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2020-10-07 12:01阅读(65)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樊哙是刘邦连襟,为什么刘邦还要杀樊哙?: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铁杆兄弟,为了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刘邦那是忠心无

1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铁杆兄弟,为了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刘邦那是忠心无二。

那为何刘邦临死之前,还要杀了樊哙呢?

根本原因在于,刘邦已经感觉到吕后专权的企图,可能会影响刘氏的朝廷。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自然避免不了嫌疑。

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此时,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征讨。

樊哙走后,有人就对高祖说:”樊哙与吕后串通一气,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

高祖刘邦对于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感觉此事非常严重。于是就采纳陈平的计谋,斩杀樊哙,让周勃替代他。

但陈平、周勃没有立马斩杀樊哙,而是把他囚禁起来,想交给刘邦处理。

他们还没有回来,刘邦就驾崩了,樊哙逃过一劫。

这件事没有啥复杂,刘邦就是为了刘氏的基业,无论是谁,只要有一点嫌疑,就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但是,刘邦大限已近,鞭长莫及啦。最终还是落入了陈平等人的圈套之中。

由此看来,纵然是帝王也不能杀尽天下之人。

2

樊哙是汉朝开国元勋,曾经被封为舞阳侯,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把其写入\"列传\"。

大臣不计其数,能被封侯的,绝不是等闲之辈;历史人物数不胜数,能写到\"列传\"的,肯定不是寻常人。

樊哙原来只是个杀狗的屠户,跟镇关西没有多大区别,如果不是遇见刘邦,说不定一生默默无闻,最多是个屠宰场老板。

有个名主持曾经谦虚说,到了央级TV,是一只狗也会走红;网络上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飞起来。意思是说,有了好的平台,你才会有用武之地。


在刘邦看来,韩信也好,英布也好,离开自己搭建的这个平台,一定是一事无成。

所以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就对那些看不顺眼的大臣来了个兔死狗烹,但是对于自己的这个老乡,一起扯大旗造反,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刘邦还是真心有点舍不得。

樊哙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刘邦的连襟,是皇后吕雉的妹夫。

更有甚者,范增当年设下鸿门宴,撺掇项羽痛下毒手,要将刘邦置于死地,席间导演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刘邦命悬一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樊哙抄家伙闯了进去,怒目而视,把对手吓得魂飞魄散,斩首刘邦的计划就此流产。

实事求是地说,樊哙对刘邦不仅是忠心耿耿而且是死心塌地,刘邦对此也心知肚明。

但是刘邦在晚年宠爱戚夫人,冷落吕后,还打算让戚夫人的亲生儿子刘如意接班,樊哙就成为权力顺利移交的最大障碍。

众所周知,吕后是汉朝的正牌皇后,吕后的儿子刘盈按照惯例应该是法定接班人,刘邦年老体弱,自己无法让刘如意接班,百年之后,肯定会因为权力交接血雨腥风,到时候吕后肯定会发难,樊哙作为具有崇高威望的老一辈开国功臣,屁股一定会坐在自己大姨姐和外甥那边,自己的爱妾戚夫人就必败无疑。


所以,在有生之年除掉樊哙就成为既定方针。

樊哙啊,不是朕心太狠,而是你不会娶妻,偏偏娶了吕雉的妹妹,也怪不得朕了。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汉朝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只能牺牲你一个,幸福千万人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后,因为鞍马劳顿,加上箭伤发作病倒了,卧床不起。

这时候刘邦不能不为身后事着想,将除掉樊哙列入议事日程。刘邦是一国之主,除掉一个马仔易如反掌,只是缺少一个借口。

恰好这时候此时,燕王卢绾叛变,刘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征讨。



樊哙带兵前脚刚走,就有大臣上本告樊哙的黑状,他们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防范。\"

这当然都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依照樊哙跟刘邦的特殊关系,谁敢离间他们君臣关系,除非大脑进浆糊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得到了刘邦的暗示和默许,刘邦需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这才帝王权术,这才叫登峰造极。

