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什么是阿拉伯文化?什么是波斯文化?

什么是阿拉伯文化?什么是波斯文化?

2020-10-07 05:01阅读(71)

什么是阿拉伯文化?什么是波斯文化?:一提到阿拉伯文化,几乎都是跟伊斯兰教有关,宗教色彩非常浓郁。相比之下,波斯文明和波斯文化显然更久远,更世俗化,也更

1

一提到阿拉伯文化,几乎都是跟伊斯兰教有关,宗教色彩非常浓郁。相比之下,波斯文明和波斯文化显然更久远,更世俗化,也更具多样性。

虽然大多数波斯人后来皈依了伊斯兰教(古波斯人的主要信仰为拜火教,即咱们说的“祆教”),但仍然跟阿拉伯世界存在着巨大隔阂。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伊朗的存在,无论是当年崇尚世俗的巴列维王朝,还是现今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周边的穆斯林兄弟——阿拉伯人,一直都不太和谐,甚至能说的上“敌对”。

这里先举个例子。1971年,伊朗的巴列维王朝曾经烧钱搞了一场——“王的盛宴”,以体现自己的波斯民族主义立场。

在古波斯帝国的遗址上,巴列维斥巨资打造了古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的庆典活动,阔气的用真金白银全程复原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盛大阅兵庆典场景,其中还穿插着一比一还原的拜火教祭祀活动。观礼台上,西方各国政要元首都盛装来捧场。

整个活动全程,跟伊斯兰教半毛钱关系都没挨上。

据后人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烧钱的活动和全程对伊斯兰教的蔑视,激怒了部分虔诚信教的伊朗民众,为巴列维王朝的倒台埋下了伏笔。

整段视频现在上网还能搜到,感兴趣的话可以欣赏一下。即便用现在眼光衡量,这场“王的盛宴”也属于不亚于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大手笔。

再回到话题上来,简单说就是,在中东的穆斯林圈子里,一些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其实并不属于沙特当“群主”的阿拉伯人“大群”,除了咱们要重点说的波斯后裔——伊朗,还有突厥后裔土耳其。

看传统服饰,就不是一个风格。下面是伊朗男装。

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和他们部分兄弟们。

土耳其传统服饰。

从人种和文化起源来看,波斯文化和波斯人的历史要悠久的多。

波斯人就是传说中的“雅利安人”(希特勒那个所谓的雅利安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是错误定义,波斯这个是正版),说波斯语,这种语言一直传承至今,现在的伊朗人仍然使用着波斯语;

公元前6世纪,伊朗的祖先——古波斯人曾经建立过庞大而强势的波斯帝国,将中东,中亚收入囊中,十分威猛。同时创造出了非常灿烂的古波斯文明。近现代的伊朗,无论是世俗的巴列维王朝还是当今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都以重振两千多年前的波斯帝国雄风为己任。

而阿拉伯人呢,与犹太人均属闪族后裔。还真是这样,别看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整日你死我活的,实际上属于血缘上非常近的兄弟民族,这方面,圣经里面也有明确的“线索”。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着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波斯被阿拉伯帝国逐渐蚕食,最终被强行并入了阿拉伯帝国版图。不过,波斯人还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勉强维系着自己的王朝传承。

在阿拉伯帝国以税收为主的各种政策的引导下(信伊斯兰教可以少交税,免服劳役等等),加上其他方面软硬兼施的手段,这一时期,波斯人纷纷放弃了拜火教,大多成了穆斯林。但信仰的改变,从未影响过他们的民族认知,这一千多年来,波斯人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民族认同。

公元13世纪,阿拉伯帝国被突厥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灭亡,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地盘又都归了突厥后裔土耳其人。不过,波斯人的反抗比阿拉伯人要顽强和团结得多,竟然能在表面“臣服”于奥斯曼苏丹的情形下,坚持维系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力,这就是波斯的萨法维王朝时代。

萨法维时期是公认的波斯文化艺术史上的辉煌时代。最著名的当属“波斯细密画”。

这个位于欧洲、中亚和印度之间波斯王国,吸收了东西方的各种精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

跟非常讲究清规戒律和朴素生活(在石油资源被发现之前,阿拉伯人一直以艰苦生活著称),拿一本沙漠中走出的经书解释一切,规范一切,公开场合不让女人露脸,大声说笑的阿拉伯文化不同,通过萨法维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那个时代洋溢着欢庆、繁闹、纵情、奢侈的波斯人的日常生活气氛。

当年,虽说萨法维王朝把伊斯兰什叶派教认做了国教,但正统的伊斯兰教观念并未影响他们的世俗情节和文化艺术发展。尤其是中上层人士的生活,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一切欢乐一一狩猎、盛宴、爱情、养花和欣赏音乐艺术.....

