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新车内除甲醛最好用的方法是什么?

新车内除甲醛最好用的方法是什么?

2020-09-28 16:04阅读(65)

新车内除甲醛最好用的方法是什么?:1、勤开窗通风。 2、清水兑醋放在车内可以起到稳定甲醛的作用; 3、在车内的角落多放些蓝润车用硅藻纯来除甲醛,目前除异味:-

1

1、勤开窗通风。

2、清水兑醋放在车内可以起到稳定甲醛的作用;

3、在车内的角落多放些蓝润车用硅藻纯来除甲醛,目前除异味这个办法最快速,它里面有些微小的孔隙,可以吸收甲醛、甲苯这类有害气体。

4、在车内放置些水果来除味。

如果选择一个完整的水果进行除味,最好先将水果切开,这样可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车辆长时间停放时,可以将水果放置在中控台上。

2

对于刚出厂的新车而言,阻尼板、汽车空调、座椅、内饰等,都会散发甲醛。长期待在较为封闭的车内,甲醛迟迟不散,和自杀没分别了。为了除掉车内甲醛,给自己一个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惜命”的司机们可谓绞尽脑汁最好方法:暴晒+通风最简单粗暴,但也最彻底的招式。将车子停在一个通风的地方,打开所有车门、车窗,将车内的甲醛散发出去。通风散甲醛在夏天更有效果,暴晒后的高温环境下能加快甲醛的挥发。在通风散甲醛时,切记要将座椅、内饰上的塑料包装去除。通风去甲醛需要时间、空间。提车后不可能一直停着,等甲醛散尽再用车。车门窗全开时,放在户外也不放心。许多车主都是偶尔通风散甲醛,在驾驶过程中将车窗打开一条缝,保持通风,通风散甲醛的效果大大降低,在冬天的冷风中也不适用。通用方法: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甲醛。除了通风透气,活性炭包是去甲醛一种的方法。在车内分别放置几个活性炭包,尽量分开放,能充分吸收车内甲醛。但是活性炭需要经常晾晒。不然一旦吸附饱满会将有害气体再次释放在空气种,形成二次污染。速蓝石速蓝石是活性炭的升级产品,效果比活性炭好很多。我们现在已经淘汰活性炭了,活性炭需要晒,是因为只能吸附,吸附到一定的程度就饱和了,如果不拿出去晒晒就会再次释放,会造成二次污染。速蓝石孔隙率比较高,是活性炭的好几千倍,加之其吸附后自动分解,所以不会出现饱和无力吸附的现象,效果自然也就比活性炭要好了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臭氧去除甲醛,这需要汽车美容店进行操作。臭氧的强氧化性可以分解甲醛,并且还能杀菌消毒。只在短期内有效,因为甲醛一直在释放,但臭氧不会一直存在。并且臭氧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臭氧去甲醛后,要打开车门窗将臭氧散尽。

3

1、控制室内温湿度

甲醛的释放速率会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降低温度和湿度来抑制每天的时间甲醛的释放。例如,温度可以从30°C降低到25°C,以减少甲醛50%的散发,相对湿度可以降低40%;当相对湿度从70%下降到30%时。反过来,当我们要处理甲醛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温度和湿度来加速甲醛的分布,以达到缓解室内甲醛的目的。

2、物理吸附技术

甲醛一直在释放。这个阶段持续3到15年。我们可以使用物理吸附技术在甲醛释放过程中吸收一些甲醛,从而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速度,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不容易因为甲醛浓度超标并受到伤害。常用的物理吸附技术有活性炭。它们都具有处理部分甲醛的效果,但应注意这种效果是有限的。例如,活性炭在吸附某些甲醛后会饱和,不能继续使用吸收,但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因此不建议使用很多。

我们常说甲醛、室内空气污染等都是来自家庭装修、购买新家具等,可以用多种方法避免甲醛,但实际上甲醛也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多东西可以产生甲醛。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甲醛必须尽快去除!如何判断或检查孩子的甲醛中毒情况

幼儿甲醛中毒症状与流感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症状,建议家长留意:

1,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不断眨眼的习惯;

2。爱打喷嚏,咳嗽,不明原因低烧;

