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瞻基?

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瞻基?

2020-10-13 05:31阅读(68)

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瞻基?:一部《大明风华》将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推向一个新高潮,不得不说,剧中人物刻画的还是非常鲜明的,小编尤其喜欢看朱家父子以及:-朱瞻

1

一部《大明风华》将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推向一个新高潮,不得不说,剧中人物刻画的还是非常鲜明的,小编尤其喜欢看朱家父子以及太子一家的日常拌嘴,然而欢喜之余,小编还是发现了剧中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不过这本不是历史正剧,小编也不再一一指出,否则颇有吹毛求疵之感。

目前《大明风华》正处于热播状态,已经播到了朱瞻基随朱棣北征这一段,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当年朱瞻基颇受朱棣所喜,朱棣北征时曾将朱瞻基带在身边,不过朱瞻基跟随朱棣北征并不会亲自带兵打仗,朱棣也不肯定不舍得让自己的孙子上前线拼命的,既然不让朱瞻基上前线,那朱棣会让朱瞻基干什么呢?关于这件事,史书里是有过记载的:

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

让学士给朱瞻基讲课,是他北征时期的主要日常。

不过,既然《大明风华》里对这件事进行了一番改编,我们就不妨顺着编剧的思路去探讨一下,剧中也先与朱瞻基对决之后,也先为何放弃射杀朱瞻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朱瞻基随朱棣北征鞑靼,而瓦剌首领马哈木则趁机派孙子也先来为大明军队助阵,顺便来查探大明军队的虚实,好为日后做准备。朱棣对也先此行的目的已经有所察觉,因此他令朱瞻基假扮皇帝接见也先,自己则在一旁观察也先,也先虽然不认识朱棣,但他觉得站在朱瞻基一旁的老兵气度不凡,是一个真英雄。朱棣得知也先的判断后,认定也先将来必成祸患,既然现在有机会除掉他,他便毫不犹豫的下令将也先追回。在追赶过程中,朱瞻基与也先单独交手起来,朱瞻基与也先互相对射,朱瞻基第五箭射中也先,正待他抽刀下马准备解决也先时,也先拔下身上的箭,张弓对准了朱瞻基。

然而事情发展到这里边戛然而止了,也先放下弓箭逃走了,而朱瞻基也自行离去,不再追击也先。

那么我们这里不妨思考一下,也先为何要放过朱瞻基,小编认为这是为也先日后南侵埋下一个伏笔,也先遭此横祸一定对明朝心生怨恨。而且也先深知此时瓦剌还远没有强大到可以与大明分庭抗礼的程度,如果杀掉朱瞻基,那么数十万大明军队会立即调转枪头杀向瓦剌,这对瓦剌来说是天大的灾难。而朱瞻基没有继续追杀也先,也是对也先放过自己的一种回应,毕竟剧中的朱瞻基不是一个冷血无情之人,既然也先放过自己,那么自己也无法单凭爷爷的一句话就杀掉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也先。罪在将来吗?如果说朱瞻基此时预测到他的儿子日后会被也先所俘,那么小编相信他一定会毫不留情的杀掉也先,但将来之事谁又能知道呢?

说起也先日后俘虏朱祁镇一事,则可以了解到编剧为何如此编排此故事情节了,这也算是编剧在强行改戏,如果这时候也先或者朱祁镇有一个人死了,那么历史不就被改写了吗?虽然《大明风华》里很多分剧情或者人物刻画远偏离正史太多,但总体的历史走向不能错,所以编剧编到这里也只能强行让两人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最后,小编想再次强调一下,朱棣在位期间,北方的主要边患来自蒙古高原东部的鞑靼部,所以永乐年间,朱棣的五次北征有四次是针对鞑靼部的,但是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征讨鞑靼取得胜利后,鞑靼短暂的归顺了朝廷,而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则趁机崛起过一次。

古代边患历来如此,大抵都是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之前鞑靼强大一直压着瓦剌,一旦鞑靼式微,瓦剌就一定会崛起。

瓦剌当时的首领是马哈木,永乐十一年,马哈木率部逼近黄河,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这是朱棣在位期间唯一一次对瓦剌用兵。不过剧中也先的出场已经告诉了我们,此次朱棣出征的目标依旧是鞑靼,由此可以推断出,朱棣这次亲征之前瓦剌从未与大明交过手,也就是说此次亲征应该是永乐八年朱棣的第一次亲征,而事实上剧中这已经不是朱棣第一次亲征了,况且朱棣第一次亲征的时候朱瞻基才12岁,与剧中朱瞻基的实际年龄严重不符。当然了,这种改编并不妨碍大家对此剧的高度关注,这里表过不提。

