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蜀汉90多万人口10多万兵,兵民比例这么高,发展多年人口过少是什

蜀汉90多万人口10多万兵,兵民比例这么高,发展多年人口过少是什

2020-09-30 01:01阅读(67)

蜀汉90多万人口10多万兵,兵民比例这么高,发展多年人口过少是什么原因呢?:蜀汉政权由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到公元263年灭亡时,总共存在42年,蜀汉灭亡时,后

1

蜀汉政权由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到公元263年灭亡时,总共存在42年,蜀汉灭亡时,后主刘禅向司马魏献上了户籍,户籍显示蜀汉总人口为94万人,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兵民比例为10.6%,官民比例为4.3%,相当于每11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士兵,每4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官吏。

相比之下,魏国总人口为443万人,总兵力是50万人,兵民比例是11.3%,相当于11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东吴政权的总人口是240万人,总兵力是23万人,兵民比例是9.6%,相当于10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

因此,魏、蜀、吴三国比起来,兵民比例是比较接近的,蜀汉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司马魏与东吴的平均数值,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当时来说算合理的。以这个兵民比例来说,魏国的农民负担才是最重的,东吴的农民负担是最小的,蜀汉居中。

魏、蜀、吴三国人口兵力对比

但是三国中蜀汉政权实力是最弱的,地盘也是最小的,只有一个益州,同时进行主动战争最多的也是蜀汉,蜀汉灭亡时人口是94万,不足一百万人,为何总是感觉蜀汉执政的42年间,益州人口根本就没有增加?

《后汉书 郡国五》中曾经记载了整个益州的人口,不过时间是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40年,当时益州各郡国的人口是:

汉中郡267420人,巴郡1086049人,广汉郡509438人,蜀郡1350476人,犍为郡411378人,牂牁郡267253人,越巂郡623418人,益州郡110820人,永昌郡897344人,广汉属国205652人,蜀郡属国475629人,犍为属国37187人。

三国地图

合计起来总共是:6342064人,这也就是公元140年整个益州的人口总数。刘备称帝时是公元221年,已经过去81年,差不多有两三代人了,为何再过了42年到蜀汉灭亡时,人口只有94万人了呢?人去了哪里?

换句话说,从公元140年到公元263年的123年间,益州人口从最高峰时期的634万人锐减到94万人,人口减少了85%,有这么严重吗?

人口大规模减少,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天灾,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疾病,瘟疫等;二是人祸,主要是指战争,东汉末年,即使是最黑暗的桓灵二帝执政期间,也不会如此大规模的减少人口,再说了益州地处西南,远离中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也算得一方净土,为何人口会大量减少呢?

黄巾起义

益州人口减少,主要有几个途径:

1、黄巾起义。发生于公元184的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影响人口数百万人,因战争被杀的至少也有几百万人,并且黄巾起义的余党在此后的十几年内陆续发动叛乱,按照史书的记载十室九空,也就是说十家人有九家人是空的,比例就是90%,这与益州人口从140年到263年损失的人口大致差不多。

但是黄巾起义主要发生在中原各州,益州虽然也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从刘焉进入益州后,基本上就控制了益州,虽然有过几次叛乱,但死的人并不多,最多也就是几万人。

2、刘备入川之战。

公元211年刘备受到刘璋的邀请进入益州,刘备起初只带了一两万人,当时整个益州的军队总数量至少也有10万人,此战持续了两年左右,因为刘璋手下成建制地投降了刘备,因此战死的人数并不多,最多也就是几千人。

刘备入川之战

3、汉中之战。

这是刘备主动向曹魏占据的汉中发动攻击的战争,从公元217年开始,到公元219年结束,也是持续了两年时间,整个益州投入了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援刘备打赢这场战争,刘备在整个汉中之战投入的兵力至少也有七八万人,由于战事激烈以及持续时间长,死亡人数最少也有一二万人左右。

4、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率领4万军队联合沙摩轲的1万蛮兵共计5万人攻打荆州,后来刘备战败,整个东征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应该是战死、被俘虏总人数达3万多人,只有少数人逃回了益州,所以其实夷陵之战是益州损失人数最多的战役,差不多有3万多人。

