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2020-10-07 06:01阅读(65)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题主所问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一个就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

1

题主所问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一个就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

这里我先回答下题主所问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何不得善终。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并非不是善终,他是因病而亡,既然是正常死亡,自然也就是善终。当然周培公虽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却是与康熙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周培公可以说是康熙最为倚重的朝中重臣,若不是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率领着一支由八旗家奴、佣人组成的杂牌军击溃了当时对京城威胁最大的察哈尔叛军。若不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只身一人前往西凉 ,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胁王辅臣。若不是他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并屡次重创吴三桂大军。恐怕三藩之乱时,清朝就已然灰飞烟灭了。

可以这么说,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就是康熙朝的第一功臣,是拥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不世之功臣。

但就是拥有如此大功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却落了个“被贬盛京,客死异乡”的下场。想想看,让一个南方人前往冰天雪地,常年处于零下的盛京,试问谁受得了,周培公身体本来就差,此时被贬到盛京,在严寒的冲击下,周培公的身体自然也就垮了,并最终因病而亡。其实,如果周培公不被贬往盛京,而是贬往南方,周培公断然不会那么早就去世,只是可惜自古就是无情帝王家。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在影视剧中如此英明的康熙会将这么一位劳苦功高的周培公不升反降,更是贬往盛京这样的苦寒之地呢?

其实,这个原因在《康熙王朝》就能找寻到答案。当年康熙巡视盛京,去看望已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时,他曾给周培公说过一句话:“只可惜你是个汉人”,是的这句话就已然可以说明一切,统治清朝的始终是满人。

虽然,顺治入关后,清朝的皇帝一直都在讲“满汉平等”,但是试问这可能实现吗?清朝的统治者其实一直都在防着汉人,毕竟此时到康熙朝,满人的人口不过百万,而汉人却早已过亿,如此悬殊的比例,自然是让清朝的统治者忧心忡忡,更是忌惮不已,他们深怕汉人会再次崛起,从而夺走满人的天下。再加上一场由吴三桂、王辅臣、尚可喜、耿精忠等汉人所引起的“三藩之乱”又险些让清朝亡了国。如此,清朝的上层统治者对汉人就更是忌惮不已,防范更甚从前。



因此,即使此时周培公是拯救清朝的大功臣,但汉人的身份就注定他不会再受到重用。最初,因清廷无人可用,再加上形势严峻,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周培公这个汉人去平叛,可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清廷已经不再需要周培公之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重用他,毕竟此时的周培公可是手握二十多万雄兵,且多数为绿营,而非八旗,如此清廷更是惧怕。

如此,就在清廷快平定三藩之乱时,周培公被火速的调回京师,而那二十余王雄兵也被满人图海所控。 当然,失去兵权的周培公依然被满人所忌惮,正如康熙所说“满朝上下,蜚声不断,都担心你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那些满臣有了恐惧之心,深怕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再次起兵反抗清朝的统治。因此,在当时满臣的领袖明珠、索额图暗地里都预谋要参周培公,欲置他于死地,以绝后患。



而对于康熙来说,他虽知道周培公对他,对清朝的忠心,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你周培公来,在朕的眼里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是的,作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他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虽他明知周培公对他的忠心,但为了大清,为了祖宗基业,他还是毅然的决定牺牲掉周培公,借此以保清朝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但是,康熙实在是舍不得杀掉这么一位劳苦功高,又忠心耿耿的臣子,于是他退而求其次,最终决定将其贬往盛京,这样既可维护八旗内部的稳定,又可保全周培公的安全。而至于为何将他贬往盛京,在剧中康熙自己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盛京是满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这儿,也是为了监视你”,是的盛京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地处东北的腹地,周边都是满人,把周培公放在这里,既方便监视,又可避免他造反。



如此,就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就因为他汉人的身份,他就得不被重用,就得被贬。而后,康熙虽然想再次启用周培公,去帮助自己收复台湾,但可惜的是数十年在盛京这一冰天雪地中的生活,早已让作为南方人的周培公伤病累累,在康熙到来时,他早已是时日无多。

可就是这样被康熙、清朝如此对待的周培公,在生命接近枯竭时,他依然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心里想得还是清朝的基业。临终前,康熙问他想要什么,他一句为自己的话都没有说,而是在得知康熙欲收复台湾时,他反而是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而后还殚心竭虑的为康熙提出了噶尔丹之祸的解决之策。直到临死的那刻,周培公对清朝都是那样的忠心耿耿。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剧情,真正历史上周培公的功劳没那么大,而且死的也没有那样的动人与悲壮。真实历史上,周培公唯一有迹可循的功劳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劝降王辅臣”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兵出三贵,耿精忠兵出福建,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福建,台湾郑经兵出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王辅臣叛于宁羌,与此同时四川土司、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举兵发清。

而后在不到二年的时间,清朝就丧失了半壁江山,形势可谓是万分危急,应对稍微不利,清朝就会分崩离析。因此当时的康熙为了摆脱这一不利的局面,遂在1676年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征讨西北叛臣王辅臣,借此也调回驻扎在西北的重兵,然后前往南方平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培公出现了,周培公向图海建议道:“王辅臣谋反是情势所逼,是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眼盲者渴望重见光明,又好比瘫痪者渴望重新站立。所以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



