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兵有将有援军的情况下,刘禅为何要开城门投降?:这题目有意思,题主你说刘禅的兵在哪里、将在哪里?刘禅不投降还有啥办法?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司马昭派
这题目有意思,题主你说刘禅的兵在哪里、将在哪里?刘禅不投降还有啥办法?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协助姜维拒敌。姜维率领众将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了剑阁。
看一下当时魏、蜀兵力对比、分布状况吧。
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蜀汉灭亡,在籍甲士十万二千人。这是全部在籍的甲士,估计当时战死的军士还没有来得及除名,不会仅仅是活着的军队人数。
就当时的情况,永安、江州、南中,都有驻军,起码有三万左右吧。
姜维在剑阁抵挡钟会十余万大军,不会少于三万吧。
刘禅命蜀军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至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前往阳安关据守,各自一万兵力吧。
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乐城,需要一万兵力吧。
这样一来,留给诸葛瞻在绵竹对抗邓艾三万大军的兵力只有一万二千人。
蜀军没有兵力把守咽喉要道斜谷、骆谷、子午谷,魏兴太守刘钦顺利占领;钟会留二万人围困汉、乐二城,自率主力进攻阳安关。斩杀蜀将傅佥,收降蒋舒,攻克关城(阳平关),长驱直下。
蜀汉地盘虽然不大,但这十万二千甲士放在这里,就像是撒芝麻盐一样,看不见东西。
即便是永安、江州、南中驻军减半,最多也只有一万五千人,可以放到成都北方来驻守。
邓艾偷袭阴平,在绵竹战败诸葛瞻,斩杀其父子以后,蜀汉能够作战的兵力基本上全部积聚在剑阁姜维处,抵挡钟会大军。能够救援成都的兵力几乎没有了,如果姜维撤掉兵力援救成都,钟会趁机追击,情势更加危急。很可能邓艾、姜维、钟会一起围困在成都城下。
如果诸葛瞻不在绵竹抵抗邓艾,全部撤回成都,或许还可以跟邓艾在成都作最后一战。
诸葛瞻一败,成都几乎失去了全部抵抗力量。
看一下刘禅派出的大将吧,除了姜维还有谁称得上大将呢“
廖化、张翼、诸葛瞻、董厥、黄崇、傅佥、蒋舒,这些人除了一个名字,几乎说不出他们曾经做过啥,他们哪里是邓艾、钟会的对手。
邓艾兵临城下,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
此时,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请求带兵前来保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就算刘禅相抵抗,依靠啥抵抗呢?
就南中那点兵力,不知道是五千还是一万,不清楚是在成都附近还是远在云南。不说是杯水车薪,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许多人感兴趣诸葛亮、姜维北伐如何,那是曹魏没有腾出手来,不管是曹魏诸将,还是司马氏家族,只是没顾得上西蜀,否则,蜀汉还能够存在这么久吗?
钟会、邓艾大军至少在十五万以上,仅仅是曹魏兵力的三之一或四之一。曹魏要灭掉西蜀只是个时间问题。
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还是明智的,对蜀汉官吏、军队、百姓以及刘氏宗族,都算谋求了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蜀汉已经到了要兵无兵,要将无将的地步,不开门投降,只能是城破人亡,没有第二种可能。
泻药。@相思藤
邓艾攻破江油之后,刘禅派诸葛瞻率军出援,据守绵竹,捍蔽成都。结果诸葛瞻到了绵竹,不肯据险自守,反而选择了和邓艾军野战。
邓艾孤军远来,利在速战。而且,邓艾军都很清楚,仗打到这个份上,自己已经输不起了,没有退路,所以,只要碰到敌人,就会寻求尽快决战,而且最好是野战。原因很简单,百战余生,每个士兵都会拼死,才有一线机会活下去。只要敌人肯出城来和自己野战,这仗就已经赢了一半。
这本是军事常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防御一方的将领,比较保守而稳妥的办法自然是据险自守,等待敌人师老兵疲,粮尽援绝,被迫退兵的时候,再从后面追击掩杀。比较激进的办法就是认为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想不到自己会出城野战,所以只要出城野战,就会让敌人胆寒。所以,自己不能示弱,必须出城野战。
当时,张飞的孙子、张苞的儿子张遵也在军中,曾给诸葛瞻提过意见,让他据险自守,不要出城野战,这是万全之策。但是诸葛瞻不听,非要出城野战,结果战败身亡。
这时候,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本来留在城中,多少应该也还有些兵马,如果他能冷静些,看到父亲已经军败身死,赶紧关闭城门,动员老百姓,一起婴城自守,坚守不出,等待援军,至少也还是可以迟滞邓艾军。结果他没有,反而自己出城冲入敌阵,也战死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蜀汉本身就没有多少军队,而且要在汉中驻守一部分,在南中驻守一部分,在东线永安也得驻守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要随着姜维在前线野战。那么,留下来在成都留守的部队本来就不会太多,数量比较有限。
更重要的是,在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无论是承担防御任务的,还是随姜维出击的部队,大小战事不断,战争经验是比较充分的,战斗力相对来说也要强很多。而在成都留守的部队像所有承平时代的军队一样,平时的军事训练并不严格,日常工作以非战斗任务为主,战斗力会严重下降。
对这样长期不打仗,没有实战经验的军队来说,如果要上战场,必须让经验丰富的老部队带着,争取先通过几次胜仗来锻炼,一方面时提高军队的技战术水平,一方面也是提高部队的组织水平和纪律性,不能轻易出现混乱。
诸葛瞻到绵竹去的时候,带的就是这样的部队。这种长期养尊处优、缺乏军事训练的军队,看到几乎是神兵天降一般的邓艾军,自己内心必然是恐惧的。所以,诸葛瞻最好能先据险自守,让士兵认识到敌人也是有缺点的,并非不可战胜。
结果诸葛瞻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部队,过低的估计了敌人,非要让这些几乎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一上阵就和翻山越岭、千里而来的亡命之徒军队拼命。一开始还能借着人数优势形成局部优势,但当敌人意识到自己只有取胜才有机会活下去,从而开始拼命以后,诸葛瞻的军队就迅速全线崩溃了。
因为,按照这些缺乏战争经验的蜀军自己的认识,如果自己处于敌人那样的状态,必然已经溃逃了。对方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开始反击,这超出了蜀军的预期,也增加了蜀军心理上对敌人的恐惧感。
绵竹之战全军覆没,蜀汉不仅军队数量上更加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给留守成都的部队和蜀汉君臣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震撼太强烈了,更加坚定了之前的认识:敌人太强大了,我们打不过,早晚都是输。
所以,在绵竹之战后,蜀汉朝廷讨论的问题就是两个,往哪儿跑,要么投降,而没有拒城死守,等待援军的选项。为什么呢?
