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

2020-10-07 04:33阅读(69)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电视剧《康熙王朝》第43集中,康熙御驾亲征准葛尔大获全胜,匪首葛尔丹

1

电视剧《康熙王朝》第43集中,康熙御驾亲征准葛尔大获全胜,匪首葛尔丹也被大阿哥胤褆亲手斩杀。

正在康熙找到爱女蓝齐儿苦口婆心劝说她跟自己回北京未果的时候,此时小外孙阿密达却沉浸在丧父的痛苦之中,说道: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按理来说,贵为天子的康熙听到这样悖逆的话应该会龙颜大怒,不顾一切地斩草除根,免除后患。但是奇怪的是康熙啥也没干,只封了阿密达为世袭罔替的蒙古准葛尔王,还拿出了一把短剑。

康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康熙这是在施恩

阿密达是仇人的儿子,“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个道理精通帝王权术的康熙自然不会不懂,更何况此时他还放出了誓要为父报仇的话,看来他长大以后找大清报复已是必然。

但此时康熙不杀他,反而给他恩典,赐他爵位、赏他宝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杀父之仇。

康熙这是在展示大清兵强马壮,战力超群,同时也是在恩威并用

康熙送给外孙短剑之前还特意把它给拔出了刀鞘,这就是在对外孙说:“小子!你想报仇,先掂量掂量是不是我大清铁骑的对手!”而且当着满目疮痍,尸骸遍地的战场,清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在年幼的阿密达心里肯定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大清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样一来,康熙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

接着康熙又说:“朕既是大清皇帝,又是你的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炫耀完武力之后又以亲情拉住阿密达,康熙真是高明!


这样康熙还嫌不够,接着又说:“如果你真的要报仇的话,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世,你也可以找他的后继之君来报仇!”这无疑又是在警告阿密达:自己虽然不能长存,按理来说虽然活不过孙子,但是大清永存,后继之人常在,你可不要轻举妄动!

康熙也不能杀他

此时清朝虽然打赢了葛尔丹,但是北部边境各地势力割据,盘根错节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个时候迫切地需要人去安抚北方部落、居民,稳住局势,而原大汗之子阿密达和妻子蓝齐儿自然是最佳人选。

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了,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2

导读:这个情节发生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二次西征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中击溃噶尔丹并由大皇子胤遈砍掉了噶尔丹的头颅。赠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和蓝齐儿、阿密达母子祖孙三代战场见面时发生的场景。作为杀父之仇,阿密达发出要杀康熙为父亲报仇这个无可厚非。做为人子,况且在剧中是一国继承人的阿密达当然也必须有这个底气来这么说,否则准噶尔汗国怎么在激烈的对抗中坚持七十来年。对于剧中的康熙来说赠剑行为是既出于无奈又出于怜惜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现。


历史背景

康熙在晚年千叟宴上总结自己自己功绩的时候说的是: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噶尔丹,也仅仅是平定噶尔丹而已。住噶尔汗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与大清王朝对抗了68年之久。

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趁明朝和后金都无暇顾及的时刻,抓紧时间并吞统一卫拉特蒙古。到噶尔丹时期,虽然清朝已经入关统一了中原但是葛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的时刻逐渐统一蒙古各部,甚至吞并了喀尔喀部势力已经逼近内蒙古严重威胁到清朝的安全。

之前康熙没有平定内乱的时候,住噶尔的使者就要求蓝齐儿格格和亲嫁给自己的大汗葛尔丹。清朝当时的内忧没有掺平,所以康熙无奈将心爱的蓝齐儿格格嫁给了噶尔丹。虽然是清朝的公主,但是葛尔丹非常喜欢蓝齐儿甚至为她修建了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容妃宫(就是蓝齐儿母亲容妃的宫殿)。他们一家很快有了儿子阿密达,一家人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这都不能阻止大清和准噶尔之间战争的到来,当准噶尔汗国的扩张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安全时,各自负有历史使命的首领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爆发了。原因正像剧中葛尔丹说的那样:

无论睡胜谁败,是我和康熙的命运。自从我继承汗位之后,我和康熙的生死大战就不可避免了。我盼望这一天盼望了十几年了。

经过先后两次康熙亲征葛尔丹,在付出康熙差点病死的代价的情况下清军艰难的战胜了葛尔丹的军队。(注意是噶尔丹的,准噶尔部还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战争接手后康熙的赠剑行为

