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陈友谅(陈友亮)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
陈友谅(陈友亮)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从当时来看,势力最强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大决战——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20万人马战胜了陈友谅的60万兵马,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朱元璋雕像)
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陈友谅雕像,湖北)
一、杀倪文俊,收编人马。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二、杀赵普胜,收编人马。这时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赵普胜成为陈友谅的目标,这里朱元璋使用了反间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赵普胜战功赫赫,陈友谅以会师为名请赵普胜,结果直接被杀,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陈友谅又收编了他的部队。
三、杀徐寿辉,建立大汉。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虽然陈友谅通过这种手段聚集了不少军队,但是离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战败这样的事情就会土崩瓦解,上位的过程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暂时屈服于他。
徐寿辉手下的将领明玉珍占据四川,直接和陈友谅断绝关系,原来投奔陈友谅的付友德也是心怀不满,寻机投降他人。
就像历史上前秦的苻坚一样,众多的军队来源不一,都是暂时屈服而已,只要机会一到,就会各奔东西了。(陈友谅蜡像)
1360年,建立政权的陈友谅率领10万人马进攻应天府,并联系张士诚合击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使用诱敌之计,将陈友谅的军舰引诱到狭窄水浅的新河,迫使擅长水战的陈军陆战,陈友谅军队遇到伏击大败。朱元璋趁机攻略陈友谅的地盘,此时陈友谅占据地盘的众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降,这也是陈友谅不讲道义惹来的后果。此消彼长,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备了于陈友谅一较高下的资本。
1363年2月,割据江浙张士诚部进攻小明王,朱元璋对这个名义上的上司也是倾尽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按道理应该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此时应天府的兵力空虚。他却去进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抢地皮,并且洪都有大量的粮草和装备,等攻占洪都后再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属于战略性失误。
没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将领的领导下,凭借洪都的防卫城墙顽强抵抗,坚持了85天之久,陈友谅的战略谋划和作战时机全部泡汤了,因为朱元璋已经解决了张士诚部队的威胁,转而集中兵力与他决战。(鄱阳湖大战形势图)
朱元璋大军集结进攻陈友谅军队的消息很快被陈友谅知道了,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决定两个人政权的命运。陈友谅立即撤围洪都,全部人马准备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1363年7月20日,两军在鄱阳湖内相遇,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一、朱元璋版“火烧赤壁”。展开决战时,双方旗鼓相当,难以分出胜负。朱元璋采取部将郭兴的建议用火攻,陈友谅的战船为了作战需要,将大船都串联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东北风起的时候,用小船载着火药和木柴,临近陈友谅的战船时纵火,风借火势将几百艘战船烧毁,人马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也阵亡了。是属于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烧赤壁”。
二、俘虏政策。虽然烧死了陈友谅的不少兵马,在兵力对比上还是比朱元璋的兵马多。陈友谅为了泄愤,将3000多俘虏斩杀;朱元璋思考再三,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们都放归。
陈友谅杀俘虏反而激起朱元璋军队的斗志,释放的俘虏回到陈友谅军中成了发酵的种子,朱元璋军队的政策明显优于陈友谅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始时只有三三两两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随着战事焦灼,也有不少将领率军投降,胜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这些都是陈友谅当初收编军队时所作所为的后果。
三、粮草问题。本来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携带的粮草不多,准备攻下洪都收集粮草,但是洪都没有攻下,相持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队的粮草补给眼看就要断了,陈友谅率领自己亲信残军突围。
这么多军队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损失不少兵马。他采取分段阻击的办法,在陈友谅突围的沿途伏击,陈友谅非核心部队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泾江口之战,陈友谅战死。陈友谅核心部队还是有几万人马的,他企图突围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拦截,只好退入泾江,遭到原来投奔过他的将领傅友德的攻击。也是赶巧了,陈友谅在战船中指挥作战,一支箭从眼部射入,贯穿头颅身亡,余部五万人马投降的投降,溃散的溃散,鄱阳湖大战落下帷幕。
这场以少胜多的鄱阳湖大战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战,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结束,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割据势力不足为惧。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陈友谅?他还兵强马壮?佣兵还六十万?就这三问号,抛出去,压也能把那会拉兵只能拉二十万的朱元璋给压死,您就别说打了。
咱说的夸张一点,就这六十万人啥也不干,搁朱元璋那小渔船上吐吐沫,都能把朱元璋的小破船给吐沉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难道题主说的是假的,忽悠俺们呢?要不朱元璋咋就笑到了最后?”
哈哈!题主说的没错,军队是六十万,但兵强马壮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想把这事弄明白了,咱得从头上说起,先来个背景。
话说元朝快要把自己个玩死的时候,搁南方这地就有三个出类拔萃的主,乞丐皇帝朱元璋,渔民陈友谅,以及私盐贩子张士诚。
对于元朝极具危险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至于私盐贩子张士诚这货也没啥大的志向,就是喜欢搁自己地盘,能乐呵一天是一天。
所以朱元璋瞅着私盐贩子也乐了,他这一心就专门对付起了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屁股后头点火啥的。
所以在那个时间段里,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朱元璋和陈友谅那叫个打的火热,惊天动地啊!
可蹲在边上居然有俩看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就是这张士诚。俩人一点都不急,他们就不明白,当陈友谅和朱元璋决出胜负之后,第一个要干掉的就是他张士诚,接着就是庞大的元朝。
这也没谁了!
当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子种下去,结出再难吃的果子,你也得吃不是。
好了背景咱了解了,那么咱再了解一下为嘛陈友谅那六十万大兵就不是兵强马壮了呢?
这事不是兵不行,是陈友谅这人品不行。
他这人是个渔民,但他渔民做的有点低下了,是最低等的渔民,在元朝时期,这种职业的渔民不能够上岸,这一辈子都得在船上呆着,村民们都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也就是说陈友谅这人出生的环境不好,造就了他压根不信任任何人的性格特点,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绝对的武力,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他就迈出了最为可耻的一步,亲手杀死自己的老上级天完国的皇帝徐寿辉,整了个篡位。
大家伙都知道,篡位这事能捂着就捂着,绝对不能其他人知道。
可这陈友谅不这么看,咋的?这事就是俺干的,有本事你把俺弄死。
他就这性格,认为绝对的武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所以这事整完了以后,大家伙一瞅,这货这不忘恩负义吗?人家徐寿辉咋说都有恩与你,你都这么干,咱这连一点恩情都没有给你,你还被把人家给撕了?
