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历史走向会如何?:溥仪有个回忆录:决定退位时他才是个6岁孩子,坐在隆裕怀里,地上跪着个胖老头(袁世凯)痛哭流涕。很明显做出
溥仪有个回忆录:决定退位时他才是个6岁孩子,坐在隆裕怀里,地上跪着个胖老头(袁世凯)痛哭流涕。很明显做出最后决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请注意:此时实际情况正和现场情况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组成装备精良的北洋第一镇派往湖北前线,北京及回东北老家必经之路山海关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镇等部接管。(她姑妈慈禧要活着非抽死她,大清立国300年从来都是绿营做先锋,八旗殿后,头一次反过来了)城内弹药库等重要设施也在老袁手上,摄政王载沣等权贵已交权归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变不了逼宫的事实。由于此前隆裕垂帘听政做事伤了老袁等人的心,对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签退位诏书保全自己娘俩很难,只有一线希望。做决定时要召集大学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开会,死掐怀里孩子和大头对哭。要点只有一条,完全放权给总理大臣职位就是不让大位(虚君),强调保大位就是保国体是为大家好,争取共鸣。之前全是载沣等人的错,希望大头不计前嫌,共度时艰。由于袁的实力主要在部队,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从中说合或可转圆。立宪后政治上会分化南方,经济上六国财团会给南军断血,军事上北洋碾压南军,胜算较大。历史上孙文二次革命失败证明袁世凯有实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宪派包括民党宋教仁等派系都会转为议会斗争,革命派孙文无机会。国家也不会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武夫治国。一战后日本和苏联也找不到有实力的中国代理人,日军顶多海军实力强,陆军大规模入侵中国无机会。所以隆裕若聪明不为自己为社稷,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头有适龄孙女给溥仪定娃娃亲都行,他若敢要,异姓王爷都得给,同时也要提醒他,他还不具备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在政务系统短板非常明显,合作才能双赢。但也有袁执迷不悟,不让位就玩阴的把自己娘俩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体过程:慈禧归西后隆裕威不服众导致皇族内杠,老总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宪以图再起。摄政王载沣加紧清除奕劻余党扶植自己兄弟占位以保儿子的皇位,首抓兵权,掌军的袁世凯意识到了危险弃官归隐彰德,静等时变。但他手下将领都对新主三呼万岁载沣也辨不出谁包藏祸心,埋下隐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财权给了自己妹夫载泽,载泽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国进民退-铁路收归国有(富了朝廷,穷了地方,没钱各地都得听话求他载泽,朝廷集中力量办几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顺势挤走载沣上位,一箭三雕)。设计挺好但执行遭遇反弹,东部津浦路动外资洋人起了戒心,质疑大清市场经济地位,加紧扶持反对派给大清上眼药,中部京汉路动内资使仕绅与朝廷离心离德,失控的舆论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条:他不是我们领导,他是外国人,鞑虏!(都当三百年部下了才发现?可见动利益比动灵魂难)西部卢汉铁路在图纸上实际一里没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钱花没了,一充公,全露馅。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巡抚鼓捣的),运动太大黑皮镇不住场子,朝廷派湖北绿皮弹压,大部队一走,剩下的异己分子觉得有机可乘,打响了辛亥第一枪,赛点就这么突然来了,再想弹压,三呼万岁的丘八们直接开了天价,只得召回他们老领导大头稳定政局,没想到大头要的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大清崩塌,靠枪杆子出政权重建金字塔在所难免!
其实隆裕的境遇远不如咸丰死后慈安、慈禧凶险,当时英法联军进京,太平天国做大,内部肃顺等八大臣逼宫,应对稍有失误满盘皆输。但隆裕知识结构欠缺,决策力和组织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远,还不懂取舍。比如萧规曹随效仿慈禧,姑妈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载沣好了,实权只能是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中央警卫局长)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说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诉他欺负嫂子孤儿寡母,由于事实上皇帝是他亲儿子他没辙必须听你的尽心帮你。这个套路慈禧对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会嘞。袁世凯顶替死了的荣禄掌军本来就是慈禧定好的,干嘛要用年轻无阅历的皇族替换大头,他们是那块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仪又是提拔他的老领导荣禄的外孙子,关键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变法派翻案,可以说不整他他是不会有二心的,这点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国总统)和袁世凯是慈禧留给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宪由于民意影响提前举行,让奕劻去主持议会过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组阁皇族不参与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内阁就是想专权还没真本领,典型的给自己上眼药。当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肃顺等人重用曾国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鸿章等才转危为安的吗!再说让徐世昌或议会推举之人组阁,使自己母子避开风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坏了总理担责,何乐而不为嘛!
