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清代铁帽子王,是指开国初期八位因军功而得以将爵位世袭罔替、永不降袭的亲郡王(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的起源、传承,以及在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时,各家在任亲郡王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和反应。
代善在清太祖建立后金的天命元年(1616年)就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政务。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后,代善带头拥立四贝勒皇太极继位(即清太宗),因此得到皇太极的感激和倚重,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改元称帝,册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至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朝无法取得战争胜利,实际掌握朝政的隆裕太后在无奈之中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皇帝退位,清朝就此灭亡。在最后的时刻,六十八岁的世铎因为早已不在权力中枢,所以什么动作也没有、什么话也没说(说了也没用),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动接受了清朝覆灭的结果。
1914年,七十二岁的世铎去世,逊清小朝廷赐谥号“恪”,礼亲王的爵位在他之后又“承袭”了三次,最后一代礼亲王是世铎的孙子濬铭。此后的历史中,濬铭没有了记载。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他追随清太祖、清太宗两代皇帝南征北讨,屡立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济尔哈朗因军功累积、被特别加封,晋为和硕郑亲王。这是非清太祖一系皇族中,所获得的最高爵位。
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五十七岁的济尔哈朗去世,世祖悲痛万分,诏令辍朝七日(整个清朝只有济尔哈朗得享此殊荣),赠祭并立碑纪功。
济尔哈朗死后,其次子济度袭爵,改封号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乾隆帝追念济尔哈朗当年的功勋,特命将“简亲王”封复为“郑亲王”,令第十代简亲王积哈纳改称郑亲王,并明确了郑亲王“世袭罔替”的资格。
同治四年(1864),郑亲王小宗、端华的族叔承志被允许承袭大宗,成为第十四代郑亲王。经过接二连三的夺爵转封,郑亲王一系虽然没有丢掉“世袭罔替”的资格,但是再也没有参与朝政、执掌中枢的资格,除了按规矩领一份干巴巴的俸禄之外,什么权利也没有,就是一个空筒子爵位而已,除了大典朝会列班参拜之外,朝堂上已经没有了郑亲王的身影了。
武昌起义爆发时,在任郑亲王是庆至的孙子昭煦,时年不过十二,什么职务也没有,什么主意也拿不了,在懵懵懂懂之间,就随着大清的倒台,成为了前朝王孙中的一员。此后昭煦为了生活,将祖产变卖一空,用于维持奢靡享受。最后甚至把祖坟都刨了,以获取里面的陪葬品,可谓是穷途末路。1945年后,昭煦就再也没有音讯了。
多尔衮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刚刚继位时被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晋封和硕睿亲王。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暴薨,为了争夺帝位,多尔衮和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发生激烈冲突,几乎火并。最后多尔衮退让求其次,以辅政王身份拥立清太宗第九子福临即帝位(清世祖顺治帝),自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后,先后获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外狩猎途中。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世祖下诏剥夺多尔衮的帝号、王爵及摄政王称号,并掘墓挫骨以泄愤。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为多尔衮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号,重新为他修复坟茔,追谥号“睿忠亲王”,并补入皇族玉牒中。并让他的五世孙(名义上的)淳颖改承袭睿亲王爵位,同时,晋封修龄为豫亲王,两王爵皆明确为“世袭罔替”资格,并将多尔衮、多铎配享太庙。
宣统三年(1911年)时,在任睿亲王是淳颖的玄孙魁斌,担任没有什么权力的闲职,没有左右政局的能力。魁斌也参加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但只是随波逐流,并没有实际性的建议和发言。随着隆裕太后(德宗皇后)在会议上代表宣统帝宣布退位后,魁斌也就浑浑噩噩地和清朝一同退出了历史舞台。
多铎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岁的时候被封为贝勒,领镶白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多铎晋封为豫亲王,并掌管礼部。崇德八年(1643年)后,,多铎被委以军国重任,多次出任清军主帅,四处征讨。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征战多年的多铎因感染天花而去世,年三十六。次子多尼承袭豫亲王爵位,后降为信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同时晋封多铎后裔信郡王修龄为豫亲王,明确睿亲王、豫亲王皆为“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龄玄孙懋林袭爵豫亲王。懋林并没有什么实权,只是随班参加朝会、领取俸禄而已。
1913年,懋林去世,儿子端镇“袭封”豫亲王,这是第十四代(含信郡王)、也最后一代豫亲王。1948年,端镇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将重达二百七十两(市两)的豫亲王金印卖给中央银行,引起社会轰动。此后,就再也没有端镇的公开消息了。
豪格在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首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肃亲王,掌户部事务。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因事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军功,重新晋封肃亲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猝死后,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原本非常有机会继承皇位,但是在多尔衮兄弟的坚决反对抵制下,豪格失去了承袭大统的权力,将皇位让给了九弟福临。
顺治八年(1651年),世祖为大哥豪格平反昭雪,恢复和硕肃亲王爵位,并立碑赐祭,以示怀念。
豪格平反后,第四子富绶承袭亲王爵位,改封号为“显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五代显亲王(含豪格)、豪格曾孙蕴著复号“肃亲王”,此后肃亲王在豪格后裔中传承了四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善耆承袭王爵,成为第九代肃亲王。
十二月初八(1912年1月26日),宗社党的重要成员、军谘府军谘使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刺杀炸,身受重伤,两日后去世。宗社党成员惶恐胆寒,唯恐步良弼后尘,纷纷闭门不出。清朝失去了最后挣扎能力。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举行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颁布最后一道诏令,宣布皇帝退位。
皇帝退位后,善耆率家人逃离京师,前往日本人占据的旅顺地区,继续从事复辟清朝计划,1922年,善耆死在旅顺。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五岁的硕塞被封多为罗承泽郡王。顺治六年(1649年),世祖因为太宗诸子、自己的兄弟中,没有封亲王者(豪格已死),而硕塞军功最高,所以这一年六月,硕塞被晋封和硕承泽亲王。
雍正元年(1723年),庄亲王博果铎去世,没有留下子嗣。雍正帝越过庄亲王小宗后裔,直接命自己的十六弟允禄入继博果铎,并承袭庄亲王爵位。
