足。不停产生的各种念头,让我们有了杂念和妄想。让我们不停的想要取悦自己,想要证明自我价值。想要得到更多,一直在向外索取。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认识自身不清静,不平和的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在于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修行,就是在降伏其心。欲望,也只是心之念头。

二、一切都是心的显现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是儒家心学的论点。王阳明说:“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见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家论点。《华严经》有一首诗:“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两者都是在说唯心的佛性。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所以,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万物,众生,也只是“心”之所现。

三、空寂自性就是清净心

——不随境地而动摇,才能保持内心的寂灭:

禅宗六祖慧能有一典故,记录在《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所谓,风吹幡动,其实是心在动。起心就会动念,心不动一切都不动。这是唯心之理,而不是自性之理。要有自性,就要能够保持心的寂灭,不随境地而动摇。这就是空寂自性!

内心寂灭的人,如同万物一样。自然生长,自然而然。与万物同齐,物我两忘。不随环境的改变,而轻易变化心态。

——“善护念”才能常有清净心:

《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指的就是生清净心。

人生一世,总是被环境影响了心情、心态。一念起会有爱恨情仇,一念灭会有悲欢离合。

善护念就是让我们,时时关照自己的念头。时时能够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

念起即觉,觉已不随。起心动念,就能如如觉察观照,心念就自然流通而不住。所以,应如是生清净心。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平静的面对一切,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真实、准确、客观的,映照出事物的本质。物来既现,物去不留。心念自然流通而不住,应如是生清净心。

(图片:来自网络)

3

不妨试试禅者的做法: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听起来高深莫测 ,其实是有方法的。

举个例子:别人拿话刺你,你生气了。

——有些人认为:忍忍就过去了。犯不着跟他生气,不值得。

——还有些人认为:骂回去!有气不能在心里搁着,会憋出病来!

这两种,在禅修的人看来,其实都不是高明的作法,更谈不上内心清净了。


第一种确实会“憋出病来”,在心里留下痕迹;

第二种跟人家结了恶缘,在外人看来,基本是“狗咬狗一嘴毛”,只要你认真动气,不论你有理没理,其实一样是输。一样是不清净。


但是我们凡夫俗子,心里的杂念烦恼,跟空气中的灰尘一样多,不是你大喊一声“无!”“断!”就能断掉的。

那“本来无一物”,是什么意思呢?

通俗地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戴着面具或脸谱的演员:在台上喜怒哀乐,有哭有笑,但是内心深处,有一个明明了了的感觉:一个看着自己在哭在笑、但自身却不动不摇的那个“心性”,那就是禅者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又像镜子沾满了灰尘:

——你要是误认为自己是灰尘,就完蛋了,灰尘跟灰尘纠缠,怎么能理得清?

——你要相信,真正的你是一面镜子,任何境界来了,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只是负责把它如实地映现出来而已,你会喜,你会悲,你会生气,但你本身,不是喜,不是悲,也不是生气。


还是觉得太高深吗?

——那再通俗一点。

比如说输液打针。其实都是受这一针的苦,病人有聪明的,也有笨的。比较笨的病人一定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肌肉紧张。打针的护士,不管怎么拍打他,让他放松,他就是不能放松,那个手背的肌肉,全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那个针,推都推不进去。反反复复,把自己扎得伤痕累累,遭了很多罪。

那病人这种紧张来自于哪里呢?其实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佛教唯识学把人用来分辨事物的功能分为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第六识其实就是负责思考和想象啦)的想象:好痛啊!扎不好怎么办!有的人针还没有进去,已经开始觉得痛了。那个第六意识,是受第七识“我执”(用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保护的潜意识)的干扰,庸人自扰,吓出来的,然后再进一步,第六识干扰身识,让你肌肉紧张。

——其实,我们真正的烦恼痛苦,并不在于我们受的“第一支箭”。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大大小小的逆境,不论是打针,还是减薪,还是失恋,或是重大疾病,都是我们生命里多少都会遇到的。其实受也就受了,无须忍耐,也无须怨天尤人,只要看着它来,看着它去。是的,所谓的“内心清净”,其实不是消灭灰尘,而是看着灰尘生生灭灭,你只是看着而已! 不要添加任何多余的动作,你是镜子,不是灰尘,这就是清净!

