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

2020-10-03 11:02阅读(65)

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尽管曹爽兄弟与天子一起外出,但司马懿毕竟只有三千死士,他们在洛阳城内的力量依然远远不及曹爽。司马懿最

1

尽管曹爽兄弟与天子一起外出,但司马懿毕竟只有三千死士,他们在洛阳城内的力量依然远远不及曹爽。

司马懿最终能成功政变,在于他精准的手法!

群龙无首的禁军

自从曹爽掌权后,以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禁军!

这三兄弟,哪怕一个人在洛阳,都能轻松摆平司马懿那丁点人马的。

可惜,曹爽十分关心兄弟的身心健康,也一并带着出去休闲了。

桓范曾经劝阻道:你们兄弟都出去了,禁军无人统领,一旦有人封锁城门,你们回得来马?

曹爽不听。不过,桓范道出了这个致命伤:禁军无人统领。

既然无人统领,那么,曹爽兵虽多,就只能“各扫门前雪”了!

这,就是司马懿一直苦苦等待的机会!

洛阳的穴位

双方实力实在太悬殊了!要想控制局势,司马懿必须“点穴”!

司马懿找到了两个穴位。

第一个穴位:武库。

一旦控制武库,曹爽未执勤的禁军,就得不到武器,他们干预政变的能力将大大减弱!

司马懿点住这个穴位,就点住了大多数曹爽军的定身穴:动弹不得。

第二个穴位:司马门。

司马懿控制了司马门,就能短暂地控制宫城。而只要短暂地控制司马门,他们就能找到他们最有实力的盟友:郭太后!虽然郭太后被曹爽压制,已经迁到永宁宫,但毕竟是太后。在天子不在的情况下,她的话,具有最高效力!

这就够了!有了太后的话,司马懿就可以迅速控制禁军!

曹爽府的应对说明:司马懿或已提前安插内应

想法是好的,要执行到位,还需要极强的微操!

政变一开始,司马懿就遇到了危险。

去武库,必须经过曹爽府邸!

几千人浩浩荡荡路过,曹爽府的人当然知道,他们不是去买菜的!于是,“人逼车住”,曹爽府的人堵住了司马懿。曹爽的妻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召集府中守卫,“主公不在家,出现了兵变,怎么办?”

曹爽的守督答:“夫人不要担忧”,走上门楼,张弓搭箭,瞄准司马懿!

孙谦拉住了守督:“天下事,未可知也”!

就在曹爽军犹豫的当口,司马懿迅速摆脱纠缠,进入了武库!

曹爽府邸中的情况,很说明问题:

1、曹爽夫人在内,曹爽府邸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司马懿政变,但因曹爽等不在,曹爽那庞大的禁军力量,只有府邸之兵可以仰仗;

2、曹爽帐下督从容应对,可见,即使是府邸卫士,也有一战之力,对司马懿的行动,甚至个人安全构成了威胁;

3、孙谦居然在这个当口说“天下事未可知也”,这是对曹爽的公然背叛!如果不是他在曹爽府中已有一定实力和相应准备,他怎么敢说出这样的话呢?

显然,面对司马懿隐秘、突然的行动,曹爽集团群龙无首,不知所措!而司马懿,很可能已经提前把“统战工作”做到了曹爽府邸!

司马门

连曹爽府邸中人对于“坚决抵抗”都如此犹豫,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门,控制宫城内外联系,有众多兵力,司马懿要想控制,也不容易。

司马懿令长子司马师与弟弟司马孚前往夺门。

微妙处:1、司马懿与曹爽一样,被先帝赋予“都督中外军事”之权。尽管实权被剥夺,但名义上他依然有这个权限。当他突然来夺时,群龙无首的守门将士对于抵抗与否,是不可能不犹豫的;

2、司马师是中护军,主管武官选举。曹羲不在,这些部队的行动,主要取决各武官了!司马师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3、蒋济,曾经在禁军中十余年,做过中护军、领军将军等职,此时虽已迁太尉闲职,但他在禁军中的影响力是可以想见的。

群龙无首之时,“天下事未可知”之时,影响力,这个微妙的东西往往能起到主导作用!