康熙在剧中在阿密达明确扬言长大后要看下康熙的头为父亲报仇的豪言壮语下,依然没有斩草除根而做出了赠剑行为大概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


第一:

蓝齐儿公主是个既幸福又凄惨的女人:自小受父亲康熙皇上和母妃容妃的喜爱开心的像小白兔一样无忧无虑,但是到了婚嫁年龄被迫嫁给蒙古的葛尔丹。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原的蓝齐儿被迫远嫁千里,好在葛尔丹非常喜欢她。在准噶尔的地位和清朝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宝贝-阿密达,也就是剧中未来住噶尔的继承人。

但是准噶尔和清朝的两次战争再次打破了蓝齐儿的这种幸福,大阿哥胤遈亲手杀死了葛尔丹砍下了他的头颅。蓝齐儿刚刚获得的幸福再次被父亲打破,内心的矛盾和悲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康熙作为一个“大男人”考虑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才不顾蓝齐儿的哀求坚持和葛尔丹开战。但是作为最喜欢的女儿,康熙在击杀对手后同样也破坏了蓝齐儿的幸福所以要有所补偿。所以他才和阿密达说:我不但是大清的皇帝,还是你的外公。并且不希望阿密达长大后复仇,因为康熙怕再次因战争让蓝齐儿失去最后一个亲人。

况且康熙留下了龙撵给蓝齐儿,也是想用亲情来打动蓝齐儿想着自己的家乡;在以后教导阿密达的多化解对大清的仇恨。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准噶尔直接内附称藩那就是意外之喜了。如果没有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第二、

所谓赠剑可不是单纯的赠剑,而是有这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在赠剑的同时康熙说:

“大清皇帝康熙赐葛尔丹之子阿密达为蒙古准葛尔王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康熙赐给阿密达的是王爵,这个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明朝赐给蒙古贵族的顺义王等三王。这个赏赐本身就是没有把准葛尔作为一个独立的汗国,而是作为一个藩属册封。

再有一个这个册封也很阴险,真实历史上准噶尔是怎么败亡的?首先确实是被清军击败,但是那是在葛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控制哈密截断葛尔丹归路的情况下葛尔丹逃亡一年多走投无路才自杀的。剧中虽然有所更改,但是准噶尔内部肯定还是有更大的分歧。历史上葛尔丹死后,继承人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而康熙册封阿密达为准噶尔王明显就有分化准噶尔汗国的目的。

支持葛尔丹的势力肯定支持阿密达,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自己的势力。这样在军事上就起到了分化瓦解准噶尔内部的目的。


第三、

康熙时期击败葛尔丹后清朝也是强弩之末了,在剧中在被葛尔丹烧毁30万石的粮草后抽调江南的新粮在加上直隶全省才凑了十万石。可见后勤保障方面也是非常的困难,所以短时间内想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很困难。所以莫不如来个欲擒故纵,故作大度赠剑册封阿密达为准葛尔王。





小结:

综上所述,康熙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情况下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超常的眼界。赠送宝剑册封阿密达的行为一箭三雕,既安抚了处于悲痛的蓝齐儿又有分化瓦解准噶尔的意图真是帝王心术。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3

《康熙王朝》中,作为帝王的康熙要维护皇帝的威严,就必须无情;但是作为常人,康熙也有悲欢离合,也有人之亲情。他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剑,就包含了他的无情与有情。

阿密达与康熙的关系,源自一段无可奈何的政治婚姻

康熙在全力对付郑经时,噶尔丹趁火打劫,先是攻占喀尔喀蒙古,接着威胁康熙嫁女儿。康熙不能两线作战,只能被迫接受和亲,用最心爱的女儿蓝齐儿,暂时稳住噶尔丹。但翁婿两,就此结下国仇家恨。

蓝齐儿到了草原,生下阿密达,也就是康熙的外孙。康熙对这位蒙古外孙,爱屋及乌,人未到礼先至,送了一顶小花帽。但阿密达毕竟是噶尔丹的儿子,从小生活于草原,当父亲与外公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父亲身边。

后来,康熙与噶尔丹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噶尔丹被打死。阿密达记住了康熙的杀父之仇,誓言要为父报仇。这时的两人,就不单是外公与外孙的关系,也多出一层仇人关系,如同一把双刃剑。

