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傻,最后却被证实是聪明的事情?

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傻,最后却被证实是聪明的事情?

2020-10-10 10:31阅读(63)

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傻,最后却被证实是聪明的事情?:其实本来不想说这个事情的,但实在是太傻了,但是看上去很傻的举动,却体现出一位父亲的“大智慧”,多年

1

其实本来不想说这个事情的,但实在是太傻了,但是看上去很傻的举动,却体现出一位父亲的“大智慧”,多年后不知道这个小孩看到这么一幕会作何感想

在2017年6月19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走丢了一名十岁的男孩,名字叫做王俊哲,不得不说,名字还是很好听的,一看就是知识文化分子的人给取的。

王俊哲父亲发现孩子走丢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报警,既然报警找小孩,肯定是要照片的,然后这父亲就提供了一张照片。

照片是这样的:

(当时看到这个微博的时候,我就傻了啊,这找儿子的是亲爹吧)

照片给民警后,民警迅速在“儿童失踪信息平台上”紧急发布了,这一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毕竟这个照片确实太有个性了一点。

然后微博就成为了这样的情况:

看着很傻的事情其中却有着大智慧

很多人觉得放自己儿子这么一张照片,是不是有点太蠢了,并且显得这个爹都不正经。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其中照片的吸引性,这张照片发出来后,就能够被人迅速记住,并且在欢快之余还有着非常强烈的分享意味,这就不单单是寻找一个孩童了。

全国每天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何其之多,一不小心就迅速沉底了,所以没有点特别的,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关注,这就是父亲的大智慧。

这张照片看似非常傻,非常好笑,但是同样的吸引眼球目的已经达到了,并且孩子失踪了,找到孩子才是重要的,其余的都是可以放一边的。

这个被民警放在平台上的照片,因为其独特性被众人纷纷转发,没有多久转发量就破万,最后转发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两万多的转发量,阅读量至少也达到上百万了,所以这个“日后注定出名的娃”最后被找到了,仅仅9个小时,就被人在火车站发现。

找到后平台撤销了其发布,并且发布了一条找到的信息:

孩子找到了,众人就有轻松的氛围了,纷纷送上祝福之余,还不忘记调侃这一位小男孩(估摸着这小孩看到了,肯定会怀疑人生)

结语:

看来一个父亲太机智,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都笑称:“别让孩子看到这个照片,不然又该离家出走了。”

父亲三连:

1.照片发出去证明是亲爹

2.照片提升了转发量,也提升了关注度

3.这个照片,不是我吹,看第一眼我就记住了这个孩子,都不带看走眼的

2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一个班级中很可能被安排一位“特别”的学生,而C君就是在三年级转入我班的。C君除了学习学习差点,精力旺盛点,说话含糊点,眼距宽点,其他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大概是四五年级的一次秋游中安排我们去摘苹果每人限定2斤大约是12个。有比较实诚的摘12个,有比较贪婪的摘了17,8个。正在大家在回校的客车上谈天说地时,突然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喊道:“老师,你看C君摘了多少。”“不是让摘12,3个你这是摘了多少?”老师被气笑了。我们循声望去看着C君漠然的展示着战利品(目测至少有40多)答道:“我以为只能摘12个,地上随便捡呢。”顿时全车哄笑,而我的笑容却在瞬间凝固住了。大有顿觉今是而昨非,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悟。其中谁智谁愚,谁暗谁明,谁假谁真不肖分辨。但其中道理却是真实不虚。正如佛家公案:哪一块不是好肉?我所识之愚非他人所识之愚,他人所识之智亦非我所识之智。况又有时势异也,来日方长八个字实在是让人不能分辨。

3

1945年9月23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部接到了来自延安的紧急命令:“向东北进军和运送干部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有决定性的作用,延迟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这也标志着各部队轰轰烈烈的“闯关东”正式开始,同时接到命令的还有驻扎于苏北淮阴的新四军第3师。