2

《大明风华》一剧中演到了这个桥段,但文艺作品毕竟是虚构的,所以不足为信。真实历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大概是与也先没有什么交涉的,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此讨论一番。


故事情节回顾

朱棣在远征鞑靼阿鲁台部时,瓦剌部首领马哈木派孙子也先到明军大营中借商议联盟一事探听明军虚实。朱棣以为瓦剌人不知道永乐帝是谁,所以设计让朱瞻基代替他坐在皇位上接待瓦剌使者,他在旁冒充一老兵仔细观察来使。

朱瞻基表现很好,装皇帝装的很有气度,朱棣也很满意,所以派大将樊忠(土木堡之变中槌死王振的将军)前去犒赏瓦剌使团,也让他顺便问一下使团对皇帝的印象。这一问不要紧,原来也先早已识破了朱棣的计谋,朱棣瞬间觉得,此人是大才,将来肯定是大明朝心头之患,所以立刻让樊忠带人把此人击杀之,太孙朱瞻基也跟了出去。

兵马分开追击,朱瞻基追到了也先并与之在密林深处展开了弓箭之战,最后出了密林后也先被朱瞻基射中,跌落沟壑之下。不过此人也狠勇,当朱瞻基前去查看情况时,他把身上的箭只拔了出来,并开弓搭箭对准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拔出了佩刀竖在胸前,就这样两个人互相对视了几眼,然后也先把弓箭松开,一溜烟的爬上马背走开,而朱瞻基也就这样静静的看着也先离开。

这就是《大明风华》剧中所演的剧情。


也先为什么不开弓射箭?

也先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二人势均力敌,胜败未可知,但此时已中了朱瞻基一箭,朱瞻基已经占尽上风。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是也先放过朱瞻基。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也先不射出这一箭呢?

首先,百万明军列阵于前,杀了眼前这个男子,会给瓦剌带来灭顶之灾。洪武朝不断打击下,北元蒙古人分为两个势力,鞑靼占据河套地区,不断对明朝发起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而瓦剌势弱,此时只能龟缩在大漠深处。而随着朱棣数次对鞑靼部强有力的打击,瓦剌部实力逐渐向南发展,可以说瓦剌的强大是得益于明朝对鞑靼的军事行动的,瓦剌首领马哈木明白这个道理,瓦剌最英明的领袖也先也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想,更不敢杀了穿龙袍的这个男子,尽管他不一定知道这是谁!

其次,为了维持瓦剌与大明的联盟,对抗共同敌人鞑靼,也先也不会杀了朱瞻基。杀人好说,但破坏了明朝和瓦剌的联盟就殊为不智了。也先本来是带着使命而来,主要也是为了与大明夹击鞑靼,在草原上拓展实力,没必要冒着风险去杀伤一个年青人来证明自己的勇武。杀了朱瞻基即便大明不会攻打瓦剌,但联盟必然不能维持,那么鞑靼人吞并瓦剌也在旦夕之间。也先是大漠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自然可以分析出利弊。

最后,也先虽然手持弓箭,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占尽优势。明朝与蒙古人作战,向来优势体现在甲胄上,文献中记载“破甲而不入”就是形容明朝甲胄良好的防护性,更何况朱瞻基作为皇孙,其穿戴的甲胄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防护能力会更加突出。而反观也先,身负箭伤,与朱瞻基搏斗,结局难料。他这一箭射出去,代表着自己的命运将不受控,而手握弓箭,才代表活着的话语权。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是朱瞻基放过了也先,而不是也先放过了朱瞻基。当然,小说这样写,编剧这样编,肯定有着深层次含义,大明历史还要发展,剧情也要往下走,马上面临的就是让明朝迅速衰落的“土木堡之变”,朱瞻基放也先一马,而也先后来也放了朱瞻基儿子一马,一报还一报,这就是所谓的“因果”。


结语:草原的汉子崇拜狼性,即便是孤狼也凶猛无比,在这部剧中,我看到了也先身上的这种属性,同时也加入一定的人性,这很好,当故事来看绝对值得一看,如若非要当历史来看,那必定会得不偿失。

