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清朝雍正年间,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三位能吏,乾隆帝曾语这三位名臣“皆皇考所最称许者
清朝雍正年间,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三位能吏,乾隆帝曾语这三位名臣“皆皇考所最称许者”。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考试进入官场的。你像张廷玉、李绂这些重臣都是进士出身,而雍正的这三大心腹学历都很低。历史上的李卫其实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个叫花子,他是一个富家子弟,只不过不是块读书的料,三十岁的时候花钱捐了个员外郎,从而进入兵部;鄂尔泰二十岁时才中举,承袭了祖上的佐领世职;而田文镜则是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李卫在雍正继位后,平步青云,短短数年,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至朝廷一品大员,经乾隆一朝,圣眷不减,至乾隆三年五十一岁辞世,乾隆依总督规格为李卫举行葬礼;鄂尔泰在雍正临终之际,被任命为弘历的辅政大臣,在乾隆十年病逝的时候,还获得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的殊荣;而雍正的另一个心腹田文镜,在雍正初年大红大紫,被雍正称为“模范官吏”,却在雍正九年逐渐失宠,并在次年黯然退休,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田文镜是在雍正继位后才崭露头角的,在康熙年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二十二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出任福建长乐县丞,这是个正八品的小官,也就是县长的副手。此后一直在基层兜兜转转二十多年,历任知县、知州等职,直到四十五岁时才上调朝廷,做了吏部员外郎。后来在五十五岁时才升到内阁侍读学士这个职位。
雍正帝继位后,田文镜的仕途出现转机,此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了。放在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是壮心不已的田文镜刚刚迎来事业的春天。
田文镜的发迹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雍正元年的时候,山西发生灾害,年羹尧请求朝廷赈济灾民。而当时的山西巡抚德音却好大喜功,谎报山西并无灾情。而此间田文镜受命祭告华山,回京后田文镜将山西的灾情据实向雍正帝一一禀报。雍正非常赞赏田文镜的认真求是,于是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前往山西赈灾。田文镜本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到了山西以后,很快把山西治理的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雍正开始垂青田文镜。
过了一年,田文镜又任河南巡抚。在河南期间,田文镜以铁腕治理当地。严查赋税亏空、对待各级官吏严厉苛刻。当地的很多知州、知县都遭到他的弹劾。这期间田文镜也得罪了很多同僚。
广西巡抚李绂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赴任途中,路过河南,对田文镜的严苛治吏提出指责,认为其有辱读书人,两人因此结怨。因为被田文镜弹劾过的知州黄振国与李绂是同榜进士,因此田文镜密报雍正称李绂假公济私,刻意报复。而李绂则直接面见雍正,称田文镜在河南手段过于严厉,冤枉了一些官员,而对一些有劣迹的官员如知县张球等却不闻不问。此时御史谢济世也弹劾田文镜结党,但雍正只是惩治了县令张球,对田文镜的作法采取了认同。于是李绂、谢济世被认为是结党,李绂被革职,谢济世被流放,而黄振国则被处死。这场田文镜与李绂的互劾案,以田文镜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后,田文镜在雍正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全力推行摊丁入地政策,乡绅与百姓平等纳税。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雍正帝对田文镜的政绩大加褒赏,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雍正又将原本属于汉军正蓝旗的田文镜抬旗为正黄旗。
雍正六年的时候,雍正还特别为田文镜设置了一个职位“河南山东总督”,可见雍正对他的厚宠。次年,田文镜又兼任北河总督。田文镜为官严苛,对百姓刻薄寡恩。这一年,山东、河南两地都遭了水灾,雍正下令减免两地赋税,而田文镜却上报称灾情对收成影响不大,原定的赋税完全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朝廷的照顾。实际上灾民的日子都到了卖儿卖女以糊口的地步了。
雍正得知真实灾情后,特命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而此时的田文镜以健康原因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念他一心为公,后又派他回河南复职。次年,田文镜再一次请求退休,这一次雍正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郁郁而终。
田文镜为官干练,手段果敢,是个有作为的官员,同时也是个严苛的酷吏,他的作风与雍正雷霆万钧的手段有些相似,很对雍正的胃口,所以很快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晚年由于瞒报河南灾情,加上年老体弱,告老退休。但对于瞒报灾情,雍正对他并未深究,反而称他年龄大了,被下属蒙蔽,替他打了圆场。在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像题主说得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无限玩味。
田文镜可谓雍正朝汉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鲜为人知的是,田文镜年轻时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镜20多岁才当上七品芝麻官,由于政绩平平,也没有什么靠山,就这样平平淡淡当了20多年基层干部。田文镜自己都有点灰心,心说这辈子基本没戏,就这样要平庸地干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不知道什么时候烧了高香,突然时来运转,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去给皇帝当任课教师,从此田文镜算是鸿运当头,想不得势都不行,因为雍正听过自己讲课,也算是自己的学生。雍正一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就用了用武之地,而这时候,田文镜已经是花甲老人了。