3、身体也会无故产生一些红色、斑点、肿块,不包括带刺的热或蚊子叮咬;

4. 孩子离开环境后,症状会发生显着变化并改善。

甲醛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其释放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冬季加热后,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可促进家具和地板中甲醛的释放。与一般的室内环境污染物不同,甲醛可以释放3-15年。即使甲醛在装修后降到安全范围内,也不意味着装修后甲醛不会再上升。冬季通风不畅,释放的甲醛不能排出,很容易超标。

成年儿童对甲醛等室内污染物非常敏感。如果家里有污染,很容易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威胁。更好的预防方法是定期做专业的甲醛检测,这样即使无法检测到甲醛的威胁,也能及时检测到。

如果检测到甲醛超过标准,则通风方法是除去醛的便利方法。有效通风可在短时间内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然而,甲醛释放时间长且风小,并且窗户关闭,并且容易重复。因此,请采取专业的甲醛清除公司对新房进行全面的甲醛处理,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

车内甲醛净化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

1.1车内空气污染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汽车市场开始逐渐升温,特别是家用轿车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期。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出炉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全年累计产量为1442万辆,同比增长4.3%,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370万辆,同比增长2.8%。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我国汽车产销量和社会保有量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种问题,而最突出的问题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尾气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噪声对车外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车内装饰材料释放等因素造成的车内空间的污染。

在国外,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关注和车内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都较早。1983年Tonkelaar报道了汽车内的污染水平和城镇道路与高速公路污染水平差异极大。1989年Hickman在文章指出,来自英国及欧美的资料显示,驾驶员和乘客所受到的污染是骑自行车和行人的10倍。1999年美国的ARB和SCAQMD两个机构花费44万美元,耗时两年的研究结论是:车内的空气污染和有毒物质浓度比正常空气中高出10倍。近年来,新型材料的蓬勃发展,如特种工程塑料、材料合成树脂等物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钢铁材料,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材料。随着我国汽车使用量的迅猛增加,相对狭小的汽车内部空间的空气质量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中科国际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分中心对2000辆车进行了历时7个月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发现92.5%的车辆都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对200辆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表明,近90%的汽车室内空气中甲酸或苯含量超过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所规定的限值,其中部分车内空气甲醛含量超标倍数高达6倍,其中新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最差。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对52辆新车和54辆旧车的甲酸和苯系物进行了检测,超标的车辆占72%,其中新车内苯和甲醛浓度的超标率都比旧车高。

1.1.1车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车内空气污染是因为车内引入了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或是在车内通风不畅时,车内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大幅增加,并能够引起人一系列不良反应的现象。它与室内空气污染类似,但却有其特定的污染特征:

(1)污染的普遍性,在交通发达的新时代,随着出行的需要人们在一天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故受污染人群众多。

(2) 污染源具有复杂性,汽车内新型材料的普遍应用致使内饰材料种类繁多、成份复杂,车内的零部件及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挥发受环境影响较大,如温度升高,有害物质挥发迅速,车内污染物的浓度增加等。

(3) 污染的持久性,汽车的密闭性很强,在多数情况下行车时,车内门窗都出于紧闭状态,并且有害气体的挥发比较缓慢,有研究表明,车内有害气体的挥发期长达半年至数年。

(4) 污染的严重性,车内空间相对于室内空间而言普遍狭小,人口密度较大,人在此狭小的空间中呼吸更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故污染程度大于室内污染;同时污染物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都会产生严重损害。

