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2020-10-02 13:01阅读(67)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第二年正月,赵匡胤自导自

1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第二年正月,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柴宗训退位,被封为郑王,柴荣的皇后符氏被封为周太后。母子二人都迁到洛阳居住。

图注:影视剧中的周太后和周恭帝柴宗训。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北宋政府在西京洛阳建造供奉后周太祖、世宗皇帝等的周六庙,将在开封的周太庙迁去,逢年过节时特遣礼官去祭祀,并慰问周太后和郑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将郑王柴宗训迁到房州居住,并派自己的启蒙老师辛文悦知房州,监视柴宗训的意图相当明显。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柴宗训死于房州,年仅21岁。赵匡胤得到消息后,为他素服发丧,葬于柴荣的陵墓旁边。周太后寿命较长,活到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享年61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

图注:赵匡胤画像。

据《默记》记载,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亲信将校进入皇宫,太监、宫女前来迎拜。这时,有两个宫女各抱一个幼童,也随着众人跪拜。经询问,赵匡胤得知这是柴荣的两个幼子,一个是是纪王,另一个是蕲王。赵匡胤回顾诸将说:“这还有什么可等待的?”(还有一种记载是,当时赵匡胤向赵普等人询问处理意见,赵普答:“去之。”)当时在场文武大臣大都表示赞同,只有将军潘美躲在众人身后,用手掐着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问潘美:“你认为不能这样做,是吗?”潘美回答说:“我哪敢认为不能这样做呢?但是,从道理上说,很不安”。赵匡胤就下令把柴荣的两个幼子追回来,把其中一个(未载明是纪王还是蕲王)赐给了潘美,潘美收为儿子。赵匡胤以后也不再问这件事,潘美也绝口不再提及。潘美收养的这个儿子,改名为潘惟吉(一名惟正),长大后也步入仕途。

图注:潘美画像。

柴荣还有两个儿子,因为史料缺乏,就不知其所终了。不过,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柴氏子孙在宋朝还是得到了优待。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皇帝还下诏命令官府根据柴氏族谱,推举年龄最长者一人,主持每年岁节时的祭祀。

参考文献: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铚:《默记》卷上。

图片来自网络。

2

周世宗柴荣,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登上帝位,有志向,有远见,有能力,有抱负,被历代史家们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声誉极高。

然而,这样一位精明强干、志向远大的明君,却身体不好、命运不济,三十九岁就因病去世了,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禁军统帅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夺去了天下,留下孤儿寡母,战战兢兢苟全于世。

柴荣有七子,前面三个儿子,在他继位前都为后汉皇帝刘承祐所杀,留下四个儿子,分别是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后四子中,柴宗训最大,继位时也仅只七岁,其他三个儿子的年龄,自是更小了。那么,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柴荣那些儿子们命运如何呢?

赵匡胤夺取后周的天下后,倒没有为了自己江山的稳固而出手剪除柴荣的家人,而是听从了原后周宰相范质的要求,善待柴荣族人:一是接受少帝柴宗训的禅让之礼,以示尊敬;二是尊柴荣的皇后、柴宗训的养母符氏为太后,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符太后;三是承诺照顾好柴宗训。

这些由宰相范质提出的要求,赵匡胤后来都遵守了。同时,他还在祖庙立了一块“誓碑”,在“誓碑”上明确写了一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是赵匡胤给柴氏族人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制度上,给予了柴氏族人安全保证。

所以,柴荣的几个儿子,在赵宋王朝的统治下,并没有遭到清算或暗杀。柴宗训禅位后,被降封为郑王,于973年病逝于房州,赵匡胤为他辍朝十日,素服发哀,并赠他谥号为“恭皇帝”;柴熙让后来去向和结局如何,史无明文;柴熙谨在赵匡胤的安排下,被开国元勋潘美收为养子;柴熙诲的结局也无史料记载,坊间传言为人所收养,改名卢璇,这个亦不确定。

3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一‘沁园春-雪’中,曾对古代帝王做了一番评价,其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最受推崇。

宋祖一即赵匡胤,后周最高军事长官,在后周柴世宗柴荣驾崩,主少国疑情况下,以点检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以宋代周。

但,他的铁律三条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

优待柴氏,子孙不得加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有宋319年(北宋168年)对柴氏惠及有嘉,从无违誓。水浒传尽管多演义成份,但柴进的皇庄,无人敢冒进,可见一斑。

对前朝遗脉如此优待,除宋没有别人啦。

4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到后周都城开封,接受了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建立了宋王朝。《水浒传》中提到柴氏后人“小旋风柴进”家里供奉着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免死金牌”)”,那么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柴氏后人在宋朝过得怎么样呢?

