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这是罗本《三国》与毛批《三国》的区别而产生的差异。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一, 罗贯中
这是罗本《三国》与毛批《三国》的区别而产生的差异。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罗贯中是元末人,最终是死于元末还是明初,还不能完全确定。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宋元评话,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可以确定,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没到明初。
所以罗贯中是不可能把明朝中期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写进《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结构上分为24卷,每卷十个章节,没有注明“回”,我们就权当作“回”吧。
每一个回是七个字的标题,如“卷之一”第一回的标题是:《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回的标题是《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三回的标题是《安喜张飞鞭督邮》……
我第一次完整看的《三国》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那还是初中,从同学家借的。初中以前看的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不少版本,目前能看到的是刊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午版。
这个版本应该最接近于罗贯中原著了,可以称为原汁原味的罗本《三国》了。
二,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罗本的基础上批注并修改的版本。
明末清初,包括李卓吾、金圣叹在内的一批文人,对他们以前市面上流行的小说、戏曲进行评选,评出了《十大才子》书,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居首,称为第一才子书。而金圣叹最钟爱的《水浒传》只排在第五。
评出来以后,文人们又拿起笔对这十大才子书进行批注,并适当修改,通过修改把自己的观点掺杂进去。金圣叹就批注了《水浒》,并把70回以后册去,成为腰斩版《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不少人进行批注,有余象斗、李贽、以及托名李贽的叶昼,其中叶昼托名李贽批注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最有名。
清初,受金圣叹批注水浒的影响,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贽评三国的基础上,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重新评注。并且,对章节、回目、诗词、以及文字表述等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
首先,章节回目修订。罗贯中原著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毛本的《三国演义》将罗本的240回每两回合并为一回,最终确定为120回。并且对回目的名称按照对称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加工润色,在基本保留原来情节的基础上,回目更符合大众化的评书演义需求,对仗也更工整。
比如罗本原著第一回和第二回分别是:《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这两个独立回目单独列出没毛病,合并在一起,就不对仗,“祭天地”是动宾词组、“刘玄德”是纯名词,词性对不上;“桃园”是纯名词,“斩寇”是动宾词组,也对不上。
毛本第一回进行调整,《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完全对仗了。
其次,增删诗词对联。清初的时候,杨慎的《临江仙》早已流行于世,二毛直接引用,非常贴切,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
刘备二顾茅庐时,罗本原著中没有写到草庐中对联,毛本三国中增加了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高远!也没有违和感。
刘备二顾茅庐不遇孔明,罗本中有两首诗,赞颂刘备风雪访孔明。毛本三国删掉一首,删除的诗内容是:
《三国志通俗演义》:见说南阳隐士贤,相邀不见又空还。野猿怯冷号林麓,塞雁惊寒下水湾。着地乱云迷草径,摇天杀气撼柴关。萧萧鞍马归来处,一望弥漫雪满山。
其三,删去了许多表章。罗本原著中有许多表章都是从《三国志》等史料中直接搬过来的,由于太冗长枯燥,影响阅读,毛本三国把一些不重要的表章都删了,而代之以概述。
如罗本原著中第一回蔡邕的奏章:
《三国志通俗演义》: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坠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音饶),贵重天下;永乐门史霍玉,又为奸邪。察其赵、霍,将为国患。张颢 、伟璋(伟姓,璋名。)赵玹、盖升(盖,音合,姓也)。并叨时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见郭禧、桥玄、刘宠皆忠实老成,宜为谋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选举请托,众莫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谨奏。
毛本就简单概括一带而过:
《三国演义》: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另外,还有许多引经据典的枯燥内容也被删改,不一一列举。
总之,毛本《三国演义》通过精心批注、调整回目、删增诗词等加工手段,让《三国演义》更加少一点“史书”性质,更多一点文学化味道,更适合读者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这是毛本三国的进步之处,也是毛本三国之所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毛本三国和罗本三国在思想上的区别:
首先,尊刘抑曹的倾向更明显。罗贯中本来就有点尊刘抑曹的倾向,但对曹操优点和长处还是相对客观描述,尽量符合历史原貌。毛本三国为了抑曹,把罗本原著中客观赞美曹操的一些表述都做了删改,让曹操脸谱化为一个赤裸裸的奸雄。
其次,更加突出歌颂忠义。对各阵营的忠义之士进行了美化,不仅神化了关羽的忠义,而且还描写庞德的忠义,刘璋手下张任忠义,孙权手下江东众将的忠义,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三,强调蜀汉正统,暗喻满清得国不正。这个思想不仅在小说正文的文字表述倾向明显,在批注中更是明显的进行了表达。
《毛宗冈批注<三国演义>》:百忙中忽入刘、曹二小传:一则自幼便大,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后人犹有以魏为正统,而书“蜀兵入寇”者,何哉?
批“蜀兵入寇”不对,隐身满清入主中原才不对!
毛本三国由于传播广泛,使得后人经常会把毛氏的思想等于罗贯中的思想,这个在读三国时需要引起注意!
