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2020-10-08 22:01阅读(60)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并不稀奇,国军主要装备了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受到正规的训练,得到足够的补给,完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并不稀奇,国军主要装备了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受到正规的训练,得到足够的补给,完全可以自己打败日军。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曾向美国人提出,只要提供90个师的武器装备,以及空中支援和足够的后勤,中国可以自己击败关内的侵华日军。

但美国由于唯恐国民政府过于强大,成为新的敌人,最终只是提供了36个师的装备,至于补给只是提供给在缅北作战的驻印军而已。

在中国大陆战场,装备最强的国军王牌部队,大家知道武器是什么样子?

几次长沙会战中,国军炮兵为包围长沙起到巨大作用。

但大家知道长沙岳麓山上的国军炮兵阵地,一共有几门火炮?

几百门?最少也有几十门吧?

对不起,只有8门。

这8门火炮,还分为3种,首先是4门沙俄制造的76.2 毫米野炮。

这种野炮年代久远,都是苏联提供的沙皇时代的老旧火炮,使用超过30年。

由于火炮太老,不能长期连续炮击,最终在战斗中炸膛一门。

其次,是较为先进的2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山炮,这是抗战前刚刚购买的。

另外,就是全国仅有的几门中的2门,150毫米sFH18 重榴弹炮。

以上3种口径火炮,一共只有8门。

而就是这8门火炮,为长沙上万守军,提供了极大的炮火支持。

因为岳麓山阵地在山上,日军炮兵火力虽猛难以打到,飞机也炸不中,所以给攻城敌军造成一定杀伤。

二战是火炮的战争,在平坦地形火炮造成杀伤高达8成以上,轻武器造成的伤亡很有限。

而即便是国军主力部队,数万主力部队才这几门长身管火炮,可见火力弱到什么地步,怎么能够和日军正面抗衡呢?



相反,在缅甸的驻印军就完全不同。

驻印军的师按照盟军标准编制,每个师都有炮兵2个营,每个步兵团还配有迫击炮、平射炮各1个连。

军直属炮兵五个团,每团重炮三十六门。

1个1.5万人的驻印军的师,在战斗时的炮兵极为强大,105榴弹炮12 门,75 毫米山炮24 门,57毫米战防炮36 门,3.7 厘米战防炮24 门,82 毫米轻迫击炮36 门,60 毫米迫击炮162 门。


看看,这一个师的炮,比国内几万国军精锐的炮,还要多了五六倍。

这只是炮的差异,而驻印军的炮弹数量几乎无限,国内炮兵的炮弹必须算着数量打,一天打几十发就很多了,因为炮弹库存太少。


这就是差距了。

2

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被英国人坑惨了。等到第二次反攻的时候,确实打的日本人满地找牙,其实原因挺简单的。

首先是咱们远征军的待遇好了。远征军退到印度之后,成了中国驻印军,开始休整。当时美国人财大气粗,各种好吃好喝,最好的装备,本来就是精锐,这下更牛了。

再看看反攻时候的日军,因为补给线被切断,吃的喝的用的都非常紧张。尤其是一线部队,一人一天只有一个饭团,还不一定能及时供应。那咋办?找到啥吃啥。

日本随军记者自己都说,当时的日军已经饿疯了,什么草根树皮的,地上的泥都抠了吃下去。吃了不消化,送进医院之后只能吐血而死。对比而言,此时的中国驻印军,是按照英国驻印军的标准来的,至少在吃方面,顿顿肉罐头是没问题的。

有这么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当时仗打得比较激烈。一个日军副官忽然接到报告,说前面好不容易攻下了中国军队的一个阵地。

日军一听都乐疯了,赶紧冲过去,想要吧啦一点吃的东西。运气很好,他们找到了大米饭,不过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都泡在阵地的粪坑里呢,中国士兵还在旁边写着:“日本兵,你饿吗?那就吃吧。”怎么办?吃还是不吃?

