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2020-09-30 14:01阅读(65)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从来就不是一个凄惨的形象,她的一生在物质上有着极大的富足,只不过在精神上

1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从来就不是一个凄惨的形象,她的一生在物质上有着极大的富足,只不过在精神上有点空虚而已。

琵琶女之所以受到了白居易关注和理解,是因为她的遭遇和白居易自身的经历在实质上是非常接近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经历着同样的痛苦而已。

如果我们将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生前半场,风光无限

先来说说白居易前半生的经历。

白居易出身在一个不大的官宦家庭,生活上本来就不是特别惨,起码还有有些保障的。但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唐、晚唐一直有着藩镇割据的现象,白居易早年也是经历过几场战火的,所以他知道社会百姓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这也是他文学风格的成因之一。

白居易小时候就非常聪慧,读书很刻苦,所以有人说他“少白头”的原因就是因为读书太用功,但现在科学发达了,这种说法多半不太靠谱。

但不论怎么说,白居易年少成名是肯定的,并且还是“诗名”。我相信很少有人没有听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其实这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作是一首科举应试诗,“赋得”二字就表明是命题作品。

当时有一种制度叫做“行卷”,考生在考前或者考后将自己的作品给主考官看,先混个脸熟。白居易就曾经去拜访了诗坛前辈顾况,虽然不一定是“行卷”,但肯定和这样的行为很类似。

顾况看了他的名字,语重心长地讲: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他拿这位后辈的名字开了一个玩笑,说首都花销太大,没点本事的话,居住可不容易啊。

然后他看到了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又说了八个字: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这个故事很多典籍上都收录了,比如唐朝张固的《幽闲鼓吹》、宋朝尤袤的《全唐诗话》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其在文坛上的发迹有点像当年李白遇到贺知章的事情,一句“谪仙人”让李白这位后辈在诗坛打响了名气。

这时候的白居易才年仅十六岁。

文坛上有前辈提携,当然也是自身确实有才华,在仕途上的白居易也走得颇为顺畅。

贞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800年,中进士,这时的白居易二十八岁,可谓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要知道,唐朝的“进士”含金量极高,也是诸多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考中进士的人要比考“明经”、“明算”等科目的考生受重视得多,这是国家储备政治人才的摇篮。

但是考中进士不代表着可以做官,这只是资格而已,就像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一样的道理。

两年之后,白居易完成了书判拔萃科考试,成为了一名有政务能力的人才,第二年就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三年之后,白居易又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不再做校书郎的工作了,写了七十多篇策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于是被下放到基层锻炼,虽然官职不高,但这代表着官府对其的重视。

锻炼了一年之后,白居易回京入职,此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可谓是平步青云!

元和二年回京,担任翰林学士一职,主要也是学习京城政务的工作;

元和三年担任左拾遗,虽然品秩不高,但属于“言官”体系,有很高的影响力;

元和四年,和写作了《悯农》的李绅、元稹共同发动了新乐府运动,其实是为了让统治者倾听民间的呼声,表达的是白居易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白居易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但同时依然兼任着翰林学士,执掌诏书的草拟,参与国政的决策。

可惜的是,元和六年的时候,其母去世,他必须要回去守丧三年,暂时离开了京都。而当他再次返回官场之后,就到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再来看看琵琶女的经历。

别看她曾经是一个艺伎,但要知道艺伎也是有业务能力考核的,才貌和艺术水平都需要考量。而在这个琵琶女的自述中可以知道,她是当时所有艺伎中的佼佼者。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从她自述的细节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 第一,她来自京城,是见过世面的女子;

  • 第二,她的琵琶技艺很早就学成了,并且还是当时最好的学校取得了最好的名次;

  • 第三,她的容貌在当时是被所有同行业者所嫉妒的;

  • 第四,她当时的出场费极高,但依然不乏追随者;

  • 第五,她并不缺钱,生活非常豪奢;

  • 第六,她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真的火了很长时间。

有着这样一位经历的女子,她的生活绝对不会凄惨,反而生活质量非常高,她自己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那么,这样来看的话,白居易和这位琵琶女的经历是不是有很大的相似性呢?