看到奏本的刘邦心中大喜,他下令剥夺樊哙的兵权,让周勃接替他的职务,并密令陈平、周勃为国“锄奸”,把樊哙这个潜伏的“黑暗势力”一举拿下。



但陈平是汉朝智囊,有名的阴谋家,他对武夫周勃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局势,说对刘邦的指示要有保留的执行:

\"樊哙是汉朝忠臣,是刘邦的大红人,而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是皇亲国戚,不仅劳苦功高,而且位高权重。万一我们杀了樊哙后,皇上这老糊涂后悔了,我们岂不是要当背锅侠?再说皇上越是病重,朝中局势就越是复杂,我们越是要擦亮双眼,保持警惕,要圆滑点。\"

周勃一听,也没了主意,便问:\"这该咋办,难道我们要把樊哙放了吗?\"

陈平说:\"肯定不能放,那样我们死定了,咱们不如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回长安,让皇上自己处理。\"


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愤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陈丞相世家》

陈平老到的程度岂是刘邦可比,果然,还没有等他们返回来,刘邦就一命归西了,樊哙死里逃生,陈平和周勃也没有引火烧身,反而送吕后一个顺水人情。

总之,樊哙不死,不是刘邦手下留情,而是沾了陈平圆滑的光,也是自己命不该绝啊。

3

樊哙是刘邦身边最为勇猛的武将,他在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就因为卖狗肉与食客刘邦相识。后来刘邦斩白蛇起事,樊哙就忠心耿耿地一直追随刘邦,成为刘邦最信任的护卫。

樊哙在战场上也很出彩。他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勇猛无比,从胡陵打到沛县,无一败绩。在砀东之战时,樊哙冲锋陷阵,怒斩十五首级,敌人士气大落,溃败而逃,樊哙因此军功晋国大夫。后来又在与章邯作战时,斩杀二十三人首级,又加封列大夫。

此后,樊哙一路高歌,所向披靡,打败了李斯的儿子李由、赵贲、杨熊等军队,先后得以封上间爵、五大夫、贤成君等爵位和封号。

樊哙最为出彩的一笔是在鸿门宴上忠心护主。当时项羽设宴于鸿门,亚父范增授意项庄在舞剑之际刺死刘邦,以除后患。当席间的张良看出苗头不对,出帐告知樊哙后,樊哙忠肝义胆,闯入宴席,怒视项羽,并直斥项羽听信小人挑拨,离间与刘邦的关系。项羽非常赞许樊哙的一身豪气,对樊哙的指责也无言以对。

席间的刘邦推脱去厕所,由樊哙护驾,乘机逃走,脱离了险境。刘邦对樊哙的救命之恩也没齿难忘,在刘邦当上汉王后,樊哙进列侯,升郎中。

在楚汉争雄中,樊哙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诸多战功,拜郎中骑将、将军,增食邑二千户。

刘邦称帝后,樊哙又成为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的主将,先后平定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等叛乱。因樊哙战功卓著,其食邑增加到了一千五百户,还被升为了左丞相。后来樊哙平定燕王卢绾,他的食邑增至了五千四百户。从樊哙受封的这些高官厚禄可以看出,刘邦对樊哙是非常厚爱的。但公元前195年,刘邦临终之前为何又对这开国元勋痛下杀手,派陈平去斩杀樊哙呢?

原来此事和吕后吕稚有关。樊哙是刘邦信任的爱将,于是刘邦就是吕稚的妹妹、自己的小姨子吕媭嫁给了樊哙。刘邦对吕后的干政早已不满,这时又有近臣提醒刘邦,樊哙是吕稚的妹夫,此时又手握重兵,在刘邦百年之后恐怕吕稚会联合樊哙谋反。

刘邦于是决定先除掉樊哙,砍去吕后的一支臂膀。他委派陈平和周勃到樊哙军营,以传诏为名立斩樊哙,由周勃按管军队。

可精明的陈平明知刘邦来日无多,日后吕后掌权,如果将樊哙砍了,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他变通了一下,没有将樊哙就地斩杀,而是把他关在牢车里,押送长安。

