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2020-10-07 05:31阅读(75)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

1

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他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铿锵话语,让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南宋的陆游就在他的诗中赞叹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成功。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后勤压力太大,使得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不上,造成了北伐的功败垂成。

我们也可以看到,曹魏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尤其是在后期,都是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曹睿还专门叮嘱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曹魏就是用这个战略迫使诸葛亮退兵的。

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就是因为吞并了蜀国,造成了国家富强的局面。进而秦国依靠巴蜀的财富,打败了关东六国,统一了天下。那为什么秦国能够做到粮草充足,而诸葛亮却做不到呢?

这个说法我们要先纠正一下,那就是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并不是在蜀地,而是在关中。蜀地主要是矿产丰富,在战略物资上支持着秦国的战争。当时秦国的著名的寡妇清就是以矿业闻名,富甲一方的。而且,在当时,巴蜀的开发程度还是很低的。

到刘邦的时代,项羽将刘邦封到汉中巴蜀之地,刘邦就极为不满。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是秦国流放罪犯的地方。项羽这样做等于变相将刘邦流放了。刘邦的手下到了巴蜀后,纷纷逃跑。如果巴蜀真是那么繁荣,他们逃跑干什么?

这是因为,秦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是在关中平原。当时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国对它进行了充分的开发。著名的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然后关中的粮食用黄河运输,顺流而下,当然事半功倍。这一切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而到了诸葛亮的时期,诸葛亮北伐是从蜀地向关中进攻,这中间要翻越险峻的秦岭。这个困难才是诸葛亮要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因为缺粮而撤退的有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的时候,一次是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比例看起来还是很高的。不过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次北伐是因为要配合东吴的攻势,仓促出兵,粮草准备不足。而第四次北伐是因为天气原因,连续下雨造成粮运不继。这样看来,诸葛亮因为缺粮撤退也只有第四次北伐一次。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虽然死守不战,等待蜀军粮草不继。可是,在蜀军撤军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得到了蜀军丢弃在营垒中的大批粮食。这些粮食后来被司马懿运往洛阳救济了当时发生的饥荒。当时这批粮食总共有五百万斛,在这中间有相当数量的就是诸葛亮丢下的粮食。

那么,我们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较妥善的解决了军粮的问题。那么,诸葛亮是怎么解决后勤的难题的呢?

军队缺粮,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粮食,一种是有粮食而运不到作战部队中去。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准备足够的粮食,而第四次北伐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粮食运不到军队。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解决。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记载看到,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后,就大力发展生产。他主要鼓励粮食生产和蜀锦生产。当时的蜀锦收入,支持着战争的需要。而军粮则主要靠自给自足。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专门向刘禅上表,说明自己的财产。说自己家族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足以生活。这说明,诸葛亮的家人也是亲自参加种粮和织锦的生产劳动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

而谨慎的诸葛亮还并不满足。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后,魏军将领大多认为诸葛亮第二年就会再次北伐。而熟知诸葛亮的心理的司马懿则力排众议,他认为诸葛亮为了积蓄粮草,会在三年后才会再次北伐。后来果如司马懿所料。

这说明了诸葛亮很好的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问题,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运输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诸葛亮军队缺粮的局面。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因为运粮不继,诸葛亮被迫撤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也采取了以下的手段:

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减轻后勤的压力。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专门挑选出祁山的路线。这不只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也是因为祁山一带人烟富庶,能够给诸葛亮提供大批的补给。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抢收敌人的麦子,保证了自己的军粮供给。

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手段更是登峰造极。他抓住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在关中平原开始屯田。这样,诸葛亮在和司马懿对峙中,感觉不到粮食的缺乏。

二是加大运输力度,改进运输方式。诸葛亮在运输粮食方面,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他在运输路线上尽量利用自然的条件。比如他利用斜谷的水道运输,减少了运输的困难。

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采取机械的力量来节省人力。据史书记载,木牛可以载一个人的一岁粮,大约三百公斤,而流马可以载粮四斛六斗。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两次因为缺乏粮草而撤军。这两次撤军,一次是第二次北伐中,因为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另一次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可抗拒力使得粮食运不上去。其他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遭到缺粮的困扰。

这是因为诸葛亮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他大力发展生产,为每一次北伐都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然后精心挑选北伐路线,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或者就地补充,或者收割对方的粮食,或者战地屯田,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而在粮草的运输上,诸葛亮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了运输方式。这一切,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这样,使得诸葛亮最大可能的摆脱了粮草缺乏的困扰,有力的推动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2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供给往往成为行军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巴蜀粮仓在秦国和蜀汉分别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秦国 VS 六国

  • 主要耕地

战国时期,秦国位于西陲之地,等到秦昭王、秦王嬴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其国内拥有的主要耕地包括关中盆地、黄土高原、汉中平原以及岷江盆地(四川盆地)。

韩、魏、赵、齐、燕等五国位于河东,三晋拥有的耕地除了部分黄土高原,还有部分冲积平原地区。齐、燕则拥有冲积平原地区。

楚国则拥有长江、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

  • 粮食产量

据资料记载,黄河水的泥沙含量高达46%,由于坡度的缘故,其泥沙经常沉积在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虽然增加了该地区土壤的养分,但是也有不少隐患。雨季容易发洪水,干旱的时候,裸露出来的河床容易成为蝗虫的产卵地而引发蝗灾。

相较于灾难频发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虽然缺乏水分,但是可以种植粟米、小麦等农作物。