(描绘男女约会的细密画可以大大方方的挂在厅堂,这在同期的阿拉伯文化圈中,简直属于无法想象的事儿)

在萨法维王朝时代,早就皈依了伊斯兰教的波斯统治者,对善于经商的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也没有歧视或者迫害,甚至请他们担任国王的商业代理人。

五彩缤纷的世俗生活,包容的宗教和文化氛围,让波斯文化和波斯人总被周边的阿拉伯人看成另类甚至“异端”。

不过,即便是看不惯,但整个奥斯曼帝国和一战后的英法联手“委任统治”,波斯和阿拉伯世界但还算整体相安无事。

波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被激化,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苏伊士运河战争)的事儿了。当年,中东开始流行泛阿拉伯主义,一个要统一阿拉伯各国成为一个国家的理想出现了。

于是,每次都牵头率领阿拉伯军团对峙以色列的埃及总统纳赛尔被推选成了阿拉伯世界的“老大”,沙特和叙利亚并列为二当家的。(下图,左为叙利亚总统库瓦特里,中间为沙特国王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右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在1956年,就统一阿拉伯世界,发难波斯人的伊朗巴列维王朝,友好的达成了协议。)

此时,认为团结起来势不可挡的阿拉伯各国,竟然联合提议伊朗,要改“波斯湾”为“阿拉伯湾”。类似的各种种咄咄逼人行径,引起了民族感极强的波斯人对阿拉伯世界的极大反感。

不过,此时的巴列维王朝的伊朗,与沙特、以色列并列成为美国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和主要军火出口对象。在美国非常用心的斡旋和调停下,加上北方的苏联威胁,伊朗和沙特并没发生什么明面上的激烈冲突(注意,伊朗可是跟当年的苏联接壤的,北方为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

此情此景下,巴列维国王只能尽量在国内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来跟阿拉伯国家“划清界限”。伊朗巴列维国王多年致力于宣扬波斯民族的身份认同,大跃进式的对边远地区和“顽固分子”搞世俗化改革,甚至还强制一些穆斯林教士“还俗”,大力打击国内宗教势力。

咱们开头讲的那个“王的盛宴”,体现的也是巴列维国王的这番用心。

然而,转眼到了1979年,伊朗换了天地,什叶派的神权国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这么看,大家都专心信神,唱一部经书,矛盾应该缓解了吧。

相反的是,在民族认知、文化和教派归属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矛盾的不断激化下,此时的伊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比巴列维时代还要恶化,不是断交(比如沙特),就是兵戎相间(比如长达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互相杀红了眼,搞得两败俱伤。

总之,中东的三大文化——波斯、突厥和阿拉伯,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突厥是游牧文化,波斯为农耕文化,阿拉伯多属于部落文化。所以,信一个真主、唱一本《古兰经》的,可不全是阿拉伯民族。

2

阿拉伯文化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与埃及。阿拉伯人非常的谦虚好学,他们从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成长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民族\"。在阿拉伯文明最为鼎盛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人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媒介。他们在哲学、医学、数学、化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成就粲然,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了辉煌的文明遗迹。

波斯人在公元前550年一举征服西亚中近东各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波斯人吸取了印度、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人类三大古文明发祥地的先进文化,一度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岗。波斯文化早于阿拉伯文化。现今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以及埃及和苏丹所在的尼罗河流域,还有现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地方的居民,都因为被阿拉伯人占领而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因而被阿拉伯化。

阿拉伯语是闪含语系,波斯语是印欧语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只是宗教信仰相同而已他们的来源不相同语言也不一样。目前仍然没有丢失波斯语的国家是伊朗,虽除伊朗外,虽然现在还有阿富汗人、塔吉克人、库尔德人和俾路支人说波斯语,却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难以形成合力。

虽说二者大部分都信伊斯兰教,但还是有很大区别。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而阿拉伯国家大部分都是逊尼派。

公元7世纪,耽于享乐的波斯人被落后却朝气蓬勃的阿拉伯人所征服。阿拉伯人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带到阿拉伯帝国各个角落,取代了当地语言和宗教,同时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这就包括波斯文化,然而也是由于波斯文化的规模、力量和先进性,它在与阿拉伯文化的碰撞中没有被完全吞噬,而是有所融合跟保留。

