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2020-10-07 20:31阅读(66)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美国忙着呢,忙的四脚朝天,不亦乐乎。世界大战已经开打了几年,美国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参战是迟早的事,而且肯

1

美国忙着呢,忙的四脚朝天,不亦乐乎。

世界大战已经开打了几年,美国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参战是迟早的事,而且肯定是和德国日本开战,在太平洋地区和日本美国的确是在卖给日本钢铁石油,但是卖着卖着,美国也发现不对劲了,美国一开始想中国日本两头挣钱,中国是卖给一些飞机什么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发现是日本彻底占领了中国,那么这样一块和欧洲差不多大的地盘就全是日本的,而且这块土地上的资源和人口将极大的弥补日本本土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日本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以后,那么到时候这个太平洋可就容纳不下日本和美国两个大国可就不好说了。


美国发的战争财,钱数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数量。

不过这个时候,美国和当时的苏联一样,都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美国的情况比苏联好一点有限,美国当时的经济凭借发战争财已经有所恢复,而这个时候是要开始扩军备战了。但是,美国和苏联一样的问题,缺人缺武器。

美国的正规军在1939年只有不到35万人,这里边不算20万国民警卫队,其中陆军约19万人,海军15万人,当时美国陆军据称是排在包括葡萄牙????之后的世界第26位,而这对于一个准备要参加世界大战的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相较于苏联的扩军备战,一个是美国有钱,有道是有钱好办事,而扩军备战就是要大笔的花钱,还有一个就是美国的工业产能足够,能够迅速的为扩充的军队提供充足的武器,还有一个就是美国有两个大洋的庇护,战火对于美国本土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军工厂就不用一边搬家,一边增加生产。

但是,美国面对的问题也很复杂。一个是缺人,美国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有军事传统的国家,虽说美国国内不禁枪,但是会玩枪不代表会打仗。而且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不是光玩枪就完了,还需要学习各种战术以及管理部队等等,这些可不是光从学校里边学习就完了,学完了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美国当时是充分发挥自己在国民教育方面的优势,从在大学生中开办预备役军官后备团,这样就是缓解了军官的问题,但是这种军官的指挥能力还是需要在实战中磨练,就像兄弟连里边,有温斯特这样能打仗的,但是也有索博那样不会打仗的,而如何能把那些不会打仗的剔除来,就只能是通过实战的考验了。
二战前的美军是这个样子,钢盔都还在用一战时期的旧货。美军的步兵师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在开战前美国人就在计划怎么把带毡帽的军队,换成车轮上的军队。


其他国家的步兵,那就是步兵,真的是用脚步来移动自己,用骡马拉大炮。上边的那两张是德国神圣的骡马帝国,下边这张好像是波兰的。


但是,就算是这样要把一只只有三十多万人的军队,扩充到最终的1212万人,并不容易,而且美国军官的水平一直只能用凑活来形容。
这些装备都还在测试,美军在二战中恐怕是唯一一支能够完成了全面换装的摩托化军队,苏联人如果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换装,那德国就不会打苏联了,没准就真的是苏联主动进攻德国去了。

武器的问题同样严重,前一段时间是德国用扫把涂黑了代替机枪训练的故事,这种事在二战前的美军也不是没干过。而且在重武器方面,尤其是陆战武器中,美国除了汽车其他的武器比如坦克大炮都缺乏技术积累,虽然克里斯蒂结构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在二战前是没有象T-34那样优秀的坦克,而火炮当年,还是用的是法国一战时期的155老炮,后来通过改进,才成了长臂汤姆,而改进这些武器都是需要时间。而美国人在二战前,这些事情也是需要忙一阵子的。

剩下的就是如何参战的问题了,罗斯福特意是不断的制造舆论,把德国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是抖搂出来,为自己以后参战做一些铺垫。还有就是等待时机,这里边还有把珍珠港说成是苦肉计的阴谋论的,反正我是这么看的,美国和日本迟早要打起来,就看在哪里了,美国人没有料到的是日本人敢于冒那么大的风险偷袭珍珠港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2

孤立主义与大萧条

要扯淡美国二战下场开片之前的作为,咱们不妨把眼光拉远点,从一战结束说起。有句玩笑话叫《凡尔赛条约》是大家都不满意的条约,这说法很有道理,喊出弱国无外交的除了中国,还有意大利、德国、日本.....连战胜国法国和美国也不是很满意。

