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中国人的底层精神是什么?

中国人的底层精神是什么?

2020-09-27 15:01阅读(67)

中国人的底层精神是什么?:一个国家底层精神的锻造,不光要看它源头上吸收了哪些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的生长过程,是不是能够将这些东西进一步激发、整合、强:-底

1

一个国家底层精神的锻造,不光要看它源头上吸收了哪些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的生长过程,是不是能够将这些东西进一步激发、整合、强化。 那中国的底层精神是什么呢? 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契机、丢失了哪些?

这种问题,我感觉很难类比。就拿德国来说,西德和东德分裂几十年,精神气质已经很不一样了,各自的底层精神里边到底还有多少相同之处呢?再看看朝鲜和韩国,还能从他们各自的底层精神里边找到公约数吗?

还有更近的例子,就看我们身边,跳广场舞的那一代人和中青年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同的底层精神,连日常生活的沟通可能都难上加难。很多人都有深切感触:明明操着同一种语言,生活在同一个国度,但彼此都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恼火。

看看历史,商鞅变法特别说明问题,自上而下移风易俗,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改变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脱胎换骨一样。

明朝学者夏良胜的《中庸衍义》,这部书里摘录过一段评价商鞅变法的话,说等到吕不韦做秦国总理的时候,招揽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把书稿公布在咸阳城门,说只要有人能把书稿增减一个字,就给千金重赏。

今天看这部《吕氏春秋》,哪就那么完美无缺呢。想来秦国人在商鞅的积威之下,就算想提意见,终于也不敢提了。

换个角度来看,有一句俗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越是大国,这种情形就越严重。看看美国,德克萨斯州和田纳西州的差异可能比欧洲随便两个相邻国家的差异还大,要找出这两个地方共同的底层精神,并不容易。

中国也是大国,《史记·货殖列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说某地尽出小气鬼,到处都是浓浓的小市民习气;某地民风彪悍,当地人既不爱种田也不爱经商,就喜欢当古惑仔;某地男人喜欢盗墓、抢劫,女人轻浮,喜欢向男人献媚,等等等等,总之各地风情千差万别,找不出公约数来。

司马迁的这些记载,看上去比今天所谓“地域黑”还要恶毒,全面而系统地得罪了全国一多半人。亏得当时没有互联网,识字率也不高,不然司马迁一定会被人民群众正义的唾沫淹死。

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很突出地显示出了一以贯之的底层精神,日本就是典型。

从地理上看,日本面积不大,而且孤悬海外,很像是达尔文在加拉帕格斯群岛发现的那种和外界隔绝的孤岛,可以产生独立的进化,而在这座孤岛的内部,虽然也有很多战乱,甚至和中国一样有过所谓战国时代,但天皇好歹做到了万世一系,境内至今还有数不清的百年老店和几百年的老店,包括金刚组这样存活了足足15个世纪的老字号。

至于日本的文化,我们知道它很受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一以贯之的。从书籍的传承来看,中国古书在本土失传了太多——没办法,社会太不稳定,结果相当多的失传作品最后都是从日本找回来的,日本的社会存得下来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看日本的历史,1000年前的底层精神什么样,今天还是大差不差。反观中国,社会变化快,突飞猛进,真正的百年老店已经一个都找不出来了,我们能见到的各种老字号都是被“复活”过来的。复活之后,虽然活蹦乱跳,但精气神毕竟不一样了。

有了以上的铺垫,接下来就可以谈谈中国的底层精神了。保留至今的,我想大约有3个,一是“正名”意识,二是含混性,三是 “百代多行秦政法”。

先看第一个:“正名”意识。所谓“正名”,就是《资治通鉴》第一段“臣光曰”再三强调的名分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逻辑真的写进了中国的文化基因,这一点和西方传统迥然不同。

