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满清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还把满语定为国语,为啥溥仪却不会说满语

满清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还把满语定为国语,为啥溥仪却不会说满语

2020-10-05 15:01阅读(61)

满清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还把满语定为国语,为啥溥仪却不会说满语?: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回到北京后,他的工作安排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考古学家和文

1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回到北京后,他的工作安排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考古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知道后,跑来问溥仪愿不愿意做他的助手,研究清朝的历史。清朝的历史记载大都是满文形式记载的,溥仪肯定懂得满文,结果溥仪只回答了五个字:“我不懂满文”,郭沫若尴尬而去。至于溥仪是否真的不懂满文,我们不置可否,不过肯定不精通满文了。(溥仪和郭沫若照)

清朝推广国语满文为何没有成功?

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根据蒙古文创造了满文,1632年皇太极又改进了满文,区别于蒙古文,并将满文定为国家法定语言,但也就少量满人精通满语。

满清统治着也是不遗余力的推行满语,不过清朝满语的使用有这样一个规律,顺治之前,清朝的官方文书大都以满文形式颁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满汉双语颁布国家法令,嘉庆以后,汉语有逐渐取代满文的趋势,很多法令中没有满文了。我们现在看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奏折中,皇帝们大都是用汉语批改奏折,很少用到满文,皇帝自己都不用,沟通是个大问题。(清朝皇帝们都用汉语批奏折)

满文普及的有很大难度。满文因为是根据蒙古文创造出来的,时间非常短,很多满族人本来都是学习汉文或者蒙古文两种文字,既然是蒙古文创作的,熟悉蒙古文的人肯定好学一点,但绝大多数的汉人是不会蒙古文的,普及满文的汉人基数非常大。

满文创造时间较短,肯定没有什么满文教材,相对应的满文文献资料也没有。如果想要普及必须安排大量人员翻译汉语的各种文献和普及教材,这是一项巨大的人文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跨度也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同时要培训大量的满文师资力量,清政府是负担不起的,皇帝们也不愿意负担这样高额的费用。

清政府采取慢慢普及的方法,上层官员必须学习满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清朝政府规定,凡是中进士的官员必须学习满汉双语,考试合格后才能留在北京做官,不合格的外放外地做官,这一招让很少一部分汉族官员学会了蒙语,他们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深入学习研究。

反观满清入主中原后,很多满族人自发学习汉语,他们觉得满语是拼音文字,不如汉语好掌握,此消彼长,推行的满语却慢慢停滞下来,而有着几千年底蕴的汉语在清朝官方流行起来,很多满洲贵族都学会了汉语,反而满语不会了。

每个人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普通老百姓不会满文,在实际的生活中,满族人要想顺利沟通生活必须学习汉语,既然绝大大多数人用汉语,他们也就都经常用汉语了,满语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有时可以装装逼,吓唬吓唬人。

溥仪为何不会满语?

1912年9月10,退位的溥仪已经六岁了,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请来了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等人教授汉文,伊克坦教授满文。

溥仪学习满语9年,对他来讲学习满文是一种被迫承担的义务,学习只是走走样子,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溥仪没有兴趣,也就根本不学习了,溥仪自己就说只学会了很少的满文,主要是皇帝用满文说的一些简单语言,比如满语的“平身”、“起驾回宫”这类的日常用语。

满文老师伊克坦去世后,溥仪就再也没有学习满语,实际满语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实际的作用。

不过满语在推行过程中也有很多满语融入到汉语词汇当中的,可以看下这些例子。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语言要用才会有人学。

不用的语言,普通人自然不会学。

溥仪回忆: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这就是每当满族大臣向我请安,跪在地上用满族语说了照例一句请安的话(意思是:奴才某某跪请主子的圣安)之后,我必须回答的那个:“伊立(起来)!”

当然,溥仪的说法有夸张成分,但他满文水平不高是客观事实。

溥仪和其他旗人不同,他是有专业满语老师伊克坦,学了好几年。

后来不用,他学的那点也基本忘光了。

满清皇帝满语水平尚且如此。

其他旗人就可想而知了。

满清政府官文很多都是满语的,满族大臣也也多会说一些满语,但民间就不同了。

即便以旗人人口最多的北京为例,会满语的旗人也越来越少。

为啥?