司马师镇静内外,置阵深整,顺利地夺取了司马门的控制权。

获取郭太后的支持

掌握了司马门和武库,司马懿获得了短暂的“控制窗口”。

如果这个窗口不把握好,依然可能被外面的曹爽军碾成粉磨!

司马懿,找到了郭太后。

郭太后,此时,也遭到了曹爽的压制,被迁徙到了永宁宫,对曹爽十分不满!

天子若在,太后就是个深居幽宫的“过气者”,天子不在,太后就是最高权威!

司马懿获得郭太后支持后,尚书令司马孚、太尉蒋济,以其名义发布命令,控制局势!

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占据曹羲营。

形势逆转!

曹爽之降

如果只看表面,此时的曹爽,依然是比司马懿强的。

曹爽手里的天子,毕竟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比太后靠谱!

关中军区的夏侯玄,是自己人;镇南将军毋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也都是拥曹派。

曹爽自己不降,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可是,司马懿看穿了曹爽:外强中干,性格懦弱。在许诺只夺兵权,保其富贵后,曹爽投降了。

当初,曹睿也是看出曹爽懦弱,犹豫再三,可惜曹爽依然被孙资、刘放说服,选出曹爽来为曹家代表人。

一念之差,魏国权柄尽归司马家了!

精准

司马懿之所以能以微弱力量,一句翻盘,在于他致命的精准。

洛阳城虽大,但紧要处就只有武库和司马门。

司马懿精准地选择了目标,集中力量夺取两处紧要,获取政变的合法性。

随后,面对与曹爽的对峙,又精准地把目标选在了曹爽本人身上,利用曹爽性格的懦弱,彻底解决战斗!

高手,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关键点。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一击必杀!

2

对于司马懿成功发起高平陵政变,我觉得其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司马懿善于谋略攻心。在政变之前,他假装称病使曹爽放松了警惕。在政变过程中也不断攻心,拉拢战队。其二是,司马懿在政变之前做的缜密部署,这里就有司马师培养的三千死士。其三,就是曹爽用人失察,同时缺乏果断,让司马懿得以政变成功。接下来,我将具体阐释一下这三个方面:

司马懿称病迷惑曹爽,攻心为上

在正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47年,曹爽开始专政,这个时候司马懿就以患病为由,不参与朝政了。曹爽对司马懿的称病心存怀疑,于是派河南尹李胜以辞行为由,去司马府一探虚实。司马懿看出来李胜的来意,于是在他面前上演了一处好戏:喝粥的时候,哩哩啦啦,表现出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还故意弄错荆州和并州,他语义错乱,指南为北的样子,让李胜对司马懿患病深信不疑,于是回去像曹爽汇报了司马懿重病的情况。这下曹爽也就彻底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这样司马懿才可以暗中为自己的政变计划做部署。就在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城拜渴高平陵,也就是明帝曹睿墓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谁也没想到,之前那个瘫在床上半身不遂、语义模糊的司马懿居然是装病的。

而就在发起政变的同时,司马懿还继续攻心。他派去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放弃兵权。司马懿深知曹爽的性格,知道他其实贪生怕死,但是又贪图富贵享乐。于是在派人带去的信中告诉曹爽,自己并不想上海曹爽兄弟,言辞非常的亲切。这样的攻心计直中曹爽的软肋。

司马懿周密筹划,给予致命一击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不可忽视他的三千死士。我们都知道,在司马懿佯装称病之前,一直带兵打仗,培植了不少忠心于他的人。在司马懿称病的过程中,他的长子司马师就在秘密地培养和锻炼这三千死士。在平时的训练中,这三千人化整为零,但在关键时刻又可以拧成一股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军师联盟》在第二部的最后,就有司马懿带领三千死士勇闯武库的镜头。在他们发动政变之前,司马懿身着红色寿衣,在这一群人中,没有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全部忠心于司马懿的调遣,甘心为其献身。此外,为了确保政变的顺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郭太后。在政变发动时,太后下诏废黜曹氏兄弟对司马懿的政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曹爽性格软肋,无勇无谋

