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2020-10-09 21:31阅读(67)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很多人将敦刻尔克的黑锅,扣在希特勒一人头上。这是不对的。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将敦刻尔克的黑锅,扣在希特勒一人头上。

这是不对的。

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特勒一人主张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是有对有错。

德军初期的一系列胜利,几乎都是希特勒坚持的结果。

比如法兰西战役之前,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他们的计划是一战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将军们要求强攻马奇诺防线,预计伤亡50万德军才能有所突破,然后快速南下,消灭法国,再回头对付苏联。

但希特勒认为这个计划是荒唐的,必然重复一战的惨败。

马奇诺防线非常坚固,英法联军又集中上百万大军驻守,德军根本不可能突破。

况且,英法荷比联军无论兵力还是坦克的数量甚至质量,都强于德军。

如果大家硬碰硬,德军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甚至可能直接在马奇诺防线下溃败,之后被敌人一路杀到柏林。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绝对是误解。

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大家看看希特勒身边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绝非常人。

此时,一个名不见惊传的人物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提出了镰刀闪击的方法,提出从阿登山区绕行,以装甲部队高速穿越,突破联军的方向。

但当时装甲部队是新事物,闪电战更是新事物,以庞大的装甲部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的森林地域几乎是无稽之谈,从没有人这么做过。

将国家的命运投入一种新式战法,这同赌博有什么不同。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于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将军们重视。

由于曼施坦因不断游说,他还被当做“不顾一切往上爬的军官”,被发配到最保守的一个老将军麾下任职。

此时,希特勒听到了曼施坦因的方案,立即面见他。

曼施坦因回忆,他详细介绍了1个多小时,刚停下来,希特勒一句话就讲述了他的计划本质。

曼施坦因大为震惊,认为希特勒具有极高的领悟能力。

随后,在希特勒的不断推动下,镰刀闪击方案终于被认可,连最保守的德国将军也认识到一旦成功的巨大意义。

结果,德军就是由此获得法兰西战役的大胜。

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德军高层的统一观点,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第一,停止前进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直接下达的命令

希特勒直接下达停止向敦刻尔克的命令,是5月24日。

但前一天,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已经命令主力,务必在次日停止前进。

换句话说,在希特勒下命令之前,一线将领就已经下达了命令。

即便希特勒没有下令,德军也会停止前进。

第二,德军高层有争论,但一线指挥官支持希特勒。

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命令前进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这很正常,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并不把希特勒放在眼里,经常和他作对。

那么,一线将领如龙德施泰特接到了前进和停止两个命令,他完全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他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龙德施泰特选择赞同希特勒的命令,停止前进。

更夸张的是,龙德施泰特选择不将参谋长哈尔德的命令下发,直接扣住了。

说明龙德施泰特的想法和希特勒一致。

第三,龙德施泰特具有完全的指挥权。

德军是职业化非常高的军队,一线指挥官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龙德施泰特掌握着A集团军一切,所有命令都必须经过他的判断执行。

所以,龙德施泰特其实比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具有实权。

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无论龙德施泰特怎么决定,无论德军高层还是希特勒,都是无法干涉的。

第四,停止前进也并不是龙德施泰特一个人的观点

同龙德施泰特的观点一致的,有很多人。

早在命令下达前1天,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就建议龙德施泰特:机械化部队必须停止前进。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确实有很大威胁。

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前锋杀到敦刻尔克,侧翼却仍然有联军的大部队。

如果联军不是陷入彻底的溃败,而是果断出击袭击德军装甲部队薄弱的侧翼,德军先锋反而会被切断和后续部队联络,遭到重创。

另外,德军装甲部队损失过大,战斗力锐减,而德军步兵速度赶不上,一时靠不上来。仅仅依靠的军装甲部队,恐怕难以完成对敦刻尔克的猛攻。当时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弹药和燃料也缺乏,这里地形又非常复杂,强攻难度很大。

更关键的是,敦刻尔克有40多万英法联军,包括英国人在内没有人认为能够将这么多人迅速撤走。

连丘吉尔也认为,能够撤退几万人就是很不错的了。

同时,英吉利海峡还有德国空军戈林宣布可以封锁,那么德军修整几天等待步兵赶来,也是没有关系的。

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但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是赞成的。

这主要是战场的情况大部分陷入迷雾中,依靠不全面的资料很容易出现误判,不是我们这种事后诸葛亮。

曼施坦因也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任何将领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英国人撤走部队,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只是,德军战败以后,德国将军基本都把责任推给希特勒,以掩饰自己的判断失误。

毕竟希特勒已经死了,你就老老实实背黑锅吧。

2

超神的陆奥号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旨在避免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军备竞赛。这个被称作《华盛顿条约》的东西签订后,各国海军迎来了“假日”,受条约限制的战舰也被称作“条约战舰”。

在航母尚未成为主要战斗力的年代,战列舰无疑是海上的霸主,当时美、英、日三国共计拥有7艘装备16英寸(约406毫米)以上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被合成为“世界七大战舰”(Big Seven),堪称当时的巅峰战力!