打针的正确策略时:你就体会针进,针出,内心不动,就像看着是扎在别人身上一样。你的内心清楚你在打针,这就够了,全身心都放松,只要静静地看着那种感受(也不用在心里说:这是痛,这很痛。一旦心里说话,其实就被灰尘骗了)升起就好,结果只有一个:它会自己走的。

——我们真正的烦恼痛苦,不在于外境给我们的“水星逆行”等等倒霉事,不在于别人骂我们,而在我们自己的心抓住这些事情不放,反复地思量、反复地在心里说很多话,以至于大大扩大了“第一支箭”给我们造成的痛苦。

——人家用外语骂你,你怎么不痛苦呢?因为你听不懂!其实用这个道理来说,是你的第六意识没有领纳人家的意思,所以你的心就没有抓住这话不放。

最后再用一个譬喻:过马路。

请记住,你的目标是过马路,不是跟着来往的车子走。认准你的目标,让这些车过它们的。

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在你心里起起伏伏,只要你不管他们的事,他们来了就一定会走。

抓住你想抓住的,放过其他的,这就是清净。

4

圆觉经说:文殊菩萨具有大智慧,清净是修行的根本法门,金刚经圆觉经可互为注解

文殊师利菩萨是圆觉经中第一位向佛问法的菩萨。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是其他诸佛的师傅。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征,又称为法王子。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文殊菩萨的佛像,文殊菩萨有一个坐骑,这个坐骑是个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有威猛无比的象征意义。

在密宗的造像里,文殊菩萨一手拿着经典,一手拿着宝剑,代表了智慧成就的意思。右手所持的金刚宝剑,不但能斩妖除魔,更能断除一切烦恼。左手持有的青色莲花,其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正是象征着所具有的无上智慧。

《金刚经》中说,要想成就智慧,必须要有足够的福德。世上最大的福报不是财富,不是显赫的名声,也不是美女金钱和各种享受,而是智慧。

智慧是不能靠着金钱或权力来获取的,只有福德够了,才能求得智慧和解脱。

如来本起清净,这是文殊菩萨向佛问的问题中的一句。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醒圆满,就是佛的境地,而当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就是成佛,称为如来。

《金刚经》中对于如来的解释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名如来。

《金刚经》和《圆觉经》是相互印证的,两部经典互为注解,则其中的妙义可以尽知。

《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的意思。本起就是成佛最重要的根本。清净则是成佛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达到清净的境地呢?有什么法门吗?要求得清净是很难的,烦恼、散乱、妄想就是清净的反面,而这些状态反而是人们常常所处的状态。

菩萨,源自梵文“菩提萨埵”的简化翻译,也可以翻译为大士或者开士,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里的圣贤、圣人,但是菩萨有觉悟有情的意思,菩萨是最多情之人,以大慈大悲之心要度尽一切众生。

文殊菩萨向佛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佛?这个问题很大,但是文殊菩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以他的大智慧,已经给世人们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想成佛,必须要做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使身心随时都处于清净的状态中,这样修行就是成佛的法门。

要想做到真正清净的状态很难,如果心里存了修道的念头,来追求清净的境界,这是有所求,就不是真正的清净的境地。只有摆脱这一点心中的执念,才可以达到清净的状态。

真正清净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文殊菩萨因此向大乘菩萨们问,如何发起清净心?这也是世人在达不到真正的清净状态时,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法门。

这里所说的发心,并不是给寺庙出点钱出点力,或者做做放生之类的善事,而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大悲心。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做到牺牲自我来度化一切众生的状态。

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菩提心的相,就是清净心。

5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杨喆(头条号 心理治疗师杨喆):


杨喆,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医院心理科主任,国家二级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应用心理学本科毕业、医学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专业研究生,北京市心理专家讲师团成员,北京市沐林教育矫治所特聘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特聘教师,阅心成长儿童沙盘小组创始人,工作十余年,临床治疗1000余小时。擅长:青少年心理治疗、抑郁症心理治疗、夫妻关系心理治疗、沙盘治疗。

首先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让自己内心清净呢? 我们会看到修行的人,尤其是修佛的人,他会每天很清苦的生活,降低自己的欲求,这样去让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变得很清静,没有那么多欲望。从这条来看的话,如果让自己内心变得清净,好像是没有那么多欲求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一点儿欲求也没有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世界还会发展吗?还会变化吗?还会前进吗?人类会生活得更好吗?也许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儿大,但是我要回问的一个问题是就是你为什么要变得清净? 你是打算去做修行吗?如果不是这些的话,我们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也许是你正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里面,所以你渴望得到内心的一份宁静,或者你处在一个十分痛苦的事件里,所以你渴望内心的气,平静,清净。或者你处在一个不那么满意的关系里面,所以你渴望内心的清净。