5、平定南中之战。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应该是一场规模较小的战役,诸葛亮总共也只带了三四万军队,伤亡人数都不到一千人就平定了南方。

诸葛亮北伐

6、诸葛亮五次北伐。

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北伐的损失最多,也就是在街亭之战,马谡损失了至少1万人,其余四次北伐加起来也没有1万人,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总共损失也不到2万人。

7、姜维11次北伐。

姜维前后总共有11次北伐,其结局是:大胜2次,小胜3次,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除了段谷之战大败姜维损失1万多人之外,其余战役并没有多大的损失,总共算起来姜维损失最多也就是2~3万人。

8、魏灭蜀之战以及成都之乱。

魏灭蜀之战,魏军一共有18万军队参战,相比而言,蜀汉参战总军队数量不到7万人,主要是姜维的主力军3~4万人,汉中守军1~2万人,廖化和张翼的援军1万人左右,但是双方并没有大规模激战,邓艾兵临成都后,蜀汉就全国投降了,因此战争损失并不大,最多也就是几千人战死。

姜维北伐

钟会、邓艾之乱时,成都陷入了混乱,魏军大肆屠杀,就连魏军主帅钟会也被杀,估计最少也死了几千人,因此影响也不大。

从以上战争来看,因为战争而死的人数差不多也就是十几万人,为何蜀汉执政的42年间,人口数基本没有变化呢?

同样是因为战争,战争需要大量年轻力壮的男人,男人出门打仗,那种田的事只能交给女人,老人和孩子,那样的话,地里的粮食收成就会少,同时男人长年出门打仗,战死或者受伤的比例就高,再加上夫妻分离,他们生育的后代就会少,因此人口增加就变得非常慢,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引起的。战争引发的人口减少,不仅仅是战场上人员伤亡,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的一系列的生产生活行为都会减少,长年的战争带来长年的减少,也就导致了蜀汉近40多年的人口没有增加。

2

三国时期统计的户籍居民只统计“自由民”,而其他的脱籍流民,依附地主豪族的私家部曲佃客等等,都不被列入国家统计的人口中。所以蜀汉实际的人口,可能要翻一番更接近准确数值。

蜀汉领土有一半都是南中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云、贵、川交界,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这边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口,也高度自治,不会按照人口进行赋税的征收。只挑选了一些精壮人士组成了“无当飞军”成为蜀汉一支山地特种部队。也在后面王平、张嶷等大将的带领下有不俗的战绩。

《华阳国志·南中志》:\"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位飞军。\"

再加上三国后期,姜维穷兵黩武,没搞好内政的情况下屡屡北伐,且有过几次比如段谷大败的情况。不像诸葛亮可以在出兵的同时不影响国内百姓生活,并且就算无法取胜也不会大败。这也是造成蜀国人口少,军、民比例过高的一个另一个重要原因。

3

这个问题本身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一者人口藏匿。人口藏匿,是一个古代的普遍现象。二者统计数字没有穷尽。三国,特别是南方吴蜀两国的人口数字,未必就是真实的,而且统计出的只可能比现实的更少。



此图中的数字,并不是真实且全面的数字。它恐怕只是州县编户的数据。州县编户与实际,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首先,兵民比例高是三国的普遍现象,都是历史罕见的

按照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援引《蜀记》、《晋阳秋》和《续汉书》等,得出的数据是:魏国全域人口为4432800余,甲兵有200000余。蜀国人口280000户,男女940000,甲兵102000,吏40000。吴国户523000,吏32000,兵230000,男女口2300000。

如上三国以如此少的人口,养如此众多的兵和吏,不仅如此,当大战,势必全体动员。担之重实属罕见。三国户口数量最突出的就是数量太少。东汉末年的人口流动方向,就是从北向南迁移。黄河流域为核心区的魏国的人口数量,因持续的战乱和天灾或许可以理解。但吴蜀位于南方,少经全域性的战乱,且有大量北方人口的流入,如此低的人口数,一直为学者所质疑。