1.1.2车内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危害

目前用于衡量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是TVOC(总有机挥发物)、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酸等。TVOC。 TVOC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世界卫生组织把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定义成为:熔点较室温低、沸点在5(rC~26(rC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51。 TVOC包括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的各种浣烃、烯经、含氧烃和卤代烃等。在车内空气中的种类十分复杂,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合成出新的物种。由于它们在单独存在的时候浓度很低,但是种类很庞大,所以在表示的时候就用TVOC的浓度来表示其总量。VOC有味,通常具有毒性和刺激性,还有一些化合物会对基因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照射下可能与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等发生光化学反应,将会生成危害更大的光化学烟雾。对于车内TVOC污染的研究也较多,国外对一些车辆的检测研究表明,车内可测定出的VOC组份超过了一百种,即使对使用三年后的车辆再进行跟踪检测,虽然VOC在总量上有所减少,但是由车内自身的内饰材料挥发产生的的VOC种类仍有近百种,各组份的量的排序基本也没有发生改变。Grabbe[7]等人对四辆新车中的TVOC测试结果为,其中有一辆车含量竟高达7500Hg/m3,其余的三辆车的TVOC含量也不小,均达到3000[ig/m3, 。 Yoshida等[8]对一辆新车进行测定,在车辆刚下线的当天,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达14mg/m3,车内浓度较高的污染物质有:壬烧(458tig/m3)、癸烷(1301^ig/m3 )、十一烷(1616^ig/m3)、 二甲苯(4003|ag/m3)等,在使用后的一年再次检测,发现车内污染物浓度水平仅下降到原来的1/10,由此可知,新车辆内的空气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车内,人体长时间的接触挥发性有机物会导致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胸闷等症状;重者将会影响消化系统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还会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9]。苯、氯乙烯、三氯乙烷、三氯乙稀等都是致癌致突变的挥发性有机物。

苯系物。以苯为代表的苯系物对人体存在着较大的危害,人们通常所说的\"苯\"实质上是指一系列的物质,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稀等。苯。有\"芳香杀手\"之称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沸点为80°C,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如醇、醚、丙酮等,但是不溶于水。苯挥发性强,且易燃易爆。当空气中的苯浓度很高时,会麻醉神经系统,出现震颤与痉挛,苯蒸汽进入呼吸道时就引起苯中毒。经常接触苯的皮肤会变得干燥、脱屑,甚至还会出现过敏性湿疹。急性暴露于含苯的蒸汽中可引起血液毒性,能引起致命的再障和白血病,据国外报导[iG],苯中毒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甲苯。其为透明液体,具有和苯类似的芳香气味。甲苯的急性毒性与苯相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的急性中毒。故在大多数工业生产中用甲苯代替苯做为有机溶剂。但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甲苯会改变人的神经功能,当血液中甲苯浓度达到1250mg/m3时,受害者的记忆能力、注意力以及感觉运动速度都会明显降低。甲苯对皮肤和粘膜刺激性较强,长时间接触有引起皮肤癌的风险,空气中最高浓度不超过100mg/m3。二甲苯。甲苯、二甲苯属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中分熘或石油的裂解产物。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二甲苯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严重者可致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导致障碍性贫血、生殖功能受影响,导致胎儿的先天性缺陷等。苯乙烯。苯乙炼亦是有芳香味和剌激性的有机溶剂之一,由于其毒性比其他苯系物相对较弱,故在生产中大量使用。但是,长期接触苯乙炼同样会刺激或损伤人的视觉器官和呼吸器官,也是造成皮炎和心情抑郁的原因之一。

甲醛。甲酸又称蚁酸,具有强烈刺的激性体,还原性很强。易溶于水和少量有机溶剂如醇和醚,在水溶液其含量最高可达55%,其中30%?40%的甲酸水溶液也称为福尔马林液。甲醛在我国有毒化学品控制名单上居第2位,甲酸因为化学反应发生十分剧烈,且价格低廉,是一种重要的全球经济化学原料,早在100多年前就被广泛用在工业生产中,车内甲醛是一种来源广泛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车内塑料和人造纤维装饰材料、各种粘合剂、合成树月旨、油漆、各种紡织品等等。甲醛在常温下极易挥发成气体,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挥发速度逐渐加快。甲醛主要影响人体的嗅觉、皮肤过敏、肺功能、免疫功能等方面,已被大量文献证实,而个体差异很大。

(1) 刺激作用,甲醛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呼吸道等。吴永等研究受试者在(U0~0.20mg/m3甲醛浓度下暴露2h,调査发现,75%以上的人感觉轻微以上嗅觉刺激,2.5%的人己有眼、鼻、上呼吸道刺激感,25%的人出现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当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0.6mg/m3时就会对眼睛产生强烈的剌激反应。其对人体皮肤的剌激作用显著,低浓度甲醛不仅会抑制汗腺的正常分泌使皮肤变的干燥。当空气中浓度为0.5~10mg/m3时还会引起皮肤肿胀,发红等症状。