第一,说明这时候成都的留守部队已经非常少了,而且士气低落,人心不定,不足以组织有效的防御。第二,连诸葛瞻父子都在前线战死了,难道成都的留守部队和将领中,还有谁比诸葛瞻更懂军事吗?所以,他们对敌军的认识是,敌人非常强大,自己打是打不过的。
当时的主流意见是两个,跑到东吴去,和跑到南中去。南中还有万把人的蜀汉军队,而且已经在来救援成都的路上,更重要的是,南中烟瘴之地,又是蛮族区域,邓艾军对地理民情都不熟悉,未必敢乘胜追击。往东吴跑就不用说了,寄人篱下,还指望着反攻,那是不太可能了。而且,历史上东吴多次在背后拿刀子捅蜀汉,大家都还记忆犹新。
所以,这时候谯周就出来了,先是称说天命,然后就开始分析形势。他的判断是,无论是去南中,还是去东吴,都是死路一条,早晚也还是得投降。尤其是去东吴,去了东吴不可能再继续当你的皇帝,必然得向东吴称臣,看现在这形势,魏国灭东吴也就是时间问题,这就意味着,将来投降的时候只能是以东吴臣子的身份投降。
谯周的最后结论是,现在投降,多少还有些本钱,还只是投降一次,直接向魏军投降,还是可以争取点待遇的。无论去南中还是去东吴,等你的本钱都折腾完了,你再投降,那就没什么资本和人家谈判了。所以,要投降就趁早,现在就投降。
刘禅本来是比较倾向于逃往南中的,听了谯周这番话,感觉自己无法反驳,于是决定投降。
从刘禅和谯周的表现看,他们这时候决定投降是处于什么状态呢?就是已经被邓艾军的神勇吓破胆了,认为邓艾军太厉害太强大了,是不可战胜的,不光蜀汉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就是东吴军队,南中的蜀汉军队和蛮族军队,也都统统不是对手。
刘禅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他从出生就跟着他父亲刘备颠沛流离,但整体上始终是比较安全的,毕竟他是主公唯一的儿子,手下人拼了死命也得保着他安全。刘备从新野南逃时他还在襁褓之中,到刘备病亡于白帝城时,他在十七岁。无论在荆州还是在成都,他都是处于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实际上对战争是缺乏比较清晰的认识的。
即位为帝之后,一开始是诸葛亮,然后是费祎、蒋琬,刘禅本人不需要为行政和军事问题操心。等到费祎、蒋琬都死了,刘禅开始自己主持朝政,他都已经四十岁了。所以,他本人并没有应对比较复杂、困难局面的经验,这些问题以前都是别人操心的,他只要不添乱就算是不错了。
因此,刘禅本人和当时留守成都的蜀汉君臣都没有应对如此严重的生死存亡危机的经验,也没有能力对敌我形势做出冷静分析判断,再决定自己所应该采取的最佳选择。从刘备入川到蜀汉灭亡,前后四十多年,成都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考验,军队和老百姓都没有进行长期坚守的大规模防御战的精神准备。
最后,刘禅率领蜀汉君臣在对敌人的无上恐惧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下,出城投降了,蜀汉就此灭亡。而此时姜维、阎宇、张翼等人的援军正在赶来救援成都的路上。但对刘禅来说,这些都没有必要了,反正他们也打不过邓艾和魏军。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魏军兵分三路,在名将邓艾、钟会的率领下分头沿多路浩浩荡荡杀奔西蜀而来。
蜀国大将军姜维闻警后率四万精兵扼守剑阁雄关,准备迎击汹汹来犯之魏军。剑阁位于今天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此地山形奇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钟会率魏军主力十余万人遮天盖地般杀至剑阁,面对区区数万守关蜀军,却无法攻克,还白白折损了许多兵马。剑阁依旧坚如磐石,牢牢握于姜维之手。
钟会无奈,只好下令撤军扎营对峙。 十数万魏军挤在狭窄的山谷中进退不得 ,钟会一筹莫展,加上粮草不济,形势于魏非常不利。
另一员魏将邓艾乘姜维被钟会牵制,忙趁隙率数万偏师偷偷绕过蜀国边境防守大军,出其不意偷袭阴平,得手后沿崎岖小路衔枚疾进七百余里,如神兵天降般突然杀至蜀国西北部战略要地江油。
镇守江油的蜀将马邈见大势已去,遂不战而降。
邓艾偷袭阴平进击江油的消息传至成都,后主刘禅马上命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大军前出拒敌。 假若不出意料,大胆冒进的邓艾将会遭到全歼。谁知诸葛瞻首鼠两端,一再贻误战机,将全歼敌军的大好机会白白浪费。他不听黄崇劝告,放弃涪关,退守绵竹,将战略主动权白白送给孤军深入的邓艾。绵竹一战,邓艾巧施妙计诱敌深入,然后乘机掩杀,诸葛瞻部蜀军精锐尽失,数万将士遗尸荒野。
蜀国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尚书郎黄崇、张飞之孙、尚书张遵等要员悉数战殁。
绵竹一失,成都门户洞开,基本已无险可守。
姜维在剑阁闻听绵竹已失,心知大事不妙,剑阁虽然犹如铜浇铁铸,钟会大军难以前进一步,但如今邓艾袭占绵竹,自己腹背受敌,国都危若累卵,死守下去又有何意义?