(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

黄克诚任师长的这支英雄部队,是当时确定进军东北人数最多的部队 ,待命出动的有四个主力旅和三个特务团共计35000余人。并且新四军第3师的前身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 ,乃是为了支援陈毅粟裕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黄桥决战,于1940年在黄克诚的率领下到达苏北的,本来就是八路军的老底子。

在出发之前,黄克诚所部曾经接到通知,要求3师留下大部分武器装备,移交给留在苏北坚持斗争的其它兄弟队伍,然后仅携带少量轻武器前往东北。这个通知的起因,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冀东军区曾克林部,已经获得大批日式武器,苏军甚至一度将日寇的军用仓库交与曾部管理,因此曾部扩军迅速,同时向延安汇报当地武器装备极为丰富。

(林彪)

这对于严重缺乏武器装备的我军来说,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山东军区的出关部队可以获得极大补充,而留在苏鲁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也将大大改善装备情况,一举两得。所以在山东军区奉命出关的60000多部队中,绝大部分照此通知执行,以期更加壮大队伍。

但是黄克诚师长对此持反对意见,他没有轻信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的说法,下令全师带齐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弹药,甚至还要求各旅、各团带上过冬的棉衣出发。在这位后来的开国大将看来,一支部队若没有全副武装而前往另外一个陌生的战场,那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黄克诚大将)

看着其它兄弟部队轻装前往东北,而第3师数万官兵却要负重长途跋涉,当时有许多干部战士会觉得黄师长有点“傻”,空手出关然后集体换装日械岂非更划算?然而随后的事实证明,黄克诚这一举动非但不“傻”,反而具有惊人的预见性。

从苏北到关外有上千里的路程,当第3师的指战员靠着两只脚走到辽西时,已经是东北天寒地冻的11月份(行程50多天)。而在这两个月里,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的蒋军第13军、第52军已经突破山海关,正在向东三省腹地武装开进,延安则命令已经到达东北的林彪组织部队反击,以阻挡敌人的攻势。

(杨国夫中将)

1945年11月16日,林彪司令员在兴城最先遇见了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这是由原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开国中将)率领的8000多山东子弟兵。林彪惊讶地发现,杨国夫师不仅严重缺乏武器弹药,战士们还穿着单衣,许多战士甚至没有鞋而赤着脚作战!因为长途行军早已经把鞋子走烂了,却没有地方可以补充。

几天以后黄克诚率部到达东北与林彪会面,他们的一致看法是,进入东北的我军已面临极大的困难:在重庆和美国的政治压力下,苏军不准我方进入大城市,不准我军接收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也没有地方党组织和政权提供支持,来自山东、苏北、晋察冀、晋冀鲁豫、陕北的11万大军面临“七无”的尴尬境地。

(新四军3师部队行军中)

经请示延安后,林彪命令东北人民自治军(东野前称)实施“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放弃与敌人的正面硬顶,因为蒋军随后到达的第71军、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都是美械精锐,缺枪少弹的我军暂时无力与敌正面交锋。而在掩护我军主力战略展开以及后来的四平保卫战中,新四军3师都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无它,只有这支部队人数最多、装备最齐、战斗力最强。

在东北野战军后来组建的主力纵队中,闻名天下的二纵(第39军)和六纵(第43军)都有新四军3师的老底子,他们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而正是黄克诚师长的先见之明,让这支部队能够迅速投入战斗,已经不是什么“聪明”层面的问题,这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大智慧!

