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分封诸子为王是不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分封诸子为王是不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020-10-12 20:01阅读(64)

分封诸子为王是不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分封皇子为王,其实就是为了强化皇权,更准确的说是强化朱元璋自己的权力。朱元璋40岁的时候就当了皇帝。他可

1

朱元璋分封皇子为王,其实就是为了强化皇权,更准确的说是强化朱元璋自己的权力。

朱元璋40岁的时候就当了皇帝。他可能对自己的皇子的状况比较了解,也比较重视皇子们的教育,他的二十多个皇子还是比较听话。

所以,他为了能够长期的真正的掌握政权,才采取了分封皇子的做法,毕竟只要朱元璋还活着,那么他的皇子们肯定是会效忠于他的,而且他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道。

也就是说,大明朝的天下,土地辽阔,必须要建立很多藩国,设置藩王,来保卫国家。

与此同时,各位皇子已经长大,应该有册封的爵位,分别镇守自己的封地,不是皇帝私相授受其子为藩王,而是遵循古代明君的先例和制度,这就是天下长治久安的办法和举措。

那么,分封诸子为王是不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呢?

客观来说,咱们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考量朱元璋的分封制能否强化皇权。

一、洪武时期,朱元璋的分封制确实有强化皇权的作用

朱元璋的分封制开始被认为是长久之策,起码在朱元璋这一代人,肯定还是有作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分封制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这个分封制对朱元璋个人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起码在当时可以加强他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毕竟是让他的亲生儿子到四处去担任诸侯王,这些皇子们会非常的忠于朱元璋,这个肯定是有好处的。

也就是说,分封皇子确实可以给朱元璋带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好处,起码在朱元璋这一代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上,被分封的藩王主要在长城一线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和甘肃。比如秦王坐镇西安、晋王坐镇太原、燕王坐镇北京、周王坐镇开封。

二、朱元璋去世之后,分封制不但没有强化皇权的作用,反而成为皇权的对立面

至于朱元璋驾崩之后,就很难说了,但是对朱元璋来说肯定还是有益处的。

其实,分封诸子为王,准确的说就是加强朱元璋个人的集权,这是确定性的,至于朱元璋之后下一代人怎么办,下一代人的皇权是否加强了,这个就存在很多问题。

因为到了建文帝的时候,分封的王很多都造反了,比如燕王,最后不就造反了吗?如果没有这个分封的话,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燕王确实很有军事才能,在朱元璋健在的时候,确实为朱元璋加强了自己控制全国的这样的一种实力。

所以说,仔细考量朱元璋的分封制,就不能简单的说是强化皇权,不同的时期,朱元璋的分封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总的来说,朱元璋时代,分封确实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反而有削弱皇权的实际作用,后来逐步成为影响明朝长治久安的隐患。

我是@龚柳辉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2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是为保江山,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地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中央政府的改革

朱元璋是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打上来的,曾是布衣,今为皇帝,因知皇权来之不易,自然要加珍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皇位,他进行了中央政权的吏治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用这三个部分分担负行中省的职责,这三者分立又牵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

至于丞相制度,他也终于有合理的原因废除,改设六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直接归他管辖。公元1382年,他又设立了几个大学士来给他当顾问。

二,设藩王,巩固皇位

朱元璋效仿刘邦,分封刘姓王一样。朱元璋也要封朱姓王。他为巩固朱家江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藩。他认为唐宋灭亡就是没有设置藩王,远可守边疆,内可辅朝廷。

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藩王,其中有九个藩王的封国分布在从江西到西北的边防线上,称*塞王*,其中就又燕王朱棣,他们的作用在于低御蒙古入侵。那些在内地的藩王则是用来镇压民众的反抗和监督地方官员。

三,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变*

朱元璋以为只要是他的儿子,大家都能齐心。父子齐心,兄弟齐心。他却没想到,历朝历代,越是皇家,骨肉之间纷争越激烈。汉代有七王造反,晋朝有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

洪武九年(1376)封藩的时候,有大臣给他上书,说藩王的封国太大,军权太重,却不能保数代以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对他们实行削藩,恐怕这些亲王心生怨恨,说不定造反。朱元璋看到奏章后,大骂这是离间他们父子的骨肉之情,结果上书者死在狱内,群臣震恐,无人再论。但是他一边发脾气,一边又在考虑对策。为防止将来藩王们真的做出出格的事,他封藩的同时,又立下了祖训,允许以后的皇帝在必要时下令*削藩*。

