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渊为什么没有提前察觉到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渊为什么没有提前察觉到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2020-10-03 01:31阅读(63)

李渊为什么没有提前察觉到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开国皇帝一般都比较英明神武,对宫廷中的信息肯定非常了解,为什么就没有察觉到李世民要

1

首先,李世民保密工作做得好。李世民要发动叛乱肯定是秘密的事,需要保密,不相关人员一定不会知道。

其次,李渊高估了自己。李渊认为自己在,自己能够镇得住,他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李渊没想到自己还在,儿子们会相互伤害。

2

李渊不是一个无能的开国皇帝,对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太子的斗争,他非常清楚,而且,他的头脑也非常清酲,他也尽可能地想弥合他们的裂痕。只不过,他低估了李世民的争夺决心和手段,以致于,成了太上皇郁郁而终。

武德七年六月发生的杨文干谋反亊件,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太子斗争的第一次冲突。告发者是太子手下的乔公山,尔朱焕,杨文干也是太子的人。而且,杨文干也的确反了。

李渊让李世民带兵平叛,且许诺,平叛归来即废建成,立世民为太子。

结果,李世民平叛归来,李渊却没有兑现诺言。只是除理了建成和世民的几个手下。明摆着,李渊想大事化小。

其实,不是李渊食言了,而是,他发现了整个事件个中的许多问题,虽然,众多的证据都指向了太子李建成。但是,李渊看到的却是,李建成不可能反。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事前李渊并没废建成的举动,假以时日李渊归天,李建成稳妥妥就是大唐第二任天子,何苦要多此一举呢?

从最后的处理结果来看,李渊清楚知道,亊件的幕后推手是谁,目的何在。也就是说,李渊不湖涂,头脑狠清醒。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李建成在东宫举行夜宴,招待李世民,结果,发生了李世民中毒,且吐血数升几乎丧命。

李渊闻讯后,立即下诏给建成,说:秦王不能饮酒,今后不准再举办夜宴。随后,李渊去秦王府探视世民,说:让世民居住洛阳,准许他建天子旌旗等等。

李渊的处理方式还是想一碗水端平,仍然没有把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去处理,仍想把矛盾解决在父子,兄弟层面上,还是想息事宁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清晨,太白金星从长安上空掠过,太史令傳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李渊招秦王入宫,把傅奕的密奏扔到李世民面前时。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计划己经完善了,他等的就是一个契机,一个恰如其份的切入点,也就是说,即便是没有这个机会,李世民也要创造出一个机会来实施他的计划。因为,李世民在东宫的卧底送来密扳,李建成李元吉要利用突厥人入侵,借出征的时机一网秦王府一众人员。

所以李世民利用了这个契机,反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迫使李渊下旨让二人同时进宫,然后举行玄武门政变,对他们一网打尽。

也就是说,李世民虽然做了多种前期准备,但是,他下定决心进行政变,却是在较短时间内。他自始至终,都准备在国家层面上解决这种冲突,他不认为这是家庭内部父子,兄弟间的矛盾。所以,李渊没有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3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发动“玄武门政变”,用这种非道德且残暴的方式去争夺皇权,根本原因就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前后的那一段时间里,李建成在政治上占据了完全的上风,重要的是,在皇位继承事项上,李渊彻底倒向了李建成,李世民正常的上升通道被封堵了。

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战争是一清二楚的,至少在唐朝建立后的头几年里,两人相斗本就是李渊布下的棋,原因当然就是为了让他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唐朝开国,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都有莫大的功勋,压制他们且让他们之间互相制衡,这是皇帝必须有的权谋之术,是不会被亲情羁绊的。

到武德九年时,李渊经过思考,已经决定了不更换皇太子,还是让李建成来做,至于李世民,李渊准备让他去洛阳就藩,而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政变”,估计李渊是真的没考虑过,李渊很清楚李世民的性格,让他留在长安,争斗就永远停不下来,干脆把兄弟两分开。

李渊当然知道李世民不甘心,知子莫若父,可他为什么察觉不到李世民会狗急跳墙?或者根本就不认为李世民能在长安玩出什么花来?原因也很简单,长安的兵权当时是掌握在李渊和李建成手中的,绝大部分是李渊在掌控,李建成作为皇太子也有单独的数千东宫护卫,两人联起手来,无兵在手的李世民能翻出多大的浪花?