其实,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也没有万全的把握。虽然有三千死士,但是毕竟人数非常悬殊。另外,虽然有郭太后的诏书,但是早在曹丕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太后不得干政的制度,至于太后的诏书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也是个未知数。虽然司马懿周密筹划,但是不得不说,曹爽是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正是他的性格软肋、无勇无谋顺利地成全了司马懿。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许多曹爽身边的亲信都不敢贸然行动,还有的人已经被司马懿吓到方寸大乱。但是唯有一个人却非常冷静地应对司马懿的政变。他就是大司农桓范,他赶紧出城,快马加鞭地赶去给曹爽报信。见到曹爽后,桓范劝他赶紧护送这皇帝去许昌,同时以皇帝的名义讨伐逆贼司马懿。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决策,但是曹爽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行动。而在曹爽犹豫的同时,司马懿的攻心计却来了。这成为了击溃曹爽的重要一击,于是任凭桓范怎么劝谏,最终曹爽还是选择了放弃兵权,向司马懿投降。这也使得司马懿最终得以政变成功。

3

司马懿凭借3000死士,趁着曹爽和皇帝去祭墓的时候,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这次政变,也最终以曹爽等人被诛、司马懿顺利掌权而告终。那么,一直“卧病在床”的司马懿,为什么最终能够成功?

司马懿的的老谋深算

司马懿是和诸葛亮、曹操父子都交过手的高手,其谋略甩曹爽这些人十八条大街。曹操曾对儿子曹丕说:“司马仲达非人臣也!”可惜曹丕这句话没听进去,后面司马懿一直得以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出现。而且,在被曹爽剥夺了大权之后,司马懿更是装起了病。在曹爽派人探望他的时候,司马懿的口水都流到了胸口上,一副马上就要死的模样。就这样,天真的曹爽就被骗过,从此失去了对司马懿的戒心。

而司马懿却暗地里豢养死士三千,秘密谋划夺权。再者,以前司马懿带兵出征的时候,也有机会染指军权,和其他将领结下了香火情。等到魏帝曹芳和曹爽兄弟都去了高平陵后,司马懿迅速出动,控制了皇宫和武库这些关键位置。此外,司马懿把以前被废的郭太后抬了出来,那么司马懿有了太后这个招牌,便立马变得名正言顺起来。于是,司马懿轻松地便控制了洛阳。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也许这个情景在司马懿心中预演了无数次。剩下的,就看曹爽怎么应对了。

曹爽无能

对于曹爽,只能说是一个大草包了。他无勇无谋而身居高位,轻松被司马懿骗过,从此就失去了警惕之心。当陪同皇帝一起去祭墓的时候,曹爽带着自己的兄弟全部出城,并没有留下一个兄弟看守大本营,这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再者,等到司马懿控制了洛阳之后,曹爽并非毫无一战之力。这时就有大臣建议,曹爽带着皇帝奔赴许昌,号召各地勤王。如果曹爽能听从这个建议的话,那么事情的结局还未可预料。

但最终的结果,曹爽兄弟担心城中的家人,对于这个正确的建议却是犹豫不决。司马懿稍后派出了,和曹爽一直关系很好的尹大目去见曹爽,指洛水为誓,保证曹真只是罢官,但会富贵一生。天真的曹爽相信了这样的鬼话,竟然束手就擒,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而最终的结果,曹爽及依附于他的大臣被诛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爽的政治斗争经验简直是弱爆了。曹爽就像是西周的周公那样重要,但却没有周公的才能,也注定曹魏的政权要落入司马氏了。

曹魏的政权不稳定

虽然曹丕通过“禅让”的方式登上了帝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也给后面的司马氏做了榜样,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罢了。如果曹魏政权能稳定过渡的话,那么司马懿未必有机会。只是除了曹爽太过草包之外,曹丕、曹叡这些皇帝虽然是雄才大略,但寿命却都不长,两人都是英年早逝。这就使得曹魏的政权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主少国疑,再加上辅政大臣不给力,皇权便被司马懿顺利攫取。

综上所述,除了司马懿老谋深算,抢点极准之外,对手太过草包以及曹魏政权并不稳固,是司马懿能以3000兵马顺利政变的深层次原因。当然,这与司马氏本身就是世家大族有关系,许多官员在这次事变中保持了中立。皇权孤立无援,那么就会很容易丢失了。世家攫取了皇权,也为后面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后来的门阀政治了。

