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古代封建王朝为什么都会发生农民起义?

古代封建王朝为什么都会发生农民起义?

2020-10-01 09:32阅读(72)

古代封建王朝为什么都会发生农民起义?:盖因都会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故而极易发生“农民起义”运动。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不知发生了多少的农民起义,

1

盖因都会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故而极易发生“农民起义”运动。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不知发生了多少的农民起义,都是官逼民反的结果。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都无不例外被逼上了梁山,实乃不得不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通常而言,封建王朝的发展阶段与农民起义是相随相伴的。一个朝代建立之初,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顺带改革了前朝的诸多弊端,因而经济社会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相应地农民起义也会相对较少。又经数十年的稳步前进后,新的王朝往往会出现一些“治世”“中兴”阶段。此时,整个社会繁荣稳定,国势蒸蒸日上,国力强大无比。在此种种有利因素之下,即使爆发了农民起义,也很快会被朝廷所镇压,掀不起任何的浪花,终究被繁华所掩盖。到了封建王朝末期,农民起义的大势终究会淹没统治权威,给送来最后的丧钟,以推动新的历史浪潮。

封建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农民起义运动的愈演愈烈,并一发不可收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自封建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就存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地不可调和。地主阶级的贪得无厌,贪官污吏的横行霸道,官僚地主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活动,都造成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最终,在官逼民反之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一浪胜过一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进而实现了封建政权的转移。

总之,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运动不可避免,并且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揭开了改朝换代的序幕,而且还意味着新时代的即将到来。

2

500年必有王者兴 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这个问题蛮高级哦,因为提问者显然注意到了,历史上的历次改朝换代之间,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是这样的,以秦汉为例,秦朝亡于农民起义标配;而东汉则不太一样,尽管有张角起义的“助推”之功,但是要看到的是,献帝的禅让事实,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为:汉魏是统治阶层内部“迭代”,是因袭的关系。


当然了,唐宋元的因袭关系稍微复杂了些,一定程度上有朝堂阴谋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也应该注意到黄巢起义之于晚唐,巨大地破坏性作用。


当然到了朱明,妥妥地农民起义,布衣天子无疑。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仅仅是看到改朝换代的阵痛是肤浅的,也是意气用事。

研究历史,其实还有一条线索就是,历代王朝也不乏冷静思考者,更别说我们的祖先还特别聪明。


就譬如:秦之于周的思索就是彻底地郡县制,当然这个搁当时的机制下,极为考验统治者的智慧和勤政能力;而后汉的“非刘姓不得为王”,既有周经验的改良,也有秦机制的沿袭,刘三打了套“组合拳”;曹丕薄宗室,司马为之过度总结,再次“开倒车”;而后的唐宋军制改革,与明清的“宗室藩王”政 策,都属于这个范畴。


豆哥撤出这条线,没有信口开河,在于说明:历代王朝统治者们,绝大多数人,都比今天从事普通行业的我们,要聪明上许多,不信你自己背“四书五经”试试?




如果不排斥上述观点的话,那么一个共识就不难达成:古代王朝,当权者们每天殚精竭虑之余,都无时不刻地思索着王朝统治的“内生”修复机制。


也就是说,与极端的暴力“改朝换代”相对应的也有,就是统治王朝“纠错”的能力。


就譬如我们所熟悉的“科举”制度,它有多高的“进步”意义?豆哥说不好;还好哥知道,遍向民间寻高人的“奇趣佳话”。


言外之意,科举制度于时代,有着“寒门学子”一跃龙门,晋升入官僚阶层的“换血”意义;但是也要注意,无论哪个朝代,执行制度的都是人;也恰恰是重视“人情味”的中国古人们,无形间陷入了“门生故吏”或者“门阀政治”的窠臼,也就是说:到了特定时代,科举制度尽管是“良药”,伴随着时间的侵染,也有可能它也阻止不了“阶层固化”的社会难题。


譬如说曾剃头是进士,而袁世凯和洪秀全,就屡试不中。。。

(当然了以上例子也不绝对,因为科举制度偏科严重,忽视了技术官僚。)