允禄袭爵后,庄亲王爵位八传,于光绪元年(1875年)传到载勋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载勋与刚毅受命为统率京津义和团王大臣,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师步军统领,各地义和团到北京后,都先去庄王府领命。庚子国变后,随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辛丑条约》谈判时,庄亲王载勋被指为“祸首”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革职夺爵。同年,载勋奉旨意在山西蒲州(今永济)自裁。
载勋死后,庄亲王爵位转由其弟载功承袭,此时庄亲王府已经破败落魄,没有了载勋在世时的权力和威风,只能低调行事。载功袭爵后罕有建树,默默无闻,对于朝政没有任何发言权,自然在宣统帝退位的时候不可能有什么主见和态度,不过被动接受而已。
1915年,载功去世,长子溥绪“继承”爵位,即最后一代庄亲王。溥绪喜欢专事戏曲研究,后来改名庄清逸,1931年,在北京去世。
胤祥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师皇宫,因为诸多原因,在圣祖生前没有封爵,是个空头皇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圣祖驾崩,世宗继位,属于世宗铁杆的胤祥立即被封授为和硕怡亲王。
在长期高负荷工作压力下,胤祥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油尽灯枯。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岁的胤祥病故于京师,为世宗鞠躬尽瘁。
胤祥去世后,世宗如同断却臂膀,食不甘寝不安,不顾君臣分别,坚持穿素服为其致哀,并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赐谥号“贤”,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于谥号前,以示恩宠。
怡亲王的爵位六次传承,道光五年(1825年),由尹祥的五世孙载垣承袭王爵。载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受宣宗顾命,成为比自己还小十六岁的堂叔文宗咸丰帝的辅政大臣。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临终前又授载垣顾命,让他和郑亲王端华、端华之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皇长子载淳即位,并明确顾命八大臣以怡亲王载垣为首。载垣先后“两受顾命”,权势达到顶点。
和端华下场一样,同样由于和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訢因权力争斗而产生尖锐矛盾,载垣也在两宫和恭亲王联手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被推翻,和端华、肃顺同样以“专擅跋扈罪”论死,于宗人府中赐自尽,怡亲王大宗一系也被夺爵。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为溥静“参与启衅”,所以他的儿子们被剥夺承袭资格,怡亲王爵位改由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毓麒承袭。毓麒就是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这个时候,毓麒刚满两岁。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城中隆隆炮声中,宣告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个时候,顶着铁帽子王名头的毓麒不过才十一岁,哪有什么意见和态度,还不是随同其他王公一样,接受皇帝退位的现实,成为普通平民罢了。
宣宗在立储时,于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之间犹豫不决。最终才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决心由皇四子继位,但是在写建储密诏的时候,还是留下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为亲王”。这可以看出奕?受重视地程度。
此后奕?在宦海沉沉浮浮,和两宫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关系时和时不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九,两宫太后懿旨,加恩恭亲王世袭罔替,这是第二个世袭罔替的恩封亲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奕?病逝,年六十八。由孙子溥伟承袭爵位。此后溥伟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职,是铁帽子王中较为有权的“少壮派”。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束手无策,只得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溥伟和良弼、善耆、铁良等王公贵族坚决反对起用袁世凯,并组“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反对皇帝逊位。
1922年,溥伟的重要同党和财力的主要支持者善耆去世,这使得他认为复辟清朝的希望已经渺茫成空。同年秋,溥伟从青岛移居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伟投靠了日本人,想出任傀儡政权的首脑,但是日本人最终还是选择了逊清宣统帝当傀儡。因此事,溥仪对溥伟心存猜忌,放心不下,担忧溥伟夺走帝位,所以始终不愿给溥伟任何职位,连日常零用钱也不肯给。
1936年初,穷困潦倒的溥伟猝死在大连一家旅社里,终年五十六岁。
奕譞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文宗登基时封为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亲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两宫太后在近支宗室中选定奕譞次子载湉入继大统,即清德宗。奕譞以德宗生父的身份,得以获得世袭罔替资格,这是清朝第三个恩封铁帽子亲王。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奕譞逝世,年五十一岁。朝廷上尊号“皇帝本生考”,赐谥“贤”,称“醇贤亲王”。
奕譞去世后,第五子载沣承袭王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沣长子溥仪被选为嗣皇帝入承大统,载沣被授以监国摄政王、代理陆海军大元帅,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执政者。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迅速参与,纷纷独立,摄政王载沣在无计可施中,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新一届内阁总理大臣,将中枢军政大权全部拱手让给了死敌袁世凯,自己则以醇亲王的名义“归藩”,放弃了一切权力。
所以,在御前会议中,载沣没有什么公开表示,也没有发表发对宣统帝退位的意见,在平静中,迎来了皇帝退位、清朝灭亡的最后时刻。
此后,载沣在北京旧居中深居浅出,低调行事,不大和外部有过多联系。九一八事变后,载沣拒绝日本人的诱降,坚决不前往东北,一直留居北平。新中国建立后,载沣搬到魏家胡同利溥营11号居住。1951年2月3日,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载沣病逝于家中,年六十九。
嘉庆四年(1799年),永璘晋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永璘病重去世前,仁宗晋封其为庆亲王,以示恩宠。
永璘的庆亲王爵位因为是恩封,所以按制需要降等承袭,而他的后裔子孙由于犯事,又被革爵、降袭。至永璘第六子绵性之子奕劻袭爵时,只不过一个辅国将军而已。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奕劻被晋封庆亲王,权力地位达到顶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奕劻在关键时坚决支持皇太后,所以慈禧太后粉碎变法派反抗、重掌政权后,加封奕劻亲王世袭罔替资格。这是清朝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恩封世袭罔替亲王。
奕劻为人贪鄙,掌权后大肆贪污索贿、公开卖官鬻爵,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袁世凯利用奕劻贪鄙性格,用重金买通他、并和其子载振结拜,加以笼络,使得奕劻父子成为袁世凯在朝廷中枢的主要内援。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奕劻竭力主张启用被摄政王载沣罢黜回原籍的袁世凯,因此和少壮派王公产生矛盾。不久,因军情紧急,隆裕太后只得启用袁世凯,火速入京代替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则改任弼德院总裁。