这Big Seven中美国独占3艘,英国有2艘,到鬼子这就比较逗逼了,他们本来是只有1艘的,叫长门级战列舰。可是在华盛顿会议时第二条长门级战列舰陆奥号已经下水了,于是鬼子就赖唧唧的把这条船保留下来,没有依据条约销毁。没人能想到,就是这条陆奥号在二战中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记录。

巨型战列舰拥有极其变态的装甲,是海军中最难以击沉的一种,可是陆奥号却创造了一个记录,它是唯一干掉过Big Seven成员的战舰。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它把一艘Big Seven成员直接弄爆炸了,当场炸死1000多水手,船断成两截彻底沉没。

那艘叫陆奥号的可怜战列舰就这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永远埋葬在广岛湾里。你问为啥它干掉的船也叫陆奥号?额......它干掉自己不行吗?

不沉的长门号

估计有人会问鬼子不是还有一艘Big Seven吗?嗯,那艘叫长门号的家伙就比较猛了,它坚持过了整个二战,鬼子投降以后被老美接收当赔偿了。可是由于之前挨过空袭,这船有点破损,老美又实在不想花钱修,就一直扔在日本了。

到了1946年老美实在瞅那玩意碍眼,正好他们又准备在比基尼岛测试原子弹,就顺手把长门号开过去当靶船。7月1号那天长门号吃了一发空爆原子弹,除了爆炸点那面的装甲有点溶解外,几乎没有损伤。

不服气的美国佬又在7月24号又水中引爆了一发原子弹,长门号右舷倾斜5度,依然没有沉,依然在海面上漂着。一直到4天后的7月28号,这条不死小强才因为翻船而沉掉。消息传出后鬼子高兴的不要不要的,奔走相告,俺们的长门巨舰挨了两发原子弹才沉,足见黄国工业水平之高!

话说......这真的是件很光彩的事儿吗?

3

美国阵亡的军衔最高的军官是美国人自己用轰炸机炸死的,意大利阵亡的军衔最高的军官是意大利人用高射炮从飞机上轰下来的。

美国陆军司令麦克奈尔

麦克奈尔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4年晋升为准将,1942晋升中将,成为陆军地面部队司令,作为马歇尔上将的助手。他曾担任过美国陆军训练部参谋长,在陆军的隐蔽和伪装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所以在1944奉命参加诺曼底登陆,他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司令。

如果你去翻看诺曼底登陆主要指挥官,地面部队的指挥官英国方面是蒙哥马利,美国方面的是第一集团军司令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也是美国最后一位去世的五星上将。而当时任美国地面部队司令员的麦克奈尔则被自己人炸死了。而这次行动的方案代号是“眼镜蛇行动”,是美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亲自制定的方案,其实方案没啥大作用,最大的彩头就是一下炸死了自己的上司。


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后,战斗异常激烈,特别是先头的第一集团军,在奥马哈海滩和犹他海滩,推进的非常困难。第一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制定了“眼镜蛇行动”,希望用轰炸机炸毁德军的地面设施。而作为陆军司令的麦克奈尔前去前线视察,由于德军和美军的靠的很近,这次轰炸炸死的有德国人也有美国人,麦克奈尔就属于那些倒霉催的被自己人炸死的美国人。

在麦克奈尔死后,美国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并且他的三个老部下第一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第一集团军副司令霍齐斯和第三集团军司令巴顿抬棺。在1954年,麦克奈尔有被追赠四星上将。

意大利空军元帅巴尔博

意大利空军元帅巴尔博,被认为墨索里尼的接班人。巴尔博毕业于弗洛伦萨大学,他对航空事业拥有极大的热情。在担任意大利航空部长是重组了意大利空军,很快把意大利空军打造成了一直强大的军队,让意大利空军实力赶超了德国和英国,被誉为意大利空军之父。

希特勒旁边的那位


1933年,巴尔博曾率领24架飞机造访了纽约,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大西洋飞行人,他还受到了罗斯福的邀请共同进餐。当时美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们可能会受到来自欧洲的空军威胁。