豆哥这人其实挺温和的,轻易不会发飙;不过仍然是回到例数古代王朝机制上的命题里,爆粗是难免的。


一定程度上,皇帝制度就是极端的自私制度,天下安危系与一人,当统治者乾纲独断兼济天下的时候,是会乾坤玉宇;但是遭遇天灾人祸时候,统治者也会与民争利昏庸麻木。

更糟糕的情况就是,一旦遭遇到王朝后期,科举制度的修复机制丧失了“免疫力”,而之前清明统治者们惯用的“青苗法”,“保甲法”那一套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做法,也会产生“失效”,最后的情况就是农民因为灾害而啸聚山林,一人登高一呼于是万民竞相“追随”。



如果您不否认以上事实的话?那么还有一点规律性经验这的指出:为什么历代王朝的“改良者”们郁郁寡欢,不得其志?


仍然是制度上的结构性原因,与民让利还是与民夺利?而当统治阶层内容的技术官僚们,阿谀奉承出卖底线地谄媚于君王们?王安石.张居正的故事足够说明问题。


当然了,豆哥不回避农民起义的盲目性和集体认识不单纯,无非就是想说,那些史书上关于暴虐和血腥的记述,是为统治阶层专属的,再读的时候多打个“?”。


最终回答:王朝统治的末期,伴随着君王们的“弱智化”,与王朝技术官僚们的阶层固化,当内生修复机制失效之后。搁生产力不发达并且人民相对“迷信”的古代,每一次因为灾害或者暴虐的劳役,进而引发的流民集聚,于王朝统治者们面前:都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考验”。


这道题豆哥答的不好,不过起码解释了一个规律就是:为什么?国人喜欢推倒了重来。

3

这个用“民变”这个词更准确点,

民变通常发生在王朝的中后期,他跟人口数量有直接关系,

我们的看一看历代王朝初期和中晚期的人口数据。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般王朝初期只有两三千万人,晚期都在6000万以上,而土地面积、生产资料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养活的人口人固定的,当土地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多余的人就会造反。

道理很简单,王朝初期,因为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人口爆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能养活五千万人口的土地,王者两千万人口,这能不是盛世吗?

但是,承平日久,人口不断的繁衍,又达到峰值的人口六千万,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就越来越激烈,表现形式就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也就是阶级矛盾了。

当出现天灾,比如蝗灾、水灾等天灾人祸,矛盾就会爆发成战争。

但是,一般来说,农民只要能活命,就会苟延残喘,不会造反的,即使造反,也只会是小规模的,很容易平定。

但是,商人、读书人等一些有野心的人,就会利用流民,这些人有野心、有思想、有能力、组织能力强,他们就会把流民利用起来,这就成了民变。

如果聚一聚历代民变,会发现农民领导的很少很少,大多都是商人、读书人领导的,

所以,古代提防的是读书人和商人,而不是农民。

历史学也有个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个理论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土地和人口的关系,是导致民变的重要因素。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注定了农民起义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常态化事件;这跟工业革命后,西方时常爆发工人罢工差不多一个概念。



我们先搞清楚常言中的封建社会是啥意思。

严格意义上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我国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就是这种制度,大小诸侯,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相对独立的各项权利。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封建社会,在我国历史上而言,实际上是指的是从战国时期一直到公元1840年的这段区间。它的特点很容易辨识: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各级官员是帝王的职业经理人;经济上,则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少量的地主阶级掌控了土地这一最重要生产资料,从而对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行驾驭和剥削。



那么,地主阶级指的是哪些人?

顾名思义,地主就是土地的主人,在古代指那些拥有土地、无需亲自参加劳动的特殊阶层。我们要知道,在农耕时代,拥有土地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人们有了财富/权力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最大的地主当然是皇帝本人,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往下,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权贵、各级官员/士大夫、乡绅,以及或经由家族继承、或通过各种门路掌握了数量不等土地的幸运儿们。

这些人,就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体。

而农民,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主体。他们要么是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但要亲力亲为干活 ,按照政府的标准缴纳一定的粮食/作物(即赋税),并且还要根据朝廷的要求去当免费劳动力(即各类徭役)。还有一种是佃农,就是没有自己的土地,向地主阶级租用耕地,向其缴纳一定的收成。(其实分类更细致,此处大致罗列)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地主与农民之间,有点像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但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

打工仔只对老板负有限责任,干的不愉快了,或者不看好企业的发展,拍拍屁股就走人,潇洒的寻找新机会,留下旧老板气得干瞪眼;(特殊情况除外)

