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么样?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么样?

2020-10-12 02:02阅读(72)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么样?: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样?我认为长期独处,对人的性格影响不大。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如果:-

1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样?我认为长期独处,对人的性格影响不大。

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如果一个人,原本就是无法“独处”的性格,他很难做到“长期独处”。

即便是无效社交、低质社交,只要可以让他不“孤独”,他就会轻易地去摆脱这种“独处”。

“长期独处”,对于这种无法忍受孤独的人来说,是不成立的。所以,这些人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那么,再来说一下那些长期独处的人。



“长期独处”,分主动独处和被动独处。


被动独处,是现实情况的改变,导致一个人,不得不独处。

比如:一个人突然失业了,切断了他的工作社交;继而分手或离婚了,又阻隔了亲密关系的交往;然后,朋友们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他很少与人交流。长期独处。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独处就被动的。

他在主观上是愿意与人相处的,但是客观环境发生了改变,切断了他的交往。

如果他是一个“无法忍耐”孤独的人,哪怕是无效低质社交,对他来说,也比他一个人独处更好。这种人是不会长期独处的。

所以,既然一个人能够做到被动地“长期独处”,说明他的性格里面,还是有可以“独处”的素质存在。

那么,这种独处,可以让他沉静下来,从之前的“喧嚣”,进入到当下的“宁静”。

“定能生慧”,在这种独处的沉淀中,可以增长一个人的心智。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思想大家,宗教领袖,杰出人士……都是在“静”中,寻找生命智慧。



能够“长期独处”,需要内在的“宁静”。


那种被动长期独处的人,如果他本来就性格孤僻且内向,那么,独处,会让他更加孤僻乃至古怪。

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他性格里原本就有这种孤僻的特质存在。如果没有的话,仅仅是独处,不会令人变得孤僻和古怪。

我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独处的人。

如果家里有吃的、有喝的,给我放假,我可以一年不出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但是,无论多久不参与社交,一旦与人相处,我也没有任何不适应。如果有必要,也完全可以融入高频率社交。不会变得孤僻。

我的这种独处,不是什么内在的丰盛,我不能给自己“贴金”。我就是喜欢简单而已,而人际交往太耗费精力。

独处,是不愿意融入自己不喜欢的环境、浪费时间;本来不孤僻的人,也不会因为独处而变得孤僻。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除非是发生了极端状况,比如与生死相关的疾病、或者失去亲人之类的生死大事,否则,性格在一生当中,几乎很难改变。

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影响,但极少出现对性格本质的改变。

尽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赤的、黑的,都只是表面而已。不会改变其本质。那些能够被彻底改变本质的,其实,只不过是“露出了原形”。

我有一个亲戚,70多岁了,他就是在妻子去世后,独处了20多年。他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善良,非常善于与人沟通。但是却不喜欢社交。始终一个人独处。

他说,与人交流其实很“孤独”,书籍字画才懂他。

深以为然。

是所谓: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反之,走遍全世界,你的内在依然贫瘠。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性格不同,阅历不同,教育文化不同……所以不必强求。



主动独处,是避开喧嚣,选择了宁静。


主动独处的人,往往都是拥有自我同时又尊重他人的人。

拥有自我、有独立思考,所以不愿附和世俗;尊重他人,所以不愿与他人争执。所以,选择独处,就是维护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人群,也是遵循二八定律的。

无论多么“高端”的圈层,也都不会跳出二八定律。很多人、很多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而那些能够看透本质的人,往往会选择避免无用社交。尽量独处。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拥有智慧的人,都是孤独的灵魂。而孤独,原本就是生命本质。

只有深入孤独,才能进入到生命本质,更加接近智慧。看透一切浮华逝梦。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未娶,深居简出,一辈子从事哲学思考和哲学理论的著述研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也是一辈子住在一个村庄里,独处。我想,他应该是真的看透了人心、更看透了人性吧。

像陶渊明、诸葛亮、李清照、王维、卡夫卡……都是喜欢独处的人。

独处,让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而又丰富;长期独处,更会收获灵魂的丰盈。



一般情况下,人,是很难耐住寂寞的。

独处的时候,没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人,他会痛苦不堪。他们会觉得极其无聊。当然,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是遗传基因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阅历……决定了这一切。

而对于一个灵魂丰盛的人来说,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独处,才是他的至高享受。而能够独处的人,他才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别人。

不能忍耐孤独的人,他的内在是相对虚弱而单薄的,我们多数人都是这种人。

这种人的感情,也是肤浅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灵魂,何来“灵魂的丰盈、灵魂的交融”?

他们的一切交往,都不过是为了避免“难以忍受的孤独”。

而能够享受独处的人,他的交往,必定是因为灵魂的需要和满足。这种交往,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交往。

主动选择的独处、哪怕长期独处,它不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去社交。这恰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强大和丰盛。


综上,写在最后:


我们要在一定的“层面”和“维度”之上来讨论这个问题,它才有意义。

所以,能够读懂的人,自然懂。

如果我们非要说:很多孤苦伶仃的老农民,他也长期一个人独处,我没有觉得他内心深处有多么丰盈啊 ?

