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万历十五年》,作者是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是一本极其畅销的历史专著。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叫做“1587 A Yea:-万
《万历十五年》,作者是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是一本极其畅销的历史专著。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叫做“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译过来就是“1587一个不怎么重要的年份”。
在书中第一章《万历皇帝》的开头,作者写道:“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万历十五年这么平淡,这么无关紧要,为什么要将这一年当成一个主题来书写,而且还获得如此称赞呢?而这就是本书的精彩绝妙之处,也正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雪崩之前最后一片雪花,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都不是失败的原因。
《红楼梦》中贾府的衰败,从建造大观园的极尽奢华便开始显现出端倪。最后的结局,也并不是因为抄家,而是从抄检大观园时,贾府走向下沉失败的路便已然开始了。
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之路,都是在平淡的细节中,悄不声息地做出方向的改变,我们无法察觉,也必须随波逐流。
万历十五年,没有外部入侵,没有内部暴乱,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依旧可以看到大明王朝政治管理体制的失能,庞大的朝廷体制逐渐走向停摆的边缘,成为一潭死水。33年后,1620年,万历帝病逝;再24年后,1644年,明朝灭亡。
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选取了六个人,作为这段历史的横截面,来看大明王朝衰败的大势所趋。行政首脑张居正和申时行,万历皇帝朱翊钧,军事将领戚继光,还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贽。这六个人来自不同领域,都身居高位,但最后都是悲剧性收场。
万历帝登基时,明朝已显现出颓势,财政倒退,经济赤字严重,农业税收急速下降。官员数量膨胀冗余。当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后,便开始改革。主要是管控土地,还有整顿官吏。
清醒的人在一群装睡的人群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钱穆先生曾说过,张居正放在汉唐,那是一个好宰相。但明朝不需要宰相。
张居正在世时,改革还能取得些许成绩,但是人亡政息,张居正死后,家族被清算,儿子被迫自杀。
在他之后的申时行,充分看到了前任的教训,充当和事佬,佛系办事,但是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最后千夫所指,黯然退场。
再来看,万历皇帝朱翊钧,既不能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也不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政治意识被文官集团绑架,最后不得不以28年不上朝作为反抗。
军事将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末去世,他曾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因重文抑武,被文人排挤,后因为张居正被文官集团清算,而受到牵连,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最后对于他的去世,朝廷一点也没有反应,更没有记录。
当来自各个阶层的人都深感无力时,那说明朝廷政治体制腐坏了,历史的洪流朝着失败而去,而且奔流不回头。
黄仁宇先生倡导“大历史观”,他认为真正的历史进程不是靠着偶然,具体,特殊,孤立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要发现事物和人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所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似平淡,发生的也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如果这些小事放在大的历史空间下,联系起前因和后果,你会发现,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到了困境中。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最后的一段话,更能体现出他的“大历史观”。
“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99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成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退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万历十五年》已经初步采取这种作法,所以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以上。
谢大圣邀!
万历者,明神宗朱翊钧之年号。原本这万历十五年与万历十四、十六年或者别的什么年份并无两样,一如我们今天即将从公元二零一九年进入二零二零年,只是时间的推移。为什么这个名词或概念为人们熟知,并被众多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明史的学者不断提及呢?主要是源于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史学名著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黃仁宇,湖南长沙人,曾考入南开大学,抗战爆发,辍学参军,参与过远征军入印缅作战,后赴美留学,师从余英时先生,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大名鼎鼎的明史专家,以倡导大历史观而为学界所推崇。所谓大历史观,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宏观历史之思维,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另一种是强调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这有点太专业、也太绕囗,同时也与黄仁宇先生以世界(西方)的眼光研究中国历史有点偏移。我个人的看法是:以同时期世界为坐标,以中国历史为轴线,找出两者的交汇点,即影响进而改变历史进程的年份、人物和事件。这句话并非可有可无,也非本人卖弄,而是直接关乎着本题的答案。我午饭后翻箱倒橱,也找不到精炼而通俗的解释,找小丫帮忙网上搜索,对大历史观的解释成百上千,全是学者博士的文论,长而且繁,更难懂,一筹莫展,站在书房望着窗外大雪出神,忽听楼下嬉闹声,向下一看,一帮孩子在一尺多厚的雪中开出一道十字双线,在冒雪游戏,使我愚钝的大脑有了一丝灵感,才想出这句自认还不错的话。