李世民在武德九年时,累计有“天策上将、秦王、太尉、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行台尚书令 、雍州牧、凉州总管 、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一堆头衔,名头虽然多得吓人,但只要不出兵作战,他是没有调兵权的,在长安的正式武装,秦王府远不如东宫。

“玄武门政变”前,为抵抗突厥入侵,并为了顺手让秦王远离军队,李建成把李元吉抬了出来“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李元吉挂帅出征,让李世民完全没有调兵的机会,并且还想借此把李世民重用的心腹武将全部从李世民身边调走,让李世民完全成为无牙的老虎,圣旨已经公开下达,对于李建成来说,就是要让李世民在长安无人无兵可用,对于李渊来说,本来就要赶李世民去洛阳,让他退出皇位争夺,李建成怎么谋划,李渊都无所谓,没有兵,李世民能在长安干什么?

所以,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后,其实最终的后手是到洛阳重振旗鼓,和李建成争雄,他在政变之前,就已经在整合洛阳的势力,预备在政变不成功后,以洛阳为根基打内战“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馀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尽其所用。”

这些举动,李建成知道,李渊也知道,对于李建成来说,只要把李世民留在长安就行“秦王今往洛,既得土地甲兵,必为后患。留在京师制之,一匹夫耳”对于李渊来说,只要他在位的时候李世民不反,他就当没看见,也因为李世民在洛阳的大张旗鼓,让李建成和李渊都没有察觉到李世民在长安解决问题的决心,忽视了李世民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厮杀出来的冷酷。

李渊认为在长安自己就是天,李建成也认为夺了李世民的兵权就能轻易处置他,李建成不会想到,自己东宫中的率更丞王晊早被李世民买通,让李世民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要谋害李世民的举动,李渊也没有想到,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也很早就已经是李世民的人,李渊更不会想到,李世民仅仅只带十多个人就敢在皇宫中发动政变。李渊要是能察觉到这些事,估计会强压李世民到洛阳,等自己死后,你们兄弟再去拼个你死我活吧。

李渊和李建成的一系列没想到,让他们丧失了警惕性,察觉不到李世民的果决,李世民是没有多少兵,但他很清楚他的对手是谁,长期的征战也给予了他搏杀的胆子,无非是“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而已,事实也证明了李世民是正确的,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举在皇宫城墙上后,李建成生前有再多的护卫,也毫无用处。至于政变中的李渊,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李世民毕竟还是他的儿子,唐朝毕竟还是姓李。

4

这一点应该是能够确定的,因为他没有料到局势会瞬间恶化到刀兵相向的地步。因为事变爆发当天,他与近臣妃嫔泛舟游于湖上,如果他察觉到了这一点,那么他身为君主对于军队是有绝对号召力的,按他的行事作风不会无动于衷。只可能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事情会恶劣到这个层面。

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来的很突然,导火索和爆发点就是已经被秦王收买的东宫率更丞王晊向秦王告密。据《资治通鉴》:“云: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正是这次告密事件彻底将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挑开,让秦王决定孤注一掷,这才有了玄武门事件。所以说,李渊对于太子和秦王的嫌隙是清楚的,但是,他并没有时刻掌握事件的发展动向,以至于莫名其妙地被秦王架空夺了权。

第三,如果李渊提前察觉必定会调动左右卫的主力和当时的近卫军统帅一道前往玄武门调解,无论是在发生前还是发生后都可以保证李渊本人作为皇帝的安全和权威。即使是秦王已经杀了太子,那么只要皇帝的大军一到,秦王也不得不投降。就不会有尉迟敬德逼宫的事情发生,太子与秦王鹬蚌相争,李渊渔翁得利。这才是李渊察觉到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的必要处置。

5

这个问题其实是李渊是有所察觉但并不相信,他不是不够聪敏,李渊作为开国之君,必定是有过人之处,他只是不太相信李世民能做出如此很辣的事情,下面为你分析一下李渊为什么不相信李世民能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当时和太子李建成实力悬殊