直到今天,两种文化的融合仍然很深。在阿拉伯国家,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一般的文学史书,当讲到作为阿拉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阿巴斯王朝文化时,都会提及当时的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交往,以及由交往所生发的文化上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甚至还会讲到波斯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等。

3

伊朗的主要语言,是波斯语。它是印欧语系中印伊语系的一个分支。波斯语成为许多诗歌和宗教作品的主要文学工具。在伊斯兰教在伊朗建立之前,波斯人以最古老的一神教宗教之一——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而著称。

波斯文化

伊朗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影响了意大利、马其顿、希腊、俄罗斯、阿拉伯半岛和亚洲部分地区的文化!

身份

每个人都有一个,但在阿拉伯入侵波斯之后,许多人感到失落。正如沙鲁克·梅斯库布所引述的,“认同是一个反应性的问题,对自我的关注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变得更有意义。”

波斯人现在有了一个选择,他们可以接受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国籍、语言(阿拉伯语)和宗教(伊斯兰教),也可以紧紧抓住构成波斯人身份的独特属性。任何一个听说过波斯骄傲的人都知道,他们战斗是为了保持波斯人的身份,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身份。

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了当地的琐罗亚斯德教,然而波斯人通过他们的语言、文学和艺术保留了他们的身份。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混淆似乎源于他们共同的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民族。这完全是一种宗教。就像非裔美国人和日本人可以是基督徒一样,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可以是穆斯林。

语言

伊朗的主要语言,是波斯语。

它是印欧语系中印伊语系的一个分支。

波斯语是伊朗的官方语言,在历史上是中东和其他地区最著名的语言之一。除了伊朗,波斯语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帕米尔山区也有使用。大多数伊朗人说印度教伊朗语,但也有一些人说闪族语和突厥语。

为了保持他们的母语,波斯人将伊斯兰教的性质从最初的阿拉伯起源的宗教扩展到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宗教。波斯语成为许多诗歌和宗教作品的主要文学工具。

波斯诗歌

波斯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歌之一,波斯人培养了四种独特的诗歌类型:“史诗”、“伽色德”:目的诗、“马斯纳维”:叙事诗和“伽色尔”:抒情诗。

在13和14世纪,萨阿迪,鲁米和哈菲兹完善了加扎尔,抒情诗,但充满激情。鲁米的《马斯纳维》被认为是最美丽的波斯文学作品之一,如果不是所有伊斯兰作品的话。

4

阿拉伯文化形成于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源于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征服了肥沃的中东。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一边接受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另一边吸收希腊、 印度文化。它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他们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作“智慧之宫”。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称。  

波斯文化始于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的古波斯帝国和公元3世纪建立的萨珊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消灭了米底王国,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史称古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长期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使古典波斯文化表现出宗教性特征,其对君权神授和正统观点的强调,深刻影响了之后波斯文化的发展。冈比西斯二世时期,波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性,使古典波斯文化表现出多样性特征。波斯国王对被征服地区的宗教宽容政策,使波斯文化更具包容性!




5

提到阿拉伯文化,几乎都是跟伊斯兰教有关,宗教色彩非常浓郁。相比之下,波斯文明和波斯文化显然更久远,更世俗化,也更具多样性。

阿拉伯文化

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与埃及之后,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了一些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源地。

但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

无论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力山大港还是泰西封、埃德萨等城市里,阿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所惊呆、所折服,它再一次证实了先知的话:“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所以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伊朗文化。

波斯文化

古波斯语用楔形文字,有36个字母,从左至右书写。现在古币、图章、石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详细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这一崖刻共420行18900个字,记述了大流士国王内征外讨、开疆扩土、当政治国的情况和对天神的颂赞(天神是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的主神)。

波斯人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波斯帝国至今,其语言文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语时期(公元9世纪初至今)。

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分安息巴列维语和萨珊巴列维语,两种语言大同小异。安息巴列维语有25个字母,一个字母可代表数个不同的音素。萨珊巴列维语多存留于宗教、历史、文学著作当中。当代普通伊朗人已读不懂巴列维语著作,只在伊朗大学中讲授。中国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经文著作残片(现存德国)是用安息巴列维语写成的。近代波斯语又称达里波斯语(宫廷波斯语),是伊朗当今通用的语言。它源于东部霍拉桑的方言,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开始普及。

据传阿拉伯人占领波斯西部后,当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率众东逃至霍拉桑,其宫廷用语就是这种语言。近代波斯语采用阿拉伯字母(32个字母)。