那首先澄清一点,清静本身并不是什么目的。我们要看我们为什么清净?那给到一个方法,内心不清净如果是因为我们焦虑的不良的情绪引起的话,我首先提议一个深呼吸训练,很多时候人们都会用到深呼吸。当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我们的呼吸上的时候,一切烦恼和杂念都会慢慢的摒除,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然后第二条如果我们愿意更深刻的去体悟现在我处的场景的话,我们就要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事情让我内心不清净?遇到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面对很多事情,手头压了一堆的工作不能够去完成的话,我们还渴望一个内心清净。那我想这种内心清净,也是一个虚假的内心清净。

人生在世渴望一个内心毫无波澜,十分平静的人生,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所以我们可以让我们活得很平和。我可以在有情绪的时候有变化,然后我们可以让自己活得很淡定,但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去修行的,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那是人生的一种修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用某个方法就可以让自己清净。

如果你还很年轻,我希望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广博,这样你就很容易获得内心的清净了。

6

在这个人心浮躁,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里,很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特别是在城市里,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到处奔波,久而久之,身心俱疲。有时候想要放下工作,让自己舒缓一下心情,却发现哪怕是看一下书,也难以集中注意力。

以前的时候,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多诱惑,能够选择的事物也不多,因此能够专心在当下。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信息量呈几何形增长,而且我们的追求也更高,已经不是简单满足于物质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欲望更加膨胀,增添更多烦恼。因此,需要学会保持平静的心态,抵御住外界的干扰。以下是让自己心境平和的几点建议。

要有符合实际的追求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往往容易幻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占有一切,于是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一切,结果一无所获。人是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是需要脚踏实地去做事情,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这反而会造成失败,感到自卑。

充分认识自我

有些人总喜欢与别人作比较,认为别人有的自己必须有。因此,他们会强迫自己去做违背本心的事情,长期如此,内心定会遭受折磨。鉴于此,可以多与自己沟通,问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谓成功即是找到自我。

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人,往往内心世界极为贫乏,他们需要向外界的索取,以此来满足自己。但是外界的东西,总有一天将会失去,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倒不如培养自己的兴趣。 总之,平和的心境在于对外界不要有过多地追求。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

《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7

要使自己内心清静,就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清静的客观环境,就像陶渊明那样,摆脱名缰利锁,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有诗、有酒、有青山秀水的田园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中自是祥和安宁、清静怡然。

卧龙隐居隆中时,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阅金经、调素琴,何等惬意?一旦走出茅庐,便“夙夜忧叹”,劳心费力,终于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一旦有过度的抱负与野心,则难获得内心的清静。

黛玉多愁多病,对花流泪,见月伤心,过于善感,内心无从清静,遂如三月的桃花一样经不起朝风暮雨的吹打,过早的凋零了。

清静是一种心态,清静是一份素养,清静是一层境界,清静是知足常乐的适意,清静是悟道后的归真返璞。

树欲静而风不息,佛谓“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与其说是来自于外境,实际上还是起于内心,战胜心魔,外敌自灭。

要获得内心的清静,须淡泊名利,远离喧嚣,谢绝无谓的社交应酬,往往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最易忘形失态,甚至走火入魔,酒色财气向来是干扰、妨碍内心清静平和的大敌。

去留无意,赏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忧,不为生活中小得小失而欣戚,性情豪放旷达,更易获得内心的清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

感恩题主给出这样一个好问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让大家交流、碰撞的好平台!

我想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如何让内心清净”,以及“清净”的方法……


静,不是静止不动!

而是外在勇于开拓、努力拼搏、不畏艰难;而内在却保持着一颗尽人事听天命的心,能做到万事随缘——这就是静!

一个人能不能做大事,就要看他的轻重和静躁了。

如果他稳重、厚德,又懂得累积和低调,此人就可成大器。而那些动不动就浮躁的人不但成不了什么大事,而且还很容易坏事。

所以,做大事的人必以重为基础、以静为功夫。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身上总有沉静清明的镇定自若。这就是成大事的品性!