3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果然主角光环,随朱棣出征,结果还真玩出了新高度,和也先甩开众军将,来了一场巅峰对决。

也先诱朱瞻基穿过河流和树林,两人平行骑射,可以说箭术水平不分你我。大约对射了五六支箭,谁都未能伤到对方,甚至还有一支箭,竟然射成箭头对撞的效果。

当然这个镜头还是非常好看的,这就是一个棋逢对手的感觉。

但是到了朱瞻基射出最后一支箭的时候,也先跑在了前面,被朱瞻基射中了后背,翻落了马下。

朱瞻基摸了一下空空的箭囊,丢掉了弓,拔出了佩剑,志得圆满地准备收获胜利战果。结果冷不防地冲到也先身边的时候,也先拔出那支箭,瞄向了朱瞻基。

但也先并没有射出这支箭,而是放过了朱瞻基,同时也当过了自己。

这是因为一旦这支箭射出去,无论射中朱瞻基还是没有射中朱瞻基,历史都会改写。只有这种处理方式是最稳妥的。也可以说编剧功底了得,既把朱瞻基英勇神武的牛逼给吹了,同时也没有违背历史总体进程。

正史上的确朱瞻基曾经跟随朱棣远征过漠北,而且也的确出现过意外,朱棣差点把“好圣孙”朱瞻基给弄丢了,吓得朱棣一身冷汗。但是不存在朱瞻基如此神勇,还跟也先对决了。

明朝所有的皇帝中,干过如此惊险的事情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不过他自己没打,坐着等人俘虏来着。还有一个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倒是跟蒙古小王子近距离干过一场,结果赢得了几十年边境和平,却被文官门骂得一塌糊涂。

试想一下,如果剧中也先这支箭射出去了。

射中了,朱瞻基挂了,历史就此改写;没射中,朱瞻基冲上去,一剑砍死了也先,历史同样改写。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4

也先放过的不是朱瞻基而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

导语


朱祁镇9岁继位,20岁之前主持国家大局的祖母张太后和“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相继去世,怀着一腔热血的朱祁镇皇帝决心大干一番事业,而此时他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蠢蠢欲动操控皇帝。

国外的局势对朱祁镇来说不容乐观。最让他头大的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这个人就是个骗子级的存在朱祁镇时常在想,自己的高祖朱元璋对北元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曾祖朱棣迁都北平,亲自守卫国门,阻止了北元的兴风作浪,使蒙古对大明称臣纳贡,而自己还未在这方面做出什么成绩。自从北元分为瓦剌和鞑靼后,二者不断争斗,到了朱祁镇时,瓦拉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大有不把明朝皇帝放在眼里的架势,也先经常率领蒙古兵骚扰明朝北边的疆域。最让朱祁镇生气的是,也先竟然套路朱祁镇。他动不动就来明朝朝贡,俯首是假,骗钱是真。明朝好面子,自夸为天朝上国,对纳贡者干的都是赔钱的买卖。对于俯首称臣来进贡的那些使者们,明朝都是超出贡品许多倍地进行赏赐,不仅不看贡品的好坏,而且按人头加倍回礼,这就是明朝对纳贡使者们奉行的“礼尚往来\"。也先这个投机倒把派经常钻空子骗取朱祁镇的财物,他不断增加使者数目和纳贡次数,最后一次派往明朝纳贡的人数足有3000多人。

明英宗朱祁镇忍无可忍,这得多少礼回啊,这是他宠信的宦官王振出主意,减少赏赐!使者们回去后,也先一看回的礼品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数额,一恼起兵冲进大同,威胁朱祁镇的都城。王振继续建议朱祁镇,要他御驾亲征。朱祁镇听从了,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他立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让异母弟朱祁钰监国。亲征过程中朱祁镇继续听从王振的荒唐建议,结果整了个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20万精锐大军,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祁镇?

  • 一、不杀朱祁镇的原因

其弟伯颜帖木儿,看朱祁镇\"奇货可居\",要求他善待人质。一来,进可以裹挟朱祁镇,攻打明朝。二来,退可以向明朝索要更多的财物。如果杀了明英宗,不仅也先一无所获,还会招来明朝的记恨,激发他们的斗志。后来,也先攻打明朝京师,虽说没有成功,但也没什么损失,关键的是他通过明英宗没少捞钱。从逻辑上来说,也先不放回明英宗就可以把明英宗当摇钱树,什么时候向明朝要钱都可以?要多少钱都可以?那也先怎么突然放回明英宗了呢?他这不是放虎归山了吗?