(杜聿明到达东北)

4


洛川会议的时候,讨论抗战开始后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和原则问题。李德胜同志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遭到了与会其他同志的一致反对。理由很简单,其他人都认为,现在既然远方指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么当然一切都应该经过统一战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好好配合国军主力,还在山上搞游击战,这样不好。

会上发生了争论,互不相下,李德胜同志再次成了少数派,成了其他同志眼里的少数,甚至他的一些铁杆支持者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反对他的意见,希望以运动战为主,而不是去搞游击战。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妥协,会议决议是八路军的作战方针为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但是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游击战。

八路军改编完成之后,按武汉的统一命令,开赴河北和山西的抗日前线,参加作战。初期在娘子关,太原等战役中基本上都是以运动游击战为主,配合国军打阵地战。而且,八路军一出手就在平型关战役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了一个让日军措手不及的伏击战。再加上七亘村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等,奇袭阳明堡等,连战皆捷,一时之间也是风生水起。


但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虽然八路军在竭尽全力的发挥特长,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作战,国军还是一败涂地,一溃千里,日军长驱直入,太原和武汉最终还是相继失守,山西个华中基本上全部沦陷,只剩下八路军还在敌后坚持了。这时候没有了国军再正面战场,八路军也没法配合了,接下来怎么办?

这时候李德胜同志又说话了,接下来咱们就可以堂堂正正的搞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了。因为洛川会议上的决议实际上在八路军上前线之后并没有真正执行,实际上都是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作战,都是运动游击战,根本没有人去搞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根据地也没有建立几块,虽然战绩不错,队伍扩张也很快,但是代价也不小,长征过来的老红军骨干损失很大。


所以,武汉太原沦陷之后,李德胜同志的意见才又得到了重视,八路军各部队开始老老实实钻山沟打游击,建立游击区,逐步巩固发展为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主力部队都分散到地方上去充当游击骨干去了。过去只能仰人鼻息的八路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根据地建设,不断打击伪军和日军据点,独立自主的作战,各方面条件都有很大改善。这也就是《亮剑》里李云龙的独立团分兵的大背景。

正是因为这个分兵的决定,让八路军在沦陷区广大地区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解放了大批群众,并且将日军兵力中的一半以上牢牢的拖在华北地区,伪军的百分之九十更是被八路军和新四军拖住了,让日军无法集中兵力南下,从而在战略上队国军在华中和华南的正面战场作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援作用。也正是因此,在皖南事变之后,双方几乎决裂的情况下,延安才有本钱准备独立坚持抗战到底,也才有了本钱在战后大打。

5

这个最典型的案例,刘禅的乐不思蜀。

“暗弱,无能”是世人给刘禅已经贴好的标签,“扶不起的阿斗”,“此间乐,不思蜀”是他留存于汗青间的写照,司马水镜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刘备得了俩,只开辟了西川之地;阿斗有卧龙,然而也没有再兴汉家。水镜先生的脸,就是这么被啪啪的打,但是卧龙先生这么牛逼,蜀汉有了他都不能一统天下,这不科学啊!这时候强力背锅侠就得扛起大锅了。于是乎,从小就被老爸摔的阿斗,后来又有罗贯中“摔”,再到后来啊吃瓜群众也一起“摔”了起来。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果把刘禅放到文景之治的时代,也不枉为一代明君。刘禅在蜀汉称帝共有四十一载,诸葛亮死后已然能够保持三十年不灭国,定是有其过人之处;诸葛亮曾经称赞刘禅:“年方十八,天资聪颖,爱德下士。”如果按正常的情境当皇帝的话,死后也定会得一个“仁”的嗜好。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稳住了司马炎,骗过了吃瓜群众,使他得以在灭国之后得以善终,也许被封为安乐公,这安乐两字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吧。试想一下,如果在司马炎问“颇思蜀否?”,刘禅回一句,“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后果如何呢?在讲究中央集权的古代中国,这话一出,刘禅必定身首异处。是不是想“卷土重来未可知”?就算你自己不想“卷土重来”你身边的人难道不会祭起旧主的大旗起兵反叛?也许“乐不思蜀”正是刘禅和郗正演的绝世双簧!