其实凭当时的形势来说,李世民虽然军功很大,天策府人才很多,但是李世民没有实际掌握兵权,因为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即战时为兵,和平时期这些兵都归乡种田,只有战时才受皇帝召唤,皇帝将虎符授予大将,才能调动兵马,没有虎符,即使军功再大的李世民也无法调动军队。

所以李世民实际手里并没有军权,在军事力量方面李世民比太子李建成弱很多,因为李建成掌握有禁军军权,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常何在事变爆发前,名义上是李建成的心腹,直到玄武门事变,大家才知道常何早被李世民收买了。所以李渊根本不会相信没有军权在手的李世民,能对李建成有什么威胁。

李世民虽然当时手底下人才不少,并没有军权,而且地方统兵的大员也大多数或采取中立,或依附于太子李建成,比如幽州总管罗艺这都是统兵一方的大员,他是依附于李建成,再比如在外统兵的李靖、李绩两大名将,他们俩当时是保持中立的,在这种局势下他们俩保持中立已经算是对李世民很够意思了,因为政治资本肯定是李建成比李世民大得多,所以他俩没依附李建成,已经算是对李世民很好了,因此李世民在登基后非常重用李靖和李绩。

从这些来看李世民虽然军功很大,但是并没有掌握太多兵权,所以他对李建成根本构不成威胁。

李渊和李建成比较重视亲情

其实在历史上李渊和李建成父子都是比较宽仁重视亲情的人物,李渊当年起兵时,李建成和李元吉从关中逃跑,连累了小弟李智云被隋军捕杀,李建成内心很愧疚,所以他后来比较重视兄弟亲情,尤其是李世民与他是一母同胞,而且李世民小的时候是由李建成看大的。

在这种比较深厚的亲情关系下,李渊不相信李世民会对亲哥哥下杀手,李建成也不相信弟弟会对自己下杀手,而且李建成还占有绝对优势,所以李渊和李建成父子根本不相信李世民会能怎么样。

至于李建成如果真的登基做皇帝以后,还能不能容得下李世民,那就是两说了,毕竟李渊活着,李建成是不会对李世民赶尽杀绝,但是一朝权在手,李建成还能不能对弟弟顾念兄弟之情那就很难预测了。

这也是李渊所明白的,李渊认为自己还能压的住兄弟二人,他既不想李世民杀李建成,也不想未来李建成掌权杀了李世民,所以他一直没有抑制李世民的势力发展,他希望从中找到平衡点,但是李世民没有给他时间,而是直接采取了暴力手段终结了一切。

玄武门之变爆发

最后再说说玄武门之变爆发,玄武门之变是比较有意思的,史书上记载很模糊,只能是个大概,因为李世民当时收买了玄武门禁军统领常何,所以玄武门禁军其实是归李世民所控制,但是史书没有交代李世民具体参加玄武门的兵力人数,只是大致交代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天策府九员大将跟随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史称“玄武九将”。

肯定不止这九员大将跟随,李世民肯定是带了自己秦王府的兵力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看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身具皇宫之中的皇帝李渊对玄武门发生剧烈战斗而毫不知情,如果他第一时间去派人制止,李世民肯定功败垂成。

所以在史书中记载李世民在亲手射杀大哥李建成之后突然带着杀死弟弟李元吉的大将尉迟敬德消失在玄武门之变记载中,可以肯定在这一刻李世民是立刻带着尉迟敬德拿着哥哥和弟弟的人头去向老爹李渊逼宫了,他第一时间控制住了李渊,所以李渊无力制止李世民,如果他在犹豫的话,李世民肯定不惜背上弑父的罪名。

李世民如果不在第一时间去控制李渊,他的人马根本抵挡不住李建成部将冯立和薛万彻率领的东宫禁军攻势,因为冯立和薛万彻当时已经快攻破玄武门,被李世民收买的常何以及秦王府大将张公瑾已经抵挡不住东宫禁军的攻势,如果冯立和薛万彻攻破玄武门,李世民及其部将肯定都会被已经激怒的东宫将士斩杀。

被李世民控制住之后的李渊第一时间下圣旨让冯立和薛万彻退军才算救了李世民及其部属一命,毕竟圣旨已出,冯立和薛万彻即使再想为李建成报仇也没有名义了,所以他们只得溃散逃亡。