1940年,巴尔博乘坐一架运输机前往英,意交战区。当时仅有一架战斗机护航。在经过意大利防区时,意大利人以为是英军空袭,结果意大利军队用高射炮把自己的元帅轰了下来。

4

戴笠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全面抗战爆发后,戴笠坚定地对其他人说,这次我们真的要打了。国民党元老吴稚辉问他,武器经济都差得那么远,拿什么打呢?戴笠说:“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是等不来独立平等的。”

戴笠的情报工作特别厉害。我来举几个例子。

1,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自导自演了一出“失踪案”,想嫁祸给抗日组织。日本政府以\"日本人在华失踪\"为由,将军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妄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戴笠找到了“妄图自杀”的藏本英明,搞得日本人颜面无耻。

2,陈济棠与李宗仁在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共同反蒋时,戴笠再次出手,策反了陈济棠的手下。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公开表示要将陈济棠从广东赶走。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领全体空军转投蒋介石。陈济棠迅速倒台。新桂系虽然很团结,但是,也和蒋介石达成了和解。

3,淞沪会战时,戴笠奉命在苏浙地区组建忠义救国军。当时,戴笠在杜月笙的支持下,从日本人仓库偷出来五千多支枪,组建了一万多人的忠义救国军。在此期间,戴笠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面对日军飞机的扫射和轰炸,戴笠镇定自若。

4,戴笠的军统还破获了日军密码,能够提前知道日军轰炸计划,提前组织人员疏散。日军袭击美国珍珠港前,戴笠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美军。之后的中途岛海战,美军也是利用戴笠破获的密码,提前知道了日军的行动计划。

5,抗战时,戴笠屡次化装深入日伪区,布置情治系统。日军对戴笠恨之入骨,也是因此,日军对戴笠的通缉悬赏高于毛主席。

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曾说:“若雨农(戴笠)不死,不至失大陆!

近代教育家章士钊先生为代理题写挽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抛开政治,戴笠是一个奇才。戴笠这样的能人,如果不是在国民党那样的腐败政府任职,其下场可能会更好一些。民国政府如此腐败不堪,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实在是太难了。戴笠的贪财好色,也是受到民国政府大环境的影响。


(文|勇战王聊历史)

5

二战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有很多很多,其中涉及苏联的就有不少。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二战中的苏联相关历史,相信不少真相是有些人头一次听说的。

一、苏联曾与纳粹德国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侵略欧洲

1939年4-8月,苏联与英法在莫斯科就建立类似同盟关系进行谈判。期间,希特勒向苏联抛出橄榄枝,提出更加诱人的条件,苏联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与德国合作。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的秘密附属议定书规定:

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同时,德国还默许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显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德共同分赃欧洲的条约,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9年访问波兰时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几天后,苏德两国就迫不及待地按照条约规定的各自势力范围,携手掀起瓜分欧洲的狂潮。

苏德瓜分波兰。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9月17日,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当时大部分波兰军队集中在西线与德国血战,东线防守形同虚设,苏联红军如潮水般涌入波兰境内,基本没有遇到抵抗就轻松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约18万平方公里,占原波兰领土的48%),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并大肆屠杀2.2万人波兰俘虏(受害者大多数都是波兰精英上层人士),制造卡廷惨案(波兰版南京大屠杀)。1939年9月25日,为展示“苏德友谊”、庆祝成功瓜分波兰,苏德两军在波兰境内布列斯特(现为白俄罗斯西南部城市)联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苏德侵略者沐猴而冠、弹冠相庆。



随后苏联继续鲸吞东欧5个国家全部或者部分领土。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强行并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至此,苏联领土增加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这些土地被苏联称之为“东方战线”,苏联声称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这些他国国土直到苏联解体前,也没有吐出来。


二、苏联远东绥靖政策

二战时期,苏联在远东地区基本采取绥靖政策,一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养奸,日军实力不断增长,日军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

日本法西斯扩张面临苏联拦路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面对十倍以上的东北军,日军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就轻而易举的占领了东北,关外的十几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但是日军想霸占东北全境,还有一个非常强劲的拦路虎苏联。甲午战争后的《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当时的沙俄与德法一起强行阻止割让,结果中国赔了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并给予沙俄在东北的各种特权。历史上,沙俄及苏联长期觊觎中国东北,只是因为日俄战争被打败,才不得不让出了大部分东北特权,但保留了苏联在东北的主要铁路中东铁路特权。