作为外公,康熙不愿意跟外孙计较,剑如同一个小礼物

外公疼外孙,父亲疼女儿,都是人情所致。有钱的外公,送外孙一辆车也司空见惯;条件差点的,也会送个玩具或者给点零花钱。小孩子出言不逊,外公也不会真的往心里去。

康熙富有四海,面对阿密达的吵闹,送他一把短剑只是疼外孙的“开场白”,接着又册封他为准噶尔汗。

一把普通的剑,作用不大,但天子送的剑,意义就不一般了。

当时的准噶尔元气大伤,噶尔丹死后群龙无首,康熙虽封阿密达为汗,但外孙还小,与蓝齐儿孤儿寡母,不一定驾驭得住下面的人,没准就被人“收编”。

康熙送出的天子剑,可以提升阿密达的权威,表示对其身份的认可。准噶尔部的人,刚刚领教过康熙的厉害,看到康熙的剑,多少会有几分忌惮。因此,这把剑无形中起到护身符的作用,能保佑蓝齐儿与阿密达母子平安。

作为皇帝,康熙的行为带有政治考量

当时的情形是,康熙御驾亲征,彻底打败了准噶尔汗国。但为了这场胜利,康熙付出有多大?

一、兵者,国之大事。既然打仗,肯定有人员伤亡。不管是清军还是准噶尔军,都是康熙的子民;不管谁胜谁败,只会加重彼此仇恨。

二、每次打仗,都要烧钱,而且数目巨大。就说清军这边,开战前几年,康熙就让魏东亭准备三千万两专项资金。这笔钱,归根到底都是来自普通百姓。如果没有战争,这些钱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可以充实国库,可以让康熙盛的泡沫更少一点。

三、康熙为了延缓战争的到来,与蓝齐儿天各一方。

康熙在战争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生灵涂炭,看到的是水深火热,看到的是生离死别,连舅舅佟国纲也不幸阵亡。他终生行仁政,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想兵戎相见。

但是,阿密达毕竟只是小孩子,他体会不到战争带来的危害,只会因为杀父之仇而记恨自己的外公。康熙封了阿密达汗位,想要保持和平,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让阿密特从小就没有报仇的心理。否则,娃娃长大了,就会是另外一个噶尔丹。他送短剑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层含义。

剑可以是礼物,也符合草原的尚武精神,但剑也是兵器,可以杀人。在权力与仇恨面前,各种父子相残、亲人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游牧民族。

剑在康熙手里,可以杀掉任何不听话的臣子;剑在阿密达手里,也能杀掉他面前的仇人。

康熙用剑在告诉阿密达,你想平安无事,就将此剑当做外公送的礼物;你想为噶尔丹报仇,那长大后拔出此剑,大家兵戎相见。小孩子经过一番恩威并施,软磨硬泡,多半也就乖巧了。

同时,康熙也是在用剑提醒身边的蓝齐儿,阿密达是你生的,你有责任教他如何用剑,是剑拔弩张还是解剑拜仇,你看着办。

秋媚说:一把短剑,两个意思,亦礼亦兵,亦私亦公,融合了外公的温情与帝王的无情。

4

在《康熙王朝》里,康熙杀了阿密达的父亲噶尔丹。面对阿密达的仇恨,康熙选择给他一支短剑,并告诉他你随时可以来报仇,哪怕自己死后,也可以找自己的后继之君报仇。此乃攻心术也。


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在经历了自己病倒、大营粮草被烧、索额图图谋不轨等风波之后,终于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一决雌雄。此战康熙赢得了胜利,成功化解了准噶尔的崛起之势,为大清暂时解决了西北的肘腋之患。

此战康熙是惨胜,不是军事上的力不从心;而是自己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可谓牺牲得太多太多。

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儿完完全全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自己的儿子胤禔差点成了俘虏;自己也因为这场战争生病而差点丧命。康熙以牺牲亲情得巨大代价班胜了噶尔丹。


而引发这一切的都是噶尔丹的不臣之心,所以噶尔丹必须死。但是噶尔丹死,并没有也不能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当自己的外孙未来的准噶尔大汗阿密达发誓要替父亲报仇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开始在阿密达的心底生根发芽。

“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这个局面既世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其实有很多选择。但是解决不好后噶尔丹时代大清和准噶尔的关系,就是没有彻底解除大清的肘腋之患。