(2) 致敏作用,直接接触甲醛的皮肤将出现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且吸入过多的甲醒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国外文献报道,甲酸浓度在0.08~0.18 mg/m3间不断升高时,6~15岁的儿童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发病率增加。甲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3) 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1995世界卫生组织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International Agencyfor Research on Cancer )将甲酸确定为可疑致癌物。经过近十年的观察研究后IARC最终将其划分为一类致癌物。专家组经大量研究认定,甲醛可引起人类的鼻咽癌[i9]。甲酸与空气中的氯化物反应会生成致癌性的物质一一二氯甲基醚,已经引起科学家的关注。甲酸在室内的浓度限值,指导限值[2^ (guideline)或阈限值(threshold limitvalue)是指在一定的暴露时间范围内,特定人群暴露在污染物浓度限值或限值水平以下时,不会出现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健康症状。1995年,安徽医科大学对室内甲醛污染毒性研究发现,随着空气中甲酸污染浓度的增加,对人群的神经及呼吸系统危害性增大。并且提出了室内空气中甲酸污染浓度的卫生标准的建议:即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O.lmg/m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05mg/m3。更多人体短时间的甲醛暴露效应。

我国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甲醛最高容许浓度为0.1mg/m3(GB/T 27630-2001)o但有研究[23]对长期处于低浓度(0.022-0.044 mgW)甲酸工作环境中的工人血象进行调査结果表明,工龄在1~5年,有59.37%工人的血象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偏低,而车内甲醛释放期较长,故低浓度甲醛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鉴于甲醛危害的严重性,所以研究车内甲醛污染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甲醛的去除方法

1.2.1绿色植物法

某些植物对甲醛气体有吸收一代谢作用。在居室中放入吊兰、芦荟、常春藤等植物和叶片硕大的观叶植物,如龟背竹、虎尾兰、一叶兰等,对甲醛都有一定的吸收和积累能力,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能净化室内空气。胡海红等人在模拟的甲醛污染艙中做了多种植物吸收甲酸的实验,发现有七种室内耐荫观叶植物对甲酸有吸收效果较好,如银苞芋、心叶喜林芋、吊兰、复叶波斯顿蕨等。德国科学家[26]曾用Ci4标记甲醛气体并用吊兰进行吸收实验,在吊兰的细胞组织内发现有Cm踪迹,证明了吊兰将甲醛通过自身的代谢反应将其转化。他们还发现将一盆吊兰暴露在甲醛浓度为8.5mg/m3的环境中可在24小时内能吸收掉88%的甲醛。

不过,通过在车内摆放植物对甲醒的吸收作用净化车内空气恐怕不易实现,且作用时间缓慢,其作用的时效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和研究,这就决定了此方法只能作为降解甲酲的辅助手段。