而农民与地主则不一样。首先,对皇帝这个大地主,老百姓要负无限责任;依靠国家组织体系以及暴力机器看场子,皇帝对所有人,几乎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大权。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而言,皇帝让老百姓干嘛,你就得干嘛,否则就是惩罚、甚至剥夺生命;

但皇帝毕竟只有一个,为了实现对数千万百姓的有效控制,他就得分散、分割一些利益,将大小地主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实现对国家的管理。这些利益,主要是土地,比如我们时常看到史书中诸如赏赐某某食邑X千户之类的字眼,就是让对应人员享有某些地区相应户数的赋税;还有更干脆的,直接赏赐土地多少顷等等。



而封建王朝得以维系的基本前提,就是保持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既要让地主们有足够的油水,享受不劳而获的荣华富贵;又得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保持繁衍生息,以为王朝提供绵绵不绝的生产力。

但就如同我们常说的那样,资本的贪欲是无限的,地主阶级对土地、对财富的追求标准,同样是多多益善。封建朝廷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适当压制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渴望,不伤害、甚至要鼓励农民阶级的积极性。

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商鞅变法,无一不是围绕着鼓励耕种而开展的;而在后世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单个王朝的初期,统治者往往能吸取前朝的教训,抑制兼并、轻徭薄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努力赈灾,同时强化对官员的约束、对土豪乡绅的抑制,后世津津乐道的“盛世”往往由此产生。



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我们的想象中,“盛世”一定是家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不愁吃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农民而言,封建时代的盛世是极度脆弱的。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出现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但这里指的是官家的粮食,老百姓家也是这样吗?并不是,汉武帝上任的第三年,黄河出现大泛滥,立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大饥,人相食”。

因此,盛世的景象,更像是对地主阶级而言;老百姓的标准,只是吃饱肚子而已。



绝对集中的皇权是柄双刃剑,皇帝像样,就可以创造盛世;相反,则会将王朝带向末路;甚至同一个帝王的前后阶段,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如李隆基)。

一般来说,在王朝的后期,大多是因为皇帝能力或态度的问题,失去了对执政阶层的控制,劣币驱逐良币,有为之官被逐、贪婪的官员浸入到各个层面;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税负之重让农民苦不堪言,维系社会平衡的制度彻底被破坏。

而将局面彻底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一般都是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由于此时的朝廷已腐朽不堪,失去了及时赈灾的机能;更有甚者,仍不顾客观困难,加大赋税的征收,此时的农民阶层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既然横竖都是死,为啥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晋朝和宋朝是例外。自它们建立之日起,就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从没像其他王朝那样施行均田制。这也是西晋被少数民族以及流民击垮的原因,也是两宋开国后就在四川出现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主要导火索。

农民起义,也是宋朝的一大特色,前后共出现了400多场,令人叹为观止。不过,由于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政策,这些起义并未能撼动赵氏的统治。



就像我们的伟人说的那样:“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起义,是封建王朝自身压根无法解决的痼疾。借助农民起义建立新王朝→励精图治→出现盛世→走下坡路→土地兼并严重、苛政猛于虎→自然灾害点燃农民起义.......这几乎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死循环。“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就是这个意思。

5

为什么每当一个封建王朝走向末世时,往往都会爆发农民起义呢?这是由于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农民既是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基石,同时也是负担最重的阶层。

当封建王朝走向末世之时,通常也是土地兼并最疯狂的时候。

本来农民所能占有的土地资源就很有限,如果再被豪强地主鲸吞蚕食,则会彻底失去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此一来,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都会沦为豪门大户的佃农,承受着无比沉重的压榨。

(大泽乡起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即便是有些农民可以侥幸保存下一点儿土地,也会在遭遇水、旱、虫、雹等天灾时破产,从而沦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流民”。

而流民则是导致封建王朝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如果有怀有野心之人趁机煽动,则将暴发出巨大的破坏力,必将令末世王朝愈发摇摇欲坠!