所以打这里起,离心的人开始增多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好奇:“这徐寿辉为嘛给自己的王朝起了个天完呢?这不会是你打错了吧?”
您还真冤枉俺了,人家真叫天完,其实人家的意思不是字面的意思,人家暗含压着元朝一头的意思在里边,不信的话,大家伙把天完俩字的上边去掉,这不就是大元吗?
哎,这一打岔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所以陈友谅这招走的也臭,像曹操架,人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得了。再说陈友谅这老上级,人家徐寿辉都答应了要让位给他,他还不干非要杀了人家,还用铁锤把人家脑壳给砸碎了,这就不仗义了。
所以陈友谅的军队,在遇到打顺风仗的时候咋也好说,但凡遇到一丁点的挫折,他这看似强大的军队,土崩瓦解就在顷刻之间。
那么当陈友谅自认为自己完全掌控了天完的大权之后,他和朱元璋的较量这就开始了。
话说那会朱元璋是三个人中最弱小的,但陈友谅他同样知道,张士诚压根就是个付不起的阿斗,他瞧不上,所以矛头指向了朱元璋。咱前头也说了,其实朱元璋何尝不知道他当前的真正的对手就是他陈友谅呢?
大战一触即发。
那么在开战前,咱先说说朱元璋吧!
话说朱元璋做的那也是仁至义尽,自己创立下的军队瞅着自己先前的老领导落魄了,一家伙就把自己的部队给了老领导,自己个带着几十个人重新闯荡。
就凭着这份心,就聚集了不少的人气,啥常遇春,啥徐达,啥傅友德等等这都聚集到了朱元璋的手底下。
话说干啥都得占着天时地利人和,而朱元璋就把这最重要的人和可就占了。
咱前头说了,这大战是一触即发,那么咋触呢?
话说,这陈友谅蹲在长江的上游,朱元璋蹲在长江的下游。最要命的是陈友谅掌握着牛掰的水军,朱元璋玩的是陆军,他的水军整的全是小舢板和渔船,这要是和陈友谅的战舰怼上了,这家伙压根就吃力不讨好。
所以朱元璋一直就避免和陈友谅玩水战。
可事情总不会按照你预想的那样发展不是。
1395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将常遇春拿下了陈友谅的池州,还玩了一个伏击战,把陈友谅派来的三千援兵给吃了(开头是俘虏了)
常遇春这人有一毛病喜欢杀俘虏,这一家伙把这三千全给你活埋了。
这还不算,他还火上浇油,留了那么几个人的性命,给陈友谅捎句话:“俺叫常遇春,你呀就是被俺打败的!哈哈!”
俺了个去啊!这一家伙算是捅了个大窟窿,陈友谅哪受过这样的气啊!
这一家伙就要报仇,也不想着你一招俺一招的见招拆招了,这就大规模的开始进攻。
话说朱元璋接到消息的时候,也傻眼了——麻烦大了!
朱元璋瞅着玄武湖上漂的那些个小破船,恨的牙痒痒,恨不得一把火把这些个破烂货全烧了,但烧了可就没东西怼陈友谅了。
还能咋的,决战呗!
陈友谅和朱元璋第一次大决战这就开始了。
陈友谅十万之众。
朱元璋这就完了一出阴的,间谍反间谍。逼迫陈友谅带着大军和朱元璋在陆地上决战。
康茂才一个从陈友谅哪里叛变过来的将领,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让他暗地里和陈友谅保持联系。
话说陈友谅如果能凝聚人心,这事压根就不会发生的。
陈友谅相信了康茂才的话,当他带队到达康茂才所说的那座要被拆除的江东桥的时候,原来的木桥居然换成了一座崭新的石桥。
就这么一座破桥,使陈友谅放弃了战船,爬到了陆地上,而且还顺利的进入了朱元璋的口袋阵。
这家伙把个陈友谅打的懵圈了,找不到北了都。
这一家伙朱元璋赚大发了,损失几乎没有,还捞了一百艘战舰,数百条小船。
可惜的是陈友谅跑了。
得咧,这就有了第二次大决战,潘阳湖大决战。
这场战役憋的可够久的,为了准备这场大战,陈友谅设计了新的超大个的战舰。
据说这战舰分三层,搁甲板上士兵可以跑马巡视,您就知道这船有多大,而且这上层跑马,下层压根就听不到,先进不!
这也就是为嘛,咱大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他呢宝船和这陈友谅的新式战舰不无关系。
朱元璋一瞅自己缴获的战舰,压根就是一个个豆芽菜,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
再玩阴的,这不赶趟了。
反过来人家陈友谅给朱元璋玩了一出阴的,开打前把朱元璋给引离了自己的老窝。
这把陈友谅得意坏了,带着六十万的大兵,这就开始进攻朱元璋的老巢。
结果朱元璋前头还和别人接战的呢,这抽不开身,只能期望自己个留守的人员长长脸。
结果朱文正这个瞅起来像个混吃等死的二世主,居然是个防守名将,搁大明朝地盘,人家都能排到前头的将领。。
作为朱元璋老巢的第一颗钉子浑都就是人家守的。
这家伙从白天打到晚上,又从晚上打到白天。城门守住了,城墙却被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兵砍塌了。
俺真没有夸张,您自己往历史书去瞅,真是用大刀片子砍塌的。
从五月份打到六月份,朱文正一边守城,一边修城墙,您自己想想当时的场面。
估计朱文正恨死这建城墙的家伙,这整个就是一豆腐渣工程。
眼瞅着朱文正就筋疲力尽了,这就派出了求救人员。
结果求救人员回来,告诉朱文正让他再守一个月,朱元璋就会提大兵救援。
再来一个月,朱文正感觉真到那个时候,陈友谅一定会用自己的骨头棒子打鼓和朱元璋开战。
到了七月六号朱元璋终于带着他的部队加入了这场豪赌,朱文正都快哭了。
朱元璋封了陈友谅的退路。
“爷们你终于来了!”朱文正算是吐了一口气,而陈友谅带着他的六十万大军从浑都退下来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这就选择了在潘阳湖这块做最后的了断。
话说,这没法打。陈友谅本来就善水军,而且人家的船人高马大的,正面拼压根就没有胜算。
但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打出了水平,手下大将徐达居然用他的小破船换了陈友谅的一艘巨舰,杀敌一千。
也算是开门红了,可这也架不住装备上的代差啊!