为什么静不下来?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内心就变得笨重——失去根本,就静不下来了。

《道德经》原文:“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老子说,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自己内在的品质修持上、守住自己的根本,就能轻巧灵活地应对外界的人事物,这也是精气神的根本!

外重者内拙;反过来,内重者则外巧。

有道者的思想言行对外界的人事物、对物质名利都看得很淡泊。这种看得很轻,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对他们来说,就算全世界都夸我,我也不会飘飘然;就算全世界都骂我,我也不会沮丧、更不会放弃。

这里的“荣观”是指荣耀、光荣的气象;“燕处”是指安宁清净、泰然处之的平常心。真正有本事、有水平的人都会很平静。这样的人即使成为万乘之主,也很低调。

而“以身轻天下”则是指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的那些人——他们的内心会变得笨重,生命的力量会被遮蔽,命运自然也不会太好……

要扭转这种不良循环,要让自己有一个“宁静”的时间。

比如,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在一个自然自在的空间里,不被任何人打扰,让身心放松下来,这样人的精气神才能得到恢复。

生命需要细水长流,守静需要积沙成塔——最后,时间会让您慢慢成为一个定静的人、一个安然自在的人。


清静,也是一种心力,这种心力会累积壮大——当清静的力量很强大时,就会反过来,克制外界的躁动。

原文:“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精气神。

静能养神、静能生慧,每天给自己一点宁静的时间,这是让自己生命精满、气足、神丰的最好滋养!

不要遇到问题就压抑自己,作出一副表面繁荣的假象;也不要动不动就用发脾气来面对世界;更不要动不动就是是非非、胡乱发泄,丢垃圾给别人……

这些都是躁——躁则失君!

躁超过临界点,人会猝死!所以,一切都要静一静再作决定。人需要安静!安静是一种心力强大的体现!

当您保持内重外轻的心态时,无论做什么事、和什么人打交道、处理什么矛盾和突发事件,您都能不慌不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做一个从容淡定的人,完全主导自己的人生!


静不下来,是因为“德”不够!

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可是很多人做不到!那是因为内心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说白了,就是您的德还不够!

这时就用老子的方法: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中,守住一方,就能克制另一方——轻重中,守住重,就能得到轻;静躁中,守住静,就能克制躁。“重”德和“静”德,都是有道者的德行。

所以老子说,清静,是沉淀下来;清静,也是一种心力——这种心力会累积壮大。当清静的力量很强大时,就能反过来,克制外界的躁动。


清净是一颗种子,需要时间成长

老子说,要腾出时间,与天地精神往来,人首先要静下来,才能融入自然界、与高维世界连接。有修行力的人,能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回自身,追求自身精气神的合一。

当欲望很大时,就什么都想要,那精气神就分散了,当然无法清静。所以,欲望太多的人,悟性浅,也就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了。

生命就像一个杯子,空间有限,再有能耐的人也是这样。如果被一些事情占据太多,就没有空间装该装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和选择——他人能做的,就让他人去做,自己要把时间省下来,做一些只有自己能做的事。这样,就是为自己节省生命,去做该做的事情!

当自己定力不够时,要靠拒绝和远离,让心得到清静。清净是一颗种子,它需要慢慢成长,而不是一清净了就永远不会被污染——最初,它只是个孩子,也会经常摔倒再爬起来;它也需要成长,需要给它长大的时间。所以,修道是需要时间的。

修行只有在红尘中修,让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价值观改变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改变了——变得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了,变得世界因您而更美丽了,这才是实修!


内静外动,可以让我们逐渐静下来!

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完全可以用天性中自带的定静来慢慢调服;而如果故意压制,这种刻意而为,通常效果不佳,一旦失控,反弹更厉害!

当念头升起时,您可以训练自己的觉知力:

  • 清清楚楚地看到它们,并知道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就行了。不要去对话,不要去管它,只要觉知——这是内修的功夫。
  • 然后您制心一处,专注在做利他的事上,这是外修的功夫。这种内静外动的功夫相辅相成,一旦功夫连成片,您就离道越来越近了。

这就是“守住隐性一方,就能维持平衡、回归道心”的运用。


静能养神

所以,一个人只有返朴归真,回归本性,才能与道相遇。

很多人的自控力偏弱,能动起来但却静不下来,做不到以静养神。如果有自控力的话,就会在必要时可以动,但更多时候是静——因为静能养神。

这里说的“静”不是不去做事、天天思考或打坐,而是在做事中炼静,在红尘中炼定,让自己做到“事不入心,心不入事”,但又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功夫了!