日军小心翼翼地试探苏联底线。由于东北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日本担心苏联可能无法容忍日本独霸中国东北,害怕苏联像当年干涉割让辽东半岛那样,干涉阻碍日军侵占东北全境。一开始日军向苏联保证,只在南满(东三省南部)采取军事行动,保证苏联中东铁路特权。1931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李维特诺夫向日本建议,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并明确表示对中日冲突不干涉。1932年2月,日本提出利用中东铁路运兵,苏联竟然也同意了,客观上帮助了日军快速调兵遣将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3月,苏联驻哈尔滨领事斯乌兹基和中东路副理事长库兹涅佐夫,拜访了伪满洲国中东路督办李绍康,代表苏联政府承认其就任,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苏联宣布不干涉或者中立,客观上打消了日军的种种顾虑,鼓励了日军侵略行径。因此,日军放心大胆地沿着中东铁路大举进犯黑龙江,很快便占领了北满地区(东三省北部)。 1932年9月23日,苏联同意伪满洲国向苏联城市派驻领事官员,苏联是唯一允许伪满洲国派驻领事的国家。

日本公然策划瘫痪中东铁路。中东铁路妨碍日本彻底霸占东北,对日军来说中东铁路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吞下整个东北后,日本急切希望尽快拿下中东铁路,彻底清除东北苏联势力。看到苏联一再妥协退让,日军胆子越来越大。日军唆使伪满洲国破坏中东铁路,阻扰铁路正常运行;在中东路沿线附近修铁路和公路,抢夺中东铁路的运输生意。日本指使伪满洲国中东路督办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限苏联在一个月内将中东路上的客车全部归还满洲国。1933年4月,日本关停了满洲里与西伯利亚之间的铁路运输,不久又封闭中东铁路东端出口,掐断中东铁路路与苏联国土的联系,同时调集重兵在绥芬河、满洲里集结,防止苏军派兵进攻东北。

苏联继续姑息纵容日本法西斯。狭路相逢勇者胜,日军做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或许是俄国人在日俄战争被打怕了,俄国人的血性似乎没了,苏联再次认怂。1933年5月2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向日本政府提议:将中东路售与日本或伪满洲国。日本欣然同意,经过数次讨价还价、威逼利诱,苏联以1.4亿日元贱卖了中东铁路,自此俄国人彻底退出了已经深耕30多年的东三省。按照中苏协议,处置中东铁路需要征得中方同意。可是苏联贱卖中东铁路时,并未取得中方同意,就直接出卖了中国利益。

苏联远东绥靖政策达到巅峰。1941年4月13日(此时苏德战争还没爆发)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同时为确保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苏日发表联合声明: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外蒙古和伪满洲都是中国领土,苏日却背着中国,公开分割中国大片领土。此后,苏日双方基本遵守条约,苏联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抗战援助,继续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只剩美国。苏联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贫弱的中国的核心利益为代价,不断向侵略者妥协,甚至公然与日本法西斯做交易,满足日本侵略者扩张领土的欲望,助长了日本法西斯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日本法西斯实力大增,为全面侵华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苏军在苏日诺门坎战役中很狼狈

1939年诺门坎战役,苏军真实表现远远落后于日军,苏军由二战最优秀指挥官朱可夫元帅亲自指挥,苏军拥有超过7比1的战车数量优势,超过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超过5比1的兵力优势,战损苏联居然大于日本。

日军参战部队只是三流边防部队,主要兵力是边境守备第23师团,该师团一半属于正规军,一般属于守备军,而且是战前1个月组建的;苏军参战部队是苏军精锐,后来获得“近卫”称号,最近的卫兵,也就是最精锐部队。日本23守备师团的小笠原中将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相对二战战神朱可夫也就是路人甲而已。诺门坎战场是一片大荒原,无险可守,非常有利于苏联钢铁洪流。苏军消耗3.1万吨弹药,是日军消耗量的20倍以上,相当于中国8年抗战总消耗量,接近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一半消耗量,而斯大林格勒有100多万德军,诺门坎只有区区2万日军。

苏军占据了各方面绝对优势,可是苏军不但未能全面碾压日军,反而打得很狼狈,苏军战斗力显然不如日军。诺门坎之后,苏联心有余悸,苏联远东方面军和外贝加尔军区兵力翻翻,并配置了5000多辆坦克。战后日军指挥官自杀主要原因是他多次违抗军令、擅自发动战争(日军高层并未决定对苏作战),而不是因为仗打得不好。