在回长安的途中,刘邦驾崩。由于陈平的精明权宜,樊哙也因此捡了条性命。

樊哙为西汉的开国元勋,与刘邦患难与共,为忠心护主,可以说是万死不辞。但晚年的刘邦在樊哙并无反叛迹象的情况下,不念旧情,对昔日救命恩人痛下杀手,可见帝王之心,只有利益,毫无情义。

4

公元前195年,卧病在床的刘邦给周勃和陈平两人下了一道死命令,到达樊哙营,见人就杀,取首复命。

谁知,在半路上素以奸滑著称的陈平便和老实厚道的周勃商议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不杀樊哙,由陈平押送,听凭刘邦处置。周勃留下统领军队。

押运樊哙的返回途中,刘邦病死。陈平扔下队伍独自返回长安,一番辩解后,获得吕后谅解。当装着樊哙的囚车到达长安,樊哙立刻被释放,领兵在外的周勃也没有得到惩罚,此事就这么平平淡淡的结束了。

以知人善任见长的刘邦为什么会下达一个可能得不到结果的命令?难道他不了解陈平的为人吗?他为什么不派遣樊哙军营附近的藩王出手?

刘邦在对阵魏王豹时,与“兵仙”韩信相继说出了同样的一番话。

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佗。\"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韩信亦问郦生:\"魏得无用周叔为大将乎?\"郦生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

从此话内容可以看出,刘邦在对阵时,早已将对方的将领和谋士的性格和才能了解的相当彻底。

所以,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周勃、陈平、樊哙包括吕后及太子刘盈,刘邦也是相当了解。

在公元前196年,刘邦在见到侍奉在太子刘盈身边的“商山四皓”后,认为太子刘盈的势力已成,吕后位置不可动摇,遂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鉴于戚姬以往的做法和刘邦自己在此事表现出的冷酷和决绝,刘邦为了保护戚姬母子,做了两手准备。

一、遣送戚姬母子就国,远离吕后。

二、任命与吕后有恩的周昌为赵国的相国,保护戚姬母子。

那么此事如果完全按照刘邦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话,就只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戚姬母子成功存活下来。

那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即,戚姬母子的存活,对于一位已经掌控大权的吕后意味着什么?心中的仇恨会积攒到何种程度?这股满腔仇恨会移向何方?如何进行有效的消除?

更大的问题是,刘邦是不是该动手将吕后杀掉?杀掉吕后之后,柔弱的刘盈怎么办?大汉帝国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所以,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而吕后又不能杀,那么相应的有些军权的吕氏兄弟也不能杀。一是没有借口,二是吕后也会报复。

应该怎么做?

朝政的关键在于平衡。

当时的朝堂中主要存在有四种势力。

第一,功勋势力。(以周勃陈平灌婴樊哙为主)

第二,外戚势力。(以吕后及吕氏子弟为首)

第三,刚刚有些规模的文官势力。(以王陵叔孙通为代表)

第四,各地的刘氏藩王和异姓王。(以刘肥为大)

当然,还有一个核心的存在,即太子刘盈。虽然他是重中之重,可是过于软弱,不“类我”,只有倚仗吕氏外戚。

那么外戚势力会积聚膨胀,会使得第三第四以及第一种势力的减弱,甚至会倒向外戚势力。刘姓王朝也随时有可能会断送。

如果在其中种下一个仇恨的种子,那么双方不能相融,刘盈处在核心,就会安稳许多。

至于这颗种子究竟如何种下。这取决于,能够引起双方的关注,但又不能严重危及各方的根本利益。

也就是说,第三第四种势力可以排除在外。(第四种势力的出现本就是为了巩固帝国的稳定。)

而能让剩余两方势力进入矛盾的方法,莫过于引起纷争。

这个纷争的“源头”只有一个人最为合适,即樊哙。

无论奸滑似鬼的陈平和忠厚老实的周勃杀不杀樊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仇恨和猜忌已经在双方心中种下。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听到有人告发樊哙,刘邦立即“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杀樊哙。

在陈平独自奔赴长安,于吕后面前表忠心后,吕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诸)吕馋,乃不得行。”