不过朱元璋立下的祖训的时候做梦也会想到,就在他死后不久,第二位大明的国君,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因为削藩,引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最终燕王朱棣获胜,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的皇帝。朱元璋为保江山是煞费苦心,千防万防是家贼难防,为了皇位,叔侄隙于墙,皇权无父子,只有无情的杀戮。




3

分封诸子为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为使自己的统治代代相传,长长久久,天下始终掌握在朱家人手里,他先后三次封王,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侄孙,派往属地,史称“藩王”。

这些藩王到任后,为官一地,镇守一方。平时不得进宫,除三年一次正常觐见述职,只有特殊情况才可以入宫,就是朝庭出现奸臣或危难可“勤皇”。

朱元璋为使藩王制健康良性的发展,煞费苦心。

一、从权力上做了安排。为避免象西汉藩王权力过大,明朝的藩王只有一定的军权,没有治权,少量配备军队,同时也防止了藩王自己做大,对朝庭形成威胁。所以,做明朝的藩王吃喝玩乐最受欢迎,近女色,兴土木者被评为贤王。

二、人员安排上。明朝从蒙古人手中夺取政权,但蒙古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明朝定都在南方,那北京的门户就特别重要,所以朱元璋派了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四子朱棣镇守北京。

三、忠于朝庭,完成好拱卫朝庭的任务。朱元璋规定,藩王之间不得互动,互相拜访,窜通一气,也不能与朝庭内臣走的太近,内外勾结,杜绝里应外合的忤逆事件。如有属地叛乱或农民起义,直接出兵镇压,防止出现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对抗朝庭。退一万步讲,真出现造反,天下还在朱家人手里。

人算不如天算。待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着手削藩,他的四叔朱棣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大厦坍塌。










4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吸取前朝皇帝遇到攻击时,孤立无援的处境,朱元璋开历史倒车,分封自己的儿子到各地做藩王。朱元璋分封的初衷就是为了拱卫皇室,这样说来,分封诸子为王也算是强化皇权的措施。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是社会最底层人士,能够从穷苦大众之中一跃跳龙门,当上万人之上的皇帝,是通过多少磨难才取得的,所以他对权力的欲望比前朝的其他任何皇帝都强,但是如何将皇权仅仅抓在手中,并能保证万世不倒呢,这是朱元璋遇到的首要难题。

对于前朝的灭亡教训,朱元璋肯定是了解的,唐朝的藩镇,虽然保卫了边疆不受侵犯,但是削弱了中央集权,到了唐末,藩镇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到了宋朝,宋太祖重文抑武,虽然没有藩镇割据的困扰,但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宋兵屡屡受挫,不能阻止有效的抵抗,最终轻而易举的被北方民族击败亡国。而到元朝,地方割据势力又有抬头,比如元末河北军阀察罕帖木儿等拥军割据的事实给朱元璋极大的震撼,因此在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后,朱元璋决定依靠自己的血亲们,通过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监督和限制。

这些藩王们成年以后,就会前往自己的藩地,开建自己的王府,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按照规定,每个藩王最多可以拥有3个护卫,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藩王的领地重要性越大,藩王所属兵力越多,像燕王朱棣镇守北方要塞,位置非常重要,所以他的兵力也最多,高峰时达到10万人,这么庞大的兵力,也成为他日后造反的资本。

朱元璋的分封制,很多大臣明白会引起内乱,但是朱元璋的明令禁止讨论,遇到反对的人会直接杀头,因此在朱元璋一朝,无人敢反对,而且由于朱元璋的威望,各地藩王不敢造次,都很守规矩。

可到了建文帝一朝,随着藩王势力的壮大,中央对各地藩王的节制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建文帝上台不久,就开始着手进行削藩。

但是没想到的是,朱棣也成气候,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经过四年的血拼,造反成功,成为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王爷。