面对这种威胁普通人的原则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既然康熙已经牺牲了蓝齐儿的幸福,割舍了这份亲情,可以不妨多割舍一些,斩杀阿密达,就不用担心他再来报仇了。


但是这是下下之策。康熙这么做,与准噶尔的仇恨就真的无法化解了,原本明明是噶尔丹的错,康熙打赢了他惩罚了准噶尔。但是康熙如果杀了阿密达,那性质就变了,就是告诉世人康熙害怕准噶尔报仇,将来会有无数的“噶尔丹”出现,去挑战康熙的权威,与大清发生战争。更何况阿密达是康熙的亲外孙啊,亲情本身对康熙而言弥足珍贵,杀了外孙,道义上也说不过去。

康熙知道面对敌人可以用刀兵,但是面对亲情,“攻心”为上。康熙给了一把短剑给阿密达。

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马良曾经向蜀汉丞相诸葛亮谏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解决南中问题,必须让蛮人彻底从心里服气,诸葛亮因此“七擒七纵”蛮王孟获。

康熙自然无法做到七擒七纵噶尔丹。因为大清和准噶尔的实力对比,绝对不是蜀汉对南中。准噶尔并非一朝一夕的强大。虽然噶尔丹死了,但是准噶尔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后继之君。”


首先,给阿密达短剑,就是告诉天下人,康熙不怕准噶尔来报仇。
你要来杀我,我甚至可以给你刀。你不但可以找我康熙报仇,我康熙死后,你还可以找我的后世之君报仇。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康熙强大的自信,如此自信源自实力。

其次,但是康熙除了不能认输的大清皇帝身份以外,该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阿密达外公的身份。从亲人的身份我希望我们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再想着世代报仇,冤冤相报的本质是亲人残杀,就像这把剑,当你把利刃面向我的时候,另一面利刃正面对这你自己。相信我,没有赢家的,战争的创伤只有亲情能弥合。

康熙临走的时候,将自己的龙辇留在了草原,他随时希望蓝齐儿能够化解仇恨,带着橄榄枝回北京。


只是若干年后,阿密达长大了。在蓝齐儿亲情的化解下,阿密达选择臣服康熙,要给康熙纳贡。蓝齐儿坐着龙辇回到北京探亲。

到了北京,蓝齐儿才发现她心心念念的紫禁城里的那个小家早已不再可,落满了灰尘,挂满了蛛丝。而自己最惦念的母妃容妃已经被打入冷宫洗马桶去了。蓝齐儿彻底出离了愤怒,她要让阿密达起兵反清。

得之于斯,失之于斯。江山与亲情在康熙这里永远世个矛盾体。维系能化解仇恨得武器却正是康熙的软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狮子选择接班人,都是把小狮子丢下山崖,经过一番苦战,最后一个爬上来的,才会是合格的狮子王。

阿米达说要杀掉康熙为父报仇,康熙却把短剑交给阿米达,这是他帝王之术的考虑。培养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后代远比培养一个懦弱无能的后代强。一代雄主,以后自然可以收为己用,为自己保卫边境。而一个奴才,他会干的,只有伸手要钱。这样一想,把阿米达培养长大,自己自然省很多事,而且作为父亲,培养一个有作为的外孙,对女儿蓝琪儿的后半生自然也是个交代。而阿米达以后要为父报仇,那当然是个笑话。有蓝琪儿在,她自然不会让儿子和父亲战斗。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基于这一切考虑,康熙才会把短剑交给阿米达,他的一生,雄才伟略,所做的每一步,无不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

6

和亲”政策一直是各少数民族之间处理利益关系的不二法宝。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为了处理和匈奴的关系,一直以“和亲”求取和平,汉武帝觉得“和亲”是耻辱,于是耗尽国财,也要攻打匈奴。

一千多年过去了,满清统一了中原,虽然同为游牧民族,但是为了和平与发展,康熙皇帝还是以“和亲”求得与噶尔丹的较长时间安宁。康熙牺牲了蓝齐儿格格的幸福,与噶尔丹达成和亲条件。

