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第二年正月,赵匡胤自导自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第二年正月,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柴宗训退位,被封为郑王,柴荣的皇后符氏被封为周太后。母子二人都迁到洛阳居住。
图注:影视剧中的周太后和周恭帝柴宗训。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北宋政府在西京洛阳建造供奉后周太祖、世宗皇帝等的周六庙,将在开封的周太庙迁去,逢年过节时特遣礼官去祭祀,并慰问周太后和郑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将郑王柴宗训迁到房州居住,并派自己的启蒙老师辛文悦知房州,监视柴宗训的意图相当明显。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柴宗训死于房州,年仅21岁。赵匡胤得到消息后,为他素服发丧,葬于柴荣的陵墓旁边。周太后寿命较长,活到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享年61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
图注:赵匡胤画像。
据《默记》记载,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亲信将校进入皇宫,太监、宫女前来迎拜。这时,有两个宫女各抱一个幼童,也随着众人跪拜。经询问,赵匡胤得知这是柴荣的两个幼子,一个是是纪王,另一个是蕲王。赵匡胤回顾诸将说:“这还有什么可等待的?”(还有一种记载是,当时赵匡胤向赵普等人询问处理意见,赵普答:“去之。”)当时在场文武大臣大都表示赞同,只有将军潘美躲在众人身后,用手掐着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问潘美:“你认为不能这样做,是吗?”潘美回答说:“我哪敢认为不能这样做呢?但是,从道理上说,很不安”。赵匡胤就下令把柴荣的两个幼子追回来,把其中一个(未载明是纪王还是蕲王)赐给了潘美,潘美收为儿子。赵匡胤以后也不再问这件事,潘美也绝口不再提及。潘美收养的这个儿子,改名为潘惟吉(一名惟正),长大后也步入仕途。
图注:潘美画像。
柴荣还有两个儿子,因为史料缺乏,就不知其所终了。不过,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柴氏子孙在宋朝还是得到了优待。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皇帝还下诏命令官府根据柴氏族谱,推举年龄最长者一人,主持每年岁节时的祭祀。
参考文献: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铚:《默记》卷上。
图片来自网络。
周世宗柴荣,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登上帝位,有志向,有远见,有能力,有抱负,被历代史家们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声誉极高。
然而,这样一位精明强干、志向远大的明君,却身体不好、命运不济,三十九岁就因病去世了,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禁军统帅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夺去了天下,留下孤儿寡母,战战兢兢苟全于世。
柴荣有七子,前面三个儿子,在他继位前都为后汉皇帝刘承祐所杀,留下四个儿子,分别是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后四子中,柴宗训最大,继位时也仅只七岁,其他三个儿子的年龄,自是更小了。那么,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柴荣那些儿子们命运如何呢?
赵匡胤夺取后周的天下后,倒没有为了自己江山的稳固而出手剪除柴荣的家人,而是听从了原后周宰相范质的要求,善待柴荣族人:一是接受少帝柴宗训的禅让之礼,以示尊敬;二是尊柴荣的皇后、柴宗训的养母符氏为太后,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符太后;三是承诺照顾好柴宗训。
这些由宰相范质提出的要求,赵匡胤后来都遵守了。同时,他还在祖庙立了一块“誓碑”,在“誓碑”上明确写了一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是赵匡胤给柴氏族人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制度上,给予了柴氏族人安全保证。
所以,柴荣的几个儿子,在赵宋王朝的统治下,并没有遭到清算或暗杀。柴宗训禅位后,被降封为郑王,于973年病逝于房州,赵匡胤为他辍朝十日,素服发哀,并赠他谥号为“恭皇帝”;柴熙让后来去向和结局如何,史无明文;柴熙谨在赵匡胤的安排下,被开国元勋潘美收为养子;柴熙诲的结局也无史料记载,坊间传言为人所收养,改名卢璇,这个亦不确定。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一‘沁园春-雪’中,曾对古代帝王做了一番评价,其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最受推崇。
宋祖一即赵匡胤,后周最高军事长官,在后周柴世宗柴荣驾崩,主少国疑情况下,以点检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以宋代周。
但,他的铁律三条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
优待柴氏,子孙不得加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有宋319年(北宋168年)对柴氏惠及有嘉,从无违誓。水浒传尽管多演义成份,但柴进的皇庄,无人敢冒进,可见一斑。
对前朝遗脉如此优待,除宋没有别人啦。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到后周都城开封,接受了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建立了宋王朝。《水浒传》中提到柴氏后人“小旋风柴进”家里供奉着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免死金牌”)”,那么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柴氏后人在宋朝过得怎么样呢?