以当时环境,议会打架比军阀混战强太多,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正向东亚转移,政府抓住机会经济腾飞是有可能的,之后利用一战西方列强削弱之际国家崛起也顺理成章。但这需要隆裕认清形势,懂得取舍,因势利导才行!可以说:自己没能力还想集权的隆裕,被周围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亲,决策失误导致众叛亲离后又手足无措,仓促交权,结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民。国家最终陷入军阀混战,国力被小国日本超越,错失复兴良机!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以上是1912年2月12日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的退位诏书,整篇诏书大部分都是清朝的自夸自卖,当然这诏书有一点内容却为中国的完整做出巨大的贡献,那就是“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以说就是因为这句话中华民国才能从法理上将蒙古、东三省、青海、西藏这些原不属于汉地十八省的领土继承下来。
事实上众所周知在清朝之前东三省、蒙古等地实际上并不属于中原王朝,可以说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够纳入到中原的统治中,完全就是清朝的功劳,若不是它的存在恐怕这些地方也不会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地。而在清末年间由于列强的入侵,虽然东三省、蒙古、西藏这些地方并没有被列强控制,但是列强却早已对其虎视眈眈,他们始终都想将这些地方纳入到自己的殖民地中,日本看上了东三省、俄国看上了蒙古、英国看上了西藏和青海,可以说他们无时无刻都不在渴望着这些地方。
比如在当年的新疆,若不是左宗棠力排众议率军前往镇压阿古柏的作乱,恐怕新疆早就被沙俄给夺走了,要知道当年的阿古柏之所以能够在新疆建立所谓的“洪福汗国”,其背后就是有沙俄的支持,而在当时沙俄甚至直接出兵占领了伊犁。所以说想想看,如果在当年宣统皇帝不在诏书中声明“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这点,恐怕就算中华民国能够继承清朝的正统性,对于西藏、蒙古、青海这些地方列强也会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并不属于中国的借口来让它们分裂出中国。
实际上在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会在说“为什么在当时明明袁世凯有足够的实力让清朝下台,为何还要给清朝如此丰厚的条件让他们主动退位呢?”。其实在当时让清朝皇帝自己自愿下台是最好的选择,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答应下台才能保证整个清朝的领土能够完全的继承到中华民国的手中。
我们要知道在当时清末所面临的环境与中国历朝历代的末代王朝都不一样,清末时期清朝早已被列强所掌控,整个中国都被英法日德俄美意等列强划分成一块又一块的势力范围,虽然此时的他们并没有办法将整个清朝全部变成殖民地,但是一旦让他们找到借口能有机会去分裂中国的话,他们绝对会去做。毕竟列强虽不能去占领整个中国,但是去占领一块地方倒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试想看如果袁世凯当时用武力去逼迫清朝的皇帝退位的话,清朝的皇室必定会狗急跳墙。而一旦让清朝的皇室丧失了理智的话,他们势必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比如以割让领土的代价来获取英法德意日等国的支持,那么以列强的实力就算袁世凯的实力有多强,他也不会说列强的对手,到那个时候恐怕中国民国能不能建立都会是个问题了。
即使就算当年的袁世凯能够用武力逼迫清帝退位,并且在当时的清皇室也没有任何的反应。但是我们只要看看成年后的溥仪的做法就知道了,要是当年没有那份退位诏书,恐怕那个时候的溥仪就会以西藏、蒙古、东三省等都不属于中华民国的借口,向列强提出用这些领土来换取重新让他复国的条件。想想看,那个时候的列强还巴不得有这个借口来让他们有理由的去霸占这些地方呢,所以真到那个时候恐怕整个中国会变得更加的乱。
所以说其实当年袁世凯以丰厚的条件来换取清帝自愿退位,并签下退位诏书的做法对于当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溥仪不退位,不签订退位诏书的话,只能说最后的结局我想谁都不知道,中国到底会朝哪个方向走去也是扑朔迷离,或者会变的更好,亦或者变得更坏,到底如何都只能是全凭猜测。
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将会非常麻烦。甚至,临时政府和南方革命能够坚持多久,都是个问题。而历史的走向,将会非常不确定。
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中国可能爆发全面内战,甚至会出现大分裂。