白帝托孤之时刘备曾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面对大权独揽,君权完全被相权遮盖的诸葛亮,刘禅处理的恰到好处。横跨历史来看,托孤重臣与主君之间大多没有好结果,不是主君被弑被废,就是重臣满门抄家,如汉代的霍光,隋文帝杨坚,清代的多尔衮云云,而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可谓是张弛有度,把控有力;毕竟和谐相处是双方的,一方面因为诸葛亮是圣人,但另一方面也是刘禅重视全局,拿捏到位。如果蜀汉不亡而汉室复兴,汗青上将又出现一段“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谈。

对于22岁的刘禅来讲,诸葛亮应该在此时将大政奉还,但是诸葛亮为了满足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而置刘禅于不顾,依旧军政大权独揽,君臣之间肯定是有很大矛盾存在的,从苟安押送军粮延期,刘禅反对为诸葛亮立庙可见一斑。但是尽管存在这些矛盾,刘禅最终还是能够以蜀汉大局为重的,自始自终没有出现“诛鳌拜”那样的局面,仍然是顺势而为,顺应人民的呼声,延续诸葛亮的政策方针保证了蜀汉的内部稳定。裴松之曾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后主刘禅可谓之有帝王之心胸。

其次在于北伐战略上,刘禅和诸葛亮的观点是不同的,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大多是要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而后主却清楚的看到了蜀汉这种割据政权只能偏安蜀地,穷兵黩武只能使得国家灭亡的更快。但是面对决议已定的情况下,刘禅还是力主支持诸葛亮北伐。蜀汉的灭亡,和诸葛亮的穷兵黩武关系巨大,富国才能强兵,综合国力不足即使百战百胜最后也会失败。宋康王百战百胜,身死国灭;项王军强,终归汉室;苻坚黩武,分崩离析。如果要找锅的话,那只能是地缘决定论了,历史上在四川割据的军阀有一统江山的吗?没有。大胆设想一下,刘禅也许看到这一点了吧,蜀汉穷兵黩武会被灭亡,坐享贪安也会被灭亡,顺势投降乃万全之策,人民才会得到最大的实惠。

再者就是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没有对魏延全盘否定,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从对待魏延反叛一事的处理态度来看,刘禅属于仁慈宽厚之君,能够正确的稳固自己的集团,促使内部的和谐,读史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蜀汉诸葛丞相一言九鼎,一个人的光芒覆盖了整个西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蜀汉内部也分为本土派和“外省人”族群割裂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而其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同为刘备托孤大佬的本土派托孤大佬李严。而刘禅则是调和两派的关键,这也是诸葛亮死后刘禅能执政将近三十年的原因。单就刘禅的执政来看,政局和谐,吏治清明,虽称不上是英明神武之君,但是称之为白痴亦是为过。

说白了,刘禅是一个贤能之人。遗憾的就是处在了一个错误的地方,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间,然后因为三国演义背了一个错误的黑锅。

“天下大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势不在彼,唯亡耳。诸葛亮是逆势而为的英雄,刘禅是顺势而为的亡君;你有你的匡邦兴室之理想,他有他的顺势止战之现实。毕竟避免战争,三分合一,生灵没有遭到荼毒。可以这么说,在天下大势面前,刘禅救了蜀中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单就刘禅爱民仁慈,也须为其正名。旧世之帝王惜草民者几人欤?




6

有一个什么北京神童突然有一天不上学了,让他妈买房子,然后当时报道一片说这现在孩子都小皇帝说啥是啥,一顿批评。然后他妈租个房子骗他买呢,现在看当初买了就发了。

7

1901年,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西、比、荷等十一国公使谈判。李鸿章装傻充楞,最后一次维护了清政府的颜面。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居然宣战。慈禧太后居然敢对世界排名前11位的国家宣战。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光绪跑了,城防总司令王懿荣跳井自杀。北京城沦落到八国手里。慈禧终于知道自己玩大了。出城第一道命令,命令清军剿杀义和团。义和团迅速失败。第二道命令调两广总督李鸿章兴夜赶往北京,兼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议和全权代表。

