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悦读文史,我是子彧。东汉的灭亡和纷乱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造成的,然而打开东汉纷乱的最后一把钥匙,在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东汉的灭亡和纷乱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造成的,然而打开东汉纷乱的最后一把钥匙,在袁绍和董卓的手中。而东汉纷乱最大的推手,应该是袁绍,而不是大家深恶痛绝的董卓。
在公元190年以前,东汉政府的中央政令还是有效的,政令还是自天子出的。地方官吏虽然阳奉阴违,但还是没有人敢于明面上违抗。
而189年,东汉最后保持表面和平的一年里,京师洛阳发生了许多事,彻底葬送了东汉政府的权威。
这一切的起点,是汉灵帝之死。汉少帝刘辩立,何太后临朝听证。大将军何进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而东汉宦官专权由来已久,因此何进怎么看宦官怎么碍眼。
何进似乎想把洛阳变成一个战场,因为他的方式是召集将军们进入洛阳。然后,何进死了,被召集的将军之一董卓上位了。
然后,董卓换了个皇帝,导致了士大夫们的不满。然后就传出了董卓残杀大臣、夜宿宫女等等不堪的记录。
再然后,有一个叫袁绍的中年人在渤海号召各地的太守、州牧们反对中央政府,有一个叫曹操的中年人跟打了鸡血似的,他们纠集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等地的10多位太守州牧,摆出一副跟董卓死磕的架势。
实际上只有曹操、孙坚两支军队发动了进攻,但这个声势还是把董卓吓傻了。董卓急忙迁都长安。经过这一番操作,东汉政府权威彻底丧失了,华夏大地上陷入了诸侯混战的局面。
而这个局面,究竟是因为董卓的残暴呢?还是因为袁绍的挑事?
那么,董卓更希望稳定还是混乱,统一还是分裂?我们从这几个细节或许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个细节,董卓上位的过程。董卓进京的时候,只有数千军队而已。但是,董卓迎驾、何进余部的投靠这两件事,给了董卓第一桶金。
迎驾积累下的政治资本自不必,那么,为什么董卓能赢得何进余部的投靠呢?换句话说,进京的将军不止一个,京中还有重臣,四世三公的杨氏和袁氏此时都在京中,为何何进余部偏偏选择了董卓?
而第二件事更加值得揣测。何进死前后,亲信袁绍率军杀尽宫中,斩杀宦官无数,正是炙手可热。加上袁氏根基,袁绍的叔父袁隗还担任太傅之职,朝中很有话语权。董卓行废立之事之前,也曾单独咨询袁隗、袁绍叔侄的意见,可见他们两人的分量。然而,袁隗竟然与自己的侄子袁绍站在了相反的立场上,支持董卓废立,由得董卓掌握了东汉政府的实权。
如果说袁绍没有野心也就罢了,董卓废立之后,袁绍表示了极大地气愤,当面反对。引得董卓十分不满,袁绍只好只身逃到了河北。这说明,袁绍是有野心的。
而正是这两件事,最终促成了董卓的上位。虽然原因已经不明,但说明董卓的根基深厚,并不仅仅是一个西凉军阀。既然根基深厚,自然不必制造混乱就可以掌权。
同时,董卓上位后,虽然在史书中胡作非为,但不可否认的是,董卓把持下的中央政府,2年左右却征召了许多名士,包括蔡邕、刘表等当时一批名士都是董卓任命的,董卓甚至原谅了袁绍,将其封为渤海太守。
这些作为说明,作为一个已经掌握政府的权臣,董卓是希望的稳定的,并且在极力的维护摇摇欲坠的东汉政府的稳定,因为一个混乱和分裂的华夏大地与他并不利。
而恰恰,这一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袁绍。袁绍早年与党人来往密切,是颇受宦官忌惮的士人领袖之一。灵帝晚年和何进时期,袁绍十分受宠,先后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和司隶校尉,是一颗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
何进死后,袁绍是极有希望上位的新贵。却不想,董卓抢先迎少帝回洛阳,又收了丁原的部属,何进的余部。
等到董卓咨询袁绍废立之事的时候,袁绍感觉董卓羽翼已成,已是敢怒不敢动了,虽然他极力反对,但董卓还是做成了他想做的。袁绍感觉已经被边缘化,在中央毫无作为了。
此时,袁绍的作为表明了他的野心。他首先逃出洛阳,被任命为渤海太守。然而在仅仅数月之后,他凭借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优势,联络冀兖青徐的太守刺史们,发起了讨董的酸枣联盟。
看起来这件事十分正义,但实际上,董卓已经掌握中央政权的时候,这件事逃不过谋反二字。当然,这只能说明袁绍有野心,并不能说明是否正义。
但接下来,董卓退往长安,作为酸枣联盟的盟主,袁绍不思进兵,反而暗地里谋划了这样一件事:立宗正刘虞为皇帝,与汉献帝刘协分庭抗礼。
这件事得到了许多诸侯们的反对,酸枣联盟开始离心离德。更有意思的是,袁绍们策划了半天,刘虞本人却不愿意,连任监国都不愿意。