姜维在剑阁坐卧不宁,各种不利消息接迭传来:有说怀帝(后主刘禅)决心坚守成都,与成都共存亡;也有说他放弃成都南逃至建宁;还有说后主率护军、嫔妃向东逃窜,准备到盟国东吴寻求庇护。姜维一日数惊,而且各种消息真假莫辨,他思虑再三,觉得坚守剑阁已无意义,于是率部撤到巴西(今四川阆中)。
这时,传来后主刘禅献城归降曹魏的确切消息。
原来,邓艾取得绵竹后并未犹疑,而是催军马不停蹄奔袭成都而来。面对城外突然出现的魏军,刘禅大为惶恐,六神无主的他听从主降大臣谯周的意见,仓惶开城出降。
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灭亡。
在巴西郡(阆中)境内,姜维接到后主传来的诏书,命令他率全军归降曹魏。
其实,当时的形势并非于蜀不利,刘禅大可集结兵马,实施绝地反击。 邓艾虽然来到成都平原,但早已是强弩之末,只要相持几日,缺乏后援的魏军必不战自乱。而蜀军在绵竹虽遭重创,但主力尚在,周边战略要隘也大都没丢失,蜀汉半壁江山仍存。姜维智勇双全,而且蜀军将士乃保家卫国,战斗意志昂扬,人人俱怀必死之心,蜀汉民心、军心可用,大可以挽回颓势,重整河山。在外围,东吴援军已经启程溯江往西南而来,不日将至,两家联手,大可一战,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手中本钱尚在,刘禅却方寸大乱,他忙不迭竖起一片降旗,不光姜维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早已做好打持久战思想准备的钟会、邓艾也始料未及。
刘禅在蜀军主力基本完整之时轻易出降,让钟会、邓艾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蜀都,不光当时之人觉得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迫于无奈,姜维向钟会投降,钟会待之甚厚。或许姜维有暂时蛰伏、他日寻机复国的念想。然而,“三国归晋”实乃大势所趋,姜维空怀其志,虽有心振作,亦是无力回天了。
刘禅举国降魏后,魏元帝曹奂封他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并将他迁往魏国国都洛阳定居。
彼时的魏国,元帝曹焕早已被司马昭架空,形同傀儡,国之大权全掌于司马昭之手。一次宫中宴会,司马昭有意当着“安乐公”刘禅之面安排乐师、歌姬表演蜀风乐舞。刘禅的随从们闻音思念故国,大家心里难过,无不潸然泪下。唯独刘禅嬉笑如故,他涎皮厚脸的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在座的魏国诸臣无不相顾哂笑,蜀汉臣虏人人怀怨含怒,只有刘阿斗左搂右抱,胡吃海喝,吆喝叫好,似乎毫无忧国伤生、触景生情之凄切感。
关于他失国后“乐不思蜀”的故事,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浑浑噩噩,耽于享乐,玩物丧志,因此“乐不思蜀”。还有一种说法:刘禅大智若愚,他假装沉溺于感官享乐,假装胸无大志,不过是为迷惑阴鹫戾狠的司马昭,并以此自保。
《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刘禅并非如此不堪,他的资质禀赋虽远不如乃父刘备,但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也未出现太大偏差。刘禅对诸葛亮敬若神明,基本言听计从。而且他内心似乎对诸葛亮从无猜忌,对于公道是非自有判断,在处理权臣的问题上并不固执己见,事后证明他的决断大体是正确的。南朝史家裴松之对刘禅评价颇高,在其著作中点赞他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也”!意思是刘禅贤德,几乎无人能及。
诸葛亮死后,刘禅如失肱骨,从此表现得失魂落魄,和以前大相径庭。面对邓艾以及他手下人数不多的魏军,刘禅不思抵抗,甘愿束手就擒,献城乞降,不知是不是因为诸葛亮死后他失去了依靠,没了克敌制胜的信心,或意志彻底崩溃所致?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何模样?是真傻还是装傻?是善于韬晦之策还是天性资质愚钝,因年深日久,早已失去考证的意义 。个中是非曲直、善恶真伪,不过为后世之人在茶余饭后平添一些谈资罢了。
在十余万蜀军主力尚存,身边又有足智多谋的姜维辅佐,而盟友东吴亦发兵相助,大可以将孤军深入的魏国侵略军分头击灭或逐出国境 。可他却自动放弃抵抗,举国投降,甘愿做个失去自由的“帝囚”以及供人愚弄的“安乐公”。刘禅为什么不放手一搏?而是轻易跪地迎降?因史料记载缺乏,这恐怕是个永远无解的千古之谜,抑或是万古之谜了!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谢邀,这个问题可以用《三国志》中陈寿的一句话来解释: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翻译过来就是,刘禅一家平安无事,蜀汉百姓免遭战乱,都是得益于谯周的谋划。说白了,在曹军压境之时,有战、逃、降三种选择,可以想象,当时朝中重臣必是各执一词,而最后谯周成功说服刘禅和众臣,降曹。按照陈寿的记载,对这个选择是极其赞扬的,因为生灵免于涂炭,陈寿不像罗贯中那样有鲜明的立场,在后世看来,谁来完成大一统都是好事。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刘禅的三个选择,以及谯周是如何说服刘禅降曹的。
战:当时的情况是,姜维据守剑阁,阻挡曹军,然而邓艾和钟会绕过姜维,直插成都,已经达到广汉了。不是姜维不防,当时曹魏五路大军阀蜀,姜维早建议刘禅派廖化等将分兵拒之,然而刘禅并没有听,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境遇,这个时候成都城内的兵力是无法抵御曹军主力的,那么援军呢?可以求援的大概有这几路,一、姜维,此时正在剑阁,广汉距离成都60公里,剑阁距离成都260公里,救援回来两天时间,估计成都已经被拿下了;二、东吴,且不说渡江求援需要多久,东吴会不会出兵还在两可之间呢;三、南疆,南疆是被先主打服的,估计不会管刘禅死活,即使管,凉山比剑阁还远,肯定是来不及了。另外本身刘禅应该是没有战意的,否则以天子守城,抵挡个十天半月的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刘禅觉得守城无兵,对手又是曹军主力,战无可战,只剩下逃和降。