而后,图海听从了周培公的建议,并让他前往前往劝降,之后周培公不辱使命,王辅臣再次归降清朝,如此清廷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西北的问题。之后在平定王辅臣叛乱有大功的周培公被康熙亲自接见,而后被任命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

同年,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但由于其母孙氏病逝,他回乡丁忧三年。1679年,周培公正式前往山东上任。但在山东登莱道的任上周培公只做了三年,之后因与山东总兵官政见不和,又因汉人的身份并人打压,于是在1682年索性就辞官回乡。1690年,噶尔丹举兵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立刻向康熙上奏平叛噶尔丹的计策。康熙看后十分满意,遂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防范噶尔丹。 1701年,周培公病逝于盛京任上。

2

谢谢邀请。

电视剧和小说传播的越广,往往越会改变真正的历史。周培公这个人是在二月河老师写得《康熙王朝》中被无限拔高的,比如说他在平定三藩中被提拔为大将军,又比如说他平定了王辅臣的叛乱,又比如说他在盛京做盛京将军,比如说他绘制了大清地图,,并向康熙推荐了收复台湾的姚启胜。但真正历史上周培公的闪光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身劝王辅臣投降,就这一个功劳没别的。



我们今天不说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的历史上,周培公没什么可说的。只说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的形象

1.《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提拔为平定三藩的大将军,满人图海是他的副手。

大将军预示着军权。康熙平定三番就是因为汉人掌握了军权。在真正的历史中,他怎么会让汉人做军队的一把手呢?历史上大将军是图海,周培公只是图海众多幕僚中的一位。唯一的功绩就是只身去说服王辅臣投降。

而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却能够练兵以及带兵打仗。做到了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儒将。


小说写提拔周培功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显示康熙帝胸怀天下,满汉一家这样一种胸怀。而周培公出身贫寒,康熙帝却能破格录用。这就突出了一个帝王的胸襟。



2.《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在平定三藩后,被发配到了盛京(今沈阳),做盛京提督将军。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在小说中平定三番,这是一份天大的功劳,康熙帝虽然可以平等对待满臣和汉臣,但却不得不防汉臣。

把周培公发配到东北沈阳,这个天寒地冻的地方。目的只有一个,盛京是满人的老家。周培公在这里一可以受到监视,二可以保卫盛京。但监视他,变相囚禁他的目的是主要的,毕竟周培公太有才了,能文能武。而且是个汉人。



3.《康熙王朝》中,面对台湾省得叛乱,康熙帝准备收复台湾,这时他又想起了周培公。可惜这个时候周培公已经油尽灯枯。

常年的水土不服,再加上心怀忧郁,周培公病倒了,一病不起。当康熙帝准备启用他的时候,却发现已不堪重用。但周培公依然胸怀天下,用几十年的时间画了一幅大清地图,并将后来收复台湾的姚启胜推荐给了康熙。

而在真正的历史中:周培公说服王辅臣投降后,便在山东登莱地区做了登莱道(今天的烟台青岛地区),干了三年后便辞职回家。


过了十几年,一直到康熙29年,葛尔丹叛乱,周培公给康熙写了一封如何平叛葛尔丹的信,康熙帝才重新启用了周培公,让他做了盛京将军。直到康熙40年死于任上。

小说中说的周培公画大清地图以及其推荐姚启胜都是虚构的。



4.《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病死,算是善终。

在小说中,周培公病死于任上。但在最后依然对康熙帝忠心耿耿,不但画了大清的地图,还推荐了姚启胜。而在他死后,康熙帝也为此辍朝了一天。这对于一个大臣(特别是汉臣)是极大的荣誉。

这样的一个情节描写,将康熙帝的重情重义,和周培公的一心为公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小说永远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我是少校柳下惠,拨开迷雾,带您去看真正的历史。

3

电视剧中的周培公是个半虚半实的角色。他之所以不得善终,是因为他身为汉人,风头却盖过了满人。康熙为了平衡满汉势力,不得不把他贬谪。

具体的说,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风头不仅盖过了大将军图海,同时也盖过了一票八旗子弟。同时他还力劝康熙大胆启用汉将,使得他自己俨然变成了几十万汉军将士的隐形领袖。

一个汉人崛起的如此之快,必然会引起朝堂震动。因为在电视剧中有个设定,就是“武靠满人,文靠汉臣”,周培公抢了八旗子弟的工作,打破满汉势力均衡,对满人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康熙为了平息满人的不满情绪,只能把周培公的功劳全送给图海,然后让周培公去戍边。

电视剧中康熙的此举,你可以理解为卸磨杀驴,也可以理解为对周培公的变相保护。电视剧的大部分内容本来也都是杜撰的,怎么理解都没毛病。

至于历史上的周培公,那就没电视剧中那么传奇了。(历史上的周培公本名周昌,培公二字只是他的“字”)

历史上的周培公,在《清史稿》中没有单独列传,他的记载只是附在《图海传》后,内容很简单。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周培公只是一个小人物,并没有立下很大的丰功伟绩。