至于戚姬母子,刘邦其实还做了第三个安排。

周昌之所以成为赵王刘如意的丞相,是由符玺御史赵尧举荐的。周昌在吕后谋害戚姬母子时,尽力阻拦,但碍于人微言轻以及吕后的不放弃,致使功败垂成。

举荐周昌的赵尧,因为了解刘邦的心意,被火速提拔为御使大夫。事后证明,赵尧根基薄弱,也是未能阻止吕后的一再出手。

5

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开国皇帝一般都要开两遍国:第一遍是统一天下,第二遍是清洗功勋集团。处理得好,就会诞生出一个国力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搞得天下浩劫不断,王朝被推翻(比如五代时期)。刘邦作为开国皇帝,他也面临这种处境。打败项羽只是他的第一遍开国,他要想保证后世江山永固,还要开第二遍国。也就是清洗协助他打天下的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不过,樊哙并不属于刘邦要清洗的功勋名单之列。因为刘邦属于大器晚成之人,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他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除掉丰沛功臣集团。

并且,由于吕后的存在,严重的威胁到了刘氏家族的利益。所以刘邦也不可能除掉能够制约吕后的丰沛功臣集团。

因此可以这么说,只要丰沛功臣集团和吕后不要走的太近,刘邦就不会动他们。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樊哙偏偏就和吕后走的很近。他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和吕氏家族有姻亲关系。于是,刘邦在临死前就动了杀掉樊哙的念头。

目的嘛,就是为了削弱吕后一党的势力,让功臣集团能够和吕后平起竞争,不至于让吕后专权。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刘邦怕吕后,他干嘛不直接杀掉吕后,或者废掉吕后呢?这样做可以一劳永逸,何必要拿樊哙开刀?

现实的回答是——不行。

因为西汉的政治结构是这样的:吕后、汉惠帝刘盈、丰沛功臣集团,三足鼎立。



除掉丰沛功臣集团,吕后会坐大;除掉吕后一党,丰沛集团会坐大。如果把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全除掉,先不说刘邦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刘邦有这个能力,刘盈的皇位也坐不住。因为西汉初期的形势很恶劣,外有匈奴对中原虎视眈眈,内有各种复辟势力蠢蠢欲动。刘邦最大的失策就在于自己身强体壮的时候,没有给刘盈建立一套死忠于他的太子党。因此这就导致刘盈只能依靠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的支持才能坐稳皇位。

说到这里,大致就能明白刘邦当时的各种苦衷了。要想刘盈稳坐皇位,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就不能动。吕后是刘盈的生母,她能镇得住跟刘邦一起从丰沛出来的兄弟们。反过来说,功臣集团也能限制吕后,让她不敢篡夺刘氏的江山。

这就是刘邦惧怕吕后,但又不杀的原因。不是他不想杀,而是他不敢杀、不能杀。

既然吕后杀不得,也废不得,那么刘邦就只能狠下心杀樊哙!因为只有除了樊哙,刘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斩断吕后的羽翼,削弱吕后一党的势力。

可能有人又会问了,刘邦难道不能下旨把樊哙贬官罢爵吗?干嘛一定要杀呢?

现实答案是——也行不通。

因为刘邦年纪大了,吕后才四十多岁。刘邦病入膏肓的时候,吕后生龙活虎,身板那是杠杠的。如果刘邦把樊哙贬为庶民,只要等他一闭眼,待吕后上位后,必然会重新启用樊哙。这样的话,贬樊哙而不杀,那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刘邦杀樊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趁自己还没闭眼的时候,通过杀樊哙,以削弱吕后一党的势力。毕竟,樊哙当时是有军权的。他如果和吕后穿一条裤子,别说汉惠帝会变成吕后傀儡,就连整个丰沛功臣集团也会被吕后压制。

另外一个小原因,就是刘邦害怕樊哙会协助吕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这一点被司马迁记载进了《史记》。书中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哙列传》