逃: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刘禅就是这么想的,基本全部大臣都支持逃跑,不过往哪里逃,产生了分歧,一、逃到南方去,南中还有一部分部队,至少可以阻断追兵;二、逃到东吴,请求孙权收留自己。
降:这是谯周经过缜密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他说的有理有据,主要是打消了大家想逃跑的念头,首先不能南逃,因为自刘禅即位以来,与南疆少有来往,诸葛亮死后对南疆的控制更是薄弱,你作为一个外逃的君主,想要南疆养活你们一大口子逃兵,估计是很难的,况且逃跑本身也是个技术活,而且已经丢掉了皇室的尊严,小官小吏如果不拥护你了,一听说皇帝要往南跑,恐怕有不少人要先闹起来了。哪里去得了南方?其实不能逃往东吴,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之天子,你说你去了东吴,人家问“你有啥特长啊,我为什么要收留你?”你笑呵呵的和人家说“啊,我擅长做皇帝”。对面肯定大怒“阿西吧,你们是来砸场子的吧”,保准就白刀子进去 红刀子出来了。那你到了那既然做不了皇帝了,那不就也是投降嘛?相当于被曹操打跑了,然后投降孙吴,真是一点尊严都没有的说。而且曹强孙弱,你要是投降孙吴,改天孙吴也被打了,再碰见曹军岂不尴尬。
最终谯周得出结论,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投降曹魏,于是刘禅和群臣被说服了,开门投降。
ps:关于刘禅此人,历史褒贬不一,如果按照《三国演义》记载,刘禅投降没什么好奇怪的,他本身碌碌无为,亡国是早晚的事。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不是演义,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讨论刘禅其人,有人说他是庸碌,有人说他有大智慧,保全了巴蜀军民,顺应了统一的大势,因为巴蜀后期缺乏人才,东吴孙权晚年昏纣,历史的天平已然倒向曹魏了。
据三国志裴注蜀汉当时有将士十万两千。我个人推测汉中有两万多,当时汉城乐城南郑城等城池尚在。(据三国志汉城、乐城各五千人)钟会强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马围城,当时因阳安关守将之一蒋舒投降魏军。钟会于是率十余万直扑剑阁。姜维当时有三万人左右的精锐,张翼董厥各一万人跟姜维汇合一起守剑阁。剩下成都有一万多人、永安近万人、南中和各郡备兵近两万。
阿斗会投降,我认为原因有:
第一蜀汉根本没有准备
公元262魏国决定伐蜀,为迷惑蜀汉派人造船装作伐蜀。据三国志钟会传:景元三年冬(公元262年),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姜维得知钟会到了关中,认为魏国的实际意图是伐蜀汉。据三国志姜维传: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阿斗根本不信,去问太监黄皓。黄皓去问巫师,巫师讲魏军不会来。于是阿斗并没有派人去,并压下姜维上书。蜀汉的官员都不知道。三国志: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军真的伐蜀时才派董厥廖化张翼率军前去。
钟会从阳安关进入蜀地,邓艾从阴平桥进入蜀地。阿斗开始根本不信魏军会打过了,蜀汉官员也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进行战时动员。据三国志谯周传: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第二内无大将
邓艾率三万人偷渡七百里阴平道,江由守将不战而降。 当时邓艾到江油只有一万人,而且是疲惫不堪之师。
蜀汉这时派诸葛瞻统军,诸葛尚、黄崇、李球、张遵等将领前去抵御邓艾。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这时三十八岁。公元234年诸葛亮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讲: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加上诸葛瞻从未带兵打仗。但诸葛瞻跟邓艾首战还是赢了,气的邓艾要斩两员将领。据三国志邓艾传: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邓忠是邓艾儿子)说明邓艾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
诸葛瞻始终未带兵打仗,而且犹豫不决。当时黄崇建议诸葛瞻抢占险要。据三国志黄权传:到涪县,瞻(诸葛瞻)盘桓未进,崇(黄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黄崇是黄权的儿子)后来李球也建议诸葛瞻分兵据险要,不要出城跟邓艾战。诸葛瞻不听执意出城战。诸葛瞻、诸葛尚、李球、黄崇、张遵皆战死。
蜀汉也并非没有能打的将军。但那时阿斗昏庸,黄皓乱政。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谁讨阿斗黄皓欢喜就升官。像罗宪公元264年在永安以两千人挡住东吴名将陆抗半年。据襄阳记: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像卻正就连司马昭都欣赏的人,为官三十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据三国志卻正传: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
第三阿斗无战心(群臣无战心)
诸葛瞻败后,阿斗召群臣开会。三国志: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一派认为跑去东吴,另一派认为跑去南中。谯周反对:1那有到了他国能当天子的,何况东吴迟早会让魏国灭的。难道我们再投降一次。2去南中的话要早准备,现在那里来的及。
阿斗还是想去南中,谯周讲南中以前是丞相发兵压下来的。平时要交税他们已经有点不满了。我们这么多人要吃要住,那就要加税了。那么他们更加会反了。陛下放心投降魏国后,魏国不裂士封疆给您。我会亲自到洛阳以古礼争之。于是阿斗决定投降。北地王这谌知道了讲: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阿斗不听。