随着定静功夫的层层深入,人就能慢慢的明心见性了,这样才能悟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定静都做不到,那是谈不上悟道的!

按照《道德经》的规律,天下万物万事,包括人,只有相“生”相“克”这两种关系。矛盾的两种元素,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克。


以上内容供大家参考指正!

更多道德经生命规律,和真实学用故事,请您关注:@水殿风来暗香满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了解生命,绽放生命!

9

我认为首先要努力认知自己内心不清净的原因。

去年一次的考试让我内心极其烦躁,所谓的清净哪里有。

这次考试于我很重要,赢得它我就有生存的依靠,就有体面的工作,就能赢得世人艳羡的眼光和称赞,应得它,我能由内而外的散发自信。

我害怕失败,所以很努力。越努力越害怕失败。于是开始过度紧张和焦虑。到最后临近的前三天还严重失眠中。去药店开安神的药,无用,没吃过安眠药的我也去医院开了三粒安眠药。结果,安眠药对我依然无用, 我开始责怪周围环境的嘈杂,开始抱怨小区时常的鞭炮声,开始心骂时代的压力。但这些于缓解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毫无作用。我依然睡不着。依然担心考试失败后被世人的嘲笑。

后来,我干脆放弃了。我内心承受不了, 开始打电话给伴侣和老妈,哭着说考不上了,让你们失望了。他们都说,哎,就一工作而已,考不上还能找别的。别把自己压坏了就行。那么多人都想考,考不上的是绝大多数人。你已经进入笔试,甩过很多人呢。那些考不上的人还不活了啊。

电话的结果,让我知道,我还有亲人的理解和爱。相比生命和正常的生活,其他的东西都不那么重要。后来,我好好在日记上写下如下的话:

第一,还有三天,把可能面试的内容再准备,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做最坏的准备,考不上,让别人说去,你要知道的是面试时你表现好和差的地方在哪里,若有下一次和足够的时间,该怎么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关掉脑海里其他的一切,晚上好好睡觉,数自己的呼吸。

就这样,把睡眠矫正过来了,面试发挥正常,没考上,但从不后悔,也不再焦虑。

后来,我想内心烦躁不清净,就是为某种欲望得不到而惆怅过头,或者是为某种欲望得到而欣喜过头。当你正确看待这种欲望得失时,并能控制自己时,你就会淡定从容,像一朵清洁的莲花,守着内心的芳香,将来一定会散发出来的。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难以达到,但“物喜适度,己悲适度”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亲朋好友,山川河流,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网微博Q友圈,都能助你一臂之力达到“清净”之境界。而我,认为最好的就是,读书和写作,用文字来表达。你也可以很艺术,插花,喝茶,书法,绘画……你还可以谈佛说道,追求灵魂说……

只要愿意,内心总有一角柔软之处栖息你的清净之灵犀。

10

谢谢头条邀请,内心清净,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只有内心清净,才可能享受人生,乐享幸福生活。

一个人遇到感情问题,遇到人际关系矛盾,就好像洪水泛滥,堵是堵不住的,要疏导。要主动找朋友、找亲戚把问题讲出来,把肚里的苦水倒出来。自己说服自己,不要钻牛角尖。实在没有倾诉对象,也可以找陌生人倾诉,例如微信上的朋友,我就在微信上遇到过好几个好友,找我聊她们的苦恼,聊她们的婚恋矛盾。甚至有厌倦尘世,要出家的。虽然是好友,但我们从未见过面,这样聊起来反而没有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经过一番大倒苦水,她们的心情会慢慢恢复平静的。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平常我们就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多看书,多看正能量的书。不与别人攀比,常与人攀比,内心永无清净之时。春秋时老子主张“清净无为”,认为人不要去追求财富、权力,反而应该放弃各种欲望,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婴儿时的状态。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今天看来,老子的思想还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

内心保持清净,平常要经常旅游,走出去,多看看名山大川,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一些,人生格局更高一些。这样看问题才能去伪存真,让自己保持一颗清净之心。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要学会放下。我们所承担的压力,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一直背负压力必然走不远,适当的时候放下负担,好好休息一下,把心态调整到最佳,才能走得更远。 才能内心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