饿疯了啥都能做出来,几个日军冲过去把大米捞出来,然后跑到河边洗了洗,捏成饭团吃了起来。然后,大家都纷纷跟着吃了。

不仅是这样,真正打起来的时候,盟军的飞机先过来炸两遍,然后各种轻重坦克往前压,步兵再跟后面扫荡战场。日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就连日军最精锐的18师团,都被直接碾压。

孙立人将军就说:“这些狗杂种,审一下他们,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以后都这么办。”命令很快就得到了执行,日军俘虏感受到了中国军队对他们的仇恨和愤怒。

(日军饿的捞鱼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驻印军肚子里憋了一年的火,终于撒出来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等着冲过去团灭日军,所以斗志昂扬,战斗力把日本人完全惊呆了,他们不相信这是一年前失败的中国远征军。

不管你信不信,先打的你满地找牙再说。

3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二战末期的时候,日军战争潜力已经达到了极致。整个缅甸战场的制空权,已经被盟军牢牢的掌握。还记得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血色湘西》,其中就有日军为了夺取制空权,派遣一个大队去破坏建设在湘西深处的雷达站。不谈这剧情的真假,由此也可见日本在末期丧失了制空权,以及对于恢复制空权的渴望。

第一次远征缅甸的时候,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以失败而告终。在这之后,中国军队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备战再次远征缅甸。另外由于国际上军事援助,中国军队接受了一系列美式装备和训练方法。换装美械装备的中国军队,战斗力直线上升。然而此时的日军却是兵员枯竭,四面楚歌。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缅甸战场的战绩是国际合作的成果。在反攻缅甸战场的时候,中国军队与美英军队携手并肩,一步步把日军打的满地找牙。据不完全的统计,美军在缅甸战场投入了上万的兵力,以工兵和特种部队为主,其中牺牲数千人。

虽然在缅甸战场中美英三国联军给予日军巨大的杀伤,但是中国军队自身的伤亡也不小。缅甸和滇西大反攻,中国军队伤亡达到了8万余人,歼灭日军总计7万余人。战争是残酷无情,在此向那些抗日老兵们致敬!

4

缅甸战场的反击作战是1944年10月30日,此时双方兵力对比如下:

日军、

第15军、28军、33军三个军,总共10个师团又3个旅团空中力量包括1个飞行师团。

中国、

逗留在印度的新编第一军,包括新22和新38两个师,以及中国云南境内的30个轻装美械师

英国、

参战兵力并没有精确的记载,只知道英国的反攻兵力从缅甸北部英帕尔和南部仰光夹击缅甸

美国、

仅仅是提供支持英中两国反攻的物资而已,其中以陈纳德为总司令的地14航空军名义归美国

“英帕尔战役”

日本加强缅甸的兵力之后才有先发制人战术,进攻北缅甸反攻的战略基地“英帕尔”,日军的第15、31、33三个师团兵力8.56万其中包括印度解放军的7000人,保卫英帕尔城中的第四军团。但是日军只携带3周的粮食和大批牛羊大象,再加上远离缅甸中部的基地造成日军补给异常困难(这一点颇像苏德战争中的德军)。

后勤补给不充足再加上日军装备过于原始,火炮以92式步兵炮等小口径武器为主无法撼动拥有坚固要塞的英帕尔,而英军的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轻机枪组成的火力优势压倒了日军三八式步枪和大正十一式重机枪,英军也拥有更多的远程火炮在火力密度上远超日军,这是取胜的关键。

再加上远道而来的日军无法获得缅甸仅有的日本航空兵力“飞行师团”的空中掩护,失去制空权后的日军远不如德军能打,就像救援“巴斯托涅”的1010空降师一样,美英联军空运了1.2万援兵和1.9万吨物资,并对城外缺医少药的日军狂轰滥炸,最终日军败下阵来。

“胡康河谷战役”

自从滇缅公路沦陷之后,美军投入1万多人加上中国远征军修建一条连接印度和云南的“中印公路”,而打通经过日占区的部分就交给了中国的2个远征军师和30个美械师,从印度进入缅甸的就是新22和新38师,这支部队经受了高强度的训练、配备了媲美美国师级单位武器,士气高昂的投入胡康河谷战役,

应战的是臭名昭著的日本第18师团,这是一个政府圈养的孤儿军团类似阿拉伯帝国的奴隶军团,中国两个远征军师围攻第18师团8个月之久,并在该师团补给线上与救援的日军第54师团苦战2月,最终歼灭18师团一半兵力,逃走的第18师团撤回国内一直到战败投降。

“密支那战役”