这么说,也没有问题。不在一个维度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世界观,它不像数学题,必须有正确答案。它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三观,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包容即可。

长期独处,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要一个人能够独处,我个人认为,对性格影响不大。

但是,那些原本就孤僻内向的人,长期独处会加重这种孤僻和内向。所以,还是要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社交;只需要避免无用低质社交,把这部分时间用来独处即可。

孤独,让灵魂开花。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END-


2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孤僻,眼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喜欢鸡汤文去发泄自己,看谁谁都不如意,没有奋斗自信,懒惰,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就像井底之蛙只看见井口大的天。

3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经常独处的人,能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更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因为独处本身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艺术。然而,并不是所有独处都能带来裨益,比如这三种特征的人,人生层次越低。

第一种:喜欢用带刺的方式伤人。喜欢独处的人,如果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人际交往关系中不懂的拿捏尺寸,容易说话伤人。用贴切的话形容“习惯用带刺的说话方式去疏远别人,这样哪怕被别人讨厌,也不致与受伤”。

等二种:有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孤独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生命中有心理阴影。或者被伤害过或者伤害过别人。无论何种原因他们对“情”有者排斥的心理。

第三种:特别依赖于一个人。如果你有幸遇见一个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你“贼好”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像你上辈子的善缘,这辈子的福报。如你有幸遇见她,请享受她的温暖的同时回一温暖,风雨同舟。

4

我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吧!

关键词有两个:独处和性格,我们知道性格是在社会中养成的,也被称为“社会人格”,就是说你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是人类群居动物属性决定的,也就是人不能彻底脱离社会,否则性格会发生改变,即社会人格出现障碍。

在人格障碍的类型中,有一种被称为“分裂样人格障碍”,其特征为:独来独往,亲情淡漠(和父母也很少联系),朋友极少(一般不会主动联系朋友),一日三餐极其简单,不参加应酬,工作积极性不高(混混工资),居住要求不高(能生活即可),不谈恋爱,不养育子女,终老一生,不关心社会或国家,整日陶醉在某一个爱好中(爱好也很单一),也无社会危害性。

分裂样人格障碍不是人格分裂哦!不要搞错了。

当然独处和彻底脱离社会是不一样的,但是毫无疑问,独处会影响性格的发展变化。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属于人类的社会功能,独处会损坏人的社会功能,虽然也没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对自我发展影响很大,自我是社会人格的核心,比如升官发财、结婚生子等都是自我人格驱动的。

独处这种现象出现和童年时期的情感发展有关系,例如寄养在别人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情感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独处属于自我封闭的一种本能反应:安全感和归宿感导致的!

独处的形成还与性格内向相关联,性格内向有三个层次:极端内向、内倾向和典型内向,独处会导致性格走向极端内向的层次,也就是说内向性格的人内向程度是不同的。


5

肯定会孤僻,反应变慢,思维僵化……人还是尽量多接触外界,别和社会脱节。

6

会产生抑郁症,人是需要相互交流才会快乐,我没见过哪个内向总是自己做自己的,会过得快乐,久而久之你就觉得没有存在感,慢慢就会抑郁不开心,总是患得患失。

7

最大的可能的两极分化,优秀出类拔翠!或者抑郁不能自拔!哈哈哈,都在拔……

8

我认为对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保持一分为二,唯物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看待。

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有两个。

一,如果一个内心不成熟,本心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人,而且对社会不感兴趣,逃避现实,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的人。

长期独处,离开和他人的互动,自然会变得孤僻,冷漠,不近人情。性格内向,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

或者本身是喜欢与人相处,喜欢热闹的人,你让他长期独处,他会非常难受,这种经历可能变成他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

二,一个内心成熟,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非常独立自律,喜欢独处的人。

对社会非常感兴趣,怀着积极的心态,能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的人,长期独处,反而会有益无害。

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里面的释迦牟尼就是通过长期的独处,领悟到了人生的至高真理。然后才有佛教佛学流传后世几千年不衰。

司马迁在狱中长期独处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

这两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事实,证明了长期独处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在于独处的人是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层。

长期独处的人懂得带着对不舒服的身体反应和负面情绪的觉知去面对问题,因而可以直接穿透保护层和伤痛层,直达真我层。进而找到了很少人能够体验到的生命觉醒。

如果懂得并领悟独处的妙处,长期独处,反而会让我们的人格更加趋于完善,更加懂得善待自己和身边其他的人。

更加懂得怎样和自己以及整个世界有效沟通。

性格柔和饱满,对世界充满无限的爱和感恩。这样的人反而可以活出最好的一种生命状态。


9

按常规的惯性思维,对于长期独处的人,我们往往会认为其性格偏执,属于不合群的内向性格。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觉得,不尽然。

首先要看是因为什么导致他(她)长期独处。有的是因为内向的性格,不愿向外表露情感。但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我始终认为,不存在好与坏。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受先天因素和后期成长环境的影响,肯定会各有不同。我们必须尊重每个人的全部,包括外在的性格表现和内在的情感信仰等等。

还有的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喧闹,就想一个人单独的相处。有人称他们为智者,还有人称他们为隐士。对于这样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更多的却都是一种仰望,一种自己也想去达到的高度。

现实中有多少所谓的看破红尘的超俗之人,毅然走向寻找本源,探究存在的漫漫征程。在表现形式上,有的归隐山林,有的旅行漂泊……对于这些,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善加评判,更没有资格去议论猜疑。毕竟,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最基本的权力,人权高于一切。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如果向能够长期独处的人,学到一些生活的智慧,或感悟到一些生命的价值,那么我想,这便是我们的幸事。在这种心智的启发中,认真过好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10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么样?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的性格,认知等等也确定你在不同的位置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想法,那么长期独处的人也会是不相同的,我个人认为长期独处真的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很享受,做着你喜欢的事,在家听听音乐,看看书,收拾好房间卫生,每天坚持去运动真的是妙不可言,无人打扰到你,的确很好很好,而且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偶尔也会有郁闷的时候,那你约上三五好友出去玩玩,或者微信里聊聊天也会让你的生活很温馨和温暖的,但首先是你的性格必须的要积极阳光,心理素质要健康,心态平和,所以独处的感觉也是开心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