袁世凯的枪杆子摆在那里,隆裕太后肯定要交权、溥仪也肯定要退位。但是,一种方式是和平的,就是签订退位诏书、和平退位;一种方式是暴力的,就是鱼死网破,溥仪被杀、爱新觉罗被灭。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隆裕太后带着溥仪逃回东北,这时候日本人必然要插手。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早把出关的路给封死了,逃跑几无可能。满清当初是拼了命地要入关,终于入关成功了,但现在拼了命地要出关,却真心出不去了。
所以,暴力的方式很容易被激化出来。
南方革命党闹得沸沸扬扬,北方大清朝掐得你死我活。接下来,就是举国无政府状态,然后只能是各方势力互相搏杀,先杀出一个强者来,然后再强者定章程。至于这个章程到底是共和还是帝制,那就无所谓了。所以,革命很可能会退回原点。
即便是这样,还是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中国遭遇列强肢解,千年来的大一统可能不复存在。
这时候,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国的问题了。因为列强虎视眈眈,肯定要插手。沙俄一直惦记蒙古和新疆、日本一直惦记东北、英国也一直惦记西藏。大清末期,各地全是列强的租借地,这些租借地要政治能力有政治能力、要军事实力有军事实力。所以,列强插手,那就太简单了。只要大清够乱,列强就一定能够乱中取利。
这些非常麻烦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
这就要从民国革命的逻辑说起。民国革命有三个逻辑起点:
第一个逻辑起点,肯定是孙中山这些热血青年提出的,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那共和的逻辑是什么?就是主权在民,也就是人民主权。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民是谁。
第二个逻辑起点,是章太炎提出的,简单凝练成一个口号,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胜利后的中国,主要包括中原的汉族以及朝鲜、越南和半个缅甸。因为这些地区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至于满蒙回藏,他们愿意加入就加入,不愿意加入就悉听尊便。
第三个逻辑起点,跟章太炎相反,是杨度提出的。杨度认为中国人民就是大清统治下的全国人民。简单说,大清统治到哪里,民国就要统治到哪里,革命胜利后的中国要继承大清的全部政治遗产。大清就是再坏,你也不能把大清这个历史时代给否定了。
这三个逻辑起点里,第二个和第三个,肯定是矛盾的。革命前期肯定采取章太炎的观点,因为成功就要走极端,只有极端的口号才有最强的动员力。但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就必须接受杨度的观点了。如果按章太炎的逻辑走,中国把满蒙回臧全都不要了,那就等于全给了列强。到这个时候,中国还剩下啥?从大利益的角度来说,革命就不是正义的,还不如满清。而且只是剩下中原地区的中国,那就更等着被列强宰割了,连个战略缓冲都没有。至于朝鲜、越南和缅甸,那就真心想也别想了,早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所以,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主权在民,只能按照杨度的观点来定义。如: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第一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三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第十八条)。
但你这个临时约法是谁写的?就是你们一伙南方革命党在南京开了个会,然后就把国家和人民给定义了。当然,南方的革命地区一定会认,但其他地区和人民呢?甚至连个开会的代表都没有,人家怎么可能认?关键是满蒙回臧这些人和这些地区,人家只认大清皇帝和大清政府。
所以,临时约法只是民国政府的一个法统,但这个法统的效力有限,根本难以覆盖全国。特别是满蒙回臧,人家完全可以不接受。
但溥仪退位、签订退位诏书,就不一样了。因为退位诏书成了民国政府的第二个法统,补足了它的先天不足。
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大清皇帝和大清政府正式退位,然后将自己的全部政治遗产交给民国政府。但前提肯定是南北能够议和成功。
没有退位诏书,临时约法根本管不了满蒙回臧,甚至连北方都管不了,所以人家闹独立,你也没法管。但是,有了退位诏书,满蒙回臧以及大清治下的全部人民和地区,就失去了闹独立的基础。你们可以不认临时约法,但必须得认清帝退位诏书。
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就无法解决这个法统问题。法统问题,看似是虚的,但在当时情况下,虚的法统问题立即就会变成实的战争问题。法统问题,看似是远忧,但列强环伺之下,远忧立即就能变成近患。
因为民国革命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是质的不同,复杂指数要高太多。
满清到民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革命既是改朝换代的问题,又是君主主权向人民主权转变的问题。因此,必须把这个人民主权的人民给界定清楚。但临时约法做不到,能做到的只有清帝退位诏书。