东州兵,是刘焉刘璋父子的主要武装力量。其来源就是战乱入益州的避难的流民。这说明当时的人口流入是可观的


其次,看到一个现实:无官方正式记录。

不过,我们要看到一个现实,那就是三国时没有正式的人口记录。上面的数字,都来自于裴松之的注。蜀国的引自王隐的《蜀记》,吴国的引自《晋阳秋》。而且不同来源之间,还存在差异。同样是 蜀国。《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与蜀通计,民户943423,人口5372891。”可见差异还是很大的。

同时,还有散见于传记中的一些比较说法和局部数据。

那三国的总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该杂志早在1988年时,就有王育民等学者就三国人口问题刊文在此。


最后,看到另一个现实:大量的人口藏匿。

三国的人口数,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王育民就曾指出,三国户口数之低,完全不符合当时人口的实际,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未列入户口登记。同时,他列举了四种形况:

一是世家豪族萌附户口。这在东汉就很普遍。

二是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编户。魏国的屯田就是与郡县并列的。

三是不属于州县管辖的“兵家”和“吏家”。其中的“兵家”,还包括士兵和家属。

四是大多不在州县编户中的少数民族。


东汉的坞堡,豪强世家在地方的存在方式。豪强世家隐匿土地与人口,自光武帝时就存在了。


如果以兵家每户4.3口计,蜀国102000兵,438000余口,三国总兵户830000余户,3577000余口。以吏每户5人计,蜀吏40000,200000口,三国总计197000余户,985000余口。

同时,学者李剑农在《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稿》中,就认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世家豪族所萌附的私家佃,也要数倍于州县编户。其数当在2946000余户,15344000余口。

综上,你会看到,蜀国的实际人口要多余,甚至远多于那个90多万的数字。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清晰。提问者和各位亲,欢迎交流哦。

本文的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中国历代战争史》

3.《中国人口发展史》

4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蜀国投降时,根据其户口档案,共有九十四万人

蜀国战败投降时,皇帝刘禅派尚书郎李虎把全国户口档案送交邓艾,根据这份档案,蜀汉全国共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人,吏四万人。这个数据,着实令人感到惊讶,蜀国面积并不算小,怎么人口连百万都没有呢?

第二,蜀国人口统计数据偏少的原因

以上的数据,显然是偏少的。为什么呢?这跟当时的统计有相当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西南多蛮夷,这些人可能没统计在内;其二,三国是著名的乱世,逃到山林的人口不在少数;其三,贵族、大户之家的奴仆、婢女等不一定算在户籍上;其四,户口与租税挂钩,存在有少报、瞒报之现象。

第三,蜀国兵民比例高的原因

即便蜀国人口统计存在瞒报、少报的现象,但就政府所掌握的资料,94万人中有10.4万的军队,这个比例还是高的,大约是9:1的比例。

兵民一比九的比例,在中国是算高的,但是这还远远没有达到可动员的极限。我们在恺撒的《高卢战纪》中,可以看到高卢一些蛮族9万人口可以动员4万军队,军队几乎可以占到人口比例的一半。也就是说,除了女人与孩子,其他男人都是战士。在匈奴崛起之初,冒顿单于拥有40万军队,而匈奴人口估计也就一百万左右,所以军队占人口的比例仍有40%左右。在西汉七国之乱中,吴国的军事动员令规定,14岁到62岁的男子全部要应征入伍,那可以推想,70%的男丁都要当兵,也就是总人口数的35%左右。

从上面看,蜀汉士兵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尽管不低,却远远未到极限。

5

《三国志·晋书》中曾有记载,在公元263年左右,蜀汉的人口数是28万户,94万口。

为了发展蜀汉的人口,诸葛亮曾积极地开发南中一带。在原刘璋为益州牧时,对南中一带的开发并不重视,而且因为刘璋是守城之主而不是拓疆之主的缘故,其能够掌控的差不多就是成都一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南中的人口当时并没有编入户籍。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而诸葛亮在开发南中后,单从其纳入户籍的人口来看,应该会比原先的多出1~3万户,将近10多万人。而除了开发南中之外,诸葛亮也是一个擅于掠夺人口的人。譬如,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虽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造成第一次北伐失败。但是,诸葛亮还是从西县迁移了千余户。以曹魏一户有五至六口人来算,诸葛亮起码迁移了五六千人。