能臣毕竟是能干,在任何时候都能为皇上治理天下分忧解难,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去华山致祭的时候,发现了山西巡抚瞒报灾情的事情,回去后就奏了一本,检举揭发。打小报告的人最得领导信任,田文镜马上被调到山西当官,田文镜做了多年地方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山西田文镜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皇帝赞不绝口,当做百官的榜样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镜到河南当一把手。河南历来是老大难地方,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河水不断改道,基本农田被河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再加上官员腐败对百姓巧取豪夺,河南是个鬼见愁的地方,在那里当官是出力不讨好,谁也不想去。但田文镜充满自信,专门啃硬骨头。他到了河南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秉公执法、身体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口皆碑。
雍正对田文镜大加赞许,几乎每次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都要表扬田文镜,雍正深情地对百官说,你们总是抱怨这不好干,那不好干,你看人家田文镜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就没有人家干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镜工作那么认真,那么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诉两江总督尹继善叫他以李卫、鄂尔泰和田文镜三个人为榜样,当一个好官。但雍正同时告诉尹继善说,李卫虽然忠勇但粗枝大叶,田文镜鞠躬尽瘁但过于刻薄,鄂尔泰睿智但比较专断。人非圣贤,谁能十全十美。
也正因为如此,招来同僚的不满,大家都对他这个官场规则的破坏者心怀不满,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他吹毛求疵,鸡蛋里挑他的骨头。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弹劾田文镜的奏折扔到一边。还把田文镜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折,对田文镜说,他们看到爱卿在朕跟前得宠,想离间朕和爱卿的关系。哼,没门儿。像爱卿这样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当成国宝来保护。
当田文镜有时候觉得自己受委屈的时候,雍正就劝说他,只要朕信任你,别人说什么都白搭,关于朕的流言蜚语朕也挡不住,何况爱卿?爱卿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人无完人,田文镜是个能臣,但也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觉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对部下太过苛刻。田文镜的这个毛病招致很多官员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镜一样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绂就是一个。
李绂跟田文镜一样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也是治国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被任为直隶总督。他在朝中听说田文镜在河南当一把手的时候,待大家伙太苛刻,李绂就当面怼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后来田文镜和李绂相互弹劾,但田文镜有皇上罩着屁事没有,李绂则被罢官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后来雍正发现冤枉了人家,给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镜李绂互相弹劾的时候,河南又发生水灾,田文镜心说没多大的事,就没有往上反映。可是没有申报,朝廷就不能拨款救灾,也不能开仓赈济灾民。谁知道洪灾蔓延不可收拾,旷日持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怨沸腾。
后来河南灾民到北京讨饭,雍正微服私访给撞见了,才知道河南遭灾,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即使这样,也为时已晚,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经过这事雍正心里也不舒服,对田文镜也有意见,心说我对你这么信任,你却给我捅这么大的娄子,不够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镜犬马一生的份上并没有处分田文镜,不过较之前已经冷落了许多。
田文镜也不是傻子,觉得这次闯大祸了,对不起老东家,羞愧难当就气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镜老了,就准许他回家养病。田文镜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是50来岁,田文镜活那么大岁数也是高寿了.
就这么空熬了30年日月,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升为侍读学士。雍正皇帝登基大宝之后,将他从人从之中提拔出来,自此平步青云,人士的仕途得以改变。田文镜自此也如鱼得水,凭着自己那股子刚直的劲头,也确实为雍正一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恰恰是有他这样的官员也令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新,雍正皇帝亲笔写了八个大字赏赐于他,这便是“忠诚体国、公正廉明”,更在百官面前褒奖田文镜为“巡抚之第一人”。
纵观雍正最器重的臣子之中,李卫、鄂尔泰、田文镜分列可列前三。雍正也是借助这三人的能力使得大清王朝焕然一新。雍正对其三人更是爱护有加,有人弹劾,雍正也加以偏袒,给予爱护。
田文镜更依仗皇帝的恩宠,做事雷厉风行,但是也过于苛刻。虽然美其名曰是个勤政干练的清官,但也因为过于刁钻刻薄、兼带酷吏的名衔。久而久之令官场之中怨声载道,不但间接逼死康熙朝老状元,而且对待河南的乡绅士族苛刻至极,并对其施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越到晚年越是变本加厉,最后竟然到了妄自揣测圣意,一味迎合拍马的地步。
因田文镜早年是通过开捐纳税混来的监生,并未中过科甲,因此对读书人十分不屑,更是不尊孔孟,鞭挞读书人,视科甲出身的两傍进士如宿敌一般,更是污蔑直隶总督李绂朋党论等。雍正七年,竟将河南水灾之事进行虚报隐瞒,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最后竟至百姓无奈售卖儿女的地步。
