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和元帅谁的级别大?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哪个官位大?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将军和元帅相比,当然是元帅的级别大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了
将军和元帅相比,当然是元帅的级别大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了十位功绩卓越的元帅:他们分别是,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罗荣桓元帅和叶剑英元帅。
关于这些元帅的故事,我们现在人当然是最清楚的了。因为正是他们在战场上,占无不生,攻无不可,带领千军万马和敌人厮杀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无敌,才带领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朱德有红军之父的称号,井冈山上朱德和毛泽东的会师,八一南昌起义,奔赴华北战场上抗日......这些都是朱德做的广为大家都知晓的事情。
彭德怀抗日期间的百团大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大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的士气,还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林彪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还有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
将军是元帅下面的一个军衔,其中将军又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国家授予的大将有10位,上将有55位,中将有175位,少将798位。
其中十位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粟裕是无冕元帅,因为他本应该是被授衔为元帅的,但是,在备选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出。正是这一举动,让粟裕得到了很多人的褒奖。
1955年授予的上将有: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
说完上面的元帅和将军,我们在说一下宰相和丞相有什么不同?
丞相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因为李斯功劳很大,他就被秦始皇任命为了丞相,也就是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么一个职务。
当时的国家大事,也只有皇帝和丞相一起拍板,这个事情才能定下来,发向全国去执行。
汉朝的时候,刘邦封了萧何为丞相,汉朝的国家大事也是皇帝和丞相两个人说了算。到了后来,皇帝觉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有的时候,都能威胁到自己。
所以,就把丞相给罢免了,然后又设置了宰相。
宰相不像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往往指的是官吏的总称。比如,宰相又可以分为:太宰、相邦、相国、大司徒、内阁大学士等等具体的官职。他们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一般也收到其它官员的制约,不想丞相,丞相的上面只有一个皇帝。宰相的话,和自己平级的人,可能就有很多。
也就是说丞相管辖的范围,要比宰相管的大的多的多。
太家都比较了解《杨家将》,里面有一出《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就是元帅。其余都是麾下兵将。即为将军听令。沒说元帅听令的。所以,元帅一掌了帅印,诸将只有被安排的份。元帅无论哪方面都比将军大。古书有云\"元首明哉,肱股良哉\"。可以理解成元帅(元首)与将军(肱股)的关系。是\"头部与\"手脚″的关系。这就非常通俗了。
至于丞相与宰相。这恐怕也是在政务上全部与局部的关系。丞相显然要比宰相的权利和职责范围要大得多。比如,秦汉时有丞相,后来政务多了才设左右丞相。而宰相在魏晋以后,南北朝至隋唐,就开始多了起来,几乎随便捞一把,也捞得出几个来。宰,主宰的意思,专管某一方面的事务。这是皇帝分丞相之权的直接后果。皇帝怕丞相集权,相权大过皇权,所以\"分化\"丞相\"而成\"宰相\"。
总之,军队上,元帅比将军威风;政务上丞相比宰相风光。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官职名称在发生变化。比如尚书原来就是秘书的同义词,后来变成了宰相;再比如司马原来是只能指挥20人军队的基层军官,后来发展成为掌管全国军队的国防部长。
其实,将军和元帅也有这样的变化。
从词源来看,元帅一词来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军队,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军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不过,当时的元帅只是临时性称呼,表示对多支军队的统一领导权。
到南北朝的北周,元帅开始作为正式军职使用。元帅通常来说都是皇子和皇帝亲信担任,最为拉风的元帅称号是两宋之交赵构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可是到了元朝,元帅成了地方军队长官的一种称呼,元末农民战争中,随便拉起几百人的农民军,也敢自称为“元帅”。比如朱元璋参军反元时,小小的濠州城就有6个元帅,其实都是草头王。
与元帅相似的称号还有一个叫“渠帅”,在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农民起义,兄弟三人都是将军,各地相应的徒子徒孙却自称为“渠帅”,可见,当时将和帅相比,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到近代,从法国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吧元帅作为一种军衔使用。20世纪,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都设有元帅军衔。
元帅军衔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苏联军队,设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 、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各级。所以,我们发现苏联很多将军头上都有元帅光环。
1955年,我国实施军衔制度,设立了大元帅和元帅两个最高军衔,大元帅因毛主席坚决推辞没有授衔,另外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
除了十大元帅,在担任过指挥过某一方面军的战争帅才,就只有粟裕大将了,所以很多人说,粟裕其实是被遗漏的元帅。
不过,在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没有元帅这个军衔,那么高于上将的军衔会如何授予呢?他们会在上面继续加星星,于是三星的上将上面,又有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四星上将中,最有名的便是巴顿将军,五星上将中有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及布莱德雷等人。
如果一个人军功实在太高,五星上将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功绩,有可能被授予“特级上将”,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特级上将有潘兴、杜威、华盛顿三人。
所以,对照英美国家,元帅和上将的对应关系大约是:
四星上将=大将;
五星上将=元帅;
特级上将=大元帅。
元帅和将军到底哪个大?貌似现在都已经没有讨论价值了,因为我国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度只有三等十级,取消了大元帅和元帅军衔,当年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已经成为绝唱!