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有什么区别

一、阿拉伯文化兴起晚于波斯文化,古波斯人早就创立了灿烂的文明,庞大的萨珊王朝。阿拉伯人在8世纪征服了波斯后,吸收了先进的波斯文化,比如采取波斯的行政体制、学习波斯的医学、建筑。但是阿拉伯人给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更大地影响了波斯人。

二、阿拉伯文化主要体现了一种伊斯兰文明,波斯则没有像阿拉伯那样明显。波斯文明就主要表现了东方文明形式。波斯的宗教是梭罗亚斯特教,即拜火教。

三、阿拉伯的贸易十分发达,在经济交流的同时,阿拉伯也是东西分文化的传播者,它将中国,印度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又将拜占庭的和自己的文化传到东方阿拉伯文化中宗教的因素很浓厚,但对待学术也很积极,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都是很繁荣的文化中心。

总结:中东的三大文化——波斯、突厥和阿拉伯,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突厥是游牧文化,波斯为农耕文化,阿拉伯多属于部落文化。所以,信一个真主、唱一本《古兰经》的,可不全是阿拉伯民族。

6

阿拉伯文化兴起晚于波斯文化,古波斯人早就创立了灿烂的文明,庞大的萨珊王朝。

阿拉伯人在8世纪征服了波斯后,吸收了先进的波斯文化,比如采取波斯的行政体制,学习波斯的医学、建筑。但是阿拉伯人给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更大地影响了波斯人。

阿拉伯文化主要体现了一种伊斯兰文明,波斯就没有像阿拉伯那样明显。波斯文明就主要表现了东方文明形式。波斯的宗教是梭罗亚斯特教,就是拜火教。

阿拉伯的贸易十分发达,在经济交流的同时,阿拉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他将中国、印度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又讲拜占庭的和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东方,阿拉伯文化中宗教的因素很浓厚,但对待学术也很积极,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都是很繁荣的文化中心。

7

一、阿拉伯文化的特色。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作用: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阿拉伯文化在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二、阿拉伯文化主要是伊斯兰风格。艺术与文化、浪漫与自然,打造出人类心中对阳光、沙漠、骆驼等这些事物美的感知,带给人一种心灵粗犷豪放和精神纯净至美的感受。它注重把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使人的灵性与宇宙的灵性上升到最高的节奏。

8

一、阿拉伯文化兴起晚于波斯文化,古波斯人早就创立了灿烂的文明,庞大的萨珊王朝。阿拉伯人在8世纪征服了波斯后,吸收了先进的波斯文化,比如采取波斯的行政体制、学习波斯的医学、建筑。但是阿拉伯人给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更大地影响了波斯人。

二、阿拉伯文化主要体现了一种伊斯兰文明,波斯则没有像阿拉伯那样明显。波斯文明就主要表现了东方文明形式。波斯的宗教是梭罗亚斯特教,即拜火教。

三、阿拉伯的贸易十分发达,在经济交流的同时,阿拉伯也是东西分文化的传播者,它将中国,印度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又将拜占庭的和自己的文化传到东方阿拉伯文化中宗教的因素很浓厚,但对待学术也很积极,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都是很繁荣的文化中心。

扩展资料

一、阿尔达希尔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一直统治到阿拉伯帝国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为止。统治时期的领土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等,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萨珊王朝在当地被称为埃兰沙赫尔,在中古波斯语里意指雅利安帝国。

二、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艺术,继承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传统并融合古代东方和西方的风格而有所发展。泰西封等地皇宫遗迹显示出当时建筑规模的宏伟,纳克什·伊·卢斯塔姆等地的摩崖浮雕以粗犷豪放的手法表现诸王之王的神圣尊严。精美的金银细工亦著称于世。对拜占庭、埃及和中国都有相当影响。

9

阿拉伯文化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与埃及之后,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了一些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源地。

但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

无论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力山大港还是泰西封、埃德萨等城市里,阿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所惊呆、所折服,它再一次证实了先知的话:“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所以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伊朗文化。

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教体系是紧密相连的。阿拉 伯伊斯兰文化不仅限于阿拉伯民族而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一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当代的极端伊斯兰教派绝不代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文化特别是在世界中古时期取得了令世人尊敬的辉煌伟大的成就,就连西方历史学家都对阿拉伯文化表示由衷的敬意。

例如:前西德历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一书中写到:“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

形成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萌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7世纪兴起的伊斯兰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阿拉伯人凝聚起来,赋予他们神奇的力量,让他们走出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帝国。