再看渭水流域的关中盆地,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启动了著名的郑国渠工程,引西边的泾水注入东边的洛水,用以灌溉关中盆地。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修成之后,可灌溉约四万多顷盐碱地,亩产达到六石四斗,而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产量大约为一石半。从此之后,关中沃野千里,秦国富强起来。

大概在秦惠王时期,司马错收复巴蜀之地,整修褒斜栈道,并兴修水利都江堰,使得岷江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的粮食产地。岷江盆地和汉中平原的粮食,之后便由褒斜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关中。如果在关中修建粮仓,以储存巴蜀之地运来的粮食,那么,秦国便不会有粮食供给之后顾之忧。

  • 国策

秦孝公时期,商鞅推行农战国策,将土地发放给农民,农民手里的田地数量国家是一清二楚的,那么征收田税就非常透明。除此之外,如果军人不打仗之时,就回家种田。

而六国呢,田地大多掌握在贵族手中,一则田地数量容易瞒报,二则贵族本就不愿意交税,因此国家想要征收赋税,何其困难?

除此之外,三晋之人也不乐于种地,特别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司马迁这样形容他们,白天打架,晚上盗墓。这也是他们不能与秦国打持久战的原因之一。

综上,秦国耕地不但亩产量高,加上商鞅的农战国策,仅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本就高于其它各国,而巴蜀之地的粮食就好比是锦上添花,可以支持秦国长时间的作战。因此,秦昭王、秦始皇时期,秦国总是长年累月的作战而从无粮食之忧。

蜀汉 VS 曹魏

  • 主要耕地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并指出益州不但地势险要,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当他到成都之后,特意设置堰官,并派遣上千人维护都江堰,此举就是为了确保岷江盆地粮食不减产。

除了岷江盆地,汉中平原也是蜀汉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恐怕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入驻汉中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带陇西百姓千余户入汉中,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开垦汉中平原的荒地。

那曹魏这边呢,拥有整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冲积平原,以及关中盆地。耕地面积远大于蜀汉。

  • 粮食产量

汉朝时期,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曾为黄河改道,并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等到三国时期,粮食产量早就远大于秦汉时期。

  • 国策

战国时期,秦国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到了汉朝时期,由于鉄犁、耕牛等生产工具的投入,使得买不起这些农具的农民将土地卖给豪强大族,成为他们的佃户。

蜀汉,比较清廉的诸葛亮都拥有薄田十五顷,相当于现代的750亩地,那其他蜀地官员呢?由此可见,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极有可能延续了汉朝的田地制度,有点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恐怕每年能征收的军粮也不是太多。

反观曹魏,曹操鼓励农屯和军屯,其农耕政策几乎沿袭了商鞅的农战制度,因此,可用军粮远高于蜀汉。

  • 粮食运输

关中为秦国基地,秦国从巴蜀运粮,除了天灾,并没有其它阻碍。而蜀汉只拥有汉中,如果诸葛亮欲出兵北伐,就必须考虑粮食的运输问题。

从汉中通往关中的古道,虽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四条栈道,其中褒斜道路程最短,但仍有470多里长。其狭窄的栈道,决定了粮食供应的艰难。

那么,为何不走水路呢?不可行,大概在汉武帝之时,便有大臣提出开通汉中到关中的漕运通道。然而,他们发现褒水、斜水河水湍急多石,不能通漕。最后,他们重新修整了褒斜栈道。因此,汉朝之时,褒斜道为两地的主要运输通道。

正因为运粮成为北伐的主要瓶颈,诸葛亮几乎每次都因为粮食殆尽而不得不返回。

为了提高粮食的运输能力,诸葛亮先后研发出运粮工具木马流牛。记得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由褒斜道出汉中,木马流牛的应用使得诸葛亮有机会驻军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然而诸葛亮还是担心粮草接济不上,就地开荒屯田,因此有能力与魏军相持一百多天。就当他有机会解决军粮供给之时,诸葛亮终因劳累过度,死于军中。

反观曹魏,诸葛亮的北伐对曹魏来说,恰好是本地作战。因此,他们似乎从未有粮食供给之忧。汉武帝之时,从长安开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到黄河,共计三百多里,大大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

因此,除了关中盆地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曹魏还可以通过漕运将关东的粮食及时地运到关中。

结语:

同样是拥有巴蜀粮仓,为何诸葛亮多次因缺粮而无功而返,而秦国却因此而灭了六国呢?

  • 从耕地面积和产量来说,秦国拥有灾害较少的黄土高原和产量较高的关中盆地,之后的巴蜀粮仓就好比锦上添花,使得秦国粮食可以实力碾压六国,而从无后顾之忧。相反,仅拥有巴蜀粮仓的蜀汉,相对于坐拥关中盆地、整个黄河流域的曹魏来讲,并没有任何优势。

  • 从国策来说,秦国实行商鞅的农战,农民拥有土地,使得国家所征收的赋税最大化。而蜀汉则仍沿用汉朝的土地制度,土地集中在豪强大族手中,使得粮食征缴有困难,反而曹魏沿用了商鞅的农战制度。因此,蜀汉仍不及曹魏。

  • 从粮食运输的难度来说,秦国可以轻松将粮食从巴蜀之地运往关中。而三国时期,关中为曹魏所占据,诸葛亮想要从狭长的褒斜栈道源源不断将粮食运输到关中,简直比登天还难。

蜀道难,难如上青天,恐怕没有人比诸葛亮更清楚这一点了。

3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这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吞并巴国和蜀国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在任期间,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造福蜀中人民的伟大举措。

由于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使得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地方,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以,后世史学家通常都将巴蜀之地当作天府之国,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基础。