朱元璋当初建立分封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拱卫皇室,可滑稽的是,恰恰是分封制,成功的将他的皇太孙朱允炆从皇帝宝座上拉下来。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他是否会后悔当年坚持实行的藩王分封制。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5

朱元璋分封诸子,其实就是在开历史倒车。分封制在晋朝以后,早就已经被世人所唾弃。为什么?因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八个司马家的王爷,差点把我中华给毁了。

后来唐宋时期,虽然也有不少王爷宗室,却始终没有多大的权势。尤其是宋朝的王爷,因为赵光义斧声烛影的关系,所以一点权势都没有。

到了元朝,更是建立了行省制度,不存在诸侯王占地为王的现象,这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行省制度是非常类似的。可是元朝结束以后,朱元璋偏偏还是要开历史倒车,重启分封制。

为什么?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分封诸子为王,就算诸侯王们造反,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如果是其他异姓将领坐镇地方的话,他们要是造反,极有可能出现朱温篡唐的局面。为此,朱元璋分封诸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老朱家皇室地位的延续,并不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


朱元璋分封诸子,反而是削弱皇权的手段。

老朱日子过得苦啊,所以他一天到晚就想着让儿子们能够过上好日子。40岁打下了天下以后,朱元璋就开始盘算着到底该怎么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人生呢?

想来想去,朱元璋还是借鉴了汉高帝刘邦的做法,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各路诸侯王。汉朝能够延续四百年,宗室诸侯王们的功劳不小。就算有王莽篡汉,作为宗室的刘秀还能再次扛起大旗,因此朱元璋下定决心要搞分封制。

其实再仔细读一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诸侯王的问题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前,那可真的是令皇帝头大的问题。

因为诸侯王们在地方上有高度的自治权,不仅有财政权,而且有军权,甚至可以私底下铸币,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毕竟皇帝是一国之君,他居然不能插手诸侯国内的事务,这还了得?汉文帝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两手一摊交给了汉景帝。汉景帝发动撤藩,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如果汉景帝战败,那皇权岂不是被别人给抢了?

所以说分封制对皇权来说,是伤害非常直接的一种制度。后来朱棣造反成功,朱允炆的皇权不就被他给抢走了嘛!


分封诸子,那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朱元璋从小吃苦,他生了二十多个儿子,所以希望自己的所有儿子都能够成为皇帝。可是这皇位只有一个,那该怎么分才好呢?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分封制。当时郡县制或者说行省制已经相当成熟了,一下子再掺进来一个分封制,的确是在开历史倒车了。

可是朱元璋不在乎,他认为只有分封制,才能让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他才不在乎什么皇权削弱的问题,自己的儿子自己疼,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自己分,碍不着其他人什么事儿。

其实这就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他分封了诸子,所有儿子都很高兴,就没人争夺皇位了。可是皇位的继承人可是睡不着觉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会感觉,自己所统治的压根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二十多个诸侯国组成的联盟,这些联盟成员随时会跟你闹别扭,搞分裂。

这也就是朱允炆最担心的事情,所以朱允炆才会选择削藩,虽然过于仓促,但是出发点,绝对是为了维护皇权。

朱允炆真切地明白,只有消灭了诸侯王,皇权才能够真正至高无上。否则每一个做皇帝的人都会寝食难安。


朱棣上台以后,其实取缔了实质上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朱元璋搞的,朱允炆现在要撤藩,所以诸侯王们以不孝的罪名声讨朱允炆,朱棣更是发动兵变自保。

可是等到朱棣上台做了皇帝,坐到了朱允炆的位置上以后,他立刻发现,侄子的做法一点都不错,这些诸侯王们都是祸害。

这就好比是行人和司机一样,总是会互相嫌弃,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换位思考,司机总有走路的时候,行人也总有开车的时候,互相体谅换位思考,其实就能化解矛盾。


朱棣立刻对诸侯王们下手了,但是他不是废除分封制,也不是削藩,毕竟那么做等于是啪啪打脸了。朱棣采取圈禁的方式来对付诸侯王。

  1. 他下令,所有老朱家的诸侯王,只能在自己封地所在的城市里生活,要想出来必须要向皇帝打申请,否则严惩。
  2. 此外不允许任何诸侯王及其子嗣参与劳动生产工作,也就是说不准你去社会上找工作,只准你在家吃喝玩乐。这是防止诸侯王和社会上的人有过多深入接触,也是腐化诸侯王们的一种手段。
  3. 还有就是解除诸侯王们的政权和兵权,只享有财权,而且必须要受到当地官府的时刻监督,其实跟坐牢没什么区别,就是小日子舒服了一些。