  • 二、也先也是有苦衷的,我们来看看也先为什么放回明英宗?
1、也先的无奈之举

也先类似于曹丕,脱脱不花类似于汉献帝,可关键是第26任蒙古大汗脱脱不花,不甘心当蒙古的汉献帝。他一方面怂恿着也先扩大战果,攻打明朝京师;另一方面向明朝称臣、朝贡言语恭顺。也先也想拿下明朝对脱脱不花取而代之,明朝也想通过脱脱不花善待明英宗甚至放回明英宗,而脱脱不花却想联合明朝谋取也先。不出脱脱不花所料,也先攻打明朝失败。脱脱不花准备和明朝一起打击这个失败的也先,对于这个联合,明朝是同意的。一来,明代宗可以报仇雪恨;二来,也先一激动,明代宗就可以实现借刀杀人之计,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也先多聪明,他决定联合明朝斗脱脱不花,也就放回了朱祁镇。

2、也先的高明之举

也先放回明英宗,可给明代宗出了难题。不要也不是,要也不是。明代宗就派人看看再说,结果使臣一看看就接回来了。想当年,朱元璋让廖永忠一定安全接回来,结果这个水师将领很用心地无意让小明王淹死了。廖永忠这差事办得让朱元璋心里大喜,脸上生气。也许送回明英宗不仅缓和了跟明朝的关系,还十足地恶心了明朝一把,更可怕地还让明朝产生内斗。明代宗尴尬地说,我不当皇帝吧,你们非让我当,现在怎么办?于谦说:名分已定,你大哥就不要想了,你也不要胡思乱想了,还是迎回的好。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朱祁镇一回去就被囚禁在南宫7年,直到朱祁钰病的奄奄一息了才复位,可这并没有引起明朝多大的震动,因为朱祁钰那时候不仅没了反抗的能力,更没了反抗的心思——他连儿子都没了。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先杀了于谦,害死了弟弟,也证明了也先搞乱明朝的大招。明英宗很快就为王振树碑立传,缅怀他的启蒙老师王振。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废除了殉葬制度。

5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大明风华》电视剧的热播,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题主不懂历史或者写错了,因为也先放过的是朱祁镇(朱瞻基的儿子)并不是朱瞻基,也先根本就没和朱瞻基见过面,何来放过之说。但是题主既然问了,那我从电视剧和历史两方面进行解读一下。

《大明风华》里的桥段


当年朱元璋灭元后,蒙古的皇室逃到了北方继续建立北元,后来又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刺,一开始鞑靼的势力比较强大,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永乐大帝决定北伐鞑靼,皇孙朱瞻基跟随朱棣一同出征。

朱棣大军行进到蒙古境内,这时候瓦刺首领派使者也先来觐见朱棣,目的很简单,就是来打探消息的。朱棣决定由朱瞻基穿上龙袍装作皇帝好好吓唬一下那个也先,自己则装作一个老兵在一旁观察。

第二天,朱瞻基英明神武的会见了也先,当也先知道大明王朝是来剿灭鞑靼的,也先表示愿意出兵四千作为明军的先锋部队,明朝的大将都笑话也先的部队太少派不上用场,朱瞻基也觉得四千部队可有可无。也先并且为了示好大明,进献了一些战马和牛羊,然后就告退了。朱棣让人打探也先觉得大明的皇帝怎么样,而也先觉得大明皇帝确实英明神武,但是旁边的老兵才是真英雄。朱棣知道后,大惊失色,马上让人去追杀已经远去的也先。朱瞻基一看爷爷这么重视这个人,就亲自去追。

也先看到有追兵,就让部下四处散开,朱瞻基对也先穷追不舍,后来两个人在树林还进行了对射,但是都没有射中对方。对射几番后,也先没了箭,朱瞻基还剩一支,朱瞻基将也先击落下马,策马追了上去。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举起弓就要射,但最后还是没有射朱瞻基,而是拿着弓箭逃走了,朱瞻基也没有去追。

那么为什么也先要“放过”朱瞻基,而不去射出那一箭呢?