其实这也不奇怪,刘虞虽然是宗室,但是血缘远得很,因此刘虞会拒绝。而袁绍之所以选择刘虞,是因为只因为他能找的德高望重的宗室只有刘虞,所以才选择了立刘虞。
议立刘虞失败后,袁绍又干了一件事,从而暴露了他的真实目的:夺了刘馥的冀州。
这两件事干的十分不地道,充分说明了,袁绍起兵并不是为了什么“正义”,而是为了他自己的野心,先是谋求权臣拥立之功,后又开始争权夺利,称霸一方。
而这两件事的后果也十分明显。酸枣联盟本来就是以董卓乱政为起兵借口的,现在没有把汉献帝和董卓拉下马,自身反而闹起来。诸侯们进无力讨伐董卓,退又不能再被汉献帝代表的汉室所接受,怎么办呢?
袁绍的行为已经做出了榜样。于是,东汉真正的分裂开始了。
也就是说,袁绍在京时不能制董卓上位,酸枣联盟又不能团结众力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偏偏这个袁绍,又不甘心自己手握重权,拥四世三公的人脉而被董卓边缘化。
于是,袁绍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一根搅屎棍,将东汉的水搅混了,却又没能力脱颖而出反而让大家看到了他的猴子屁股。
董卓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他只是想做一个不太规矩的权臣,而袁绍却想做权臣又没那个魄力。说白了,袁绍是一个优秀的破坏者,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东汉混乱和分裂的这个潘多拉魔盒,权臣董卓拼命想要捂住,而袁绍却用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它。
文/子彧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诸侯割据,终成三国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其中,董卓和袁绍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者应是皇帝,如果没有祸起萧墙,王朝是垮不掉的。
昏聩的皇帝使东汉走向末路
东汉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么是外戚当权,大力打击士人,实行了“党锢”。汉灵帝当皇帝时,大肆敛财,大兴土木,途径之一是卖官鬻爵。那时,当官都要向皇帝纳贡,立有军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钱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密友崔州平的父亲名士崔烈,当年通过汉灵帝的乳母进献了五百万钱,当上了司徒。汉灵帝却有些后悔了,说要一千万好了。
汉灵帝的另一途径是加税,大太监、中常侍张让、赵忠建议对全国的耕地每亩加收十钱,用于修建宫殿等项目。灵帝还下诏让各地向都城洛阳运送木材和石料,宦官们在验收时强迫地方贱卖。各地的官吏乘机增加百姓赋税,让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发了黄巾起义。
皇族刘焉看到天下混乱,便向汉灵帝建议为了镇压叛乱,设置更有权力的州牧。以前,州里仅有负责监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则一统州军政大权。州牧有利于指挥调动全州力量,但也为诸侯割据打下了伏笔。刘焉被委任为益州牧,他儿子刘璋后来就独霸益州了。董卓当政时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公孙度便自称为辽东侯、平州牧,割据一方。魏国时期,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王,被司马懿剿灭了。
汉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登基,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对立,袁绍与董卓相继登场,助推了东汉的倒塌和分裂。
袁绍引狼入室,董卓施行暴政
祸乱是从何进诛杀宦官开始的,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清除宦官,何进的手下袁绍建议召外地将领入京,董卓便应召带兵而来。另一部属曹操认为多此一举,被何进厉声呵斥。事态的发展证明曹操的正确,何进先被宦官诛杀了,袁绍和他弟弟袁术带兵打进皇宫,大杀宦官。本来袁绍等人已达到目的了,但这时董卓带着大队人马进京了,攫取了胜利果实。
董卓刚到洛阳时,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董卓恐怕有不轨之心,现在不早作打算,必然会被他控制”。但董卓久经战阵,部下勇猛,袁绍有些畏惧他,不敢发动进攻。很快,董卓接纳了何进的人马,并指使吕布杀死了另一实力将领丁原,迅速成为洛阳的老大,胁迫皇帝让自己当政。在董卓要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时,袁绍进行了抗争,随后便逃离了。