而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所率的蜀军成功的攻下了魏国的阴平和武都等大郡。要知道,武都郡是一个大郡,其下有将近7个县,汉末时人口有10多万。虽然经过了战火的侵袭,人口的流动,但是经过曹魏的稳定发展,其郡内起码也有个五六万人。武都郡加上阴平郡,诸葛亮迁移的人口应该不下于10万。

可是,蜀汉的人口从700多万,一直锐减到94万,而且诸葛亮多次的进行人口迁移,还是发展不起来,那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这和当时的户籍制度有关。因为三国时期纳入户籍的都是“纳税人口”,而不是总人口。这些“纳税人口”通常指的是那些平民百姓,需要交赋税的。而那些世家豪族,皇戚勋贵根本不需要交赋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部分人就隐瞒了人口。其外,还有士卒、山贼、罪犯、流民等,这些人亦是不在户籍之内的。

其次,三国是一个社会动荡,战火不断地时代。到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益州。那时候蜀汉的手上还有荆州这一块地盘。可不久,关羽打响的襄樊之战,因为孤军深入,被江东和曹魏给包了饺子。荆州的掌控权不仅丢了,就连关羽也被斩杀了。而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70万大军伐吴,但最后还是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所败。

这两场大战的失败,使得蜀汉的地盘就益州一州。而且,最为主要的就是人口的缺失和士卒的损伤,让蜀汉很长时间内都是无将可用,青黄不接的局面。随后,还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对曹魏进行北伐,以侵扰为目的给蜀汉创造发展时间,再有后来的姜维十一次北伐。

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让蜀汉难有喘息之机,这也是人口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就是蜀汉的地形所限制着。蜀汉多山川,城郡之间都被山川阻隔着。这样一来,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人口之间的交流也会难以为继。

最后,就是蜀汉对益州的掌控力度不够。在当时,蜀汉能够掌控的就是益州的成都一带,汉中一带,以及云滇一部分地区。而那些深山的人口,蜀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这也是蜀汉后期为什么发展多年,人口一直跟不上的原因。

6

总体而言三国兵民比例都差不多,而蜀汉之所以发展多年人口过少主要因为占据国土少,益州南部太过贫瘠。

天下十三州蜀汉仅占其一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以夷陵之战结束为节点天下局势基本确定后期无较大变动。此时根据天下十三州的划分,蜀汉只占有益州一个州。吴国占据扬州大部,荆州大部和交州,总体上占据两个半州,而魏国独占九个半州。

从土地上来讲蜀汉完全不占优势,不过由于东汉末年战乱的原因很多人从中原入蜀或者江南。这也导致益州虽只有一个州但是人口也有近百万。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后益州就成了天府之国,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东汉桓帝时期益州人口达到七百多万人,整个东汉王朝达到五千多万人。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三国时期人口总和在七百多万人,但是西晋太康元年统计人口在1600多万人,到了太康三年短短三年时间人口增长到2500万。所以三国记载的人口和实际存在的人口是不符合的。

有人说那是因为常年战乱导致人口急剧下降,但是从桓帝时期五千多万人到220年不过40多年人口怎么会下降如此严重呢?

实际上是因为战乱国家人口统计不足,很多人口就为纳入户籍,何况还有部曲,世族的族人,奴仆等等都未纳入户籍。所以三国的人口原比统计的多,而蜀汉的人口大概是峰值的一半近四百万人,不然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蜀汉为何还能养十万兵,四万官吏呢?