我国的军衔制度目前是:
现在我们对外进行军事交流,见到对方国家的元帅,我们的上将也够格,也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元帅有两重含义,一重是官职概念,一重军衔概念。从官职上来说,元帅、将军无所谓谁大谁小,具体要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从军衔上来说,元帅的级别比将军大。
丞相和宰相不是一个概念。丞相是官职,宰相是对丞相这类人的身份统称。
元帅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不过那个时候的“元帅“只是当时的人对军队统帅的一种称呼,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
后来的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也都一样。元帅也都是当时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不是正式的官职。
在这个时期,武将官职都是叫某某将军,比如卫青是骠骑将军、霍去病是车骑将军、关羽是前将军,赵云是征南将军。他们的正式官号都是将军。
也就是说,南北朝之前,将帅不分家,不管是多大的干部,多高的级别,官职都只是某某将军,顶多加个“大”字,叫“大将军”。
到了南北朝时期,将帅才正式分家,元帅从一种对高级将领的称呼,变成了一种凌驾于将军之上的职务。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南北朝的制度,并且还给元帅定了性——若有战事,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元帅,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副元帅。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前,就曾经担任过“西讨元帅”一职。
宋朝建立后,也延续了唐朝的制度,几乎是一模一样。比如靖康之变时,宋高宗赵构就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居。打赵构的金国也一样,侵宋时也设都元帅和左右副元帅,一般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
到了明朝,情况变了。明朝时期,枢密院之下设有诸翼元帅府,主官的官职叫元帅和同知元帅,负责统军征战。但级别不高,仅仅是二、三品的官职。清朝之后,元帅这个官职就基本上没有了。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改革军制,引用西式操典,同时也引用了西方军队的军衔,元帅作为军衔的概念才正式进入中国。
不过,清朝和民国都没有元帅军衔。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曾经担任过陆海军大元帅,但他的这个“大元帅”只是一种称号,不是西方军队的元帅军衔。(清军最高军衔是上等第一级,相当于上将)
北洋军阀时期,最高级别是上将军衔,没有设元帅军衔。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延续了北洋军制,也没有元帅这一军衔。最高军衔是蒋介石的特级上将。
当时,倒是有一个职务叫“大元帅”,但这不是军衔概念,而是一般跟总统职务同时匹配的一种称号。(不是军衔,只是一种职务性质的称号)
比如1927年,张作霖当上了北洋政府的最高首脑,他的职务就是安国军大元帅;孙中山组织护法运动讨伐段祺瑞,他的职务就是护法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这种职务性质的大元帅,跟军衔里面的元帅没有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才第一次有了元帅这一军衔,级别高于大将。
再说宰相和丞相。
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对丞相这一级别的人的一种统称。(辽朝专门设立过宰相官职,但只是个例)
秦朝和西汉时,宰相级别的官员叫三公,丞相掌政排第一,太尉掌兵排第二,御史大夫管监察排第三,相当于副丞相。这三个人都是宰相。
众所周知,西汉自武帝以后,丞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大将军”取代丞相,变成为了真正的当国者。
后来的东汉,三公还在,只是名称变了,变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也就是说,东汉取消了丞相这个官职。
在西汉时代排第二的太尉,到了东汉时期变成为首相,相当于是东汉的宰相之首。
同时在三公内部,西汉初期那种丞相绝对占优的格局,到了东汉变成了委员会制——三公各管三个卿,分别开府辟属。
此时三公体制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实权就不一定了。因为东汉皇帝增加了一个“录尚书事”的头衔,三公有这个头衔,才能参与朝廷的具体决策,才是真正的宰相。否则就只是一个空筒子三公。
由于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制度都不一样,后面的隋唐宋明清的制度就不细说了。具体看下面的概述。(列举出来的官职名称,都相当于是宰相)
秦、西汉:丞相(汉昭帝后又有领尚书事)
东汉、曹魏:三公、录尚书事
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
东吴:丞相
两晋南北朝: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
隋、唐前期: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中书令、参豫朝政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后期至宋元丰改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元丰改制至明初:尚书、中书左右丞相
辽:南北院宰相
明初:丞相(其后宰相一职被废除,相权归皇帝)
明永乐以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
清:内阁大学士
清雍正以后:军机大臣
清末:内阁总理大臣
总之就是,丞相这个职位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废除,但又多次被恢复。自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就再也没有了。
但是,没有丞相这个职务可以,没有丞相这类人,是不行的。朱元璋可以废丞相,但是他改变不了皇帝需要宰辅大臣辅佐的政治结构。因此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便设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大学士就相当于是丞相。