一位在文坛、仕途两方面平步青云,风光无限;另一位在娱乐圈里独占鳌头,红遍京都。

巧合的是,两人之后的经历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人生后半场,落寞无比

白居易在居丧返京之后的第二年遇到了一件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这一场刺杀让朝堂显得非常诡异,而白居易却在这个时候上表,敦促朝廷要严查凶手。

本来是一件正常流程,就是平民被杀也要立案侦查,何况是一朝宰相呢。但诡异的是,白居易被指责为“越职言事”。

也就是本来不该他管的事情,他发声就是违反了规则,于是遭到了弹劾。

朝廷这个时候也突然活跃了起来,有人攻击他有违儒家孝道,理由是他的母亲因为观花而坠井身亡,但白居易竟然写过有关“赏花”和“新井”的诗,这就是不孝。

在宰相遇刺身亡的时刻,朝臣开始纷纷攻击白居易的“管闲事”和“不当言行”,这就很明显了。

白居易为自己居丧之前的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行为买单,被之前的“受害者”集体排挤。

于是,年过四十的白居易被贬谪出京。

那么,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毕竟艺伎这种职业是吃青春饭的,当时琵琶手艺再高超,当年老色衰的时候也要黯然离场。

琵琶女就是这样,周围帮衬自己的亲朋相继离开,她也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有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实,才有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选择,这是琵琶女命运的转折点。

嫁予商人之后,琵琶女感受到了商人经常逐利的行为,使得自己独守空闺,心灵非常空虚,不禁怀想其自己年少时期的快意生活,触动了心事,于是才有了这一次和白居易的巧遇。

这次相见发生在白居易被贬之后的第二年,其心境的落寞还没有完全走出去,所以对于琵琶女的经历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个是在仕途上遭受排挤,心情愤懑;另一个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心情抑郁。

何其相似!

这也难怪,中国文人的传统就是喜欢用女子不幸的遭遇来影射自身的无奈,从屈原时期就开始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们极愿意将自己比作处于弱势的忠贞女子,在君主的冷落中表现得楚楚可怜,这是惯用的手法。

更何况,面前就有这样一位活生生的琵琶女,怎能不触景生情呢?

精神世界里,落差极大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生活其实都不悲惨,两个人在物质生活上都比较富足,没有衣食之忧。

白居易在《观刈麦》当中曾经说: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可见官府给的俸禄还是比较充足的,即使被贬谪到地方去,在物质条件上还是比较不错。

在《琵琶行》当中白居易也写了自己赏花喝酒等行为,可见并不穷困。

而琵琶女在之前就有着非常丰厚的积蓄,所嫁对象还是商人,自然在物质生活上就更不用担心了。

两人的共同点就是精神上由高到底的落差,并由此产生了“共鸣感”。

白居易的精神世界自不必说,仕途、诗坛这都是高雅的代表;而琵琶女虽然出身风月场所,但其所行之事同样属于精神上的工作。

无论是琵琶技艺还是与显贵宴饮,她所见过的世面要比她所嫁的商人还要大,从京城出来的人,自然会感觉“浔阳城”太过偏僻,毕竟白居易在这一年都没事找到弹奏音乐比较好的人,可以想见这里的精神生活贫匮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说,琵琶女并不悲惨,只不过是精神上的落差导致了心灵的空虚而已。

白居易之所以能看重琵琶女,也不是对她的遭遇表示悲惨,而是两者出现了共鸣,毕竟《琵琶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也不是琵琶女,而是“我从去年谪帝京”之后的内容,还是将自己理想的失意。

但从其所作所为来看,白居易最后也看淡了仕途,一心一意地去创作文学,去做能为当地百姓真正谋利的实事,还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2

很高兴咱们讨论一下您这个有趣的问题。

您觉得诗中的琵琶女,一点都不惨,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讨论着分析分析。

我想原因这一吧,这首长篇诗歌,对您来说语句还是难懂,难理解,理解的不够通透。您试着,站在角色的角度去体验,感知她的境遇。也许是觉得白居易文字,诗歌描述功底不够深厚?应该不是吧,白居易可是史册里的重量级文人 。