最终还是被陈友谅压着打。
但老话不是说了吗?时也运也命也,这陈友谅直接将自己的战舰用铁链给连了起来。
大家伙瞅着熟悉不,火烧赤壁!
估计陈友谅没有读过三国,这还用问,直接用火烧不就完了吗?
可这老天爷偏要磨磨朱元璋的性子,压根就不给你风,所以草船好弄,没风,这就没辙了。
眼瞅着朱元璋被陈友谅压着打,这要是赶不上一个好风,朱元璋这就得完。
结果这个时候,冲出了一员战将——丁普朗。
话说这人恨死了陈友谅,他原本是天完的将领,陈友谅为了篡位把丁普朗的好哥们双刀赵普胜给弄死了。话说赵普胜这人就是一员纯武将,用咱大白话讲就是一粗人,但他这人特别的讲义气,周围围的人也特别尊重他。而这赵普胜对陈友谅也是很敬重的,就是这么个人居然被陈友谅以图谋不轨的名义给干掉了。
所以地那普朗一直想要找陈友谅的麻烦,这事到这点上可就发了。
丁普朗在自己的战舰上打了一道旗子,上写:“其他人滚开!俺就是来找陈友谅麻烦的!”
得咧,丁普朗这人勇是勇了点,但没有将领的头脑,他是瞅着哪里人多,就干那。
这到也打破了陈友谅一直给朱元璋带来的压力,最后这丁普朗战死,死的时候,据说脑袋被人砍掉了,还握着刀把站在船头。
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回头这风可就刮起来了,朱元璋这火攻可就来了。
一把火烧光了陈友谅的底气。
话说仁义,底线,这东西平时看出有什么价值,但在关键的时刻,他可以抵得上千金之重。
最终陈友谅突破朱元璋封锁,看到了冲出去的希望的时候,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眼眶,呜呼哀哉!
那么是谁射出去的呢?仁义和道德外加底线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乱世枭雄陈友谅,势必会成就一番霸业,前提是没有朱元璋
这一点他和项羽很像,如果没有刘邦....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陈友谅注定会失败!
陈友谅作为大汉皇帝(自封),是朱元璋一生的敌人。但是,陈友谅注定是一个项羽式的悲情英雄
广为人知的是他的无耻与血腥,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军事天赋和治国能力
杀皇帝自立、打仗心狠手辣,从不讲究诚信
而更多的关于他的事迹却被一笔带过,却难掩其英雄之处!
正如民国学者饶汉杰的一句赞叹:汉江先英,三楚雄风!
他出身于沔阳一个渔民家庭,属于朱元璋这样的平民建了都会歧视的,而他的父亲则是远近闻名的上门女婿,陈友谅从小就受尽了白眼。少年陈友谅就这样在歧视之下读书习武,练就一身的功夫
同时,也就在这时候养成了狠辣的风格。后来,他参加起义军造反,并认识了他的第一个伯乐倪文俊。这是徐寿辉的丞相,此时徐寿辉已然有广大的底盘和极强的军事实力
然而这个皇帝,却一点都“不求上进”,唯一的优点就是长得帅,而且有一帮能打的好兄弟
比如赵普胜、张定边,都是一定一的名将,不过这些人头脑简单,他们很喜欢陈友谅这个人,把他当哥们,可是他却把他们当工具,来实施自己的雄才大略。
很辣的开始:他先是解决了自己的老上级倪文俊,然后又杀害了善良的赵普胜,最后以一柄铁锤送走了他的皇帝徐寿辉,自此,他彻底登上了历史舞台
长江以南农民军最强势力——陈汉建立,皇帝陈友谅终于昂起了他的头颅,“一统天下”的梦想之路开启了
史书只记得他的狠辣风格,不仁不义,却忽略了他强大的领导力。虽然他嗜好杀戮且毫无人性,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话不是没道理的。纵然他弑杀领导,但驾驭部下的手段却十分高超,如张定边一生忠诚,甚至在陈友谅兵败身死之时仍忠心耿耿。
他打造的那只强大的队伍,在当时民军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时,却纪律严明从不扰民。
湖广地区在他的治理之下,一派繁荣景象,甚至于在他死后多年,位于武昌的墓地香火也从未断过
“魔头”陈友谅,其实是一个极具军事天赋的天才,可评为一代枭雄
陈友谅被各种野史描述为超级大魔头,但事实上,在元末风起云涌的动乱时代,他在治理国家统治百姓方面并无过错,堪称是深得民心。
而且强大的汉军在他的指挥下纵横江南,战无不胜,实力也属一流。只可惜上天安排了另外一个人,作为陈友谅的终结者出现,那就是朱元璋。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陈友谅再合适不过了
如若没有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梦想或许就会实现了,只是结果总不是遂人意的,一个崭新的“汉”王朝倒在了朱元璋的手下,而一代枭雄陈友谅也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有人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是天意非人之过
一如:鄱阳贯颅,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老天爷选择了朱元璋,你陈友谅再强也白搭!