首先,民间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 “勒石三戒”的故事,宋朝叶梦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说赵匡胤开国之后曾经命人秘密地篆刻了一块碑文藏在太庙中,但是其内容只允许后世皇帝拜读。直到“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时,这块碑文才得以公开面世,据说其内容为:其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赵匡胤赐柴家丹书铁券的记载,但他可能真的给后世皇帝立下了善待柴家的规矩。

那么柴荣的子孙在宋朝过得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柴荣的儿子: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前三子都被后汉皇帝刘承佑所杀,周恭帝柴宗训是他的第四子,另外三个儿子分别为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

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在他的封地之内,后周的正朔、服色等象征国家政权的制度都被允许沿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两年多之后,柴宗训及其亲属被重新安置到房州(现在的湖北省房县)。此后数年之间柴宗训的名字没有再次出现在史书中,直到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三月,房州报告柴宗训病逝,当时他年仅二十岁。

再来看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新五代史·周家人传》记载,乾德二年(公元961年)“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但是宋朝有两份文人笔记中记载了柴熙让与柴熙诲的结局,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暂举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一例:

《随手杂录》记载,在赵匡胤刚刚入住后周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周恭帝柴宗训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柴永崎被封为郑国公,但是柴荣嫡系只传了这两代就断了。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仁宗又下令在柴氏后人中挑选年岁最长的一人封为崇义公,此后,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在柴氏家族延续下来。甚至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依然找到柴氏后人柴叔夏,让他继续袭封崇义公,《宋史》中最后一次册封柴氏后人的记录出现在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此后不到三十年,南宋灭亡。所以,北宋到南宋三百年间宋朝皇帝一直在关怀柴氏,也算是宋朝有情有义了。

5

总体来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对周世宗柴荣的子嗣眷属待遇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恩断义绝或赶尽杀绝。历代赵官家的对柴氏后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袭王位也相安一隅,从未谋反。

说起赵匡胤篡位,也是趋于当时形势所逼,如周太祖柴荣不死,赵匡胤打死都不会夺位。因为周太祖柴荣与赵匡胤是结义兄弟,当时柴荣,赵匡胤,郑恩三人结拜时曾许下誓言,一旦夺得江山,皇帝轮流做,当时三人也并未料想到真的能打下江山。由于机缘巧合,再加上自己努力柴荣当上了大周皇帝。当年结拜时的誓言柴荣当然不愿提了,赵匡胤、郑恩当然也不敢再提了,谁都心知肚明,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过,柴荣对他们也不薄,把身家性命都交与赵匡胤,封他为殿前都检点,亲军都统,这可是集军权一身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位置,可见柴荣对越匡胤的绝对信任。赵匡胤对柴荣也绝无二心。

可问题是柴荣英年早逝,三十九岁就去世了,而且一点预兆都没有,是暴病而亡。而此时属群雄割据年代,都在对大周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江山就会易手,而此时周恭帝只有七岁,难以挑大梁。于是赵匡胤默默的点上一支烟想起结义时的誓言,皇帝轮流做,荣哥死了,也该到我家了。就这样让心腹一番神操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掩耳盗铃故事发生了。陈桥驿外,黄袍加身,赵匤胤一万个\"不情愿\"的被\"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史上大宋王朝。

皇上当上啦,真的轮流做了,当然对柴家人不能亏待。于是封退位的,七岁的周恭帝为郑王,并赐\"丹书铁券\",那可是实打实的干货,免死金牌唉!柴荣的皇后,也就是老嫂子还是太后待遇,并派人护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洛阳,好好的养着。大米饭,大肉供着,还不说,太后活到六十岁才病逝。而柴王周宗训却有点不好养活,二十一岁就死了,究竟怎么时的也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因没实据,小编在这里也不敢多加妄言!