4

司马懿,西晋政权的奠基者,有着“冢虎”之称。自曹叡薨后,司马懿和曹爽便成为了托孤大臣,辅佐魏帝曹芳。但是曹爽志大才疏,且专权乱政,一度逼迫司马懿。在嘉平元年,司马懿成功发起高平陵政变,斩杀了曹爽一派的亲系,掌握了曹魏的社稷。那么,以当时区区三千人马,司马懿是怎么能成功的呢?理由如下。

其一,三千人马皆为司马氏家族的私兵,可为死士。

司马懿,是一个善于隐忍,谋而后动的人。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就一度默默无闻,从来不会特意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在这一点上,司马懿和贾诩有着相似之处。

但是,司马懿有一个聪明之处,就是他从来不会刻意的表现,但是,一到真正关键的时刻,或者是所在的阵营处在胜利状态时,司马懿都会有意无意的参与其中。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他人不经意的时候,不断的捞取功绩,积累自己的名声。

到了齐王曹芳继承皇位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但是,曹爽自认为自己是曹氏宗亲,骄傲自满,专权乱政,任用私人,并且很看不惯司马懿,时时想夺掉司马懿手中的权力。被一步步紧逼的司马懿,无奈发起了政变。

而在当时参与的三千人马中,多为司马氏家族豢养的死士。他们在平时的时候都是散养在各个阶层,各个地区,只有到司马氏有令的时候,才会聚集到一起。

因为是死士,所以他们只会听司马氏族长的命令,只要命令一下,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前进。所以,在政变这种关键时刻,司马懿运用死士,根本不会怕他们会反叛。

其二,司马懿的精确谋算。

高平陵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司马懿能够精确的谋算,精准的掌握郭皇后和曹爽等人的心思,然后谋而后动。

在政变之初,司马懿便一直装病,凭借他过人的演技,成功的骗过了曹爽等人。而后,等到曹爽和曹芳等人去洛阳祭拜魏明帝的时候,司马懿才趁着朝中无人而发动政变。政变一发动,司马懿便马上派人控制了京城,使得消息不能传递出去。

然后,司马懿利用曹爽让曹芳把郭皇后打入冷宫这一行为,挑起了郭皇后愤恨的心理,直接挑唆郭皇后下旨废掉曹爽。并在两军对阵的时候,陈述了曹爽一系列的罪行,当场质问。最后,更是趁着曹爽慌乱之际,直接骗过了曹爽,让其乖乖投降。

正是司马懿一系列的谋算,才使得高平陵之变能够按照司马懿的设定一步步的完成。

其三,曹爽的志大才疏。

曹爽虽然是曹氏当时的领军人物,但是他志大才疏。作为托孤大臣,而且是曹氏宗亲的他,自从上位后,便一直任用私人,打压和罢黜众多正直且忠于曹魏的大臣。

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曹爽还利用他的官职,派人去抢占良田。同时,他还大胆的以臣子的身份,抢走了魏明帝曹叡的妻妾,真正的专权乱政。在军事上,他不顾他人的劝说,直接带兵去攻打蜀汉,最后却铩羽而归,把曹氏的威望都丢的一干二净。

在对待司马懿的事情上,曹爽没有完整的计划,只会一昧的任用自己的职位去打压,不能够直接打三寸,使得司马懿屡屡得以喘息的机会。而在司马懿叛变之时,更是没有听从自己谋士的计划,利用曹芳的身份去请勤王,而是一意孤行的派人去打探司马懿,慌乱之中向司马懿低了头,最后被杀。

总而言之,司马懿能够凭借三千人马成功的发动高平陵之变,一方面是司马懿有着精确而完整的计划;二是曹氏的忠臣贤才在一段时间内被曹爽给打压和罢黜了,没有权力的他们根本不可能防御的了司马懿;三是政变发生的很突然,根本不给曹氏反应的机会;四来就是曹爽的不断助攻。

5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靠三千人马就政变成功,除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之外,还跟曹魏当时的政治格局有着很大关系。

一、高平陵之变是士族阶层与曹氏的对决

高平陵之变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大臣阶层,跟曹爽为代表的曹氏宗亲的对决,这与曹魏政权的政治格局有着很大关联。从曹丕开始,曹魏便限制曹氏宗亲的力量,到明帝曹叡托孤时,依旧能看出曹魏对于曹氏宗亲的戒备。