田文镜这些做法,渐渐传进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因此也越发的对他有所反感。雍正十年之时,田文镜的仕途也就算到头了。
这时候雍正对他已经从反感变成了厌恶,在一次朝会之时,雍正皇帝在众文物面前斥责田文镜,并说他老迈昏庸、精神不及,不知纠谬绳愆,大负朕恩。
田文镜此时也知道自己再也留不住了,只有乖乖的上折乞恩,请求辞官回家养老。雍正皇帝也未加挽留,写下上谕指责他的过失和褒奖了一些作为之后,让他不必再挂念皇帝,早日归乡。
雍正十年十一月,这位在官场打拼了一辈子的田老先生带着对官场无奈的依恋告老还乡,自此“旋卒”。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曾找来那些田文镜的旧部下和同朝老臣,讨论过田文镜的为人。最后乾隆皇帝既对他进行褒贬,也对他进行了夸赞。
文献档案记录下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看法“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丞,后改任山西宁乡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担任吏部员外郎,也就是说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州县的工作经验。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巡视长芦盐政,田文镜上表说长芦的盐引缺额十分之大,盐商应该恢复至原来的赋税。朝廷认为这个建议虽然能够增加赋税,但恐怕会伤害到商人的利益,就让大臣们讨论。
山东巡抚同意了田文镜的建议,不久之后,田文镜担任内阁侍读学士,康熙年间,田文镜所担任的职务都不怎么高,一直到了雍正帝的继位,对田文镜来说,有了极大的转机。
雍正元年,山西发生了灾荒,年羹尧上表请求赈灾,雍正帝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而德音说山西没有灾荒,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回来之后如实向雍正帝汇报山西的受灾情况。
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事宜,并且让他担任山西布政使,而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十分有才能,到了山西之后,山西的情况焕然一新,雍正帝十分常识他,田文镜也就此成为雍正帝的重臣之一。
雍正二年,雍正帝让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同样治理得很好,河南的很多官吏被田文镜弹劾。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任命为直录总督,回京的路上经过开封府,田文镜接待了他。
李绂回京后就向雍正帝弹劾了田文镜,说之前被田文镜弹劾的官吏都是冤枉的,而田文镜说黄振国是李绂的同榜进士,李绂说的不属实,雍正帝支持了田文镜的说法。
田文镜请求河南实行摊丁入亩,也就是说取消了人头税,而是根据土地进行征税的,雍正帝同意了。雍正五年,田文镜奏请说黄河近年来涨得比较严重,需要对河堤进行加固。不久之后,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
雍正六年,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田文镜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后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可见,田文镜一直被雍正帝所器重,直到雍正九年。雍正帝下诏说,山东发生了水患,河南也受到了影响。
雍正帝以为田文镜能够处理这个事情,就没有派别人去赈灾,但是听说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看来田文镜真的是老了,才会被下属所蒙蔽,治理十分不利呀。雍正帝就派侍郎王国栋到河南去赈灾,而田文镜请了病假,被召至京城,雍正十年病逝。
乾隆帝后来说,田文镜在河南开始治理得还不错,但后来他的属下竟然会盘削百姓,田文镜竟然还对河南的灾情隐匿不报,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还是先帝派人前去赈灾,才让事情得以解决。
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不过被乾隆帝驳回,他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总的来说,田文镜后面几年的表现确实不怎么好,失宠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了。
历史上雍正帝最欣赏李卫、鄂尔泰、田文镜三臣,曾对两江总督尹继善表示要其学此三人。尹继善则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田文镜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雷厉风行、为官刻薄。
综合来看,田文镜在雍正年间确是平步青云,后来也未有一落千丈之说。
田文镜起于监生,历任州县官二十余年,直到康熙帝去世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县官、郎官。似乎已经官运如此。
但雍正帝的即位改变了田文镜官运。据说雍正帝还是皇子时因为一件事发现了田文镜是个干才,他登基后先是令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又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田文镜调任河南,雍正帝命其暂管河南巡抚,不久实授河南巡抚。又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田文镜本来属于汉军正蓝旗,雍正帝命将其抬入正黄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褒奖田文镜为官公正廉明,特将其授为河南山东总督,此官职是为田文镜专门设置,不为定例,足可见雍正帝对其宠爱。
田为官虽先后受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重量级的人物的参劾,但雍正皇帝力保他,并称其为“模范疆吏”。
田文镜能平步青云,获得雍正帝信任,在于田文镜完全符合雍正帝的用人标准:尽心竭力、勇于任事、不避嫌怨、厉行新政、清廉节俭。但田文镜为报知遇之恩为政过于严苛,比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多遭人非议。
另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极为迎合。
《永宪录》称:“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文镜每年必以休嘉入告。是年又奏路不拾遗。”雍正五年,田文镜奏报黄河水清。
但到了晚期,雍正帝对年老衰退的田文镜略有些不感冒。
雍正九年,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
不久雍正帝又说:“近闻豫东两省,吏治甚有不协……更宜惩贪奖善,纠谬绳愆……否则不亦有忝厥职,大负朕恩耶?”