董卓执政之初,还能任用贤能,收买人心。他没与袁绍计较,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但当董卓大权在握后,便显现出残暴的本性,纵兵抢掠皇亲贵族和百姓,滥杀无辜,奸淫妇女,激起了民愤。在外的袁绍召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被推举为盟主。至此,操控朝廷的董卓与地方诸侯对立,带着洛阳的富豪和百姓迁都长安,把他们的财物席卷一空,还掘了历代皇帝陵寝和高官的墓地,放火烧了洛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袁绍带头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作为诸侯的盟主,打董卓并不积极,只有曹操和孙坚出兵了。董卓派人招抚各路诸侯,劝说袁绍等人服从朝廷,但袁绍和袁术先后杀了朝廷派去的人。而且,袁绍等人认为汉献帝年幼,被董卓所控制,而皇族、幽州牧刘虞贤明,准备拥立刘虞当皇帝。曹操当即表示反对,加上刘虞本人坚决拒绝,袁绍等人另立朝廷的事才罢休。
随后,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又是那个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竟以权谋私,看来另一个董卓要产生了。”由此可见,袁绍带头割据,他弟弟袁术在南方抢地盘,刘表、公孙瓒等诸侯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天下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这期间,司徒王充设计,在吕布的帮助下,除掉了董卓。但王充不肯原谅董卓的部下,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汉献帝颠沛流离。在这时候,袁绍的谋士建议迎回汉献帝。但袁绍可能想着自己称王称霸,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结果,曹操抓住机会,迎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树立自身的权威,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后来,献帝下诏给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但专门结党营私,没有勤王救驾,只是擅自攻伐。”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绍败给曹操是不奇怪的。
十常侍作乱后,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将军何进在宫内被害。董卓乘乱控制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是同族,于是心生欢喜,希望刘协能当上皇帝。
接着何进、何苗的军队被董卓收编,董卓又让吕布杀害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张辽等并州来的军队。如此一来,洛阳及其四周所有部队全被董卓掌控。
原大将军府幕僚鲍信不肯归附董卓,向袁绍提出将董卓引诱杀害的计划,袁绍不敢,鲍信则弃官逃亡。
董卓邀请袁绍商议废立刘辩,袁绍不同意,提出要去请示太傅袁隗。并说:“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董卓知道袁绍家族的声望地位,为了稳定官僚世家的人心,暂时没有动袁绍。
随后,董卓在朝会上提出了废立的事。满朝文武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反对。罢会后,董卓想寻机杀掉卢植,卢植不得不弃官而逃。
九月,在董卓的威逼下,刘辩让位给刘协。接下来董卓对朝野上下进行了一番清理,连何太后也没能幸免。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东汉末年的分裂,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王朝晚期的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那么在东汉衰亡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走马灯般地逐一亮相,且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董卓和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两个著名人物,他们在其中又起了怎么样的作用呢?他们对东汉的分裂该负怎样的责任呢?让我们一道探寻一番。
△董卓剧照