言归正传,看看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人失望的是,这一年并未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去世了,淸官海瑞歿了,年轻的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哲学家李挚于上一年削发为僧了,名相元辅张居正离世已五年了。与别的年份并无二致,那黄先生为什么要写十五年,而不写十年十四年或别的年份呢,因为他是从和西方的对比中来看明朝。这一年,公元一五八七年爆发了西班牙对英国的海战,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这点后述。
真正有关系的恰恰是已死去五年的张居正和他生前推行的改革。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湖北江陵),明朝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朝内阁首辅,辅佐(实则主导)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中国两千多年,大小朝代,宰相成百近千,但被后世称为政治家的只有商鞅、管仲、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和张居正六位,连萧规曹随协助刘邦开创大汉江山、出将入相的萧何、曹参,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贞观之治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直言敢谏家喻户晓的魏玄成也未能入选,足见其人的功绩和贡献。
张居正自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明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登基后,张代高拱为首辅,时万历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需要说明的是,张进入中央政府高层时,正是痴迷道家和靑词,一心修道炼丹的神经病嘉靖皇帝在位,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追求长生不老上,只信任他认为无党无派、对自己忠心不二的首辅严嵩。严嵩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大政客兼大贪官,后世人们形容大奸巨恶常用“高俅严嵩之类”,比喻小鬼狱卒则用“董超薛霸之流”,其影响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这期间,张居正先是与次辅徐阶、高拱联手离间扳倒了严嵩,自已成为三宰辅之一,然后又联合次辅高拱逼退首辅徐阶,最后再利用李太后的信任和司礼太监冯保的支持整垮现任首辅高拱,自已由次辅而跃居首辅,大权独揽。看到这里、读者会笑,我也忍俊不禁,看来这“神童”的名号绝非过誉和虚传,不但学问超群,政治手腕也一流。不过张虽然在权力争斗中使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但这就是政治,我们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求全责备,明朝三百年间,所有高级官员都必须有宦官的支持,无论其动机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还是为实现政治抱负,抑或二者兼具;但张居正绝对是抱负远大于个人荣华的。极个别官员与宦官对抗,不是死于诏狱,就是死于流放。
在任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条鞭法”,使库银积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平定了北部及西南边患;吏治上实行了“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员,使政体为之肃然。使党争不断、财政吃紧,吏治腐败、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中兴”气象。
同时张还兼幼年皇帝的家庭教师,李太后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代英主,对其管束极严厉,与李太后关系密切,且风传有私情的张居正自然对其教育的方式也很严格苛刻,完全象望子成龙的老父对儿子。引起了贪玩小皇帝内心的极度不满和抵制,因其年小、暂时无法亲政而隠忍。张居正推行新政,触及许多人的利益,加之平日行事专断拔扈,树敌过多,张居正一死,立刻遭到朱翊钧的报复和政敌的揭发围攻,朝庭宣布张的罪状,下令抄没其家产,更发指者掘坟曝尸。其老家的地方官员在谄媚奉承张宰相之家十余年后,为了表示对新当权派的忠贞和对“罪犯”的深恶痛决,还未接到正式命令,一听风声,便派兵把张家老宅团团围住,户门加锁,禁止出入,等朝庭的查抄大臣到达时已有十余人活活饿死。这就是改革者及家人的下场。至于查抄的银两,有说过百万的、有说几十万的,当今学者,电视新秀郦波教授则认为只有区区几万两,相较于同期其它官员,是绝对的清官。到底如何,我无从判断,也无需细究,因为这是细枝末节,无关本题。
张居正的失败是注定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朝庭掌权的绝大多数都反对,无论阉党余孽,还是被后世文人吹上天的东林党继承者的清流。张一死,张提拔的官员纷纷被免被贬,反对派秉政,生前推行的新政相继废除,十年成果化为乌有。一切恢复原样,黄河泛滥无人治,戚继光被逐后于万历十五年去世,边防军腐败如故,守旧的士大夫,宦官,乡绅一个个额手称庆。
至万历十五年,十年新政积累的库银消耗一空,只好加大横征暴敛,致民生凋蔽,盗匪四起,边患重重,更可怕的是努尔哈赤不知不觉崛起于东北。这一切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未引起一人重视。皇帝耽于享乐,大臣陷于党争,一个个醉生梦死。帝国的车轮一步步向悬崖接近,直至崇祯帝自缢煤山。这倒也罢了。