柴荣的后人在宋朝一直身世显赫,属名门望族,虽有个别人谋过反,但也未累及全族。直到南宋岳飞比武场枪挑小梁王,那小梁王就是柴荣后人,那时的地位,身份也非同寻常,岳飞尽管在比武之前就与他立下生死文书,也差点未能全身而退。巜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身份也是柴荣后人,家中就藏有\"丹书铁券\"其社会地位也非常人可比,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入伙前在当地可是一大豪强!

历史是靠实力说话的,赵匡胤的皇位虽然属来路不正,但人家的实力摆在那,最后一统天下,要是周恭帝柴宗训的皇帝一直当下去,历史也许会改写,说不定结局更惨。赵匤胤对柴荣皇后皇子们做的也够人至义尽了,\"丹书铁券\"可不是随便给的!@头条历史 @头条圈子 @微头条 @公众号

6

想想柴荣也甚是可怜,好不容易坐拥的天下,好不容易随自己姑父开创的一片基业,谁曾想在壮志未完成之时,突然崩殂,天下也被自己最信任的臣子篡夺了去。若柴荣泉下有知的话,定会再次崩殂。


不过事已至此,天下王朝已然被赵匡胤篡夺了去,剩下的是该考虑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的事了。说来赵匡胤还算仁义,自己毕竟趁别人孤儿寡母之际取代了别人的帝位,赵匡胤没有如之前的那些王朝的帝王那般将前朝之君除去,而是予以好生安置。赵匡胤是这样做的:

他取代后周末帝柴宗训后,封柴宗训为郑王,然后将柴宗训母子迁到房州好生安置,柴宗训在房州生活了13年之后病逝。


因为柴荣并非只有一个儿子,而是有七个,在这七个儿子中因有三个儿子被后汉隐帝所杀,所以赵匡胤在取代后周时只需要面对柴荣的四个儿子就好。前文说到第四子柴宗训被安置在房州,而后病逝。

柴荣第五子柴熙让在后周灭亡后,也被赵匡胤封王,但之后不知所踪,史书不再记载,有一种传言说是为了躲避赵匡胤的追杀,隐藏起来之后改姓宁。但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后文会分析。

至于柴荣剩下的两个儿子,因为在后周灭亡时年纪都比较幼小,所以在赵匡胤的暗示下分别被潘美、卢琰收为养子。


当然这还不算完,为了防止自己的后代诛杀柴氏子孙,赵匡胤特意留下一条好生关照柴氏子孙的遗训,其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之后的宋朝皇帝基本遵守了这条遗训。柴荣的后裔总算在宋朝拥有了相对舒适的生存空间。

总得来说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对柴氏一脉而言比较不幸,但在当时的乱局,在周围列强环伺的情况下,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想要坐稳天下很难,甚至有灭族的危险。赵匡胤取代后,虽然丢失天下,但性命,衣食无忧,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幸运吧。

7

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对柴荣的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

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在后汉的时候,被后汉的末代皇帝汉隐帝所杀。

后面的四个儿子,其中第四子柴宗训作为后周的末代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被降封为郑王,迁到房州安置,在那里去世了。

(柴荣)

第五子柴熙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历史上就没有他的记载了。

第六子柴熙谨,历史记载也不是很清楚。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赵匡胤进宫后,看见了被宫女抱在怀里的襁褓中的柴熙谨。有人劝赵匡胤杀掉,但赵匡胤却说,不忍心那样做。于是把他赐给大将潘美收养。后来,这个孩子还进士及第,当了官。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乾德二年去世的,那时候才四五岁。

第七子柴熙诲,一种说法是不知所终,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被大将军卢琰收养,改名为卢璇,在真宗朝的时候,还担任了殿前防御使这样的官职。

而且,除了这四个孩子以外,一些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史料还记载,宋太祖曾经设置了一个“誓碑”,这个“誓碑”在每个皇帝登基以后,都会进去看。由于很神秘,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后来金国南下,毁掉开封城后,大家才看到。上面一共写了三条,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后代应该善待柴家子孙,不能杀他们。而且当年赵匡胤确实也是善待他们的,还发给了柴家丹书铁券。

(赵匡胤)

不过,赵匡胤真的善待了柴荣的儿子们吗?