比如,新莽政权时代爆发的绿林、赤眉起义,便是因天灾导致饥民无以为生,才被迫铤而走险的。

再比如,导致大明王朝崩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因为严重的天灾造成了饥荒,财力窘迫的明朝政府却又无力及时赈灾,而明朝的贪官污吏却并没有减轻对农民的压榨,使大批农民因此而破产,从而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乱源。

(王莽篡位)

此后明朝政府虽然一再镇压农民起义,但却陷入了越剿越乱、越乱越剿的困境。于是,崇祯时代的明朝便陷入于内有农民起义摇根,外有辽东清军频频扣关的局面。最终,屹立了近300年而未倒的明朝大厦,终于在农民起义的狂涛冲击下轰然垮塌!

此外,官逼民反也同样是造成古代封建王朝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

比如,那横扫天下鲸吞六国的大秦王朝,便是由于过度迷信唯有依靠严刑峻法才能治天下,因此秦二世上台之后,不仅没有调整政策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愈发强化对人民实施高压统治。

造成了因刚刚被秦国鲸吞,而人心尚未归附的原六国遗民,与秦朝政府的离心力暴涨,从而使秦朝处于干柴遍地之局面,只消一点点火星便可形成烈火燎原之势!

而最终,诱发了天下人反秦大起义的,却是两个微不足道的戍卒。陈胜、吴广与其他几百名农民奉命戍守渔阳,但却因为被大雨冲垮了道路而无法按期抵达渔阳。

而按照秦法规定,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只要是误期者都会被处死!正是因为即使抵达渔阳,等待陈胜、吴广等人的也是死,所以才迫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以求死中得活。

出人意料的是: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区区几百名走投无路的农民的垂死挣扎,居然会爆发出如此惊世骇俗的破坏力!在大泽乡起义后不久,早已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人们,便从四面八方群起而响应!

在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那貌似强大的大秦帝国,居然会陷入摇摇欲坠的危险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归咎为秦朝片面的推行了一条高压统治路线,使天下人只知畏其威而不知怀其德!

而不知以怀柔手段争取人心,以镇压手段消除不稳定,造成了秦朝统治者被孤立的结局。最终,大秦帝国便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垮台了。

(推倒大明王朝的闯王李自成)

综上所述:对于古代封建王朝而言,整个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基础是农民。在士、农、工、商这几大阶层中,唯有农民的基数最大,贡献最多,同时也对王朝的稳定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每当王朝稳定时,总会呈现出“农稳天下安”的局面!然而当王朝走向末世时,其旧有的、赖以维持平衡的统治秩序,必将因为土地兼并、官僚腐朽,或是天灾四起而被打破,而承受压榨最重,最易遭受损失的则是农民阶层,因此农民阶层也最容易奋起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封建王朝末世时,总会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

6

农民起义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国家最为常见,提到农民起义的原因,我们常会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农民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属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弱势群体,如果不是在连生计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又怎么会铤而走险去造反呢?

在封建王朝时期,农民起义很少是因为朝廷统治腐败而爆发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朝政形势怎么样和他们是没啥关系的,自己有没有工作,能不能吃饱饭这才是他们唯一关心的问题,只有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计才会激起民变。

在中国古代最常见激起民变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农民是以种田为生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饭碗,但是这到了乡绅,官吏眼中,土地就变成了摇钱树,或者是因为天灾,或是人祸,以极低的价格逼迫农民出售手中的土地,在将土地租给这些农民,年景好些,农民们勉强还能活下去,遇到灾荒年,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就容易激起民变。

另外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社会,重农抑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民众能从事的生计十分有限,大多数只能保证温饱,真能赚钱的行业又被政府垄断,所以这种社会经济结构,面对突发的危机承受冲击的能力很弱,一旦百姓失去了生计,自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在明清两朝,官员的收入非常低的,他们的衣食住行又要符合礼制,即便是朝中重臣,往往也会欠下一屁股债,入仕的人追求的无非就是名利,怎么能忍受当官越当越穷,所以就通过各种税收,巧取豪夺的手段中饱私囊,这自然也就加深了朝廷和百姓之间的矛盾。

在古代,统治阶层大兴土木,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动百姓服劳役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这就容易出现滥用民力的问题,百姓的忍耐程度也是有上限的,超过上限也非常容易激起民变,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有滥用民力的原因。

一个新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往往就是利用了贫苦民众长期以来对旧政权不满的情绪,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他们是比较理解百姓疾苦的,常会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安抚百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统治阶层逐渐变得麻木,安于享乐,不再去体会百姓疾苦,政府和百姓的矛盾又会不断加剧,再次突破临界点,历史又重演了。

7

实际上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从理论设计出发是不容易出现农民起义的。

但实际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过程,发生了无数次农民起义。

为什么说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不容易出现农民起义?