第二个可能吧。。。冒昧的说一句,就是比诗中的女主角,有更悲凉,更凄惨,凄惨10倍的遭遇,具体什么遭遇,我就不列举了,免得某些人看了伤心。这种情况,看这个琵琶女,反而觉得她很幸福了。

暂时我就想出这么俩原因,谢谢阅读,回答完毕。

3

因为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痛点不同。

琵琶女是什么,是一个歌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是曾经很红火的歌女,一曲弹罢,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歌女。地位就像现在的女星,要流量有流量,要粉丝有粉丝。

这样的一个当红乐手,由于年龄大,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粉丝对她的热情度低了,开始去追更年轻更漂亮的歌手,曾经门前人丁兴旺,如今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甚至生计都成了问题。

于是无奈的她嫁给了商人作妇。商人虽说有钱,但在士农工商排行里,地位最低,有些朝代,商人连绸缎都穿不得。更伤心的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为了赚钱,得东奔西走,一年到头,在家的没几天。前日浮梁买茶去。这让一个习惯了热闹,喜欢有人哄着捧着的前明星歌女如何受得了。

为什么白居易能理解?白乐天年少有才,家里富裕,曾经也是洛阳长安最靓的仔,一首诗只要写出来,多少书生争着去抄录,多少歌女等着自荐枕席。也是京城圈有名的风云人物。

如今呢,却因为一些事被贬官,作为江州司马,穿着原谅色的官袍不说。更可怕的是,江州在当时是穷乡僻壤,没有声色犬马,没有酒吧,没有天上人间,没有醇酒美人,没有宝马香车,你让白乐天多失落?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浔阳在当时是偏僻之地,没有什么音乐,一年到头都听不了音乐会,所居的地方,比较低洼,温气很重,黄芦苦竹等上不了台面的野草在家宅附近疯狂生长。每天听的都是什么声音?杜鹃鸟的叫声和猿猴的哀声,在失意的白乐天耳里,都是聒噪难听的。

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有诗意的夜晚,最适合花作媒,美人为伴,高朋满座,丝竹歌舞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冷月相伴,苦酒独饮。这是多么凄凉的事啊。

为什么琵琶女和白居易有共情,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人,只不过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贬官失意。所以才有共情,所以才会座下泣中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共情,主要的原因就是阶层不同。人家在为聚少别多,粉丝脱粉,无酒无音乐而苦恼伤情的时候,我们还在为一天三餐而努力,为房为车为妻为子为父母的生活而奔波,能共情吗?

他们的伤情,在我们看来就是矫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路。

人家白居易在为家中眷养的歌女舞女年轻超过二十岁已经年老色哀的时候,我们呢?

我是木子君,欢迎与我聊历史,记得关注我哦!

4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乐府古诗,作者通过写拥有高超音乐技巧的琵琶女的悲惨一生,反映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展示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哀伤不满。

琵琶女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可以从三个角度讨论。

首先是个人自述,她自言“弟走从军阿姨气,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她年老色衰嫁与商人为妻,仍然没有改变无家可归的局面。丈夫重利,一人独守家中,清冷寂寞,无法获得家庭的温馨。

其次从音乐的感情传达看。音乐重在传情,只有真实的感情才会获得广泛的认同,琵琶女的琵琶声使闻着落泪,听者感伤,“满座重闻皆掩泣”一语形象传达出琵琶声的感人至深的情感深度。

最后,是由诗人所获得共鸣来看的,诗人被贬浔阳,郁郁不得志,心中的不满无处抒发,皆琵琶女的经历与高超的音乐技巧找到了情感的突破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听者枇杷想到自我经历,与琵琶女的流落江河相映衬,表现对琵琶女的同情对个人遭遇的愤懑。

种种迹象来看,琵琶是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又是诗人不幸的象征。

5

从贫苦百姓的角度看,琵琶女一点儿都不可怜,她的平生不得志,不满足,就是矫情。

琵琶女是京城里有名的艺伎,她年少成名,才貌双全,被许多同行佩服、嫉妒。她的生活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女有人爱,有人喜欢,有人愿意为她花钱。她的生活里只有欢笑,可谓幸福。