丹书铁券其实是不靠谱的,丹书铁券不过是做一个样子而已,表示赵匡胤对待柴荣的后代子孙很好,并不能代表赵匡胤的真正想法和做法。

而所谓的“誓碑”,其实也是很不靠谱的,赵匡胤为什么要在“誓碑”上写善待柴家子孙?这样的话,其实是完全可以公开说的。赵匡胤发丹书铁券,就是一种公开的做法。既然丹书铁券都公开做,为什么还要悄悄地设置这样一句话,让后代的皇帝们遵守呢?

再说了,赵匡胤最初厚待柴家子孙,是为了收买人心。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柴家的影响力变得极为微弱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情了。赵匡胤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为何要给后代的皇帝们设置这个框子。而且,如果这些柴家子孙们造反,难道也不能杀吗?

我们再来看事实,看看这几个柴家子孙真正的结局。

作为末代皇帝的柴宗训被迁居到房州,降为郑王,这些都没有问题。毕竟不是皇帝了,当然应该给他一个合适的安排。但是这个柴宗训却在20岁就去世了。20岁,恰好是成年的时候。刚成年就去世了,这说明什么?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柴宗训是怎么死的。有可能是正常得病死,也有可能是被害死。由于宋太宗曾经多次修改史料,因此已有的信息,我们是不太清楚的。

再看看柴熙让和柴熙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上记载的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欧阳修是宋朝的史官,他生活的年代,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并不久,最多半个多世纪,照理说,他不会不知道这两个人的下落。如果知道,他为什么会写一个“不知所终”这样的话呢?

(陈桥兵变)

再说了,对于赵匡胤来说,先皇帝柴荣的几个儿子,他绝对是会重点“照顾”的,对于他们的来龙去脉,都会搞得清清楚楚,绝对不可能让他们“不知所终”。而且,赵匡胤既然要善待柴家子孙,绝对会善待柴荣的儿子,怎么可能让他们“不知所终”呢?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认为,欧阳修这样写,是为了避谈。就是说,欧阳修知道下落,但是不敢说出来,又不想违背良心,所以才这么说。那么是什么下落,欧阳修不敢说出来呢?显然只有这两个孩子被害死了,欧阳修才不敢说出来。

剩下的一个孩子柴熙谨,《宋史》上记载的是,乾德二年(964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乾德二年,也就是陈桥兵变发生后的第四年。这个孩子这么快就去世了,是什么原因?《宋史》上没有任何说明。可见这个孩子的死,也是耐人寻味的。赵匡胤的“辍视朝”,更加是耐人寻味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说赵匡胤对柴荣的几个孩子很好,对柴家后人很照顾,甚至还写“誓碑”让后世皇帝也要照顾,显然是一个笑话。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宋史》等)

8

赵匡胤真称得上:\"马上半部论语打天下,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打下天下后厚待部下和战俘。他是最好地用和平方式解决战后的好皇帝。

优待前朝,对手下功臣\"温酒释兵权“,不猜忌,不滥杀,确是把论语学到家的。

9

周世宗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但有三个在柴荣登基之前就被杀害了。

柴荣的姑母柴氏本是后唐庄宗的妃子,庄宗驾崩后,柴氏离开了唐宫,在归家路途上一眼相中了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兵的后周太祖郭威。而因为柴皇后没有子嗣,郭威便收了柴荣为义子。

柴荣只是一养子,本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但郭威的几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所杀,一起被杀的还有柴荣的三个儿子。郭威没了亲子,柴荣就成了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

待柴荣驾崩,柴荣第四子柴宗训继位,继位时只有七岁,因年纪太小,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于主少国疑,大臣未附,赵匡胤等人才有了夺权的可能。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方传来消息:契丹和北汉联兵一处入侵后周,后周朝臣们不待查验消息真伪,正月初二就仓促派赵匡胤带领禁军北上,等赵匡胤杀回京城,这些后周大臣们才大呼上当了。

柴荣的第五子柴熙让在赵匡胤兵变后就失去了踪影,据说是害怕赵匡胤的追杀隐姓埋名了。

而在后周的内宫中,赵匡胤发现了柴荣两个庶子: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赵匡胤问左右该如何处置,左右将领大都喊道要斩草除根,只有卢琰和潘美没有开口,赵匡胤便问他们的想法。