拿下胡康河谷之后中国军队进攻重镇密支那,美军也派来麦瑞尔突击队空降占领密支那机场与守备军114连队作战,值得一提的是该联队的长官“丸山房安”是整个反攻作战中唯一自杀殉国的日本将领,这说明日军开战之处的士气和素养已经荡然无存。驻守缅甸中部的日军第58师团伤亡惨重逃近泰国丛林后也来了一场类似“野人山”的死亡行军直到战争结束才摸出来。此战同时英军第15军也夺回仰光。

“滇西大反攻”

中国云南的军队虽然没有完成史迪威计划的30个美械师训练计划,但是依然补充了很多机关枪、卡宾枪、重机枪、重炮、火焰喷射器和反坦克火箭弹,在火力输出上远远超过驻守缅甸任何一支日军部队。使用中日美混编武器的20万中国军队发起打通中印公路的滇西反攻,

装备简陋的日军

全歼龙陵、松山、腾冲、八莫等地几千人的守备军距离印度方向的远征军仅有80公里,也证实这一时期证明中国军队只要在装备上追平日军,即便是地形不占优势也能撕碎日本的防御,更何况我们获得美式装备后火力输出和远程炮火均在日军之上。

并不是日军战力下滑,而是中国军队快速成长

初到缅甸的中国反攻部队吓坏了日本守军,丸山大佐再给第33军的求救信中说:“中国军队的成长非常惊人,战术能力和火力均不是2年前的支那部队”,当时中国军队装备大量美制155mm火炮和60mm迫击炮,以及数量众多的美制冲锋枪和机关枪,装备水平已经将日军甩到了原始社会。再加上太平洋战场战局急转直下,大量日军航空部队被抽调离开缅甸,日军唯一一个航空师团仅有飞机50架不到而陈纳德统帅的空军多达1000架飞机可用,两年前盟军失去制空权而丢掉缅甸,两年后在绝对制空权打击下轻松夺回缅甸。

日军装备突然落后了

5

在战争初期中英美联军并没有打败日本。

日本军队由于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洗脑,在武士道精神的引领下,在战争前线的作战意识十分强烈。再加上当时日本控制了东南亚的空海,雄赳赳,气昂昂,一时之间不可阻挡。日军一向重视丛林作战,在缅甸的雨林中穿梭起来,十分得心应手。日本一向都是远离本土作战,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一套后勤补给体系,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对后勤补给的依赖程度不高。

而英国军队就不一样,当时的欧洲战场打的不可开交,英国根本就没有精力来管缅甸战场,再加上英国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是印度,只要没有人动印度这块地盘,英国人也不会动用真格。大部分参加缅甸战争的都是英印军,印度人一向懒散,他们的战斗意志和作战经验远不如日本。虽然英国给英印军的装备都是不错的,但缅甸的地形和植被都不适合开展重装备作战。关键在于二战前期英国战线拉的特别长,领导阶层只能顾主要的在远东地区选择了印度,缅甸被暂时放弃了,表面上看起来是有所损失,但实际上减轻了英军的战略负担。

虽然英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不强,但他的队友中国军队战斗意志绝对不弱于日本,而且中美英联军是反法西斯的正义军队,在当地得到了缅甸人民的支持,中国派出了将近三十万士兵奔赴缅甸战场,死伤惨重。再反过来看日本军队,贪心不足蛇吞象,日本在战争前期虽然占据优势地位。但由于其战线拉的太长,主要兵力被中国死死的牵制住了,到了战争后期不免捉襟见肘。

6

缅北大反攻,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不多的一场战略战役级别的胜利,(别喷,台儿庄,张古山,昆仑关,雪峰山,界牌等,都是战斗级别,或战役级别的局部胜利,并没出现战略级别的胜利。)战斗最终胜利,远征军和驻印军也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军队阵亡3万多,受伤3万多,战役毙伤日军4.9人。没有题主所说满地找牙那般轻松,不要给人“手撕鬼子”一样的“神通”,那样也是对先烈的不敬。

能取得这场大胜的原因应该有这么几条:

第一,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特别是中美英开罗宣言的发表,缅北形成三国联合作战。美国援助下,参战部队全部换装美式装备,还增加了大量大口径火炮和坦克战车,真正的“鸟枪换炮”了。

第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民国时期,全国受教育的人口不多,全国人口文盲占八成以上,一般是不征学生参军的,投笔从绒者必须是自愿,或进军校,或在部队中也很快提升或做文官。至44年,日军兵锋己至贵州,国统区不得不作深度动员,号召青年学生入伍报国,喊出了这句著名的口号。十万青年学子,不少补充进了远征军和驻印军中。知识青年加入,能够更快更好掌握先进武器,部队战斗力提升明显。