如果出现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的问题,历史走向将会非常不确定。
甚至大分裂也不是没有可能,元明清几百年打下的版图基础将会直接退回到宋朝的面貌。当时的列强,根本不可能允许一个宋朝的中国存在。大清之所以没有被完全殖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量太大,谁也吞不下去。而成为宋朝的体量,那就真心不好说了。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溥仪是否退位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溥仪才六岁而已,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或许他都不懂退位意味着什么。溥仪能够顺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女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说隆裕太后在当时不配合的话,溥仪也不会直接签退位书。
有人问,假如说溥仪不退位的话,历史走向会如何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那么难,大家不妨仔细看看那段时期的历史,溥仪手下最厉害的部队在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当时拥护清帝吗?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凯一直在不停的劝隆裕退位,可以说推翻清王朝,袁世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溥仪的近卫军也几乎被策反。
除了清朝内部最大的势力希望溥仪退位,还有外部的孙中山呢,清朝统治阶级正是看到了这种局面才被迫妥协的,假如说他们不让溥仪签署退位诏书,那么他们的结局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参照古时候那些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皇室会有一个怎样的下场。
最坏的结局就是清朝皇室直接被血洗,溥仪则是第一个被杀的,没人会因为他只是个六岁的孩子就放过他,溥仪肯定是第一个死的,接下来就是皇室成员们,因为他们不妥协,所以肯定要全部都清楚,以防止日后他们复辟。
当然也有可能清朝会坚持一段时间和中华民国形成对立的局面,但这种局面肯定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也有历史专家觉得如果双方对峙起来,会让当时的中国混乱不堪,但是历史的进程肯定还是不变的,清朝肯定会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清朝灭亡的时候溥仪才六岁,他谈不上签字不签字,说了算的是隆裕太后和满洲贵族。
关于清朝如果没有和平退位会怎么样,这里给大家分享两段材料——
第一段,是1912年1月26日,徐树铮主笔,段祺瑞等42名北洋将领联名致电给内阁、陆军部、清朝王公们的一封电文:
窃维停战以来,议和两月,传闻宫廷俯鉴舆情,已定议改共和政体。其皇室尊荣、及满蒙生计、权限各条件……海宇闻风,率土臣民,固不额手称庆,以为事机至顺,皇位从此永保,结果之良,轶越古今,真国家无疆之庥也……祺瑞等自应力修战备,静候新政之成。
这篇电文的大概意思是,我们北洋将领在前线,听说有传闻皇帝要准备退位,太后您真是聪明人啊!您为了天下苍生主动退位实在是伟大的不行,这样人民支持,您的地位也可以保全。我们这些将领,就在前线厉兵秣马等待着您的正式消息了!
这其实就是很直接的摆明了态度——北洋军支持共和,连掩饰都不掩饰了。
段祺瑞这篇电文到了北京之后,京城大哗,同为北洋将领的冯国璋破口大骂,还怀疑这篇电文是否真的是段祺瑞发出的。与段祺瑞不同,冯国璋对清朝的忠诚度是相当高的,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袁世凯坚持反清,冯国璋可能为了保卫清朝而和袁世凯翻脸。
段祺瑞的电文到京之后,清政府高层内部的意见出现了极大分歧,支持退位的人开始掌握了主动。
一个礼拜之后,清政府仍然在犹豫,2月4日,段祺瑞发了第二封电文:
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钧鉴: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因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
如果之前的电文是威胁,这封电文就等于直接宣战了。它主要的意思是:共和是天下支持的好事,现在事已至此,不共和也不行了。全国各地都在闹革命,百姓生灵涂炭,再不退位更待何时?我们知道皇上和太后的心思是好的,只有几个王公在其中作梗。我们实在见不得这种事情发生,我们准备带领全体将士进京,与王公们好好说一说其中的利害关系,把皇上和太后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当然,以上是字面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你们要是再不识相,我们就带兵进京把皇帝和太后抓起来,用刀枪跟你们好好陈一陈利害!