雍正十年十一月,年已七旬的田文镜因病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批准,但退休不久后田文镜就逝世。雍正帝命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并入祀河南贤良祠。
乾隆即位后,曾专门下旨谈及田文镜:“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称河南的民众都怨恨田文镜,不当将其供入河南贤良祠。乾隆帝下诏说:“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的奏疏被退回。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田文镜是一个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的青年才俊。实则田文镜年龄比雍正帝大得多,比康熙帝也小不了多少。
田以六旬晚年得到雍正帝的知遇之恩,迫切希望能为雍正帝办事分忧,以报知遇之恩,乃至政策过于求快苛刻似也可理解。
雍正皇帝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这句朱批就是对田文镜所书。
田文镜是清朝雍正帝的重臣之一,他的能干清廉的作风,深得雍正的特别欣赏,田文镜清查追缴亏空的税赋,使得雍正登基时空虚的国库充盈起来。
田文镜从康熙二三十年起开始参加工作,到康熙去世,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扎根基层,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康熙王朝无私奉献。
雍正继位后,田文镜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山西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雍正指派年已六十多岁的田文镜前去勘灾,田文镜在地方工作多年,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赈灾、恢复生产对他来说那是轻车熟路,经过他的一番治理,山西的灾情逐步缓解,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评价,此时正是用人之秋,田文镜成为了雍正的重臣之一。 雍正任命田文镜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积极配合雍正的改革,大力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清查税赋空缺,整顿吏治等一系列重拳,这些都触动了某些权贵的利益,但有了雍正的鼎力支持,田文镜以铁腕手段一一解决。
雍正似伯乐,发现了这匹老的千里马;田文镜为报知遇之恩,极力支持雍正的改革,他办事雷厉风行,对雍正交办的事情严格执行,一丝不苟,有时过于严苛、刻薄,对下属执行不力,懒政憜政者或弹劾或下狱,久而久之官场之中怨声载道,遭到过直隶总督李绂等人的参劾,但雍正都力排众议,田文镜就是雍正树立的一面旗帜,朝廷官员学习的榜样,处处加以保护。
田文镜到了晚年,年老体弱,又有恃雍正的恩宠,对于山东河南的灾情隐瞒谎报,本来要免除税赋的,朝廷不知,结果照收无误,致使灾民苦不堪言,加上他的手下贪赃枉法,以致出现了卖儿卖女的事情,雍正深感痛心,严厉斥责,看到雍正对自己的态度,田文镜深知自己气数已尽,晚节不保,只好选择辞官还乡,而得以善终。
田文镜确实是大器晚成,康熙朝时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时平步青云,意气风发,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一味迎合、揣测雍正的意图,为人处事不够圆滑,而雍正最需要这样的人,对他恩遇有加,关怀备至,只因田文镜晚年犯下糊涂,因而失宠,他的仕途并没有一落千丈,一直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着。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卒于雍正十一年(1662—1733)。
田文镜是康熙、雍正两朝大臣,在康熙朝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康熙驾崩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还是个州县官,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逐渐受到赏识。
雍正上位之初,就很看重田文镜。
雍正元年,山西受灾,年羹尧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而山西巡抚德音却禀告皇帝山西并无灾害,乃是年羹尧在欺瞒圣上,意图贪污赈灾款。雍正就询问熟知山西境况的田文镜,田向雍正和盘托出了山西实况,雍正嘉奖他直言不讳,进而派他去山西赈灾署理山西布政使。
他到了山西之后就大展才华,把山西多年来囤积下来的公务全部厘清,消除了原有的弊病,山西政务由此焕然一新,他也由此开始正式被皇帝重用,成为雍正的股肱之臣。
雍正二年他又调任河南,雍正专门派他去清查河南的赋税亏空事务。
他的手段严厉老道,只要分派下去的任务各州县没有完成就立即上疏弹劾。在他雷厉风行的处置下,河南的赋税亏空也在逐年锐减,雍正由此更加欣赏他了,还让他推行新政。
不过后来雍正四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两位重臣相互攻讦:李绂指责田文镜践踏读书人的尊严,田文镜则反唇相讥李绂挟私报复,田文镜也由此开始与雍正有了隔阂。
雍正八年,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也予以包容,想着此时田文镜也已年近古稀,做事有所疏漏在所难免,但是君臣也开始越走越远了。
雍正十年,田文镜因病乞休,雍正准允。
雍正十一年,田文镜病逝,雍正赐葬泰陵,谥号端肃,准他入祀贤良祠,一代名臣下场也算差强人意吧。
田文镜:生于1662年,卒于1733年,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大臣,是一位传奇人物。其死后,争议很多。
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1717年,田文镜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1722年,康熙帝辞世,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官、县官、郎官而已。
雍正帝即位,是田文镜政治上大展宏图的契机。
山西灾害,田文镜如实上报受重用
田文镜工作严格到位、雷厉风行、周密细致,深受雍正帝赏识。
1723年,山西地方官员之间产生一个很大的矛盾。
年羹尧上疏雍正帝,由于山西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百姓家庭已经粮食断绝;冬天寒冷,百姓缺少必要的衣被。为了避免百姓起义,请求朝廷赈灾、拯救百姓。
雍正帝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德音为了自己的仕途,对皇帝报喜不报忧。德音竟然不顾事实、回复雍正帝:山西没有灾害,人民安居乐业。
雍正帝没有轻易相信年羹尧,也没有轻易相信德音。正在思索如何知道山西真实情况,猛然想起:田文镜应该从山西经过,他一定知道真实情况。