用不到。

旗人入关以后,二三代时间就被汉人同化的很厉害。

当时的旗人,基本人人都会说汉语(未必会写),毕竟全国汉人占绝对多数。

区区几百万旗人,要和上亿的汉人沟通,不会汉语是不可能的。

语言这种东西,总是大族群吞并小族群,逐步大家都说汉语,满语就用得少了。

后来的满清统治者发现满语要消失,出台很多政策进行扶持,甚至强行要求满族青少年必须用满语。

但是,普通人还是不愿意学,就算学也是走个形式。

满语平时用不到,而且书写复杂,使用也不简单,费时费力未必能够学好。

而且满语本身就不是很完善,发音的类别很少。本来满语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够用了,可是汉语里有很多的发音在满语里是不存在的,想用满语表达汉语的意思也非常的困难,当时也没有什么语言学家专门完善满语。

久而久之,会满语的大臣日常也说汉语。

况且,清代民间教育差,公办教育极少。强制推行统一语言教育,是近代国家主办教学之后才形成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民间私办的私塾或者家学宗学。朝廷即使公办书院也是因地方风俗而治,不会要求当地人学外地语言。

所以,民办私塾为了吃饭,不可能教不相干的满语,况且老师也不会满语。

公办教育极少,教不了几个人。



再说,既然学了用不上,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学,难不成有病?

打个比方,今天全民推广阿拉伯语。

你费尽心思学了,学上几年才大体掌握。结果,你发现平时根本就用不上,谁会去学?吃饱撑的没事做了?

3

溥仪不会说满语?那是不可能的。苏联五年,期间还做为“污点证人”在东京进行指证,后续辽宁十年,那么多年历练下来,溥仪避重就轻的水平很高,已经趋于化境。

《我的前半生》中,他曾这样叙述,满臣们会以满语向我请安,而他则用“伊立”回应,也就是平身的意思,他也只会这个词,因为“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分析。

溥仪三岁入宫,接受的是大清一直沿袭下来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帝王教育”,满语是诸多学科中的重中之重,不可能挂科,缺科更不可能,这是教育方面。

溥仪所处的环境必须要有过关的满语水平,宗室觉罗、皇亲贵胄们二百多年所受的熏陶都是以满语交谈或请安,做为伪皇帝,身处老古板们所围绕的核心位置,身处皇圈耳渲目染,不会满语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从溥仪个人来说,自懂事起他就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也一直都对恢复满洲荣耀报以强烈的期望,仅就这点来说,对于满语的学习他本人是绝不会放弃的。

骑射&满语对清统治者来说同样重要

自康熙年间起,满语在权力核心圈的位置就逐步降低,以至于少不得皇帝的敲打才能得以延续,比如满清入关后,大部分满洲子弟的汉语水平逐步提高,好学的只是极少数,只是因为满语的各类文献太过乏少,几乎没什么可选的余地,所以满洲子弟虽然大多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杂谈类的书籍趋之若鹜,这其实也是进一步汉化的过程。

甚至当时有满洲大员向康熙帝建议,不允许翻译杂书,只允许看经史类正学,这······这方面的钳制就更进一步的逼迫“贪玩”人群们对汉文化包括汉字的学习,清初时期满洲子弟都属于从小养到老的蜜罐精英,不缺吃不缺穿,想爬得快,靠关系当个侍卫等待简拔也就是了,除极少数子弟以外,没人爱学四书五经,他们就爱看个杂书。

没过几年发展成什么样子呢?康熙帝都发觉不对劲了,满洲子弟一不会满语,二不精于骑射,甚至还有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主儿,以粉饰浮夸、溜须拍马为雄才。

而当时的外国使者也有相应笔记:满洲子弟基本都会说汉语,汉人却不屑于说满语,不是学不会,是不乐意学,普通百姓没事,但如果步入仕途,尤其是“高级”衙门,不会满语会影响仕途,这也难不住汉臣们,学嘛~我们是不学的,找个翻译不就得了,当然也有汉人学满语的,那是少之又少,因为满洲皇帝召见汉臣也不会跟他们说满语,皇帝说汉语,汉臣说满语,这么不着调是要挨揍的。

满洲子弟为什么如何好学呢?不学不行啊,不学连花钱都花不痛快,杂书倒在其次,上街招摇快活,人家说的你不懂,你说的人家不明白,随身带翻译也不方便,所以不想学也得学,字不会写都没事,能沟通就行了。