根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一下子变成“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讲述三分天下之计策的时候,也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然而,这个天府之国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司马迁曾经实地考察过都江堰,并且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事迹,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后来有人在司马迁成都西部岷山处考察的地方修建了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然而,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承认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

司马迁曾经根据西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的山西是指崤山以西,也就是关中平原。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直接就将天府之国定义为关中地区,由此可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关中地区才是争霸天下的所在,而成都平原不过是辅助区域。

最早完成统一的秦朝,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本盘,最后取得汉中和巴蜀作为支撑,才得以完成统一。

这里面要记住的一点是,秦朝是先有关中,再取汉中和巴蜀,如果单纯的有汉中和巴蜀,是成不了气候的。

第二次完成大一统的朝代是汉朝,很多人都以为刘邦是以汉中为根基,最终完成统一的。

其实汉中不过是连接关中与巴蜀乃至西北的交通要冲而已,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其实就是打压。

为了抑制刘邦,在关中封秦朝三降将为王,就是想要分化瓦解关中和汉中,不能让它打成一片。

但是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关中给拿下了,实际上走的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老路,此后也是以关中为基本盘,有了和项羽称霸天下的资本。

如果汉中有那么重要,曹操也不会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把汉中评价为鸡肋,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益州(蜀地)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根基所在,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基本盘,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整。

完整版应该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再取汉中,最后夺取关中,这样才能重走一边秦国或者西汉的统一之路。

如果刘备真的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比刘邦统一天下更容易一些,毕竟还多了一个荆州。

事实上,刘备在军事巅峰的时候,占据三分之一荆州,以及益州和汉中,然而夺取汉中后不久就丢失了在荆州的所有土地,随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假如成都平原真的像诸葛亮之前所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怎么可能会仅仅经历一个夷陵之战就“疲弊”了。

蜀地的确如诸葛亮所说,地势险要,但是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

别人想进蜀地不容易,你想要往出走同样不容易,所以说,蜀国想要北伐,自然困难重重。

刘备以益州为核心构筑的蜀汉政权,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巴蜀为根据地,想要争霸天下的政权。

可见,有的时候不是人不行,而是地缘因素太差。

表现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是粮草供应不上,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就在粮草,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结果被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后,直接发生溃败,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诸葛亮想要从蜀地走出来,也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没有防备,诸葛亮北伐相对较远,等到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开始防备,诸葛亮就再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总说,真就不如趁着曹魏没有防备,按照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接派五千精兵蹿到关中,一旦得到关中,天下霸业也就成了一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诸葛亮北伐采取的是绕远路,联合凉州的西北游牧民族一块搞事情,粮草供应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古代运粮通常都是前面一个人打架,后方三个人在运粮,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三五万人,后面运粮的至少十万人,当时蜀国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口,这就是压力所在。

比如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的时候,让李严(是刘备白帝托孤的大臣)督运粮草,结果最后因为粮草的事,被诸葛亮弹劾。

按史书中记载,为了运粮诸葛亮大搞发明创造,研发了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就不得了了,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大肆吹嘘,我小时候看演义的时候,总认为这木牛流马是真的牛,可以不用人力就可以自动行走,有了这种黑科技何愁霸业不成。

当然,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木牛流马可能就是比较有特色的独轮车。

如果在一千七百年就已经出现不用靠人力的机械,那我还真要去研究永动机了。

假如木牛流马真的还用,诸葛亮也不会缺粮。

鉴于多次北伐都因为缺粮而功败垂成,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选择稳扎稳打,一边屯田,一边行军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假如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取得胜利,其实也是过于理想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得有多少良田能供应起常年在外驻扎的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司马懿并不吃诸葛亮那一套,干脆还是闭门不出,不与蜀汉作战,当时诸葛亮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像个娘们一样扭扭捏捏,磨磨叽叽。

但是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就是不打。

其实,心里着急上火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司马懿根据诸葛亮吃粮不到几升就已经判断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北伐想了很多的套路,最后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还是地缘太差。

4

  • 前言

“地利”是古代战争胜负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战国时期秦国从蜀地进攻楚国,由于李冰父子解决了运输问题,所以沿川江而入长江,一举灭掉楚国,依仗的是岷江水入成都平原。

诸葛亮北伐,天时、地利均不占优,尤其是粮草供应不能持久,必须穿越两国分界线秦岭,所以诸葛亮败于“地利!”

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初衷是为了战争。

公元前四世纪,秦国君臣一致同意先占领蜀国,然后利用大江东去的浩大冲击,利用秦国的无敌舰队,占领楚国,统一华夏。

这是战略家司马错的统一策略,秦惠王拍板决定一一要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是因为粮草后继乏力,大兵屯积于今天的涪陵、重庆一线,无力进攻楚国。

这次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造船和集中兵力都要在岷江上游进行,而训练士兵、打造兵器、集中军队却要在成都进行,这段距离大约有几十公里的陆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80年的秋天。

八年后即公元前272年,一个千古流芳的人物出现在蜀国的灌县,他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他奉秦王之命,改造岷江,使岷江之流可以直达成都平原。

这就是以后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过八年的努力,玉垒山终于劈开一条宽20米,长80米的水路,岷江水进入平原,所有船只可以从岷江上游直达成都。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10万秦国人由关中地区迁移蜀地,开荒种地,成为巨大的粮仓,秦国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公元前223年,秦国百万大军席捲荆襄楚地,两年后全国统一。

(当年的秦国将士)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望“(秦)岭兴叹!”