当时阿斗要是坚守,胜败未可知。当时邓艾只有万人翻山越岭而来,根本带不了什么攻城器械。成都蜀汉经营五十年,是一坚城。在魏国伐蜀时阿斗召了右大将军阎宇从永安率军西还,留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没有记录这支军队到那里了,数目不详。个人猜测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国伐蜀时曾上书阿斗要率军入成都,阿斗不让他来。个人猜测霍弋部队当在万人。如果阿斗能坚守成都召霍弋、阎宇(已经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汉有四利:1邓艾并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疲惫之师,成都城坚。2钟会大军在剑阁因粮尽准备退军。3东吴正在救援蜀汉,一边派将领伐魏一边派将军率军入蜀。这时东吴是真心救蜀汉的。(公元264年东吴想攻入蜀地,那是因为蜀汉已经亡了)4蜀汉大部分城池尚在、军队精锐尚在。损失的只是诸葛瞻部、阳安平守军、江油守军。汉中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犍为郡、汉嘉建、蜀郡等还撑握在蜀汉手里。丢掉:阴平郡、武都郡、广汉郡(部分)汉中阳安关(汉中的乐城、汉城、南郑、黄金围等尚在蜀汉手里。)
晋人袁子讲: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而据三国志魏国大军已经面临断粮了,钟会都准备退军了。三国志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钟会传: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姜维传:会(钟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这时诸葛瞻大败的消息传到姜维军中。诸葛瞻要是能坚守多几天不跟邓艾野战,魏军必因断粮而退军。姜维在剑阁听说阿斗可能奔吴和奔南中、和坚守成都。于是姜维率军经广汉,准备救成都。钟会率军直扑涪城,邓艾率军向成都。但这时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达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演义:吾等死战,何故先降)
第四阿斗失去了人心
在魏伐蜀之战,保卫蜀汉的都是官二代。诸葛瞻(诸葛亮儿子)、黄崇(黄权儿子)、李球(李恢侄子)、张遵(张飞孙子)、赵广(赵云儿子)、霍弋(霍峻儿子)、蒋斌(蒋琬儿子)、傅佥(傅彤儿子)等。其余姜维、董厥、张翼、廖化等皆是诸葛亮时期任用的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为了阿斗,而是为了报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出师表讲: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就是这个道理。
自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先后去世,特别是董允去世。蜀汉朝中没有任何人能管的住阿斗了。据三国志:皓(太监黄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董允)。公元240年至公元263年二十年多间蜀汉进行了九次大赦,平均两年一次。蜀汉已经到了频繁大赦来维护统治了。
董允死后阿斗频游观、增广声乐、广选美女。蜀中孔子谯周谏言: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刘备)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原文很长)
谯周是劝阿斗投降的,所以有人讲他卖国。但蜀汉投降后司马昭、司马炎因谯周有功,所以加官赐爵赏物。谯周都推而不受。说明他卖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蜀汉的百姓。据晋阳秋:周临终属熙(儿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见,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当还旧墓,道险行难,豫作轻棺。殡敛已毕,上还所赐。
阿斗宠信陈祗、黄皓,以致亡国。据三国志:1陈祗代允(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2景耀元年(公元258),宦人黄皓始专政。3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阿斗对陈祗、黄皓宠信的程度:1永(刘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黄皓,皓(黄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阿斗不见弟弟十余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陈祗死了),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在阿斗眼里陈祗才是忠臣。也不知道诸葛亮死时阿斗有没有流泪。
第五阿斗乐不思蜀
刘备纵横一生一直到四十六岁才有阿斗这个儿子,之前一直都没有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公元200年后四十多岁的刘备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儿子的了,于是收养刘封为儿子。可是没有想到过了几年有了儿子。阿斗可以说是没吃过什么苦的。刘备常年在外征战,手下的人肯定处处顺阿斗意。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阳,有次司马昭宴请阿斗。期间舞女跳蜀舞,原蜀汉的官员纷纷流泪。只有阿斗禅喜笑自若。司马昭都看不过眼,对贾充讲:人没有心肝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就算是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长久。何况姜维?过了一天司马昭问阿斗:思念蜀地吗?阿斗回:这里很快乐,不思蜀。