但是,如果细致对比一下这两人的性情,就知道这胜败的结果,绝非拼的是运气,朱元璋能够赢,是因为在两项领导人的关键素质上,他恰恰胜过了陈友谅。高手过招,这看似点滴的差距,却决定胜局
1363年,陈友谅起全国兵力决战朱元璋,因垂涎其军粮储备,对洪都这个小城发动猛攻,结果是三个月仍未攻下,可谓是史上最惨烈的攻坚战之一,精彩程度不亚于钓鱼城对抗蒙哥
结果却是,陈友谅三月仍未攻下,朱元璋得以喘息准备,而后才有了那场惊天动地的海战。陈友谅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如果他选择一鼓作气向东进发,朱元璋很有可能会被一举击溃
因为固执和不懂取舍,陈友谅丢掉了最佳时机,也丢掉了自己的帝王之路。这不得不让人叹惋,陈友谅纵然用兵以奇袭著称,却少有弃子争先的格局
与不懂取舍相比,陈友谅的判断力也明显弱于朱元璋。从容准备的朱元璋,带二十万精锐部队与陈友谅决战。而这场海战足以载入史册,堪称赤壁之战的翻版(有考证说,赤壁之战的原型就是此战,赤壁之战为虚构)
鄱阳湖上,渔船驳船拼凑的小舰队对抗陈友谅的三十余艘巨舰
一如《三国》对于赤壁之战的描写如出一辙,陈友谅步兵居多,遂以铁链锁之,形成连环
而在朱元璋火攻之下,陈友谅一败涂地,被迫退守却坚持不撤退。紧接着,在朱元璋的全力猛攻下,陈友谅兵败身死
作为乱世枭雄,陈友谅有着宁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性格,这一点一如曹操,陈友谅也将这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只是,两个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鄱阳湖上,已经面临崩溃的汉军,低落的士气让陈友谅难以接受却又无可奈何。而且,已经没有退路了啊
一日,他正在自己的旗舰之上督战,一直冷箭刺穿了他的头颅,那一刻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如此结束了自己的争霸之路......
缺少全局的眼光,没有取舍的胸怀,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枉然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
元末大乱,群雄逐鹿。各路起义军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部最具灭元潜力!
朱元璋占领应天(今南京)后,周围陈友谅、张士诚、元政府等强敌环伺。但直接灭元肯定不靠谱,首先面对的还是张士诚和陈友谅(此时天完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虽然是徐寿辉,但实权已经掌握在陈友谅手里)!
先打谁,怎么打,朱元璋为此专门召集麾下谋臣将领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待实力壮大后再与陈友谅决战。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朱元璋通过分析和对比张士诚和陈友谅二人的性格特点,定下了战略方向:张士诚器小,器小无远见,若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势必会袖手旁观;陈友谅志骄,志骄好生事,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则会趁火打劫!
于是乎,从至正十九年开始,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大战!刚开始,双方互有胜负: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麾下猛将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并在九华山设伏击败了前来增援的陈友谅军队。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水军夺取了应天的重要屏障:采石、太平,却于龙湾一役再次败北,此战朱元璋军斩获颇丰。 此后两年,陈友谅充分发挥水军优势,在对朱元璋的战争中胜多败少,但因为陈友谅为人太过毒辣,他手下镇守军事重镇洪都(今南昌)的将领献城投降了朱元璋。
决战序幕就此拉开,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率60万大军,压向孤城洪都。此时,为朱元璋镇守洪都的,是他的亲侄子朱文正。朱文正以卓绝得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地守住了洪都。同年七月,正在围攻庐州的朱元璋回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之战正式打响。大战伊始,双方各有胜负。后来,朱元璋军趁着东北风起,火烧铁索连江的陈友谅舰队,陈军舰队损失大半,余部败逃!八月,欲突围撤军的陈友谅部再遭惨败,陈友谅本人也于乱军之中被朱军弓弩手射杀!
陈友谅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境,却败于朱元璋之手,不是没原因的:
其一:朱元璋因为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很受部下的拥护和爱戴。而陈友谅,则是个为了上位弑君杀旧的人,毫无底线,令部下寒心。所以朱元璋一方更团结!
其二:陈友谅军虽兵多,但谋臣良将规模远不及朱元璋一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其三:陈友谅太过孤注一掷,如果他先攻占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客观地说,陈友谅是个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的人,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会在这场角逐中大败亏输!
在元末乱世之中,最终能够胜利的并不一定是军事上最强大的,也并不一定就是至纯至善之人,而是是最符合乱世规则的人。只有所有的强者死光了,剩下的才是胜利者,朱元璋就是那个胜利者,而陈友谅就是各路义军种最强的那个。
陈朱对决的“鄱阳湖水战”是之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大规模水战。双方动用实数兵力达到80万之巨(陈友谅动用了绝大部分兵力60万众,朱元璋带着全部家底20万众)。水战过后,死人无数,湖里的鱼多得几乎能够阻断水流,人不为之食……
而伟大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就是以鄱阳湖水战为原型的。宏大的历史场景,震撼着罗贯中,各种阴谋诡计,各种尔虞我诈,还有各种英勇无畏。张定边采取了“斩首行动”,几乎成功,若不是常遇春,怕历史就此改写。
而双方实力悬殊,陈友谅铁锁连横巨舰,(这样的“航空母舰”,让朱元璋嫉妒得发疯,后来明朝的巨舰“宝船”,皆由此出。)如果以弱胜强?接下来的桥段,大家可参照《三国演义》。
大致的战事和《三国演义》上比较雷同的,火攻,以弱胜强的唯一方法。但是和《三国演义》不一样的是,陈友谅实在太庞大了,即便火攻之后,陈友谅军还是击碎朱元璋座舰,差点又将朱元璋干掉。
战事焦灼的时候,陈友谅决定杀战俘;而朱元璋决定杀自己人阻止颓势。但最终一支流矢贯穿了陈友谅的头颅。朱元璋这边射这支箭的人并不知道,他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意外,朱元璋赢了,陈友谅输了。但是这胜得有多侥幸,有多不容易,只有朱元璋知道。
史书都说陈友谅无情无义,这是天命。但是还是那个张定边身中数百箭,仍然驾个小船,趁着黑夜,载上陈友谅的尸体,护送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偷偷逃出武昌,并拥立陈理。
朱元璋乘胜追击,锁定胜利果实,斩草要除根,立刻带兵攻打武昌。在主帅张必先被擒以后,张定边仍然守住武昌2个月之久。若不是胡美之骗了年幼的陈理投降,很难说是不是又会守成一个新洪都?张定边最终也没有投资朱元璋,而是隐居山林,皈依佛门。
陈友谅的大汉政权灭亡后,朱元璋恨透了陈友谅的湖广战士,将其大部及家眷百万众罚到江船上,不许登岸居住,成为水上“吉普赛人”。这些命运悲惨的人流落到南中国的江河之上,从事着拾垃圾、卖艺、卖淫等许多低贱的工作,其船被称之为“红船”。凡此二百余年,直到清朝才得以上岸有了居住身份。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陈友谅是朱元璋争夺天下时最大的对手,也是元末红巾军起义发展而来的最大割据势力。朱元璋也正是击败了陈友谅之后才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相较于朱元璋,本身实力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会失败,一直以来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都是针对陈友谅上位的方式过于冷血无情,不断的以下克上导致陈友谅失去人心。但陈友谅集团的失败原因是否真的就是只是如此呢?