1.2.2吸附法

吸附法治理甲醛,按原理来分为物理吸附法和化学吸附法。物理吸附法是利用某些有吸附能力较强的吸附剂如活性炭、Al203、硅胶和分子篩等吸附空气中有害成分,从而达到消除有害污染物的目的。其中,活性炭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活性炭就已经实现工业化,且被广泛的用于空气净化中。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活性炭对于去除室内空气中低浓度的污染物是效果较好,目前它已成为多种净化设备中的过滤滤芯的一种主要材料。近几十年已开发出蜂窝状活性炭、活性碳纤维(ACF)等新型活性炭,克服了普通活性炭的缺点被广泛的运用。虽然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由于它是将异味和毒气等污染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却不能彻底地将之除去,且存在难以再生重复使用的问题从而给环境带来了二次污染。至于沸石、分子筛等吸附剂在空气净化领域的研究中报道较少。且人工合成分子筛的价格昂贵,天然分子筛在吸附性能和孔隙率方面又难以符合要求,故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化学吸附法亦称化学吸收法,主要是运用化学药品的氧化性来去除空气中的甲醛,目前用到的方法有:臭氧氧化法(03)和二氧化氯(C102)氧化法等。臭氧氧化是最早开始研究的治理室内甲醛污染的方法。臭氧(03)很不稳定。常温下容易分解成为氧气。03的还原电位为2.07伏特,是一般强氧化剂中氧化能力最强的一种。它是利用03的强氧化性将甲酸氧化为C02和H20。刘洪亮等人用臭氧空气净化器进行了去除空气中甲醛的试验,发生甲酸起始浓度范围是6.03?11.74mg/m3。经过0.5h、 lh、 2h后,分别测量甲醛浓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增长,臭氧空气净化器对空气中甲醛的净化率逐渐提高,2h后可达11.2%。汪耀珠[28]等人在有紫外灯照射的情况下,测量了低浓度03对甲酸气体的净化率,甲醛浓度范围是3.03?8.7mg/m3, O3浓度0.05?0.075mg/m3。 5分钟后检测甲酸净化率为41.74%。 03对净化空气中甲酸污染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03与甲醛的化学反应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可能是03与室内空气中其他有机物发生反应时可能重新生成甲醛P9]。从总体来看,况且03本身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国家也有相应的限值标准。如果发生量控制不好,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另一种常使用的甲醛化学吸收法是应用二氧化氯溶液,它去除甲醛的作用原理与臭氧法类似,都是通过其极强的氧化性能去除空气中的甲酸,有研究表明[3D],在新购置的轿车中放入坐塾和饰品后,将轿车停放在车库内,关闭门窗4h后测得车内甲醛浓度为0.43mg/m3,随后放入两杯二氧化氯水溶液,又经4h后测甲醛为0.09mg/m3,去除率达到79.07%。第二天重复上述实验,甲酲初始浓度为0.26mg/m3, 4h后甲酸浓度为0.02mg/m3,去除率为92.3%。但是,二氧化氯有具有刺激性气味,接触后主要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高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引起强烈刺激和腐蚀,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故其使用也受到了限制。

1.2.3等离子技术

等离子体法就是在包含有高能电子、离子、激发态粒子以及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的等离子与污染物的气体分子之间了发生频繁的碰撞,由于这些活性粒子的平均能量都会比气体分子的键能高,所以就会将有害气体分子的化学键破坏,在反应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强氧化性的臭氧,便能够使得有害气体其分解为原子或无害分子。关于等离子法去除甲醛的研究较晚,在1995年,chang等人在室温条件下,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技术来去除空气中甲醒,取得了进展。他也研究了外加电压、不同甲酸初始浓度、水含量大小以及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对甲醛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探讨了等离子反应的机理。李竖等用高频交流电9放电得到等离子体的技术处理甲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为:8~12kV的高频交流电压以及35~70mm/s气流速度,增加电压和减小气体流速都有利于甲酸去除率的提高。但是,等离子体技术在释放等离子的过程中易产生03等危害人体健康,当其与空气中的甲酲反应时也会生成CO和NOx等有害产物,从而带来二次污染。就目前来说发生等离子体的设备价格较高,且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能耗也高,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1.2.4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氧化技术己在VOCs治理领域中占有很大优势,自从1972年日本的Fujishima[33]报道了 TiOz的光催化活性之后,Ti02由于其较好的稳定性和制备简单、无毒价廉、光催化活性较高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34~35]。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研究将该方法用于净化甲醒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徐瑞芬等[36]利用光源为5W的紫外灯反应8h, Ti02作为催化剂,甲酸的降解率为96.95%。徐敏等[37]人用活性碳纤维负载Ti02制成了复合材料,结果显示,当甲酲浓度为1.93mg/m3时,该材料在2h内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达到了 99.9%,并研究了影响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为:甲醛初始浓度、光强以及空气湿度。杨建军等人就初步讨论了甲醛光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他研究得出,在催化剂的表面会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氧气以及水分,当其被光生电子和空穴还原或氧化为?02和'OH时,??2和'OH就成为了高活性的氧化剂,促进了甲醛的深度氧化,并且证实甲酸在转化为C02和H2O之前的中间产物是HCOOH。