这封电文击垮了清朝顽固派的最后一丝信心,八天以后,清朝正式发布了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
这些电文虽然是段祺瑞领衔的,但是说的都是袁世凯的话。袁世凯由于身份受限,所以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北洋将领们说了出来。
经过袁世凯的软硬兼施,连哄带吓唬,隆裕太后终于顶不住了,签订了退位诏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清朝带过来的“嫁妆”打包交给了中华民国,将主权完整移交了。
其实,彼时虽然在全国各地还有一定的顽固派在支持清政府,包括在北洋内部也有一些人在支持清朝(如冯国璋、曹坤、张勋等)。但这些人并不足以撼动大局,他们对付不了袁世凯的北洋嫡系,也对付不了南方的革命军,更对付不了对清朝已经忍无可忍的全国人民。历史洪流浩浩汤汤,如果清朝当时真的给脸不要脸拒绝退位,那么无非就是再来一场“神京沦陷,两帝惨崩”呗!
先纠正一点,签署退位诏书的并不是溥仪,而是隆裕太后。因为当时的溥仪只有五六岁,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一开始,她当然是不同意让溥仪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是坚决不同意签署退位诏书。
最后为什么签了呢?
因为迫于压力。这压力并不是来自袁世凯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来自段祺瑞的一封电报。
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联合了近五十名北洋军和其他清军将领,联名向清廷施压,宣称士兵们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继续阻挠,恐怕会发生兵变,到那时候,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这封电报,不仅是施压,简直可以称为恐吓了。
看到段祺瑞的这封电报后,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爷们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挠隆裕太后签署清帝退位诏书。
然后,袁世凯又联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监小德张,全力劝说隆裕太后,同时答应给与她优厚的条件,最终说服了糊里糊涂的隆裕太后,终于同意签署了退位诏书。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签署呢?那么段祺瑞的恐吓就会变成现实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历史走向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清廷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让清帝退位,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清朝末年,对于清王朝控制下的整个中国未来走向大体有两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派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君主立宪改良派。本来君主立宪的走向是最为明朗的,但随着清廷主要掌权皇族的一再敷衍,其实际是阻碍君主立宪。这引起全国资产阶级的不满,为逼迫朝廷尽快君主立宪,发动所谓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初衷是逼迫清廷让步,将君主立宪实际性的展开。
辛亥革命打响之后的几个月内,南方革命党派与北方清廷新军进行了多次谈判。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谈判内容就是皇帝是否退位,是否优待皇室。此时,袁世凯作为清廷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其控制的新军与南方革命党派军事力量持平。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数十天内,出现这样诡异的格局。南方革命党人推选黎元洪为大都督,成立中华民国。而北方仍为皇帝治下的清王朝。此时清廷面对的有两条道路。
第一条:退位,确保优待皇室。历史证明,溥仪宣布退位,得到民国政府优待。只是后来溥仪为张勋所误,试图复辟,后被冯玉祥赶出故宫。
第二条:拒不退位,死磕到底。此时的清王朝,实际权力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中,清朝新军力量不容小觑。假使皇室拒不退位,而袁世凯又政治立场坚决。那么,后来的历史走向只能是南北内战。短时间内,南北双方力量持恒,不会出现太大的政治变革,只能维持南方中华民国,北方清王朝的局面。
但随着南方革命的成功,北方必受影响。长时间来看,北方早晚会出现一个北方版的辛亥革命。届时南北双方政治意图吻合,也就重新统一,建立中华民国。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清王朝拒绝退位可以暂时延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步伐,但其决定不了历史走向。即使不退位,也会淹没在历史进程中,自取灭亡。
很多人觉得共和是大势,无法阻挡,但君宪也是大势啊,为何就一定无法实现呢?