即使后来琵琶女遭遇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即使“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使容颜衰老,她依然能嫁给一个好人家,虽然这个人是商人,但是显然琵琶女的生活是富裕的。她不必像普通女人那样操持家务,做针线,洗衣裳。变得手指粗糙,整日劳作,没有休息的时间。

琵琶女还可以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离开家,有下人伺候着,到浔阳江上赏月弹琵琶。她不知道,在她弹琵琶的时候,也许他的丈夫为了给她优越的生活,正在外地披星戴月地工作。谁不爱老婆孩子热炕头,谁爱在外面风餐露宿?在她眼里“重利轻别离”的丈夫才是凄惨的。

琵琶女过着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还不满足,不是矫情是什么?

从江州司马的角度,琵琶女和自己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无比凄惨的。

从白居易的角度看,琵琶女和自己一样落魄、和自己一样郁郁不得志。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年少成名,顺利考上进士。

白居易仕途顺利,先后担任校书郎、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进士考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等职。

811年,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去世,他离职丁忧。814年后回到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写。被贬江州是白居易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他觉得郁郁不得志,远离家乡和京城,来到偏僻的地方,白居易满心惆怅。

这天他送朋友时,听到了琵琶女的琵琶声,送别的场面本就令人心酸,再听琵琶女的琵琶声和她的故事,白居易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白居易想到了自己被迫离开京城,被贬到偏僻的浔阳,“谪居卧病”,苦不堪言。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这是为自己,也是为琵琶女哭泣。

精神上的苦闷有时候比生活上的贫困更折磨人。这里没有音乐,没有知音,没有亲人,朋友还要远去,浔阳城里再次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夜过后,白居易和琵琶女形同陌路,也许他们再也不会见面。

@润杨阆苑

6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我怎么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感谢邀请,我是一棹春风一叶舟。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长篇小说,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只不过有的人写的精彩,有的人写的平淡。下面,我给您讲一讲琵琶女的故事。


长安城外,虾蟆陵下,小村庄。

小村庄里一家农户,家里有兄妹三人,父母早亡。兄妹三人相依依为命,靠二亩薄田勉强度日。三人中小妹最小,年仅八岁,黑葡萄一般的眼睛,粉嘟嘟的脸蛋光滑的像剥了壳的鸡蛋,惹人爱怜。

邻居穆氏,早年也是大户人家,只不过家道中落,随丈夫辗转来到虾蟆岭下的这个小村庄。李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擅音律,曾经以一曲《紫云回》名动四野。

李氏非常喜欢小妹,常以乐律教之。小妹聪明伶俐,一学就会,不几年的功夫竟然不弱于李氏,尤其是弹的一手好琵琶。两只手如穿花蝴蝶般,上下翻飞,弹至兴起处,声裂长天,诸般思绪,都向曲中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在小妹十三岁那年,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哥哥被抓去当了兵丁,战死疆场。姐姐不幸得了痨病,无钱医治,挣扎半年而亡。

秋风起,黄叶遍地。

小妹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劳作之能,真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无奈,只得委托穆氏,卖身于长安青楼“怡红轩”

没想到,一年不到,小妹竟红透长安。一曲《凌波仙》,让长安城的少年们意乱情迷,一首《霓裳羽衣曲》让达官贵人们神魂颠倒,人送外号“琵琶女”。多少人为求见一面而不得,又有多少人为听其一曲而不能,送的红绡头堆满了怡红轩,要和小妹共度良宵,竟要价千金。

但小妹心是寂寞的,逢场作戏的背后,是对真爱的追求。肤莹玉,鬓梳蝉,一曲琵琶为谁谈。

这时,富家李公子闯进了她的心里。李公子风流倜傥,俊朗洒脱,一掷千金,曾连续留宿月余。在情意浓浓之时,李公子搂着小妹,凑在耳边说,要为她赎身。李公子吐气如兰,小妹醉了,一颗心瞬时便有了归属。