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阳历1912年1月17日),隆裕太后因为袁世凯不断以军情逼宫,无奈之下只得召开御前会议,召集皇族亲贵商讨对策。奕劻因为事先已经受了袁世凯三百万两巨款的贿赂,并得到袁世凯保存其家产的承诺,于是在会议上提出皇帝自行退位、赞同共和的意见,遭到善耆、溥伟大骂,狼狈不堪。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在袁世凯的恫吓逼迫和奕劻的推波助澜下,无计可施的隆裕太后举行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以皇帝名义颁布诏令,宣布清室接受退位主张,逊位而参与共和。
清朝灭亡后,奕劻害怕被其他逊清王公报复,不敢再居住在北京,偕同家眷子女长期居住于天津租界内,依靠聚敛来的巨额财富,继续过着富贵安逸的生活。
至1948年载振去世时,奕劻留下的财富已经基本花完,虽然载振兄弟基本没有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但是他们的子孙辈,已经享受不到父辈曾经的富贵,只能成为普通人,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了。
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长子岳托被太宗封为成亲王。次年,岳托因事被降爵郡王。崇德三年(1638年),岳托率军攻明,病死在济南,太宗追封其为克勤郡王,让其子罗洛浑袭爵,改封号衍僖郡王。罗洛浑子罗科铎袭爵时,又改为平郡王。
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再和兄长岳托商议后,决定拥立四贝勒(即皇太极、清太宗),于是一同来到父亲代善面前,主张推举“才德冠世”的四贝勒。代善接受建议,太宗因此得以被拥立。而萨哈廉和岳托一样,被太宗视为拥立功臣,委以重任、倚重有加。
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准备封萨哈廉为多罗郡王,同年五月,萨哈廉尚未正式就封就去世了,太宗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让其长子阿达礼承袭郡王。崇德八年(1643年),阿达礼因为在太宗死后预谋迎立多尔衮,被祖父代善处死。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萨哈廉次子勒克德浑因平定江南军功袭封多罗顺承郡王。
这两个郡王,是太宗一系为了酬谢代善一系对自己的拥立,而特别加封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议定开国诸王功劳,将岳托的克勤郡王、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正式列为世袭罔替爵位。
清朝灭亡后,晏森开始了平民生活。他如同其他王公一样,靠变卖家产为生,短短几年就将克勤郡王府基本败光。最后只能放下架子,开始从事拉车为生。一直到1930年代,北平城内,都可以看到晏森拉车的身影,还被好事者拍摄照片,登上报纸,作为稀奇事报道。
讷勒赫在清朝覆亡后一直闭门不出,不理外事。1917年,讷勒赫去世,因为没有儿子,由逊清朝廷出面,将讷勒赫的堂侄、六岁的文葵过继给他,“承袭”顺承郡王爵位,这就是末代顺承郡王。
经过数十年时事变迁,到新中国成立后,文葵已经彻底成为平民中的一员,顺承郡王府经过几度风雨,也成为了新中国政协办公机关。文葵闭门在家,不问世事,一心从事绘画,除了在1961年成为东城区政协委员之外,没有其他公众活动。1992年,八十四岁的文葵在北京去世,他也是最后一位离世的清朝世袭铁帽子王爷。
1911年,礼亲王世铎已经被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廷“少壮派”赶到弼德院当顾问去了,对醇亲王一系一肚子意见,什么都没说,他说了也不算,就这么看着隆裕皇太后宣布宣统帝退位。
自从郑亲王端华和胞弟肃顺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后,郑亲王一系虽然“铁帽子”没有丢,但是已经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亲王,除了领亲王俸禄什么差使也没有。
1911年时,第十代郑亲王昭煦只有11岁,他能有什么意见?他就算有意见,又有谁会听他的呢?
睿亲王这一系承袭的是多尔衮的血脉,大家也都知道多尔衮和顺治帝的关系,所以多尔衮死后他儿子(多铎之子过继)就被革除了睿亲王爵位,降为贝勒。
之后睿亲王一系一直很落寞,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帝觉得多尔衮毕竟有大功于清朝,于是就恢复了多尔衮这一支睿亲王的爵位,依旧是世袭罔替。
但是大家都懂的,睿亲王这一系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一直和皇室关系不亲密,所以即使在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了睿亲王世职,睿亲王一系也一直是在清廷担任礼仪性质的职务。
比如魁斌在光绪二年袭爵后一直担任什么管宴大臣、镶白旗都统这样的职务,后来干脆做了资政院议员,睿亲王这一系本来和皇室主脉仁宣系就不亲密,辛亥时更不可能找睿亲王来商量,睿亲王也就是听从旨意的份儿。
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在顺治帝亲政后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世职。
所以豫亲王这一支也和仁宣系不亲密,豫亲王懋林于1892年才袭爵,基本上和睿亲王魁斌、郑亲王昭煦一样,是典型的“空桶子”王爷,除了王爷俸禄以外,没有什么实际职务。自然,溥仪退位这件事情上,豫亲王懋林也没有任何发言权。
肃亲王和睿亲王、豫亲王不一样,是皇太极长子豪格血脉,而且豪格又被多尔衮整的“自尽”,所以肃亲王这一支很受皇室重视。
肃亲王善耆也算是清廷“少壮派”一支,而且也比较开明,在1911年,他和良弼、溥伟、铁良等人还组织了“宗社党”,属于满清强硬派。在隆裕太后召开宗室会议上,善耆也极力表示要和同盟会战斗到底,但是善耆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1912年2月,善耆带着子女离开京师,发誓要恢复“清朝”。
庄亲王这一系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的血脉,但是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以庄亲王博果铎无嫡子为借口,安排自己十六弟,也就是康熙帝十六子允禄过继给了庄亲王。
从此,庄亲王这一支就从皇太极第五子血脉传承变成了康熙帝第十六子血脉传承。庄亲王这一系在雍正、乾隆两朝都非常显赫。
1900年庚子国变时,慈禧重用几个载字辈皇亲,其中就有庄亲王载勋,慈禧还任命他为九门提督,主管京师治安,但是他却非常信服义和团,极端排外,结果八国联军事变后,列强把载勋列为“祸首”,一定要惩办,慈禧只能让载勋自尽。
庄亲王爵位也由载勋弟弟载功继承,因为庄亲王这一脉和义和团牵涉太深,又是列强点名要杀的“祸首”,所以庄亲王载功在1900—1911这最后十年完全成了小透明,也因此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他也毫无发言权。
克勤郡王大家可能不熟悉,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的血脉。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一直称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为克勤郡王。
最有名的平郡王是福彭,福彭不但是乾隆帝的伴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曹雪芹的表弟。是的,福彭的母亲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女儿。
1910年的时候,十四岁的晏森承袭了克勤郡王爵位,第二年就辛亥革命了,估计他有什么看法都不重要了,也不会有人听他的。
顺郡王传承也是代善一系,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血脉。
1911年时顺郡王是讷勒赫,讷勒赫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禁烟大臣、镶黄旗都统这些闲职,并不是清廷“少壮派”核心,虽然比之前几个“空桶子”王爷要强,但是强的有限,所以他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估计也是“随大流”,顺便说一句,顺郡王王府是现在全国政协办公地点。
(左六·怡亲王毓麒)
怡亲王就不说了,实在太知名了,是“十三爷”胤祥的血脉。
可能是因为胤祥实在太显赫了,乾隆帝继位后比较忌惮怡亲王这一支,所以很快就借着收拾康熙帝废太子长子弘晳的机会,把弘晓也捎带收拾了,不但停了弘晓的俸禄,还让他担任乾清门侍卫。就这样,怡亲王这一支在乾隆帝时期就沉寂下去。
但是到了咸丰时期,第六任怡亲王载垣深得咸丰帝信任,最后竟然成了顾命大臣,可倒霉催的遇到了辛酉政变,被慈禧赐死了。
到了1900年,怡亲王溥静又跟着端郡王、庄亲王等勋贵支持义和团,结果事后被革爵。怡亲王爵位落到了他侄子,2岁的毓麒头上。
1911年毓麒才13岁,宣统帝退位这件事情上,毓麒的意见重要吗?