这里只谈诸葛亮面对的粮草危机。

诸葛亮的六次北伐,是魏明帝在位的前期,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曹魏政权尚称稳定。可以有效的动员全国力量支援战区。

至于“地利”,这是蜀汉政权无法绕过的巨大障碍。

魏、蜀、吴三国的分界线是秦岭山脉、三峡和长江沿线。难度最大的当数秦岭山脉。

我们都曾经多次穿越过秦岭,无不为它的三千多米海拔的大山所叹服,而且秦岭山脉绵延起伏,实在是蜀地的天然屏障,当然也是出川障碍。所以曹操根本不把汉中放在心上,视为鸡肋,他的眼光正确。

诸葛亮当然也有应对之策,那就是“速战速决”。但是,司马懿绝对是个天才,宁愿被不苟言笑的大丞相嘲笑,也不轻启战端,而是高挂免战牌,上书“今天学习”。

所以,在整个北伐中,后勤军粮的运输,始

终是诸葛亮的最大难题,因为蜀军毫无地利优势。

总结:三军未行,粮草先行,纵观整个大汉朝的历史,刘邦因为萧何的粮草保证供应,所以是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国统一全国,关键的问题是解决了运输难题。

而诸葛亮虽有六次北伐,却最终困于粮草无法持久,所以失败。

5

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定都成都,仅有益州一州之地再加汉中郡一郡之地,合计22个郡,其地盘包括今天的陕西汉中,四川省加重庆市再加云南省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面积看得着是大,但人口并不多,只有不到一百万,军队有10万人。

虽然蜀汉政权在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却是三国之中最喜欢发动战争的政权,光是诸葛亮掌权的11年间,就发动一次针对南中的战争和5次针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而5次北伐战争均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每次北伐退兵最大的原因就是缺粮食。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对说道: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不是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土吗?为什么会缺粮食呢?

益州的主要产粮区就是成都平原,战国时期,秦国占据了巴蜀之地后,便利用成都平原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粮食,同时秦国郡守李冰父子在成都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彻底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并且加以利用,成为种植粮食的水源,奠定了成都平原粮仓的地位。


秦灭六国地图

之后在成都平原生产的粮食经过秦岭再运到关中,再从关中经过函谷关运到中原,秦国就靠着占据关中、拥有巴蜀,然后利用巴蜀和关中的粮食,东出函谷关继而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为什么战国时期的粮仓,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食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秦国统一天下与诸葛亮北伐其实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两点:

1、秦国不仅仅有成都平原的粮仓,而且还有关中平原的粮仓,秦国有两个粮仓,而诸葛亮只有成都平原一个粮仓。即使巴蜀的粮食接济不上,秦国还能从关中运粮,而诸葛亮不行,如果成都平原的粮食接济不上,诸葛亮北伐就得退兵。

都江堰水利工程

2、秦国时期从益州经汉中到关中,全是秦国的地盘,秦国把益州的粮食运到关中,等于是在自己家里运粮,没有敌人的侵扰,而诸葛亮则完全不同,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是在汉中,要想把汉中的粮食运到前线,就得通过八百里难走的秦岭,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诸葛亮还得时时防备敌人切断自己的粮道,这一点就比秦国难得多了。

3、秦国占据汉中、巴蜀之地,实力比诸葛亮时期只有巴蜀之地要强大得多,最主要的是秦国比诸葛亮多了一个关中,秦国有关中,就能靠函谷关抵御来自东边的六国,从而保证整个后勤基地的绝对安全,而诸葛亮只有益州一个地盘,实力远远不如曹魏,可能还不到曹魏实力的五分之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诸葛亮再有能力也无法逆天。

诸葛亮北伐图

除去这些原因之外,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的原因,其实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无法运到前线。先说说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大概情况,再看一看从汉中到关中的地图就明白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一共有五次,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让赵云在箕谷担任疑兵,让马谡守街亭,诸葛亮本人率领主力攻打陇右五郡,结果马谡在街亭没守住,张郃率领魏军突破街亭,魏军一部进入陇右支援作战,一部南下祁山准备切断诸葛亮归路,诸葛亮只得退兵,否则就全军覆没,所以第一次北伐不是因为粮食,而是因为马谡战败。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陈仓,围攻魏国陈仓守将郝昭,数万大军围攻了20多天,没有攻下,这个时候蜀汉军粮食不济,又听说魏军援兵来了,于是退兵,这一次是因为粮食问题退兵的。

古蜀道地图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同时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建威,牵制魏军,之后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没有粮食问题。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大败,诸葛亮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三千级,同时获得玄铠五千张、角弩三千一百张的战利品,这一次战役也叫卤城之战,诸葛亮原本想扩大战果,但是后方的李严说没粮了,让诸葛高撤军,后来经过调查,李严是怕诸葛亮立了大功,故意说没粮食了,其实有粮食,所以这一次也不是粮食问题。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斜谷,到达郿县,与司马懿对峙差不了半年,司马懿不出战,企图以消耗战消耗蜀军粮食,以此拖垮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为了长期能北伐,居然在五丈原地区开始屯田,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诸葛亮操劳过度而去世,北伐结束,这一次也不是粮食问题。

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

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一次是粮食问题,其他四次都不是粮食问题,另外,诸葛亮当政期间,益州根本不缺粮,缺少的只是把粮食运到前线的方法,所以诸葛亮自己也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手推式的独轮车,每车可以运粮四百斤,但即使如此,秦岭的地形也是很难运输粮食的。