在阿拉伯人向外拓疆(Futuhat)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从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成长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民族\"。在阿拉伯文明最为鼎盛的阿拔斯(Abasid dynasty)王朝,阿拉伯人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媒介。他们在哲学、医学、数学、化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成就粲然,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了辉煌的文明遗迹。

它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巩固,他们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提出“ 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的格言。经过阿拉伯人的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和西班牙后倭马亚诸王朝各时期的持续发展,阿拉伯文化趋于成熟,并达到了世界的前列。

阿拉伯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曾对14世纪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过有益的影响。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

阿拉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8—12世纪,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在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形成了位于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

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作“智慧宫”。这些努力造就了中古阿拉伯人长于学习,提倡教育和学术的精神,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另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的先进地区,使阿拉伯人得以广泛继承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成果。因此,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逐渐融合而成的,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称。其次,是它的多民族性和综合创新精神,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的文化。

自公元前2000多年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以来,波斯人作为雅利安人的后裔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把亚洲、欧洲与非洲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古波斯文明圈,在世界历史上对打开地区闭塞、建立东西方联系和推动人类文明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文化特征既包含波斯帝国强盛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又因与阿拉伯文明的融合表现出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引进的西方文化又使波斯文化具有了现代性特征。

鼎盛时期的古典波斯文化

古典波斯文化肇始于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始建的古波斯帝国和公元3世纪建立的萨珊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消灭了米底王国,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史称古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的疆域东达印度河,西至巴尔干半岛,北到亚美尼亚,南抵阿拉伯半岛。波斯帝国在政治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行省;在经济上采取税收制度,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征收不同数量和种类的赋税;在军事上将全国分为五大军区,实行义务兵役制;在历法上吸收了巴比伦历法和亚述历法的特点,将一年的开始移到春分日。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波斯帝国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如允许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建立圣殿,国王亲自参加巴比伦和埃及本土的宗教祭祀活动等。在这个时期,波斯帝国的艺术也达到了顶峰,波斯波利斯的皇宫气势恢宏、布局合理、雕刻精美。建筑物台基的立面、台阶的侧面和宫殿的墙面,都用浮雕装饰,其手法既有希腊圆雕的立体感,也有亚述浅浮雕的清晰度。

波斯波利斯皇宫觐见厅基台上士兵的浮雕

希波战争后,古波斯帝国逐步衰落,波斯历史进入希腊化时代。安息帝国建立后,其政治、经济制度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到了帝国中后期波斯文化开始向本土化回归。也是在这个时候,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宗教文化的统一,为其鼎盛时期的到来打下基础。公元224年,当西方的罗马帝国正在经历“三世纪危机”时,波斯民族再次强大起来,建立了萨珊波斯帝国。法国历史学家吉尔斯曼曾说:“萨珊文明是伊朗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顶峰……文明世界好像是由萨珊和罗马平分。”萨珊波斯帝国继承了古波斯帝国的衣钵,完善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认为宇宙世界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运行,存在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和恶神安格拉·迈纽,两种力量不断斗争。其推崇的灵光说中存在一种“王者之灵光”,该学说成为波斯帝国君权神授理论的来源。宗教经典《阿维斯塔》是最古老的一部诗文总集,公元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在萨珊波斯帝国时期得以重新修订,成为后来波斯文化复兴的重要来源。

波斯帝国的恢宏历史奠定了古典波斯文化的根基,呈现出独有特色。首先,波斯帝国长期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使古典波斯文化表现出宗教性特征,其对君权神授和正统观点的强调,深刻影响了之后波斯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居鲁士二世和冈比西斯二世时期,波斯是一个几乎囊括了整个古代近东文明地区的奴隶制大帝国,波斯帝国吸收了这些文明的先进性,使古典波斯文化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再次,古典波斯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波斯国王对被征服地区的宗教宽容政策,使许多被征服地区不把他当作异族统治者,反而被巴比伦人赞美为“神亲手挑选的、完全符合其心意的国王、真正的王”,被犹太人称为拯救犹太民族的“弥赛亚”。