1723年2月,雍正帝命令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请求华山神灵赐予:时时和顺、年年丰收、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等到田文镜回到京城之后,进宫觐见,雍正帝问他山西有没有发生灾害。田文镜把自己在山西境内的所见所闻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雍正帝知道了山西灾害十分严重,百姓生活非常困难。
雍正帝性格直爽,他也喜欢直言不讳的大臣。为了嘉奖田文镜直言无隐,雍正帝命令田文镜前去山西负责赈灾,并且立即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
已经六十多岁的田文镜,受到皇帝如此重视,真是百感交集,奋斗几十年,终于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无论从自己仕途出发,还是为感恩皇上,田文镜都决心全力以赴,抓住老年才得到的机遇,把工作尽量做的完美无缺。
田文镜本来就有当官的才能,又在地方当了很多年的小官,对于基层存在的问题心中清清楚楚,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曾经思考过的解决办法,依然还存在心中。
到了山西上任之后,田文镜把长期积累下来的公务文本全部仔细审阅,询问了一部分基层官员,把所有问题认真进行分类,剔除对当前工作影响不大的繁琐事务,找到目前当务之急,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并部署了配套的落实、检查、督促、惩罚措施。
田文镜雷厉风行、果敢担当、令行禁止、稳扎稳打,时间不长,使得山西吏治为之一新。有效的赈灾政策和扎实的政务行动,山西受灾的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当雍正帝知道山西一切恢复正常,百姓又可以继续生活、耕种庄稼时,十分高兴。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以及果断的用人政策。他要重用田文镜。
田文镜从此开始成为雍正帝的心腹重臣。山西赈灾成功,是田文镜平步青云的巨大基石。
田李互参,雍正帝一锤定音袒文镜
由于在山西的政绩,雍正帝决定重用田文镜。
1724年,雍正帝将田文镜调任河南。不久雍正帝实授他为河南巡抚。
1726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
李绂有一个同榜进士叫黄振国,原来是田文镜属下。田文镜轻视读书人,不但不重用黄振国,反而打击排挤。黄振国找到李绂,请帮忙调解一下,说服田文镜对黄振国网开一面、不要打击。
李绂原来是广西巡抚,这次被朝廷召回,另有安排,授为直隶总督。回京路过河南首府开封,李绂特意去拜访田文镜,通融一下黄振国的事情。
田文镜以为李绂是顺道来与自己套套近乎、联络感情的,就把李绂迎接到议事厅,两人没有谈到正事、只是聊天时还挺愉快,但是,当讲到黄振国时,田文镜十分坚决,不给李绂丝毫面子。
李绂这次是去就任直隶总督的,正是春风得意,本来自认为田文镜一定会给这个面子的,没想到田文镜铁板一块,对黄振国的事情一点不让步。
李绂竟然上纲上线,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正好戳中田文镜的心中隐痛。田文镜不是科举及第的,这是一块心病,平时很忌讳这件事,现在李绂指出痛点,所以,田文镜更加坚定,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黄振国。双方吵闹分手。
田文镜将这件事情密奏给雍正帝。
李绂入宫面见皇上,说田文镜冤枉黄振国等读书人。
不久,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结党营私、贪虐不法、打压读书人。与李绂所说不谋而合。
雍正帝觉得谢济世与李绂是结党营乱、干扰国政,于是倾向田文镜,下诏剥夺了谢济世的官职;处死了黄振国;严厉责备了李绂。
田文镜与李绂互参一案,以田文镜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田文镜在政治上又高高地向上迈了一个台阶。
总督鲁豫,田文镜平步青云登巅峰
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不足、百姓负担过重,田文镜上疏朝廷,请求在河南将丁银平均摊到土地面积上,豪绅大户与平民百姓一律平等,都缴纳赋税。单就这一项措施使国家收入快速增长。雍正帝非常高兴。
1727年,田文镜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田文镜本来属于汉军正蓝旗,清廷命令将其抬入正黄旗。
田文镜上疏说:“山东、河南两省交界的地方容易藏匿盗匪,由于是两省交界,盗匪容易钻空子,稽查盗贼十分困难。”雍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于1728年,特别给予褒奖。雍正帝专门任命他为河南山东总督,而且明文规定,这只是专为田文镜设立的,不是固定的官制。
一人身兼两个大省的总督,前无先例,后不定制。足见雍正帝多么器重田文镜。
田文镜担任山东总督后,上疏雍正帝说:“山东的仓库亏空严重,请求按照河南的办法征收赋税。”雍正帝均同意按照他的建议实施。
1729年,田文镜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雍正帝任命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
田文镜在67岁那一年,登上了政治仕途的最高顶峰。
鲁豫水灾,田文镜照旧征税遭皇斥
1730年,黄河大水泛滥,造成山东、河南灾害严重,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易子而食。
雍正帝下诏:免除这两个地方的钱粮捐税,让百姓能够活下去。
此时的田文镜可能真的是年老糊涂了。为了报答皇恩、也为了保持晚节,田文镜竟然瞒报灾情。他对皇上上奏说:河南、山东只有部分州县被水淹没,粮食收成有好有坏,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严重的灾害。当地士人、平民都踊跃缴纳赋税。虽然皇上特别开恩免除这两个地方的钱粮赋税,但是,我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标准收缴赋税。
田文镜身为两省总督,应该十分清楚当地百姓生活。竟然不顾百姓死活,而去强求自己的政治业绩,这时多么残酷啊!
朝廷主管大臣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雍正帝仍然命令田文镜仔细盘查清楚亏欠的税银,然后足额征收上缴。
灾害如此严重,田文镜居然要按照正常年景收缴赋税,老百姓性命都无法自保了,还用什么来承担赋税。这样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
雍正帝理解田文镜对自己的忠诚,虽然还是袒护田文镜,但也意识到田文镜真的年老糊涂了。
1731年,雍正帝下诏说:去年山东发生水患,河南也有数县被水患所害,朕料定田文镜自己能够料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另派官员进行赈济。最近听说祥符、封丘等州县民众竟然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田文镜年老多病,又被下属的官员蒙蔽,已经不能有效地治理安抚地方了。如果禁止他们卖儿女,是绝其生路啊。为民父母的官员忍心断绝他们的生路吗?”