但是仅仅益州的人口还是无法与中原人口对抗,在东晋之前人口还是大量聚集在中原地区,而南方和西南偏远地方属于蛮荒之地还未大量开垦。

比如南中地区虽然抵御很广南中不仅包括贵州,云南还囊括了缅甸北部地区。但是这些地区那时多是西南夷人口较少,而且蜀汉对此地去采取联合土著治理派官员主管地区的政策,对蜀汉的贡献较小,人口自然也帮助不大。

战争影响人口的增长

蜀汉一共立国43年,但是战争时间却很长。立国之初刘备就进行了一年多的伐吴之战,随时近四万人,诸葛亮花费三四年时间才使蜀汉国力重新恢复。

从诸葛亮到姜维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和十一次北伐。虽然双方都有胜负,很多时候还从敌国掠民安置到自己的土地上。但是常年战争自然会损失不少兵力,而且由于战争那么为入户籍的人口自然也不愿意上报户籍。

所以到了西晋统一之后人口急剧增多也是这个原因,天下统一之后人口采集更加全面。

所以蜀汉之所以统治四十多年人口无所增加,一是因为地方太小,还有就是大量人口无法统计,加上战争人口减少,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7

蜀汉作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由汉昭烈帝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建立。

根据《晋书》记载:汉昭烈帝元年,公元221年,“其户20万,男女90万口”,蜀汉王朝常设兵力大致10余万人,接近九分之一的参军率。兵民比例如此之高,根源在于人口基数太小。那么,为什么蜀汉前期的人口基数会如此之少呢?

人口太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连年征战导致人口锐减!



东汉末年,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

自桓帝、灵帝以来,国家政治腐败,卖官鬻爵,几乎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说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国家政权腐败不堪,基层管理压榨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汉庭内部,后宫官僚势力与宦官势力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十常侍之乱”爆发,至此,东汉王朝的平稳局面再也不能把持。



“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入京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李傕郭汜又把持汉庭。连年的战乱使得土地荒芜、粮食歉收,外加天灾人祸和“黄巾之乱”的长期影响,汉朝人口锐减。

据统计,三国初步建立之时,蜀汉在编人口90万,曹魏在编人口443万,东吴在编人口230万。也就是说,三国初步建立,总人口还不到一千万。要知道,在四十年前的汉桓帝时期,汉朝人口总数为56486856人。三国时期的总人口还没有汉桓帝时期的五分之一。

曹操曾经在《蒿里行》中这样描写汉末情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四十年时间,消失了四千余万人,而他们大部分死于战乱、饥荒。

总人口数量如此锐减,同样作为汉王朝一部分的蜀汉自然人口不会很多。

其二,两川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汉时的两川,要比唐时的两难走的多。在一个交通本来就极度不便的时代,人口流动几乎不可能向两川地区买进。

就比如清朝时期,四川人口锐减,政府采取了强制性的“湖广填四川”政策,才是得四川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如果仅仅靠自然流动,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其三,以攻为守的牺牲!



诸葛亮把持蜀汉朝政之后,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之下,迫不得已采取“以攻为守”的政治方略。

在短短七年的时间之内,诸葛亮连续进行五次北伐

诸葛亮死后,其追随者姜维用二十四年时间北伐十一次

本就积贫积弱的蜀汉在连年的战争之中,不仅没有人口增长,反而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态势。



其实在诸葛亮后期,蜀汉军队就已经以老弱为主,年轻兵源成份特别低。没有了青壮年做繁衍生息的先锋队,蜀汉人口怎么能够增长呢?

不仅如此,四川作为“天府之国”,在汉朝时期曾是人们极度盼望的人间天堂,不仅粮食富足,而且物产丰盈。但在蜀汉后期,蜀汉经济只能依靠蜀锦出口维持。

这样看来,连年战争不仅仅拖垮的是蜀汉经济,还有蜀汉的传承的千秋大计!

8

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连年战乱。这个原因很简单,三国时代本就是连年战乱的时代,战争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口减少。而且上前线的又以男性居多,人口比例失衡也会造成人口生育率低。

其二,蜀汉实际控制区域小。别看地图上西南那一大片都是画在蜀汉的疆域内了,但是其实政权实际控制范围,可能也就成都平原那一块了。西南多山地,交通不便,耕地更是稀少,而且多数是少数民族的地盘,难以开发。虽然七擒孟获的故事我们都了解,但是其实中央政权直到明清时代改土归流时,才真正实现了对云贵地区的有效统治。在此之前,西南地区其实属于地方土司高度自治的阶段。