也有很多人觉得除了签退位诏书,隆裕也别无选择,但往往成败就在一念间。
袁世凯是个野心家,这没错,但1911年的局势他也并不是100%有底气,否则他为什么只是一再劝说隆裕退位,还给出优待条件,直接逼宫不就完事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用不着那么文质彬彬嘛!
实话说如果慈禧还活着,绝不会让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她不会傻到把大权全交到载沣的手里,也不会傻到让袁世凯滚蛋,更不会傻到弄什么皇族内阁,甚至把满人最后的宝贝疙瘩北洋第一镇派到湖北去镇压革命党。
我在另一篇问答中提到,慈禧如果再多活10年的话,绝对能够以更稳健的方式推进立宪,更不会有后面的那些荒唐事儿。即便是在1911年的当口上,慈禧也绝对有能力转危为安。
重组内阁,重新起用袁世凯,把锅都甩给载沣和庆王,死死掐住小皇帝以博取朝野同情,让袁世凯无地自容;然后死保国体,宣布实行君宪,让渡权力于内阁,但要谈妥优待;内阁要重用汉族文人,满汉各半,牵制袁世凯;放出消息,南北罢兵,令其结党,组建议会,然后待民智渐开,军队遂开国家化,何至会有后来的军阀割据,武人当政?
这样一来,隆裕和溥仪的优待不变,皇太后和皇帝之尊不变,二人主动让权,亦享虚君之美名于后世,这比光荣革命还要光荣,总强过被人轰下去吧?
清朝皇宫内,被袁世凯发动的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说隆裕太后退位保命。袁世凯威胁隆裕说,革命军很快就会攻陷北京城,若不主动退位,他们将会把清皇室的成员都拉出去砍头示众。他还拿出《清朝退位优待条件》:退位后允许住在紫禁城,民国政府每年给400万两生活费,保留皇位尊号,若等他们攻占北京城后,优待条件一律作废。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地对袁世凯说:
“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尔等手中,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太后,45岁的隆裕太后,抱着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6岁的溥仪眼含泪滴。养心殿里,袁世凯双手呈上《清帝逊位诏书》。宫门外,傅伟(老恭王奕訢嫡孙)试图闯宫大闹。隆裕下令关闭宫门,此时无论是哪个皇室贵族,均不准进内。
隆裕太后被迫签字并宣读了退位诏书,盖用御宝陈于黄案。她看着退位诏书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清朝大臣无不为之动容,都潸然泪下,皇宫内哭声一片。大街小巷、亭台楼阁到处挂满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存在278年的清王朝随着隆裕太后落笔的那一刻退出了历史舞台。得知退位诏书已签,溥伟大怒长叹:“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泪,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后来才知道这个“粗胖的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大清史官恽毓鼎悲痛地说:
“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
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清朝整个烂摊子都压在了隆裕的肩上,她即不是高瞻远瞩的人物,又没有未雨绸缪的手段,她只是个渴望过安生日子的小女人,且非常胆小怕事。慈禧生前,有一次下令对隆裕的情敌珍妃褫衣廷杖,隆裕看到珍妃挨打的场面,她竟吓的昏死过去。
她对治理天下一窍不通,对大臣没有一点震慑力,根据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回忆,隆裕太后面相就不好,看起来哭丧着脸,一点都不喜庆,身材瘦骨嶙峋的,还有点驼背,皮肤蜡黄,像得了肝炎一样,还长着一口烂牙。
(隆裕太后和太监们)
隆裕性子柔弱学识浅薄,决策力、组织力更是没有,又缺乏野心。玩垂帘听政也是硬着头皮。慈禧太后临终前,设计了皆不善权术的隆裕皇后(慈禧亲侄女)和醇亲王载沣(溥仪的亲爹隆裕的小叔子)共同掌权的政治格局。老慈禧早给隆裕铺好路,但她不会走。
(载沣)
隆裕载沣二人应该团结起来为上策,隆裕却搞起内讧。当载沣树立威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却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无论他权利再大皇帝是他亲儿子,总比把大权给外人好吧。)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劻(kuāng),结果奕劻把袁世凯请来,引狼入室。
(奕劻)
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料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这一下,因载沣的提名(那桐)被隆裕否决,载沣恼火。奕劻与儿子载振、大臣那桐勾结在一起,忙着公开卖官鬻爵,支持并坚持让清帝退位。
载沣不想争权,也没能力争,硬着头皮应付了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八旗军没有任何战斗力,载沣卸任,放弃了摄政王一职,解散了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溥仪回忆《父亲醇亲王载沣》
“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父亲立即主动放弃了摄政王的地位,回家以后反而高兴地对家人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溥仪说,他那三年监国,是最失败的三年,最伤脑子的三年。
这样的两个人主宰大清王朝,玩不灭大清就是个奇迹。
在1911年到1912年间,革命军渐起,各种抗议运动上演。1911年年底,中国有17个省市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月26日满清贵族听到最坚定的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知道大势已去,纷纷出逃。老袁趁机给隆裕洗脑:“革命党太厉害”。
载沣卸任后,隆裕几乎完全听从奕劻、袁世凯等人的意见。看到满清贵族纷纷出逃,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为一等公爵,这是清廷仅次于王的最高爵位,位高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她希望袁世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但老袁对此爵位根本不感冒,一口谢绝。之前王锡彤曾问袁世凯:“……国能救乎?”。老袁说:
“不能,天之所废,谁能兴之?”