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汇

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开始在帝国范围内推行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政策。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行省的主要官员都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语成为波斯的官方语言,原有的巴列维语仅为民间用语。琐罗亚斯德教不再是波斯国教,其宗教典籍被焚毁,改信的穆斯林也必须用阿拉伯语进行礼拜,波斯成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在被阿拉伯化时,波斯人接受了大量阿拉伯语并保留至今,同时又在使用阿拉伯语时套用波斯语法,试图保留其在语言上的独立性。波斯人在接受伊斯兰教时,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斗争中选择了什叶派作为其信仰,承认阿里一脉的正统性和伊玛目隐遁的思想,并对什叶派的教义理论进行创新,从而成为世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中心,与逊尼派世界区分开来。事实上,琐罗亚斯德教不仅强调正统观念,其神话在讲述天神马兹达和黑暗势力的较量中提到了名叫苏什扬特的隐遁先知,提出复活日来临时,将唤醒亡灵进行最终审判。因此,什叶派强调的正统性和隐遁学说与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阿拉伯人在对波斯进行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被波斯化。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繁荣的文学艺术对其充满了吸引力。由于阿拉伯人的政治制度本身不足以统治新建立的大帝国,因此阿拉伯帝国照搬了萨珊波斯帝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并大量重用波斯释奴为大臣。这些波斯释奴不仅懂得治国理政之术,而且精通波斯文学,因而在阿拔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学受到了波斯文学的深刻影响。阿拉伯人只熟悉游牧生活以及与游牧有关的事物,很多新鲜事物在阿拉伯语中并无相应的表达,阿拉伯语也因而大量借用了波斯语。

由此可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入波斯后,两种文化的融合非常明显。波斯文化开始带上鲜明的伊斯兰特色,成为世界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阿拉伯文化也吸收了波斯文化的精髓,阿拉伯帝国不仅沿用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阿拉伯语言文学也打上了波斯文化的烙印。

与西方文化的纠葛

在波斯的文化内涵中一直存在西方文化的影子。从族源上看,波斯人作为雅利安人的后代与欧洲人同宗同源。雅利安人作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曾经生活在中亚地区,后来分为若干支向外迁徙,其中一支向西进入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人的先祖,另一支定居南亚次大陆,成为印度-雅利安人,还有一支来到伊朗高原,成为波斯人的祖先。波斯人素来以雅利安人的后代而自豪,他们与同为雅利安人后代创造的西方文明之间“剪不断、理还乱”。

19世纪后半期,波斯开始融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时,就深深地被西方文化所吸引。恺加王朝时期,国王纳赛尔丁游历欧洲后,被欧洲社会的繁荣吸引,皇宫中开始出现欧式建筑,许多富人的住宅也纷纷采用欧洲风格。与此同时,纳赛尔丁倡导西式教育,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欧洲留学,这些人在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后为波斯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在20世纪初期的立宪运动中,曾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以西方宪法为蓝本为恺加王朝引进了西方的宪法精神和三权分立的权力制约机制。1906年,恺加王朝颁布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但在立宪运动中,伊斯兰教什叶派最终被确立为国教,宪法补充法中增加了议会通过的法案需得到宗教认可才具有合法性的内容,从而使波斯的政治文化充满了二元因素,一方面是权力分立的现代民主构架,另一方面是其政治体制中的宗教权威性。1935年,巴列维王朝将国名波斯改为伊朗,这个以波斯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巴列维王朝建立后,大力引进西方文化,推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世俗化政策,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从而使急速前行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这种“二律背反”的政策最终导致巴列维王朝的覆灭。为弱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复兴本土文化,伊朗伊斯兰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全面伊斯兰化的措施,教法学家成为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宗教教义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与西方国家交往中更强调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强。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波斯民族的西化改革和西方文化的融入使波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现代性的特征。但西方文化毕竟是世俗性的,波斯民族长期信仰伊斯兰教,社会的宗教性特征使其对西方文化有某种程度上的排斥,因而盲目引进西方文化,不仅达不到改革的目的,还会增加本土文化的排异性。

10

源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当他们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了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与埃及之后,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了一些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占有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源地。

但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

无论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力山大港还是泰西封、埃德萨等城市里,阿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所惊呆、所折服,它再一次证实了先知的话:\"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所以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伊朗文化。

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教体系是紧密相连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不仅限于阿拉伯民族而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一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当代的极端伊斯兰教派绝不代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阿拉伯文化特别是在世界中古时期取得了令世人尊敬的辉煌伟大的成就,就连西方历史学家都对阿拉伯文化表示由衷的敬意。

例如:前西德历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一书中写到:\"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萌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7世纪兴起的伊斯兰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阿拉伯人凝聚起来,赋予他们神奇的力量,让他们走出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帝国。