李鸿章已经七十八了,从广州起身奔北京谈判。到上海他不动了。各国公使只好纷纷到上海去见李鸿章。李鸿章先会见美国公使,说:“你看我的拐棍儿,是你们的前总统格兰特送给我的。”美国公使流露出崇拜的表情,李鸿章很快把他送走。然后叫来俄国公使,李鸿章与他相谈甚欢。美国俄国公使都是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走了,其他国家的公使都坐不住了,认为清政府一定给与美国俄国很优惠的条件。其实李鸿章希望八国公使窝里斗。然后李鸿章进北京跟11国谈判。

各国公使拿出一个草稿来说,请清政府在战败国的和约上签字。李鸿章说:“我们不是战败国,我们绝不是”。其他国家公使都晕了:你不是战败国,我们干什么来了?咱们谈什么呢?你为什么说你们不是战败国?李鸿章噘起胡子说:“我们没有宣战啊。我们也没有打仗啊!你们把宣战战书拿出来。你们手里这个宣战战书不算数。你们查查档案,当时这个诏书我也见着了。我当时给你们回复了什么?”李鸿章给外交公使的回复写着什么?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是胡闹,广东不听。“我早告诉你们,这是皇上太后被坏人劫持了。这个诏书是假的。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宣战。那就没有战争,当然也没有战败国的问题。你们帮我们镇压义和团,清政府肯定会给你们钱。但是土地一寸没有!”

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不久,自称是清政府“裱糊匠”的李鸿章病逝。

8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一路历经艰难险阻,过雪山、爬草地,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艰难前行,在国民党看来,即便不穷追堵截,这支队伍存活下来的几率也不大,会被险恶的自然环境慢慢蚕食。就是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这支英雄的队伍最终到达陕北,开辟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1933年至1934年,蒋介石调动100万军队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妄图将红色主义扼杀在摇篮里。

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中央领导放弃以往的游击战、运动战,改为主动出击和阵地防御。在敌众我寡、武器落后的情况下,红军逐渐陷入被动局面,损失惨重,不得已边打边退。国民党军队穷追猛堵,苏区根据地越缩越小,红军面对艰难时局,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生死存亡之际的战略调整

在错误指挥下,红军从上到下不满情绪达到顶峰,中央必须要进行战略调整,以保存实力。毛泽东同志建议放弃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中央就目前党、红军所面临的困境,召开了遵义会议,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带领革命走出困境,迎接希望。在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就行发言,总结失败的原因。绝大多数与会领导充分赞成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会后形成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接下来的红军长征。

毛泽东同志建议红军在川、黔、滇三省交界进行迂回穿插,建立革命根据地,于是有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战役,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部队的追击,为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坚定信念终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飞夺泸定桥后,红军继续北上,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平均海拔4000米,氧气希薄、白雪皑皑、人迹罕至。再困难的自然条件也难不倒英勇的红军战士,他们咬牙翻过了夹金山,后面又有多条雪山山脉等着红军。据美国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三大主力总共翻越了18条雪山山脉,其中有5条山脉终年冰雪覆盖。

红军的后勤补给靠缴获和沿路寻找,好多战士连一双像样的布鞋都没有,竟然穿着草鞋过雪山。有的人实在走不动了,倒在了路边,再也没有醒来。

过了雪山,又来到了草地。没有吃的就挖野菜,野菜挖光了就吃树叶,实在没吃的就把腰带解下来煮了吃。有的战士掉在了沼泽地里,越陷越深,最后只剩下头顶戴的缝着红色五角星帽子,边上的战友无计可施,急得直哭。

红军开始长征时有八万多人,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只剩下三万多人。除了战斗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战士,有数万人倒在了长征的路上。

总结

看似“愚蠢”的战略战役,在中央领导的英明决策下,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为革命保留了种子。中国人凭借这股子韧劲,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终能重回世界之巅。

9

抗美援朝的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朝鲜,当时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甚至有人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就此打响,担心中国如果败了怎么办,毛主席说,就当中国革命晚胜利了几年,最后的结果证明毛主席对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保了中国东北边境70余年的和平,不服不行,伟人就是比别人看的远