其三,户籍隐匿现象严重。政府统计的人口数,肯定是根据户籍信息来的。但是在古代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普查这种事根本不存在的。在册的人口是要给政府纳税的,还要服劳役。老百姓本来就难以温饱,再去自带干粮去前线服劳役,自然是很不乐意。于是很多人就逃户到荒郊野岭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垦一片荒地自己种植。之前热映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崔器一家就是不堪赋税,脱籍的逃户。另外像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也是类似情况。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在官府的户籍名册里的。

9

事实上蜀国大约只牵制了魏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力量。

实际人口应该不止94万这个数,隐户不少。

但是隐户不会交税,不会服役,于国来讲,意义不大。

晋太康元年时人口普查,得了1600万左右。





按三国末记录,三国人口一起大约800万不到,按太康接三国末,人口不可能倍增。

所以估算蜀汉实际人口,按比例来讲,我觉的实际应该是160万左右。当然这个数也只是估的。

就史料而言,只能暂时这样看,即便有据可依的人口数字在某些方面让人觉得诧异:

蜀汉,九十四万: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东吴,二百三十万:

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魏蜀通计五百三十七万,魏大概四百四十三万:

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 文帝受禅 , 人众之损 ,万有一存 。景元四年, 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按照汉末的政区说,蜀汉一州九十四万,东吴三州二百三十万,魏九州之地才四百四十三万?这么说益州属于超级大州了。

每逢乱世,就会有大量的人逃到山林中躲避沉重的赋税徭役,所以国家掌握的人口和实际上的人口差别很大,比如唐高宗的时候户籍人口为380万户,武则天上台后清查全国人口,最终得到610万户,这还是在唐朝繁盛时期,赋税徭役并不重。

10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正式当国,这是223年,他逝世于234年,这11年可以算是诸葛亮的时代。不过,他的处境很恶劣,所接管的是一个非常脆弱而且危机四伏的国家。当时荆州已经完全丧失,所剩下的只有一州之地。

经过连年用兵,累遭失败之后,国家的军事实力已有很大的消耗,外交方面则完全处于孤立的地位。同时,内部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政府中已有分离分子出现,而在边区更有南蛮的叛乱。所以,真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形容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而刘备又临终托之以大事,可以想见诸葛亮此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如何巨大。但他还是表现出其意志的坚定和智慧的高远。从历史记录上来分析,他的决定和行动都足以证明他有资格列为世界级的一流战略家。

诸葛亮几乎是立即就做出其基本战略决定,而且在他当国期间,此种基本路线也能始终维持不变,凭这一点即应认为他具有高度的战略天才。他所作的决定有二:(1)联吴制魏;(2)以攻为守。

\"联吴\"本是《隆中对》中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于这一点有极明确的认识,但是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使这种路线未能坚持,结果才有\"关羽毁败,秭归蹉跌\"等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发生。到了此时再来重弹联吴的旧调,不仅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而且心理上的障碍也非常难以克服。

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大权,在经过了几年的准备之后,诸葛亮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诸葛亮从开始第一次北伐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诸葛亮只要有机会就进行北伐,失败了回国准备一段时间后卷土重来。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的北伐才告一段落。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势力,各方面条件都不如曹魏,属于三国中先天条件最差的一个国家。

蜀汉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方面,蜀汉在灭亡的时候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去掉增长的人口,在诸葛亮时期,人口应该不到90万。这么少的人口能够维持的生产力和兵员也是有限的,蜀汉地广人稀,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在出征的时候,诸葛亮不仅面临着兵少的问题,还要面临着少粮的压力。诸葛亮有两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不足撤退,蜀汉由于军队数量少,只能稳步前进,在战场上主动性也下降了很多。

第二点是蜀道难,进出蜀汉的道路都很难走,这些崇山峻岭间接地增加了蜀汉的防御能力,却也让蜀汉外出打仗的能力大大下降。诸葛亮无论是出兵还是运粮,都需要走很长时间,军队的战斗力因为长途跋涉也受到影响。