写在最后

其实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争权之时,他们的父亲李渊是十分偏向李建成的,所以李世民虽然在玄武门之后与父亲互相抱头痛哭,都不过是演戏而已,李渊被李世民所控制,他不表现出很疼爱李世民,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李世民如果不表现出悲伤,那么就显得他弑兄杀弟太过冷血,所以父子之间心知肚明,互相演戏。

也因此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之情变得很淡,史书几乎很少记载李世民去向李渊请安问好,而没多久成为太上皇的李渊也移居出皇宫,住到了以前的李世民居住之处,从这都可以看出李世民与李渊父子在玄武门之变后亲情变得很淡了,而李渊索性开始过上放纵养老的生活,晚年以六十多岁高龄还为李世民胜了一大堆小弟弟。

所以李渊最初真是不相信李世民能有实力暴力夺取政权,也因此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才和儿子李世民父子关系越来越淡,而且以李渊的舔犊之情,即使他当初察觉到了李世民想暴力夺权,他也不会对李世民下杀手,他可能会提前将李世民外调,消除李世民在中央的影响力。

所以李渊和李建成父子在对待李世民上过于宽容妇人之仁,才会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6

其实很简单,李渊也罢,李建成也罢,都没想到李世民会这么狠

李建成麾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并不逊色于李世民的天策府,再加上李渊的支持 ,占据大义名分,自己本身也是战功赫赫,基本上是牢牢压制着李世民

也许是心软,也许是没有料到李世民早就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在李渊和李建成的心里,安稳继位是肯定的,没必要对李世民斩尽杀绝

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皇权面前没有亲情

李世民出其不意, 奋力一击,弑兄杀弟,软禁父亲,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

若是李渊或者李建成早早料到这些, 随便动动手指 ,对于李世民,不管是杀是囚,是贬是罚,都是很容易的事,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7

玄武门之变是改变唐帝国轨迹的一场皇家内部事变,其结果就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秦王李世民一派获得了胜利,并最终控制朝廷,其父亲李渊被迫禅位。对于李渊来讲,玄武门之变让他失去了权力还有众多的儿孙,那么他当初就不知道吗?

首先,李渊是造成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原因。在李家获得天下的过程中,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作为父亲对于谁做天子也很难做出选择。李渊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让李建成做太子,李世民做秦王,并且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使得李世民无限逼近太子的位置。这样做的结果是唐帝国分裂是早晚的事。作为帝王在储君位置上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会有儿子铤而走险。

其次,唐朝的大臣已经大部分不属于李渊的人。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率领大军夺取天下的是李渊的几个儿子,在长期的征战中培养了各自势力,而在唐朝出现太子和秦王争位的情况下大臣要不选择站队,要么彻底中立。几乎没有人站在当时的皇帝李渊身边,告诉皇帝下一步怎么办。可以说此时的李渊真的成为了“寡人”。

第三,玄武门之变有一定的偶然性。史书上描写是李世民一派被迫做出的选择,这方面来讲,确实不好说,因为李世民是胜利者,对于最终的历史是否有删改谁也说不清楚。作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而且在父亲逐渐偏袒李建成的情况下,李世民等人是有很大风险的,因此李世民集团会极度保密,并且要抓住有利时机。这就导致这次事变发生带走偶然性,没有人能预测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无从谈及察觉了。

李渊在对待继承人问题上的摇摆,酿成了玄武门之变,自己也失去了权力,李唐王朝也内部开始了贞观时代。

8

谢邀,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我来回答。


玄武门之变

李渊为什么没有提前察觉到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实际上,李世民自认是太子最佳人选,因为大唐的建立他功劳最大,而且在晋阳起步之时李渊曾经答应李世民如果事成可以封他为太子。

而李建成则是嫡长子,常年跟随李渊处理政务,为人处世圆滑老到,深谙帝王之术,有帝王之才,而且虽说战功不如李世民,但依然卓著。因此当李渊称帝之后,无论是祖宗法制,还是臣子支持,李建成都是太子的第一人选,继承大统也是名正言顺。