四、苏联出兵东北基本没遇到抵抗

苏军出兵善于把握时间,善于在背后动刀子,善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入侵波兰时由于出兵时间巧妙,苏军只付出极小代价,就轻取波兰东部,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也是掐点计算时间的。苏军出兵时间是1945年8月9日,当天美国向日本投了第二颗原子弹,日本御前会议从9日夜里一直开到10日凌晨,会议未达成一致,日本首相请天皇圣裁,天皇裕仁最后决定投降,8月10日正式向中美英苏发出投降照会,当天日本决定投降消息传遍全世界。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后,苏联慌了神了,认为不能再等了,一旦日本投降,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就师出无名了,这个时候洽洽正好,以解放者名义兵不血刃,接受日军投降、大肆抢掠东北黄金物资、恢复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苏联摘桃子水平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苏联因为优势明显才会6天大败日军,实际上8月10日日本发出投降照会时,苏军还在中苏边境地区;日军正式投降时(8月15日)苏军尚未深入到东北腹地,还在东北外围地区,尚未遇到日军主力。


1945年4-6月冲绳岛战役,日军各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情况下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役持续时间82天,苏联的优势绝对不可能6天结束战役,毕竟东北面积是冲绳岛的1000多倍。

而且日本历经十多年在东北修筑了绵延1700公里的要塞群,共有8万个完备的地下工事,黑龙江、吉林一半都是山区,苏军钢铁洪流难以发挥作用,非常适合日军持久战。上甘岭战役,我军只是临时修筑了简陋的地下工事,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居然攻了一个多月都没攻下,东北有成千上万个升级版上甘岭,可想而知有多难打。

苏军声称以3.2万伤亡的代价歼灭了日军8万多,日方认为苏军严重夸大了数字。东宁要塞例子很能说明苏军如何“打败”日军,由于通讯全部中断,据守在东宁要塞中的日军不知道天皇已经投降,依然继续抵抗,后来苏军用飞机将日军第三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从牡丹江运来,打着白旗进入东宁要塞,向日军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日军才放弃抵抗。苏军夸大伤亡数字的目的是证明自己也是出了力的,也就是说抗战有功,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高达几十亿美元的东北战利品(金银细软、工业设备、民用品等),中国东北经济因此倒退几十年。

6

二战开始的时间到现在都还没有统一,主要的参战国都各执一词,比如美国认为二战是从偷袭珍珠港开始,欧洲各国则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国全面宣战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中国则是认为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进攻卢沟桥是二战开始的标志,非洲国家认为是意大利攻击埃塞俄比亚是二战的开端。苏联则认为是德国全面入侵苏联是二战开始的标志,反正到目前为止都没能统一一个时间,各说各的,但是二战结束的日期却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1945年8月15日,即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但是其实二战真正结束的却是1945年的8月30日。

而这最后的战役是发生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中。

“九一八事变”后,此时日本对于南进还是北进左右徘徊中,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更是掐的不可开交,日本没办法,只能先采取两手准备的策略。而这个虎头要塞就是此背景下的产物,日本打算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要地,从此开始了漫长了修建道路,我之所以说它漫长,是因为虎头要塞共用时10年时间,1939年基本建成,到了1943年才完全建成。耗资数亿,强征中国劳工10万余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坚固程度难以想象。又因为其特殊的地势,主阵地由中,东,西猛虎山三个丘陵组成,周围又是沼泽地带,是一个天然的防御阵地。因此被称为是“东方马其诺防线”。

1945年8月8日晚,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8月9日苏联150万军对分四路进入中国,解放东北。苏联的第35集团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虎头要塞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这个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防御阵地,土崩瓦解,日军防御体系支离破碎,不得以各部队各自为战。

但是由于地形复杂,苏联侦查不仔细,又加上日军的通讯中断,结果虎头要塞中,黑龙江东宁境内第132旅783大队,2000余名日军被落下了,你能想象吗?真的被落下了。(手动懵比脸)

1945年8月11日,一名中国人,被当时人称为“张大胆”,的确胆子够大的。去战场上去拾破烂,张大胆拿着一把日本军刀,到处戳来戳去,(傲娇脸),正当张大胆,戳的开心的时候,不小心挑开了一处日军的伪装点,就那么和里面荷枪实弹的日军深情对望着,妈呀!鬼子!这次张大胆也怕了,拔腿就跑啊。随后就向驻扎在石门子的苏军汇报了这一情况。这还了得,于是苏军回过头来,打算重新歼灭这一小撮日军。