第三点是蜀汉缺乏大将,诸葛亮北伐时期,除了一个魏延,蜀汉就没有几个能拿出手的大将。关兴和张苞是小说虚构的,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后就去世了,姜维是后来投降的,前几次北伐的时候还不能够完全信任。除了这几个人,蜀汉基本上没有大将。曹魏这时候的人才还是很多,郝昭,郭淮等人都是后起之秀,司马懿和曹真属于曹操时代留下来的名将。

这样看来,诸葛亮北伐的形势并不乐观,那么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

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北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诸葛亮从来不会想要一蹴而就。一伐的目的是夺取凉州,即使这个目标实现,一来会把战略线拉得过长,而且在政治上整合难度较高,二来凉州一带过于贫穷,一直需要靠内地的财政供养,以益州的赋税既要供应北伐又要供养凉州,非常艰苦。

诸葛亮并不是认为趁曹魏这次不备,自己就能立下不世奇功。即使按魏延的外星方案吞下了整个西北加关中,曹魏政权依然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关中平原是处于一个三面被包围的地形,十分被动,加上连年战乱的关中地区生产力尚未恢复,在战争后勤方面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所谓只是为了延长蜀汉国祚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很明显的知其可为而为之。许多人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忠义而强行夸大了曹魏的强大,洗刷掉了诸葛亮行事合理的方面,只能说诸葛亮的责任实在太重,没有帮手的他已经没有条件再继续承担下去,偏偏刘备留给他的帮手又是个拖后腿的。如果压在他身上的担子没有这么重,再给他足够的时间撑到曹魏起变化(例如公孙渊起兵、曹叡病故),到时候人们讨论起他的北伐又会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论调。

诸葛亮坚持北伐,是因为他想要趁着自己在世的时候,尽量的给蜀汉创造更好的机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很高,他明白自己一旦去世的话,那么蜀汉再想有一个像自己这样的人,就很难找到。因此诸葛亮才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依靠着自己的能力,来消灭曹魏,即使不能消灭曹魏,也能够打下来一些领土,增强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的想法确实是考虑了蜀汉的国情,当时曹魏占领的地区都是农业发达地区,未来人口增长的速度肯定要更快,因为曹魏本身人口基数就大,土地面积也更大,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更多。假如蜀汉和曹魏都和平发展的话,过不了多长时间,曹魏的国力就会远远的超过蜀汉,到时候蜀汉更没有机会。

而且曹魏在年轻一代人才上的优势也让诸葛亮感觉到了威胁,蜀汉在北伐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年轻的将领,一直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除了后来的姜维之外,将领们还是廖化和张翼等刘备时期的老人。官渡之战之前,廖化就跟随着关羽,官渡之战到蜀汉灭亡64年的时间,廖化的年龄估计有九十岁。张翼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就已经是将领,汉中之战离蜀汉灭亡已有45年的时间,张翼的年龄也差不多七十岁。如果不是这些老将们身体足够好,蜀汉后期人才更是少得可怜。

曹魏真的有那么强吗,强到蜀汉毫无翻盘机会?没错,曹魏论国力是远强于蜀汉,但曹魏和蜀汉并不是打擂台赛,你们不要无视其他的力量啊,曹魏的威胁并不是只有蜀汉,北有鲜卑,南有吴国,曹魏和蜀汉从来也不是在单挑,算上曹魏面对的其他威胁,曹魏对蜀汉的优势也就没那么大,所以蜀汉对曹魏是完全有机会翻盘的。

要看到,北伐让曹魏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常备防御力量,来对付诸葛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冒出来的进攻,这让关陇地区的军事主将权威与日俱增,如果恰好这个主将不是自己人,那曹魏本来就很脆弱的基本盘会更加不堪一击。第一次北伐前,长安守将是不成器的夏侯惇儿子,等诸葛亮冒出来之后,曹真,司马懿等重量级人物会长期趴在长安,很容易形成个人势力。

曹魏被诸葛亮的猖狂行为搞的很头疼,诸葛亮一死,曹睿就开始上马大型宫廷建筑,可见确实是被蜀汉憋了多年。

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宏观操控大师,问题是,天命是无法知晓和动摇的东西,人再强悍,也躲不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