问题: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朝才子杨慎的作品,杨慎出生在1488年 ,去世于1559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比杨慎早生了150年。 他的作品中怎么会出现后人的诗词呢?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不是罗贯中放进去的。
杨慎是书香世家、贵胄子弟,他的父亲是首辅杨廷和,杨慎在正德6年(1511年)24岁时,考中状元。但是他因为\"大礼议\"之争,被贬出京城,老死滇南。
他曾经写过一组曲子词, 使用了几种词牌:西江月、南乡子、临江仙、清平乐、点绛唇、定风波、蝶恋花等。这组词写了历史上的21个朝代,被称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即《二十一史弹词》。
其中第四段用两首西江月“说三分两晋”: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江月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
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但是这两首并没有被当作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而是采用了第三段,说秦汉: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三国演义》原本没有杨慎的这首词,这也很正常,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杨慎的爸爸杨廷和可能刚刚出生。
把这首临江仙放入三国演义的是清朝人:清初的毛伦、毛宗岗父子 。除了增加以外,毛宗岗父子还删除了不少俗本三国中的诗词。
《醉畊堂第一才子书三国志》中曾经说,古本三国中,常常出现书中的人物写七言律,所以“殊为识者所笑”。
七言律诗起于唐人,若汉则未闻七言律也。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屋壁,皆伪作七言律体,殊为识者所笑。今悉依古本削去,以存其真。《醉畊堂第一才子书三国志》
经过修改后,现在的三国中常常看到”后人有诗云“,而不是书中的某个角色有诗云。
我们看《封神演义》时就能看见,商周时的姜子牙动不动吟出一首五律来,商纣王题壁也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确实有点违和。
杨慎的21史弹词中,说三国的这首《西江月》虽然没有被选入三国演义。但是常常被说书先生用于评书的开场词。我记得好像郭德纲就用过: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老街味道
谢邀。
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这是版本问题。
比如咱们的翻译家翻译了一本外国的小说,译书的过程中觉得这书写得实在太好了,又不愿意像批注本一样去乱七八糟批注,破坏原书的整体性,在没有写前言、后记的情况下,找到一首或者自己写了一首诗抒发心情,左看右看觉得和这书翻译之后非常相配,翻译家就把这首诗放在了翻译本的前面,类似于导言或者总结。
而以后的重印版本就都根据翻译家的版本,将这首诗印在了书的前面。那读者会不会有怀疑,为什么一本老外写的书前面会有一首古诗?
《三国演义》前面有《临江仙》也就是这么回事。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而杨慎的这首《临江仙》的问世至少在罗贯中后一百年。所以肯定不是罗贯中自己加在前面的。
也不是杨慎加在前面的。按照常理来推断,肯定是在明清的《三国演义》版本整理中,后来的编者加上去的。
罗贯中的三国小说,也不叫《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小说脱胎于《三国志》历史文献。但是小说在流传过程中肯定有各色增减,在宋元明的时候因为格律诗的完善,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大量格律体的创作。
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格律体放到三国时期,就不那么对味了。我们学习诗歌史的时候就知道,音韵学到南北朝才成熟,而平仄格律的出现要到唐朝了。所以三国中的人物要是口吐七律,那是非常荒谬的事情。就好像《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上古神仙说普通话一样,虽然是文艺创作的需要,但是却脱离文学逻辑。
清初的毛伦、毛宗岗父子就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整理、删改,将一些不合理的诗词去掉,或者加上“后人云”的说明,不让小说中的人物跳脱出历史情境。这个版本就是正式命名为《三国演义》的版本。
而杨慎的这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因为非常契合三国故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梗概,让人生出沧海桑田的荒凉意味来。毛氏父子就将这首词放在了他们这个版本的三国故事的开篇,也算是他们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我们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所以这个问题只要理顺了主体,就搞清楚了。
我们应该这样说,清初毛氏父子的《三国演义》引用了明朝杨慎的《临江仙》。
这不就合理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这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也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它的原作者明朝大才子杨慎在饱受挫折与磨难后看穿世事的人生感慨!
但是等我们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后开始发现这其中好像哪里不对,也就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大概去世于1400年,而杨慎则是明朝中期人,出生于1488年,也就是说罗贯中去世80多年以后,杨慎才出生,那么罗贯中又怎么可能引用杨慎的词作为他的作品《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呢?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就是因为我们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混为一谈了!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已经不再是当初罗贯中所写成的原版了,而更多的是由清代康熙年间由毛纶、毛宗岗父子点评版的《三国演义》!而杨慎的《临江仙》正是由毛氏父子加进去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最终也造就了《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三国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罗贯中原版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作品成书后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仅现存的版本来说就有明代30多种,清代70多种,但是最为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毛氏父子修订点评版,而我们大多数人阅读的也正是这一版。
(罗贯中画像)
相对于原版,毛氏父子的版本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动,即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整顿回目
罗贯中原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240回,毛氏父子将其整合后改为120回,而且章回题目前后对仗,也显得更加有文采了!