古代社会由于通讯不发达,实际上皇权是不下县城的。实际上,地方相当于是自治了。具体是县令主管负责制,统筹了三权。

县令为了保住乌纱帽,一个是要管好所辖片区,另一个是收足上头要求的税收。最后,这些任务都分解到了地方的地主乡贤身上。

由于古代,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基本没什么人员流动。

也就是说只要地主乡贤把自己村庄管理好,有收成,有粮食上交。底下的农民有田种,口饭吃,是没有什么条件起义的。

纵观历史上,比较成功的起义,都是需要一个很强力的领头人,比如刘邦、朱元璋,甚至是李自成。有起义的农民,加上有起义的领袖,这起义才能成功。

在风调雨顺的年代里,每个农民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得不亦乐乎。连思考“王侯将相”的时间都没有,对了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这些农民甚至不会知道王侯将相的典故,也接触不到带有反骨、学识渊博的人。

所以,和平年代里是没什么起义的根基的。

但是在以百年为维度的历史进程里,风调雨顺这种看天的事情,并不会一直持续。实际上,全球气候变化在百年维度里,差异是很大的。每隔几百年,遇上一次全国性的大旱、大洪涝都十分常见。

君不见,黄河千年以来改道了多少次。

大气候的变化,或许与太阳黑子运动有关。

以及在王朝巅峰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进步,粮食产量提升,人口数量也不断地增加,量变引起质变,到最后超过了土地的承载量,反而引发粮食危机。

还有就是王朝的末年,朝廷内部腐败严重,苛捐杂税开始增多,各级官员逐渐忘记了初心,开始横征暴敛。压力层层下传,最终农民开始承受不住,变成流民,做乞丐。

也就是统治体系开始失控了,而且也是从最小单元开始失控的。当地主手下没有农民了,或者手下管不住多余的农民。那这些农民便会成为王朝的隐患,最终引爆王朝。

8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可能出现农民起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

农民起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武装暴动。农民为了夺回已经失去了的土地,为了求生存,为了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抵抗横征暴敛,采取的革命行动,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什么都会发生农民起义?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自古以来,农民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都是被剥削和压迫的群体。按理说,农民起义,成功的概率几乎没有?

而正是由于这种毫无胜算的关系,却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了封建王朝和封建专制主义。这中间应该有个时间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历代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个失败,仅仅是局限于名义上。起义的目的就是一种进步,起义的本身就是代表着胜利!




9

封建王朝末期农民起义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没饭吃。

如秦末农民起义,由于秦朝的暴政,农民赋税徭役过重,所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各地农民起义便风起云涌。

揭竿起义

东汉末年,连年军阀混战,又加上瘟疫横行,老百姓都没有了活路。曹操在《蒿里行》中这样形容当时老百姓的残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百姓如果不起义,就是等死!

元朝末年,政局不稳,统治残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从朱元璋一家的生活可见一斑,朱元璋的祖父和父母都是学年拖欠税款,东躲西藏的过日子,虽然辛勤劳作,却连糊口都做不到时,他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饿死,却连个埋葬的地方都没有,只有朱元璋和二哥也被饿得半死不活。为了活命,朱元璋不得不当和尚要饭,三年后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亦是如此,自万历以来,朝政废弛,地主兼并土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老天又不作美,又赶上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故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才能推翻大明统治。


李自成起义

10

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看,每个王朝灭亡都有农民起义发生,这成了历史规律,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有关系,王朝后期出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活艰难,面临吃不上饭危险,导致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是最好的例证,李自成起义军进北京。

第二:权力集中,皇帝一人独裁权力集于一人之手,这样很容易发生腐败,使得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起义成为农民被迫选择。如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山起义军联合天下众起义军推翻隋的统治,最终使得唐王朝建立。

第三: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成必然,农民起义也就随之发生。

第四: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古代中国历来以农业为主,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受天气影响很重,一旦出现旱灾,农民生活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出现极端情况导致农民起义也不足为奇。

通过上述分析了爆发农民起义的各种原因,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以警视后人,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