陈友谅是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出身湖北的一个渔民家庭,曾经在元朝政府担任过小吏。后来徐寿辉等人发动反元起义时,他在1355年乘机响应并加入红巾军,因为有些文化又曾经担任过官吏,因此成为红巾军中倪文俊所部的簿书掾,后来作战有功晋升元帅,开始统兵一方。
1357年,已经掌握徐寿辉等人起义所建立的天完政权实际权力的倪文俊企图谋害徐寿辉,结果事情败露,众叛亲离的倪文俊逃到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那里,结果陈友谅果断翻脸,直接杀死倪文俊并吞并了倪文俊的旧部。陈友谅成为天完政权最具实力的人物,并自称平章政事。
随后陈友谅迎来事业的高速发展期,连续攻陷湖北、江西多处州县,地盘扩张迅速,成为长江流域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1360年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路过陈友谅的地盘,陈友谅诱骗徐寿辉入城,随后杀死徐寿辉的随从将其扣押,陈友谅自称汉王,成为天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1360年,陈友谅开始进攻朱元璋,在攻克太平,进占采石矶之后,志得意满的陈友谅在行军路上杀死徐寿辉,随即自立为帝,建立陈汉政权。
陈友谅短短五年时间从一个小吏成为称雄一方的皇帝,不断的以下克上,吞并友军,以冷血无情的方式迅速壮大,同时攻城略地占据湖北、江西等地,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割据势力。但是他的这种上位方式说难听点就是“黑吃黑”,其内部必然也隐藏了不少隐患。尤其是进攻朱元璋前夕将天完政权领袖徐寿辉残忍杀死,更是背负了弑君的道德包袱,一旦陈友谅受到挫折,这些内部矛盾极易爆发。
陈友谅上位方式的冷血无情的确是其最后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他失败的时候,部下屡屡投降被认为是对他冷血无情的一种不满。但是在元末乱世的群雄争霸中,这种冷血无情的方式并非陈友谅独有,历史上的乱世争霸中也不乏先例。个人认为他从起家以来不败金身的告破才是使他个人权力根基坍塌的重要诱因。
陈友谅的上位过程是比较顺遂的,短短五年控制数省称霸一方。凭借狠辣无情的手段他吞并了几路兵马,累积起雄厚的实力。但是这一切都是以他个人强横的手腕和不可战胜的神话树立起来的,一旦陈友谅遭遇失败,他对内的控制就将陷入危机。
1360年,陈友谅在志得意满的过程中鲁莽的发动对朱元璋的进攻,此前他刚刚在1359年杀死了大将赵普胜,同时又在行军途中弑杀了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如此剧烈的内部斗争,陈友谅根本没有想过要重新整合内部势力,骄狂的他认为只要能一直保持胜利,他就能继续保持对内部的控制。
可惜此战他中了故人康茂才的诱敌之计,在南京城下惨败,随后被朱元璋追击,陈友谅的部下纷纷投降。狼狈的陈友谅一直退到武昌才稳住阵脚。他的威信开始受到巨大的打击,内部危机逐渐显现。
但是陈友谅毕竟实力雄厚,他仍有实力与朱元璋对抗,而且此时朱元璋也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西面的陈友谅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东面的张士诚也迟迟不能彻底解决。于是不甘心失败的陈友谅重整旗鼓,再次建造大量战船,于1363年再次发动对朱元璋的进攻,也由此引发了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略决战——鄱阳湖水战。
在鄱阳湖水战时,其实陈友谅和朱元璋两人到底鹿死谁手还真的很难说清。战前,张士诚攻击小明王政权的最后据点,朱元璋不得不派兵救援。而在武昌厉兵秣马数年的陈友谅乘机率领大军进攻朱元璋。而且此战陈友谅号称大军60万,而朱元璋一方则号称20万,虽然都可能有所夸大,但是陈友谅一方人马多于朱元璋是显然的。
此战的前期形势,是朱元璋的主力被吸引到了东线而且迟迟不能脱身。陈友谅60万大军从上游顺江而下,一路气势汹汹。危机时刻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率领少量兵力坚守洪州(现南昌),奇迹般坚守孤城长达85天。为朱元璋的回援争取了时间,也使陈友谅的数十万大军师老兵疲,士气下降。
朱元璋回援之后,陈友谅想依靠自己擅长的水战解决对手,于是撤去对洪州的围困,将部队转入鄱阳湖,而朱元璋则派出部队切断陈友谅的退路,然后率领水军开进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如今结果我们已然清楚,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全胜,一举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此战之中,陈友谅也暴露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公元1353年,朱元璋见义父郭子兴成不了大事,就决心单干。回到凤阳老家募兵,将少年时的伙伴,徐达、郭英、周德兴等人尽数招揽至麾下。
后来,虽然朱元璋连续两次把招募来的兵马都白送给了郭子兴,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名心腹,朱元璋一直死死捏在自己手里。正是有了这些骨干,朱元璋后来才成功积累了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一桶金。
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下和州。次年又攻下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而在这之前,他先后招揽到李善长、常遇春等文臣武将,又收留了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等亲属(收了二十几个干儿子)。身边的人才储备愈发厚实。
此时的朱元璋虽名义上仍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但其实已经是一个独立军阀了。麾下文臣武将、十万将士,皆唯他马首是瞻。整个集团的势力不算很大,但很有向心力,都是朱元璋经过一遍又一遍筛选后,筛出来的死忠粉,非常团结。