美国人的不满在于他们积极参加一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没有取得足够收益(仅指国家收益,资本家对收益很满意的,一战期间美国的出口暴涨近一倍)。所以他们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联。整个美国孤立主义情绪开始蔓延,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少管外面那些破事儿。

当一战士兵回国后,这批很有钱的壮劳力迅速拉升了美国的经济和生产能力,各种新技术蓬勃发展,他们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来临。但这种爆炸式的增长也快速拉升着消费债务,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溃,大萧条时代来临。

中立法案与经济复苏

在国人的贫穷与愤怒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接手了这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国家,开始试水“罗斯福”新政。但经济的复苏是一个缓慢过程,到1935年东亚和欧洲局势开始险恶时,他们仍然没有挣脱出泥潭。

为了不让国家再次被拖入战争,也是为了顺应孤立主义情绪,1935年8月31日他们通过了《中立法案》,不向任何参与国际战争的国家出售军火。这一年正是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开始扩军的年份。

但这个《中立法案》其实并非不可调整,大抵就跟我们签很多活动须知一样,肯定有一条是最终解释权归活动方所有。《中立法案》只是为了确保美国不会被人拖累进战争,但并没有堵死自己赚钱的渠道。

比如参战国可以通过第三方购买军火,再比如他们只是不卖军火,可没说不卖军火原料的。钢铁、石油、橡胶之类的还是敞开供应的,而且价格也越来越高。换言之,《中立法案》可以看成是对交战国家的变相经济封锁,让这些国家越来越依赖美国的原料深加工能力。

而且《中立法案》让美国连快递费都省了,必须现金购买,还得把物资自己运回去。整个二战初期,美国的生产机器几乎开足马力,失业率一降再降,可以说让美国走出大萧条泥潭的未必是罗斯福新政,更大的因素是二战出口,为了卖鬼子钢材,他们连纽约的电梯都拆了。

租借法案与下场收割

时间很快到了1941年,几乎所有参战国都打红了眼,现金流也不在充裕。罗斯福贴心的批准了《租借法案》,虽然当时国内有法案会把美国拖进战争的质疑,但这个已经有明显倾向性的法案还是对美国很有利的。

因为法案援助的是战争弱势方,利用这套法案可以让整个战争恢复相对均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停止向鬼子提供原料也不是不行的。事实上也正是这部《租借法案》帮助同盟国打赢了二战,同时也确实把美国拖进了战争。

没了原料供应又被要求退回东北的鬼子又赌了一回国运,他们偷袭了珍珠港,试图打断美国在太平洋上对东南亚的联系,从而取得东南亚重要的战争资源。收到攻击的美国顺理成章的直接参战,开始亲自下场收割鬼子和德棍。


以上就是美国在参战前的大致轨迹,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在利用外部战争的机会恢复大萧条的创伤,两边做买卖发财。吐槽机是个实用主义者,大抵上觉得这种行为没啥值得吐槽的,换成是谁都会这么做,包括现在混的人模狗样的瑞士和葡萄牙。

3

实际上,与众多人认识的不一样。

??陆军扩张是关键

美国很早,请注意,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才对德宣战。但9月1日当天,罗斯福签署命令,任命陆军副部长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同时下令扩军。执行人就是马歇尔上将:

当时,美国常备陆军只16万,这显然是不可能参加世界大战的。所以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前一天,美国陆军已经缓慢但持续扩张到了160万。

??以谁为敌很重要

德波战争令世界哗然。但美国不想太早卷入战争,尤其谁是敌人的问题很重要。

就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常凯申不愿轻易对日宣战一样。美国同样需要观察局势与判断加入谁更能够产生最大效益。

显然,美国不会参加强势集团,锦上添花的事不想做,也不会分得什么好处。美国只会加入弱势集团,利用强大生产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地位,就如美国1917年在沙俄革命后协约国危急时刻加入一样。

罗斯福宣战演讲与签署对日战争宣言:

??让盟友先流血吧

同样,美国既需要时间扩军备战,也需要盟友流更多的血以消耗敌对力量。

1940年5月,法国陷落。

请注意,所有世界大国中,有两大国家领导人向希特勒发出祝贺电报,一是斯大林,二是罗斯福。

意外吧?