蓝齐儿在噶尔丹那里重新找到人生的幸福,但是康熙皇帝与噶尔丹迟早会有一战。当康熙皇帝具备了征讨噶尔丹的实力时,便一鼓作气,杀得噶尔丹丢盔弃甲,自己被胤褆杀死。可怜的是蓝齐儿,从此成为草原一寡妇,皇家女儿终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说实话,康熙皇帝与噶尔丹之间并非私仇,都是野心勃勃图谋天下的铁骨汉子,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民族利益不同,我想两人一定是不错的朋友。康熙要消灭噶尔丹,是因为噶尔丹不屈服于大清朝,而康熙要维护大清朝的利益,也绝不容许噶尔丹肆意妄为。

“和亲”让康熙的血脉流向噶尔丹的后代。蓝齐儿和噶尔丹的血脉叫阿密达,他是噶尔丹的继承人,他的身上同时流淌着噶尔丹和康熙皇帝的血液,这样的血缘关系对于大清朝的稳定有着非凡的政治意义。

康熙消灭噶尔丹后,阿密达指着康熙大吼要杀了康熙为父亲报仇,康熙转身却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剑,并对他说:“皇帝从来不会求人,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打仗了,和大清永远和平相处。”到底是这把剑的意义更重要,还是康熙的话更重要呢?

康熙佩戴的短剑是权力的象征,一个小孩子是很难理解权力这东西的威力的,也很难理解康熙皇帝与其父亲噶尔丹之间的斗争包含着诸多的权力之争。噶尔丹死后,必然是阿密达继承汗位,阿密达继承的蒙古汗位与噶尔丹很显然是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噶尔丹是靠自己打出来的江山和汗位,阿密达则是康熙阴佑之下的后继者,游牧民族的一个最大的政治传统就是谁有本事谁当家,失去了噶尔丹庇护的阿密达,能否扛起蒙古各部落的大旗,实在是为未可知。

康熙通过多次征讨噶尔丹,基本肃清了噶尔丹的军事和政治势力,但是他同样需要有人扛起噶尔丹后的局面,保持边疆的最大稳定,选择阿密达当然是上上之选。康熙将佩剑送与阿密达,就是希望他利用康熙的权力之剑扛起蒙古的局面。而康熙的这把剑,则是对阿密达最好的支持。这是其一。

其二,在于康熙的话,“皇帝不求人”,所以只能以剑相向,你我份属爷孙,但却是国之君王,所以都只能以剑相向。这是浩浩皇威,可是“外公求你,和平相处”,凸显的是则是作为外公亲人的恩情,这就是恩威并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其三,康熙作为一个开疆扩土的皇帝,他需要震慑来自各个利益团体的争斗,阿密达尽管是自己的外孙,他唯一可以做的事也只有臣服,这是皇权至上的地位所决定的,康熙给阿密达佩剑,同时也在要挟和警告阿密达,你的权利是臣服,拿着这把双刃剑,时刻要谨记。

7

与其说送给他一把短剑,倒不如说是在想蓝齐格格忏悔,康熙说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作为葛尔丹之子阿密达的外公,康熙求其不要再有报仇之心,所以康熙送了阿密达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说康熙是在向蓝齐格格忏悔呢?

其一:康熙亲手毁了自己女儿(蓝齐格格)的两段幸福,这两个和蓝齐格格相好过的男人,一个入狱为囚,一个“入土为安”。



“幸福一”:蓝琪儿随母(容妃)回家探亲,在台湾遇到“乡村教师”李光地,并且把自己的零食和些许生活用品捐给李光地带领的一群孤儿,同时蓝琪儿把自己的一颗心也送给了李光地。

可惜天公不做好,就在李光地和蓝琪儿情浓意切之时,康熙却拆散了这对鸳鸯,把蓝琪儿嫁给自己的仇人葛尔丹,为的是换取大清的一时安宁。

李光地虽然从此被康熙重用,但由于其不擅长官场之道,在弹劾索额图和明珠等人任人唯亲一事上,被反弹劾,由此李光地被以污蔑朝廷命官和丁忧期间放浪于青楼之罪入狱。

“幸福二”:蓝琪儿嫁给蒙古准格尔王葛尔丹之后,爱上了葛尔丹,爱上了蒙古,而且为其生了一个儿子阿密达,一家人喝牛奶,吃烤肉,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



美好的生活从葛尔丹杀死宝日龙梅的父亲之后结束了,康熙已然觉察到葛尔丹的狼子野心,决议御驾亲征, 康熙亲征期间由于水土不服曾患寒热重症(疟疾),但是被洋人传教士治愈,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最后康熙打败葛尔丹,而且大皇子胤褆砍下了葛尔丹的人头。

其二:为什么说康熙送的是一把双刃剑双刃剑?