相比于朱元璋,陈友谅集团的发展就没有这么扎实了。
其实论资历,陈友谅参加起义的时间比朱元璋要早。跟的大哥倪文俊也有本事,比郭子兴之流强多了。大哥大徐寿辉的号召力相比于朱元璋的大哥大小明王韩林儿,也是只强不弱。某一段时间,两湖一带打徐寿辉旗号的人马就高达百万之众。
因此可以说,陈友谅在早期发展比朱元璋要顺利的多。
然而很不幸的是,整个南方红巾军系统,都不擅长团队建设。包括陈友谅。这帮人拉队伍的方式很直接,就是明抢兼并。
小弟杀大哥,大哥杀大哥大,屡见不鲜。
公元1356年,陈友谅的大哥倪文俊见徐寿辉不能服众,就与他争权夺利。不过倪不擅长搞政斗,很快就被徐寿辉给压了下去。
后来倪投奔陈友谅,想东山再起,但陈友谅觉得这人没前途了,再加上陈也有取他而代之的想法,就故意设了局,把他杀了。
杀了倪后,陈友谅吞并其兵马,紧接着又疯狂招兵买马,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即成为徐寿辉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一派。
尝到了吞并甜头,陈友谅把打击目标瞄准到了赵普胜身上。
赵普胜是南方红巾军元老,麾下有诸如廖永安兄弟、傅友德、丁普郎等名将。整体实力不容小觑。如果能吞并他的部众,徐寿辉就是光杆司令了。陈友谅随时能取他而代之。
公元1359年,陈友谅依葫芦画瓢,设局把赵普胜也杀了。
杀掉赵后,陈友谅一步到位,成为南方红巾军的实际领袖。徐寿辉则沦为傀儡。
到了第二年,陈友谅见徐寿辉碍眼,就故技重施,再一次设局,把他也杀了。之后陈友谅自称皇帝,建立大汉政权。成功取代徐寿辉,成为南方红巾军老大。
然而陈友谅杀掉赵普胜,却有副作用。
按计划,他原本是要吞并赵普胜人马的。但赵系将领早看穿了陈友谅为人。因而在赵死后不久,这些人集体投靠朱元璋。使得朱元璋的实力大增。
而朱元璋吸纳了赵普胜部众后,又害怕陈友谅报复自己(陈友谅握有战略先机),因此他就让常遇春提前攻打池州(就是赵普胜被杀前的地盘),夺取战略先机。这就导致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过早的爆发了冲突。
也就是说,其实双方当时都没有准备好。
另外杀徐寿辉,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远在巴蜀招兵买马,同为徐寿辉部将的明玉珍直接就跟陈友谅分裂了。
之前陈友谅杀倪文俊,这是小弟杀大哥,明玉珍管不着。后来陈友谅杀赵普胜,明玉珍也可以当做没看见。但现在陈友谅连集团老大都杀了,他这是要干啥?这天下还有他不敢杀得人吗?明玉珍感到很愤怒。
愤怒之余,明玉珍选择与陈友谅分家。也成为一个独立军阀。这导致南方红巾军系统直接分成两派。
从上可以看出,陈友谅走的路,看似比朱元璋要顺利,兵强马壮,远非朱元璋可比。但其实他的基本盘很散,死忠粉并不多,麾下部众很多都是被他强行兼并的,并非心甘情愿想跟随他。而且他没打过硬仗。
至于朱元璋怕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友谅势力如同滚雪球一样,大的太吓人。陈友谅的势力四倍于他。他还没准备好,陈友谅就杀过来了。让他心里也没谱。
公元1360年,为了报复朱元璋,陈友谅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领军元帅。全军出动,进攻朱元璋。这就是所谓的“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的过程不细说了,陈友谅中了朱元璋诱敌深入以及诈降之计,惨不忍睹。最终兵败金陵城下的龙湾。其战船,辎重折损大半。人马折损两万多余人。自此,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攻守之势易型。
陈友谅惨败后,江州不敢待了(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当时是陈友谅的国都),为了避朱元璋的锋头,他退到了武昌。
陈友谅退出江西后,镇守宜春,一直效忠于徐寿辉的欧普祥马上投靠朱元璋。其实他早就想跟陈友谅翻脸了,只是担心报复才一直没有实际行动。现如今朱元璋从安徽反扑到江西,他就顺势遣其子纳款归附。
安徽、江西丢了,陈友谅狂怒不止,他一共四个省地盘,现在丢了两个,要是让朱元璋在九江立住脚跟,反推到武昌,他就没得混了。于是在公元1362年,陈友谅决定夺回江西,再和朱元璋决一死战。
开战之前,陈友谅“三丁抽一为军”,一共拉了几十万壮丁,浩浩荡荡东下,全力进攻南昌。
为啥要说壮丁,而不是军队呢?因为陈友谅本来没有这么多兵力,他是为了与朱元璋决战才临时拉了一堆老百姓参战。这些新征入伍的人,“十人无二三惯战”。大部分都是生瓜蛋子。
陈友谅还没有与朱元璋开战,就已经蒙上了一层悲壮的阴影。
面对陈友谅来找自己玩命的架势,朱元璋当时很慌。毕竟穷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陈友谅想拉朱元璋陪葬,朱元璋可不想跟他同归于尽。但怕也没用,怕不怕,陈友谅还是会来。
于是在公元1363年初,朱元璋也集中了二十万大军,顺江东上,找陈友谅决战。
这一战在历史上很有名,即“鄱阳湖战役”。
朱元璋当时虽然兵少,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在此时帮了他。
我们知道,古代战争士卒的经验和训练相当重要,陈友谅虽拉了大量民兵,但都是乌合之众,只会徒耗给养。陈友谅真正能打的部队,还就是那几万老兵。
所以双方展开决战后,兵多的陈友谅愣是没占到便宜。他用连环战场攻打朱元璋,朱元璋就用火烧的办法,破了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
后来虽说陈友谅死于意外。如果他不是把头伸出船舱,如果不是当时恰好有那支流矢射中他的脑袋。他或许不会死。但从陈友谅玩命都没拿下朱元璋来看,他跟朱元璋之间其实已经出胜负了。
纵然说,朱元璋是双线作战,要同时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可陈友谅又何尝不是双线作战呢?
公元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登基称帝。定都重庆,明玉珍当时已经确定要东征了。如果陈友谅继续掏老本的朱元璋决战,明玉珍肯定会打他。到时候,他挡得住明玉珍?