其实楚风觉得当时的情况不能说是也先放过了朱瞻基,虽然当时也先手里有一支箭,但是也先也受伤了,也先也不能保证一击必中,朱瞻基也是做好了战斗准备。只能说当时是势均力敌,所以也先选择了不射出这一箭,两个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假如也先射出了那一箭,无外乎有两种情况。

第一,直接射中朱瞻基的要害,成功杀死朱瞻基。虽然这种结果看似也先获胜,其实不然,因为朱瞻基死了,也先的部落瓦刺将要受到灭顶之灾,大明肯定不会放过也先的。

第二,那就是没有射到朱瞻基,这样两个人势必要近身肉搏,也先也不一定能获胜。

综合来看,也先不射朱瞻基是最好的选择,即可以全身而退,又可以不和明朝结怨,这就是也先放过朱瞻基的原因。另外作为一部电视剧,虽然历史中没有这一段,朱棣扮士兵也是借助曹操当年的故事,但是这段却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展现出了朱棣和朱瞻基还有也先都是英明睿智的明君,同时又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导演这样安排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真实的历史

朱瞻基确实跟随朱棣出征过瓦刺,那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中,朱瞻基看到爷爷朱棣一马当先,奋勇杀敌,朱瞻基也想去帮忙。这时候瓦刺大军溃败,朱瞻基追击敌人时,由于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朱瞻基被瓦刺溃兵包围,这时候朱瞻基才十五六岁。

幸亏朱棣早发现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不见了,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把包围朱瞻基的瓦刺溃兵赶跑,才使朱瞻基脱险,要不然朱棣第二次北伐赔大了。不知道朱瞻基那次追击瓦刺溃兵时见没见过也先呢,虽然概率很小,但是还是有可能的,所以电视剧的这一段还是挺有意思的。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大明和蒙古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等到朱瞻基的儿子时,也先成为了瓦刺的首领,并且一天天的强大起来,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为了打击瓦刺,御驾亲征,最后由于轻敌,兵败被俘,但是后来有于谦同学力王狂澜打退了瓦刺的进攻,也先为了和明朝和解,就把朱祁镇放了。但是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失败,使明朝的精英损失殆尽,大明从此走向衰落。

6

emmmm……怎么说呢?题主能有此一问,原因大多来自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洗脑”了,但始终这是一部电视剧,有其剧情演绎需要与后期的剧情铺垫。

但,影视剧终究是影视剧并非正史,大家姑且看着即可,万不可当成正史看待!但为了更好的解答题主的问题,像素则会以《大明风华》的剧情来解析,请大家勿吹毛求疵!

  •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剧情


也先的一句“大明朝皇上英武有为,旁边跨刀的那个老兵才是真英雄。”

直接让朱棣吓出一身冷汗,断定此人必为大明祸患断不可留,也顾不得罪瓦剌部的风险,直接让人赶紧去追回也先。朱瞻基见朱棣如此严肃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跟着带兵追了出去。


面对朱瞻基的紧追不舍,也先将其引入一片密林,朱瞻基也跟着也先进入了一片密林,但这时也先却不见了踪影。朱瞻基警惕观察,哪知也先放冷箭偷袭朱瞻基,被朱瞻基躲过并和也先对射起来,两人对射几番后,也先率先没了箭,朱瞻基也仅剩最后一支箭,将也先击落下马,随即策马追了上去。但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举起弓就要射,但,最后望了朱瞻基一眼,若有所思最终还是放下弓,独自一人骑马而走,而捡回一条命的朱瞻基也不再继续追也先。

  • 那么问题来了,也先为何不射出那一箭,而是选择放过朱瞻基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为之后的剧情铺垫,属于剧情需要,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时候朱瞻基死了,男一号没了,这剧还怎么拍下去?其次,如果是也先没了,那么未来的瓦剌南侵又是谁带领呢?虽说《大明风华》本就是一部偏离历史的影视剧,但总不能连历史的走向都偏离吧!


接着就是,彼时的也先心里清楚,以瓦剌的实力不足与大明对抗,如果也先真的射出这一箭的话,顷刻之间,数十万的明军会将矛头对准瓦剌,这对瓦剌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到时候整个瓦剌会被愤怒的明军所踏平,从此在无瓦剌!

所以也先选择放下弓箭,骑马而去,而朱瞻基也没有选择继续追杀。这里,也是为了渲染朱瞻基的重情义的个人形象。毕竟他可以为了“反贼”孙若微不惜得罪自己的爷爷朱棣,又为什么不能放过与自己“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也先呢?