说的通俗一点,我们今天的总理、首相就是具体的职务名称,相当于丞相概念;而国家领导人是对总理、首相的统称,相当于宰相的概念。
放到古代来说,丞相是具体的职务名称,宰相是对丞相这类人的统称。汉朝的丞相、唐朝的尚书令、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都相当于是宰相。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皇帝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称船。将军跟元帅是军队将领的官职,通常元帅大于将军;宰相与丞相与文官的最高官职,通常宰相包括了丞相,丞相只是宰相在不同时期的称谓而已。先秦时期千人一将,也就是千夫长以上的军职人员可以自称将军;周王室有天子六军,每一个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一个军的将军可以自称元帅。元帅通常是一支军队的最高领导,他下面有将军多人,元帅负责谋划决策指挥,将军负责带兵打仗。
先秦时代元帅一词还没有正式流行起来,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被称为上将军,比如秦军的实际元帅就是大良造爵上将军职的白起。不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元帅是晋国名将先轸,他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在崤之战中击败秦军,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汉朝最高军衔是大将军,大将军统领其它将军,其它将军可以是前,后、左、右将军,也可以是步兵将军、骑兵将军、车骑将军、弓弩营将军等;韩信就是汉朝第一位上将军,他统帅汉军追亡逐北,所向批靡。
中国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周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朝正式立左右元帅统帅全军,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法国从16世纪开始采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并很快成为欧洲国家军队的最高军衔,不过元帅也分级别的,前苏联设置的级别最多,分军区,分兵种。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 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就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的时期,宰相有不同的称谓;在不同的国家,宰相仍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宋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以称为宰相。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草率的说元帅肯定比将军级别高,宰相和丞相一样肯定是不准确的,我们要区分不同历史阶段来讨论,不可一概而论。
元帅和将军在古今的意义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分别来说。
1,中国古代
在古代,将军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既可以是常设官职,也可以是临时职务;既可以是实职,也可以是荣誉头衔;既可以是正式职务,也可以是口头称呼;既可以是官职,也可以是爵位……情况十分复杂,一篇论文恐怕写不清楚。
可以说,将军是历朝历代最普遍的武职,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情况都不同。
元帅则不一样,主要存在个别朝代,而且一般不是常设官职,大多情况下是临时职务、荣誉头衔或虚职,所以只能找将军和元帅并存的朝代进行比较,主要是唐朝。
唐朝疆域广阔,驻军广泛,用兵频繁,每次大型征讨都设“某某元帅”,如左右元帅、某某道行军元帅、某某西讨元帅,某某行营兵马元帅,有时还会设天下兵马元帅(大元帅、都元帅)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元帅基本上都是临时职务,出征时任命,回师即罢免,大多是朝廷高官兼任,特别是天下兵马元帅(大元帅、都元帅),皆由亲王领之。
五代及北宋沿袭唐制,也有兵马元帅、天下兵马大元帅(都元帅)等职,但没有唐朝那么多花样。辽、金受唐制影响,也多设兵马大元帅、都元帅、左右副元帅等,同样多以宗室亲王领之,属于临时职务,负责指挥军事作战,战事结束即罢。
2,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军制下,元帅和将军都参考国际军衔制度,作为军衔存在,二者就有了比较的基础,但元帅只在开国以后评定了一次,后来没有再评,所以只能以开国将帅进行比较。
1955年评衔的开国将帅设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五级,其中元帅十名(十大元帅)、大将十名(十大大将),以及上将、中将、少将若干,和大将一起均可称将军。
显而易见,在中国现代军衔体系中,元帅是最高等级,明显高于将军。
元帅作为军衔,本身不存在排名高下,但授元帅衔的人却因资历、职务、军功等因素排名有先后。1955年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的名单次序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大上将的名单次序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与元帅、将军古今中外皆设不同,宰相和丞相是具有古代特色的官职。
我们大体可以把宰相和丞相等同起来,但实际上古代历史从未有过“宰相”这个官职名称,在不同朝代“宰相”职责是由不同官职履行的。
1,秦汉时期,设有丞相,相当于宰相职权。
2,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都是宰相之任,但后来实行差遣制度,多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履行宰相职权,原本是宰相之任的三省长官,基本变成了虚职。
3,宋朝沿袭唐制,实行官职与差遣分离制度,情况最为复杂,履行宰相职权的官职发生多次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北宋徽宗年间实行的“太宰”“少宰”算是最接近宰相称呼的官职了。