只不过最后胜出的朱元璋,而当朱元璋攻取武昌后,明玉珍自知不敌,不敢东进,才转而与朱元璋遣使互好。
总的来看。陈友谅输给朱元璋,虽有一定偶然性,但其实双方的较量并不在一个层次。
陈友谅是一个策反董事会的经理,不是一手打下来的创始人,虽得其位,未有其量。并且最要命的是,他还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苦仗,军事指挥能力不足。他人生遭遇的第一场硬仗就是碰朱元璋。而他却没有经受住人生考验。
反看朱元璋则不同。自古以来,许多农民起义者,受过太多苦和委屈。于是有点钱和地盘了就贪图享乐,麻痹大意。所谓酒肉穿肠过。美女伴身旁,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朱元璋与这些人不同,他从乞丐做起,受了无数冷眼和嘲笑,后来他突然发了,却没有乐不思蜀。他继续爱老婆,不花心,拼命努力工作,从不放松。他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刀光剑影,生离死别后,依然没有忘记他的初心,没有贪图安逸的生活。有这种魄力胆识,他要是不成功,都没天理了。
其实真正的可怕的人,不是他有多强的军事政治交际能力,有着多高的智商。而是当他经历了万千挫折后依然可以保持初心,不动摇,不麻痹,依然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这种人最为可怕。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他和项羽的遭遇如出一辙,无论个性品行,还是性情特点都是似曾相识。
第一,靠才智而出人投地。
陈友谅和项羽一样,都从小天生神力,拥有过人的本领,在战场上往往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当然,这个项羽的勇猛的具体体现项羽要远胜于陈友谅。毕竟项羽在整个楚汉争霸中,几乎是从头到尾,每场大战都是冲在最前面的。而陈友谅尽管也勇猛,但做为“君主”的他多半还是隐在军中,“神龙不见首尾”的。
同时,陈友谅的出生也没有项羽那好,他出身贫农之家,世代以打渔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不容易在“贵人”的推荐下在元朝谋了个小官,却遭遇了官场的“潜规则”,结果陈友谅一怒之下斩杀了顶头上司,时正值天下大乱,他一不干二不休,索性扯大旗走向了反叛元朝的道路,并且归队于徐寿辉的义军麾下。
文武双全的陈友谅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义军中的“二号首长”,并且帮助徐寿辉为江南地区的“土霸王”。可以说陈友谅起义过程,也和项羽是一样的,曲折而动人。
穷极奢侈、心狠手辣,例如:鄱阳湖受挫被围后无计可施,以杀朱军俘虏泄愤。这种残暴、无法克制本身冲动的性格导致他缺乏人心拥护。
第二,因缺憾而失去人心。
一是弑主。
陈友谅成为天完政权的“二号首长”后,为了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窝里斗”的方式残忍害死丞相倪文俊,从而达到了彻底“架空”主子徐寿辉的目的。后来,索性以欺骗的方式把徐寿辉骗到自己的大本营,然后以铁锤残忍地锤死了主子,随后自称为为王,国号“汉”,史称陈汉政权。这个过程和项羽在入关中后,派人弑杀“主子”楚怀王如出一辙。这样做的后果当然也是很严重的,弄得部下众叛亲离,人心惶惶。和项羽弑杀义帝后,不少将士转投刘邦季一样,陈友谅弑主后,不少天完将领如傅有德、丁普郎等因为寒了心,怒而转转投朱元璋去了。弑主是不忠之举,这样导致了陈友谅的声望与日俱下。
而此消彼长,朱元璋因为善于用人,而且一直尊敬明上的主子“小明王”,因此获得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和声誉。
二是孤傲。
陈友谅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他和项羽一样,一方面是多疑,对部下总是“不放心”,怕他们拥有自己的势力,怕他们夺权,怕他们谋反。总之,这一个怕字让他更多的是防,为此,他牢牢地握着手中的权,让部将的才干得不到发挥。长此一往,也使将士们寒了心,或离去,或消沉,团队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战斗力也就得不到发挥。
另一方面刚腹,他和项羽一样,是眼里揉不下一粒沙的人,只能听好的话奉承的话,而不能听好的意见和劝谏。陈友谅手下有员超级大将叫张定边,他们两人还在起义前就是结拜兄弟,举事后,张定边对陈友谅忠心耿耿,誓死追随,献言献策,尽职尽责。但是对于铁杆哥们张定边的良言,固执孤傲的陈友谅往往是“塞耳不闻”。陈友谅和朱元璋PK时,朱元璋为了消灭陈友谅强大的水军,采取了请君入瓮的办法,使出了反间计,派出原本是陈友谅的手下的康茂才诈降。陈友谅准备“赴宴”时,张定边对陈友谅进行了生死劝谏,但陈友谅没有采纳,结果陈友谅中朱元璋的埋伏大败,精简水军几乎殆消灭亡。而与此同时,朱元璋及时组织训练自己的水军,被齐短板,不出几年,就建立起了一支强大水军。这也成了最终战胜陈友谅的重要原因。
另外,还有偶然意外的因素所在。在鄱阳湖决战中,陈友谅有几次一举歼灭朱元璋的机会,但阴差阳错地错失了,后来,朱元璋反击时,陈友谅大败后逃亡时,却意外中了流矢而亡,使得他失去了“东山再起”和“卷土重来”的机会。
元朝末年,为了反对元朝暴政,天下群雄揭竿而起,到后期,实力最为强劲的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人。其中陈友谅则是后来居上,成为三人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可是实力至上的陈友谅最终还是败给了朱元璋,这其中又经历了什么呢?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穷苦草根出身。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上门女婿,生活自然也就不轻松,但在这个清苦的家庭里并没有埋没陈友谅的志向。从小他就非常有远见,父亲看到他的志向后,倾其全力送他读书习武,功成后他还做过元朝的县吏。作为一个有远见之人,这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后来趁天下大乱之际,他投身红巾军,在这战事残酷的生死环境下,陈友谅却混的顺风顺水,一路功升元帅。多年穿梭于军营之中,他把自己炼就成一个狠角色,喜欢用权术控制其手下部属,性格也变得过于自信,偏激和固执。甚至他的恩人兼主子徐寿辉他也没放过,亲手灭了他。坐上了东路军的第一把手,甚至接替了徐寿辉“天完国”的帝位。