还有就是这里有编剧强行插戏的影子,为未来也先俘虏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埋下伏笔。试想一下无论是朱瞻基又或者是也先,只要其中一个人没了,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7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率军北征鞑靼,朱瞻基也随军出征,同为草原部落的瓦剌也想要趁机削弱鞑靼的势力。

于是瓦剌首领马哈木派自己的孙子也先与作为使者,打算与明军会盟,并伺机窥视明军的虚实。

可是朱棣早就看瓦剌的意图,于是他让朱瞻基接见也先,之后的剧情就是也先逃跑,朱瞻基认为此人肯定会成为心腹大患,因此打算先除掉此人。

两人在追逐的过程中,用弓箭互相攻击对方,在两人的弓箭用完之后,也先被朱瞻基射中了一箭,但此箭并未击中要害,因此也先拔出此箭,并用这只箭瞄准了朱瞻基。

当时朱瞻基与也先的距离很近,如果也先射出这一箭,很可能会要了朱瞻基的性命,但也先并没有这样做,他放过了朱瞻基。

也先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惺惺相惜,或者是心存善念。

他放过朱瞻基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想挑起大明与瓦剌的战争,他见过明军的军事力量,知道现在的明军力量强大,瓦剌不是明朝的对手。

尤其是明军此时并没有把瓦剌当成打击对象,明军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攻打鞑靼部落,而此时鞑靼的实力比瓦剌更大,明军打击鞑靼,也符合瓦剌的利益。

如果他杀死了朱瞻基,对瓦剌没有好处,明军很可能会放弃攻打鞑靼,而是选择攻打瓦剌,到时候瓦剌很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

这一点也先非常清楚,所以他当时用弓箭瞄准朱瞻基,虽然有机会杀掉朱瞻基,但他却选择了放过朱瞻基。

这也是为了告诉朱瞻基,我有能力除掉你,但我选择放你一马。

8

题主一看历史就是差生,原因很简单,连个问题都问不明白,也先和朱瞻基有个毛的关系,你的本意肯定是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祁镇吧。

照例,先科普下这两个人,也先是瓦剌的首领,也就是蒙古那嘎达第28界老大,此人能力非凡且诡计多端,瓦剌在他的手上达到了鼎盛的状态,所以他频频带着军队四处袭扰大明朝,给大明的边境带来强烈的不稳定,而且要不是于谦,他几乎灭掉了大明。而朱祁镇相信大家就更熟悉了,他是也先骚扰的对象,当时大明朝的皇帝,就是他在土木堡之变中活生生的成了也先的俘虏。

ok,接下来说土木堡这事儿,当时也先四处袭扰,搞的大明朝是焦头烂额,这时候,大太监王振开始忽悠皇帝朱祁镇,他说,这瓦剌猖狂全是您给他脸了,想当年您皇爷爷朱棣频频御驾亲征,打的他们几乎灭了族,所以说,您应该带领大军直接杀向也先这瘪犊子的巢穴,学学成祖爷,弘我皇威!朱祁镇听了王振这一通忽悠,是激动的热血沸腾,他还真的就下旨,集合号称50万大军(实际连20万都够呛),自己带队,御驾亲征!!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由于王振这个猪队友大忽悠,害的这位毫无战争经验的皇帝被也先一锅端,朱祁镇自己也成了俘虏,被也先抓走,本来也先是要做了朱祁镇的,结果也先有一个老弟,说朱祁镇留着用处大大的,既可以向大明朝勒索,有可以成为瓦剌的重要人质,也先一想也对哈,于是便开始带着朱祁镇这个肉票四处到大明朝边境抢钱,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于谦来了个反将,直接把朱祁镇架空,让他弟弟做了皇帝,并放言“社稷为重君为轻”,这一下朱祁镇这个肉票就完全失去了作用,可能是时间长,也先和朱祁镇处出了哥们感情,他一顿好就好肉照顾后,就把朱祁镇送回了北京,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朱祁镇回京后竟然和老弟开始了内斗......