董卓在历史上是一个评价极其负面的角色,大家通常直接将他当作是三国中的大反派。通常这样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做下了极为恶劣的行径,才会被毫无争议地盖棺定论。那么东汉的分裂董卓有没有责任呢?我以为是有的。董卓是西凉著名的豪强势力首领,同时也是军功卓著的大汉高官,入京前是并州牧。他趁汉灵帝驾崩、朝政不稳之际,窥伺朝堂,想要干涉朝政。结果大将军何进偏偏“瞌睡送枕头”式地把董卓请入京,用来对付宦官集团。要说何进这步棋实在是汉末第一大昏招,开启了董卓乱政的“恶魔宝盒”。
董卓入京后,何进已被宦官集团杀死,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从此,董卓在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生性残暴不仁,独断专行,祸乱朝政,为非作歹,荼毒苍生,总之是罪行累累。因为他的倒行逆施,汉室统治彻底残破,天下割据势力纷纷起兵反董,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序幕。
袁绍是汉末争霸的风云人物,割据前期的最强霸主。他出身四世三公的东汉顶级豪门——汝南袁氏,是根正苗红的大世家子弟。但是袁绍的所作所为间接促进了汉朝的分裂。何解?因为董卓的入京就是袁绍促成的。当时,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斗得你死我活,而太后老是回护宦官。于是,袁绍就向上司何进献策,让他召地方军队入京对太后进行兵谏,以达到铲除宦官的目的。后面的事前文也说过了,董卓进京后简直是搞翻了天。
而在董卓入京之初,兵马不多,士气不稳,鲍信曾建言袁绍突袭董卓。袁绍当时为中军校尉,手里掌着兵权。可惜袁绍完全被董卓的气势给吓住了,不敢行事。于是,他错过了驱除董卓这尊“瘟神”的最好机会。
虽然袁绍和董卓在东汉分裂一事上均有责任。但是袁绍是间接效应,而董卓是直接影响,并且董卓残害汉室的程度远超袁绍。所以,对东汉末的分裂董卓的责任更大。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并立的时代,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三国历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曹操、诸葛亮、孙权和周瑜等人。当然,东汉末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混乱年代,幼主继位、宦官干政和农民起义是其时代特征。董卓,东汉末年西北军阀,他于东汉中平六年(189)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董卓之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袁绍,出生于汉末“四世三公”的家庭,自出身的那一天起就是贵人。后来,没有接受董卓的建议而出逃,参加了东汉末年著名的“十八路诸侯军”,到底是为己还是为国?但是通过后面的发展状况来看,他绝对没有董卓那样对东汉的破坏力。那么,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与这两个人物又有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将逐一分析。
在我看来,董卓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责任要比袁绍更大。董卓,陇西临洮人(甘肃岷县人),关于他年轻时期的情况,据史料记载:
少好侠,常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意思是说,董卓曾经到羌人的部落中玩儿,认识羌人各部落的首领。我们知道,东汉时期的羌人在西北具有强大的力量,曾经发起过三次大规模的起义,让东汉统治者头疼不已!董卓和羌人的关系那么好,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实力。
关于董卓的进京,《三国志》的记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即: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
《三国志》中说道,汉灵帝去世后汉少帝继位了,何进和袁绍商量着要除掉当时的宦官,何太后没有同意。之后,何进就让董卓秘密进京了。此时的董卓已经是一个牛人了,手里握着重要的军事资源。总之,董卓进京的理由我们无从谈起,但是在他进京之后领导的“董卓之乱”有着巨大的灾害性。董卓进京后,手里面有着重要的枪杆子,所以他杀了弘农王与何太后,拥立灵帝的儿子陈留王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献帝。
“董卓之乱”的爆发,彻底让东汉的朝廷混乱了,迎来了大动荡的时代,这个导火线就是董卓。