雍正帝命令侍郎王国栋前去河南进行赈济。
田文镜看见这样的情景,知道皇帝既袒护自己、又放弃自己了,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请求休息治疗。
雍正帝命令他回京师治病。疾病治好之后,仍命他回任河南。
1732年冬天,田文镜再次因为生病而上疏,请求退养休息。这一次,雍正帝准许他正式退休、回家休息。
1733年,田文镜逝世,雍正帝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
雍正帝命令在河南省城为田文镜设立专祠。又因为河道总督王士俊上疏请求,将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田文镜因为前任巡抚瞒报山西灾情、自己如实汇报灾情,而受到雍正帝重用,从而平步青云;却因为自己年老糊涂、贪功图利,又瞒报灾情,被雍正帝安排回家养老休息,从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田文镜的经历验证了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都是雍正帝所为。让田文镜平步青云时大有作为;当田文镜年老糊涂时命其休息。这是真正英明的决策。
雍正帝根据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安排田文镜,让其人尽其才,真是难得的一代明君。
对于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你怎么看?欢迎交流。
祝你新年快乐!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田文镜在雍正朝时期得到的莫大殊荣,但却在乾隆朝初年遭到了极力的批判,从生前深得器重的“百官模范”,到死后被贴上沽名钓誉的“酷吏”标签,田文镜收获的评价反差不可不谓之巨大。而这其中起到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便是田文镜在数年内,两次面对“如实汇报”以及“欺君瞒报”时,做了两次截然不同的抉择。第一次的选择让他“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而第二次的选择却让他“低落神坛”,甚至还险些身败名裂,以至于在其去世多年之后,对其的批判与谩骂依旧不绝于耳。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原隶籍汉军正蓝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
这里特别说一下,监生即国子监监生员,明清时期的监生主要分为四种,举监、即举人做监生,贡监、即秀才做监生,荫监、即凭借家族功绩做了监生,例监、即靠着捐款捐物获得监生资格。田文镜属于其中的荫监,也就是靠着其祖上的功绩获得了入仕的资格。
也正是因为其监生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文镜在官场的晋升,使得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担任的官职并不高,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是从五品的地方知州以及吏部员外郎之职。
康熙朝晚年,田文镜被提拔为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官职再无提升,而这一年田文镜已经是六十一的高龄了,由此也可见,田文镜在康熙朝的升迁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是以“龟速”缓慢升迁。特别是相较于张英、张廷玉、陈廷敬、李光地、于成龙这些赫赫有名的汉臣,田文镜则更显得是默默无名,根本无法与之先提并论。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田文镜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官场春天”。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前往祭奠华山。
此时的山西及周边省份爆发了严重自然灾害,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据此上报雍正皇帝并请求朝廷救济,而此时的山西巡抚却对此隐瞒不报,致使山西全境饿殍遍野,饥民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正好路过山西的田文镜将此事如实汇报给了雍正,令雍正皇帝大惊,马上将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事务,负责山西的赈灾工作。田文镜的表现可以说是不负众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他就将灾情控制,在此期间,田文镜还积极彻查山西地方民生治理的问题,有效的处理了诸多弊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田文镜的成绩令雍正既惊讶,又惊喜,于是雍正带着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情,给予了田文镜极高的评价:
“如此能干之人,为何至今未闻一人赞许?”
随即,雍正将田文镜正式升任河南布政使,几个月后,又直接升其为河南巡抚。
短短一年的时间,田文镜就从一介默默无闻的闲职京官,一跃成为了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其升迁的速度可以用“惊人”一词来形容,而这一切,都起始于田文镜对于山西灾情的“如实汇报”。
田文镜揭露山西的瞒报灾情的弊案,除了让雍正发掘了田文镜这样一员干吏外,也让雍正意识到了朝廷在地方治理上的诸多弊病,于是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对于地方吏治的整饬以及地方治理政策的改革。
田文镜则是很好的帮助雍正完成了“新政”在河南的落地工作,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士绅一体当差,田文镜不惧权势,不畏阻力,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进一步赢了雍正对其的信任。
于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镜被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更是将田文镜全家从汉军正蓝旗直接抬入到了抬入汉军正黄旗,位列“上三旗”之中,这在当时无疑是给予田文镜以莫大的殊荣。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有为其专门设立了河南山东总督一职,并且将其确立为朝臣中的模范,田文镜一时间是风光无限。
然而,田文镜就是在雍正对其极为信任的情况下,在汇报灾情这件事情上,也犯下了“瞒报”的致命错误。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地区发生水灾。第二年、即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专门降旨田文镜河南汇报灾情,并询问他是否需要朝廷减免河南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
面对雍正的给予的“优惠政策”,田文镜竟然回复说:
“士民踊跃输将,所有特恩免之钱粮, 请仍照额完兑。”
按照他的意思是,河南人民完全没有受到灾患影响,不用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依旧足额缴纳钱粮赋税。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此时的河南已然是饥民如潮、民不聊生,惨状较之雍正初年的山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田文镜为何会“瞒报”灾情呢?