比如说平定蒙古王叛乱,电视剧中是周培公率军平叛,但在历史上,干这件事的人其实是图海。当时察哈尔王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将能调遣的军马几乎全部用于平定三藩之乱,使得北京变成了一座空城。面对察哈尔蒙古叛军压境,康熙听从孝庄建议,启用图海为副将,随抚远大将军多罗信郡王鄂扎一起率军征讨。

当时图海手上无兵可统,便将留京的八旗丁奴集中调遣,临时练兵,凑了一万人。为了激发丁奴们的战斗积极性,图海谎称察哈尔王是元朝后裔,富得流油,家里遍地是金银珠宝,只要大家随他平定了察哈尔,胜利以后缴获的财富,他保证只有一半归国库,剩下的一半给大家平分。(实际上就是变相鼓励将士得胜之后可以纵兵抢劫)

“今察哈尔承元之后,数百年之基业,珠玉货宝不可胜计,汝等如能获取之, 可富贵终身也。”众踊跃从事。公(图海)率众夜围其穹庐,察哈尔部长布鲁尼不及备,仓卒御敌。我兵无不一当百,卒擒之,公分散财帛,奖励士卒而归。——《啸亭杂录》


由于这种激励士气的方式确实管用,再加上图海也确实会打仗,所以仅区区一个月,图海就大破了察哈尔蒙古军。

这段传奇的胜仗,记载于《啸亭杂录》,应该说就是图海的功劳。但是在电视剧中却把主要功劳给了周培公,图海变成蹭饭吃的配角,这就属于夸大其词了。



另外还比如,电视剧中把平三藩的功劳都给了周培公,这也属于夸大其词。

其实,王辅臣投降,这确实是周培公说降导致的结果。但电视剧中,王辅臣投降后,电视剧对接下来的历史却给了一个非常无厘头的处理——随着王辅臣的投降,余下的三藩之乱被一笔带过,仿佛王辅臣投降了,三藩之乱就结束了似的

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三藩之乱的主力是吴三桂,王辅臣只是吴三桂拉来凑数的。王辅臣投降,不等于三藩就被平定了。三藩之乱的结束应是以清军平定吴世璠,攻陷昆明为终结。

电视剧编剧为了拔高周培公,硬是把三藩之乱的时间缩短了三年,把吴三桂这个当世枭雄也一笔带过。(一笔带过吴三桂的原因是周培公在说服王辅臣之后的历史,没有任何作为)



所以,说周培公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这属于夸大其词。他的功劳充其量也就是说服王辅臣投降而已。并且实事求是的讲,即便是说服王辅臣这件事,周培公的功劳也没电视剧中描述的那么大。因为康熙若是没有给王辅臣不计前嫌的保证,王辅臣会被周培公劝降么?

至于说题目中所问的“不得善终”,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因为三藩之乱平定后,周培公因功升到山东当道台。期间守孝了三年,任职了三年,后因为和总兵不和,辞官回家了。

以周培公的功劳来说,康熙给他一个四品道台是对得起他的贡献的,他后来辞官,纯粹是性格问题。

到了葛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的时候,周培公又上书朝廷显平叛之计,重新被起用,担任盛京提督戍边,最后死在任上。这也是康熙对他的一种提拔。因为盛京提督是从一品官衔,周培公辞官前只是四品道台。

辞了一回官,待到再次被提拔时,被连升了七级,这不是提拔是什么?而周培公以69岁高龄去世,也很难说周培公是不得善终。

总的来说,纵观清朝历史,周培公只是一个小人物,这是可以肯定的。参赞机枢,平定三藩这些事,他是肯定没有干过的。如果有的话,他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单独传记。至于说他功高震主,不得善终,这只是电视剧杜撰的而已。

4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1.电视中的周培公立也战功,为何不得善终?

电视剧中的周培公忠诚勇敢、治军有方,在三藩作乱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率军平定叛乱,亲自到敌营劝降,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就他的表现可以说是位完美无缺的军政人物,那为何不得善终呢?

这在康熙去看望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时有交待,康熙对缠绵病榻的周培公说:“可惜,你是个汉人!”,症结在这!清兵入关后,虽然清朝统治都开口闭口“满汉平等”,但这是收买人心的政治口号,实际上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处处对汉人设防。

毕竟,在当时满人不过百万,而汉人早已有过亿之众,满清统治阶层生怕汉人中的精英人物登高一呼,引来应者云集,最终再把他们自己赶出关外;再加上“三藩之乱”就是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汉人发起的,所以康熙等就尽力打压汉人中的能臣,

电视剧中,康熙有这样的表达:“盛京是满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这儿,也是为了监视你”,盛京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周边都是满人,把周培公放在冰天雪地里,与汉人隔离开来,能防止他带汉人造反;如此,周培公不得善终就好理解了!