因为从汉中到关中只有五条路可走,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佫道、子午谷道,这是五条在山间的小路,有的甚至没有路,只是靠山腰上的栈道来通行,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举个例子,公元230年,曹真想要伐蜀,从子午谷道进军,走了一个月,还没有走到一半,就因为天气原因退兵,因为不仅仅地形复杂,而且天气多变,很多地方的路都被水冲毁了,根本就是无路可走,想一想这种路要运输成千上万的粮食,应该如何运输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失败,一方面并不是全是粮食问题,另一方面蜀汉不是缺粮,而是运输粮食不便。

6

都别抢,我来答。

秦国用巴蜀之地作用大后方,获得了足够多的粮食资源,进而消灭六国,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却不能攻入关中,击败魏国,乃至于统一三国呢?实际上诸葛亮北伐只有两次是因为缺粮才退兵,其中一次还是因为李严的后勤出了问题,导致粮食没有准时运送到前线。即便是姜维发动十一次北伐,蜀国也少有因为缺粮才无奈退兵。

蜀国根本不差粮食,差的是一个好的地理环境,这才是诸葛亮没有能够统一三国的原因。

两个因素:地理因素;对手不同;

  • 地理因素

虽然秦国和蜀国都据有巴蜀之地,但是两者的地理位置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说秦国,巴蜀只是秦国的大后方,而不是根据地,秦国的根据地在哪里呢?就是关中和陇西一带,苏秦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的时候就提到了秦国的地理位置。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史记·苏秦列传》

秦国西部地区的地理条件并没有什么优势,唯一的一个优势就是占据了关中。秦国最东面的位置在哪里呢?就是秦代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出名的函谷关,分别是秦代所建,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汉代函谷关则东移到了洛阳新安县,距离秦关有150公里。

所以当时这个函谷关成为秦国和山东六国(崤山)的分界线,苏秦合纵之后,秦国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说的就是这个函谷关。所以从地理上来看,秦国的处境要比蜀国要好,因为秦国据有关中,所以不缺粮食,最早的天府之国说的是关中,后来关中没落之后才移到巴蜀头上。

秦国地理和蜀国地理不同的是,秦国可以随时出兵函谷关攻打山东六国,我们可以看到出了函谷关以后整个洛阳包括中原都无险可据,只要秦国有足够强的实力,荡平山东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就是秦国在地理上最大的优势,而得到巴蜀之地以后对秦国来说无非只是多了一个大粮仓,成为秦国的大后方,但它并不是秦国的根据地。

实际上秦国即便没有巴蜀,凭借关中秦国也能够和山东六国争雄,但巴蜀为秦国占有,无疑更加壮大了秦国的实力,让秦国有更多的资本消耗山东六国。

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

但是当秦国的大后方变成蜀国的根据地时,情况就不一样了,相对来说,蜀国的地理位置实在过于糟糕。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巴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巴蜀主要就是指四川盆地和周边的区域,那么四川盆地长什么样子呢?(下图所示)

大家可以看到四川盆地周边环绕着一圈大山,地理十分闭塞,所以历史上向来有“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的说法。天下大乱的时候,巴蜀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易守难攻,所以相对能够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正因为这样才往四川跑。

但是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巴蜀这种地理环境就限制了它的发展。所以后来诸葛亮又在《出师表》中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早年他还说益州是天府之土,怎么现在又说益州疲敝了呢?原因就是在这里。

所以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为北方那条横亘在中间的秦岭导致蜀国数次出师不利,秦岭的存在对魏国来说就像是一条天然的军事防线,把蜀国死死的挡在了蜀地。而魏国方面只需要守好自己的城池,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击退蜀国的军队。

而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也导致蜀国运送战争物资极为不便,损耗大,大型的攻城设备无法运送到前线,加上道路崎岖,多为山地,所以这种地理环境根本无法支持诸葛亮在前线长期和魏国消耗,一旦陷入僵局,诸葛亮只能马上退兵,重新休整一番后再来攻打。而魏国方面只好守好自己的城池和关隘,基本上就能把诸葛亮消耗掉,所以纵观诸葛亮北伐就会发现魏国一般采取的都是以逸待劳的方式,不主动出击,守好城池就行了。

反观秦国则不同了,军队常年驻扎在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就像一把剑随时对着山东六国。试想一下如果蜀国没有丢失荆州,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蜀地就完全成为了蜀国的大后方,而荆州则成为了蜀国进攻中原的桥头堡,蜀国可以随时出兵攻打曹魏。

可见蜀国并不是因为缺粮才无法打进关中,而是蜀地的地理条件太差,限制了蜀国的发展。

  • 对手原因

另一方面秦国能够出函谷关统一六国,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松散,各自为政的诸侯国,所以秦国可以一个一个的消灭它们。但是山东六国合纵的时候,秦国却不敢了,因为山东六国联合起来,那实力就不是秦国可以对抗的。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拿破仑之所以无法统一欧洲,就是因为欧洲各国一次又一次的组建反法同盟,当拿破仑在俄国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被征服的欧洲各国立马又联合起来组建反法同盟反抗拿破仑,最终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所以当时山东六国合纵的时候秦国被堵在函谷关里面,但随着张仪瓦解合纵之约,山东六国沦为一盘散沙,最终让秦国一个个击破。而蜀国面临的对手也和秦国不同,他面对的对手是一个统一完整的魏国,这就让蜀国的军事压力增大,每次蜀国北伐,魏国方面都能迅速做出反应,派兵支援,譬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明帝甚至亲自带兵到长安坐镇,可以说这种形势也是蜀国十几次北伐都徒劳无功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可见蜀国并不差粮食,是地理和对手两个因素导致了蜀国的功败垂成。