首先,民间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 “勒石三戒”的故事,宋朝叶梦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说赵匡胤开国之后曾经命人秘密地篆刻了一块碑文藏在太庙中,但是其内容只允许后世皇帝拜读。直到“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时,这块碑文才得以公开面世,据说其内容为:其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赵匡胤赐柴家丹书铁券的记载,但他可能真的给后世皇帝立下了善待柴家的规矩。
那么柴荣的子孙在宋朝过得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柴荣的儿子: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前三子都被后汉皇帝刘承佑所杀,周恭帝柴宗训是他的第四子,另外三个儿子分别为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
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在他的封地之内,后周的正朔、服色等象征国家政权的制度都被允许沿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两年多之后,柴宗训及其亲属被重新安置到房州(现在的湖北省房县)。此后数年之间柴宗训的名字没有再次出现在史书中,直到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三月,房州报告柴宗训病逝,当时他年仅二十岁。
再来看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新五代史·周家人传》记载,乾德二年(公元961年)“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但是宋朝有两份文人笔记中记载了柴熙让与柴熙诲的结局,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暂举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一例:
《随手杂录》记载,在赵匡胤刚刚入住后周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周恭帝柴宗训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柴永崎被封为郑国公,但是柴荣嫡系只传了这两代就断了。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仁宗又下令在柴氏后人中挑选年岁最长的一人封为崇义公,此后,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在柴氏家族延续下来。甚至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依然找到柴氏后人柴叔夏,让他继续袭封崇义公,《宋史》中最后一次册封柴氏后人的记录出现在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此后不到三十年,南宋灭亡。所以,北宋到南宋三百年间宋朝皇帝一直在关怀柴氏,也算是宋朝有情有义了。
总体来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对周世宗柴荣的子嗣眷属待遇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恩断义绝或赶尽杀绝。历代赵官家的对柴氏后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袭王位也相安一隅,从未谋反。
说起赵匡胤篡位,也是趋于当时形势所逼,如周太祖柴荣不死,赵匡胤打死都不会夺位。因为周太祖柴荣与赵匡胤是结义兄弟,当时柴荣,赵匡胤,郑恩三人结拜时曾许下誓言,一旦夺得江山,皇帝轮流做,当时三人也并未料想到真的能打下江山。由于机缘巧合,再加上自己努力柴荣当上了大周皇帝。当年结拜时的誓言柴荣当然不愿提了,赵匡胤、郑恩当然也不敢再提了,谁都心知肚明,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过,柴荣对他们也不薄,把身家性命都交与赵匡胤,封他为殿前都检点,亲军都统,这可是集军权一身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位置,可见柴荣对越匡胤的绝对信任。赵匡胤对柴荣也绝无二心。
可问题是柴荣英年早逝,三十九岁就去世了,而且一点预兆都没有,是暴病而亡。而此时属群雄割据年代,都在对大周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江山就会易手,而此时周恭帝只有七岁,难以挑大梁。于是赵匡胤默默的点上一支烟想起结义时的誓言,皇帝轮流做,荣哥死了,也该到我家了。就这样让心腹一番神操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掩耳盗铃故事发生了。陈桥驿外,黄袍加身,赵匤胤一万个\"不情愿\"的被\"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史上大宋王朝。
皇上当上啦,真的轮流做了,当然对柴家人不能亏待。于是封退位的,七岁的周恭帝为郑王,并赐\"丹书铁券\",那可是实打实的干货,免死金牌唉!柴荣的皇后,也就是老嫂子还是太后待遇,并派人护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洛阳,好好的养着。大米饭,大肉供着,还不说,太后活到六十岁才病逝。而柴王周宗训却有点不好养活,二十一岁就死了,究竟怎么时的也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因没实据,小编在这里也不敢多加妄言!