第三,驻印军经历了系统的,较长时间的训练。练兵很重要,很多人只关注战役过程,往往忽视有战斗力的部队即是打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训练时再辅以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抗战到底的决心。战力又有很大幅度提高。

第四,战役历时一年半,在整个过程中,全程掌控制空权,以前被日机随意狂轰烂炸而无还手之力,这战终于让日军也尝到了这种滋味。虽然缅北山区轰炸效果不是特别好,但保证部队从容调动,行军。这在抗战中也是难得的。

日军在兵力,补给,装备,空中都无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地势,工事,打得还是很顽强,这点还是不要否认。

7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前面一个月刚刚观看了《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所以对中国远征军熟悉了一点,我来说说我理解的吧,不足不正确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我们第一次入缅作战是失败的,其实原因有很多,比如英军这一位盟友在此期间就经常坑队友。只有第二次缅甸作战,我们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我一直认为我们的精锐在同等装备之下是完全能和日军一对一较量的,是的,入缅作战都是我们的精锐,其中有杜聿明的第五军,孙立人的第新38师,这都是我们的精锐中的精锐。

第二,我们有英美联军作为同盟,在武器装备上,在制空权上,在补给方面,都是不弱于日本的,所以我们拥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打赢战争。

第三,我们是正义之师,日本是入侵者,我们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包括缅甸,印度的人们的支持。

主要还是我们的部队能过发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为民族解放,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恒心不可动摇。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甸、滇西的反攻作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近30万中国官兵,不畏艰险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虽付出伤亡67000余人的巨大牺牲,但力胜强敌,夺取了反攻战役的完全胜利,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等战略任务,在抗战史上是最早进行反攻作战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最早驱敌出国的胜利之战,从而为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而且为中国军民赢得了荣誉,提高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声誉和历史地位。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还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考察,这是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国作战,而且是取得最后完全胜利的光辉战斗;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考察,这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一次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军队共同的对日作战,是中国与盟国军事合作的成功范例。

以上就是雯雯的理解,这里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聊聊你的认为,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大家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8

有网友问: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日军在整个滇缅印战场,损失16万军队。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军的战绩。

首先英联邦军队在印度拥有120万军队,我国还先后出动30万远征军,另外还有美军参战。在滇缅印的日军,只有30万,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在物资,武器和后勤上,更是差了几个档次。

缅北的远征军,说过很多,今天主要说说英军。在1945年1月,进攻仰光的英国机械化军团,拥有数十万大军。在伊洛瓦底会战,日军4个师团当中的第15,31,33师团都是刚刚在英帕尔战役惨败回来的。紧接着再次投入战斗,在3个月沿河防御战斗结束以后,每个师团,都只剩下了1个联队的实力。

在曼德勒,日军第49师团发动反复夜袭,但是都无法撼动英军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最后,日军第33军惨余部队都逃进了山区,随后翻山越岭进入泰国。在南部的日军也遭到英国第15集团军的打击。

日军第54和55师团,逐渐发生溃败。英军2000多辆坦克,在1200架英美战机支援下,英国第15,第33,第4军团。突破了日军防御,冲向仰光。1945年5月,英国机械化部队,英国海军陆战队,还有加拿大伞兵部队,对仰光发动了三栖进攻。

但是,此时日军已经逃跑,残余的日军3.4万人逃进了毛淡棉。在退路已经被切断的情况下,全部进入山区。但是,此时已经是缅甸的雨季,河流泛滥,平地也变成泽国,日军只携带了很少的口粮,也没有盐。

到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进入山区的日军已经饿死2万多人,残余1.4万人向英军投降。而最后在锡当河据守的日军第49师团,也只剩下了不到1个联队。

9

主要是当时盟军和日军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产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在东南亚地区可谓是损失惨重,但不是兵力问题,主要是由于盟军应战不力,缺乏重武器,制空权丧失等等问题。加上日军当时是士气正旺,兵员作战能力也比较高,战斗力很强,因此才会有盟军在战争之初的大溃败。