恭亲王溥伟当时和肃亲王善耆一样,是宗室里的强硬派,但是悲剧的是从载沣开始,醇王系的人都防备着溥伟,所以溥伟虽然是恭亲王,但是没有什么实权。他虽然极力反对宣统帝退位的决定,但没有任何作用。
不过1911年后,溥伟和善耆一样,成了一心想复辟清朝的“强硬派”。
溥伟最好玩的事情是张勋复辟时,溥伟根本不管张勋手握重兵,而且才复辟了清朝,居然公开责怪张勋一个“直隶总督”居然敢不和他这个铁帽子王商量就仓促复辟,擅断国事,结果直接被张勋扇了两大耳光。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溥伟很长一段时间被日本人当做了溥仪的备胎,日本人在鼓动溥仪逃去关外时经常拿溥伟吓唬他,说溥仪要是不去关外,他们就拥立溥伟
庆王一脉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的血脉,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才奖赏庆亲王奕劻听话,而授予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的殊荣。
在1911年的时候,庆亲王奕劻正和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斗的不可开交,在庆亲王奕劻看来,只要能打击到载沣,哪怕是拖着整个清王朝陪葬也在所不惜。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庆亲王奕劻强烈要求袁世凯复出主持大局,并且要求隆裕太后赶走载沣。
如果不是庆亲王奕劻有宁愿便宜袁世凯,也不愿意载沣兄弟得势的心态,袁世凯还没那么容易出山。
在宣统帝退位问题上,庆亲王奕劻是完全支持袁世凯的,也就是他支持宣统帝复辟。
载沣这个人,很复杂,他的生平经历我就不介绍了,在1911年的时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凯斗争中输得干干净净,被迫“归政太后”,辞掉了摄政王的职务。所以,在宣统帝退位与否的问题上,就算他持反对意见,也不好意思明说了。
以上就是宣统帝退位时清朝铁帽子王们的反应。
铁帽子王应该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过一代就降爵一级,不能代代相传。
但是铁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袭罔替,并且即便是后代袭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个人之罪,该爵位是不会被废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袭爵。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的爵位制度并不是特别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借着给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确了铁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计封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前八个是功封,后四个是恩封。
功封的八个亲王和郡王: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在努尔哈赤长在褚英被赐死后,代善成为努尔哈赤默认的首选继承人。
但是由于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硕托,再加之代善与父亲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后被努尔哈赤废除了储君之位。
在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立皇八子皇太极即位,因有拥戴之功,在皇太极称帝之后便晋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不过由于代善贵为长兄,皇太极后期对他非常压制,代善只能长期赋闲在家。
皇太极死后,豪格与与多尔衮争帝位,最后在代善的主持下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为清朝和平完成政权交接立下了悍马公里。
顺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后,他的儿子满达海被改封为和硕巽亲王,后来传到代善的孙子杰书手中时又变成了和硕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其后人礼亲王封号。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共15人袭爵,3人被夺爵。
清亡时,当时的礼亲王叫世铎,担任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对时局没啥大影响,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亲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舒尔哈齐因谋反被努尔哈赤处死,但济尔哈朗没有受到牵连)。
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他与多尔衮共同被称为“叔王”,顺治十二年去世。其后人曾该封为”和硕简亲王,乾隆年间四十三年恢复郑亲王封号。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人袭爵,其中5人被夺爵。清朝最后一位郑亲王叫昭煦,这时一个纯粹的败家子,他对于大清的贡献一点都没有,反而还将家产挥霍一空后去盗挖自家祖坟,真是奇葩至极。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称帝后晋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与侄子豪格争帝位,最后同意拥立福临即位。
清兵入关后,他的成为从“叔父摄政王”一路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乃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出猎时死于喀剌城,死后追封清成宗。由于多尔衮无子,清廷就将多尔衮弟弟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袭爵。
不过多尔衮死后不久就被清算,多尔博也被废爵归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爵位,继续让多尔博后人袭爵。
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袭爵。清廷灭亡时,当时的睿亲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没有实权,只挂着个镶白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对局势没啥影响。
多铎是努尔哈赤十五子,也是多尔衮同胞幼弟,皇太极称帝后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南下,灭南明弘光政权。顺治六年多铎因天花病逝,在多尔衮死后,他的后人被降封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封号,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人袭爵,其中2人被夺爵。清朝灭亡时,当时的豫亲王是懋林,对时局没啥影响。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在父亲皇太极称帝后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后因与多尔衮争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夺爵,死于狱中。顺治八年福临亲政后为长兄昭雪,恢复豪格肃亲王封号。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人袭爵。
清朝灭亡时,当时的肃亲王是善耆,他是宗社党骨干成员,曾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清亡后他逃至旅顺,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日本侵华时臭名昭著的汉奸川岛芳子就是她的女儿。
(善耆)
硕塞皇太极五子,最初的封号是和硕承泽亲王,死后其后人被改封为庄亲王。但是庄亲王爵位只在硕塞后人中传递了一代人,硕塞长子博果铎袭爵,但是博果铎死后,由于膝下无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禄过继袭爵。
不过虽然博果铎无子,但他还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让自己的兄弟袭爵。有人说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后庄亲王爵位被收归到康熙皇帝一脉。
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人袭爵,其中2人被夺爵。清亡时,当时的庄亲王是载功,对时局无影响。