关健是废弃张居正的改革,失掉了历史给予中华民族自我革新的最后一丝机遇,中断了晚明商业社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错过了由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与世界同步的机会。开始了三百年的淸王朝僵化封闭统治,最终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遭受近代百年屈辱。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万历十五年西方发生了什么。这一年,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伐英国,反被英国海军打的全军覆没。这得益于英国内政的改良和变革。战胜西班牙,奠定英国海上覇权,发展资本主义,接看工业革命、民主宪政、文艺复兴等等,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老大、经济中心,开始了殖民世界的步伐,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领导世界数百年。
一个国家的体制僵化、发展停滞,缺乏活力,必须改革。成功则兴旺发达,不彻底则江河日下,不改革或失败则坠入深渊。
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正是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的动机和初衷,也是给我们的启示吧。
谢谢。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一个放牛娃步入了紫禁城,成为一国之君。建立了宏图基业,开辟了朱家王朝的新篇章。
那么明王朝的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呢?其实和往日时光一样平静,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但是有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静静的摆在国人面前。作为一国之君三十年不上朝,不和文武百官见面,任性吧!皇上吗!就是与众不同。朝中的一切事情交由首辅大臣全权处理,自己当甩手掌柜的。没事了泡泡妞,研究研究长生不老仙丹妙药。岂不快哉,岂不乐哉。
都说明朝的没落是从崇祯皇帝开始的,然而埋下定时炸弹的正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的。张居正先于五年前被处死,这一年清官海瑞去世了,也是这一年大将军戚继光也撒手人寰。朝中各个党派,各种势力如雨后春笋般的勃勃生机,大显身手。把明朝的江山弄得乌烟瘴气,乱不可言。
万历皇帝这个不作为的君主,除了纵情酒色之外。就是游戏人生。根本没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没把他的百姓放在心里。官宦当权,奸臣当道,贪污腐化,当官不作为,派系群殴等等。要说万历皇帝不知道吗?知道了又能如之奈何,一个架空了的皇帝,一个懒惰的皇帝,还能有什么力挽狂澜的能力呢!哎……由它去吧……。
万历十五年看似寻常的年份,已经孕育了它灭亡的种子。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著作,1982年和1983年两次被提名为美国图书奖历史类好书。
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称赞《万历十五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2017年电视剧《人名的名义》大火,剧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使《万历十五年》又火了一把。当时出于好奇,为什么这书这么火,好奇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也买了一本来看。
看了才知道,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老先生围绕着张居正和申时行展开详述的文官集团,是他个人以“道德”代替“法律”这一观点的论据而已。让人人哭笑不得是,电视剧《人名的名义》把《万历十五年》包装成了一部官场指南书,官场商人必看书,又重新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但全书难以连续阅读,我自己看时很慢很慢,慢到有时候几个小段落,我都花上半小时。我看网上,有网友是这么分析这本书的。
《万历十五年》当初是用英语编写给外国人看的,有读者分析,作者与新中国有30年的隔阂,不适应新中国的语言习惯,所以改用汉语出版时读起来满嘴的“翻译腔”,领国内读者梗骨在喉一般的读的不舒服,所以很慢坚持阅读下去。
而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答案正如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一样——《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什么也没有发生”。
书中有各种琐碎的例子,如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在的寺院拜谒神佛、张居正丁忧回乡仪仗里的火枪手、戚继光既是一介武夫,又颇通文墨、还有语出《庄子》的《止止庵集》流传后世、以及只有在母亲生日时才会买两斤肉苛俭成癖的海瑞,这些都是作者从各种资料中爬梳出来的逸闻野史,也可以说万历十五年什么都发生了,什么也没发生。这些琐碎的例子体现作者的大历史观,看书的过程中还是能能感受到万历皇帝问难首辅时的不甘心,以及申阁老左挡右推、老奸巨猾的下属大耍“太极”功夫。
作者用倒叙手法,将“朝廷仪式、宫廷生活、地方政府、边疆防御、军队战术、武器、补给系统、控制用水的工程、税制和司法事宜、家庭工业的本质、城市商人的业务范围、官僚的生活、他们的哲学、甚至于他们的超自然信仰”精心安排在一年的时间线索内,把一个时代中几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生平经历整合在一起。
有网友把《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进行对比。
其实《明朝那些事》是白话戏说版的明史,且不说严不严谨,在泛娱乐化的今天,自有推广历史阅读的意义。
但《万历十五年》正如文中所言,它是见微知著的,黄仁宇老先生的大历史观是自成体系的。对于习惯历史书枯燥叙事,角度单一的我们,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很有启发的,我觉得很有开拓思路,让我们打破对历史书的刻板印象,原来历史书还可以这样写,这应该是《万历十五年》最大的意义。
以上为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点评点赞关注@十三小姐 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并不滑稽,只是小老百姓把它想得滑稽;
朝政并不简单,只是局外人把它的想得简单;
时代的进程,所有人的才能都拙荆见肘。
简简单单的皇帝昏庸,朝臣无能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朝政问题,并不是一句贪污腐败能够说的清的。
庙堂之上都是时代的强者,如果他们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世间又有几人能够懂得。
时代的难题是时代造成的,有时候非人力所能为也。
能解决时代的难题,只有时间!!!