注意《史记》中的这一段话:“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大致意思就是说,刘邦听说樊哙要起兵帮助吕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于是他就愤怒的命令陈平去除掉翻樊哙。这大概就是刘邦杀樊哙的直接原因了。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就验证了刘邦的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陈平这个人精料准了刘邦命不久矣,他就没杀掉樊哙。刘邦驾鹤归西后,吕后开始执掌大权,她先是设计迫害戚夫人和刘如意。接着又迫害一部分刘姓诸侯王,并打压丰沛功臣集团,压的功臣集团是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并且最让刘邦死不瞑目的是,吕后还册封了自己的吕氏宗族为王爵,破坏了刘邦“异姓不得封王”的誓言,如同女皇帝一样,开启了两汉外戚专权的先河。

如果不是吕后死的早,他的侄子吕产、吕禄等人又都是废材玩意,被丰沛功臣集团借机会铲除。很难说诸吕势力会不会废掉汉室自立,建立吕氏王朝。

而且在吕后专权的期间,也很难说樊哙有没有做过助吕为虐的事情。因为从后来吕后给樊哙的待遇来看,对他还是很重视的。由于史书上没有对此没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乱加猜测了。



吕后病死后,周勃、陈平、灌婴等人起兵诛杀诸吕时,对樊哙的老婆和他的嫡子樊伉也一并进行了屠杀。

不过,周勃、陈平等人打死吕媭和樊伉,只是针对吕氏的屠杀,并不是针对樊哙。樊伉被诛杀后,樊哙的庶子(樊哙与小妾生的庶子)并未受牵连。汉文帝登基后,这个小儿子被立为舞阳侯,继承了樊哙的爵位。

综上所述,刘邦杀樊哙的直接原因就是害怕樊哙跟吕后穿一条裤子,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根本原因就是害怕樊哙协助吕后专权,破坏西汉的政治平衡

关于刘邦处死樊哙,很多人都拿这个事情当做是刘邦杀功臣的案例。

但是其实,刘邦杀樊哙,跟刘邦杀功臣没有任何关系。拿这个事情说刘邦杀功臣,真的是冤枉刘邦了。因为不管樊哙是不是开国元勋,凭他当时在朝内的地位,以及他与吕后的私人关系,刘邦都会有杀他的想法。否则刘邦干嘛不杀曹参,不杀周勃?偏偏就要杀跟吕后有姻亲关系的樊哙?

不要觉得樊哙救过刘邦,而刘邦却下旨杀他是刘邦心狠。在当时那种情况,换作是普通人也会考虑要不要除掉樊哙。这是政治,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哪怕是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西汉江山易主。

6

樊哙曾经是狗肉摊的老板,他靠的是家传的手艺,所以每天的收入还是不少的。在刘邦还没有起义之前,总是会隔三差五的叫上一些好友,在他的摊位上白吃白喝,而他本身也就是一个喜欢结交好友之人,有着直爽豪气的性格,也没与刘邦计较。在吕氏姐妹招亲的时候,刘邦便迎娶了吕雉。之后在刘邦的帮助之下,樊哙迎娶了吕媭,所以之后两个人的走动就变得更加的频繁了。在得知刘邦起义以后,他全力支持,将自己的主产都变卖了,直接进入了队伍当中,成为了刘邦的跟班。他是非常英勇之人,每到打仗的时候都会身先士卒。在刘邦有困难的时候,他也总是冲在第1个,可谓是十分的忠心。

在项羽摆鸿门宴的时候,就是他手拿着兵器进入了帐内,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项羽看到他那个样子都有些惊呆了,觉得这个人是一条汉子,直接赏赐了他一坛烈酒。而在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他也成了左丞相,而他的爵位是舞阳侯。但是从爵位上面看来,他比韩信等人是差了很多的,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对他是不公平的,毕竟在刘邦创天下的这个过程当中,他是立下了很多的功劳的。

但仔细想来,并不是刘邦没有给他更好的待遇,他被封王已经是非常大的福气了。因为这说明刘邦非常信任他这个人,因为刘邦并不想册封韩信等人,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为了稳定军心,也不希望寒了大臣的心,迫不得已才会把韩信等人封为王。而樊哙是与刘邦出生入死,两个人又是连襟,所以没有必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从史料当中能够看出樊哙是一个有勇之人,但是却看不到他的智慧。这种人可以在战场上杀敌作为先锋,但是不可能自己独当一面。所以综合起来他与刘邦是有着很好的关系的,但是他也没有被封王的能力。