2.真实的历史是如何?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蓄谋已久的吴三桂兵出云贵,耿精忠闻风而动兵出福建,孙延龄在广西兴风作浪,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在福建积极响应,台湾的郑经也蠢蠢欲动、发兵至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吴三桂旧部王辅臣叛于宁羌,四川土司、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举兵发难于大清。

在以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清朝就失去了半壁江山,形势岌岌可危,可以说清朝已经出现了分崩离析之势,康熙遂在1676年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部队,征讨西北的王辅臣;这个时候,周培公向图海建议说:“王辅臣谋反是情势所逼,其实,他舍不得高官厚禄,如果朝廷派个能臣去劝诫,许以美好的前程,王辅臣定会悬崖勒马,弃暗投明的”。

图海经深思熟虑后,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并当即立断派能说会道人周培公去劝降王辅臣,周培公果然不辱使命,使王辅臣再次回心转意、归降了朝廷,这样大清不战而屈 人之兵,化解了西北的威胁,后来,周培公得到了康熙的亲自接见,并被任命为参议道台、赐穿黄马褂,领 衔一品。

同年,周培公被升任为山东登莱道,由于母亲猝然离世,他回乡丁忧三年;1679年,周培公到山东上任,周培公在山东登莱道只做了三年,因与山东总兵官有政见分歧,又由于是汉人的身份而屡遭排挤,于是在1682年周培公干脆辞官回乡闲居。

1690年,噶尔丹举兵反清,周培公闻讯后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采纳,康熙遂委任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防范反复无常的噶尔丹部。

1701年,周培公病逝于盛京任上,享年69岁,当时“人到七十古来稀”,周培公也算是寿终正寝、生荣死哀了。

5

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康熙时代的重要谋臣。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战中成功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以此剪除了吴三桂的西北羽翼,确体了京师的安全。因此大功,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父亲被朝廷封赠为朝烈大夫,母亲被追封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噶尔丹率众反清后,康熙帝起用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最终周培公病死在任上。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不久周培公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在清朝担任内阁供奉。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举棋不定。

周培公根据同乡黄九畴、龚荣遇提供的消息,认为清军与王辅臣血战,不如招降王辅臣,就样可以兵不血刃剪除吴三桂的羽翼。大将军图海支持周培公的意见,将招降一事报告给康熙帝,康熙帝招见周培公,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成功劝降王辅臣,解决了西北之患,因此大功受封山东登莱道,父母皆受到清廷追封。

周培公守孝满后,去山东就任,因他清高不合众,因此跟上下级关系并不好,当了三年官后,周培公辞官回家。周培公善于写诗,他当时在文坛也有一席之位,曾写诗曰: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噶尔丹跟清朝打仗的时候,周培公给康熙写了平盘策略,获康熙赏识,起用其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最终病死于任上。

6

这个题目应该是是基于《康熙王朝》提出来的。如果不是《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话,估计知道周培公的读者应该不是特别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康熙王朝》成就了周培公,其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的表现那么出色。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

周培公出生于明朝末年,李自成进攻荆楚一带的时候,周培公的母亲殉难而死。清朝建立以后,周培公进入北京在内阁里面担任一个小官。周培公在三藩之乱前并没有太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周培公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三藩之乱中,周培公立下的最大功劳是劝降了陕西提督王辅臣。吴三桂的军事力量再强,毕竟远在南方,最远也就是打到四川和湖南一带。但是陕西一带的王辅臣却离清王朝的统治中心非常近。如果不解决王辅臣,康熙始终无法集中兵力对付南方的吴三桂。所以康熙决定先解决西北地区的王辅臣。康熙皇帝对王辅臣采用剿抚结合的手段,任命图海为大将军负责征讨王辅臣。

图海到了平凉之后,给王辅臣造成大军压境之势。图海知道如果和王辅臣硬拼的话,极有可能双方都会损失惨重。图海包围了平凉,而且把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摆在重要位置,给王辅臣及平凉百姓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威慑。在图海的包围之下,平凉城很快就粮草断绝。这时候图海决定采用政治攻势,周培公自告奋勇、毛遂自荐,主动请求进入平凉城劝说王辅臣投降。最终周培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王辅臣再一次投降清朝。周培公以极小的代价就帮助图海和康熙平定了王辅臣叛乱。王辅臣再一次降清之后,直接解除了西北地区对北京的威胁,而且还剪除了吴三桂的西北侧翼。

康熙皇帝非常开心决定对周培公委以重任,而且奖励周培公的功劳。周培公没有要奖励,只要希望康熙皇帝能为母请旌。康熙皇帝非常感动,除了下令嘉奖周培公的母亲之外,还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封周父为朝烈大夫,还提拔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周培公在山东任职三年之后,便辞官回家。

周培公虽然已经辞官在家,但是他仍然非常关注国家大事。漠西蒙古的噶尔丹叛乱之后,周培公向康熙皇帝递交了相应对策。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周培公的建议,并且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镇守东北一带。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任上。历史上的周培公虽然因为与山东总兵官意见不合而愤然辞官,但是周培公远没有达到了在官场上处处受排挤的程度。周培公在清朝顶多算是一个中高级官吏,始终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周培公最后以地方大吏的身份死于任上,算是死得其所。周培公去世的时候已经70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周培公算是得到了善终。唯一遗憾的可能是周培公死在东北,当时东北是清政府的“禁区”,周培公死在东北算是“发配”边疆而死。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周培公!