既然投降,魏国依然保证他的富贵。干嘛不投降。阿斗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广选美女,当时受到董允的反对但没有阻止到。诸葛亮、董允去世后就频游观、增广声乐。
或许,由于邓艾死得过早,所以他的传奇战绩 “偷渡阴平”,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详细的史料记载。例如:当时邓艾究竟带了多少人马,成都还有多少人马,刘禅投降的真正原因等。但是,依旧可以通过诸多的历史痕迹,揭开那一个个隐藏的神秘面纱。
俗话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一个笑话。”3千对10万,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又是客场对主场,不要说围困成都,本来就没有围困成都,怕早就被清剿干净了。所以,题目的兵力数量、围困成都的说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那么,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邓艾兵力的说法:
邓艾命令儿子邓忠、副将师纂领5千精兵为先锋,不穿甲胄,各持刀斧等器具,凿山开路,遇涧架桥,为后续大军开路。
邓艾又选出3万兵马,带上干粮绳索,沿着邓忠的先锋部队踩踏出的痕迹前进。
邓艾、邓忠率领部队翻过阴平小道最大的山头摩天岭时,仅剩2千人马。
也就是说,邓艾、邓忠的兵力总数是3.5万人马,但是走出阴平小道时仅剩2千人马。接着,江油城(又称“江油关”、“江油戍”)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但是,当时的江油关位于蜀汉的战略后方,从马貌丝毫不担心魏兵会从阴平小道偷渡而来的态度就能看出,刘禅朝廷对于江油关并不看重,驻兵的象征意义也绝对大于实际意义。所以,兵力顶天也就1、2千人马。以此来算,当时邓艾的兵力最多只有4千。
但是,令人感到矛盾的是,率领4千人马的邓艾,在到达绵竹城外时,师纂、邓忠的先头部队被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掩杀20余里,邓艾感叹:“蜀有诸葛瞻,善继父志,两番杀吾万余人马。” 看看,只有4千人,却损失了1万余人。
不过,文中也提到邓艾占据江油关后,又接引阴平小路诸军,全部会师江油关。由此可见,当初邓艾率领的进入阴平小道时的3万大军,应该都来到了江油关,否则又哪里来的万余人马去损失。
对此,罗贯中还曾赋诗:“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
当然了,作为演义中的描述自然不能当真,只能作参考。但是,正史《晋书·帝纪》中的记载,可信度应该非常高。
“十一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破蜀将诸葛瞻于绵竹,斩瞻,传首。进军雒县,刘禅降。”
以此来看,邓艾当时的兵力仅有1万多人,并且全部成功偷渡阴平小道成功。就算加上招降的蜀国士兵,最多也不过2万人,其中:包括江油、绵竹、涪、雒四城的降兵。
因此,当邓艾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后,并没有立即兵围成都,而是暂屯雒县进行观望。如果,以他2万兵力去攻打城高墙固,又有大军防御的成都,根本没有攻取的可能。同时,由于蜀中降卒军心未稳,如果邓艾强令降卒充当炮灰进行攻城,则很容易引发兵变;如果,魏国军队充当先锋强行攻城,万一损失惨重,蜀中降军则难以统驭。如此以来,不要说攻取成都,自身怕是也非常危险。
所以,邓艾屯驻雒县进行观望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可见,邓艾偷渡阴平的策略有多么的侥幸。
那么,当时成都城中有多少兵力呢?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时期每郡的兵力在5千至1万之间,而益州共有22个郡,即:益州、蜀郡、汉中、广汉、越隽、朱提、犍为、永昌、梓潼、牂柯、建宁、巴郡、巴西、巴东等。同时,益州相对中原来说,较为边远,人口基数也明显较低,平均每郡的兵力最多只有6千左右。以此推算,蜀汉全国总兵力大约有13万左右。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
刘禅投降邓艾后,随之下令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蜀中大将投降。当时,姜维假意投降钟会,颇得钟会信任,并说动钟会叛魏。因此,钟会打算让姜维统领5万兵马,前去占领蜀中各地,然后效仿刘备,占据成都自立为王。
对于钟会“拨给”姜维的5万兵马,只可能是姜维蜀中的“原班兵马”,绝对不可能是魏国的兵马。如果将魏国兵马拨给了姜维,钟会自身的安全又将如何保障呢?关键是姜维也不一定指挥得动。
同时,防御蛮王等少数民族的南中地区,驻军少说也有1万多人;江州在李严时期,便是防御东吴的重镇,常驻兵力有3万人。
如此算下来,如果再除去各郡县的日常驻军,成都剩余兵力当有3万多人。
《三国志·刘二牧传》记载: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当初,刘璋以益州牧的身份投降刘备时,成都还有3万精兵,粮草也可支撑1年。以此来看,刘禅身为蜀汉皇帝,成都的总兵力应该会多于刘璋之时,至少有3至4万人马。只是在诸葛瞻抵抗邓艾之时,损失的成都兵力应该有2万多人。
当刘禅投降邓艾时,成都至少还有近2万精兵,若以坚城高墙固守的优势,完全有抵抗邓艾的能力。
因此,后人才对刘禅多有非议,刘禅也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污名。
当邓艾攻陷雒县时,刘禅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处境呢?