但是在樊哙晚年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把他当自己人,反倒是想要把他杀死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转呢?首先当时刘邦非常信任卢绾,但是他却背叛了大汉王朝,直接投靠于匈奴,这对于刘邦来讲是非常伤心的。相比较之下,樊哙与刘邦的关系是没有卢绾更好的,他的背叛让刘邦对周围人都起了疑心,甚至是有些心灰意冷,所以开始不信任樊哙。其次就是大汉王朝在建立之初,有很多手握兵权的王侯,但是兔死狗烹,那些手握兵权的异姓王侯早已经被杀掉了,真正手握兵权的人是很少的,而樊哙便是其中之一。刘邦当然要考虑这些手握兵权的开国元勋,因为他们手里拿着兵权,也就意味着中央不能集权。还有就是樊哙与刘邦是连襟的关系,他害怕有朝一日,他帮助吕氏姐妹。

最后就在那一时期,刘邦最宠的是戚夫人,当时想要改立太子。樊哙支持的是吕雉,如果改立太子,那么他必定会出面阻拦,甚至有可能发动兵变。真是让人没想到,曾经亲密的异性兄弟却闹到了一方不死不罢休。

7

汉高祖刘邦在征讨英布时,被流矢击中,回到长安后病情日益加重。本来一门心思的要废除太子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的。

可是,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等人尽力辅佐太子刘盈,无奈只好改变了主意。但是依然很担心自己宠爱的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的安危。

忽然有一天,有人给他汇报说,樊哙要在高祖刘邦去世后,与吕后串通好了,杀了戚夫人与刘如意。刘邦正在烦恼呢!一听大怒,马上派陈平周勃领他的密旨,去杀了樊哙,把人头带回。

陈平与周勃商量,樊哙在建国时立有大功,又是吕后的妹夫,现在皇帝要杀他,过了阵后悔了如何?

此时,樊哙带军在北方燕国平乱,任大将军,等陈平到哪里,战斗已经结束。陈平周勃没有杀樊哙,而是将他锁进囚车,押往长安。结果走到半路,刘邦就去世了。樊哙被放了出来。

8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就在于樊哙特殊的身份,而正是因为樊哙与刘邦是连襟,所以刘邦要杀樊哙,这是典型的身份获罪。

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于帝王之术及权力之道天生就是无师自通,刘邦产生杀樊哙的心思是在临死前,那是刘邦一生最羸弱的时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邦戎马一生,建立了西汉帝国,为的就是保住自已的江山,而为了保住江山,就得消除威胁自已江山的不稳定因素,在刘邦看来,樊哙就是这样威胁刘氏江山的不稳定因素。

刘邦生前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想把太子刘盈之位给废除了,然后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自已提供的理由是:太子不像自已,而刘如意却很像自已。



这里的“像”既然容貌像的意思,又有性格及处事方式像的理由,知子莫若父,对于刘盈这个儿子,刘邦非常清楚,刘盈就是一个性格软弱、懦弱的人,如果将来有一天当了皇帝,能否管理好这个国家,刘邦有很大的担心。

刘邦除了担心刘盈管不好这个国家外,还担心刘盈因为过于软弱,在自已死后,由于吕雉强势的性格,必然会插手政权。



吕雉是个女人,不方便抛头露面,虽然女人可以干政,但是女人干政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男人为她干政抛头露面的,比如秦国的宣太后,他有一个能干的弟弟魏冉替她处理政事。

吕雉原本有个大哥叫吕泽,是随刘邦起兵造反的主要帮手之一,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后,就是投靠了吕泽,才有了容身之外,而且刘邦立刘盈为太子,也就是在投靠了吕泽之后没多久的事。



在刘邦想废立太子之际,吕雉及其同党,包括吕后的族人,比如哥哥吕泽、吕释之,妹夫樊哙等人,都是坚决拥立刘盈为太子的,刘邦放弃废除太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顾及吕氏一族的势力太大,才不得已放弃,而所谓的商山之皓只不过是明面上的说法而已。