柴荣的后人在宋朝一直身世显赫,属名门望族,虽有个别人谋过反,但也未累及全族。直到南宋岳飞比武场枪挑小梁王,那小梁王就是柴荣后人,那时的地位,身份也非同寻常,岳飞尽管在比武之前就与他立下生死文书,也差点未能全身而退。巜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身份也是柴荣后人,家中就藏有\"丹书铁券\"其社会地位也非常人可比,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入伙前在当地可是一大豪强!
历史是靠实力说话的,赵匡胤的皇位虽然属来路不正,但人家的实力摆在那,最后一统天下,要是周恭帝柴宗训的皇帝一直当下去,历史也许会改写,说不定结局更惨。赵匤胤对柴荣皇后皇子们做的也够人至义尽了,\"丹书铁券\"可不是随便给的!@头条历史 @头条圈子 @微头条 @公众号
想想柴荣也甚是可怜,好不容易坐拥的天下,好不容易随自己姑父开创的一片基业,谁曾想在壮志未完成之时,突然崩殂,天下也被自己最信任的臣子篡夺了去。若柴荣泉下有知的话,定会再次崩殂。
不过事已至此,天下王朝已然被赵匡胤篡夺了去,剩下的是该考虑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的事了。说来赵匡胤还算仁义,自己毕竟趁别人孤儿寡母之际取代了别人的帝位,赵匡胤没有如之前的那些王朝的帝王那般将前朝之君除去,而是予以好生安置。赵匡胤是这样做的:
他取代后周末帝柴宗训后,封柴宗训为郑王,然后将柴宗训母子迁到房州好生安置,柴宗训在房州生活了13年之后病逝。
因为柴荣并非只有一个儿子,而是有七个,在这七个儿子中因有三个儿子被后汉隐帝所杀,所以赵匡胤在取代后周时只需要面对柴荣的四个儿子就好。前文说到第四子柴宗训被安置在房州,而后病逝。
柴荣第五子柴熙让在后周灭亡后,也被赵匡胤封王,但之后不知所踪,史书不再记载,有一种传言说是为了躲避赵匡胤的追杀,隐藏起来之后改姓宁。但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后文会分析。
至于柴荣剩下的两个儿子,因为在后周灭亡时年纪都比较幼小,所以在赵匡胤的暗示下分别被潘美、卢琰收为养子。
当然这还不算完,为了防止自己的后代诛杀柴氏子孙,赵匡胤特意留下一条好生关照柴氏子孙的遗训,其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之后的宋朝皇帝基本遵守了这条遗训。柴荣的后裔总算在宋朝拥有了相对舒适的生存空间。
总得来说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对柴氏一脉而言比较不幸,但在当时的乱局,在周围列强环伺的情况下,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想要坐稳天下很难,甚至有灭族的危险。赵匡胤取代后,虽然丢失天下,但性命,衣食无忧,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幸运吧。
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对柴荣的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
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在后汉的时候,被后汉的末代皇帝汉隐帝所杀。
后面的四个儿子,其中第四子柴宗训作为后周的末代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被降封为郑王,迁到房州安置,在那里去世了。
(柴荣)
第五子柴熙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历史上就没有他的记载了。
第六子柴熙谨,历史记载也不是很清楚。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赵匡胤进宫后,看见了被宫女抱在怀里的襁褓中的柴熙谨。有人劝赵匡胤杀掉,但赵匡胤却说,不忍心那样做。于是把他赐给大将潘美收养。后来,这个孩子还进士及第,当了官。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乾德二年去世的,那时候才四五岁。
第七子柴熙诲,一种说法是不知所终,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被大将军卢琰收养,改名为卢璇,在真宗朝的时候,还担任了殿前防御使这样的官职。
而且,除了这四个孩子以外,一些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史料还记载,宋太祖曾经设置了一个“誓碑”,这个“誓碑”在每个皇帝登基以后,都会进去看。由于很神秘,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后来金国南下,毁掉开封城后,大家才看到。上面一共写了三条,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后代应该善待柴家子孙,不能杀他们。而且当年赵匡胤确实也是善待他们的,还发给了柴家丹书铁券。
(赵匡胤)
不过,赵匡胤真的善待了柴荣的儿子们吗?