小说《康熙大帝》和电视剧《康熙王朝》等文学作品明显拔高了周培公。电视剧中的周培公因为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从一个“落榜秀”被直接提拔到权力中枢,成为康熙皇帝身边重要的红人和智囊。康熙册封太子甚至都是由于周培公的建议。周培公的恩宠程度不亚于索额图、明珠、图海。康熙皇帝因为心灰意冷之时,甚至任命周培公为辅政大臣。周培公一下子成为清政府的重要支柱。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周培公为康熙皇帝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周培公看到了陕甘王辅臣的重要性,主张稳定王辅臣。康熙皇帝在周培公鼓励下,坚定了平定三藩的决心。康熙皇帝非常欣赏周培公的才华,任命周培公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将。电视剧的中周培公是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将,而图海只是周培公的副手。

周培公第一次领兵就把一群王公子弟培养成为虎狼之师。周培公在短时间内就消灭了察哈尔叛军铁骑,结束了清政府的心腹之患。周培公打败了察哈尔之后又挥师西南直逼叛军。康熙皇帝封赏周培公为一等伯,赏双眼花翎,周培公还加任太子太保和兵部侍郎。康熙皇帝又为周培公调拨十二营汉军,加上三十门红衣大炮。周培公和图海又直扑平凉城,平定王辅臣。周培公利用红衣大炮轰破了王辅臣的胆,周培公为了顾全平凉城老百姓以及害怕给言官们留下话柄而停止炮击。最后周培公亲自进城,成功劝降了王辅臣。周培公平定了王辅臣之后,吴三桂基本上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康熙皇帝称赞周培公是百年罕见,此时的周培公已经拥兵近三十万。此时康熙明珠提醒康熙,消灭了吴三桂之后,谁可以牵制周培公。于是康熙皇帝开始逐渐夺取周培公的兵权。吴三桂灭亡之际,康熙皇帝调周培公回京城,由图海接替周培公为抚远大将军。没过多久,图海便平定了吴三桂。此时周培公已经功成名就而且,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汉臣。但是周培公的赫赫战功引起了满族大臣的嫉妒,康熙皇帝只得将周培公调任盛京提督。周培公在盛京一呆就是十一年。当康熙皇帝再一次想起用周培公平定台湾之时,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周培公在临死之前,将自己十几年辛苦所画的《皇舆全图》献给了康熙,而且为康熙保举了姚启圣。当天夜里,周培公便病逝于盛京。

周培公死在寒冷的东北确实非常可惜,但是周培公毕竟死在了病床上而不是死于非命。所以即使是电视剧,周培公也得以善终,只是死的有点可惜。周培公死后,康熙皇帝非常伤心,甚至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周培公在汉臣中已经享受了极高的荣誉。

那么为什么如此忠心、优秀的周培公会被康熙皇帝“发配”到关外呢?

周培公之所以被发配的重要原因是他过于耿直。周培公和帝师伍次友相识,而且伍次友还为周培公写了封举荐信。但是周培公始终没有拿出这封顶得上万两白银、总督巡抚都难以求得的推荐信,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皇帝认可。周培公被康熙皇帝提拔之后,也是经常口出直言,为了“真理”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皇帝。康熙“赌”吴三桂不会造反的时候,周培公直接问康熙万一赌输了怎么办,搞得康熙皇帝非常没有面子。康熙皇帝只得说:你应该多学学索中堂,给朕留点面子。但是周培公还是执意要康熙说明意图。康熙要御驾亲征的时候,周培公直接指出康熙皇帝的做法是“轻率之举”。气得康熙皇帝让周培公到内务府令二十廷杖。周培公此外还多次“顶撞”康熙,因为正直而得罪了索额图等朝中权贵。如此耿直的周培公并不适合当时的官场,康熙做为帝王可以容忍他一时,未必会容忍他一世。所以以他这样的耿直的性格被贬是迟早的事。

周培公在《康熙王朝》的能力也被明显拔高,电视剧的周培公可以说是仅次于帝师伍次友的存在。周培公的才能不仅在政治方面,在谋略、为人处世、识人、战略、军事等方面都拥有超人的才华。三藩之乱前后,周培公把每一步都想得非常清楚,周培公针对吴三桂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正是由于周培公的出色谋划,康熙皇帝才坚定了平定三番的决心。周培公可以说是平定三藩之乱的总策划师,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一功臣。周培公能够准确看出已经被遗弃的姚启圣是个人才,而且能胜任平台大任。结果姚启圣没有令周培公失望。周培公看一眼就是知道赫舍里的意图,随即建议康熙册立储君。周培公虽然是书生,但是却也是一位儒将。周培公第一次出手就把孝庄的家兵收拾的服服帖帖,把一群纨绔子弟训练称虎狼之师。周培公率领军队,平定了王辅臣和吴三桂。周培公献给康熙的《皇舆全图》可以说前所未有,周培公还帮助康熙皇帝谋划如何平定台湾、噶尔丹、驱逐沙俄等。周培公是康熙前期难得一遇的文武全才。