刘盈做皇帝之后,吕雉铁定干政,樊哙等人肯定受到重用,在刘邦去世前,吕雉的大哥吕泽已经去世,只有二哥吕释之活着,另外还有樊哙活着,这就是刘邦去世前,吕氏一族的主要势力。



而且樊哙是吕氏一族中唯一身经百战的领兵大将,是有可能会为了吕家放弃刘家的人,而与樊哙的忠心没有关系,只与樊哙的身份有关系,这是身份认同的原因。

按刘邦的想法,如果樊哙的权力过大,吕后当政,樊哙又掌管着天下兵马,即使其他将领有心拥刘,也不可能是樊哙+吕后权力组合的对手。



当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樊哙有谋反之意时,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杀了樊哙,而丝毫没有顾忌樊哙曾经数次救了自已,并且对自已忠心耿耿的事实,刘邦想到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

刘邦的想法是杀了樊哙,再加上之前订立的白马之盟,如果吕后有意破坏自已生前立下的规矩,那么将来有将领或者刘氏宗亲清君侧时,吕家没有强大的对手,那样的话,拥刘派就能占据上风,这也是刘邦想杀樊哙的真实原因。



其实刘邦的想法是正确的,而历史上的樊哙也死在了吕后去世的9年前,想想如果樊哙在吕后去世后仍活着,那么是否刘邦当年杀樊哙的想法是否无比正确呢?

樊哙的身份决定他不会像其他的将领那样无条件的拥护汉室,樊哙的后代流着吕家的一半血统,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动乱时,樊哙的立场就非常有疑问了,可见,刘邦的临死前的想法,决对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老糊涂了,而是极具长远眼光和维护汉室的决心,只是历史并不是每个人想像的那样发展而己。

9

刘邦临死之前确实打算处死自己的这位曾经的发小、打天下的功臣、、救命恩人、自己连襟的樊哙,为什么呢?难道刘邦全然记不清樊哙曾经的好处了嘛,老糊涂到这种程度了嘛?否则怎么会下这么荒唐的命令呢?也难怪后来这道命令被陈平延缓执行,仅仅将樊哙用囚车送到目地的就完了,而那个时间点,老糊涂的刘邦已然驾崩,理所应当的,樊哙很快就被无罪释放了。

事实上,刘邦真的是老糊涂了嘛?当然不是!这件事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对刘邦汉朝的超大的隐形困扰——樊哙的身份。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一点简直是笔者在乱想,樊哙的身份有什么问题呢?他确实是帝国创立之初的猛将啊,常常立下先登夺城之功劳的都是他樊哙啊!除此之外,樊哙他可是刘邦这厮的救命恩人啊,鸿门宴的时候若非樊哙强行突入宴席拖延时间,刘邦说不定就被觉着味的项羽剁了,哪儿有一点身份的问题!分明就是刘邦嫉贤妒能,年老昏聩所致。

但是大家可不要忘记樊哙还有一个刘邦连襟的特殊身份啊——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姐妹,所以严格来说樊哙属于和吕后一党关系极为深厚的主要将领。由此刘邦的这个命令是不是立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杀意了。

刘邦为什么仇视吕后一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吕后一党势力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独尊地位了,这一点很要命——在当时的宫里 甚至开始流传吕后要等到刘邦死后,让樊哙带兵剁了赵王刘如意和其母戚夫人的传言,这事儿刺激到了本就打算拥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刘邦,更在不久之后樊哙还表现了对皇位继承人选的极大兴趣,这更让刘邦起了杀心。

史书上对此虽然语焉不详,但是有一点我们也是可以透过史书上的具体说法来猜大概的,刘邦作为大汉开国皇帝,不管是什么状态下的命令理当都会被下属执行,这是一个皇帝最基本的能力,可是大家都看到了,临终前的刘邦的政令可曾被认真执行?由此看之,很明显,刘邦的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们站在历史的后来人角度来看,这一点确实在未来发生了:吕后专政,赵王惨死、戚夫人惨死,吕后大肆迫害刘氏宗室,几乎杀尽了刘邦的儿子们。