再来说说袁绍,袁绍的高祖父是袁安,在汉朝时期就是司徒了,当时政府的大员。袁绍的家族自袁安开始就飞黄腾达了,以后三代一直处于三公的职位上。在袁绍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史料记载: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提到袁绍是一个高高的帅哥,并且能放下架子和别人交往。可见袁绍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董卓进京后,见到袁绍说:“刘氏一族不值得再留下来”,袁绍并没有回应,而是横握着自己的拱刀就走了,最后逃跑了。
可见,对于汉朝的天下,袁绍是有敬畏之心的。当然,袁绍家族的一切都是大汉给予的,他应当忠诚的。可是,董卓就不一样了,他进京的原因或许是个谜,但他对东汉王朝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
这俩人都不重要,最大的锅是刘焉。
188年刘焉上书灵帝恢复州牧,这才是乱世分裂的开始。
在刘焉上书以前,两汉“州”一级的领导干部是是“刺史”,而这个“刺史”只有监察权,相当于是代替天子巡查地方的,属于中央“御史中丞”管理,年薪六百石。
“州”以下有“郡”和“县”,那才是实打实的实权官,尤其是“郡守”,有人事权、行政权、军事权,年薪两千石。
184年的黄巾之乱,因为东汉政府里有兵权的郡守所辖太小,不能协调安排,导致面对大范围的黄巾军往往错失良机。因此刘焉在188年建议恢复州牧。
“州牧”是王莽新朝时的官职,管理一州之地,有实权,相当于土皇帝了,关起门来割据一方,东汉从此才大乱,和尚摸得我也摸得,人人都都开始割据,毕竟拳头硬了,中央不听也不行。
汉末朝廷的分裂,最直接的原因是统治阶级权力系统的崩溃,若是在董袁二人之间选择的话,袁绍的责任更大些,董卓根本没那么大的影响力。
史书上的认知,董卓是汉末分裂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史书也有很多不清不楚的东西,有些内容难以自圆其说,有春秋笔法的痕迹。
董卓是什么人的?凉州军汉,积功拜将,一个外放的官员,袁家故吏,手下有数千兵马,这些兵马有羌胡,也有汉人,这就是董卓入京前的资本。
这种资本能导致汉末的分裂吗?
再来看看朝廷的人,汉末三大名将皇甫嵩、卢植、朱儁都活着,朝中大臣,三公有袁隗,尚书丁宫,太尉杨彪等,掌军的有丁原、袁绍、鲍信、曹操等,京师兵马的南北禁军起码有三四万。
实力对比,如果不是朝中大臣的默许行为,董卓自身的实力是不足以掌控京师的,更不提后来的废帝行为了。
废帝这一点也很存疑,董卓在八月二十八日进京,时隔一天,八月三十日就在朝堂上提出废帝(这么自信?),九月一日就废帝成功。
也就是说,董卓只有两天操作时间,就摆平了京师所有兵马,京师所有朝中大臣,顺利成为权利第一人,不觉的顺利的有些诡异吗?
所凭借的就是仅仅就是入京的三千兵马?
他就那么相信士兵的忠诚度?相信吕布?相信大臣?废帝啊!不是开玩笑的!
不管你信不信,史书就是这么说的。
袁绍是一个在汉末分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在大将军何进身边,他是挑起外戚党与宦官党斗争的核心人物,也是他调来了董卓,王匡,鲍信等人入京支援。
按道理说,他的谋划很成功,外戚党与太监党同归于尽,此时是他站出来夺取胜利果实的时间,拥立皇帝,从此大权在握。
可惜,跳出来一个野心勃勃的军汉,董卓。这个军汉还颇有心机,及时与朝中大臣沟通合作,顺利掌控了朝局,袁绍就被撇在一遍了。
心有不甘的袁绍知道无法改变朝中大佬的决定,等不到废立皇帝,立马逃出京城谋划大事,组织反董联军。文的不行来武的,这一点也袁氏一族的安危也不顾了。
有了诸侯讨伐董卓,也开始了军阀割据的时代,朝廷分裂也就很自然了。
在汉末的重大事件中,不论是挑起矛盾,还是激化矛盾,袁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事件当中,一个人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在于他能影响多少人,什么人。
袁绍就符合这样的条件,当时最大的世家大族出身,名望满天下,这一点来说,其作用远大于董卓。
汉末的分裂其实有一定的意外性,统治集团的权利,基本都集中在外戚和宦官身上,公卿大臣只是执行者,缺乏决策地位。
所以,汉朝有一大批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向斗的例子,不是你赢就是我赢。
像何进决定铲除十常侍这样的权利游戏,早不是第一次了。
东汉的中后期,每次新皇帝上位就要玩一次。
意外的是,这一次玩砸了,不再是你死我活了,而是同归于尽了。
这就形成了权利真空,小皇帝孤身一人,无所依靠,公卿大臣代表的士族集团,一下就跃升成为最大的政治势力,承上启下,就行成了魏晋时代的士族门阀模式的统治阶级。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表外戚党的何进大意身死的那一刻,权利集团就崩溃了,士族是肯定要上位的。
董卓事件只是个插曲,尽管他也有点本事,但汉末三国时的群雄,哪一个不是士族势力的支持?