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皇太极称帝后被封为成亲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
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皇太极追封其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人袭爵,其中3人被夺爵。
清亡时,当时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对政局无影响。在清亡后他迅速把家底败光,甚至当起了人力车夫。
努尔哈赤曾孙,代善之孙,善第三子萨哈璘之子。他一生屡建战功,追封颖亲王。顺治五年改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人袭爵,其中3人被夺爵。
清亡时,当时在位的顺承郡王是讷勒赫,任正白旗满洲都统,对时局无影响。
除了上述这八位功封铁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绪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亲王,分别是:
在这四位恩封铁帽子王中,怡亲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间)获封的,传到清末时,当时的怡亲王毓麒已经没有什么权势了。
而当时的恭亲王溥伟、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由于封爵交晚,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其中恭亲王溥伟与肃亲王善耆都是总社党员,反对南北议和,拒绝清帝退位,清亡后也都与日本人勾结,从事了许多卖国行为。(溥伟)
载沣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正担任摄政王,最初时他也是反对与南方议和,后来由于指挥不动新军,被迫辞去了摄政王一职。
清亡后,载沣先是迁居天津闭门不出,九一八事变后他曾短暂前往东北,但在拒绝日本人劝降后返回关内。
1949年1月,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北平和平解放,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载沣病故。
(载沣)
至于庆亲王奕劻,作为最晚一个获封铁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够保住自己家产就行。
清亡后奕劻迁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奕劻)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俗称,清朝300年历史,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那么这12位铁帽子王在晚清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自刘邦之后,异姓不能封王便成了各个王朝的铁律,清朝同样如此,只有爱新觉罗子孙才能封王爵(蒙古诸王除外)。
清朝最高王爵为和硕亲王,第二等王爵为多罗郡王,第三等为贝勒,第四等为贝子。
不像以前王朝,皇子出生几个月就会被封王,清朝对爵位的授予非常严格。亲王爵位只有作出重大贡献的皇子才会被授予,而做出重大贡献的爱新觉罗其他子孙最高被封为多罗郡王。其他的爱新觉罗子孙多为贝勒或者贝子,有很多人并没有爵位。
另外是否世袭罔替关系到王爵的含金量,何谓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一脉只要不绝嗣,就会有一个人承袭王爵,如果不是世袭罔替,那么亲王的儿子只能继承郡王爵位,郡王的儿子只能继承贝勒的爵位,以此类推,爵位越来越低,直至没有爵位。
清朝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开国功臣,另外4位是在清朝几百年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恩封的。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把皇位让给了皇太极,后来也拥立顺治登基;
郑亲王:济尔哈朗,唯一一个非皇帝直系的亲王,正蓝旗旗主,顺治登基时和多尔衮一起摄政;
睿亲王: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对清朝功劳甚大,虽然中间经历了曲折,但是最终被封为铁帽子王还是实至名归;
豫亲王:多铎,多尔衮的胞弟,立下赫赫战功;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和多尔衮争皇位,便宜了顺治,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
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的五子,消灭李自成和南明政权。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的孙子,战功赫赫好;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的孙子,屡建战功。
所以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其中6位是亲王,2位是郡王,而代善一脉占了3个,算是没有抢到皇位的补偿吧。
另外四个铁帽子王分别是:
怡亲王:胤祥,即十三爷,帮助雍正夺嫡成功,雍正继位之后便被封为铁帽子王;
恭亲王:奕訢,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从8位顾命大臣手中夺回了大权,所以被慈禧封为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同样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但是只是被封为亲王,并不是铁帽子王,但是他儿子载湉成为光绪皇帝后,他晋封为铁帽子王;
庆亲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贪官,操办慈禧60大寿有功,被封为亲王,慈禧去世后,载沣执政,为了拉拢他封为铁帽子王。
整体来看,后面4位铁帽子王的质量远远不如清初八大王,特别是最后面的三位,均是因为慈禧被封为亲王,而且处于清朝末年,恭亲王和醇亲王的王爵只传了2代,庆亲王更是只传了奕劻一人,清朝便灭亡了。
1912年,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在这个时间点前后,有影响力的铁帽子王只有四位,分别是:
醇亲王载沣,时任摄政王,溥仪的亲生父亲,清朝实际统治者;
庆亲王奕劻,时任领班军机大臣;
恭亲王溥伟,时任正红旗满洲都统等,手握军权;
肃亲王善耆,时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等,是满清重臣。
其他的铁帽子王要不就是政治话语权太低,要不就是无职无权。
那么这四位铁帽子王对宣统退位有什么看法呢?
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极力反对退位,甚至想要重现大清荣光。清朝灭亡之后,两人都选择和日本人合作,在东北搞满族独立运动,溥仪担任日伪满洲国皇帝也是溥伟在其中穿针引线;肃亲王善耆作为理藩大臣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可以看看退位诏书,理藩大臣那一栏签字是空白)。
醇亲王载沣,溥仪的亲生父亲,清朝实际统治者,辛亥革命之后,在袁世凯等一众人等的逼迫下,同意宣统皇帝退位。虽然本人能力不咋样,但是还是有着民族大义的,当初德国大使在北京被杀,他前往德国向徳皇道歉,拒绝给徳皇下跪,清朝灭亡后他多次拒绝日本人的招揽,后来还痛斥儿子溥仪做日本人的走狗。
庆亲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贪官,危害程度远超和珅,对于他来说,只要银子到手了,管他清朝灭亡与否。他在做领班军机大臣时,公然卖官鬻爵,将清朝一步步推向深渊,所以他死后,溥仪给的谥号是“谬、丑、幽、厉”等恶谥,让其家人自己选一个,足见溥仪对他的厌恶。
清朝末年,泥沙俱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已经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了。
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比一般的王爵享有更优的待遇和特权,其特点是隔代不降爵,岁银一万两,可获赐铁帽子王府。
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中,有八位是功封(立有战功),可配飨太庙。分别如下: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剩余的四位铁帽子王是在清朝中后期恩封(和平时期立有大功),分别如下:
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溥仪退位时(1912年),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早已名存实亡。在宣统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当年,最有权势的醇亲王载沣辞职,仅有两位反对退位。
溥仪退位时,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情况如下:
第一代礼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他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清帝逊位时,礼亲王已传至第十二任,即代善的九世孙世铎。
世铎,正红旗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袭礼亲王爵位。世铎是清末后党的主要成员,1901年被罢去军机大臣,后主管宗人府,1911年任弼德院顾问。
这时的世铎一直抱病在床,早已不管皇室事务。清帝逊位两年后,世铎因病去世,其爵位又世袭了两代三人,分别是其子诚厚、诚堃和孙子毓鋆(诚厚之子)。
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和硕睿亲王。由于多尔衮无后,第二代睿亲王由其养子多尔博(豫亲王多铎五子)承袭。
清帝逊位时,睿亲王已传至第十二任,即睿敬亲王魁斌。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承袭爵位,时任管宴大臣,后任资政院议员,于民国四年(1915年)病逝。
清末时的魁斌没有什么实权,末代睿亲王是其子中铨。
第一代豫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豫亲王。清末时的豫亲王是多铎的八世孙懋林,他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承袭睿亲王位。
清帝逊位时,懋林才二十岁,在清室既无实权又没有什么影响力。在民国二年(1913年),懋林病逝,其子端镇为末代豫亲王。
第一代肃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他在崇德元年因战功被封为肃亲王。清末时的肃亲王是豪格的十世孙善耆,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承袭爵位。
善耆历任乾清门统领、民政大臣、理藩大臣,赞成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善耆等人成立君主立宪维持会,反对议和与清帝逊位,主张罢黜袁世凯。
革命党暗杀活动此起彼伏,善耆一党各自逃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清帝逊位后,善耆逃亡并多次组织复辟活动未果,于1922年抑郁而终,其子宪章袭爵。
第一代庄亲王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他在顺治八年(1651年)被封为和硕承泽亲王。清末时的庄亲王已传至第五代,即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禄五世孙载功。
载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承袭庄亲王爵位,任镶黄旗蒙古都统。在清帝逊位之时,载功退避三舍,没有什么政治意图,于1916年病逝,后其子袭爵。
第一代郑亲王是努尔哈赤侄子、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他在崇德元年因军功被封为和硕郑亲王。清末时的郑亲王末代亲王照煦,他两岁时袭爵。
清帝逊位时,照煦才十二岁,没有参与清末的政治活动。
第一代克勤郡王是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岳讬,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被因战功被追封为克勤郡王。最后一任克勤郡王是晏森,他14岁时承袭爵位。
两年后,清帝逊位,当时晏森16岁,还没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第一代顺承郡王是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次子勒克德浑,他在顺治五年因战功被封为顺承郡王。清末时顺承郡王传至第十五代,即质郡王讷勒赫。
讷勒赫于光绪七年(1881年)承袭顺承郡王,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清帝逊位时讷勒赫31岁,任正白旗都统,未参与政事。五年后病逝,侄子袭爵。
第一代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的异母弟胤祥,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雍正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八年后病逝,配享太庙。
清末时的怡亲王是胤祥七世孙毓麒,他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承袭爵位,时年才两岁。清帝逊位时,毓麒才12岁。1948年,毓麒病逝,终年48岁。
第一代恭亲王是道光第六子、咸丰异母弟奕?,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恭亲王。第二任恭亲王是奕?之孙溥伟,他在1898年承袭王爵,时年十八岁。
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伟、善耆和良弼反对袁世凯复出与清帝逊位,阻止南北和谈。清朝灭亡后,溥伟里通外国,意欲恢复清室统治,并极力发起满蒙独立运动。
1936年,溥伟在饥寒交迫中猝逝,时年56岁,其子毓嶦承袭爵位。
第一代醇亲王是道光第七子、咸丰异母弟奕譞,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封为醇郡王。末代醇亲王是奕譞第五子、光绪异母弟、溥仪生父载沣。
载沣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末代)醇亲王。溥仪即位后,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武昌起义后,载沣辞职回家,不问政事,次年溥仪退位。
载沣看清形势后急流勇退,没有阻止清帝逊位进程。1951年,载沣风寒病逝。
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第十七子、嘉庆同母弟永璘,他在嘉庆五年(1800年)被封为庆郡王。清末时的庆亲王是永璘之孙奕劻,他在光绪二十年被封庆亲王。
宣统三年(1911年),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复出后,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次年,奕劻支持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五年后病逝。
奕劻之子载振于民国六年承袭爵位,1947年病逝天津,时年71岁。
综上,清代的12位铁帽子王中,仅有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极力反对清帝逊位,并里通外国企图恢复清室统治,但历史潮流不可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清朝灭亡时,12个铁帽子王为何不出来拯救?
在很多人看来,每个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帝王将相们不称职,被人拱翻了了。每个王朝的灭亡,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靠山王杨林一样的人物出来擒王保驾。可是,事实却往往是,一个王朝的覆亡,背后一定有一群极其不负责,极其愚蠢的皇亲国戚。没有这些皇亲国戚当蛀虫,王朝都没有那么容易覆亡。
清朝灭亡时,12个铁帽子王,大都和其他满洲贵族一样,更关心自己在新朝的地位如何,根本没有人为清王朝殉葬,奋起反击的,更是没有。
我们来看看12个末代铁帽子王都是什么货色。
第一代礼亲王,是皇太极的次子代善。此人劳苦功高,长期掌握两红旗,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八大开国铁帽子王,代善家就有3个。
可是,末代铁帽子王世铎,是个彻头彻尾的草包。
中法战争中,慈禧借口前方战败罢免了领班军机大臣奕忻,任用了光绪皇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读轩)主持军机处,任用了慈禧弟弟桂祥的铁哥们奕劻主持总理衙门。此时的41岁的礼亲王世铎,也搭便车进入军机处,成了军机大臣。
世铎这个人,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白痴一个,也不给人添堵。李莲英在慈禧面前红的发紫,世铎作为首席铁帽子王,居然还要向他行礼。因为对慈禧忠诚,世铎居然当了17年的领班军机大臣,慈禧还给他双份薪俸以示恩宠。
然而,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制度回国后,世铎十分热心的问,“洋人的国家也下雪吗?”众人竟无言以对。
像世铎这样的彻头彻尾的草包也能当17年首席宰相,清朝不灭亡才是见了鬼呢!