陈平作为丞相,以一种拖延的方式力保吕后一党主要将领本身就已经很说明了一些问题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邦不行了 以后执掌大权的一定是吕后一党,何必干这种事呢?樊哙作为吕后一党,手握军权,又是军队的指挥者,保住樊哙很容易找到机会向吕后一党展示出自己的诚意——陈平假惺惺的问策于张良之子,而张良之子很早就去服侍吕后一党了,所以别看史书上说陈平是听从了自小聪慧的张良之子的计策,实际上很明显,所谓问策其实就是一个把戏,表忠心罢了。

而其实陈平这人本来就是个两面三刀的人,所谓墙头草两边倒,在刘邦临死时下诏: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这倒是陈平给刘邦出了一计:他以自己名义招樊哙过来,然后让周勃去接管军权,这样以来便可以在保证损失最小、军队不乱的情况下杀死樊哙

看得出来,刘邦很满意这个方案,因为他很快就下令: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只不过人家陈平又不傻,自己只是个出谋划策的人,具体去做这么个得罪人活儿,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所以陈平很快就投了吕后一党——值得一提的是,吕后死后,后来诛灭诸吕的时候,又是陈平出力最大获利颇丰。

总而言之,刘邦临死前想杀掉樊哙,还是有道理的——他并没有糊涂,只不过岁数不饶人,再也无力约束部下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往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步发展。

10

樊哙早年以屠狗为业,后追随刘邦参加反秦斗争,以作战勇猛著称,西汉建立以后,被封为舞阳侯。樊哙,在最早追随刘邦左右平定天下的部属当中,无论是对刘邦的忠诚还是作战的勇猛,都位列第一,无出其右者。

我们先看看樊哙对刘邦到底有多忠:

第(1),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仅仅依靠项伯在身前遮挡,性命危在旦夕之间,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军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据理力争,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营,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

要知道,樊哙虽勇,可即便是单挑也远远不是项羽的对手,更不用说在项羽的大营之中,明知道是必死之局,还是舍命闯了进去,自然只能是对刘邦的忠诚让他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

第(2),英布造反,刘邦得了重病在宫中养病,讨厌见人,让宫中守卫拦住群臣进谏,僵持了十几天,最终还是樊哙带头冲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结果看到高祖独自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于是又是一番痛心疾首、情真意切的劝说,结果让“高帝笑而起”——显而易见,刘邦对樊哙的忠诚心知肚明,所以非但没有责怪,反倒一笑置之。

至于樊哙的勇猛,战绩最能说明问题一一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当然,与韩信、曹参等人相比,樊哙算不上出色的将才,只是单纯的勇猛,所以攻城掠地颇有不如,但在冲锋陷阵之中的斩杀数量,绝对是第一的,勇冠三军算实至名归。

中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关系,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刘邦称王后,樊哙成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国后,又被封为左丞相,位高权重。然而,刘邦在临死之前,却曾下令赐死这位救命恩人,这又是为何?首要的隐患,当然是那些异姓诸侯王。于是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废张敖,逼反卢倌、韩王信,把异姓诸侯王全部剿灭,同时大封同姓王。

等到异姓王清理干净了。刘邦的主要矛盾是对自己的老婆吕后一党。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与儿子刘如意的安危,在他看来,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吕雉,就一定会被吕雉杀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刘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刘邦又发现,群臣都很拥戴吕雉的儿子刘盈,尤其是樊哙掌握着兵权,一旦他决意废除刘盈甚至说要杀掉吕雉,吕家人会不会谋反作乱,樊哙会不会助吕家一臂之力?在他临死前,因为听说樊哙和吕后同谋,打算在刘邦死后害死戚夫人和如意。刘邦到这一步,对自己的江山无法完全掌控了,他只想保护自己的女人和孩子。于是,他派自己一党的陈平和周勃去杀掉樊哙。可问题是陈平是个极会算计的人,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对了,刘邦说不定马上就要死,而死后吕雉一定掌握大权,而那时如果陈平和周勃拿着樊哙的人头上报,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最终,陈平没有杀樊哙,而是将樊哙打入囚车,押回长安,结果在半途就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立马转变方向,投向吕雉,而樊哙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绩。

刘邦生前没能杀掉樊哙,吕雉便没事,而吕雉没事,戚姬与刘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