李公子说是要回去向爹娘禀报,待草长莺飞之时,定会披红挂彩,八抬大轿来娶她。

小妹每天独倚栏杆,凝眸远望,一念相思日日长。

树叶黄了,白雪落了,柳树发芽了,时间慢慢地过去,李郎该来了。

但李公子并没有如约出现。

一年,两年,三年…………

私下问了相熟的人,隐约打听到好像李公子回家后就被其父带去边关征战,自此音讯皆无。

小妹的心渐渐冷了,从此不再接客,独守空房,一遍遍的演奏琵琶曲,想昨日山盟海誓,弦弦声声思。

十年过去了。长安城早就有了新的头牌,谁还记得当年名震京华的琵琶女。只有闻得新人笑,哪里听得旧人哭。

“怡红轩”的妈妈早就不耐烦了,明里暗里把些难听的话说给小妹听,希望小妹早日赎身。可是小妹赎身后能到哪了里去呢,举目无亲,无立锥之地,也无片瓦遮身。

这一日,“怡红轩”的妈妈领了一位中年富商,要说与小妹。这富商姓王,年轻时也是在长安混过的,新近发了点小财,要纳个小妾,忽然想到了曾经见一面而不得的“琵琶女,今日前来,想牵个姻缘,以了却往日之憾。

“怡红轩”的妈妈大喜过望,翻动三寸不烂之舌,要小妹嫁与王富商。

小妹思忖良久,罢!罢!罢!心已死,嫁与何人有何区别,嫁就嫁了吧。

出嫁的前一天,小妹沐浴焚香,拿出琵琶,手指轻拂,乐曲慢慢流淌开来,时如小雨沥沥,时如泉水叮咚;时如珠落玉盘,时如银瓶乍破,低眉续弹、续续弹,叹人世苍凉、悲红颜已老,春梦已醒。

声调越来越低,越来越低,丝弦如冰泉凝结,四周静寂无声。

又忽然高亢赶来,如似金翠相击,似百鸟鸣啼,声音直达云宵,盘旋不去。

忽听叮的一声,丝弦已断。

清冷的眼泪顺着脸庞慢慢地滑了下来。

妆红已花,苦肠断。

(未完待续)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作品皆为原创,欢迎讨论。

7

如果琵琶女只是一位普通的女子,那她就不应该有什么不满足,因为在当时大部分女人都是这样过的,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在宋朝也不得不过“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夫妻分居生活。只是琵琶女技艺惊人,却得不到志同道合的爱人,得不到应有的欣赏和尊重。

琵琶女技艺惊人,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也曾经辉煌过,最难的不是一直甘于寂寞,而是辉煌过后要忍受寂寞,心理的巨大落差,才是琵琶女心中幽怨的来源。

琵琶女的技艺惊人,就连白居易这样的达官贵人都被征服了。白居易宴请客人,本来酒足饭饱,大家要告别回家了,结果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大家都沉迷其中,客人不愿意走了,主人也不提了,白居易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人物,请的客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见过大场面的,纷纷被琵琶女的技艺吸引,可见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有多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于是白居易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女已经嫁做商人妇碍于礼教,本来不肯,在死缠烂打之下,琵琶女估计也是知音难觅,一时技痒,“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来,又演奏了起来,曲调中充满了忧郁。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奏之后琵琶女说出了自己的经历,想当年老娘也是辉煌过的,年少成名,色艺双绝,名动一时,只是后来春去秋来,年老色衰,半老徐娘之际,不得不嫁给一名商人,过起了四处漂泊,孤独寂寥的生活。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琵琶女的经历无意之中暗合了作者的经历,琵琶女的忧郁和作者的忧郁一样,不是吃不起饭,穿不起衣,买不起房,缴不起首付,付不了房贷,车贷的忧郁,而是身怀绝技,名满天下,却不能实现抱负,不得不甘于寂寞的忧郁。

作者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文章誉满天下,出仕之后,位在中央,深受皇帝器重,当时作者正是认为自己应该“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立志做一朝之名臣。却因为上书言事,仗义执言而获罪,被贬到偏远的江州任司马一类的小官,朝政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作者受到了巨大打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只是后来作者的发展要比琵琶女好得多,因为“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琵琶女的青春是再也回不去了,作者后来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公元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这是当时官员的最高追求,后又改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

8

问这个问题,那可应了诗中的那句话了:天涯同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一没有那种经历,哪来那种感同身受?