当然,罗斯福期望德国占领法国后收手甚至与英国和谈,最终形成德国陆军英国海军合作围剿苏联的局面。但英国拒绝放弃,所以德国发起海狮计划,预备登陆而最终征服英国,这当然不符合美国的期望。

倘若英国投降或者退出战争,希特勒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整个欧洲并不逊色于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与人力资源,想一想今日欧洲联盟变成一个德国主持的合众国,罗斯福能睡得安稳嘛?

因此,美国逐步推进租借法案,向英国及苏联也包括中国提供资金与物资支援,实际希望英中苏能够多消耗德日力量。

而自1940年10月开始,在美国确定将最终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后,全国就登记了男性公民1600万的兵役。

1940年海军征兵广告:

??美对日态度

需要清楚一件事,日本自1902年英日同盟开始,就是协约国体系成员,与英法及后期的美国是各有需求的同盟关系。

英日同盟一开始针对沙俄,也是各有算盘的事,英国需要用日本堵截沙俄自远东南下扩张海洋势力,但默认长城以北属于沙俄势力范围。日本向中国方向扩张,与沙俄进行战争就更需要世界霸主英国的支持。

总体上看,英美法的利益是一致的,不允许日本南下,希望日本承担堵截沙俄南下的责任并默许日本与沙俄争夺中国北方。所以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无力向南扩张势力,与日本结成仇恨,被迫转移注意力回欧洲,与德国对峙。

苏联成立后被协约国封锁干涉,但由于英法均被一战严重削弱,唯一获得巨大发展的美日则被九国公约困住手脚,无法在远东地区夺取更多利益。因此,一直对英日同盟关系耿耿于怀的美国,实质上是在纵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具体表现就不用多说了。

坦率说,若非德国1940年过于强势,日本于1940年9月27日赶船参加三国军事同盟条约,则日本后期极可能加入美英。可别说什么反cp协定,那并不针对英美。

请注意时间顺序:1940年5月法国投降及随后的海狮战役计划,德国对美国关系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愚蠢的日本以为英法没落就与德国结盟,美国当然会视日本为即将开战的重要敌人,才逐步收紧对日贸易逼迫日本退出中国。这是美国的阳谋,日本怎么可能于1941年退回到1937年前的状态?

4

之前回答了:二战的时候美国可以造150艘航母,为什么现在只能造10艘,这样一个问题。我给的答案是:需求,没那个需求。

谈这个不能只看现在的航母比二战的航母高级了多少,难度提高了多少,同时也得看现在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比二战时提高了多少。航母的建造难度在增长,但人类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在涨,而且这几十年来是暴涨。实际上现在造航母的难度和二战时造航母的难度是一样的,没变。现在人类造隐身机,和二战时期造螺旋桨战机,难度也是一样的,没变。都是人类拿出顶尖的技术造当时顶尖的装备。

现在不打世界大战,没人能在海上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它也就没必要大量的造航母。美国其实有4艘重型航母就已经天下无敌了,他造10艘,属于上了保险,更不会有人能打败他。再造140艘,1400艘也是这么回事。也不打世界大战,平时养150艘航母明显是浪费。到退役的时候,退150艘旧的,再造150艘新的,太扯淡,拖累经济发展之类的话都没必要说了。

简单的讲,航母的建造难度和生产力水平,得把这两件事综合到一起来讨论,只看现在的航母有多复杂,是没意义的事。

然后有朋友留言说:现在美国的船厂没这个实力了。

这就和现在这个问题联系上了。

美国现在依然有造150航母的实力,但能不能今天马上就开工?然后像二战那样航母下饺子?

不能!他需要时间去准备。

美国要是觉得自己需要150艘航母,他得从筹备资金开始,国会批,然后改造、扩建船厂,甚至要建全新的船厂。这期间还得买各种造航母的设备,而生产这些设备的工厂也需要新建......得先建机床厂,螺丝厂才能一步步轮到建造船厂。钢板厂、雷达厂、声呐厂、锅炉厂......这些都得提前建。甚至从源头的矿场到运输的铁路,这都得新建。然后工人呢?需要培训。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需要整合,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统一行动起来,再来个合理规划,1年的时间就没了。

美国有造150艘航母的实力,但想把这种实力转变成真实的生产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准备,最低、最低:4年。准备了4年以后,新船厂功能齐备了,原材料备足了,工人都到岗了,这才能开始全力造。

问题说:二战参战前,美国在忙什么?