这里有个特殊情况需要说明一下:所说的这些满洲子弟大多地位一般,但恰恰普通人群才是占满洲总人口比重最大的那部分,如果是贵胄级别的,连男带女不把满语学精通是不成的,贵族子弟也不是光学满语,既要融入汉文化,又要满族皇帝要求,所以只能满汉兼学,只有极少数满洲大员外任督抚、织造等要职的时候还需要带翻译。

到了雍正年间,汉化进一步“侵蚀”了满洲子弟,翻译特科参选400多人,将近300只会以满文书写简历,还有10多个连简历都写不出了,满文水平一般的,只占五分之一。

雍正帝还不服气,过几个月再考,水平一般(含)以上的不过寥寥几十人而已,越烤越糊。

康雍乾谁手最狠呢,乾隆,他也是一位极端满洲化皇帝,继位后老账新翻,把康熙帝那时候的事情都提起来了,好书不翻译,什么《水浒》、《西厢记》都翻译成满文,这些不肖子孙。

皇帝发话了,一群人老老实实不敢再乱翻了,没多久······乾隆帝发现,不肖子孙们又玩起了新花样,他们开始看未翻译的汉书,然后在汉字旁边标注“汉字清音”(满语音),不但没落下看闲书,顺便还把汉字学了······O(∩_∩)O

嘉道期间就不提了,懂满文者百不过三,过咸丰,到了同治年间,同治帝要换匹马骑,身边几十号人没人听得懂他说啥,还好受过皇室教育的奕訢尚能听懂,避免了尴尬,慈禧就更不行了,完全不认识,有事找了翻译再说。

满语逐渐式微,但有特殊情况在,就比如刚才所说的同治和奕訢的尴尬,别人不学皇帝也没办法,但皇室子弟的满语是决不允许落下的。

还有一点,后宫的老人们,比如隆裕、端康这些老古板,溥仪不学满语逃不过她们的责罚的。

既然如此,溥仪为何自称几乎不会满语

仔细看《我的前半生》您会有一个感觉,整本书都透着冷汗,关键问题描述上诸多遮掩语焉不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总在一些小错误上深刻反省,没办法,大错误他不敢扣自己头上,借口还是蛮多的,从苏联羁押期间,溥仪就多次给斯大林写信,要求留下苏联,后来到了辽宁开始改造,需要写改造认识什么的,《我的前半生》就是当初那些反省资料的结集版,不过又增加些内容而已。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溥仪一直想撇清以前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划清界限,这辈子倒霉就倒霉在曾经做过皇帝,他也是老了以后才真正明白这虚名害人不浅,早年间要是消息不泄露的话,自己早在英国当寓公了,舒舒坦坦一辈子,何至于此呢。

所以无论是从当时的“风向”来说,还是以个人好恶来说,他都烦透了这顶超级无用的大帽子,因此他要对以前的一切做割裂摒弃处理,当然,其中也有保护自己今后安全的想法,以前的事物不想再沾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忘掉”,以示撇清。

4

这算是一个溥仪本人编造的谣言了。

溥仪不仅懂满语,而且用的非常娴熟流畅,只是他对外宣称自己不懂满语罢了。

有关于溥仪不会满语的说法,出自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根据溥仪的回忆:

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由于大臣们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满语说“伊立(起来)”。

如果这位末代皇帝的说法为真,他懂的满语只有ili(???)这一个词。

然而,就算是本人的回忆,就一定是真的吗?

溥仪就不会撒谎吗?

事实证明,溥仪在自己懂不懂满语的问题上,撒了个大谎。

有太多证据,可以反驳这个谎言了。就如上面这张图,这是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溥仪在少时学习英语的笔记。图上的笔记正是满文。

溥仪在用满文给英语注音!

这足以说明溥仪对满语是十分娴熟的。举个例子,像是左侧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province(省),而满语的注音则为??????????(poroweiyes)。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英语时,遇到不会读的单词,不也是用汉语拼音标注吗?