修正文辞
罗贯中在写成《三国演义》和其他书籍以后已经60多岁了,他希望他的书籍能够刊印出版,于是他来到了当时的福建建阳(当时的出版业中心之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的目的并未达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本,这和原版成书时间已经相隔了100多年,按照当时的信息技术,其中必然有缺失和改变。
事实也确实如此,原版《三国》经过数百年在民间流传,也逐渐形成了很多版本。这些民间版本与原版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不伦不类了。而毛氏父子正是在这些流传的民间版本上进行修改的,即修正文辞、润色文字,补全流失的典故,又删除了一些讹传的事件,再加上父子俩的点评,最终成书毛氏《三国演义》!
改换诗文
毛氏父子还对诗文进行了改换,最为著名的就是将杨慎的《临江仙》加入到了《三国演义》中,并且将其作为开篇词,这一举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自此,一首借叙述历史抒发人生感慨的优秀诗词和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鸿篇巨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临江仙》也变得为世人传颂,三国故事如今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杨慎画像)
还有比如在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文中写道刘备抬头看见中门上有一幅对联,即为“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但是事实上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三国的时候是没有对联的。虽说有违事实,但是这幅对联却在诸葛亮尚未出场之前就将他的处世态度、俭朴的生活以及远大的抱负显露无疑!
另类君解题o(* ̄︶ ̄*)o
《三国演义》的本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罗贯中的年龄比杨慎的爸爸杨廷和都大了一百多岁,更遑论杨慎这个后生仔。
然而斗转星移,为嘛《三国演义》的开篇要用杨慎的《临江仙》做“定场诗”嘞?
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并非罗贯中原著的原生态的版本,而是毛氏父子修订优化后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满清那帮人总是喜欢搞点文字狱啥滴,不让写书人安生,所以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之中必然有一些大汉族主义的民族优越感,同时对蛮夷(主要是指蒙元)也多有鄙视,这种感情倾向难免会让满清统治者心理膈应,所以为了避讳,毛氏父子就选定了杨慎的诗作替换掉许多原著中的“激情诗作”。
老罗《三国演义》成书后几经波折,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隆庆万历年间又有五六十种版本刊行,貌似明朝的盗版行业兴旺发达的哟。等到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回目、文辞都做了修正,并改换诗文。我们看到的《临江仙》就是这个时候加上去的。
事实上,这首《临江仙》写的太牛逼了,另类君从小学时代就拜服不已,直至如今仍然叹为观止。
继续斗转星移,郭德纲在许多相声节目中都用杨慎的词做定场诗,试举例如下: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岁月苁蓉,另类君也从当年的幼儿成了今日四十挂零的七零后,遥望葱茏岁月,悲从中来,与读者诸君共勉!
《临江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杨慎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1559年,从历史上来看,罗贯中大概的生卒年月已经很难考证,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其生于公元1330卒于1400年。毫无疑问,绝对不可能是罗贯中将《临江仙》作为《三国通俗演义》(《三国演义》的命名是清朝开始的)的开篇词,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是清朝的文学评论家毛伦、毛宗岗父子在对《三国通俗演义》修改后新增的开篇词,并且将原书名修改为《三国演义》。
既然是三囯演义在前,杨慎在后,那为何就不能是杨慎抄了罗贯中?
[捂脸][捂脸][捂脸]
罗贯中说他没有把《临江仙》放进去;因为他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有这首词。
网络配图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杨慎的《临江仙》作于1524年左右,也就是嘉靖年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在前,杨慎作《临江仙》在后,罗贯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临江仙》作为开篇词的。
这个杨慎,就是杨廷和之子。而杨廷和是明武宗时期的首辅,是新旧皇帝更迭之际的辅政大臣,就是“大礼仪之争”的主要人物。能把嘉靖帝逼哭的也就是这位杨廷和。杨慎也是因为大礼仪之争被梃杖,发配云南途中所作。
网络配图 《临江仙》
而杨慎的《临江仙》被当做《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明末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为什么是这对父子?!因为他们写了本专门对《三国演义》的评析本。也就是更方便大家理解《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的。毛家父子可能觉得合适吧,就把《临江仙》放到《三国演义》里面了。
杨慎的《临江仙》他本人其实不是感叹东汉末年英雄人物所作,而是说的秦汉时期的人物;为三国两晋时期杨慎作的词,叫《西江月》。毛氏父子没用《西江月》,却用了《临江仙》,可能《临江仙》更应景吧。
若题主所说无误,应当是罗贯中引用的吧。那个时候没有”知识产权”这档子事。相反,经罗这么一引用,这首词红遍了天。对于″知识产权″,有的人很开通。比如方军《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一书曾广为盜版。作者却很开通,″由他去,帮我扬名了,还不好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就是杨慎的《临江仙》。楊慎是明代三才子之首,一生仕途坎坷,著述颇丰。
这首词好吗?真的很好!词清句丽,节韵和谐,朗朗上口。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思想呢?千古英雄都随流水去了,世界还是这个样子,让我们借一杯浊酒,尽情谈笑吧!
当然,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词的内里,包涵着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而这一点,恰正和《三国演义》小说的主题相吻和。
故《三国演义》选此词为篇首词。即画龙点晴,又平添了几分文釆,可谓锦上添花。
欢迎点评。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