处境一:成都依靠的领军人物诸葛瞻、张遵等大将被邓艾斩杀,主要兵力受损。因此,刘禅对于能否守住成都,信心应该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处境二:有大臣建议逃往东吴,也有大臣建议逃往南中,却没有一个大臣提议坚守拒敌。也就是说,大家都没有守住成都的信心。因此,刘禅坚守成都的信心再次受挫。
处境三:光禄大夫谯周提出一番投降论后,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大家为什么没有反对呢?结果只有一个,都没有守住成都的信心,或者早就萌生投降的想法,只是怕落下后世骂名,没有人主动提出来罢了。而谯周所言,正好符合大家的心意,当然就没有人反对了。此事的发生,也是彻底摧毁刘禅坚守成都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处境四:东汉初年,公孙述就曾割据蜀地,不惜牺牲蜀中百姓与刘秀对抗,最终在历史上留下恶名。刘禅身为蜀汉皇帝,对于这段历史应该非常清楚。此事,对刘禅的投降决定,或许也有一定的影响。
处境五:想当初,刘备攻打雒城时,不但耗时1年之久,而且军师庞统也因流矢死于雒城之下。但是,邓艾仅用了数日时间便攻陷了雒成。以此来看,邓艾似乎比刘备还要厉害。此事,对刘禅的投降决定,同样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比之下,刘禅的处境还不如当初的刘璋。刘璋投降时,还有黄权进行竭力反对、王累倒吊城门以死相劝等忠臣出现。再看刘禅,身边竟无一个忠臣,尽皆为投降之辈。可见,刘禅这个皇帝做的有多失败,又多么的大失人心。
因此,当五子北地王刘谌冲上朝堂,义正言词地大骂谯周,提出与成都共存亡、背水一战时,结果同样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支持。看到这样的结果,刘禅只能大骂热血的儿子一顿。因为,没有诸位大臣支持的成都,并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守住。就算逃跑,也有可能被一些叛逆所暗杀。
所以,对于刘禅来说,当时已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唯有投降一途可走。
正所谓:“国君死社稷”。如果,刘禅有“为社稷死则死,为社稷亡则亡”的勇气,以成都的坚城优势,以邓艾日久生变的担忧,以姜维等将领的智勇忠心,以东吴出兵魏国的外部支持,完全有守住蜀中基业的可能。但是,既没有主见,又性格懦弱的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就这样将一场惊天功勋轻松送给了邓艾,自己却落下 “扶不起的阿斗”的万世骂名。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刘禅就是个无能,外加无情的人。
这一年,刘禅已经57岁了。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人倒也罢了,却偏偏是个庸人,还坐在君主的位置上,那么投降就是一定的了。
有的人算军事帐,蜀汉当时的军事情况是:诸葛瞻战死绵竹,邓艾兵临城下。姜维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五万蜀汉主力军在剑阁挡住钟会十万大军,南部霍戈镇守南中六郡,正准备率军北上救援成都,东部罗宪镇守江州,而阎宇则引兵回救成都,北边汉中尚有汉、乐二城仍在顽抗,局势非常紧急,但并未到绝望之境。
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挡,暂不能前进,而邓艾军兵临成都,但只是一只孤军,且补给、装备、粮草都不足,而成都城固粮足,当初刘备围刘璋时,刘璋尚且能坚守一年之久,何况现在呢?
有的人算政治帐,蜀汉朝廷坚决的主战派诸葛瞻已经战死,朝中满是以益州本土豪强组成的投降派,这些人早就不满意蜀汉的统治,要挟刘禅投降,以樵周为首,不投降的话,刘禅可能命都没了。樵周是什么人啊?没错,是个大儒,通晓博学,根本不参与政治,对于政治完全就是个门外汉,樵周邓降刘禅的理由居然是:魏国一定会封你为王,如果不封,我去找他们理论。
关健是刘禅还听了樵周的话,投降了。
还有人说刘禅为了蜀地的百姓免于受战乱,而投降,然后一纸诏令让蜀地仍在坚守的将士投降,连臣子部将都在坚守不降,作为一国之君的刘禅居然投降,然后命令部下全部投降。殊不知,刘禅投降后,蜀地百姓简直经历一场恶梦,钟会、姜维被杀,大量蜀汉官员及百姓被杀,关羽后人被灭门,这何况对百姓有一点点恩惠?
姜维后来曾经给刘禅去过一密信:请陛下忍耐数日,臣等必将竭尽全力,使日月幽而复明。一个降将,都能做到死守不降,竭尽全力为了保全蜀汉,奈何作为君主的刘禅就投降得这么随便呢?
我的看法就是:刘禅是个无能,外加无情的人。所有的问题就出在刘禅身上。连刘璋这样暗弱的一州之主,在同样的境况下,尚能坚守一年之久,刘禅却不能。27岁的孙权尚能对强大的曹操说不,坚决以江东之力抵抗曹操,57的刘禅却不能。20岁的傀儡皇帝曹髦尚能激发热血,勇于反抗司马昭,刘禅却不能。就连刘禅自已的儿子北地王刘谌都能以自杀而殉国,刘禅却不能。
想想他爹刘备是何等英雄,一生无数次失败,从未低头,从新野一县之地,发展到今日之益州,刘备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如果想到被他儿子刘禅这么容易地投降掉,九泉之下何能瞑目。
司马昭曾对刘禅有过一个评价: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指人的无情,竞然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
刘禅的投降,就是他的无情,他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不知道珍惜刘备打下的江山,只知道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贪恋仅存的荣华富贵,至于节气、理想全然不顾。
刘禅的投降,来自他的无能,他没有能力领导成都仅存的势力作最后的抵抗,甚至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知子莫若父。也许刘备临终前的那句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确实是真心实意的希望诸葛亮在刘禅做出愚蠢的举动时,来阻止刘禅,刘备能说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惜这个时候诸葛早已去世,而刘禅却终因投降,而苟活一生。
少年时代看三国也曾信书中之说,认为刘禅是个昏君,扶不起的阿斗。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慢慢的对三国故事中的某些问题有了质疑,发现三国演义中许多故事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中对刘禅这个人物进行了丑化,实际上刘禅并不是一个傻儿,而且在某些方面很有智慧,在官二代中还是一个比较可以的人物。人的能力都是比出来的,刘禅没有父亲刘备的雄怀大略,这是自然的,因为他从小锦衣玉食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不可能激发奋斗的雄心壮志,而且他虽是蜀国之君,但诸葛先生是他的相父,蜀国的事情是诸葛亮说了算,他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而已,只有把他贬低,才能显出诸葛亮的盖世雄才。三国演义就是颂扬诸葛亮、刘关张的一部作品,如果阿斗才华出众,诸葛亮又怎能任意所为呢?刘禅在位三十五年,和诸葛亮只发生过一次矛盾,一切政事都是由诸葛亮定夺。实际上刘禅并不赞成诸葛亮的穷兵渎武,连年的征战已经造成了蜀国的民不聊生,三国演义中所述的蜀国人口三十多年并没有增加,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发动了多次战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些战争有意义吗?