一剑指向葛尔丹之子阿密达,帝王之术虽然凶残但是其外孙阿密达身上毕竟流有皇家血液。 康熙以剑为旨,封阿密达为准格尔王,世袭罔替。 又以外公的身份求阿密达不要报仇,如果报仇康熙也当血仇厮杀。



二剑指向蓝琪儿,康熙送短剑给蓝琪儿也是希望此剑不要再次互相伤害,劝阻阿密达不要成为下一个葛尔丹,不然已然会和大清兵戎相见。

确切的说康熙送的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短剑,更多的寓意是不想再有第二个像葛尔丹这样的准格尔王这样对待大清。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

8

因为作为儿子,为父报仇天经地义,说杀康熙才正常,不说才不正常。

剧照截图

康熙十分理解阿密达说为父报仇的话,因为他深有体会。作为父亲,他对不起蓝齐儿,牺牲了蓝齐儿,会对蓝齐儿怀有深深地愧疚;但是作为大清国的皇帝,康熙这么做他认为是没问题的,他要为大清江山负责,容妃死后的那段心理独白,讲明白了康熙想法:为了大清江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

剧照截图

阿密达身份特殊就特殊在,他既是葛尔丹之子,又是康熙的外孙。外公杀了自己父亲,不报仇对不起父亲,报仇又对不起外公。正是这样的心理矛盾才要剧情精彩。康熙听完阿密达要找自己报仇的话,转身赐给了阿密达宝剑,并给了世袭罔替的封赏。还对阿密达说了一番话,而这一番话,康熙分清了自己既要饰演大清国的皇帝,还要清楚自己在饰演外公的角色。所以他说皇帝不求人,外公求你别来报仇。阿密达长大,作为草原之主后,或许会理解康熙为什么会杀掉自己父亲。


杀葛尔丹,康熙是用皇帝身份杀的;放过阿密达是站在外公的角度放的。心理的矛盾展现了出来。康熙给阿密达宝剑,自然希望日后他能成为真正的草原之主,但不希望与大清朝为敌。所以康熙即希望阿密达日后变强大,又隐约透漏出:你要有报仇的实力,才可以,我或者后继之君都会等着你。最后以外公的名义说不希望他报仇。


康熙其实能做的就是把对蓝齐儿的伤害降到最低点;葛尔丹是眼前的威胁,必须杀掉;阿密达充其量只是潜在威胁。已经杀掉蓝齐儿 的丈夫,不能再杀掉她的儿子。那样会彻底断送父女情的。


总之,都是人经常说的“来世莫生帝王家”。

9

康熙送给噶尔丹和蓝琪儿的儿子阿密达一把短剑,是对阿密达的一种期望,期望他能成为他父亲噶尔丹一样的英雄,但是不要成为大清王朝和自己的敌人。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可以找他的后继之君。

这是康熙把短剑送给噶尔丹和蓝琪儿所生的儿子阿密达的时候,一番语重心长的告白。

在康熙的心中,噶尔丹能够统一准格尔各部,能够征服喀尔喀蒙古,能够让沙皇俄国和大清帝国双方都为之忌惮,绝对能称得上是英雄。在此之前,康熙战胜了鳌拜、战胜了吴三桂、战胜了郑经,而在康熙看来,噶尔丹也能与他之前所面对的敌人一样,在让自己非常憎恨,非要除掉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到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敌人,才能让康熙感觉到了自己和整个大清王朝的强大。

而康熙在战胜噶尔丹,把这把短剑送给阿密达,并不是为自己杀死噶尔丹而向自己的外孙道歉,而是对于外孙深深的期望。

噶尔丹是康熙敬佩的英雄,但是噶尔丹非死不可。

在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而无暇西顾的时候,噶尔丹也正在西北悄然崛起,尽管作为草原政权在综合国力上较之大清王朝相距甚远,但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北边俄罗斯的支持,噶尔丹和他强大的准格尔蒙古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康熙和整个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与噶尔丹是较量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较量,如果不能致康熙与死地,那么康熙就要彻底除掉噶尔丹,已决后患,所以尽管噶尔丹已经是康熙的女婿,但是噶尔丹是非死不可。