首任郑亲王是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辅佐顺治皇帝的两位摄政王之一。末代郑亲王是昭煦,此人是彻头彻尾的败家子。昭煦花光了祖上留下的积蓄,还把郑亲王府给卖了。卖完府邸,昭煦还从事盗墓工作,偷挖了自己家的祖坟。后来,有个鬼片说郑亲王府是鬼屋,昭煦是大恶人,昭煦把他告上法庭,还获得了13亿元法币的赔偿。不过这个钱,还是被他花光了。
首任睿亲王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此人其实应该算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因为清朝的江山基本上江山基本上都是多尔衮打下来的。可惜,多尔衮死后没有儿子,只好过继了弟弟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所以,睿亲王系,其实是多铎的后人。
末代睿亲王是魁斌,此人没啥本事,也没能巴结上慈禧和载沣,于是只当了一个镶白旗满洲都统的虚职。魁斌当了20多年的睿亲王,啥业绩也没有,纯属混吃等死的样子。
多铎在建立清朝过程中,差不多算是清朝第一名将,只可惜30岁就死了。末代豫亲王是懋林,没啥本事,也不出名。
首任肃亲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年龄比叔叔多尔衮还大。顺治年间,豪格被多尔衮排挤压迫而死,实在是惨。到了清朝末年,末代肃亲王善耆,却比豪格强多了。
善耆1899年世袭肃亲王,据说武功相当高。善耆跟着奕劻和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谈判过程中,善耆和日本翻译川岛浪速关系特好,两人直接结拜为异姓兄弟。善耆还把自己的女儿给川岛浪速当干女。川岛浪速后来成了日本特务,善耆的女儿金碧辉也成了大汉奸。
利用川岛浪速的关系,善耆成功组织了复兴清朝的宗社党,发起了两次满蒙独立运动,都被张作霖扼杀在摇篮里。
作为清朝王爷,善耆很有血性,可是卖国求荣充当日寇走狗,还把女儿送给日寇糟蹋,实在是令人不齿。
首任庄亲王是皇太极第五子硕塞,末代庄亲王载功没啥功劳没啥世纪,不多说。
首任克勤郡王是代善长子岳托,到了清朝末年,克勤郡王晏森不仅没能挽救清朝危亡,最后自己练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最后晏森买了一辆黄包车,成了出租车司机,人送绰号“车王”。这样自力更生,也算难得。
首任顺承郡王是代善之孙勒克德浑,末代顺承郡王是讷勒赫。这个郡王没啥事迹,不多说。
除了8位开国铁帽子王,还有四位是雍正和慈禧封的。他们分别是和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首任怡亲王是雍正的十三弟允详,末代怡亲王是毓麒,属于溥仪的侄子辈,没啥影响力。
恭亲王奕忻是慈禧的主要竞争对手,辛酉政变慈禧让奕忻当了铁帽子王,随后就给他罢免了实际职务,失去了权力。同治帝死后,恭亲王还曾要求自己孙子溥伟入宫当皇帝,结果被慈禧顽强阻击。
清朝灭亡后,恭亲王溥伟也是宗社党骨干,勾结日本复辟清朝。溥仪最终决定到东北任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去溥伟一定去。所以,当溥伟想在伪满洲国当官是,也遭到了溥仪的排挤迫害。
首任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亲爹,宣统皇帝的亲爷爷。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人醇亲王,便是清朝的掘墓人载沣。
1908年,慈禧去世,载沣的儿子溥仪上台当皇帝,载沣28岁执掌国家政权,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第一把所有权力收归满洲贵族,北洋系被得罪,第二把所有政治改革试验取消,立宪党被得罪。当北洋系立宪党和革命党合流时,清朝就没有办法再抢救了。
奕劻是靠着慈禧的弟弟弟弟桂祥上来的,作为闲散宗室,他巴结慈禧方面十分热心,在贪腐上也登峰造极。袁世凯利用银子收买了奕劻,把北洋系安插在朝野重要位置。最后,隆裕太后面对辛亥革命一筹莫展,奕劻以人格担保袁世凯能挽救大清,最后大家发现,奕劻的人格,一文不值。
这就是清朝灭亡时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两个掘墓人,两个复仇者,还有两个黄包车夫。
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有8个是宗室近支的开国功臣,有4个是后来添加的,其中雍正添了一个,慈禧添了仨。
但不管是老的铁帽子王,还是后来新加的。到了晚清时,都歇菜了。八旗子弟整体堕落,这些小王爷们也不例外。
当然,溥仪要退位时,这些小王爷都是坚决反对的。当然要反对啊,皇帝退位后,他们头顶的王爷的帽子就丢了。
可是,反对归反对。也只能是口头上而已。论实力,这些纨绔子弟早就没了他们祖宗的那点能耐。
众所周知,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凯。而袁世凯之所以逼迫清帝退位,是与南方的革命党早就暗度陈仓,达成了共识:袁世凯结束满清,开启共和,大家就推举袁世凯做第一任大总统。
革命党为什么要假借袁世凯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整个天下,只有袁世凯拥有这个实力。袁世凯的实力,就是他手中紧握的六镇北洋兵。
这些北洋兵,是袁世凯用德式的方法训练而成的,配备的装备也先进,战斗力很强。
在清廷八旗兵、绿营兵都已变成废物的情况下,袁世凯的这六镇北洋兵,是唯一能打的。
但尽管如此,清廷的小王爷们还是不同意溥仪退位。
于是,袁世凯就使用了一点手段。他让心腹大将段祺瑞牵头,联合正在武昌前线镇压革命军的那些将领们,发了一个声明,告诉清廷:如果皇帝不退位,将士们就难以管束了,随时面临兵变的危险。
这是明目张胆的威胁。
顺便,革命党也推波助澜,派出了刺客,专门刺杀那些阻止清帝退位的老顽固。有人出门就被炸弹炸死了。
大家知道,那些清廷的小王爷们过惯了富贵日子,贪生怕死,胆小如鼠,前有段祺瑞的恫吓,后来又有革命党暗杀的恐吓。他们就屈服了,不敢再反对溥仪退位。
而在此之前,袁世凯早就说服了隆裕太后同意再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于是,溥仪因此顺利退位。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覆灭,虽然君主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其实在整个国家覆灭的过程中,君主背后的人,同样也是要承受主要责任的。
大清王朝,存在了接近三百年,大清王朝也没有躲过三百年这个诅咒。在大清王朝覆灭的时候,清朝实际上是有着一个皇帝,溥仪,一个太后,隆裕太后,已经十二位铁帽子王的,仅仅一个溥仪肯定是扛不动大旗的,十二位铁帽子王,看起来也象模像样,但说实话,这十二个人,也是必须承担大清灭亡的责任的。
清朝有十二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人是在大清建国之初,就已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八位皇亲国戚之后,其余四位,则属于在后来的时候接受了赏赐,受封为铁帽子王之一。
首先是和硕礼亲王,第一任和硕礼亲王是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差点继承皇位,到清末的时候,继承了此爵位的人名为世铎,世铎是个怎样的亲王,会是一个能够扭转局势的人吗?世铎是一个对把洋人当爸爸,把慈禧当娘亲的人,就算是见到了慈禧眼前红人李莲英,世铎都会上前跪上一跪,这样的人,当然难成大器。
和硕睿亲王,第一任和硕睿亲王是多尔衮,清末时候的和硕睿亲王名为魁斌,虽然在朝廷中也担任差事,但却没什么本事,到最后,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没有表明自己的什么意见。