曹叡临终前,让曹叡和司马懿做辅政大臣,是为了平衡曹氏宗亲与士族大臣的关系。曹叡的本意依旧与曹丕限制宗亲的作为如出一辙,一方面他想要依靠曹氏宗亲保持皇统稳固,另一方面也是跟曹丕一样警惕地方割据。因此让三朝大臣司马懿跟曹爽一起辅政,就是限制曹氏宗亲的势力。

不过,曹爽并未遂了曹叡的愿,在曹叡死后,曹爽以宗亲的便利,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实际上是没有实权的职位。曹爽为的就是得到司马懿手中的军权,曹魏发展到明帝曹叡时,军权已经随着一众曹氏宗亲夏侯尚、曹休、曹真等人的离世,转移到了外姓之人司马懿和满宠等人手中。直到曹叡托孤时,被紧急召回朝中的司马懿,已经历经大将军、太尉等军事要职。

并且,随着曹丕对外戚和宗亲的限制,并且使用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改革官制,设立中书省,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等,让士族阶层进入官场。直到明帝曹叡时期,继续对曹氏宗亲进行限制,曹魏朝中也充斥士族大臣,与曹氏宗亲相处对峙状态。

而随着曹爽排挤司马懿成功,得以独揽大权之后,任用曹氏子弟和何晏等亲近人,排挤蒋济、高柔等老臣,在军事上也让夏侯玄等人代替司马懿执掌军权。曹爽众多肆意妄为,让一众士族大臣非常不满,这破坏了从九品中正制建立以来,曹氏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关系,再次让曹氏宗亲压制了其他士族阶层。

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紧靠三千人迅速掌控都城,更是没有得到曹爽势力之外的大臣的反对。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是代表曹氏宗亲之外的士族大臣,对曹爽为代表的曹氏专权的反击。

二、曹爽的专权乱政,让司马懿获得了大部分士族大臣的支持

曹爽的专权乱政,任人唯亲,肆意妄为,让朝中士族大臣很是不满。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朝中大臣的反应,可以看出当时曹爽的人心向背。

蒋济在曹芳继位后,代替司马懿为太尉,位列三公。等到曹爽专政时,曾经上书曹爽不要轻易改变法度、任人唯亲,不过并没有得到曹爽的理会,便韬光养晦。等到司马懿发动政变,蒋济亲自写信给曹爽,让曹爽投降。

高柔在曹芳继位后,先任司空,又迁任司徒,同样位列三公,不过高柔也是支持司马懿的一方。高平陵之变时,高柔上书罢免曹爽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让高柔行大将军事,并占领了曹爽的军营。

当时三公中最后一位是司空王凌,不过这位司空受到曹爽和司马懿两方的拉拢,在高平陵之变中,并没有投向曹爽,只是在司马懿掌权后,想要另立新君曹彪,最后失败自尽。总体来看,这位朝中士族重臣,也是默许司马懿推翻曹爽。

士族大臣站在司马懿一方的人,还有曹魏老陈陈群之子陈泰,也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在曹爽营中劝曹爽投降。

由此可见,当时曹魏重臣大部分都站在司马懿一方,司马懿虽然在掌权之后也如曹爽那般专权乱政,可在高平陵之变前,的确获得了大部分士族大臣的支持,也是司马懿敢于靠着三千人马,就敢发动政变的重要原因。

三、曹氏宗亲没有可以依靠的后备力量

再一方面,司马懿之所以能够靠三千人马就能政变成功,与曹氏宗亲没有有效的后辈力量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曹丕建立曹魏后,和之后的曹叡都极力限制曹氏宗亲的势力,但依旧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曹氏宗亲,不过随着曹操、曹丕死后,原本被曹氏依仗的曹氏宗亲势力,夏侯尚、曹休、曹真等人也相继死去,让曹魏君主不得不任用曹氏血亲之外的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士族大臣。

不过,毕竟是血缘宗亲,曹魏皇室对于曹氏宗亲依旧也多有依仗,曹叡在病重时,原本打算任用曹氏宗亲辅政,却不得成行。

汉晋春秋曰: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放曰:“陛下忘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帝得放言,大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