10

要说历史上被大家公认很傻的事情,就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竟然让一个白痴儿子当皇帝,并且还开历史倒车,大肆分封亲王,重用外戚,导致贾后专权和八王之乱,最终西晋帝国也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表明上看,司马炎的这个行为非常愚蠢,因为,只要是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让一个白痴儿子来当皇帝,更不会开大肆分封亲王和重用外戚,因为两汉时期的外戚和藩王之患,那是历历在目。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把历史镜头稍微拉长400年来看,就会发现,如此简单的道理,不但司马炎不知道,就连那个时代的所有政治强人都不知道。



首先,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虽然没选择一个白痴当皇帝,却也是选择了幼小的儿子当继承人,同时他也大肆分封亲王和重用外戚,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悲剧。

后来,石勒的弟弟石虎夺取皇位后,他觉得司马炎和石勒兼职就是蠢到家,因为,让白痴或者幼小儿子当皇帝,这不是典型的让大家觊觎皇位。所以,石虎上来后,那是选择最有能力的儿子当继承人,并且还重点培养他,结果呢,这个儿子崛起后,第一个要杀的人,竟然是石虎。

后来,这个儿子被石虎杀后,他又改立另外一个成年儿子当太子,不过这次他吸取教训,另外再立一个强势的儿子为亲王,让他们两个相互制约,可结果呢,先是太子将这位亲王给杀掉,接着他又准备杀掉石虎。最终,太子全家都被石虎杀掉。

伤心欲绝之下,石虎终于明白司马炎和石勒的良苦用心,所以兜兜转装一大圈,石虎又回到了他们的老路,他也选择了一个幼小的儿子当继承人,同时大肆分封亲王和重用外戚,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悲剧,但好歹石虎自己可以安然的度过后半生。



再后来的匈奴开国皇帝刘渊、成汉开国皇帝李雄、还有前秦的苻雄、苻坚,以及刘宋、萧齐、萧梁、甚至北方高家的北齐帝国,几乎都遇到和石虎这样的情况。

甚至到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以及前期的李世民,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所以等到李世民晚年时,他也决定照搬司马炎的布局。

总而言之,司马炎大肆分封亲王,李世民也大肆分封亲王。司马炎优秀的儿子很多,却选择一个白痴儿子当太子;李世民优秀的儿子也很多,但最终也选择一个最弱小的李治当太子;同时,司马炎重用贾氏这个外戚,李世民也重用长孙氏这个外戚。

当然,李世民还自作聪明的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司马炎给了分封的亲王们很大的权限,但李世民却限制了诸王的许多权力。

结果呢,整个李氏皇族,差点让武则天给一锅端掉,如果不是有几个李氏皇族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和亲孙子,大唐江山恐怕就三世而亡了。对此,李世民如果泉下有知,恐怕还不如全盘照搬司马炎的。



当然,不仅仅是千古一帝李世民,还有大明朝的铁血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也是分封亲王,同时舍弃自己众多优秀的儿子,选择一个弱小的皇孙来当继承人,当然,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虽然弱小,但起码不是白痴,所以他的选择自然要高过司马炎。

但结果呢,朱允炆确实不是白痴,但却自作聪明,上来就对强行改变朱元璋的布局,结果惹得身死国灭。要不是朱棣也是朱家的成员,大明朝那也是二世而亡。到时朱元璋的史书上的评价,恐怕还不如司马炎。

从这层意义上说,司马炎干的事情,虽然表明上看起来很傻很蠢,但从事后长达400多年的结果来看,司马炎做的这些蠢事,却显然被证明是最明智的决定。

因为,这400年里面,任何试图超越司马炎的努力,最后都被证明是徒劳,以至于后继者最终只能沿着司马炎这条路继续前进。

至于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司马炎留下的政治布局,看起来很傻,但却被后来的事实证实,这是一件是聪明的事情,几乎是当时条件下,最好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