手中有了军权后陈友谅行事变得疯狂起来,一路扩张过后成为了长江以南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他的军队战斗力强悍,军事素质过硬,有近百万的精锐之师,更有稳固的湖广一带作为大后方。自称皇帝后便有了东扩夺取应天府的想法,论实力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可惜此时的陈友谅在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非常多疑。但是朱元璋则是一个善于韬光养晦的谋略家,也很会抓陈友谅的弱点下手,此时的朱元璋并不真正怕陈友谅,最怕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起来对付他,因为从种种迹象证明陈友谅和张士诚有联合的意向。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他先派人直取广信府,断其后路。然后设计用陈友谅的好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上当,当即挥师东下,来到江东桥才发觉上当,结果与以逸待劳的朱元璋交战以一场大败收场。随后接连丢失了大部分疆土。这场战争史称“龙湾战役”,这场战争也成了两军实力的一个转折点,使其朱元璋的实力超过了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
眼看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丢失了,陈友谅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在众部下的极力劝阻之下依然还是我行我素,举全国之兵,孤注一掷。调集了六十万精锐之师发动了对朱元璋的讨伐,而且这六十万之众大都是海军。第一战就选择了朱元璋的军事重镇南昌,这一战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陈友谅倾尽全力的攻击下,遭到了朱元璋侄子朱元正的超强抵抗,在这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硬是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死死拖住,没有前进一步。由于战事时间的延长,军队死伤严重,士气也变得非常低落。这时朱元璋就利用陈友谅军队的弱点,用金钱和权力诱惑他的士兵和将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部分士兵和将领们都偷偷开小差了。
由于兵员减少,士气低落,陈友谅发觉情况不对后,带着剩下的将士们经水路逃跑。朱元璋乘胜追击,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陈友谅几乎全军覆没。据史料记载,当时鄱阳湖的湖水全部变成了红色,陈友谅最终在逃至泾江口途中惨遭中箭而死,不胜唏嘘。陈友谅败给朱元璋最大的原因还是败给自己的性格和做人。
我是阿贵,喜欢了解一点历史小
知识,喜欢就点赞和关注我吧,欢迎朋友们赐教和鞭策,让阿贵也学习学习。??????@问答 @头条号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结束了元朝末年的军阀混战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陈友谅是谁呢?在武侠小说家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教主张无忌,有个义父是金毛狮王谢逊,而谢逊在少林寺卧底的反派师傅就是成昆,而成昆还有个徒弟就叫做陈友谅。这个陈友谅呢,就是以历史中的陈友谅为原型塑造的。
陈友谅可以说是元朝末年的一代枭雄了,曾经割据一方,建国封号,自立为王。可以说是比朱元璋得势更早。
历史的胜利者从来不是按照先来后到安排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势。
公元1363年,距老朱建立明王朝还有五年。这一年,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老朱在鄱阳湖上用20万兵力打败了有60万兵力的陈友谅。一个打三个,不只是体力上的较量,更多的是气势、心态的较量。
老朱自幼贫苦,祖上至少三代贫农,给地主放过牛,出家当过和尚,只为了能混碗饭吃,不至于饿死。磨难造就了老朱,在差点活不下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老朱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造反。
这时候元朝气数将尽了,这天下不会太平了,就和秦末一样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汤和是老朱第一个战友,也是给老朱写介绍信去投奔郭子兴的军队的。老朱在这里很快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作战勇敢,沉着冷静,最主要的是很讲义气,这使得他在军队里很快有了崇高的威信。正符合了西汉时期的杨雄所说:君子要能屈能伸,刚柔并济,这样才能办大事。老朱在军队里的种种表现都被老大郭子兴看在眼里,很是器重他。
就把最疼爱的义女交给给了老朱,可见郭子兴对朱元璋的器重,这女子也就是朱元璋称帝后的马皇后。从此老朱势不可当,郭子兴这个小池子怎么能容下老朱呢,老朱太强了,老大郭子兴难免心生嫉妒,对老朱厌恶起来,老朱也是聪明人,很快找了个理由,离开郭子兴自己单干。
其实很多人都见不得部下的才能高于自己,显得自己无能,但是真正能够容得下比自己有才的部下,这样的领导,才能办大事。
打仗,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老朱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不仅在于自己的军事能力,更多的是识人的能力,老朱能够知人善任,对待下属好啊,下属就十分乐意为这么好的老板效劳。
我们接下来反过来看看陈友谅,陈友谅可是个文化人,当徐寿辉的部队来到陈友谅的家乡后,小伙子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老板徐寿辉的军队。徐寿辉就和一些江湖人一样最讲究兄弟义气,有最讲究义气的肯定就有对此嗤之以鼻的,丞相倪文举就是这么个人。此人虽然博学多才品质却不行,企图暗杀自己的老板,事情败露后只得夹着尾巴逃跑,跑到哪里去了呢?黄州,陈友谅的老家。倪文举可以说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并且很相信他。
可惜投奔错了人,陈友谅表面友善地接待了他,而后为了讨好大老板徐寿辉,手刃了倪文举的头。徐寿辉本人没多少才能,身边的能人逐渐被陈友谅弄死后,自己也被陈友谅干掉了。讽刺的是,徐寿辉是愿意交出权力自己做小的,陈友谅这等心狠手辣之徒怎么可能放过他。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取而代之,在风雨飘摇之时,登基称帝。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生死大战发生了鄱阳湖,水战。乍一看都会觉得老朱必败,陈友谅的兵力可以说是有压倒性优势。然而骄兵必败,陈友谅有强大的武器,众多的士兵,然而他已经丧失了战争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人心。手上沾满自己人太多鲜血的人是走不长的,士兵也是人,不是钢铁人,都有自己的感情,都希望自己有更好的选择。打着打着,陈友谅的部队人心不和,有的已经去投奔了老朱。
放眼望去,老朱这边有众多的优秀将领,谋士刘基这时候也加入了老朱的阵营。陈友谅败给老朱这就是必然的了,无论从哪方面看,陈友谅都在没有很朱元璋一争高下的实力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