因此,溥仪对满语的掌握水平,就如同我们掌握汉语拼音一样,那是闭着眼睛都能搞定。

清朝皇室对满语教育的注重,是贯穿整个清代的。溥仪谎称自己不懂满语,其实是有特殊的原因,这点需要我们明鉴。

5

大清朝离我们紧挨着一个王朝,对大清的人文景观知道的远不如三国唐宋。大清末代皇帝不会母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大清统治非常重视汉文化,这是非常积极一面,不以少数民族自居,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准则。

大清朝虽然寿终正寝,对中华文明飞起到了推动作用,看不到有伤害的地方。

6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满清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为什么到灭亡时,连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大清的皇帝溥仪都不会说满语?这其实需要从满语的发展过程来说明这个情况。

那么今天,今古就为大家来讲讲为什么满语会逐渐变成连清朝皇帝都不会说的语言。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语,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及吸收了众多优秀文化基因沉淀而来的语言精华,先天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及文化优势。

满语的起源

而满语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古老的貊人、肃慎人,在东北地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原始民族相互融合下,吸收突厥、契丹、蒙古等语种的部分特点所形成的语言。因此,这种语言在语系划分上被称为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族古代语言。

金国短暂的女真文

1115年,随着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推翻辽国的统治之后,为了确立女真人的统治,改变原有女真人借用契丹文和汉文的现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借鉴汉字制造女真文。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制造完成,同时颁行于金国上下。

但是,女真文的使用一直都存在着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那就是原有辽国统治区域和北宋地区的契丹文和汉文大量存在,相对于模仿汉字的女真文,契丹文在北方存在时间较长,被大多数游牧民族所接受,而汉文则具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这就使得女真人制造的女真文从一开始就被局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少量交流过程中,而之后不过百年金国又被崛起的蒙古帝国所灭,所以这种临时制造又晦涩难懂的文字就在1234年金国灭亡之后,随之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直到四百年后,努尔哈赤带领的建州女真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女真语才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吞并了女真诸部,建立满洲国之后。受限于满洲较弱的文化优势,努尔哈赤为了凸显满洲自身的文化,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和他们老祖宗借用的习惯一样,但这次他们借用了蒙古文字来开发满文,并将这种文字及原有的女真语改称为满文和满语。

之后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又对这种文字进行了改进,但相对简单易懂的汉语和汉字来说,满文不具有传播和推广的优势。

即使后来满清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在清朝前中期也曾经大量使用满文发布诏书和大多数公文,但是由于满洲八旗进入中原之后,出于统治的考虑,将满洲八旗大多分散驻守在全国各地,这就使得满族在各地更多接触的人群大多为汉族文化圈的代表人物,如地方的士绅、官员等等,他们在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迅速的被汉化,相较于更为先进且易学的汉字和汉语,满语的应用逐渐减少,进而使得他们的语境发生了变化,逐渐以汉语为主。

那么底层的满族是这样,处于统治阶级的满洲皇族又是如何?

随着清朝入关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华大地,清朝统治者任用了大量的汉族官员,虽然在一开始曾经推行过一段时间的满语作为主要官方语言,但是汉语的简单易学等方面的优势,最终使得满语的应用越来越少,甚至于满族官员都逐渐忘记了,这满族自身会满语的人逐渐减少,那么在皇宫中的皇帝本身平常就大多与汉族官员在交流,用满语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一来没有使用满语的语境,那么想学满语也学不来了,也怪不得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只会说一句满语“伊利”(汉语起来的意思)。

结语

所以说满语为什么在清朝入主中原300年后,逐渐被满族所淡忘,甚至于连满清皇族都无法掌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面对更为先进和强大的汉语言面前不具有优势,只能被逐渐淡化仅存在于一些满语语境保持相对较好的地区。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7

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也是满语的诞生地。满语顾名思义是满族人使用的语言,它是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言分支。

公元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作为强者,满清统治者不仅要强迫汉人接受他们的统治,还要跟他们一样的发型,推广他们的满语和满文。

满语在清朝是第一官方语言,而皇帝发布诏书、下达中央文件都要以满文为主,满汉文对照。

虽然满清统治者并不强制汉族官员必须说满语,但而皇帝在召开会议的时候自己说一口满语,下面的大臣想要领会领导精神,必须要听得懂满语,如果想汇报工作,必须要会讲一口流利的满语。如果你在跟皇上这个大领导说话时用的是汉语,或者说一口蹩脚的满语,还要加一个翻译,那你这官怕是当到头了。

因此说,满语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满清的国语。虽然在民间并没有推广开,但满语在官方中的普遍推行让它的地位不可动摇,说它是满清的国语是恰如其分、符合历史事实的。