在阿拉伯人向外拓疆(Futuhat)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从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成长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民族\"。在阿拉伯文明最为鼎盛的阿拔斯(Abasid dynasty)王朝,阿拉伯人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媒介。他们在哲学、医学、数学、化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成就粲然,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了辉煌的文明遗迹。

它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巩固,他们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的格言。经过阿拉伯人的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和西班牙后倭马亚诸王朝各时期的持续发展,阿拉伯文化趋于成熟,并达到了世界的前列。

阿拉伯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曾对14世纪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过有益的影响。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

阿拉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8-12世纪,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在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形成了位于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

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作\"智慧宫\"。这些努力造就了中古阿拉伯人长于学习,提倡教育和学术的精神,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另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的先进地区,使阿拉伯人得以广泛继承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成果。因此,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逐渐融合而成的,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称。其次,是它的多民族性和综合创新精神,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的文化。



波斯人从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波斯帝国至今,其语言文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语时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语时期(公元9世纪初至今)。

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分安息巴列维语和萨珊巴列维语,两种语言大同小异。安息巴列维语有25个字母,一个字母可代表数个不同的音素。萨珊巴列维语多存留于宗教、历史、文学著作当中。当代普通伊朗人已读不懂巴列维语著作,只在伊朗大学中讲授。中国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经文著作残片(现存德国)是用安息巴列维语写成的。

近代波斯语又称达里波斯语(宫廷波斯语),是伊朗当今通用的语言。它源于东部霍拉桑的方言,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开始普及。据传阿拉伯人占领波斯西部后,当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率众东逃至霍拉桑,其宫廷用语就是这种语言。近代波斯语采用阿拉伯字母(32个字母)。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两千余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种\"死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相当陌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透过几千年的迷雾来看待它呢?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与伊拉克边界旁的伊朗境内,有一座名叫克尔曼沙的商业城市,城东2~3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贝希斯敦的小乡村。两千多年来,它默默地远离城市的喧嚣,忘记了过去,也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然而时至今日,\"贝希斯敦\"这个名字不仅走出了克尔曼沙这座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这,应该归功于它附近的一处悬崖,因为上面有一种让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这也同样应该归功于一位名叫罗林森的英国人。

1835年,英军少校罗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这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到任不久,就风闻附近有石刻。他当然不会置若罔闻,跑去一看,果然在贝希斯敦村附近发现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见该峭壁铭刻离地面约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约8公尺,宽约5公尺。上半部是一个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铭文。楔形文字是西亚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种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芦苇当做笔,在粘土制作的泥板上书写而成的。书写了文字的泥板被置于太阳底下晒干或者用火烘干,当做\"书\"一样保存起来。如果是信件,则在泥板文书外涂上一层粉,再装进也是用泥制成的\"信封\"内传送。由于这种文字笔画呈楔形,考古学家称其为\"楔形文字\"。

为什么要用三种文字书写呢?因为古波斯楔形文字并非历史形成的文字,而纯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范围有限,认识者极少。因此在用它发布诏令时,有必要以当时通用的埃兰文和阿拉美亚文译出。铭刻用三种楔形文字书写的缘由正在于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随着公元前330年波斯国的灭亡逐渐变成了一种无人通晓的死文字,而另两种楔形文字也早已失传。因此,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文字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罗林森决心解开这个谜!他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峭壁,小心异常地拓下一片片铭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释译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踏着前人的脚步,经过12年的钻研,罗林森终于在1845年成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余两种文字所述内容估计与波斯文是一致的。从此,悬崖上的这种让人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再是一个谜,人们了解到它的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名叫高墨达的僧侣乘机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迪亚,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高墨达便以巴尔迪亚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但他从不召见大臣,每天深居简出。这可不像一个皇帝的所为,大臣们疑窦重重,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有人传说这个巴尔迪亚其实是拜火教僧侣高墨达,但苦于拿不出确凿证据。后来,冈比西斯过去的一位王妃发现新皇帝没有耳朵,并将这事告诉了父亲欧塔涅斯,欧塔涅斯马上断定新皇帝不是巴尔迪亚,而是僧侣高墨达。因为在居鲁士当皇帝时,这个高墨达由于过失被居鲁士下令割去了双耳。欧塔涅斯马上把真情告诉了另外的6名波斯贵族,其中包括后来的皇帝大流士一世。他们决定发动一次政变,杀死高墨达,夺回政权。他们成功了,但是围绕着谁最有资格当皇帝,争执不休。一时间,波斯贵族群龙无首。稍后,欧塔涅斯退出,但剩下的6人仍互不相让。最后他们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马在郊外集合,谁的坐骑首先嘶叫由谁当皇帝。大流士让他的马夫使了一个计策,使他的马先叫了起来,当上了皇帝。大流士不愧为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利用\"叛军\"之间缺乏联系的缺陷,各个击破,历时一年最终平定了叛乱。