丹书铁券其实是不靠谱的,丹书铁券不过是做一个样子而已,表示赵匡胤对待柴荣的后代子孙很好,并不能代表赵匡胤的真正想法和做法。
而所谓的“誓碑”,其实也是很不靠谱的,赵匡胤为什么要在“誓碑”上写善待柴家子孙?这样的话,其实是完全可以公开说的。赵匡胤发丹书铁券,就是一种公开的做法。既然丹书铁券都公开做,为什么还要悄悄地设置这样一句话,让后代的皇帝们遵守呢?
再说了,赵匡胤最初厚待柴家子孙,是为了收买人心。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柴家的影响力变得极为微弱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情了。赵匡胤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为何要给后代的皇帝们设置这个框子。而且,如果这些柴家子孙们造反,难道也不能杀吗?
我们再来看事实,看看这几个柴家子孙真正的结局。
作为末代皇帝的柴宗训被迁居到房州,降为郑王,这些都没有问题。毕竟不是皇帝了,当然应该给他一个合适的安排。但是这个柴宗训却在20岁就去世了。20岁,恰好是成年的时候。刚成年就去世了,这说明什么?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柴宗训是怎么死的。有可能是正常得病死,也有可能是被害死。由于宋太宗曾经多次修改史料,因此已有的信息,我们是不太清楚的。
再看看柴熙让和柴熙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上记载的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欧阳修是宋朝的史官,他生活的年代,陈桥兵变发生的时间并不久,最多半个多世纪,照理说,他不会不知道这两个人的下落。如果知道,他为什么会写一个“不知所终”这样的话呢?
(陈桥兵变)
再说了,对于赵匡胤来说,先皇帝柴荣的几个儿子,他绝对是会重点“照顾”的,对于他们的来龙去脉,都会搞得清清楚楚,绝对不可能让他们“不知所终”。而且,赵匡胤既然要善待柴家子孙,绝对会善待柴荣的儿子,怎么可能让他们“不知所终”呢?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认为,欧阳修这样写,是为了避谈。就是说,欧阳修知道下落,但是不敢说出来,又不想违背良心,所以才这么说。那么是什么下落,欧阳修不敢说出来呢?显然只有这两个孩子被害死了,欧阳修才不敢说出来。
剩下的一个孩子柴熙谨,《宋史》上记载的是,乾德二年(964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乾德二年,也就是陈桥兵变发生后的第四年。这个孩子这么快就去世了,是什么原因?《宋史》上没有任何说明。可见这个孩子的死,也是耐人寻味的。赵匡胤的“辍视朝”,更加是耐人寻味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说赵匡胤对柴荣的几个孩子很好,对柴家后人很照顾,甚至还写“誓碑”让后世皇帝也要照顾,显然是一个笑话。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宋史》等)
赵匡胤真称得上:\"马上半部论语打天下,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打下天下后厚待部下和战俘。他是最好地用和平方式解决战后的好皇帝。
优待前朝,对手下功臣\"温酒释兵权“,不猜忌,不滥杀,确是把论语学到家的。
周世宗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但有三个在柴荣登基之前就被杀害了。
柴荣的姑母柴氏本是后唐庄宗的妃子,庄宗驾崩后,柴氏离开了唐宫,在归家路途上一眼相中了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兵的后周太祖郭威。而因为柴皇后没有子嗣,郭威便收了柴荣为义子。
柴荣只是一养子,本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但郭威的几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所杀,一起被杀的还有柴荣的三个儿子。郭威没了亲子,柴荣就成了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
待柴荣驾崩,柴荣第四子柴宗训继位,继位时只有七岁,因年纪太小,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于主少国疑,大臣未附,赵匡胤等人才有了夺权的可能。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方传来消息:契丹和北汉联兵一处入侵后周,后周朝臣们不待查验消息真伪,正月初二就仓促派赵匡胤带领禁军北上,等赵匡胤杀回京城,这些后周大臣们才大呼上当了。
柴荣的第五子柴熙让在赵匡胤兵变后就失去了踪影,据说是害怕赵匡胤的追杀隐姓埋名了。
而在后周的内宫中,赵匡胤发现了柴荣两个庶子: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赵匡胤问左右该如何处置,左右将领大都喊道要斩草除根,只有卢琰和潘美没有开口,赵匡胤便问他们的想法。
卢琰说道:上古尧舜禅让尚且没有废朱均,如今却容不下先帝的后人吗?潘美也跪下说道:“我与陛下都受到先皇隆恩,若我劝陛下杀了他们则对不起先皇,若劝陛下放了他们,则对不起您。”赵匡胤就命卢琰抱走蕲王,潘美抱走了纪王。
纪王后来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蕲王也被卢琰收为养子,并改名卢璇,卢琰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使他成了养子又是女婿。
至于幼帝柴宗训,被赵匡胤降为郑王,特赐丹书铁券(古代的免死金牌)。但柴宗训20岁时就病逝了,赵匡胤上谥号“恭皇帝”,以皇帝的礼仪下葬。史书记载赵匡胤“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赵匡胤还留下了赵宋祖训,其中一条就是: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井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或许正是因为赵匡胤自知有愧于柴荣,所以才立下了这条祖训。而纵观两宋三百多年,柴氏子孙地位一直十分超然,赵宋皇帝们基本都遵循了这条祖训。
历史记载柴荣共有七个儿子,接班人柴宗训在陈桥兵变后让位于赵匡胤,被降封郑王,初迁洛阳。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居住,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卒于当地,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柴宗训的嫡系子孙不见于史书。