7

公元前316年,地处四川和重庆的蜀国和巴国爆发战争,两国都向秦国求援,秦惠文王想借此团灭巴蜀,占领成都平原,但是又担心韩国来攻,为此专门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此事。

在廷议上,张仪主张攻韩,而大将司马错(司马迁八世祖)主张伐蜀。

司马错认为如果攻韩则会迫使六国更加团结,对秦国不利,而如果攻打蜀地则不容易引起六国的注意,反而可以利用蜀地的粮食攻打楚国。

因为蜀国位于长江上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蜀地的粮食和物资可以通过长江更加便利的送至楚国前线,增加灭楚的把握。

秦惠文王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攻灭蜀国,此后到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果然以蜀地为大后方,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今天湖南一带)。

到秦始皇灭楚时,蜀地依然起到了巨大作用,要知道王翦灭楚时动用了60万秦军,而楚国又远在南方,只有从蜀地通过长江运粮才能保证60万大军的后勤供给,可见蜀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不过秦国在中原地区作战时应该用不着蜀地的粮食,秦国在灭韩、赵、魏、燕、齐时主要还是动用关中的粮食储备。

而且随着占领区的不断扩大,秦军可以在新兼并的领土上获得补给,到了战争后期就不必过度依赖关中和蜀地的粮食了。

(因为有长江作为水道,蜀地的粮食和物资主要是用于攻打楚国)

到了楚汉争霸之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封地在蜀地,项羽想以此禁锢刘邦,但刘邦和韩信使了一招暗度陈仓,就轻易地越过秦岭杀回关中。

不过大家要清楚一点,暗度陈仓是偷袭战,汉军可以轻装简行,对后勤的依赖不大。

而至于补给问题?可以在获得敌人据点之后就地补给。

刘邦和韩信之所以敢这么玩,是因为当时天下板荡,关中被章邯和司马欣一分为二,二人在监视刘邦的同时也在互相监视。

正是由于关中政权的不统一,使得秦岭防线出现漏洞,这才给了韩信偷袭的机会。

韩信能够暗度陈仓是在一定背景下才能完成,假如关中或者中原处于一个统一的政权之下,韩信绝无机会进入关中的。

而到了三国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巨变。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刘备集团要占领荆州和益州,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北伐。

由于荆州的交通要更加方便,并且荆州直面中原洛阳,因此诸葛亮是想让荆州为主攻,益州则担任辅助,通过长江给荆州运送补给。

(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荆州为主,益州为辅的北伐思路。注意!诸葛亮是将荆州作为北伐的主攻方向,益州的粮食主要用于支援荆州)

然而不幸的是,荆州被关羽给丢了,而刘备在之后的夷陵之战中又惨败给了陆逊,荆州是拿不回来。

于是诸葛亮只能通过益州北伐,这需要翻越秦岭,难度就上去了。

(荆州丢了,诸葛亮只能从益州北伐了,原先的辅攻路线变成了主攻路线)

可是当年韩信也是通过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的,为啥韩信可以,诸葛亮就不可以呢?

其实上文已经提到了,韩信当年面对的是一帮废柴(起码在韩信面前,章邯和司马欣都是废柴),而诸葛亮是面对着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曹魏政权,对手的级别完全不一样。

相比于章邯和司马欣,曹魏在秦岭的防线是非常牢固的,而且还有曹真和司马懿这样的猛人镇守,诸葛亮想搞偷袭战已经不可能了。

并且早在汉中之战后,曹操就将汉中人口大批迁走,汉中人口和粮食产量极少,本地资源不足以支撑北伐军需,因此蜀汉军队的粮食必须从蜀地长途跋涉运过来,后勤成本巨大。

总的来说,由于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从四川到关中之间大山重重,道路不畅,根本不适合北伐,尤其是在中原统一的情况下,从四川北伐简直是痴人说梦。

蜀地最大的作用是灭荆楚或者是支援荆楚,诸葛亮能从蜀地五次北伐中原已经很不容易了。

8

秦国占领蜀地以后,拥有了一个大粮仓。利用这个大粮仓,秦国养了很多士兵,最终一统天下。可是同样拥有蜀地,为什么诸葛亮总是缺粮呢?

其实不能这么看这个问题,仅仅说一点,秦国灭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灭一个国家,就夺取了这个国家的人口和粮草赋税。

比如说秦国先灭亡了韩国,那韩国的粮草赋税就都是秦国的了,而且还增加了兵源。可是诸葛亮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他的对手只有曹魏,一直跟曹魏死磕,也没占多少地方抢多少粮食,总是处于内耗状态,就算是有庞大的粮仓,那也吃不消。

01企业的前程,不是看注册资本,而是看年收益。

这就跟我们现代办企业有的一比的,很多企业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有多么强大,所以总是在注册资本上下功夫,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上亿的注册资本。

可是这能够决定你的企业能否办好吗?很显然这不是关键性作用。这东西就好比是一颗定心丸,可能是为了上市的时候,稳定民心用的。

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史记,韩世家》

其实看企业是否有一个好前程,就去看看他们每年的收益率。每年都呈现增长趋势,那说明这个企业是一个好企业。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企业每年都挣钱,而且挣的钱越来越多,公司福利自然就好。那么业绩好了,股票价值就会攀升,分红自然也就多了。