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记载的正是大流士的丰功伟绩,其中充满了溢美之辞。铭文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中写道:\"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叙斯塔斯帕之子,阿尔沙马之孙,阿黑门尼德……按阿胡拉·马兹达的意旨,我是国王。\"原来,江山稳固之后,大流士自感功成名就,于公元前520年9月踌躇满志地巡行各地。在巡行到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马丹)附近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小村庄时,他的心情无比豪迈,回想这些年来的坎坎坷坷,感慨万千,于是命人在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尤其是镇压叛军的经过,以扬名后世。

石刻浮雕上的主角自然是洋洋自得的大流士。只见他倚弓而立,身罩披肩,气势轩昂,圆睁双眼,目视前方。左脚踏着倒在地上的降王高墨达,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与幸福之神阿胡拉·马兹达。背后是两名身背箭袋,手握长矛的贵族。8名降将被绳索绑缚着脖颈,俯伏在大流士的脚下。这些叛乱首领被雕刻得很矮小,与高大伟岸的大流士形成鲜明对比。

贝希斯敦摩崖石刻铭文(即楔形文字)的破译,也为人们打开了尘封的古波斯帝国的记忆,逐渐给世人展现出一幅清晰壮观的历史画面。

波斯帝国的开创者是居鲁士。公元前550年,居鲁士消灭米底王国,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定都苏撒,是为波斯帝国之发端。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作战时兵败身亡,其子冈比西斯继位。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继承王位,号称大流士一世。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贝希斯敦铭文中关于伪巴尔迪亚(即高墨达)的记载,完全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大流士一世弑君篡位辩护。历史的真相是: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后力图加强王权,引起了贵族们的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一场阴谋政变中,冈比西斯二世身亡。其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继承先兄未竟之业,继续走上加强王权之路,但结局同样悲惨。以大流士一世为首的阴谋集团终于发动政变,弑君篡位。

无论如何,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趋向辉煌。一方面,它大肆进行军事征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亚细亚,北至欧洲的色雷斯,南及尼罗河第一瀑布。另一方面,则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上皇帝后,大流士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树立权威。他不仅自称众王之王,宣扬君权神授,还追求形式上的威仪。上朝时头戴闪闪发光的金皇冠,身穿绛红色的长袍,腰系金丝腰带,手握黄金\"权杖\",端坐在金阶之上。身后则站立着大群高擎羽扇和大伞的随从和侍卫。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见,为了避免大臣的呼吸亵渎皇帝,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还要用帷幕隔开。为了保卫身家性命,他建立了一支1.2万人的卫队,人称\"不死队\",因为他们的人数永远不变,随时有预备队补缺。为了防止出现叛乱,他把全国分成许多军区,军区长官只对他一人负责,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行政上以波斯贵族取代当地贵族担任行省总督,实行军政分治,直属国王。他还下令修筑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驿道,称为\"皇道\"。沿途设有100多个驿站,驿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运送物资,十分快捷。据说大流士此举是为了及时把爱吃的爱琴海产的鲜鱼送到王宫,由此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大流士还下令挖了一条由尼罗河到红海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驿道、运河虽为军事目的而建且不止一条,但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流士还从法律上稳固自己的统治,编纂法典,修订各地原有法律,以适应帝国统治。他即位后就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他下令铸造和使用金币\"大流克\",正面是他本人的头像,反面是一个弓箭手。这种钱币成为古币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在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问题上,他没有实行\"民族沙文主义\",而是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美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公文,允许各地继续使用本地语言处理本地事务。在文学艺术上,帝国也成就斐然。如《贝希斯敦铭文》和《纳克希·鲁斯坦铭文》等,都是用具有节奏性的诗歌语言写成的文书,结构严谨,风格典雅,为古波斯文学和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

然而,波斯帝国毕竟是一个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奴隶制国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频繁,帝国的统治危机迭现。希波战争中波斯的败北,使波斯帝国遭受重创,显赫一时的大帝国开始出现颓势。与此同时,帝国内部诸行省起兵反抗,要求摆脱统治。内外交困加剧了帝国的危机。公元前330年,波斯为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所灭。

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没有因此而彻底湮灭。因为无数的\"贝希斯敦铭文\"以及其他书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留传下来了,因为人类存在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