4,明清时期,不设丞相,六部尚书职权加重,后来明朝以尚书加内阁大学士,清朝以尚书加军机大臣被认为最接近宰相职权的官职,但实权远不如以往的宰相。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元帅”和“将军”在古代都曾经是军队中官职的称呼,相比之下,元帅多为战时临时任命,而将军的使用则更加广泛,不仅是正式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还是爵位。
在明代,将军就是宗室爵位,在郡王之下设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清代,将军是驻防八旗的最高官职,例如杭州将军、广州将军、成都将军等等。清代八旗将军的级别非常大,高过总督和巡抚。如果将军、总督、巡抚联名上书,一般情况下都是将军领衔。
到了近代,受西方军队制度的影响,元帅和将军全部都变成军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序列中,元帅是高于将军的。
根据1955年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建国初的军衔有: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在建国初的军衔中,大元帅是最高军衔,元帅次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原本是要授予毛泽东主席,但最后被虚怀若谷的毛泽东主席婉拒,因此该军衔并未实际授予。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位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十大开国元帅)
在元帅之下就是大将军衔了,建国之后同样授予十位战功卓著的将领以大将军衔,这十位大将是: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这十位大将被称之为“十大将军”。
(共和国十大将军)
不过在1965年之后,解放军取消了军衔,直到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得以重新恢复军衔制。
但是在这次恢复军衔后,我军取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以及大尉、准尉军衔。
后来又经过几次修改,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共分3等10级,即: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武警军官警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武警”。(我国海军军衔样式)
至此中国最高军衔是上将,但之前所颁发的元帅和大将军衔依旧予以确认,不受军衔改革的影响。
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的讲,宰相包括丞相。
丞相是正式官职的名称,大家可以理解为是今天的总理。
而宰相则是指代一种级别,是对政府一把手级别官员的俗称,只要是政府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除了丞相以外,汉代的三公、隋代的尚书令、唐代的平章政事、宋代的同平章事、明代的内阁首辅大臣,这些官职都可以尊称为宰相。
不过宰相只是一种民间俗称,一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相”,省视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审视、查看”的意思。先秦时期就已经有“相邦”这个官职,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相邦就是监察百官和国家的意思。
相邦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彻底区分文官和武官的职务,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而在先秦时期,丞相这一职务也已经出现了。“丞”有辅佐的意思,顾名思义,丞相就是“辅佐相邦”。因此在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辅佐相邦的,属于相邦的助理。
在中国的古代官职中,“丞”字也大多出现在副职之中。例如大理寺的一把手叫“大理寺卿”,而大理寺的二把手则叫“大理寺丞”。古代县长叫“县令”,副县长则叫“县丞”。
所以说,丞相最初只是个副职,类似于副总理。
不过在秦王嬴政罢黜相邦吕不韦之后,相邦一职便无人在担任,直到汉朝时才重新恢复相邦一职,并改名为相国。
在西汉初期,丞相和相国依然是并存的,相国的地位也还是还是高于丞相。但是在汉惠帝时期,相国一职被基本废除,此后西汉只有丞相。
东汉时期,丞相一职也被废除了,改由“司徒”代替丞相的职责。不过在曹操时期,丞相一职曾短暂恢复。(丞相曹操)
此后丞相一职的地位是飘忽不定,很多时期丞相也并非文臣最高官职。
到了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成为文官最高官职。而且由于宋代施行文官制,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政府机构的最高长官。
此后宋神宗年间进行管制改革,“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最高文官。虽然丞相依旧得到保留,但地位又下降到副职。
南宋建立后,为了增加行政效率,对官制又做了改进,设左右丞相,丞相再度成为政府一把手。
元代承袭宋制,依旧设左右丞相,直到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杀丞相胡惟庸,朱元璋下令此后不准再设立丞相,自此丞相一职被彻底废除。(朱元璋之后再无丞相)
不过丞相虽然被废除,但丞相的工作还得有人接着干,否则皇帝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内阁大学士就应运而生了。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一点都不逊于丞相,甚至权势还超过了丞相,这是朱元璋所万万想不到的。
总的来看,丞相只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在不同的时期,丞相职能和地位有高有低,并不总是一把手,有时甚至被废除。
而宰相则是对政府一把手的俗称,你可以管明代内阁首辅大臣叫宰相,也可以称呼清末的总理大臣为宰相,这些都是可以的。
将军和元帅不一样。将军之职自古就有,像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白起、韩信等人,这些都是古代的名将。
一般将军在古代又分为大将军和将军,像韩信当初就是被刘邦授予的大将军之职,其他的曹参了,周勃了,都是将军,他们听从于大将军的指令。