  1. 当然,不排除现在一些社会怪象,有些企业也很牛,但是承诺几年之内不盈利。不盈利不代表没有收入,而是将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开拓市场当中去了。
  2. 这就是说人家在给未来赚大钱铺路,而不是仅仅看着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由此可见企业赚钱还是王道,当然国企是个例外。
  3. 秦国为什么是一家好公司呢?因为他每次打仗都能够有巨大收益。灭一个国家,就占领了人家的地盘,攫取了当地的资源,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所以秦国可不是一直在吃蜀地的老本,他们在不断给自己赚资本,打到最后蜀地的粮草或许只是用来作为储备粮的。

诸葛亮的公司可就有点麻烦了,起步的时候公司规模的确不小,可是这么多年下来,这公司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总在吃老本,注册资金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02缺粮草不仅是产能的问题,也是运输的问题。

蜀地真的一直缺粮草吗?当然不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蜀地根本就不适合生存,逃亡的人应该比比皆是。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现实中蜀地是一个大粮仓,这里有广袤的成都平原,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由此可见,蜀地的产能是跟得上的。秦国时期蜀地的产能便可以供应战争所需。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还是觉得粮草不够呢?其实很大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运输能力太差,在运输上不占光,粮草自然总是不够的。

  1. 首先,运输粮草的路途比较艰难,蜀地基本都是山路,诸葛亮又跑到祁山那么偏远的地方去,要想运输一次粮草,需要翻山越岭,耗费时间很长。
  2. 其次,运输粮草时间越长,那么运输队所消耗的粮草也就越多。因为当时运输可没有火车,全部都是靠人力车一点点推着走,每个运输人员,每天都得吃饭,送到前线能剩下一半就算是烧高香了。
  3. 再者,蜀地集中征调粮草,也需要一个时间差。大家先把粮草集中到成都,再由成都统一调拨到前线,本身就耗费不少时间。

一来二去,不光运输成本巨大,而且运输时间非常长。从诸葛亮索要粮草开始,到粮草运送到前线,这期间经历的时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都说刘备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只是在成都给他准备粮草,起不到多大作用。岂不知,调动粮草才是一场战争最关键的地方。

秦始皇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打下哪儿,那儿就是他的粮仓,根本不需要依靠蜀地到前线这么长一条补给线。

03蜀汉政权在成都,秦国政权在关中。

朝廷消耗的粮饷,其实比军队要大得多。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因为一套领导班子,从皇帝到百官,哪个家里不是富丽堂皇?哪个不是每天山珍海味?

这帮人攫取了国家百分之八十的财富,还要从百姓身上攫取军费粮草,所以说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蜀汉政权就设立在蜀地,所以蜀地的粮草要先紧着朝廷享用。再难不能难了皇上和百官,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秦国政权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蜀地只是起到粮仓的作用,秦国的政权在关中。在没有掠夺蜀地之前,关中之地的粮草就已经足够关中贵族们享用了。

这个时候蜀地再加进来,那么蜀地的粮草自然是有其他用途的,不会再用到贵族身上,至少用的地方比较少了。

那么秦国的军队粮草自然就相当富足了。相比较蜀汉的尴尬,秦国是不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封建朝廷没有不腐败的,关键是盘子大了,你还看得出来吗?

总结:秦国就是比蜀汉富有。

关中之地和蜀地加在一起,那就是秦国发家致富的资本。蜀汉跟他比起来,那就是少了关中这么一块宝地了。

过去的关中和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关中平原也是盛产粮食的,而且植被茂盛,不亚于天府之国。

所以说秦国比蜀汉有钱的多,诸葛亮也就比秦始皇要艰难的多。家底厚实,再加上攻城略地不断赚钱,秦始皇是真的不差钱。

可是诸葛亮家底不怎么厚实也就算了,打仗也打不出个名堂来,赚不到钱总是把本钱往里面搭。再加上国内的日益腐败,蜀汉政权当然是举步维艰了。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

9

说到统一天下,我们就知道是秦始皇灭掉六国实现一统,但是早在秦惠王时代秦国就出兵率先吞并了巴蜀两地。那我们就有疑问了,为什么秦惠王放着富庶繁华的东方六国不打,而是首先选择灭掉巴蜀两地呢?

据史书记载,司马错在一次和秦惠王讨论作战当中提出:要想使得国家富足强大就必须要开拓疆土,扩大区域,要想军队强大作战能力突出就必须使百姓富裕,想要建立帝王之业就必须要广博施德。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王道王业才会实现。

而率先攻打蜀国就可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就会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军队得到调息休整,不伤及民众,这样秦国就可以一举两得。再加上巴蜀有一个特别好的条件就是有通往楚国的水路,这样就大可以缩短路程,所消耗的物力人力较少,所以在秦楚对战过程中有了巴蜀这样一个突破口自然灭掉楚国就容易多了。

南定巴蜀不仅仅可以稳定南方,使秦国集中全部精力对付东方六国,最重要的巴蜀可以成为秦国攻打其他六国的军粮供应地,有着这样的富庶交通便利之地,这样就不会发生像诸葛亮那样因为缺粮而北伐失败的事情了。那我们接下来就说说诸葛亮缺粮退兵之事。

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在出兵之前先要准备好粮草和草料。战争当中如果一旦出现缺少粮草的事情,往往这场战争就很难获胜取得成功。看三国作品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缺少粮草,最后导致退军失败的事情。那为什么偏偏诸葛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孙子兵法记载说:善于把握用兵作战的人,就不用多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征集去运送粮草。武器装备全由国内供应,粮食设法从敌人那里获取,这样行军作战中,粮草就会非常充足,也不会发生失败退军的事情。