他就是在忙这些。

一直想写个系列文章,题目是:战争是件很麻烦的事。不是说皇上一拍龙书案,立即10万大军就兵发幽州了。即便是古代,想大军挪个窝,你也得提前把银子、粮食先备足了。没银子,部队都出不了军营,需要开拔费的。

打仗,尤其是大规模战争,都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去准备,三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跟航母的道理一样,如果真打仗,你可能需要1亿发炮弹。但在和平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真生产1亿发炮弹存着。太浪费,影响经济、生活。存几年,过期了,销毁,再造1亿存着,不等打仗,自己先拖死了。所以正常国家都是只造100万发,临时应个急。真有战争危险的时候,再加班加点的造。而想大规模造炮弹,又得是先从新建炮弹厂、新建厂房、新买机器、新培训工人......开始,一大堆烂事。

战争需要一个准备过程。

二战,为什么是希特勒率先发动了进攻?就是因为德国最先完成了战争准备。他先把飞机、坦克、大炮、炮弹......生产出来了,他先把部队训练好了,那就得先动手。就像我们现在聊二战,说到初期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绥靖政策,很多人还说什么英法想祸水东引,张伯伦昏聩,这都是文革的教材了。英法初期没能主动出击,答案非常简单:没做好战争准备。

英法当时还处于经济危机的末期,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没能力去准备战争。士兵没训练好、部队没组织好,缺少粮食、弹药。他们根本没办法主动发起大规模作战。

但是从希特勒入侵波兰开始,英法就已经铁了心要跟德国打了,这时候美国也已经站到了英法的一边。美国的参战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和一个契机的问题。所以当时英法对战争的态度是:拖。等我自己经济好转的,等我们完成战争准备的,等美国的援助到来的......英法是想等一等再和德国拼命,等多久呢?两年!英法想完成战争准备,兵精粮足,弹药充沛,还得再等两年,然而希特勒并没有给他们两年的时间,迅速灭了法国,把英国赶出了欧洲大陆。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这期间是2年零3个月,而即便是这样,美国依旧没有完成战争准备。是日本的偷袭大大加速了美国的战争进程。又熬了一年,美国这台战争机器才算彻底开起来,军舰、飞机、坦克铺天盖地的生产。

二战美国总共动员了1250万的部队。400万在海外作战,850万在国内做后勤和预备队。但在二战开始前,美国总兵力不到50万,陆军三十多万,海军十几万。也就是说几年间,美军数量翻了25倍。养50万兵和养1250万兵,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二战前的50万,基本上是属于维持治安的,扩建起来的这1250万是用来打恶仗的,训练、装备、后勤不在一个层面。战斗机、战舰、坦克、大炮的数量也要几十倍的增加。人数涨了25倍,成本是涨了100倍。

对于美国高层而言,参战,是必然选择。但是,美国当时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不参与欧洲事务是国父华盛顿定下来的百年大计,所以在国内,在老百姓心里,依然认为欧洲的战争跟美国没关系,美国人没必要去为欧洲人流血。这就导致美国的战争准备进行的比较慢。希特勒在欧洲开打,美军的高层也开始着手扩军,但这个军也不是说扩就扩,得先选将。把马歇尔、麦克阿瑟、巴顿......这些参加过一战,有战争经验的将领先组织起来,把军、师、团、营的高级军官先选好,把部队的骨干先打造出来,然后才能扩军,这又需要时间,一年、两年。你不能直接招1250万士兵,没军官管理,对不对?那不乱套了嘛。

美国参加二战这是必然的,美国高层自己心知肚明,英法盟友知道,希特勒也知道。所以希特勒一直保持对美国的忍让,不给美国参战的借口,然后想尽快消灭苏联,在美国参战前,控制住整个欧洲,这样美国就打不动他了。但这个时候,日本猪队友袭击了珍珠港,直接把美国拖了进来。

美国的高层知道自己一定要参战,也一直在做着准备工作,比如说扩军、打造骨干。扩大军火生产,对自己老百姓说这是做生意赚钱,其实扩建工厂,也是为了以后自己用方便。这些前期工作进展确实是慢,但他也确实是在做。当时美国的老百姓看不到参战的好处,不支持政府参战,在美国国内甚至有纳粹的信徒,所以美国高层这些有远见的人也不能大张旗鼓、放开手脚的准备战争。

二战总共打了6年。

德国进攻波兰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没直接参战。但他依然在默默的做参战准备。把一些精锐的部队已经建立起来,军工厂的产能也很大。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甩开膀子进行战争准备了。军队扩编、造船厂、军工厂扩建......这段时间属于边打边建。到了战争的最后两年,美国的战争机器才算完全的开动,把实力彻底发挥了出来了,这才有了一周造一艘航母,一天下水一艘战舰的疯狂。