试想一下,你整天被一大帮人盯着,除了在家生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干,你心里会开心吗?因此醉生梦死的诸侯王一堆一堆地出现了。


总结:朱元璋开历史倒车的事情可不止一样。

朱元璋还恢复了殉葬制度,这种惨绝人寰的制度,其实从秦汉时期,就已经逐步消失了。就算有也不是主流了。秦朝就已经开始用兵马俑取代活人陪葬。

可是朱元璋这哥们,却恢复了殉葬制度,只要是自己后宫里没生孩子的女人,包括大量选中的宫女,都需要陪葬。实在是过于残忍,明英宗时期这一制度才算废除。多年以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再次恢复了殉葬制度。

此外朱元璋强化了跪拜制度。在唐朝宋朝时期,老百姓见了官员已经不需要下跪了,官员之间更不需要下跪。可是朱皇帝下令,以后下官见了上官,就必须要下跪,当官的见了诸侯王也需要下跪,所有人看到朱皇帝都需要下跪。

参考资料:《明史》

6

是强化皇权的举动,同时也是维护新恢复地区的领土完整,或者用当时的说法来说。,是分封诸子为王来让已经脱离汉人统治区很久的边疆板块再次与中心统治区融为一体。

大明一统之前长久的分裂

南宋灭亡到明朝开国,很多人的印象中觉得时间间隔很短。也就短短的98年。但是,从唐末开始,汉人核心通知板块就一直在慢慢的分离之中。

安史之乱后,处于河北地区的河朔三镇就是基本独立于中央王朝的事实割据之地了。

后晋立国时,一直是中原王朝核心统治区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晋国和燕国所在)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王朝核心统治区。汉人王朝再次收复这一地区已经是近500年后的朱元璋北伐了。

中间北宋灭亡之前短暂的连金灭辽,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当地汉人可不会把北宋看作王师。而是基本上看作侵略者,抵抗北宋军队的接收。

同样的情况,处于西北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陕北地区是独立的西夏割据政权。而从汉朝到唐末一直属于中原王朝郡县制直接管辖的交趾郡从此以后永远的脱离了中原王朝。

到了1127年。大宋所掌握的土地直接缩水到淮河以南,所谓的汉人正统王朝直接丢掉了中原地区。100多年的宋金对峙。南北两地的人民的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归属认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属于蒙古人的元朝统一之后,因为他们的统治手段比较无为而治,基本上皇权不下省,采取包税制。还把全国人民按归属蒙古人的先手顺序划分为四等人。这样的手段不但没有让全国各地方的取得统一的归属感。反而让全国各地区之间的裂痕不断加深。

朱元璋封王的考量

朱元璋北伐,事实上由另一重重要的意义:他是汉人王朝时隔100多年后再次收复中原地区,时隔500年后收复燕云地区,时隔500多年后(安史之乱后辽东就不再唐朝中央统治之下)收复辽东。

他面对的问题不单是收复失地,还要想办法弥合这些已经分裂很久的地区之间的民心。

明朝初年著名的南北榜案就是南北方隔阂巨大的著名事件(详情请搜索南北榜案)。

所以,这些北伐之后刚刚收复,因为长期分裂隔阂巨大的北方地区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驻守。而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让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能力足够的儿子们去驻守当然是最佳选择。

在这里大家要把朱元璋时期的诸王和后来朱允炆朱棣等削藩之后的诸王区分开来。朱元璋时期的诸王手里面有兵权,是驻守边疆的军区司令。像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都是是不是就要带领军队去蒙古人的地盘上来个武装游行的大军主帅。燕王篡位之后才开始把诸王当猪养的。