8月12日,苏军调来部队,打算歼灭这股日军,没想到虽日军数量不多,但是由于依靠要塞,并且装备先进,火力比较强大,致使苏军大量伤亡,进攻受阻。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是守备司令官大木正大尉(这啥名啊)据不相信,甚至命人关闭广播,说到“这哪里是陛下的广播,分明就是削弱友军的谋略性广播”(这脑子)。

随后苏军撒发了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结果日军认为是假的还不信。没办法了,打吧。苏军利用要塞的排气孔利用鼓风机往里面吹进大量毒气,效果显著,只有戴防毒面具的一部分士兵苟延残喘。

8月17日苏军加大了进攻的强度和力度,论不怕死?苏联人表示还没怕过谁。

8月26日,日军大部被歼,2000多名日军死在要塞中。

8月30日仅剩的53名日军士兵被苏军俘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场战斗正式结束,也被史学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激战地”最终战争结束的时间也被延迟了11天。

7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协议书,签了两次。这是英美法等国纪念二战胜利,在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将胜利日定在5月9日的原因。

1945年5月4日,柏林被苏军攻克的第二天,德国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受希特勒自杀后任纳粹德国总统和三军统帅的卡尔·邓尼茨的委托,与蒙哥马利签署了西线投降协议书。然后,他星夜兼程赶到兰斯盟军欧洲战区总部,想面见艾森豪威尔,讨论与英美单独媾和的问题。

但因级别不够,艾森豪威尔拒绝见他。5月6日,德国一级上将、陆军元帅凯特尔的副手约德尔来到兰斯,全权主持投降谈判事宜。虽然艾森豪威尔事先已摆了德国人一道,但他也明白,尽快签下投降书结束欧战,德国人需要,英美政治家也十分迫切。

但同时,他更加清楚,英美单独与德国媾和是不可能的,投降协议书签订没有苏联代表在场也是不可能的。此时,苏联红军在兰斯的最高级别将领,是少将苏斯罗巴洛夫。明知一个少将,是不够格在投降协议上签字的,但艾帅还是邀请了苏斯罗巴洛夫。

苏斯罗马洛夫立即将协议条款电告莫斯科,但直到签字仪式举行时,他都没有接到回电。此时的他,陷入两难:签字吧,级别低又未获授权;不签吧,意味着拒绝,拒绝意味着英美可以单独与德国签署投降书。这种政治风险,同样不是一个小小的少将所能承担的。

最后,苏斯罗巴洛夫选择了签字。但聪明的他附加了一条:如果盟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提出要求,都可以改变条件重新签署投降书。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所有盟军代表,也许沉浸在改变历史的巨大喜悦中,没有在意这一附加条件,皆大欢喜地都签了字。

正是这一不起眼的附加条件,后来救了苏斯罗巴洛夫的命。虽然斯大林对他未经批准擅自签字恼火异常,但终究没有处理他。二战结束后,苏斯罗巴洛夫担任苏联军事间谍学院的院长,并躲过了那场著名的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大清洗,得以善终。

1945年5月7日凌时时晨2点41分,约德尔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沃尔特·史密斯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伊凡·苏斯罗巴洛夫代表苏联红军,而法国将军弗朗西斯,则作为官方见证人,分别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兰斯协议》。

协议签署完毕后,德国人黯然离去。欧美将领们留下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那张艾森豪威尔一手夹香烟,一手握钢笔,开心地看向摄影记者镜头的著名照片,就是在他地图室里的庆祝会上拍摄的,早已成为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之一。

然而,《兰斯协议》签署6小时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发来电报,称这一协议完全不可接受。因为苏方既未授权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也没有同意投降书的相关条款。苏联方面还强调,在柏林苏占区以外的任何地方签署投降书,都是不可接受的。

斯大林态度强硬,艾森豪威尔也没有一星半点的坚持。他还专门发表声明,说这是为了确保最后的协议能顺利签署草拟的大纲,是一次彩排。他还强调,德国士兵在过了最后期限仍继续抵抗苏联军队,将不再享受战俘待遇,即便他们向英美军队投降,也会被转交给苏联人。

就这样,一天后的5月8日,在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德军和盟军又签署了一次投降协议,史称《柏林协议》。这一次,苏联元帅朱可夫不但主持了签字仪式,还第一个在协议书上写下大名。英国空军元帅特德,美军上将斯帕茨和法国将军塔西尼,先后写下自己的名字。