当时曹叡想要任用曹宇、夏侯献等五人辅政,被刘放和孙姿反对,据理力争之下,让曹叡改变了全部让曹氏宗亲辅政的诏令,最后得以形成了由曹氏宗亲曹爽和外姓大臣司马懿辅政的诏令。

从中不难看出的东西有两方面,一方面曹叡身为曹氏皇族,虽然警惕宗亲乱权,但是依旧偏向血亲;另一方面,以刘放和孙姿为代表的曹魏士族大臣,已经能够形成对峙曹氏宗亲甚至是皇族的力量。

但就后一点看,之所以能够形成大臣集团对峙曹氏皇族的局面,与当初曹丕建立曹魏,设立中书省,任用士族子弟出任,并且限制曹氏宗亲参与诏令有着很大关系。大臣集团为了避免曹魏政权,全部归于曹氏宗亲,据理力争,让三世老臣司马懿,和曹氏宗亲共同辅政,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另一个角度去看,之所以司马懿能够靠着三千人就得以政变成功,与大臣集团的强势,和对曹氏宗亲压制状态是分不开的。

在这种状况下,曹氏宗亲虽然得以被皇室重任,但却依旧收到朝中外姓士族大臣的限制,在以司马懿为“领头羊”的士族大臣,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得到大臣集团支持的司马懿,才得以轻松的掌控曹魏局势。

而如夏侯玄等在外掌兵的曹氏宗亲,因为大局、不能真正掌兵等原因,放弃了对于成功掌权的司马懿的反抗,也就让曹魏皇室再无后备力量,才反抗司马懿的专权。


结语

以上可知,曹氏宗亲的势力被限制,外姓士族大臣势力得以发展,让曹氏宗亲无法形成有效的勤王势力。而曹爽的专权,激起了众多外姓士族大臣的反抗,让司马懿得到了众多支持力量,才让司马懿靠着三千人马,就成功发动了政变,自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政权归于司马氏之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6

这“三千人马”只是司马懿的刀,真正的“人马”,其实早被司马懿给暗中收服了。


司马懿三国时期,真正的大阴谋家,曹操在世的时候,他一直伪装,所以在未受阿瞒的重视,后来,因为站在曹丕这边,开始慢慢显露头角,与诸葛丞相斗智斗勇,也算尽忠职守。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用心,无非是刷经验值,赢得曹丕的信任。

虽然曹丕心胸狭窄,杀兄弟毫不留情,能力文采也有,但看人的眼光,还是比不上老子曹操,临死时,居然让司马懿继续辅助曹睿。


曹睿能力不输曹丕,但因为命太短(马伯庸考证,可能是袁绍的孙子,虽夺取大位,但毕竟是窃取,惶惶不得终日早衰)。

还没等魏明帝,看清司马懿的真面目,他就早早去会曹操了!


这时,司马懿已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不必说,更是被授予顾命大臣和曹爽一起辅助曹芳,曹爽能力有限,尤其和司马懿对比,更显平庸。朝中大臣闭着眼,都会站在司马懿这边。


这时司马懿身边就云集着蒋济、高柔、王观、孙礼,这四人可是大魏的旧臣,朝中声望很高,另外年轻一代,能力名声极高的石苞、何曾、荀颛都司马懿的死党。

而曹爽这边仅有何宴、邓飏等人,势单力薄。


难怪,成语有“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代曹,其实早已写好的剧本!

7

司马懿政变,虽然只有三千死士,但曹爽三兄弟都不在京城,没有人统领,自然就处于混乱之中。

此外,整个世家阶层与官僚集团都对曹爽专权不满,司马懿出面挑头处置曹爽,这些人都是赞同的。

司马懿本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庞大的人脉关系,又欺骗曹魏老臣,这些人对曹爽也很不满意,也就默认了。

8

司马懿政变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遇到了猪一样对手——大草包曹爽!

这里并不是为曹魏政权惋惜,锦绣江山也不是专属于某个姓氏的,有能力、有手段的人能够成为江山主人,成为九五之尊,当年曹氏可以从刘氏手里抢来江山,司马氏同样可以从曹氏手中把江山抢走。这是一个原因。

其次,他拥有士族,边防将领的支持。已经得到了朝中很多人的实际控制权。

最后,司马懿长期带兵南征北战,军中威望高。而曹操以后历代曹魏皇帝不信任宗亲,曹家夏侯家将军更多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要是司马懿作乱那会曹家宗亲还有曹操时期那么多带兵的,还会丢权?