由于周培公超强的能力,所以也就造就了周培公极高的功劳。三藩之乱平定之前,周培公已经进入权力核心,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功劳。后来周培公又率领大军打败了察哈尔王,康熙皇帝又为周培公调拨十二营汉军和红衣大炮。接着周培公又平定了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劝降王辅臣之后,周培公又率领军队平定吴三桂。吴三桂在周培公的打击之下节节败退,最终也在周培公的打击之下走向灭亡。平定三番之前,周培公已经拥兵三十万。当时的周培公可以说是朝廷第一重臣,而且还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头功。此时的周培公的能力和实力已经可以威胁到了朝廷,所以康熙皇帝才在明珠的建议剥夺了周培公的兵权。中国历朝历代的功高震主者,没有一个不被皇帝猜忌。功高震主的不幸者要么被杀、要么被灭族,周培公算是幸运者只是被剥夺了兵权,后来调任盛京提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周培公偏偏是个又清廉、又有能力、又有功劳的汉臣。这样的大臣自然会遭到许多人的嫉妒,自然会遭来不少流言蜚语。周培公汉臣的身份,又可以给这些人提供攻击的切入口。周培公临死之前,康熙皇帝曾经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明珠索额图等人暗中鼓动御史参奏于你,朕知道你的苦衷。但是不得不逮个由头,把你贬到盛京来。你要知道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起你周培公来,在朕的眼里要重要得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康熙皇帝直接说出了明珠和索额图是导致周培公被贬的直接原因。索额图和明珠是两个非常典型的“权术者”。康熙也说伍次友是“水”,而明珠是“油”,一个非常圆滑和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索额图也是一个非常圆滑老练的大臣。只要周培公还在中央,康熙自然会重用周培公,他们两个的权力和恩宠就会相应被稀释。所以他们两个一定要把周培公排挤出中央,他们不允许比他们有能力的周培公继续存在。

康熙皇帝时期,当时还有比较严重的满汉之分的观念。朝廷的一些重要位置基本上都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当时汉族官僚在朝堂之中并不被重用,满清统治着对待汉族官员既使用,也时刻防备。清朝统治者更是不允许汉族官僚“染指”兵权。当时的周培公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方面明显已经突破了满洲贵族可以承受的底线。政治上面,康熙曾经想任命他为四个辅政大臣,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清政府权力最核心的位置。军事上,周培公已经是当时满汉所有大臣中最有实力的将军。当兵部的调函到达军营的时候,周培公也说自己毕竟是个汉臣,皇帝任命他为将军这么久已经非常不易。满洲贵族绝对不允许所有功劳都让周培公一个人占了,他们也容不下周培公这样有能力、有功劳的汉臣存在于朝堂之上。康熙皇帝为了安抚满洲贵族也只能牺牲汉臣周培公,利用一个周培公换取满洲贵族的支持。

7

你好,我是渊源历史小课堂,很高兴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按照电视剧里的说法是因为他是汉人,得不到康熙的信任。最后被贬盛京,凄惨而死。

周培公是随着电视剧《康熙王朝》热播而大火的,剧中周培公平定三藩之乱,和图海一块逼迫王辅臣投降,率领一帮八旗子弟打败察哈尔叛军。可以说是康熙前期一员大将,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临死的时候还送给康熙一副大清地图,把康熙感动的不行不行的。电视剧中康熙的行为可以说是卸磨杀驴,但是也变相保护了周培公。毕竟朝中大多数满人对他是不满的,因为他功劳太大,遭人嫉妒。但是康熙也有自己的算盘,毕竟周培公由于才能出众,要知道周培公既有功绩,又有兵权,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康熙帝忌惮的,总的来说,不排除康熙想要周培公死在盛京。

但是电视剧为了节目效果,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杜撰的,不可信。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没有那么玄乎。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不管是《清史稿》还是《康熙王朝》都有,关于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事,说明这件事是事实存在。历史上周培公说服王辅臣投降后,便在山东登莱地区做了登莱道(今天的烟台青岛地区),干了三年后便辞职回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任上。

所以说周培公算是殚精竭虑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电视剧中所写周培公被贬黜盛京后客死他乡。

8

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其中的周培公并不会陌生。

剧中的他才智机敏、有勇有谋,特别是他率领三千家奴就平定了察哈尔的叛乱,并且还能恩威并施劝降王辅臣,为康熙皇帝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遭到了满朝忠臣的妒忌,就连康熙皇帝都对其充满了猜忌,最终将其调任盛京提督,尽管这样周培公依旧保持了对于康熙皇帝的绝对忠诚,临终前不仅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更是将自己穷尽十年时间制作的《皇舆全图》尽显给了康熙,不禁让康熙感到了深深的懊悔与自责。

然而,这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并且是将周培公过于“神化”了,历史上的周培公不管是担任的官阶品级,还是所取得的成就,都远远不及《康熙王朝》中的那样,并且周培公最终是以善终收场,也不像剧中那样是在严寒与孤独中郁郁而终的。


历史上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府上的一介幕僚而已。

如果历史上的图海,看到《康熙王朝》中如此演绎自己,那说不定真要踢破棺材板从里面跳出来了。

图海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就已经被封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后因事受到牵连,图海遭遇了革职,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图海重新被为委以重用,担任正黄旗满洲都统一职。