满清统治者之所以要强迫汉人说满语,学习满文主要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权。强者为尊自古如此。只有让汉人说他们的满语,满清统治者才有征服者的快感和优越感。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汉人上亿,满人才那么一点,让亿万汉人都说满语也不现实。发布命令容易,执行起来太难,谁来执行监管,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只能是一厢情愿。

从另一方面讲,经过一百多年后满清统治者有自信了,他们觉得这些汉人已经认可了他们的统治合法性,心服口服对满清有了归属感,没有必要再强行推广满语。

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者不再那么执着推广满语和满文,反而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汉语和汉文。

满清皇帝从康熙开始就学习汉文,熟读汉文经典史书和名著。乾隆皇帝不仅会说汉语,还会写汉字,而且在下江南的时候到处题字,以显得他们就是汉人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只要能当统治者,何必非要在乎说什么语言呢?雍正皇帝还高调说满清就是汉人的一部分,以忽悠汉人心安理得接受满清的统治。


这样一来,侵略者和征服者满清统治者不但没有把汉人同化,反而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潜移默化而改变渐渐汉化了。这不能不说汉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感染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因此到清末的时候,满语的主导地位丧失殆尽,连满清统治者也开始说汉话,尽管他们好多人还会说满语,但在公共场合都是说汉语。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上学的时候都是汉族老师授课,学的都是汉文,说的是汉语。出门跟伙伴们玩,到大街上去,说的也是汉语。

而溥仪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更特别,宫女是汉人,太监是汉人,出入皇宫的官员大多数也是汉人,所以溥仪说汉语的时候要比说满语的时候多,时间一久满语就生疏了。

伪满洲国成立就是在东北,东北的满人好多都听不懂汉语,日本人建议溥仪跟东北满人讲话时说满语,溥仪结结巴巴说不成话,他非常难为情表示,自己就这水平了,好多年不说,满语都忘完了。

因此说一种语言的兴衰受外在因素影响太大,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8

溥仪会说满语,只是他不敢说了,不想说了。

作为满清皇帝,溥仪肯定是会满语的。满清入关以后,虽然受汉族影响,很多满人都不会满语了。但是,满清贵族的统治者们还是会满语的,这是祖制。尤其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们,一上学就要学习满语。

溥仪的满语老师是伊克坦,从溥仪6岁时就开始教他满文。1917年,张勋复辟时,伊克坦还在辅佐溥仪。按照溥仪的说法,他学了9年满语。而且,溥仪一直心存复辟的想法,甚至不惜给日本人当傀儡。所以,溥仪长大以后也不可能忘记满语的。

不过,后来经历了伪满洲的事,溥仪非常害怕被追究责任。所以,当他被苏联人带走的时候,他是非常高兴地。他在苏联的时候,甚至给斯大林写了三次信,要求留在苏联,不回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苏联引渡回中国,并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一直到1959年,溥仪才被特赦。

溥仪特赦以后,为人处世非常谨慎,生怕出错。尤其是,他很怕别人称呼他“皇帝”。他怕之前犯得错被重新追究责任。

于是,等郭沫若邀请溥仪研究清史时,溥仪拒绝了。溥仪的理由很不错,他说“我不会满语,研究清朝历史不会满语可不行。”

很明显,溥仪不想干这个活。他是吓怕了。他怕在研究清史的时候,出什么错。万一自己对满清使用了“溢美之词”,可能会被指责“复辟之心不死”。同时,回顾清朝以前的历史,对于溥仪来说,等同于揭伤疤。溥仪会觉得很尴尬。所以,溥仪假装自己不会满语。

(文|勇战王聊历史)

9

作者:金满楼

溥仪不会满文太正常不过了,道理很简单,就算他学会了满文,他又跟谁说去?

请问慈禧太后会满语吗?不会!请问晚清时期的广大旗人妇女同志们会满语吗?更不会!

当时在旗人的大臣圈子里就有一个说法,如果只见慈禧太后,这个比较容易,因为老佛爷只会汉语;

如果见光绪皇帝就会有些麻烦,因为光绪皇帝会满语,如果看你是个旗人,说不定就会用满语跟你说两句,那铁定是答不上来了!



所以嘛,连慈禧太后都不会满语,但是还有几个人会满语呢?