刘禅必须装作昏庸无能,太明智了诸葛亮容得下他吗?诸葛亮死后刘禅也必须的遵从父亲的遗愿,光复大汉江山。当然刘禅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乐呵一天是一天。虽然不是个明君,但也不是个傻子。
在三国后期,蜀国颓败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投降也许是减少人民流血拪牲的上策。有人嘲笑刘禅降后"乐不思蜀"的故事,其实那是寄人篱下的大智慧,后来被封安乐候,把自己的居所起名"中山寨"显示他还是不忘祖宗,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禪得享高寿,因为他心态好,也是皇帝中的一个人物。
题主的这个问题并不正确,邓艾围攻成都时他应该具有兵力优势。
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艾选了3万5千精兵偷渡阴平,一路上隔百余里就留3千人下寨,作为接应,最后翻越摩天岭抵达江油时,身边只有2千人马。但是在邓艾夺取了江油城以后,就命令留在阴平小路上的各路军马全部到江油会合,然后才去攻打涪城。所以在围攻成都时,邓艾肯定不止3千人。
而在正史里,并没有提到邓艾带了多少人马偷渡阴平。不过在《三国志》里曾经提到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各率3万多人前后夹击姜维,邓艾追击姜维到阴平以后,从军中选拔精锐,打算从阴平小道经江由、绵竹攻打成都,并邀请诸葛绪一起行动。诸葛绪认为给自己的命令是攻打姜维,因此没有同意邓艾的方案,而是去和钟会汇合。
此外和《三国演义》里钟会私下嘲笑邓艾的计划不同的是,历史上钟会在得知邓艾的计划以后认为可行,于是派遣将军田章等人从剑阁出发,经小路抵达江油和邓艾会师,共同攻打绵竹。
所以邓艾在偷越阴平以后,他的部队应该包括自己3万多大军中的精锐加上田章等人所率的部队,总兵力至少也有2、3万人了。
在蜀汉投降时,蜀军根据史书记载,共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不过这可不是成都城内的蜀军,而是整个蜀汉所有军队数量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了姜维在剑阁的4、5万人,汉中的乐城、汉城各有5千人,还有南中、永安和其他地方的驻军,剩下的才是成都的守军。
而且在魏国伐蜀以后,刘禅派遣右车骑廖化、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率军增援姜维,邓艾偷渡阴平以后又派诸葛瞻率军去绵竹御敌,这些部队都是蜀军的机动部队和成都附近抽调的驻军,所以此时成都能有多少部队是很值得怀疑的。
刘禅选择投降,固然是因为其个性懦弱,但是邓艾在击败诸葛瞻以后,成都城内防御空虚也是事实,刘禅只有投降或者逃亡两条路可选,继续坚守成都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答 | 江隐龙
蜀国的十万兵马是全国军队的总数,而不是益州腹地的军队数量;而这十兵马中,大部分驻扎在蜀魏交界,尤其是蜀国后期姜维为避祸远离朝堂屯田于沓中,其手下之兵多随之北往,邓艾偷渡阴平、破绵竹、军临成都之时,成都一带是不是还有足够的军队对抗邓艾,是很值得推敲的。
我们先看看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有多少人。邓艾带了多少兵,《三国志》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做一下推算:
景元八年(263年),魏国伐蜀“征四方之兵十八万”,这十八万人以钟会为主力,邓艾、诸葛绪为侧翼。《三国志·钟会传》中又有这样的记载:“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总数是十八万,就算钟会是邓艾的五倍,诸葛绪手下少说也有一两万兵马,这样算来邓艾手下也就两万兵左右,最多多不过三万。
那邓艾这两万人是不是完好无损地到达蜀国腹地呢?《三国志·邓艾传》记载如下:“(邓艾军)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由此可见,邓艾军偷渡阴平这一路的确没有受到什么袭扰,但因为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加上断粮,等其他们到达绵竹时,就算两万人没有伤亡,也早已疲惫不堪。
这时估计蜀国留守成都的军力。蜀国军民比一直在1:10左右,蜀国人口百万,军队十万出头,这其中的大部精锐均分布在汉中等地,为诸葛亮及其后继者姜维所把持。蜀国后期国力疲弱,民有菜色,人口数量与军队数量只会更少不会更多,加上益州有山川之险,又以北防魏国为主导思想,大部均在剑阁一带,留守成都的军队不会太多,估量下来与邓艾军的人数相差应该不大,两万到三万,或许还会更少。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督诸军”,事实上是益州腹地的军事总指挥。邓艾破江油,临绵竹,剑阁冠军还不及回防,绵竹一战就是最后决战,诸葛瞻没有道理不集结主力与邓艾一搏。随着诸葛瞻战死,益州腹地自然也陷入了无兵可战的境地。
所以绵竹之后,蜀军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力量阻挡邓艾了。但是也不能说蜀国完全无还手之力:绵竹一战中,诸葛瞻、张遵两人均非无能之辈,又有死战之心,邓艾虽胜,其损失也不在少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真正军临成都之时,邓艾手上很可能只有几千兵,而且是久战的劳师。这时候刘禅如能坚壁清野以待剑阁援军,未必就不能硬撑过去。只是这时候,蜀国官员早已离心离德,无法组织像样的抵抗了。
《三国演义》中谯周以天象认证蜀国当降魏,其实这一想法一直以来在蜀国都很有市场,只是被诸葛亮、姜维都将军压制住了。现诸葛亮已逝,姜维又危在旦夕,主降派遍布朝堂,就算给他们十万兵马,也不一定有勇气战邓艾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