而在康熙皇帝登基后,特别是在“智擒鳌拜”、掌握绝对权力后,对于图海也是非常的欣赏与信任,并将其晋封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衔,如此一来图海在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索额图,位列百官第二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三藩之乱”彻底爆发,而此时早就对大清王朝不满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与罗布藏也顺势发动叛乱,兵锋直指北京。于是康熙皇帝让图海统领一支有八旗贵族家丁组成的“杂牌军”前去平叛,结果图海大获全胜。

然而,在《康熙王朝》中,这份功劳都被记在了周培公身上,并且就连图海为了激励士气、严明军纪,所编造所谓“察哈尔王宝库”的谎言,也被张冠李戴给了周培公。

而这一时期的周培公,还是默默无闻,仅仅是在朝中做着一些帮办的事情。

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正式出兵陕甘,剿灭王辅臣,周培公才真正迎来了他自己的高光时刻。

此时的周培公已经成为了图海帐下的一名幕僚,就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却向图海提议,由自己前去平凉城中,劝降王辅臣。

图海在听过周培公的建议后表示了赞同,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并且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经过与王辅臣的深入交谈,使得王辅臣最终决定归顺清朝,从而帮助康熙皇帝顺利解决了西北问题。而康熙皇帝也能就此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顾忌王辅臣对自己形成夹击与掣肘之势,并且通过招募王辅臣的军队极大的扩充了平叛实力,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


鉴于此功勋,康熙皇帝将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只不过,周培公在登莱道任上,只做了三年,便因为其与登莱总兵意见不合便离任了,而此时的“三藩之乱”尚未彻底平定。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将周培公在与吴军最后决战前将其调回,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周培公在招降王辅臣后,就已经被调离图海帐下,之后也一直是图海率军平叛,在就不在与周培公并肩作战了。



周培公是死在了盛京提督的任上,但绝不是郁郁而终。

《康熙王朝》中,康熙将周培公调离,不再让其率兵平叛,随后又将其安排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实际上这是在猜忌和防备着周培公,他是在担心周培公手握重兵,同时又是功勋卓著,从而对于自己皇位的安稳产生威胁。而将其安置在盛京后,康熙也没有放弃对于周培公的打压和监视,最终周培公就是在这样的一份压抑与不甘中,郁郁而终了。

然而,历史上的周培公,却是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得到了充分信任,并且还发挥了其人生的最后“余热”。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时候,大清王朝与疆域不断扩张的准噶尔汗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准备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此时已经赋闲在家长达八年之久的周培公,主动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

面对周培公的一片赤胆忠心,康熙皇帝是非常感动,不仅当即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并且让周培公复出,担任盛京提督的职务,在协助康熙署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命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而周培公也不负众望,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给予了康熙皇帝极大的支持。

在这之后,周培公留任盛京提督,继续发挥着“余热”,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周培公出任盛京提督,是被康熙重新启用并且是提拔重用,而《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调任盛京则是出于康熙的猜忌与怀疑,对应而来的人生结局评价也就只能是前者以善终收场,而后者则是郁郁而终了。


最后还要补充一下,历史上确有一份《皇舆全图》,其全名为《康熙皇舆全览图》,只不过这幅图与周培公并无关系。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康熙下令编绘,绘图人士主要有耶稣会的欧洲传教士雷孝思、马国贤、白晋、杜德美,当朝学者何国栋、索柱、白映棠、贡额、明安图,以及钦天监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理藩院主事胜住等十余人。

而此时的周培公早已过世,不可能参与其中,这幅图也不可能在如此早的时间就出现在康熙皇帝面前,当然孝庄太后也更加不可能趴在地图上找寻自己的家乡科尔沁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周培公的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结局都与《康熙王朝》中演绎的可谓是大相径庭,毕竟这影视作品,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正的史实,还是要从史书上获取。

9

周培公,本名叫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掇刀区麻城镇人。在康熙15年的“三藩之乱”中,因招降叛将陕西提督王辅臣而被世人知晓。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康熙的重要谋士,“三藩之乱”后,任抚远大将军领兵20余万,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招降王辅臣等立下大功,后因其它原因发配盛京不得善终。那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史书中记载的周培公

在《清史稿?图海传》中记载:“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昌是周培公的本名,而培公是其字,湖北荆门人,善于谋略善出奇计。康熙十五年图海的大军进入潼关,周昌(培公)向图海献策帮助其平定叛乱,遂被图海招为幕僚。

周昌对图海说叛臣王辅臣的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他的同乡,他们经常劝诫王辅臣弃暗投明,投降大清,但是王辅臣还是摇摆不定,并写信把这件是告诉我了。《清史稿?图海传》中记载: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

图海就立即令周昌以假参议道的身份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也派人与周昌商量投降事宜,图海把这件事告诉了康熙,康熙同意图海的做法。王辅臣让龚荣遇献上军民册和吴三桂授的敕印。《清史稿?图海传》中记载: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