一方面,是属下官员的原因。
此时的田文镜已经年过古稀,体弱多病,已经再无力处理冗繁的行政事务。而他又是一贯的用人不当、之下不严,以至于下级的官员们逐级瞒报,起初就连他也是蒙在鼓里。也正是因为如此,田文镜也才没有及时有效的组织赈灾,最终酿成了河南地区的人间惨剧。
另一方面,是田文镜自己的原因。
田文镜太想要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名声了,于是选择了“欺君瞒报”,而代价确实河南一省的民生。
而更加荒唐的是,田文镜为了不让卖儿卖女的情况出现在他的治下,竟然下令灾区严禁此行为,以至于不少饥民丧失了最后的求生希望,并且原本有机会获得好人家抚养机会的这些灾民子女,现在也只能活活饿死。这也使得一时间河南地区是民怨沸腾。
而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田文镜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的“污点”。
“欺君瞒报”,救灾不力,致使民不聊生,如果换做了其他任何一位官员,早就被罢官问罪甚至被直接处死了。可是偏偏雍正皇帝非但没有处罚田文镜,反而将其继续留用了他,甚至在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去世的时候,不仅为其在河南设立专祠,更是在自己的泰陵地区,专门拨出一块土地用以安葬田文镜,给予了其莫大的殊荣。
而这件事情并不是雍正第一次对田文镜“法外开恩”,在“李绂参劾田文镜事件”中,更能体现出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偏袒。
雍正三年(1725年),李绂从广西巡抚升任直隶总督,途径河南的时候发现监生出身的田文镜以极为苛刻的方式对待读书人,包括用重典强制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对举人、进士这样科举出身的官员更是横加指责,稍有不从便上疏弹劾。而其亲信官员往往又非科举出身,行事鲁莽,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也非常恶劣,对此田文镜非但不加以劝阻,反而予以了纵容。
于是,田文镜的行为引得了作为当世之大儒的李绂的极大不满。
“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
至此,李绂开始上疏弹劾田文镜,而田文镜也反上疏参劾李绂,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激化。
由于田文镜和李绂都是雍正非常宠信的官员,雍正当然希望他们二人能够息事宁人,于是准备各打五十大板收场,不料双方都不退让,继续相互弹劾。
然而这个时候,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弹劾田文镜,并列举其十大罪状,这反而让雍正产生了警觉,认为其等是在“缘结朋党”,无疑触动了雍正的敏感神经。
于是雍正下旨,将李绂、谢济世等人罢官,对于田文镜,雍正除了教育他要看管好属下之外,再无其他处罚,甚至还对田文镜进行了安抚: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
毫无疑问,田文镜成为了这场争斗的赢家。
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包庇与爱护,实际上也是有着他的原因的。
首先,就是田文镜监生的出身。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三位封疆大吏的典范,实际上代表了三种入仕途径。田文镜是监生入仕的代表,李卫是捐官入仕的代表,而鄂尔泰则是科举入仕的代表。雍正树立这三人作为榜样,意在告诉天下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入朝为官,只要政绩突出,就会被加以重用。
所以,如果雍正在这个时候否定了田文镜,实际上就是在否定监生出身的官员,必然会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田文镜很好的推行了雍正皇帝的“新政”,成效显著。
不得不说的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这个时候大清王朝,内部是国库空虚、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弊病丛生,外部又是强敌环伺,北方的沙俄、西北的准噶尔以及西南的各种少数民族,又时刻威胁着王朝的安危。
面对如此危局,做一位“好好先生”,非但不能挽救时局,甚至会让所有的问题愈演愈烈,之后的嘉庆皇帝不就是因为如此让大清王朝灭亡结局变得不可逆转。所以雍正能做的就是用铁腕手段快速的将弊病根除,才能确保王朝的稳固。
而田文镜则是雍正这一想法的重要实践者,包括李卫、鄂尔泰甚至是怡亲王胤祥,在处理事务上,都有非常强硬果断和决绝无情的时候。
只不过田文镜过于尖酸刻薄,再加上他的“沽名钓誉”,使得在推行雍正政策的时候,只讲求效果,而对于施政过程中各方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河南官场以及百姓的怨声载道。
而雍正已然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其他也就不会在过度追究,这也才有了田文镜愈发的有恃无恐。
再次,就是田文镜是雍正的“自己人”。
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的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因而除了怡亲王胤祥、年羹尧等人外,再无其他支持者,反观自己的反对者阵营却是力量庞大。所以登基后的雍正迫切的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子队伍,这才有了他破格提拔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张廷玉等官员,以及重用宗室中的胤禄、胤礼等人。
而这些人都是雍正培育出的“自己人”,深得雍正的器重,他们的成绩也让雍正感到欣慰和满意,再加上雍正“知恩图报、施恩望报”的性格,也必然会对于这些人有所恩赏的同时,给予充分的保护 。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可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得到了雍正的绝对信任和器重,甚至雍正还写下了这样的朱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特殊感情。
然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去世,乾隆皇帝的登基,田文镜也迎来截然不同的待遇。
继位之后的乾隆皇帝首先拿田文镜之下不严开刀。