从地图上看,诸王的分封之地,大部分都是处在北方边镇,这些已经和汉人王朝分开很久的地方。诸王承担着维护统治和防御北方蒙古入侵的重大军事任务。

这样的重任。显然交给自家儿子比交给外姓大将放心很多。唯一的例外是驻守云南的沐英。但沐英也是从小朱元璋带大的义子,感情上和亲儿子也差不了多少。

7

据我拙见,专制时代的分封更多是因为帝王的私心,有强化皇权的作用,但最终时常成为皇权的威胁。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让封建制度逐渐解体的教训在秦汉统一天下以后的专制集权时代重复上演,乐此不疲。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和其他专制王朝一样,只有封建之名,没有封建之实。

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都是仿封建时代的分封。

然而巧合的是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夺权,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位。

专制时代的分封的确有强化皇权的作用,但往往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后患无穷。

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王最终酿成了七王之乱,西晋时的分封又引发了八王之乱。

封建制度是违背专制时代历史潮流的制度,每次封建形式的复辟都造成了极大的祸患。

朱元璋虽然虽然是个冷酷残暴的杀人狂魔,但对于子孙却是极尽疼爱,他为了子孙的福利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朱元璋以各种手段确保了皇室子孙的特殊地位,并给予了皇族成员极大特权。

当社会中的某个群体拥有特权,那就是其他群体的威胁,也是不同群体矛盾和冲突的源泉。


朱元璋的分封是极为特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赋予了诸子极大的权力,已经有了封建的些许实质。

在皇室立储之后,其余诸子都被封为亲王,成年后就去往自己的封地。

朱元璋分封的诸王不仅拥有世袭的封地,甚至可以拥有军队。

任何拥有军队的封建领主都可能成为专制皇权的威胁,无论是朱棣的篡位还是宁王的造反都是封建的遗毒。

朱元璋和其他实行封建的帝王一样天真,他以为朱氏子孙可以万世亲和,没想权力漩涡中的皇族成员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感情。

朱元璋想把天下牢牢掌控在老朱家手中,以这样的分封巩固皇权,却没想到老朱家的子孙也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死后仅仅四年时间,内部就出现了混乱。

朱元璋的分封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巩固皇权的好事,但对于继位者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建文帝担心藩王造反而削藩,各地藩王纷纷起义,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夺取了政权。

封建已经被历史证明了不可靠,但历史上诸多帝王一再倒行逆施,其结果必然是恶劣的。


朱元璋的分封主要是由于爱护子孙的私心,强化皇权的作用还在其次。

朱元璋为皇室子孙制定了三大特权:皇室子孙由朝廷供养,皇室子孙不用交税,皇室子孙犯法免死并从轻处置。

此三大特权无疑地展现了朱元璋对子孙的疼爱,但却招致后患无穷。

朱元璋在很多时候是极其短视的,他没有想到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精力旺盛。

朱元璋常常以好心办了坏事,比如废除宰相,官员俸禄极低以及皇室子孙的三大特权。

朱元璋废相实为中国政治的极度恶化,从此明代的历史上就党政不断,宦官专权现象频发。

官员俸禄极低的政策本是为了体恤百姓,然而却导致了官员变本加厉的贪污受贿。

朱元璋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为标准看待事物,缺乏远见,他没有考虑到历史演进中的变数。

由于皇室子孙由朝廷供养,并且不用交税,就导致了皇室子孙生育的军备竞赛,到明末已经超过了100万之众。

数量极为庞大的皇室子孙就成为了财政的极大负担,最终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隐患。

皇室成员的封地成为了百姓与皇室矛盾的源泉,因为皇室占有了大范围的土地,而农耕民族的百姓却是以土地为生的。

百姓在缺乏土地的同时还要向朝廷缴纳赋税,当民不聊生之时,便只能造反和起义了。

皇室子孙犯法免死就侵犯了基本的法制平等的基础,皇室子孙胡作非为招致的民生崩坏也成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随着皇室子孙的剧增,皇室拥有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百姓的土地减少。

地方各种赚钱的行业都被皇室所垄断,百姓的生计就成为了问题。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末期无疑都是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末更是如此。

中国历代的经济思想几乎都反对与民争利,然而朱元璋制定出的皇室子孙的特权却成为了与民争利的祸源。

朱元璋本是贫苦出身,对于百姓的爱护是真实的,但他没想到皇室子孙却成为了百姓最大的威胁。

对于朱元璋来说,自己的子孙必然比百姓更加重要,但他没想到无论是自己的子孙还是百姓都可能成为皇权的威胁。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的行为不仅没能起到强化皇权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财政的负担和民生的威胁。