但最终却是李建成成为太子,这令李世民相当不满。而李建成也清楚李世民有称帝野心,对李世民也是诸多提防和排挤。

双方谁都不服谁,导致李世民的秦王府和李建成的太子东宫之斗已经非常严重,以至于朝中大臣分为三派: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三兄弟中的老三李元吉也追随李建成;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李世民旧部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也在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两派人马在朝中相互侵轧,李渊自然也是看在心里。但一开始他并没有当做一次危机处理,因为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毕竟朝中一党独大是帝王忌讳。因此他很大程度上是作壁上观,无论双方如何争斗,最终的决定权依然牢牢掌握在李渊手中。

而且李渊想的过于理想化,他忘了最无情是帝王家。他只是认为哥几个如论如何斗法,终归是同父同母的自家兄弟,就算再怎么斗怎么闹,那都是家务事,犯不上喊打喊杀玩命,只要能一碗水端平,俩兄弟爱闹就闹吧,到时候自然会明白当爹的良苦用心。


高祖李渊

不过随着李渊年纪越来越大,最喜欢听软话、好话,而李建成会来事儿,最会讨好他。同时他还懂得讨好后宫妃嫔,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

而李世民尽管也雄才大略,但有些耿直,世民独不奉事诸妃嫔,诸妃嫔争誉建成、元吉而短世民。

耳边风吹多了,年纪大了的李渊也开始逐渐偏向李建成,对李世民越来越疏远:由是无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亲矣。

但李渊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李世民常年在外领兵打仗,而为将者当杀伐果断,最忌妇人之仁,常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李世民强硬的性格,为了能够得到皇位,他并不介意手刃亲兄弟。

对李建成来说,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什么都愿意做。他非常清楚自己这个雄才大略的亲弟弟,因此他不断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收买或者诛杀李世民部将,想要借此尽快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使他再也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甚至还想杀了他,只不过因为李渊不答应只能作罢。


不过祸根已经埋下,李世民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在手下谋士支持下做好了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准备。不过李渊此时并未察觉,他并不相信李世民真的会弑兄杀弟。

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李渊大惊,将傅奕的秘奏给李世民看。而李世民则乘机秘密上奏父皇,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引来李渊震怒,召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要兴师问罪。看明白了吧,李渊这时候关心的不是兄弟之间的争斗,而是在乎谁给自己戴绿帽子。

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已知有诈,但自信玄武门总领常何是自己人,却不知道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禁宫内也大多是李世民的人马,最终在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诛杀,而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便被李世民控制。

所以综上所述,李渊一方面并没有察觉到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另一方面李渊不相信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所以他在玄武门之变之中毫无作为,最终禅让退伍。

这是我的原创回答。点关注,不迷路,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

9

李渊没有察觉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根本原因还是处于“父爱”。

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按照古代的规矩长子继承皇位,因此李建成顺理成章的就成了皇位接班人,但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自然不愿意,一场夺嫡之变开始了。

而李渊对于自己两个孩子的明争暗斗其实是早有耳目的,但是他同时又左右为难。

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人才,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应该让李建成当太子,但是李世民的功劳又比李建成的高,身为父亲的李渊也是左右为难。

他甚至想过把天下一分为二,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治理,但是这个办法肯定是不现实的。在两个儿子之间李渊左右为难,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想来玄武门之变的酿成都是李渊一手造成的,错就错在他太溺爱自己的孩子,用普通百姓家的手段去处理了帝王家的事。

10

李渊为什么没有提前觉察到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李渊根本就没想过李世民会以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么血腥的手段来为他和他哥哥已经持续了数年的争斗划上句号,没有想过,自然就不会防范。

李渊在处理他们兄弟相争这个问题时一直就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就像一个老父亲面临着两个亲兄弟在争家产一样,一会训斥一下这个一个哄哄那个,甚至连把家产一分为二的主意都想出来了。

殊不知,他们兄弟二人争的是皇位,家事不等同于国事,尤其是最后,那是不死不休,必然要有一方倒下的,想要和稀泥,两人共存是不可能的。

第二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太突然以及李世民行事机密。虽然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持续了数年,但形势却是突然恶化的,李世民从决定起事到实施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别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而且在持续数年的争斗中,李世民虽然表面看起来出于劣势一直很被动,但实际上该有的暗地里该有的动作却没少做,比如神不知鬼不觉的策反了李建成身边的内侍王晊,以及玄武门的守将常何这两个事变中的关键人物。行事低调,以及不动则已一击即中是他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