尚书史贻弹劾前河东总督、田文镜下属王士俊因垦荒劝捐、虚报田亩数,乾隆帝借此开始批驳田文镜: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可以说乾隆皇帝此言一出,算是当众表明他对于田文镜的态度,之后他又为李绂平反并将其重新启用,更是将此表露无疑。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祭扫泰陵的过程中,阴错阳差的荡平了了田文静的陵寝,这件事情彻底表明了他对于田文镜厌恶之情,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批判、弹劾与清算的声音,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
终于在在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
“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虽然乾隆皇帝以“不能翻出前案”为由,进行了驳回,没有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是对于田文镜他也留下了他的评价: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他与田文镜并无太多交集,因而不存在有感情因素的成分。况且饱读诗书的乾隆本就非常看不上监生出身的田文镜,再加上田文镜一贯的压迫读书人的行为以及“酷吏”的形象,也与乾隆皇帝所崇尚的康熙那一套“仁政”理念背道而驰,因而田文镜受到乾隆皇帝的厌恶便成为了必然。
除此之外,此时的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反对声音太过于激烈,加之晚年的田文镜确实在河南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让乾隆不得不考虑官场与民间舆论的反应,也让他必须对田文镜有所批判。
就这样,田文镜从雍正朝时期的“平步青云”,在乾隆朝时期彻底的“跌落神坛”,而这无疑再一次印证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
61岁现在是一个人退休的年龄。但是,清朝的田文镜,却从这时候才开始发迹,平步青云。
田文镜的平步青云,正应了两句老话,一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二是“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田文镜剧照)清朝的江山传到雍正手里的时候,表面上虽然仍是一片繁荣,其实早已积重难返,千疮百孔。面对康熙帝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朋党争斗、贫富悬殊等,雍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朝政面貌焕然一新。不但将康熙后期的国库存银从800万两增加到了6000万两,使得国库充盈,财政殷实。还通过铁腕治吏,推行“彻查亏空”“养廉银”等措施,达到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局面。虽然这句话多少有些夸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雍正帝对当时官吏的整治效果。
而田文镜恰好迎合了雍正的改革需要和用人标准。
田文镜出生于1662年,22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任职县丞,在此职位上一干就是22年。直到44岁时,才升任为直隶易州知州,45岁时好歹混了个吏部员外郎,此时的田文镜已进入不惑之年。
雍正即位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不过,他的机会也来了。
1723年,田文镜奉旨祭告华山。
当时正值山西境内发生天灾,雍正下旨询问灾情,时任山西巡抚的德音,却复旨说,山西没有出现灾害。田文镜在回宫后,将山西的灾害情况直言陈述,毫无保留,并历数当地官员玩忽职守,瞒灾不报,不察民情的过失。雍正正值用人之际,特别欣赏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的性格。于是下旨,着其前往山西负责赈灾工作,任职山西布政使。
(雍正继位)由于田文镜长期任职地方,积累了丰富的为官之道和治理才能。他到任山西后,雷厉风行地落地实施雍正的改革措施,短时间内,就厘清了山西多年来积压的公务,让山西的吏治风清气正。
其后,田文镜转任河南,升迁为河南巡抚。到任之初,就铁腕清查河南各州县亏空赋税事务。田文镜对待各级官员,秉持“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的原则。由于他铁面无私,又得到雍正的大力支持,“清理积牍,剔除宿弊”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整个河南的经济迅速恢复生机,“吏治为之一新”。
此时的田文镜,就像雍正手里无往不胜的利剑。剑锋所指之处,官场震动,贪官战栗。在雍正的授意下,田文镜大力推行了“耗羡归公”“养廉银”“ 摊丁入地”等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雍正朝也因此呈现繁荣和中兴的气象。
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也触及到了一部分官员的既得利益。对田文镜的弹劾也从未间断过。
雍正四年,发生了李绂密参田文镜案。案中说田文镜肆意践踏黄振国、汪諴等文人尊严,包庇纵容知县张球;紧接着雍正又接到了御史谢济世的奏章,弹劾田文镜借彻查亏空之机,结党营私,拉拢朝廷大员,中饱私囊。
经雍正调查,所有指控属子虚乌有,黄振国等人因不满田文镜过于苛刻的作风,于是联合数人上奏弹劾田文镜。雍正一怒之下,不但斩杀了黄振国,还公开褒扬田文镜“忠诚体国、公正廉明”,称其为“模范疆吏”。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雍正不再庇护他。
(朝中议事,图取其意)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灾,雍正察悉后,准备减免灾区百姓的税负。田文镜却上奏说,灾情远没有要到免税的地步,朝廷完全可以正常征收,结果搞得百姓饿殍千里,卖儿卖女,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残象。
1731年,雍正获知真相后,对田文镜大为失望,念其有功于朝廷,未加处罚,但渐渐疏离了他。
田文镜也自知理亏,加上确实年事已高,主动上奏雍正,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准其所奏。
纵观田文镜为官后期,之所以不再受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只知道一味地迎合雍正,不顾官员的感受和百姓的疾苦。
二是他对雍正的改革措施不能变通处理,蛮干硬上,得罪众多官员,引起公愤。
三是田文镜虽是清官的楷模,但也是酷吏的代表,对各级官员要求甚严,如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动辄罚俸、打骂、撤职,其治下官员怨声载道,战战兢兢。
也许,正是因为田文镜在61岁的时候,才获得重视,所以他总想干好,干出成绩,最终才欲速则不达吧。
幸运的是,田文镜有雍正的庇护,能得善终,1733年病逝。雍正赐其葬于泰陵附近,将其牌位入祀河南贤良祠。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