而在噶尔丹死后,阿密达即将继位为准格尔王,康熙希望是阿密达成为自己的臣子,带领准格尔成为大清的屏障,而不是像他父亲一样,成为自己的敌人。

康熙送给阿密达这把短剑,是希望他能够继承噶尔丹的品质、才略和精神,重振准格尔的雄风,阿密达自己成为康熙的利剑,而准格尔成为大清帝国的利剑,为大清朝维护西北的安稳同时牵制其他的蒙古部落,这才是作为康熙的外孙所应该做的事情。

与此同时,这也是康熙对于自己的外孙的警告,希望要他记住自己父亲的教训,与大清为敌,必然没有好的结果的下场,阿密达的父亲同时也是康熙女婿的噶尔丹已经为此付出了一切,所以康熙并不希望自己的外孙再死在自己或者自己继任者们的手中。

而让阿密达成为大清和准格尔之间的纽带,君臣有别,和睦共处,这才是康熙最希望看到的。

康熙对于阿密达期望满满的同时,对于蓝琪儿,对于容妃,在心中充满了愧疚之意。

蓝琪儿是容妃唯一的女儿,是容妃和康熙的心头肉,从小受到无比的宠爱,尽管蓝琪儿作为宗室的子女,必须要承担政治联姻的责任,但是康熙和容妃完全可以选择让蓝琪儿在京城出嫁或者嫁到科尔沁、察哈尔、喀尔喀,这些臣服于康熙的蒙古部落,亦或是朝中的满蒙权臣家中。

但是蓝琪儿最终嫁给的是噶尔丹,是与康熙要有一场生死较量的男人那里,而自蓝琪儿出嫁的那一刻开始,蓝琪儿的结局也是命中注定的,要么失去自己的丈夫,要么失去自己的父母,自己自始至终,都夹在大清和准格尔之间,必然是无比的焦虑和担忧。而远嫁准格尔,不仅让蓝琪儿和容妃母女相隔万里,思念而不能相见,也让容妃时时刻刻担心这蓝琪儿的将来。

而最终的结局对于蓝琪儿和容妃来说,也是非常的凄惨,蓝琪儿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还要带着年幼的阿密达在准噶尔苦苦支撑直到阿密达长大,而容妃依然与蓝琪儿远隔千山万水,互相思念。可以说康熙为了大清朝,牺牲的是自己最爱的女人和最疼爱的女儿的幸福,这也让康熙感到内心无比的愧疚。

而此时的康熙,给阿密达一把短剑,是对阿密达的期望,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安慰送给了蓝琪儿,也让蓝琪儿知道,自己对于这个外孙会懂的疼爱,对于她和阿密达在准格尔会坚定的支持。

10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与噶尔丹一场大战之后,噶尔丹的头被砍了下来,而蓝琪儿成了寡妇,阿密达也成了孤儿。



阿密达失去父亲,悲伤中自然带着气愤,他朝康熙嚷道:

“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康熙转身赐给他一把短剑,告诉他: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后继之君。”

康熙赐短剑的行动,对阿密达而言,既带着期望,又表达了歉意,还暗含着警告。



期望在于,康熙希望他的外孙阿密达不因为这次惨败而成为唯唯诺诺、贪生怕死的人,而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像噶尔丹一样有血性有本事的英雄,世世代代替清廷镇守蒙古。

歉意在于,康熙杀掉了阿密达的父亲,让他成为可怜的孤儿,作为外公他也很难过,但也无可奈何。同时,康熙对自己的女儿蓝琪儿的歉意更深,他两次拆散蓝琪儿的美好爱情,让她成为孤守在草原的寡妇。

警告在于,康熙虽然放下皇帝的身段求阿密达不要报仇,但也说如果想报仇你就来,即便他自己死了也可以找他的后代报仇。言外之意就是,这把短剑你拿着,想报仇就拿着它来,就算我死了还有我的后代,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等着你们来报仇,前提是你有那能耐报仇吗?想动摇我大清的万世基业,小子你还嫩点吧!



简单的几句话,既有期待,又有歉意,还暗含警告,即便阿密达没听懂,身边的蓝琪儿肯定听懂了。在这之后,她便好好地教育阿密达要与大清和睦相处,要与外公康熙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