美国用了最低4年的时间才算把战争彻底准备好。

这就回到了咱们开始说的,美国现在依然有大量造航母的实力,但也依然要准备时间。拼尽全力准备4年,才能又回到二战末期的状态。而且还得需要像珍珠港被袭击后那样,美国上下一心,群情激奋。

聊军事我们会经常看到两个词: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

所谓的战争准备的过程就是平时经济想战时经济转变的过程。最简单的例子,平时这是一家拖拉机厂,到了战时就得把它改造成坦克厂。而政府想把拖拉机厂改造成坦克厂,那就得把准备用来发展经济的钱投到这个改造过程里。而把整个社会的企业都打造成兵工厂,这肯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美国在参战前是在为这些事做准备,做铺垫。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契机来了,立即放开手脚,火力全开。

英法前期的软弱是因为他们的平时经济还在危机之中,在粥都喝不上的情况下,把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肯定是极其吃力。苏联前期的吃亏也是没做好准备。最后在莫斯科挡住了德军,为工厂争取到了时间。当苏联完成了准备,拖拉机厂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T34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就完了。

5

美国在磨刀。

6

战争从来不是在单纯的依靠武力对决,追溯本源,战争的本质是在进行利益划分,在19世纪之前的战争,各国之间掠夺的主要还是土地资源,19世纪后随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战争掠夺的资源逐渐转向了资本。

19世纪末的美国

在一战中崛起的美国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受益最多的国家。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体系逐渐发展完善,而欧洲局势却逐渐动荡,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带来的还有大量的资本,美国经济迅速的发展起来,当时美国和欧洲各国都保持着商贸关系。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德,俄等国相继参战,战争规模不断的扩大,随着战争日趋激烈,大量物资被消耗,因此参战各国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开始大量的往美国进口物资,像美国贷款,美国在战争最初的几年里赚得盆满钵满,其实美国完全可以不参加战争,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战败国的贷款可能就收不回来。

美国参加一战的新兵们

1916年是一战的转折点,接连三场大规模的陆地战役几乎宣告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的胜利,战场形势日渐清晰,1917年美国参加了战争,这样一来,战后作为胜利的一方自然有权向战败国提出赔偿条件,同时美国是胜利一方,在战后的分赃大会巴黎和会上,也可以合理的要求自己的利益需求,美国在付出极小代价后,成为了一战中的最大胜利者。

二战中,为何美国迟迟没有投入战争?

相比之下英国,法国在一战中,几乎损失了一代的年轻人,所以在二战前,他们尽可能不被卷入到战争之中,这给了德国崛起的机会。一战后美国迎来了一段工业大发展时期,虽然之后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在他推行新政下,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富兰克林·罗斯福

欧洲希特勒上台了,法西斯主义也开始在美国蔓延,罗斯福一直提防着法西斯主义,当希特勒领导的德国逐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时,罗斯福也曾抱有幻想,希望德国在吞并了一些小国之后能见好就收,毕竟德国和美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不到万不得已美国也不想和德国撕破脸皮,但是很快罗斯福就不在对纳粹德国抱有幻想了,只是尽量减少双方的合作。

罗斯福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大量向国外出口商品,日本,中国,苏联,德国,另外还提供贷款,工业原材料,到各种生活用品,美国是两头赚钱,必须得说日本和德国的扩张,美国是有很大功劳的。虽然美国和日本进行着大量的商业贸易,但是美国政府却一直认为,随着日本海军崛起,美日之间必将在太平洋爆发冲突,但是要让民众支持战争却非常困难,1941年美国对日本禁运一切战略物质。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

日本被逼上了绝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成功激怒了美国民众,美国政府早就在等这一天了,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和美国相比,不论是资源储备,或是工业体系完全都不是一个量级的,日本舰队也没有袭击美国本土的能力,战争在美国参战时就进入了倒计时,资源枯竭的时候,也就是日本战败的时候。

结语

因此在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没有参加战争,这是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在二战早期,战争形势并不明朗,对美国本土也没有直接影响,美国没有参战的必要,之后德国,日本崛起,并出现了扩张倾向,甚至威胁到了美国本土的安全,美国政府想要参战,但是美国人民,大发战争财的企业家们并不愿意参战,之后美国对日禁运战略物质,日本被逼上绝路,空袭珍珠港,美国民众被激怒,美国政府如愿以偿加入到了战争中。