卢琰说道:上古尧舜禅让尚且没有废朱均,如今却容不下先帝的后人吗?潘美也跪下说道:“我与陛下都受到先皇隆恩,若我劝陛下杀了他们则对不起先皇,若劝陛下放了他们,则对不起您。”赵匡胤就命卢琰抱走蕲王,潘美抱走了纪王。

纪王后来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蕲王也被卢琰收为养子,并改名卢璇,卢琰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使他成了养子又是女婿。

至于幼帝柴宗训,被赵匡胤降为郑王,特赐丹书铁券(古代的免死金牌)。但柴宗训20岁时就病逝了,赵匡胤上谥号“恭皇帝”,以皇帝的礼仪下葬。史书记载赵匡胤“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赵匡胤还留下了赵宋祖训,其中一条就是: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井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或许正是因为赵匡胤自知有愧于柴荣,所以才立下了这条祖训。而纵观两宋三百多年,柴氏子孙地位一直十分超然,赵宋皇帝们基本都遵循了这条祖训。

10

历史记载柴荣共有七个儿子,接班人柴宗训在陈桥兵变后让位于赵匡胤,被降封郑王,初迁洛阳。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居住,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卒于当地,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柴宗训的嫡系子孙不见于史书。

柴宗训之上还有三位哥哥,不过很早都为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

柴宗训三个哥哥分别是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谊”,赠太尉,追封越王。

吴王柴宗诚(柴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诚”,赠太傅,吴王。

韩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諴”,赠太保,韩王。

柴宗训之下还有三个弟弟。

曹王柴熙让,赵匡胤登基后,柴熙让不知所终。有传说改姓宁逃匿。

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

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但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谨卒”,恭皇帝宗训开宝六年(973年)春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大有含糊其辞的意思。而不知所终的应该是柴熙让。

但在宋人记载中柴宗训起码有两个弟弟活了下来。关于这兄弟俩的结局宋人的记载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是赵匡胤进入皇宫时,符太后和柴宗训都已换上白色的衣服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在宫内见到有宫女抱着一个小男孩,便问男孩是谁,宫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儿子。

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对赵普他们,赵普说:“应当除掉”。潘美与其他人并不说话,赵匡胤于是又问潘美,潘美不敢回答。

赵匡胤说:“我昔年曾服侍周世宗,如果当了皇帝就杀他的儿子,于心不忍”。

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于是赵匡胤说:“把这送给你做侄子吧,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

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后来取名惟吉,一名惟正。潘美本无弟兄,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

这个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王旦之孙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

版本二略有不同,该版本出自南宋王铚的记载:赵匡胤入宫后宫嫔妃迎接跪拜,宫人还抱着两个小男孩,赵匡胤询问得知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纪王和蕲王。

赵匡胤回头对部将说:“这还留着干什么?”左右就将两个孩子提走,见潘美在赵匡胤身后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

赵匡胤问:“你认为不可以这样吗”?潘美回答说:“臣怎么敢认为不可以,但是这在道理上不安心”。

赵匡胤即刻命令将两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赐予潘美,据说是纪王柴熙谨,潘美将他收养为儿子,赵匡胤此后也不再过问,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后裔与潘美的子孙使用不同的字辈。

第三个版本是赵匡胤入宫发现了两个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的两个庶子。赵匡胤问诸将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小孩。多数人揣摩赵匡胤的心意,便将两个孩子抓起来带走,两小孩害怕哭喊。

大臣卢琰劝谏赵匡胤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

大将潘美也表示:“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赵匡颖于是让把孩子追回。让潘美抱走纪王,卢琰抱走蕲王。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铭,墓志中不提祖父为谁,而提到叔祖潘美。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认为这极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志说潘承裕是开封人,籍贯完全不同,这一切证明王巩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潘惟吉最后官至天雄军驻泊都监,充出使辽国副使,病死于出使途中。潘惟吉子孙众多。

卢琰后来带蕲王回乡居住,并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蕲王柴熙诲。后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取名卢璇,依年龄排序列卢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卢璇有子卢可,在宋代官至礼部尚书。卢璇子孙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东阳、永康最多,据说今有数万余人。

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仁宗曾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所以宋朝祭祀后周宗庙的崇义公、宣义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咏的后裔。

说明政府对潘惟吉和卢璇是柴荣后代不予官方承认。

另外据说才姓有一支源于柴氏。据《才氏家谱》记载,有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所以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就有些演义的成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