目前广泛使用的纳米Ti02光催化剂虽然具有稳定性好,催化效率高等优点。光催化反应时,只能利用太阳光、荧光灯中含有的紫外光源,从太阳光的利用效率看存在半导体载流子的复合率高,量子化效率低,半导体的光吸收波长范围窄(主要在紫外区),以及利用太阳光的比例(只占5%)低等缺陷。所以目前研究中均采用人工光源,耗电量大,因而光源价格高、寿命较短。此外,光催化氧化法选择性较差,低浓度时反应速率慢,而且在光催化降解消除甲酸过程中,常伴随有HCOOH等有毒的副产物生成I4e]。因此研究者开始寻求不需要光源的催化剂对甲醛进行催化氧化脱除。

1.2.5催化氧化法

催化氧化技术也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甲酸污染的净化方法。在一定的实验温度条件下,甲酸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固相的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最终甲酸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催化反应是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其实质是活性氧参与深度氧化作用。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就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同时让反应物分子能够富集于催化剂表面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催化反应有如下几个过程:

(1) 反应物向催化剂表面进行外扩散和内扩散;

(2)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开始吸附;

(3) 被吸附的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

(4) 产物由催化剂表面逐步脱附;

(5) 产物离开催化剂表面向周围介质的内扩散和外扩散。

催化氧化技术的优点是:能耗小,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物并且对低浓度的污染物也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已经被大量文献证明了催化氧化方法是效率高、实用性强的技术[42]。目前国内的甲酸治理技术种类繁多,且各种治理技术在应用的环境和范围上差别很大,各存弊端。就在传统废气处理方法的吸附法而言,其具有制备简单,起效快等特点,室内车内均适用,但活性炭在吸附饱和后净化效果明显下降,且

无法辨别,回收利用较难,且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等离子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净化设备造价高且释放的臭氧等控制不当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催化技术相对于前几种去除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的光催化氧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室温除甲醛研究的热点,但是其除甲酲效果较慢且需要外加紫外光源,且有有害副产物产生;而今的氧化催化技术即不需要外加光源,又能够在常温下将甲酸完全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将此法用于开发实用的车载净化器将会有较好的前景。

1.3除甲醛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氧化催化剂介绍

催化剂通常是由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三部分构成。活性组分是催化剂中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它本身就有催化作用,可以负载在适当的载体上起到催化作用,也可以单独作为催化剂来使用。所谓助剂就是自身不具备催化性能但却能够增强活性组分活性的元素。载体是活性组分的分散剂、支撑体,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架。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催化反应提供合适的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同时增大催化剂的强度,活性组分和助剂负载于载体所得到的催化剂,也称为负载型催化剂。常用的材料有硅胶载体、活性炭载体、分子筛载体、硅藻土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如Al203、 Ce02、 Ti02等多孔性材料。值得强调的是,很多时候载体与活性组分常常没有特定的界限,这是因为催化剂用途不同,活性组分可用作载体亦可用作催化剂。