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5年,我国又把将军给细化了一下。这时候的将军一般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四个级别。
当然大将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仅仅是授衔了十个人:他们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徐光达。
上将和少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常见的一个军衔。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5年,国家总过授予的开国将军中,上将有55位,中将有175位,少将798位。
元帅是比将军军衔中的大将更高一级的军衔,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授予元帅之职的人,总共也就是十个,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和叶剑英。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元帅的军衔是比将军要大一个级别的。
当然了古代的时候,元帅的职务也是高于将军的。他们既可以管理军事,又可以管理政务,就如同汉朝时的刘邦和韩信,刘邦就是统帅,韩信就是大将军。
韩信一切都是听从刘邦的安排,他们共同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当了皇帝,韩信当了楚王。
所以说自古至今,都是元帅的职位高于将军的。
我们再说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一定程度上来说,丞相只有一个,它是具体的官职。一个朝代,除了皇帝之外,官职最大的就是丞相了。
丞相是和皇帝一同执政的人。一般国家的大事,都是有皇帝和丞相两个人来处理。
秦朝的李斯就是丞相,汉朝的萧何也是丞相,他们都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一般国家的任何事情,只有皇帝和丞相两个人都同意,才可以执行。
可见,丞相一定程度上来说,拥有的权利是和皇帝一样的。
这样未免丞相的权利就过大了,丞相的权利过大,就会对皇帝产生威胁。为了不至于把自己的皇权给分走,皇帝就废除了丞相,同时也就产生了宰相。
宰相不是具体的官职,它是有很多官职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比如说太宰、相邦、相国、大司徒、内阁大学士.......。不同时期的叫法是不一样的。这些官职,都是统称为宰相。
他们的权利和丞相是没有办法比的。
所以,丞相是大于宰相的权利的。
著名的元帅和著名将军有的都是同一个人,比如最会指挥打仗的徐向前将军也可以叫徐向前元帅。古代的时候丞相和宰相也在同一个级別。下图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九大将军: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徐海东。
将军最早出现在《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 六将军就是以六卿为军将的人,春秋时期通称军将为将军。所以,将军就是军队的将领,率领军队的人。
汉代时期,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常设将军;临时出征加称号的将军,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晋南北朝,有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仅为称号。
唐朝时期,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元 、明时期,将军多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呼为将军,但是明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
清朝时期,将军分三种,一是宗室爵号,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是地方军政实职长官,如江宁、广州、成都等将军,黑龙江、吉林、伊犁等将军;三是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元帅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晋文公的“谋元帅”,就是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元帅的称呼,元帅就是军队的主帅。元帅早期只是“将帅之长”,就是所属将军也归元帅节制,后来演变成为官职名称。
北周时期,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
唐朝时期,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及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李世民曾担任过“西讨元帅”。
宋金时期,宋高宗赵构为康王时曾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
元明时期,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元朝外省和边疆常设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
丞相是古代官职名称。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统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宰相历朝历代职务的不同,被称呼为宰相的职务不同。有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等。
丞相是具体职务,历朝历代丞相的权利也不相同。先秦时期,相国与丞相并存,左右丞相为相国的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中丞相。汉朝时期,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西汉设丞相,后改丞相为大司徒,直到曹操复设并任丞相。唐宋时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明时期,元中书省置丞相,明朝朱元璋废丞相,从此丞相在没有出现过。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