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这是历史上周昌(培公)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清史稿》对周培公记载最多的地方。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落魄的在京城游荡,偶然间遇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被他的才华所以吸引,并最终成为自己身边重要的谋士。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周培公又临危受命任抚远大将军,收编整顿在京城的八旗子弟,和图海一起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兵不血刃的招降王辅臣,让远在京城的康熙皇帝避免成为第二个元顺帝。周培公与图海率军输入破竹,拿下长江以北,最终击溃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三个汉人藩王造反,给满清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当周培公手握重兵,平定三藩以后就成了满人大隐患,另外,索额图、明珠等满人大臣妒忌周培公的功劳,处处打压排挤周培公,以至于周培公被封为盛京将军,做个有名无实的地方大员,去守护大清的龙兴之地。最终郁郁寡欢而死,临终前还送给康熙一幅大清坤舆图。

真正的周培公是什么样的

不管是《清史稿》还是《康熙王朝》都有,关于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事,说明这件事是事实存在,而关于《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其它部分的应该是虚构的,不然《清史稿》中为何没有周培公的传记,而周培公也仅仅是出现在《清史稿?图海传》中,况且《清史稿?圣祖本纪》中只写有“己亥,抚远大将军图海败王辅臣於平凉”只字未提周培公。

可见历史上真有周培公其人,但远没有《康熙王朝》中那样位高权重,深受康熙重用,也就没有影视剧中的不得善终了。

10

“康熙王朝”热播以后,原本默默无闻的周培公一跃成为新晋网红,他的才华横溢,以及忠心赤胆,被无限拔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诸葛亮并列,认为如果康熙重用他,就能开创更加宏伟的盛世。

电视剧为了增加矛盾冲突,提高收视率,刻意美化一些人的历史功绩可以理解, 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那么神,也没有那么惨。

周是湖北荆门人,《先贤诗佩》记载他幼年丧父,母亲也在李闯动乱中死亡,周培公落魄无依,做了“州卒小吏”,后来的到贵人相助,入了京城,做了内阁供奉。

这一记载有很大的误导性,仿佛周培公只是个身世悲惨的落魄书生,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其实不然,州卒小吏虽不是达官显贵,却也非贩夫走卒,而贵人相助更是一般人无从谈起,清朝的内阁供奉始于顺治年间,属于皇帝的内廷文学侍臣,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虽然没有纳入国家公务人员编制,待遇丝毫不差。除此以外,内阁供奉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便是每天都能见到皇帝,也因此,其升职速度远超一般外臣。清代史学家高士奇就是内廷供奉出身,最后官至一品。

周培公的名气始于“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随之造反,比起位于南方的“三藩”,镇守陕甘的王辅臣更加危险,手握重兵不说,一旦他与吴三桂连成一片,清廷就要面临三面包围的不利局面。

康熙十五年,清廷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大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被召为幕僚。

图海出自满洲正黄旗,早年曾带兵平定李闯余部,是一员老将,但王辅臣出身草莽,以军功升迁,根本不怕这些八旗绿营混杂的清兵,双方一度僵持。

巧合的是,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龚荣遇的母亲还是周培公的奶娘,双方交情匪浅,两人都不看好吴三桂,苦劝王辅臣归顺清廷,与此同时,两人还通过秘密渠道与周培公建立联系,密谋里应外合,劝降王辅臣。

有了同乡的相助,周培公主动提出前去劝降。图海大喜过望,当即将周培公的计划呈交给康熙皇帝,因为战事不利而焦头烂额的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连夜招周培公进京,加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黄马褂,并让其携带亲笔赦诏,前往平凉招抚。

王辅臣在周培公的劝说下,选择出城投降。就这样,清廷最大的威胁得以解除,周培公也因此成为康熙眼中的大红人。三藩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其他人要钱要官,唯独周培公例外,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母亲当年为父死节,望皇帝为母请旌。

如此忠孝的臣子,朝廷自是求之不得,不仅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连同其父也一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除此以外,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在当时,可谓恩宠至极。

周培公守孝三年后,出任山东登莱道,因与总兵官不和,三年后辞官回乡。1690年葛尔丹起兵反叛,不甘寂寞周培公主动上平叛“条呈”,康熙皇帝也没有忘记他,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周培公接到诏书后欣然赴任,最终病死任上。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好奇计!这一说法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例如围魏救赵的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项羽的谋士范增:素好奇计!由此可以推断,周培公脑筋比较灵活,为人谨慎,精于计谋,这样的人通常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电视剧中将其后半生设定为功高震主,引发康熙的猜忌,最终死于苦寒之地,实则是高估了他的政治野心,历史上并无此事。

至于让他戍边守卫盛京,更像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安排,周曾有大功与清廷,既然想为国效命,皇帝多少要给些面子,但紧要关隘又不能委任与他,只能选择盛京这种看来重要实则悠闲的鸡肋地方,让周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报效国家。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对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筑墙基和部分构件,对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了进一步发现,据家谱记载,其父周化龙兄弟四人,分别为:周成龙、周化龙、周从龙、周云龙,但家族墓地中并没有寻见周化龙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于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于1707年,其墓碑于120年后重建,令人生疑,当地学者推断,可能在其死后,牵连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损坏,家人碍于形势,不敢妄动,直到百余年后,时过境迁,又重新修建。

至于其中的真相,恐怕再难考证!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