认为琵琶女不凄惨,那是只看到她风光的一面,家住京城,才艺出众、容貌绝伦,在京城最有名的教坊学习琵琶,追求的人都是京城的“少爷”,过的是青春快意、尽情享乐的生活。

后来琵琶女年纪大了,家道衰落,才无奈嫁给了一个商人,丈夫出门做生意,聚少离多,但是琵琶女的衣食无忧,用现在的价值观,她是很幸运了,生活有保障,闲暇还能弹琴消遣,诗中也没有一点她为生存而发愁的描写。

那还有什么可凄惨之处呢?

沿着这个思路,那可是理解跑偏了。须知,《琵琶行》,讲的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一晚相识的经历,但这首长诗中,道出的却是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怀,是白居易在借琵琶女的琴弦叹息自己的境遇,抒发自己人生的不幸。

感怀什么?叹息什么,自然是感怀那种从高处跌落的人生经历,前后心境的差异,叹息那种悲伤和失落。

他们的经历相似,皆有才华,都曾经人生得意,而今落魄失意。他们连时间都一致,都是少年得意,中年落魄。起点越高,越难接受跌落。

这个巨大的落差让衣食无忧的琵琶女寝食难安,达到了“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的程度,甚至夜晚出来弹琵琶解个闷,也能被精通音律的诗人立刻听出琴声中似乎有种隐隐的伤痛。

这难道还不够凄惨吗?

那么白居易自己,从富贵繁华的帝都,贬至“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江州,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之大,成为了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此之,也可谓凄惨

如此,“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琵琶声中自然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认知,反过来,相同的价值观就会产生相同的认知。从这个角度出发,白居易和琵琶女内心的凄凄相知,也就完全达到了共鸣。

9

只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很美,但是诗的内容却很悲伤。

(本段纯属虚构)【白居易被贬,客人喝酒时听到了优美的琵琶声。白居易寻找着琵琶声找去,原来是琵琶女。后来两人相知相识并且相恋了,但是由于白居易又升职回京了之后,许诺琵琶女一定会回来娶她的,但是琵琶女等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人们都在嘲笑琵琶女,说一个知府大人怎么可能会娶她这样的娼妓呢?后来琵琶女嫁给了一个商人,那个年代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本来歌姬就不受人待见了,再嫁一个商人,人们就觉得琵琶女的这一切都是在自作自受。】(本段纯属虚构)

其实在适当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琵琶女确实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从小就学习琵琶,且生活条件也是很优越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凌下住”。从小就生活在金城中,13岁就是教访的第一名。

这个成就在现在来说可以当一名小童星了,但是却由于家庭的变故。流落到风雪烟花的地方,虽然是卖技不卖身,但是总是被人们看不起,觉得她是一个不贞洁的女子。

听着琵琶女的故事,我们确实觉得很可怜,由于家道中落,这些都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如果是在现在社会的话,一个这么有才的女子不可能沦落到去做那些事情。就跟白居易一样,虽然胸怀大志,但是却由于社会原因自己不得志。所以两个人遭遇相同也就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

10

你觉得《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苦,我想你可能还年轻,或者没有从高处跌落的人生经历。也让我想起那首歌《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白居易能体会琵琶女的苦,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想想你本来身在繁华京城;你色艺双绝,“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你有众多王思聪之流为你点赞,“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后你老了,不那么好看了,“暮去朝来颜色故”;不得不嫁给商人,注意古代社会地位的排序是“士农工商”;不得不远离京城,没有人欣赏你的技艺,“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夫妻关系很平淡,“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琵琶女对婚姻一定是不满的,放到现代,就好比一个挣过大钱,混过京城演艺圈的明星,无法嫁给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人。

琵琶女也一定是有才华的,从白居易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满座重闻皆掩泣”,可惜,空有才华,寂寞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