比如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军队叫志愿军,说明去打仗是出于志愿的,打的这一仗叫抗美援朝,意思是抗击美国,援助朝鲜。再看被抗击的美国那边,对这一仗直截了当就叫朝鲜战争(Korean War)。

中国和越南打仗,打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个名字把战争的内容和性质都说清了:作战对象是越南,性质是自卫加反击。美国和越南打仗,直接就叫越南战争(Vietnam War)。至于越南,受到中国和西方的双重文化影响,对这一仗既称为抗美战争,又称为美国战争。

中国对名分的格外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国之大事”上边,生活当中也很常见。和西方传统对比来看就很清楚了,比如西方小说,《简·爱》(Jane Eyre),主人公的名字直接拿来当成书名,首版倒是有一个副标题,叫“一部自传”(An Autobiography)。

中国读者会很不理解:谁愿意花钱去读一个无名之辈的自传呢?

而西方这种简单、朴素、很无所谓的书名传统一直绵延至今,比如最畅销的《哈利·波特》系列,我们一进书店,会看到书的封面上用很大的字号写着Harry Potter,走近之后才能发现在大大的Harry Potter底下还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这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这本书太畅销,所以封面上突出Harry Potter就足够了,但问题在于,在它还籍籍无名的时候,封面就是这么设计的,读者如果注意不到那行小字的话,谁知道Harry Potter是何方神圣呢?中国出版社绝对不会这么做。

再看第二点:含混性,这是我在《唐诗进阶课》里着重讲过的。语言形式对思维形式有反制作用,讲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自然就会有别。

所以语言训练等于思维训练,这就使学外语有了一种额外的好处:不仅仅让你掌握一门语言工具,还可以拓展你的思维方式。

古汉语是一种含混性很强的语言,精确表意是它的短板,而相应地,作为诗歌语言它可以独步天下。

现代汉语在表意精确性上比古汉语强出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来自西方语言的影响。有不少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比如“当午夜降临的时候”,“如果我昨天没有外出的话”,都是从西方语法移植过来的。

虽然有了这些移植,但现代汉语还是在牢牢继承着古汉语的基因。

所以直到今天,中文的含混性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就使很多人即便面对严谨的表达,也会在心里不自觉地忽略掉这些表达当中的各种审慎而必要的限定语。

所以通常意义上,有效的沟通总要依赖共同生活的背景、具体的语境、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还要借助一些意会的能力。

所有这些对语境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理解以及意会的能力,经常被我们一股脑地当成情商,其实相当部分的情商问题本质上都是语言问题。不同的语言会调教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调教出不同的行为模式,所以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对人际关系问题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最后再看第三点:“百代多行秦政法”,秦朝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绵延久远,“大一统”和“正统”观念因此深入人心,所以我们和西方世界彼此很难理解。

2

我还是不回答吧!因为不是大v,没有时政评价资质。

3

中国人的底层精神,难以明白这里底层指的是什么?是指社会的底层人群,还是中國人最低精神忍受限度?。
如果是指社会底层的人群,则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毛泽东時代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劳动力。这部分人不仅能吃苦耐劳,善良纯扑,更是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军。质扑纯洁讲究公德,公平正义求实善心,大概就是这却分人的精神。
如果是指中国人精神最底的忍受程度,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讲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找事,不惹事,不惧事,不怕事,面对敢于犯我之敌,必尽最大之力,置敌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最低的精神忍受限度。
因“中国人的底层精神是什么?”并不十分明白,也只好这样回答,不知对否?供参考吧。

4

听话!
从小就受听话教育!

5

底层这两个字用词不当,哪来的高层中层底层精神?底线精神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台湾香港的一些人从小被洗脑,这些人基本失去了底线的概念,也就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6

幼儿园前被父母教育的

7

活着

8

只有先区分所谓“底层”的范围,再由来自“底层”者告知提问“层”……

9

是底层的中国人的精神还是中国人精神的底层(线)?如问底层的中国人精神,大多是平安是福,国家大事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