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平平淡淡的一年!!!
但是很多社会的隐患已经生根发芽,很多时代的变迁已经悄悄而来。
所有人都不知道,哪怕是最厉害的政治家,哪怕是最有学问的思想家,都无法在时代进程中察言观色。
因为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朵朵浪花那是不计其数!
大明的灭亡萌芽于内,中华的衰败萌芽于外。这是时代进程的结果!!!
细微处见真章。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中国历史非常平凡无奇的一年,也是三百年大明王朝中非常平淡的一年。但确确实实是大明朝从强盛转向衰落的一年。
在那个理学盛行的时代,张居正的离去,万历皇帝没了依靠。皇权遭到了以首辅为核心的文官集团的压制,文官集团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什么事都干不成。万历皇帝干脆二十多年不上朝。
文官集团自称程朱理学正统,高喊万岁口号,为生民立命,自命清廉,背后结党贪污腐化。
性格有些古怪,求名不求利,主张严厉反腐、清廉的过分的模范官海瑞也在这一年去世。文官集团更没了掣肘羁绊。
无所事事的首辅申时行虽然接替了张居正的职务,却没有他的威望,只是言必称和谐,息事宁人。最终还是和稀泥,扫地出门。
在那个重文抑武的时代,戚继光依靠与文官的良好关系,竟能要到军费。但仍是孤独的即将离去。朝廷内再无名将。
接过王阳明衣钵的李贽虽然宣讲心学,广受欢迎。但与现实相差太远,饱受打击,宣扬的平等、博爱,民主的资产阶级思想,与其拥护君主的暧昧自相矛盾,也被理想家们压制。
秋风起于青萍之末。
黄仁宇用大历史观的手法,从平淡处着手,对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人物进行了细微描述,实际上都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后遗症结所在,也是未来波澜的伏笔。大明王朝走到了历史尽头。
任何一个强大王朝,喊着万岁口号,宣扬一个主义,施行严刑峻法,内部帮派勾结,互相攻击,却压制新思想、新萌芽,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
谢谢关注点赞。
《万历十五年》是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1976年用英文完成的,英文名即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亦公元1587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本书完成于1976年夏天,正是“文革”结束那年,中国准备与世界接轨。作者并以此书提醒国人,封建王朝的失败是注定的,试图恢复故态绝无可能。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叙述了当时的几个重要人物: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最后这几人没有一个功德圆满,或身败,或名裂。即便侧面提及的人物,也统统没有好结果。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笔触,淡然勾勒出所有人的困境,指出这种情形,断非个人原因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山穷水尽。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黄仁宇在抗战期间,弃笔从戎毅然参军,抗战胜利后,他先奔日本,后赴美国,感受过失业、经济危机、种族歧视的景况,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内无法看清,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
这本《万历十五年》的原版是英文,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明朝在崩溃》,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1982年,黄仁宇先生自己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在国内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写法,让任何人都可以几乎无障碍地去接触正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归总和罗列。
这种新颖的写法,被黄仁宇本人称为“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既不像编年史那样依照时间的脉络叙述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不像纪传体史书那样单独介绍每个人物的一生,而是像纪录片一样,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万历年间几个重量级人物,来展现大明王朝的病入膏肓。
-----------------------------------------------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表面上看这一年大明朝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碎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这一年,力挽狂澜进行改革的首辅张居正去世5年,他生前的改革成果摇摇欲坠;这一年,作为官员道德楷模的海瑞和作为武官杰出代表的戚继光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罢工的皇帝,一个疲惫的申时行,和一个矛盾的思想家。
黄仁宇透过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深刻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制度极其腐化的政治环境下,任何人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无论是锐意改革的张居正,还是正直无私的海瑞,都无法改变现实。
总是阅读,常常思考,有时输出。我是免葱同学,关注我的头条号,努力做个文化人。
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年份,一本红极一时的书,万历十五年,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对于历史的常规写法是什么样的?对于历史的记录是否有定式?历史一定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录的吗?