德国方面签字人员的级别,也比《兰斯协议》时高。约德尔的上司、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是主签人,海军上将弗里德堡,陆军上校斯托普以随员身份出席。苏军少将苏斯罗巴洛夫,作为朱可夫元帅的随员,出席了签字仪式但无资格挥笔。

 《兰斯协议》规定,所有德国军队,必须在欧洲中部时间1945年5月8日23时,放下武器,停止一切军事对抗行动。而5月8日签署的《柏林协议》则规定,德军投降的法定时间是5月9日凌晨零点。所以,《柏林协议》产生法律效力时,德军已经投降一个小时了。

后世史学家称,艾森豪威尔心知肚明《兰斯协议》草率,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会惹怒斯大林,但他还是坚持演了这么一出,自有他的政治考量。在《柏林协议》尚未签署的5月8日下午3:30,欧美主要国家的电台,同时广播了德国投降的消息。

杜鲁门在华盛顿,丘吉尔在伦敦,戴高乐在巴黎,都出席了盛大的欧战胜利纪念会。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王室,也都在5月8日,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二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便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是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认定5月9日为欧战胜利纪念日的原因。

8

德意志海狮行动破灭真相

1940年法国投降希特勒很高兴,但随之而来的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却让希特勒恼羞成怒,煮熟的鸭子竟然还能飞?为此,他制定海狮计划去完成未尽事宜:由德国海军运送装甲坦克登陆英伦,让英伦三岛在德意志的闪电洪流之下颤抖

结果大家都知道,海狮计划胎死腹中,而且一直45年德国投降,德意志闪电都未能在英伦三岛登陆

到底什么原因让海狮计划破灭呢?

有人说,是因为英国有雷达阵,英国有喷火战机,英国有飓风战机,英国有英勇无畏的大英帝国骑士。当然,这些都是硬资本,确实没错。但是相比较英国的飞机,德国鹰隼也不是弱者,在那段历史中曾经有德国飞行员创造出干掉联军飞机三百余架的记录,而且数量上,德国飞机还要超过联军呢

至于其它高科技,德国很差么?

海狮计划的关键在于制空权,但直到计划搁浅,希特勒都不明白他的飞机在各方面都占优的情况下,为啥还让联军破局而出,难不成英国有黑科技?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内部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纳闷

几十年后,英国方面终于对此解密,满足了德意志好奇心。毕竟欧洲都成共同体一家人了嘛,再藏着掖着,那也太对不起兄弟了。那一天,老英对老德说,我其实也没用啥黑科技,就用了一点油漆,外加一些大灯泡

原来,当时英国利用主场优势,切断了德国在英伦岛的信息通道。缺少岛内谍报人员指引,德国的先进机群进入英国就变成了盲人瞎打,反而经常被伏击,如此这般焉有不变之理?

间谍不好找,但是消息发送好控制

信息战打到残酷时,德国的谍报人员不得已都用上了信鸽夜间传递消息,而英国科学家利用生物习性,在信鸽飞行路线上设置了一些日光灯,又把周边的高楼墙壁涂成天蓝色。鸽子有趋光性,灯光之下一只只都撞死在高墙之上。它们以为蓝色的墙壁是天空呢

老希在天有灵,估计能瞑目啦

9

二战,迄今为止,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数最多、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人类浩劫。自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算,历经六年;从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算,历经八年;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算,历经十四年,直到日本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为止。

我们知道,于1945年8月6号和8月9号,美国分别像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这才促使日本认清形势,无条件投降。可是你不了解的是,德国早就先于世界开发原子武器了,而美国罗斯福总统差一点就错过了美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

注:广岛核爆炸

1939年10月1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一个月后,爱因斯坦的朋友、总统罗斯福的经济顾问、华尔街大亨萨克斯,和罗斯福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秘密会谈。

之前,爱因斯坦有一封亲笔信委托萨克斯转交罗斯福,是关于原子武器的威力和德国研究进展。

也许是事情过于骇人听闻,萨克斯不知道如何向罗斯福表达。他并没有将爱因斯坦的信交给罗斯福,也没有将信的内容告诉罗斯福,而仅仅是向罗斯福展示了美国国内关于铀研究的技术性论文。

罗斯福听着听着便乏累了,他并没有对萨克斯的谈话产生多大兴趣,而是让萨克斯先行离开了。罗斯福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帮助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

注:爱因斯坦(左)、萨克斯(中)、罗斯福(右)

萨克斯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在第二天谈论“罗斯福新政”的秘密会议上,萨克斯又同罗斯福陈述了到底什么是人类最大的威胁。