常用的甲酸催化氧化中的催化剂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在甲酸的催化氧化反应研究中,研究最热的贵金属催化剂主要是铂(Pt)、金(Au)、钯(pd)等。11&等制备的Au/Ce02催化剂可以在8(rC实现甲醛完全氧化。Alvarez等[441研究了 Mn-Pd/AbOg对甲酸的催化氧化效果,发现温度达到901时,甲酸能够完全转化。Pt催化剂因其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故研究颇多。石艳芝等[45]以Ce0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t催化剂用于低温甲醛氧化反应,当Pt负载量为3%时催化剂在30 °C时甲酸转化率仍在80%以上。张长斌等[46]研制的l%Pt/Ti02在甲醛的催化氧化研究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可将甲醛在室温下完全分解为H2O和C02,无副产物产生。He等人在Pt/Ti02催化剂上实现了甲醛的室温氧化,发现高分散的Pt是催化剂具有高活的原因。金属氧化物相对于贵金属而言原料易得、价格便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众多关于氧化催化净化甲酸的研究就在国外展开来。Saleh等[48]在Ni、 Pd和A1的氧化薄膜进行除甲醛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5(rC以上时甲酸就会完全分解,且此过程中有C02产生。Tang等【49]人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以Mn-Ce氧化物为载体,Ag为活性中心的催化剂在locrc时可将甲酸完全分解。随着对催化剂的改性,甲酸完全氧化催化的温度也在不断降低。1995年,Christoskova等[5G]成功将甲醛在室温下完全氧化成C02和H20,其使用的催化剂就是经改性的高活性NiO。 21世纪初期,日本学者56^116等[5']用一定比例活性炭和氧化锰制成的催化剂,在常温常压无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去除室内甲醛的研究,在半个月内将浓度为0.21 X 10-'的甲酸降低到0.04X10-6以下。sekine等还发现在Mn02、 Mn304、 Ag20、 CoO和PdO等各种金属氧化物中对甲醛的去除效率均可达50%以上,其中,Mn02的催化活性最好,不仅能够实现室温下完全降解甲酵,主要反应产物为C02,且反应的过程中没有HCOOH和CO等有毒物质的产生。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展了低温催化氧化降解甲醛的研究工作。李洪芳等152]采用沉积-沉淀法和氨水络合法制备了 Au/Ce02的催化性,在4(rC时甲醛转化率仍能保持在80%以上。从前人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在非贵金属催化剂中,Mn、 Ce等元素对甲酸的去除性能较好,但其氧化催化甲酸温度依然很高,而贵金属催化剂对于甲醛的氧化催化去除效果突出,其中Pt的加入,使甲醛能够在室温下实现完全转化,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使用氧化催化效果好的非贵金属元素和贵金属元素,可减少贵金属的用量达到甲醛室温转化的目的。

1.3.2催化剂制备方法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催化剂的性能密切相关,不同的制备方法所得的催化剂性能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制备方式是催化剂研究的主要内容,常见的方法有:共沉淀法、凝胶法、浸渍法等。

(1)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催化材料控制与制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该方法工艺过程较为简单,条件温和,可以进行大面积操作堪称为最经济实用且高效的制备方式。化学共沉淀法是根据催化剂所需的化学组成,计算出一定的化学计量比,将所需的金属盐试剂按照比例配制成水溶液,在不断的搅拌下,将碱性的沉淀剂匀速滴加入金属盐类水溶液中(滴加的顺序可以不同,或正滴或反滴),将生成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经过滤洗漆除去反应中吸附的杂质离子,再干燥、焙烧后制成氧化物粉体。共沉淀法制得的催化剂沉淀颗粒大小均匀,所制备的氧化物粉末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

(2) 凝胶法

凝胶法是将化学试剂配成所需比例的金属无机盐或醇盐,将该溶液搅拌均勾,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使盐水解、醇解或聚合反应生成均一稳定的溶胶体系,经干燥、焙烧制得成品。

(3) 浸渍法

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常用浸渍法的步骤是活性组分负载于载体上,一般过程是将活性组分配置成一定体积溶液,将载体放入液体中浸泡,一定时间浸渍饱和后,将剩余的浸渍液除去,再进行干燥、焙烧、活化等处理。通常浸渍法又可分为,过量浸渍法、等体积浸渍法、多次浸渍法等。过量浸渍法是将载体浸入过量的浸渍液中(浸渍体积超过载体可吸收体积),待吸附平衡后。除去剩余浸渍液后经干燥、活化制得催化剂。等体积浸渍法[56]是测出载体的水孔体积后,将活性组分配置成与水孔体积容量相同的浸渍液,充分搅拌,此时浸渍溶液刚好完全浸渍到载体上,该法的优点是不产生剩余,故不用对废弃浸渍液进行回收。但是,浸渍液的体积与浸渍化合物性质和浸渍溶液黏度相关,在浸渍前需先测定载体的水孔体积从而计算出浸渍液体积,等体积浸渍能精确控制负载量,在工业上的应用很广泛。

多级浸渍法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浸渍,干燥和焙烧。当浸渍化合物的溶解度小,一次浸渍的负载量少,需要重复多次浸渍或多组分浸渍化合物各组分的竞争吸附,应将不同组分按先后分别依次进行浸渍,干燥和焙烧后制成成品。

1.4常用除甲醒车载净化器的优缺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