所以,这个意外的事件之中,又有历史潮流的必然性。
外戚宦官的权利模式,不可能无休止的继续下去,早晚有玩不下去的时候,随着士族集团的一步步发展强大,哪怕二者合作,也有被碾压的一天。
东汉末年的分裂是历史的必然,这与董卓、袁绍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董卓与袁绍在其中只起到间接作用。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生命,与人一样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东汉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不可能永远的存活下去,董卓、袁绍正好生活在东汉生命结束的时期。即便当时没有董卓、袁绍,间接加速东汉的分裂,也会有其他人导致东汉末年的分裂。
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将东汉末年的分裂归咎到董卓、袁绍头上,这是片面的,武断的。当然也不是说董卓、袁绍就不承担责任,只是不能只责怪董卓与袁绍。
东汉统治者才是导致东汉末年分裂的主要原因,东汉末年时期朝堂内部权力斗争严重,外戚派、权臣派以及皇帝自身,各方势力斗争严重。为了争夺权力,搞的东汉王朝乌烟瘴气,这才给了董卓可趁之机,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东汉灭亡。东汉末年的分裂是历史的必然,这与董卓、袁绍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董卓与袁绍在其中只起到间接作用。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东汉末年的分裂,自然是董卓要比袁绍承担更大的责任。
东汉末年之乱,始于黄巾之乱,大贤良师张角以传道之名,带领数十万信众揭竿而起,试图推翻汉朝的统治,汉朝为了平定黄巾之乱,不得已之下,允许各个地方政权可以招募士兵去讨伐黄巾贼,虽然最后张角率领的黄巾贼被汉朝军队给镇压了,造反失败,但是却造成了一个既定事实,那就是汉朝各个地方政权纷纷拥兵自重,汉朝中央对于各地诸侯的控制力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这时候西凉董卓应大将军何进的召令,带兵进京,何进的本意是想借董卓的兵力威胁何太后诛杀宦官集团,不成想引狼入室,董卓直接用武力控制住了朝廷上下,行权臣王莽之事,引发众怒,这才有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掀起来内战的开始。
可以说正是从讨伐董卓开始,各个诸侯纷纷粉墨登场,各自图谋,彻底让汉朝分崩离析,开启了精彩绝伦的三国时代。
所以董卓自然要比袁绍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
以上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各抒己见。
东汉末年的动乱,有些人将其归咎于董卓乱政,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党锢之祸,也有些人将其归咎于黄巾之乱,一个王朝的兴衰灭亡,影响他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因素。
东汉末年的动乱,其实早有征兆,汉桓帝继位时,皇权不稳,外戚专权,整个朝堂成为了梁太后的朝廷,而不是他刘志的朝廷。万般无奈之下,桓帝重用宦官,卧薪尝胆,最终得以击杀外戚,掌握朝政。从这里看,桓帝似乎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其实不然,是他开始了汉朝的衰亡。
宦官走上朝堂,在与桓帝的互相配合下,打压名人士子,形成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在此之后,桓帝荒淫无度,亏空国库,更是开始卖官鬻爵,让朝廷彻底成为了贪官的天下,贪腐之风横行。这时候,桓帝驾崩了,年仅十二岁的灵帝刘宏继位了,这让朝廷政权再度回到了外戚手中,外戚与宦官两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博弈争权。
刘宏成年后,贪图享乐,纵淫无度,在桓帝的基础上,更加的变本加厉,权臣争权,皇帝贪淫,天下大乱,各地都开始爆发起义,边疆也被缕缕侵犯,终于,规模最大波及最广的黄巾之乱爆发了,这时候刘宏才发现,原来这汉家天下,已经烂透了,黄巾之乱平定后,刘宏开始励精图治,不过两年便病逝,这导致了外戚与宦官的生死博弈,董卓也借此机会,上位专权,祸乱朝纲。
大汉的根子烂了,民心丢了,即使有再多的仁人志士,也救不回来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