9

这是《大明风华》的情节,不是真实的历史。试想,朱瞻基这样的皇孙带兵出来,会单枪匹马地自己追也先吗?两人在外交场合或营帐里见面到有可能,因为这个也先后来带领蒙古大军制造“土木堡之变”,活捉了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所以电视剧在这里做些铺垫,让他表现不凡地出场。

起底也先,他来自蒙古的瓦刺部,是蒙古贵族的部落。那时蒙古还有鞑靼,是蒙古皇室一族建立的政权,以及兀良哈三卫,原来隶属于明朝的部分。朱瞻基当皇帝时,鞑靼和瓦刺还比较老实,臣服于明朝。朱瞻基主要打击的是入侵的兀良哈三卫,他儿子明英宗打击的对象也是兀良哈三卫。

也先确是蒙古瓦刺部首领马哈木的孙子,他爹脱欢杀了鞑靼部的头目阿噜台,扶持皇室后裔脱脱不花当可汗,自己当了太师,鞑靼和瓦刺由此联合在一起了。脱欢死后,也先当了太师,被明朝打得狼狈不堪的兀良哈三卫也投靠他了。那时,明朝是明英宗当皇帝。也先向明朝上供,虚报使团人数,明朝大太监王振削减了给使团的奖赏。也先愤怒了,以此为理由,纠集鞑靼、瓦刺和兀良哈的人马,分三路向明朝进攻,之后便是“土木堡之变”。分析这段历史,朱棣北征时蒙古三部还没有合一,也先和朱瞻基应该没有什么交集。

8

10

最近一部《大明风华》正在如火如荼的热播。毕竟这不是一部正史剧,所以大家没必要严丝合缝的对照历史。影视为了更加好看,埋下伏笔,留有悬念,才能更加的调动大家的胃口。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少了很多味道。

正如此题所问,也先为什么放过朱瞻基?

这是《大明风华》中的情节,也是剧情需要。影视的铺垫,是为了更好的展开接下来的内容和场面。先行打上几个问号,让观者寻思寻思,在后续的剧集里为大家打消疑惑。

影视只是贯穿历史主线,对于细节他会戏说或者变动,说到底他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讲历史。所以我们没必要对细节吹毛求疵。

历史上也先和朱瞻基也许连面都没见过。话分两头,分析剧情如此设置的用意和还原历史真相。

影视剧情:朱瞻基随朱棣北征鞑靼,而瓦剌首领马哈木则趁机派孙子也先来为大明军队助阵,还说能出兵四千,其实就是套近乎,目的很明确,打探明军的信息,好为日后做准备。

朱棣也不傻,他倒要看看也先想玩啥花样。于是他让朱瞻基假扮皇上接见也先,自己则充当一名兵丁,站在旁边观察。也先虽然没有目睹过大明皇上,也许是朱瞻基有点嫩,看上去气度不凡,但没有朱棣装扮的那名兵丁老辣,是可谓真英雄。

要说这也先识人的眼力还真不简单。朱棣也是心里一惊,认为此人将来必成祸患,既然现在有机会除掉他,便毫不犹豫的下令将也先追回。

朱瞻基自然领会朱棣的意思,先行追赶。便上演了这精彩的一幕,在追赶中,也先将其引入一片密林,此时也先却不见了踪影。朱瞻基正观察,哪知也先放冷箭偷袭,被朱瞻基躲过,并和也先对射起来,两人对射几番后,也先弓箭用尽,朱瞻基也用仅剩的一支箭,将也先击落下马,随即策马追了上去。

正当朱瞻基抽刀准备解决也先时,也先拔下了身上的那支箭,搭弓瞄准了朱瞻基。正在这生死关头,剧情却戛然而止。

也先也并未射出那只箭。朱瞻基也并未穷追不舍。这是唱哪出呢?

从剧情来说,这两个人都不能死。否则没法往下演了。

如果也先死了。就没有后来的瓦剌犯边,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的事儿。本来这个剧情就是朱祁镇的事,硬套在朱瞻基身上 ,强行改戏。

但线索不能断,要不后面的剧情就成空中楼阁了。

历史上朱瞻基确实跟随朱棣北征过。但那时朱瞻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朱棣不可能让他亲自上阵。

剧情里朱棣征讨的是鞑靼,也就是说这是朱棣的第一次北征,但这条线索让编剧编得太混乱了。那时候朱瞻基年龄尚小,大概十一二岁,硬要和也先对射,实在有点儿太出戏了。

不管编剧怎么改,后来瓦剌的事儿还得也先和朱瞻基出现,所以只能强行刹车了。但对影视来说并无坏处,设置悬念,让观众有看下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