而到了战争后期的反攻时,盟军已经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先是重武器方面的优势,盟军强大的航空力量已经控制了东南亚地区的制空权,不仅能给部队提供作战情报,还能直接打击日军。同时,盟军当时在火炮。装甲车辆。步兵轻武器等方面均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此时,日军方面不仅丧失了制空权等,作战主动权也失去了,陷入了被动防守的局面。而此时的日本兵员素质也有很大下降,很多都是一些训练水平低下的新兵,再加上日军武器装备上的劣势,根本就不是盟军的对手。

不过这只是整体情况,由于日军处于防守,因此很多时候能凭借地理优势占据优势。比如在松山战役中,日军几乎挖空了松山,有完备的地下掩体和作战工事,极大的抵消了盟军的优势,最后担任总攻的中国军队伤亡要比日军多很多。

10

在二战中的缅甸战场,中美英三个国家联合对日军作战,沉重的打击了日军,但是这场战役并不轻松,中美英尤其是中国方面都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对于缅甸来说,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是关系到能否打通国际运输线的关键一仗,由于中国当时羸弱的工业,对日作战中大量的物资都需要依靠盟国的援助,中国国内自产的武器弹药是无法满足战争巨大的消耗的。对于英国来说,收复缅甸可以彻底消除日军对于印度的威胁。而美国在缅甸投入的兵力不多,主要依靠中国军队,美军提供空中掩护和后勤补给。

打通滇缅公路对于改善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具有重大的意义,著名的驼峰航线其实运输量不大,而且主要的物资都是给了陈纳德的14航空队,对于急需的地面作战武器运量不大。打通滇缅公路,可以使美国海量的军用物资可以运进中国,从而充分发挥中国充沛的人力资源进而打败日本法西斯。

中国军队在1942年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一部分退去印度。在印度的蓝姆伽,退到印度的新22师,新38师统一编为新一军,并且接受美式武器和训练。由于在印度后勤保障等条件没有什么限制,所以新1军非常阔气,通过驼峰航线回程的飞机运输新兵,使新一军兵强马壮。尤其是新38.22师。在印度方面的英国军队叫做中国驻印军。

这两个师每师有1.5万人,各种车辆300辆,骡马1000匹。105榴弹炮12门,75山炮24门,57反坦克炮12门,37反坦克炮24门,82迫击炮36门,60迫击炮162门,重机枪108挺,轻机枪360挺,火焰喷射器85具,火箭筒108具,冲锋枪卡宾枪400多支。同时,驻印军还直辖三个炮兵团,一个重炮团,一个坦克团,一个编有5个营的坦克训练班,两个工兵团等战斗支援部队。

而在中国境内,也编成中国远征军,准备配合驻印军。远征军原计划有41万人,32个师。

远征军每个师计划有1.3万人,三个团,每个团有82迫击炮8门,37反坦克炮4门,每个连都有60迫击炮2门,9挺轻机枪,18支冲锋枪,5支卡宾枪,9具掷弹筒。应该说,远征军虽然没有驻印军阔气,但是相比原来已经是鸟枪换炮了,所以在远征军反攻滇西前,远征军提出了以火力对火力,以速度对速度的口号,表示已经可以和日军一决高低。不过远征军由于运输的原因,编制上的火器缺编很大,人员不够充实,大部分是都没有到万人,大部分只有七千多人。

英军准备投入缅甸的部队主要是第15军,第4军,一共6个师。

日军在缅甸开始只有4个师团,第18.33.55.56师团,后期增兵5个师团,一共9个师团,其中15军3个师团15.31.33师团,进攻印度英帕尔,28军辖2.54.55师团,在缅甸西南部,进攻啊恰布,第33军辖18.53.56师团,负责滇西缅北作战。对于日军来说,1943年底到1944年初的形式已经和上次缅甸战役时完全不同。首先参战的中国军队已经是鸟枪换炮,并且通过整训,技术战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由于后勤补给的改善,实力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英军方面,虽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是上一次时刻想着撤退了而是要进攻。

而日军方面,在第一缅甸战役的得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战役的突然性,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现在攻守双方的位置互换,而自身武器落后,后勤不利的弱点就完全暴露了出来。特别是在进攻英帕尔的行动中,日军15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已经成为了后勤保障不力的典型反面教材,8万日军有5万损失,大部分是由于后勤工作的问题,没有粮食弹药的供应,大量日军饿死在丛林之中。

而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基本全歼了日军18,56师团,打死41142人,同时重创第2,49,53师团。而自身阵亡31443人,负伤35978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作为抗战历史上,唯一一次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还是要我们永远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