即便是光绪皇帝,也仅仅是因为他是大清皇帝,从小受到满汉的双语教育,这才学会了那么一点点,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用处。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在清初入关时,满洲旗人都说满语、写满文不假,当时的满语也被定位国语、清文,即使不高于汉语,最起码也是和汉文并列的。

所以,在清朝早期的诏书、文告乃至钱币上,都是满汉文并列的。

可是,旗人的人口毕竟少,在清朝268年中,旗人(满洲、蒙古、汉军)的总人口由200万增加到清末的500万人,而汉人(也包括其他民族)人口有六七千万增加到4.5亿人。

这就像是一滴水加入一盆水,谁同化谁不是很明显吗?



对于旗人被同化的问题,其实清朝的早期皇帝也十分焦虑的,康熙、乾隆皇帝就多次训斥那些忘本的旗人,但趋势毕竟是趋势,无可奈何。

从记载上看,大概到清朝中期,也就是乾隆年间,很多旗人乃至王公大臣已经不能够熟练运用满语满文了,如《啸亭杂录》中即对此有所记载。

到了乾隆年后,这一趋势更是无可逆转,到了晚清,绝大多数旗人都已经被汉化,几乎没有人会说满语了。(所以说“反满”是极其吊诡而不存在的命题的。)

到这时,即便是王公大臣,即便是一再要求,即便是从小也学满文,但基本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了。



试想,清朝皇帝都是如此,到了溥仪这种皇帝不像皇帝、凡人不算凡人的又能如何呢?

确实,溥仪配有一个专门教满文的师傅伊克坦,但学的效果六合呢?

溥仪并不是那种善于学习的人,其他功课尚且一刀烂,更何况这种毫无用处的满文呢?

所以,溥仪在回忆录中说,他满语只学会了一个词——“伊立”,也就是“平身”的意思。

说起来也不奇怪,因为按规矩,旗人大臣要用满语向皇帝问好,溥仪也不得不用这个“伊立”来答复,仅此而已罢了。

10

溥仪不可能一句满语都不会说,其实除了溥仪以外,清朝的其他皇帝都是精通满语的,因为皇子从小就要接受满语教育,满语在清朝是国语,当时叫“清语”,与骑射同为满洲根本,皇帝不可能不学习满语。

(清朝统治者一直视国语骑射为满洲根本)

在清代中前期,皇帝在接见满洲大臣时都是要使用满语的,而且满语在清朝中前期一直是清廷的主要官方语言,尤其是入关之初,许多官方文件都是只有满语,例如刑部的档案记录一律使用满文,后来是汉官实在不懂满语,到康熙时期才开始使用汉语记录卷宗。

除此以外,清初在外交上也基本只使用满语,例如在《尼布楚条约》中,清廷文本只有满语和蒙古语,并无汉语,之后的汉语版本是根据满语翻译的。因此在清初时期,汉族高级官员是必须掌握满语的,顺治皇帝曾下旨翰林院进士学习满语。

(顺治、康熙时期,大部分奏章都是满文书写的,当时的汉族高官也需要精通满语)

为了巩固满语的地位,清廷在入关之后便设立了八旗宗学,要求八旗子弟从小学习满语,汉军八也必须学习满语。雍正皇帝甚至表示:“八旗汉军如不能以清语(满语)奏对履历,凡遇恩升转俱扣名不用。”由此可见在清朝中前期,满语在国家中的地位。

在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大部分满族人都只会说满语,不过随着满族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汉语在旗人群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到康熙末年北京城内所有满人基本上都会说汉语了,而新出生的满族小孩也将汉语当做了母语。

到乾隆时期,满语衰微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乾隆六年时,乾隆皇帝曾慨叹:“近日满洲子弟,渐耿安逸,废弃本务。宗室、章京、侍卫等,不以骑射为习,亦不学习清语,公所具说汉语。”

为此乾隆皇帝多次强调:

“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

“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

要求满洲贵族以身作则练习满语,但收效甚微。毕竟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满语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学习满语只是为了应付考核。

(乾隆皇帝尤其重视满语学习)

到了嘉庆时期,面对满语的衰微,嘉庆皇帝也为此做了努力,下令对宗室王公子弟进行,满语考核,不过效果仍旧不明显。

自嘉庆朝之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廷也无心再捍卫满语,满语由此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

但是要强调一点,清朝历代皇帝都是精通满语的,皇子从小就要接受满语教育,直到光绪皇帝时期,光绪帝的满语水平依然不错,但是溥仪就不行了。

虽然溥仪从小也接受过正规的满语教育,但那时大清已经亡了,溥仪对于满语的学习也不上心,他的满语水平确实是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