黄仁宇先生似乎开创了另一种历史的写法。
本书所站的历史坐标是1587年,而作者的写法并不是从年初写到年末。作者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他们的命运故事,反射历史的发展。
而在对命运故事的描述中,作者的站位其实还是很高的,并不仅仅着眼于当前这一年,很多时候,是这个人物的一生,甚至会讲到人物的前世今生。
对于一个经历过战争,感受过颠沛,饱读过诗书,结识过名流的人来说,他对历史的看法,一定有着自己人生阅历的烙印。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门艺术,解读的角度一定是多样的。
书中的万历皇帝,贵为天子,万人之上,而谁能真正体会他的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高处不胜寒。
对于自己挚爱的皇子,没有办法立为太子,而周边的大臣,统统打着各种各样的小算盘。
皇上的位置不过是他的出身带给他的,不可改变。而他所能做的,仅仅只是履行这个位置的义务罢了。
他的行为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他的做法被文武大臣所束缚,他的喜好没有办法直接的展现,就连最能理解他的女人最后都没有和他葬在一起。
书中的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他们都各自有着自己的无奈,似乎想要力挽狂澜,但时代汹涌的潮流还是终将他们掩埋。
作者用显微镜来形容大学执教的学者,学者在自己的领域里专业而深刻,但却往往忽略了望远镜的视角。
紧紧盯着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朝代的发展,其实都是短视的。
就和如今的我们一样。当前社会周遭发生的种种,在我们眼里,或许都是大事件,不断博取我们的眼球,但是当整个时代的浪潮打下来,就会被冲刷走。
虽然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能在其中留下的能有多少?而中华的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又价值几何?
现在的我们中有这么多人,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权,不断打破头颅,争得不可开交。但放在整个历史中去看呢?渺小得不值一提。
《万历十五年》,成书于1976年,几经挫折才得以出版。
黄仁宇,移民美国的历史学家,用他已经不再熟悉的母语,再度写出的中国历史。
一本关注着毫无波澜事件发生的那年的书,一本包含着大历史观的书。
当初犯的错,今天可能再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END
本人《万历十五年》不下五遍了,作为一本流转甚广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既有对明代历史的批判,也因为它的切入点是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可读性非常强,或许这两点正是《万历十五年》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关注的原因吧。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体现了中华帝制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一种极致的挣扎。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没有改革的意愿,在经济政策上只是选择退避,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无关紧要的一年,万历朝看似平淡,可是最终决定了后来明王朝的命运。
综合来看启示有三点: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认为万历皇帝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可是有所作为的皇帝,在当时是文官集团所不欢迎的。文官集团只是希望,找个安安稳稳的皇帝端坐高位,做官民的表率。
也就是以道德来作为政治的实践,自上而下都是这样,帝国处理一切的政令、司法、外交都是道德祖例先行。就拿海瑞来说,处理案件也是从道德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的,一如他自己一直是作为道德表率来行事的,而不是一个政治家。
空泛的儒家道德标准,激发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清谈官员,攻击一切的改革议题,成为“愤青”
为了反对而反对。
书中对张居正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张居正的改革涉及吏治、赋税等,可是一直受到文官集团内部的反对。原因在于,文官集团内部是非常复杂,也就是说文官集团中大部分人是以做官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而明代的俸禄却是很微薄的。
张居正的改革中只看到了文官为国家公利服务的义务,根本没有考虑的文官们个人之私用,新法引来反对就理所当然了,在张居正死后全部被废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失败的改革,都是因为吏治改革首先失败了,所有成功的改革,都是因为吏治制度有所创新和严格执行。
《万历十五年》中最后写道:当万历皇帝去世的时候,远在地球的另一边西班牙无敌舰队正要起航,远征英国。世界历史正在发生改变,四百年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就要出现在西方。
英国何以能够发其工业革命,发展出代议制的民主制度,原因非常之多,可是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精英的思想领导结合的刚刚好。反观明代中国,几乎就是一大群士大夫阶层在操控着历史的走向,士大夫阶层中虽有经世济民的名臣,可是大部分是为了封妻荫子、考取功名、追求浮名之辈,可以说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是对立的,这是阻碍宋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然《万历十五年》所能够展现的历史启示还有很多,大家一起讨论挖掘。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