朱元璋本是一个爱护百姓的皇帝,然而他的制度却让皇族和百姓走到了对立面,最终招致灭亡。

8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说白了,就是将军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形成藩王拱卫京师的格局,以达到稳定统治的效果。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立国不久,朱元璋就分封他的诸多儿子们为藩王,同时赋予藩王极大的军事权力,诸个藩王俨然成为朝廷派往边疆要塞名都大城的军事代理人。


朱元璋这样的安排和布置,是有深刻的政治目的的,表面上是封赏自己的儿子,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将全国的军事重镇分给自己的儿子,从而将那些个明初的功勋们逐一削弱,逐渐将这些军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一步步的转移军权,就是为了朱家天下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开始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封赏,除一子夭折外,其余二十五子均获得赏赐,分封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这些朱家的宗室子弟来对全国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统治,这样,就能够让大明长治久安。

但这个工作,从洪武元年开始,朱元璋足足做了二十余年才算真正完成,这其中,并非如想象中那样简单。


明初,天下初定,无论是社会还是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来恢复,同时,明初的边境还未完全稳定,残存的北元依旧虎视眈眈,为了局势稳定,朱元璋不得不利用那些功勋大臣来管理地方和抵御外敌,如果大刀阔斧的将藩王顶替这些文臣武将,必将导致不稳定的局面,所以,这一切要一步步来。

于是,在开始一系列的动作时,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加强培训,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将重任交给他们,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给与明初功臣高官厚禄的同时,也在同步培养自己的宗室子弟以供日后取而代之那些功臣,这就是朱元璋颇有心计的政治手段。

2、完善分封制度,并对开国功臣逐一清洗

《皇明祖训》,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颁发的一部皇家法典,这里面对藩王的分封制度,给与了明确的规定和固化,将藩王制度给与合法化,同时对各个藩王的权力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也在同步进行,或诛杀、或贬职,将原本授予这些功臣的权力逐一收回,并让藩王合理合法的取而代之,这其中,包括明初四大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无论是蓝玉、傅友德,还是其他

功臣们,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能得善终的极少,这些出身于草莽,同时经历过血与火战争的大明开创者,最终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至于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里面,不乏有一部分确实是违法乱纪的人,但是大多数只是受到牵连或者被罗织罪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朱元璋为了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力,韦德就是让自己儿子掌握军权。

洪武十三年的额胡惟庸案,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皆是如此,前者重点为文臣,后者为武将,采取瓜蔓抄的形式,前后诛杀了四万五千余人,把它认为有威胁的文臣武将,杀了个一干二净,为其儿子们接受军权扫清了障碍。

3、完善制度、加强培养、逐步放权;朱元璋的三板斧让藩王真正走向前台

利用《皇明祖训》来将藩王的分封和权力给确定,同时不断地进行强化培养,再根据表现,将权利逐步放给儿子们,这就是朱元璋的三板斧。


首先就是完善相关制度,明确了藩王们享有的军权。洪武二年,朱元璋分封藩王,并下旨命中书省编《祖训录》,规定了诸王的封号、属地以及官制。同年六月,朱元璋为《祖训录》亲自作序,之后又经洪武九年、十四年修订,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审定,并更名为《皇明祖训》,颁示天下。

其次,培养和提升藩王们的军事才干。作为从战斗中成长出来的朱元璋来说,实践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成长方法。而自己的这些儿子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久居深宫、锦衣玉食,仅凭这样就去指挥千军万马,无疑是笑话。因此,朱元璋特意对自己的儿子们开了“军事培训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军事才能。

当朱元璋完善了诸王的分封制度,明确了诸王的军权合法化,再加上诸王的军事能力逐渐成长和提高后,朱元璋便把军权从武将的手中逐步转移到藩王手中。通过二十余年的安排与部署,从洪武二十三年后,明朝的军事调动逐渐频繁起来,也正是朱元璋逐步放权的实施阶段。