和硕郑亲王,第一任和硕郑亲王是努尔哈赤胞弟的儿子吉尔哈朗,清末时候的和硕郑亲王名为昭煦,晚年的昭煦,甚至依靠着贩卖家产,掘自家祖坟这样的手段敛财,昭煦花钱大手大脚,到最后甚至还欠款不少,是个平庸之人。
和硕豫亲王,第一任和硕豫亲王为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清末时候的和硕豫亲王名为端镇,在清朝灭亡以后,依靠变卖家产过活,后来把祖传王府都卖给了外国人,建立起了中国当时最好的一所综合医院,端镇也算是一个平庸之人。
和硕肃亲王,第一任和硕肃亲王名为豪格,是努尔哈赤长子,清末时候的和硕肃亲王名为善耆,他到很明确的赞成立宪运动,只不过,他又是一个保皇派,他的女儿,名为川岛芳子。
和硕庄亲王,第一任和硕庄亲王为皇太极五子硕塞,末代的和硕庄亲王名为载功,算不上一个有才能的人,也是平庸的很。
多罗克勤郡王,末代多罗克勤郡王名为宴森,跟前几位一样,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
多罗顺承郡王,末代多罗顺承郡王名为讷勒赫,算是十二人中最富有的一个,担任过不少职位,不过晚年也是将财产败光,说白了还是平庸。
和硕醇亲王,末代和硕醇亲王也是载沣,载沣对君主立宪,可是赞成的,毕竟大势已去,当时的载沣也只能选择让步。
和硕怡亲王,末代和硕怡亲王名为毓麒,说白了就是跟在溥仪旁边打杂的一个人,自然也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
和硕恭亲王,末代和硕恭亲王名为溥伟,明确拒绝君主立宪,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甚至妄图复辟。
和硕庆亲王,末代和硕庆亲王名为奕劻,奕劻其实算是一个挺有权势的人,甚至他都看不起小皇帝溥仪,只不过,清廷已经是一艘破船,就算他反对,也是没办法的。
大清之所以覆灭,虽然少不了慈禧的祸害,但这些人的不作为也是重要原因。
1912年2月12日,身居于紫禁城的隆裕太后代清朝小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在南方革命党人和权臣袁世凯的双重攻击下灭亡。在退位诏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是说清帝退位完全是“民心所向,天命所归”。
铁帽子王是清朝独有的叫法,众所周知这铁异常坚固,也是在象征着得到这个荣誉的人地位将会坚实无比。封为铁帽子王以后会有超高的待遇,首先每年都会有一笔额外丰厚的薪水可以供给其本人挥霍,第二铁帽子王地位很高,死了以后可以配享皇帝太庙,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和跪拜。满情入关以后曾经分封了很多王爷,其中有三个异姓王非常出名,这就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不过从古至今异姓王大多没有好下场,所以国家安定以后这些异姓王都被铲除掉了。整个清王朝从康熙到溥仪也不过只剩下了十二位铁帽子王而已,溥仪的爸爸载沣便是其中的一位。
铁帽子王享受朝廷给他的特殊待遇,按照常理来说当清王朝遇到灭亡之危难的时候应当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南方的革命党和袁世凯的新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当时的十二位铁帽子王中对于清帝退位这件事居然抱有四种不同的看法。首先第一种看法当然是就坚决反对溥仪退位了。这股力量他们的宗旨有三条:第一,坚决拥护溥仪做皇帝,维护皇帝的无上权威;二,诛杀乱臣贼子袁世凯;三,不和南方的革命党谈和,坚决消灭南方的革命党。持这样看法的人主要是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其中浦伟就是铁帽子王,他是恭亲王奕訢的后代。这几个人组成了党派,对外称宗社党。宗社党准备先行刺袁世凯,杀了袁世凯以后让毓朗、载泽主政,而铁良则主军,从而继续和南方的革命党对抗。宗社党以良弼为首,在京津冀地区非常之活跃。铁良是清朝皇族内少有的人才,他曾经留学日本,后来又长期活跃在军中,在部队里还有一定的威望。但是即便他再有威望也不及袁世凯,毕竟北洋新军的高级将领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上去的。所以没有军权而且又杀不了袁世凯的宗社党闹腾了一段时间就消停了。到后来良弼被刺杀,宗社党里面的活跃分子一下子就给消停下来了,在明面上不敢再有任何举动。
虽然明面上不再有大的动作,但是支持大清,让溥仪重新登基的目标有的人从未放弃。善耆作为最有权威的铁帽子王,他在退位诏书上拒不签字,为了联系日本人他把自己的女儿送了出去。后来他又多次发动满蒙独立运动,但此时民主共和早已经深入人心,任凭这位满情王爷如何运动帝制终究是没有办法再恢复的了。
另外一方就是赞同清帝溥仪退位的皇亲国戚了。这部分人大多是收受了袁世凯给予的好处,所以才卖力地为溥仪退位这件事摇旗呐喊,庆亲王奕劻便是其中之一。庆亲王奕劻是大清铁帽子王之一,平日里还是有一些号召力。他爱钱如命,比起清朝大贪官和珅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得了袁世凯给他的五十万两白银以后便经常到宫中游说隆裕太后,劝说她让溥仪退位。话说回来有这种吃里爬外的铁帽子王大清又怎么会不灭亡呢?溥仪对他简直恨之入骨。庆亲王死后家里人请求溥仪给其上谥号,溥仪百般拒绝,就是不愿意给其谥号。直到后来溥仪的生父载沣百般劝说下溥仪才给了庆亲王谥号。
除了这两个极端的派别当然还会有中立派,在时局的变化中他们越来越发现清朝皇帝退位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所以这些有识之士只好默不作声,其中载沣就是一个代表。后来袁世凯上了《清室优待条件》书,在其中袁世凯给这些昔日的主子爷们的待遇非常优渥,就说一下这些铁帽子王,他们可以继续承袭自己的爵位,可以保留财产,不用纳税不用服兵役,就算他们没有了生计民国政府还可以给他们安排工作。对于持中立观点的铁帽子王来说,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财产而放弃皇帝。换句话说,只要能够很好的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可以拥护民国了。
清朝时的铁帽子王跟一般的王侯将相不同,要想得此殊荣,必须要建立特殊的功勋,才能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从清朝初年到清末,溥仪退位时,仍有12位铁帽子王。所以这些人的态度对于一个濒临破碎的国家来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些铁帽子王们并不希望看到大清灭亡,因为这将代表过去的地位和待遇将不复存在。
然而,胳膊始终拧不过大腿,在溥仪让位之前,段祺瑞就曾有过逼宫的行为。那时八旗当中就有一些名流权贵收受贿赂,劝其退位;也有人怕麻烦,保持中立;但抵制的人也不计其数,因为溥仪一旦让位利益肯定会受损。可不管怎样,清朝的灭亡早已是铁板钉钉的事了,无非早晚的问题,任由如何弥补,也是徒劳无功。
此时,更有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操纵的新军占领着大清王朝,并且当民国给溥仪拟定《清室优待条件》后,抵抗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因为这份条约给予了皇族极高的待遇,虽说丢了江山固然可惜,但是身家性命和钱财才是更值得珍惜的。
纵观整个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们,随着江山摇摇欲坠,当年的气势已不复存在,更是在国家将要覆灭时,未作出丝毫贡献,后人们更是大肆挥霍,最终也是名誉扫地。
最终于1912年2月12日,溥仪6岁时,由当时临朝的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意味着清朝灭亡,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