这次,萨克斯没有放过机会,他详细和罗斯福讲诉了爱因斯坦亲笔信的内容,向罗斯福描述了原子武器的威力。

德国此时已经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关键铀矿,威廉皇家研究院正在试图建立核反应堆。

此时,罗斯福终于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开始着手筹备历史有名的“曼哈顿计划”。

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不得不参战,“曼哈顿计划”提高到“最高优先权”。经过数年科学家的努力,原子弹武器终于在日本广岛开出了胜利之花。

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作为奠定核爆炸的理论基础的科学家,也是最先推动美国原子武器研制的先驱,自始至终不允许参加“曼哈顿计划”。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甚至认为爱因斯坦是秘密共产党,一直想要将其绳之以法。

更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虽然没有参与“曼哈顿计划”,可他身边的朋友、学生有很多参与此计划,并将计划进度详细告诉给爱因斯坦。可以说爱因斯坦是“曼哈顿计划”非正式设计师。

注:爱因斯坦和链式核反应专家、曼哈顿计划参与者利奥·西拉德


我是没事瞎巴拉几句的别酒怯流年,欢迎关注,手打不易,你能看到这就点个关注再走吧。

以上资料来源于美国历史学家比尔·奥雷利的历史著作《干掉太阳旗》

10


1940年日军攻占越南之后,缅甸就成了下一个进攻目标。当时的英国把确保印度视为其核心利益所在,缅甸作为保卫印度的前哨,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当时英国在亚洲的军力有限,不足以在从新加坡到印度的漫长战线上设防,又无法从欧洲战场抽调更多的军队到亚洲来,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请求中国出兵参加保卫缅甸。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越南沦陷已经损失了大量国外援助物资,缅甸成了唯一的国际通道,所以中国表示同意。随后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考察团,以商震为团长,杜聿明也参加,勘察结束后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缅印马防御作用计划,大体上是中国出军队,英国和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同时提供空中援助,在泰缅边境地区设防。英美对这个计划都满意,但却并不付诸实施。

英国对这个计划始终三心二意,态度消极,甚至多方刁难,不愿意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部署防御。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对英国来说,固然把缅甸送给日本是不情愿的,但是他们也怕中国军队到缅甸之后,和当地人接触多了,会激发起缅甸和印度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情绪,不利于他们的殖民统治。所以,英国就找各种借口推三阻四,阻止中国出兵。


当然,中国也不傻,知道英国的心思,但是重庆仍然对出兵缅甸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且很快就抽调部队向云南集中,分别在滇南和滇西驻防,准备抵抗日军的进攻。不仅重庆表现积极,云南王龙云也向重庆军委会商量同意后,将卢汉的第一集团军调回了云南,在滇越边境驻防,重庆则将同属第九战区的五十二军关麟征部调往云南驻防,共同防御。

除此之外,重庆还以准备出兵缅甸为理由,将比较精锐的中央军第二军王凌云部和七十一军宋希濂部都调进云南,准备以这些部队为出征云南的主力部队。重庆之所以这么积极,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国际交通线,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美国答应援助大量武器装备,武装国军,而且一口气就直接答应了十个军三十个师的装备,先期给三个军的装备,所以重庆非常积极。

但是很快中国就发现,英美都是口惠无实,所以也就很快有了别的打算。因为这个时期龙云很担心被中央军吞并,所以把六十军调回云南,实际上是为了防备中央军突然以武力胁迫他放弃云南的实际控制权。而中央军五十二军调入滇南,名义上是防御日军,同时也是监视卢汉部,七十一军在部队也分驻云南各地,宋希濂兼任昆明城防司令,直接监视龙云。


最终,直到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马来西亚,英军完全被击溃,最后向日军投降,缅甸的英军数量较少,英国才慌了,紧急请中国军队入缅,于是国军派出了中国远征军。但是最后奉命出征缅甸的国军却并不是原来说的那些部队,除了英美指名要求的第五军,另外派出的就是第六军个六十六军这两个没什么战斗力的部队,结果英军在西线再次被日军击溃,东线国军掉了链子,第五军也被日军包围,日军攻陷全缅甸还不算,衔尾追击进入滇西。

英美和中国就这样在各有打算的情况下错失了入缅提前布防的机会,导致了整个缅甸的沦陷,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也被切断,之后只能依赖于运输能力有限的驼峰航线来保证抗日物资的运输,如果不是日军主力在中国战场被拖住了,抽调不出来,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否则以当时英军的表现,日军如果全力进攻印度,英国恐怕也难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