诸葛亮北伐战争中的路线是出蜀作战的路线,唐代李白有篇诗作《蜀道难》中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北伐中使用的是稳稳妥妥的作战方法,这样的做法就是实现和魏国的长久之战,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如果诸葛亮没有成功的攻打下魏国城池补充粮草,那么就需要四川千里迢迢的运送粮草到前线补充,万一路途中稍有点差池,就会导致缺粮退军的事情发生。

并且魏国的司马懿也知道自己和诸葛亮对战,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采用的都是坚守城池,拒绝作战,以逸待劳的作战方法。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诸葛亮就是按兵不动,最长的一次就是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

那时诸葛亮有着十万大军,据统计在西汉时期,边疆士兵每人每月需要11升小米,那这样就是2250吨军粮,这还不算其他物资。再加上当时四川地理位置险要,几乎没有什么人口,自然就没有粮食。所以就算蜀国是益州天府之地,也不能北伐成功。

其实三国历史之中除诸葛亮之外,其他人也出现过缺少军粮的情况,比如在濮阳之战中曹操与吕布两军双方僵持了百天左右,再加上蝗虫灾害的发生,二者都停下了战火。曹操军还鄄城。此时,曹操已经失去了兖州,军中粮草也不足以支撑军队作战,当时程昱就立刻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强夺粮食,为曹操的军队供应了三日的粮食,据说这些粮食当中还有不少是人肉。

总而言之,战争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既费物力又废人力的事情。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中,那么多的需粮人士,全部聚集在一个地方,每天消耗花费的粮食物资也是十分惊人的。就光是运送粮草就要花很大的代价,这样的供给方式一旦中断,整个战争都会戛然而止。因此,双放在作战的时候要多重考虑,不能因为恋战或者是其他什么作战方式把战线拉得太长,这样最后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找到合适方法,获得成功。

10

秦和诸葛亮完全是两种情况好哇?秦是先拥有关中,再图巴蜀,再以关中巴蜀之力图天下。而诸葛亮的基本盘却是巴蜀,再图关中,第三步则相同,只不过诸葛亮没走到第二步而已。

那么先有关中(秦)和先有巴蜀(诸葛)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司马在这里打一个比方,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同样的情况之下,谁会比较有上进心?

一般而言,显然穷人家的孩子会更努力,因为他只有努力,才有希望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而富人家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太多努力,就会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而如果他愿意付出一点努力,回报就会很丰厚——但通常而言,这种事很少发生。

现在,关中的秦就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而巴蜀则是富人家的孩子。秦只有灭了巴蜀,即这个穷人只有打劫了富人的财产,才有希望把自己变成富人——这,其实就是古代社会的逻辑。当时秦国的司马错,就以灭蜀“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的观点说服了秦王。

那么反过来,在诸葛亮这边就不一样了,相对关中的曹魏而言,他其实是富的一方,所以曹魏要抵挡蜀汉,就不能仅靠关中一州的力量,而是从当时更为富有的河南、河北,调拨资源和人力来到关中,这才能抵挡住诸葛亮的进攻。

打个比方吧,中国号称九州,诸葛亮手里只有一个州,孙权手里有两个州,剩下的六个州全在曹魏手里。也就是说,曹魏完全可以用四个州的力量对付孙权的两个州,而用剩下两个州的力量对付诸葛亮的一个州,无论在哪里,曹魏都拥有2:1的优势。

也就是说,真实形势之下,诸葛亮面对的是整个曹魏,而不是关中一州,所以他又变成了穷的一方。在这种敌人时终占有牌多优势的情况之下,诸葛亮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听魏延的,冒险!

当年的韩信,其实就是魏延灵感的来源,但是韩信面对的敌人,其实比诸葛亮面对的要小很多。因为韩信当时手里的牌是一个州(益州),但章邯手里的牌也是一个州(雍州),在1:1的形势之下,韩信获胜的机遇大大提高。

所以诸葛亮拒绝魏延,多少也有一点理由,因为他所面对的,是1:2的局面。在敌人牌多的情况之下,韩信式的冒险,在历史不是没有发生过,譬如明朝末年的闯王高迎祥,就是走魏延建议的这条路线,自子午谷冒险挺进,然他的对手是明朝少有的军事奇才孙传庭,结果便是一句歼灭。

魏延的对手如果也是孙传庭,或者司马懿,甚至曹真,都有可能遭遇同样的灭亡结局。

但问题就在于,当时关中的守将,是盲夏侯(即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这公子哥真的啥也不懂,唯一的长处就是跟曹丕关系好,所以才得了这样一个职位。

所以,如果魏延能以极快的速度通过子午谷,确实很有希望在曹魏援兵到来之前打败夏侯楙,拿下长安。而此后他只要坚守不出,静候携带粮食的诸葛亮大军抵达与其汇合。

诸葛亮觉得魏延冒险,这其实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差别所在。魏延可以称得上军事家,他的思路完全是韩信模式的,坚信打仗就是冒险,不冒险谈何胜负。而诸葛亮其实是萧何模式的,如果当年刘邦不是任命韩信做大将,而是任命萧何做大将,韩信做副将,面对此等危局,萧何也一定会害怕:如果冒险的话,会不会失败?咱们是不是采取稳妥的方式,慢慢推进到章邯城下,然后一来二去稳稳地过招。

而事实就是,你安稳了,敌人也安稳了。你有木牛流马运来的粮食,而曹魏没有木牛流马,粮食却比你更多,人也比你多——按照诸葛亮的打法,打一百年都拿不下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