日军空袭珍珠港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

在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中后期的各种物资都由美国提共的

8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之后两年中,德国陆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对欧洲进行了一次扫荡,包括法国在内的大半欧洲国家均宣告沦陷。按理说,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显然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也是一直想参与的。但直到1941年12月,在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起突袭之后,美国才正式介入了二战之中。

(德军攻打波兰)

那么,在二战初期以及之前的一段时间,美国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所有参战国都不太满意的一次战争。抛开割地赔款的德国和被肢解的奥匈帝国不谈,就连战胜国,也没有能得到他们所满意的利益。尤其是美国,在战争后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所得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

再加上一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让全世界普遍对战争产生了排斥和反感。因此直到30年代,美国国内依然是奉行着孤立主义的。

1935年,美国颁布了《中立法案》。该法案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立法禁止直接或是间接向参战国进行物资出口或是经济贷款(该法案并未在中日战争中实施)。

这条法案的推行,让反对战争的孤立主义者心中大定。但随着纳粹政府开始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活动,而英法等国又采取了绥靖政策。美国开始渐渐意识到了危机。

事实,上在当时的世界中,并没有什么国家能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发展与强大,除非欧洲统一,形成一个超级大国。因此美国政府对于欧洲的策略,一直是奉行孤立主义,维持欧洲均势,让大国相互制衡。

(罗斯福总统)

但随着德国的异军突起,尤其是连法国也遭到横扫之后,欧洲的均势显然已经被打破。《中立法案》已然不再适用于那个时代了。

但由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根深蒂固,罗斯福颁布的每一份文件,几乎都会被所有人盯上,因此,他根本没有办法向盟军集团输送物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输送物资不行,那么,改成租借总没问题了吧。

于是,1941年3月11日,美国正式通过了《租界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会有偿地向盟国提供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物资。

至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盟国,而不是支援如日中天的德国,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

首先,美国想要在欧洲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须支援弱势的一边。如果支援德国那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根本无法得到太多利益。

其次,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强大,将会在日后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美国必须坚持奉行欧洲均势的这一原则,才能够不断发展不受到遏制。

此外,法西斯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美国想要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要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如果能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对势弱的盟军施以援手,那么就能够大大地提升国际地位了。

《租界法案》的通过,使无数物资和装备送到了盟国手中。这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尤其是对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从欧洲发生动荡开始,罗斯福就根本没有打算做一个看客。1939年,美国的常备陆军只有几十万人,但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国陆军人数已经突破了160万。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对于这场战争,其实是早有预谋的。

美国虽然有预谋,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动手。他们再等待机会。而且他们知道,日本肯定最先熬不住,要先下手。只有日本先下手,才能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参战,才能打赢这场仗。

(珍珠港事件)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怎么知道日本要先下手呢?

事实上,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也许并没有想到。但在《租界法案》通过的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反而开始慢慢降低。日本是个岛国,没有了美国的资源出口,根本就无法在战争中维持多久。而留给他们的路,只有北上入侵苏联和南下入侵东南亚两条。

即使日本打下了苏联的远东地区,但那里的贫瘠,也根本无法改变日本资源短缺的事实。况且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早已经领教过苏军的厉害。如果日本选择北上,无疑是让战争资源更加短缺,完全是自寻死路。

而南下策略则显然不同。虽然东南亚国家都成了大国的殖民地,入侵东南亚等于入侵美国,但毕竟那里资源丰富,日本肯定是大有收益的。

因此在美国看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必然会入侵东南亚。到时候美国就能名正言顺地对轴心国宣战,进而达到参战的目的。

不过美国可能没想到,日本竟然想直接摧毁美国的海军力量。这最终致使美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地加入到盟军阵营之中。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9

美国之所以迟迟不参加二战,主要是因为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策略,不愿意过多的参与欧洲国家的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的霸主,美国只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在军事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美国和欧洲强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强国越是打的不可开交,对于美国来说就越有利。

实际上一战时期美国也是采用了孤立主义的策略,一战中美国向交战双方提供物资,最后还获得了战胜国的身份,成为了一战的大赢家。美国能够奉行孤立主义,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美国周边没有任何强国,大西洋和太平洋为美国提供了很好的屏障,轴心国根本无法直接攻打美国的本土。二战爆发之后,美国仍然想要像一战时期一样,先赚够战争财,最后再找能够取胜的一方合作,获得瓜分世界的机会。