通过多场战役,朱元璋有意的让自己的儿子随军,包括掌握军权,来观察这些儿子们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尤其是对几个表现突出的藩王,如秦王、晋王、宁王、燕王等,优异的表现让他们的藩地都在军事重镇,而对每个儿子,朱元璋基本上都做打到了了然于胸。


通过朱元璋的部署和安排,明朝各地原先由武臣首位边疆的情况煮一杯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藩王戎边的局势,这样,朱元璋就逐渐不再依靠功勋大臣,也能将实权我在手中,实行对全国有效的统治,从而,也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

9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这件事,看似是在开历史倒车,但其实他是想利用同姓藩王去拱卫皇室。

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既然能成就一番帝业,肯定也很善于借鉴历史。历史上分封制是有弊端的,因为它会造成中央集权被削弱,像西汉初年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引发了七国之乱,西晋年间诸王又引发了八国之乱,后来唐朝中后期又引发了藩镇割据。所以,说朱元璋不清楚分封诸王有问题,显然是低估了他。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分封诸子为王呢?很显然,狡猾的朱元璋是希望把诸子都分封出去带兵,这样一旦中央皇室有难,至少能保证宗室不会被一网打尽,未来可能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差不多也就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吧。

这也是有历史借鉴的,比如西汉曾一度分封宗室诸王,后来诸王逐渐被瓦解,他们的后代就慢慢遗落在民间,湮没无闻,到西汉被王莽团灭以后,民间刘姓宗室余脉刘秀趁机崛起,又重建了汉朝。再比如,北宋皇室被女真人团灭后,没想到还有个康王赵构在外面,结果就是这个赵构延续了宋朝。

朱元璋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下定决心分封诸子为王,而这想法说到底也是为了希望他老朱家的江山能多延续几年,所以也勉强算是强化皇权的措施吧。

其实朱元璋这想法也算合理,如果靖难之役是哪个镇守边防的开国功臣搞的,朱明王朝说不准就二世而亡了。这下好了,搞成老朱家内战了,无论谁赢,皇位也跑不出老朱家的手掌心。

后来,明朝被李自成攻灭,清军入关,一些在外就藩的宗室诸王在留守南京的明朝大臣的拥立下又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与清军对抗了十几年,虽说最后没能复国成功,但至少说明了朱元璋分封诸王政策还是很有必要的,要不然哪还有什么南明,明朝宗室在北京就被直接团灭了。

10

朱元璋分封宗室的目的初衷并非是加强皇权。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废除中书省。明朝初期的中书省制度沿用于元朝。虽然中书省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但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左、右丞相权力地位极高,他们很容易和皇帝产生矛盾冲突。从胡惟庸和朱元璋抢权,甚至想要逼迫架空朱元璋的事情上,朱元璋看到了中书省制度存在对于皇权压制的弊端。因此在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废除中书省机构和丞相之职后,朱元璋又废除了行省制度。在朱元璋看来,行省制度就是地方把中央的权利进行了瓜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地方很容易尾大不掉,中央权势日渐低沉,在以后中央很容易会被地方钳制。因此朱元璋决定废除行省制度,改为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朱元璋这种做法就是把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权利一分为三,三方各司其职又可以相互制约。这样一来地方行政事务没有耽误,还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这些才是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

朱元璋分封宗室的目的和晋武帝司马炎是一模一样的。由于朱元璋考虑到历朝历代地方政权给朝廷造成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元末河北军阀察罕帖木儿等拥军割据的事实给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为了明朝避免重蹈覆辙,朱元璋决定分封宗室,以宗室子弟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监督和限制。朱元璋曾亲口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可见朱元璋分封宗室并非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是想要确保中央的安全与稳定。

最简单直白的代表就是朱元璋那道靖难的旨意。朱元璋在分封藩王后,立了一条有关于靖难的旨意。因为朱元璋担心会有权臣篡权,因此他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分封宗室的核心目的就是保卫中央,确保中央的安全与稳定。他甚至赋予了地方藩王发动战争保卫中央的权利 我就比如朱元璋时期藩王都拥有相当的统军权一样,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中央。如燕王朱棣,他就是朱元璋安排负责保卫北方边境的藩王。虽然朱元璋也设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防止藩王作乱。但最终还是做了一场无用功。所谓的“靖难”也成了朱棣造反的由头。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