柴宗训之上还有三位哥哥,不过很早都为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
柴宗训三个哥哥分别是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谊”,赠太尉,追封越王。
吴王柴宗诚(柴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诚”,赠太傅,吴王。
韩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諴”,赠太保,韩王。
柴宗训之下还有三个弟弟。
曹王柴熙让,赵匡胤登基后,柴熙让不知所终。有传说改姓宁逃匿。
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
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但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谨卒”,恭皇帝宗训开宝六年(973年)春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大有含糊其辞的意思。而不知所终的应该是柴熙让。
但在宋人记载中柴宗训起码有两个弟弟活了下来。关于这兄弟俩的结局宋人的记载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是赵匡胤进入皇宫时,符太后和柴宗训都已换上白色的衣服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在宫内见到有宫女抱着一个小男孩,便问男孩是谁,宫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儿子。
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对赵普他们,赵普说:“应当除掉”。潘美与其他人并不说话,赵匡胤于是又问潘美,潘美不敢回答。
赵匡胤说:“我昔年曾服侍周世宗,如果当了皇帝就杀他的儿子,于心不忍”。
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于是赵匡胤说:“把这送给你做侄子吧,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
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后来取名惟吉,一名惟正。潘美本无弟兄,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
这个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王旦之孙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
版本二略有不同,该版本出自南宋王铚的记载:赵匡胤入宫后宫嫔妃迎接跪拜,宫人还抱着两个小男孩,赵匡胤询问得知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纪王和蕲王。
赵匡胤回头对部将说:“这还留着干什么?”左右就将两个孩子提走,见潘美在赵匡胤身后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
赵匡胤问:“你认为不可以这样吗”?潘美回答说:“臣怎么敢认为不可以,但是这在道理上不安心”。
赵匡胤即刻命令将两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赐予潘美,据说是纪王柴熙谨,潘美将他收养为儿子,赵匡胤此后也不再过问,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后裔与潘美的子孙使用不同的字辈。
第三个版本是赵匡胤入宫发现了两个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的两个庶子。赵匡胤问诸将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小孩。多数人揣摩赵匡胤的心意,便将两个孩子抓起来带走,两小孩害怕哭喊。
大臣卢琰劝谏赵匡胤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
大将潘美也表示:“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赵匡颖于是让把孩子追回。让潘美抱走纪王,卢琰抱走蕲王。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铭,墓志中不提祖父为谁,而提到叔祖潘美。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认为这极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志说潘承裕是开封人,籍贯完全不同,这一切证明王巩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潘惟吉最后官至天雄军驻泊都监,充出使辽国副使,病死于出使途中。潘惟吉子孙众多。
卢琰后来带蕲王回乡居住,并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蕲王柴熙诲。后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取名卢璇,依年龄排序列卢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卢璇有子卢可,在宋代官至礼部尚书。卢璇子孙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东阳、永康最多,据说今有数万余人。
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仁宗曾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所以宋朝祭祀后周宗庙的崇义公、宣义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咏的后裔。
说明政府对潘惟吉和卢璇是柴荣后代不予官方承认。
另外据说才姓有一支源于柴氏。据《才氏家谱》记载,有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所以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就有些演义的成分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