综上所述 ,司马懿获得了成功



9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人马,为何能够成功?曹魏的旧臣为不帮忙抵抗?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名门世家司马家族。他少有大才,年仅二十岁便受到了曹操的征召,一生追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任主公,是曹魏的四朝旧臣,曾两度被选为托孤旧臣。然而他终究是负了魏室的信任——公元249年,他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不久之后便被诛杀了另一个辅政大臣曹爽,并架空了魏室,为司马家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说到此处我们不禁感到一个疑问,那就是司马懿为何只用了三千死侍就能夺取曹操三代人统治的曹魏,高平陵政变时魏室的旧臣都在做什么?他们为何不念旧情帮助曹氏?

说到此处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并不是谁都像司马懿那样长寿,生生熬死了那么多人才。在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旧臣大多都已经过世了?其实不全是,曹魏的四朝旧臣,除了司马懿,还有蒋济、王观、高柔等。不过他们不但不帮曹爽,反而帮助司马懿。比如司徒高柔,被司马懿任命为大将军,接管占领曹爽的军队;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将曹羲统领的禁军接管起来。按理说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魏已经建国近三十年,应该积累了一大批忠臣才对,可是事发之时,曹爽却几乎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连蒋济都充当司马懿的说客让他放下武器投降。这也是司马懿能用三千兵马政变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以下原因。



一、曹爽多行不义,引起朝臣不满

曹爽被选为托孤大臣之初,一开始也是很尊重司马懿的,有什么事都会问一下司马懿。但经过权力的侵蚀,慢慢开始膨胀起来。彼时他先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让其担任闲职,之后便开始把持朝政,祸乱朝纲。据记载,得以独揽大权的曹爽,平常的生活非常的奢靡,这样的人,虽然是曹氏宗室,但对于忠于曹魏的旧臣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在加上在战事上,曹爽为了积累战功、获得声誉,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率领十万大军伐吴,结果被蜀将王平用三万余人击败。这事更加引起曹魏忠臣的不满,已有铲除他的心。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真正忠于曹魏政权的人,都不会站在他那边。



二、曹爽任人唯亲,阻人升官之路

大多人都是有私心的,尤其是掌权者都喜欢任用自己信任的人在重要岗位上。如果曹爽平时能与那些元老忠臣搞好关系,那么就算他祸乱朝纲,也是会有人站在他哪一方的,毕竟他姓曹。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自己手握大权时大肆提拔自己的党羽,将原来的蒋济等元老重臣全部调到闲职中。经过此事之后,哪怕这些元老重臣才忠于曹魏,也会对曹爽心生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会想着曹爽快点倒台好自己从新归来,又如何会去帮助曹爽呢?



三、司马懿会伪装隐忍,麻痹众人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哪怕那些元老重臣不帮曹爽,也应该心念曹魏,保持中立。但事实是他们之中很多人都现在司马懿那一边。这不是曹爽的关系而是司马懿的功劳。他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不但启用曹爽闲置在家的元老重臣,让他们重新获得了权势,还假装答应到时会饶过曹爽的性命。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众人的好感,当时很少有人看出司马懿的私心和野心,预料不到曹魏政权会被司马家架空,再加上他们认为司马懿会念及旧恩。曹爽仅会被夺权,不会被杀。于是他们就心安理得的站到司马懿那一边,帮助司马懿,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等到他们意识到司马懿的所有举措不过是伪装的时候一切都太迟了。以没人能够阻止得了司马懿了。

结语:司马懿仅以三千多人就夺取了曹魏的政权,是其低调发展所产生的最终结果。犹如一条毒蛇,平常静默不懂,当看到猎物时一举将其吞杀。这就是司马懿能最终成功的原因。

10

三千人也得看出现在哪,诸葛亮三万人也不见得能走出汉中,三千人突然出现在皇宫外那是啥效果,李世民玄武门用的两千人,韦昌辉杀杨秀清用的三千人,这种皇城附近的兵变不会太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