二战前期美国也曾经向轴心国大量出口国物资,日本绝大部分的石油资源都是进口自美国。不过二战时期的德国过于强大,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击垮了法国,并且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日本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且对美国的东南亚地盘虎视眈眈。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虽然美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美国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美国在经济上封锁了日本,同时给苏联和英国提供物资,已经倾向于同盟国一方。

不过当时美国国内民众都不支持参战,一直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才开始支持开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正式对日本和德国宣战,成为了二战中的主力军之一。假如没有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与二战的时间肯定会向后推延,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只要战争还没有决出胜负,美国越是晚参战,对美国好处就越多。

10

自1939年德国对荷兰发起闪击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就被拉开,世界大国都投入到了激烈的战争之中。在欧洲,英法国家纷纷对德国宣战,以此来制止德国的野心。而在亚洲,中国抗击日本已数年之久。纵观整个世界唯一还没有加入战争的大国也只有美国。

美国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它身居美洲大陆,周边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其造成威胁。而别的国家想要入侵美国就需要跨过漫长的海域,通过美国层层的岛屿封锁才能够到达美国本土,所以说美国非常之安全。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以后,美国政府才正式宣布加入世界大战,而这距离1939年已经有三年之久了。那么美国在这三年里都干了什么?它们为何迟迟不加入世界大战呢?

1929年,美国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资本急剧流失,很多投资商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穷光蛋,整个社会马上就快要濒临变革的边缘了。挽救美国刻不容缓,所以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恢复经济,使国民生活回到正常水平。1932年罗斯福总统开始经济改革,比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等一系列法令,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一直在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加强对外贸易。虽然说危机有所缓和,但是仍然没有回到危机前的水平,民怨依然沸腾。对于底层的民众来说,他们目前所希望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绝对不是走向血肉横飞的战场。而对于政党来说擅言开战的话将会失去民众的选票,在这样一个民选政府的国家里失去选票无异于是失去了生存根基。此外美国是一个纯正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眼中利益远远大于情分。虽然说英法跟美国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坐山观虎斗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不管双方哪一方受到损失都将有利于美国,由美国建立起战后新秩序。
就像是罗斯福总统所说“我们必须成为强大的民主兵工厂”一般,二战期间美国轻重工业火力全开,轻工业领域主要生产布匹,药品,重工业领域则是发动机,坦克,飞机,航母,枪支等等东西。在当时美国制造几乎占据了全球半个市场,尤其是军火行业。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军火外卖商品和提供劳务约491亿美元,美国军火生产使得人人就业,户户发财。美国在二战期间害提出了《租借法案》,法案规定只要是被总统认为被援助国家的国防有助于巩固美国国防,美方就可以为其提供援助。当然说起来是援助,其实就是美国掠夺弱国自然资源的一种方式罢了。被援助国家被迫以同等量的矿产或者是其他自然资源的开采权作为抵押,美国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即使有的国家知道吃了哑巴亏,但处于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当然二战期间的美国不仅是贩卖武器弹药,他们也贩卖能源,比如石油。当时世界主要产油区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而开采权则控制在美国和英国手中。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一部分石油就是由美国所提供。只不过后来日本触碰到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以后美国就断掉了给其的石油供应,从而引发了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战争。此外二战期间很多国家的货币都贬值了,美国向贸易国家提出如果要进行贸易的话不能使用货币,只能用黄金进行交易。所以到战后美国的黄金储备达世界总储备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除了借二战发展经济以外,他们还在不断研究高科技领域。由于二战的波及范围很广,所以很多科学家被迫离开祖国移居到美国进行研究,比如说爱因斯坦。美国对这些科学家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让他们为美国政府所服务。这些背井离乡的科学家们对美国做出了巨大而又显著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科学家,美国想要研究出第一颗原子弹也许还要有个十年八年的时间。不仅如此他们还促进了美国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在二战期间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由于当时的主要大国都处在战争之中,所以美国一方面继续加强其在美洲的霸主地位,一方面不断主导国际会议的召开,以此来确立美国世界警察的地位。比如说开罗会议(1943.11~12)、 德黑兰会议(1943.11~12)、 雅尔塔会议(1945.2) 、波茨坦会议(1945.7~8),包括到后来成立联合国,时至今日,世界政治走向都在受着美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