老袁在清朝工作那么多年,看到清朝早就名存实亡,连年征战割地赔款,慈禧奢靡,挪用军费办寿宴,葬礼浩大,陪葬品巨多,满清一些八旗子弟狂贪。赞成共和的呼声高涨。大权在握的老袁另有想法。
因为袁世凯能确保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不承认孙中山的临时政府更愿意支持袁世凯。孙中山也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他说:
“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面对含金量这么高的位子,老袁高兴地笑纳了。他能让孙中山退位,自己跃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权术高明。
退位诏书签订的第二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背着结束大清王朝的一块大石,“让国仍存亡国恨”,隆裕郁郁寡欢,终不能释怀,1913年2月22日凌晨晨2点去世,享年46岁。因和平让位死后哀荣,被赞为:“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1.老袁可能会把隆裕和溥仪娘俩做掉,满清贵族不知会有多少人被屠戮。
2.全国动荡,引发战争,帝国列强会来干预,全国生灵涂炭。
3.隆裕如果听信个别满清贵族的劝说,退归满洲,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清廷还掌握一支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老袁控制不了),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一直对清室忠心耿耿。他听到签订退位的消息后恼怒异常,与张作霖等密谋,对奉天乃至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和无辜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残杀同胞人达数千以上,军队所至,殃及妇孺,灭绝人道。面对各地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帜,他最后一个迫于形势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黄龙旗。
(赵尔巽)
在东北有势力范围的俄、日两国正在祈祷中国早日分裂。日本军阀甚至准备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夺溥仪皇帝,以他为中心搞满蒙独立”,正是由于隆裕太后《退位诏书》的及时发表,才使这一阴谋破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让溥仪退位让出政权。
其实,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聪明之处。
1911年,国内局势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从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驻军,距离紫禁城不远就是洋人的军营。洋人嚣张到如此地步,国家颜面早就全无,根本无法服众。
全国民变,除了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和革命以外,甚至连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发生兵变。人民都认为满清无能,地方官员也不远支持这个无能的朝廷,垮台几乎是必然。
军队窝里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凯窝里反,率领北洋军反咬一口,逼宫夺权。
国家财政崩溃,背负着沉重的庚子赔款,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焦头烂额,根本无以为继。
现在对于隆裕太后来说,无非两条路,第一就是死撑。
别看现在袁世凯演戏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转眼就能把你这个太后暗杀甚至大卸八块。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镇压袁世凯,旗人组成的第一镇,已经被老袁忽悠去武汉对付孙中山。
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回来了,也不是老袁的对手。
再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把老袁干掉了,那么南方各省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党又怎么办?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让其他来人乱来,说不定全国斩杀满清权贵,连溥仪都保不住性命。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体面退位,让出权力,好歹得了一个优待条款,首先满清皇族没事,其次还能获得不少的钱财,最后皇城内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不会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实也算不错,她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让贤。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计还要借机流亡,跑到哪个省继续武力对抗,发动内战,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死多少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隆裕太后对国家是有功的。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