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提到朱元璋,大家想到的都是朱元璋残暴,乱杀功臣名将。还有人觉得朱元璋只是对权臣,官员残暴
提到朱元璋,大家想到的都是朱元璋残暴,乱杀功臣名将。还有人觉得朱元璋只是对权臣,官员残暴,但是对百姓却是极好的。那么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的这一举动真的是为了处理功臣吗?
火烧庆功楼,又叫炮打庆功楼。话说从前,在朱元璋登基之后,给那些为了大明天下戎马一生的功臣们打造了一所功臣楼。
一听说朱元璋要造这个功臣楼,但凡是为朱元璋打天下出过力的,戎马一生的这些个开国功臣,全部都是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无一人不夸赞太祖英明,太祖慈悲,太祖仁义的。只有这个刘伯温,在得知建造功臣楼这个事情之后,变得十分忧虑,每天基本上都是愁眉不展的,跟其他的这些大臣们的反应,完全不同。
后来有一天这个刘伯温就去往皇宫,去见朱元璋,并且行大礼恳求朱元璋,说:现如今大业已成了,微臣的职责已经完成了,微臣想告老还乡了。这个时候朱元璋一听,就赶忙的跟刘伯温说:军师你跟我半生戎马,征战天下,如今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好时候,怎么就突然间就要还乡了呢?刘伯温这个时候就有说了:现在朝中事务太忙了,老臣年纪大了,没那么多力气了,只想回家过个清闲的晚年。这个时候朱元璋一看,刘伯温确实是一心想要告老还乡,退休养老了,留也留不住,就赏赐给许多的金银给刘伯温。还亲自送刘伯温出了宫。
这个刘伯温从皇宫出来之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直奔徐达的家,想要先来向徐达辞行。临别之际,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忧心忡忡的说道:徐兄啊,我要走了,但是有一句话你可一定要牢牢记住啊,等到功臣楼建成之时,大摆酒宴之日,你可一定要牢牢的跟紧皇上,寸步都不要离开皇上呀。这刘伯温的一席话直接给徐达整蒙了,徐达刚想问个所以然出来,刘伯温却转身要走,并说道:一定切记,原因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结果这个刘伯温走了没有几天,这边功臣楼就完工建成了,这功臣楼的位置就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之上,楼身并不是高然耸立,而是又宽又矮,看起来是非常的结实,窗户也是又高有小,看起来也是十分的牢固。朱元璋这个时候就选了一个良日,邀请大明所有的开工功臣们,前来赴宴。
而就在开国功臣们都来赴宴的这一天,太阳才刚刚下山,这功臣楼中里面就是灯火辉煌,一片笙歌,推杯换盏,好不热闹。这个时候就是赴宴的这个开功臣们开始相互道贺,相互恭喜。但是这个时候徐达心里想的则都是刘伯温临别之际的对自己说话,徐达想了很多天,一直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本就没有心思跟众人一起高谈阔论。
徐达只是自己一个人抬头看着高高的楼顶,看着墙上,棚上的壁画,再看看地面,看着满屋的装潢,突然,徐达把耳朵紧贴在了墙壁上,用手对着墙体敲了两下,只听见墙体发出的声音是咚咚的闷响声,这个时候徐达的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当时就开始直冒冷汗。但是就在这时,突然听见了一声:“皇上驾到”,朱元璋来了,百官肃立,起身行礼。而朱元璋盎然阔步地走到了大厅,身姿挺拔,满脸的笑容,让大家免礼,这时候人们才纷纷地直起身来。
皇帝到场,酒宴打开,徐达平日里的酒量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今天却是怎么都不敢多喝,只顾着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等到大家正喝到兴起的时候,朱元璋却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见此,慌忙就跟上朱元璋,朱元璋此时发现身后的徐达跟着自己,就问徐达:丞相怎么出来了。这个时候徐达就说,臣只是为了保驾,朱元璋就说,不用,你回去把。这个时候只见徐达都快要哭了出来,恳求地问朱元璋: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如果皇上一定要这样,臣也不敢违抗,只是恳请皇上日后能善待妻儿老小。说完转身就要回去赴死。朱元璋一看徐达的样子,于是就说:丞相跟我来吧。
二人刚走出百步有余,只听身后“轰隆”大响。功臣楼瞬间房倒楼塌,火光冲天,而这些功臣们。也都纷纷葬身火海,无一生还。而徐达虽然死里逃生,但是回到家里却由茶饭不思,忧郁成疾,还害上了瘩背。就在徐达患病的这个时候,两位太监带着一只清蒸的公鹅来到了徐达家里,说是皇帝听说丞相身体不好,特意派人来慰问一下,这个公鹅就是皇上给徐达的慰问品。徐达心里哪能不清楚,这公鹅和自己的瘩背相克,皇上这是要他的命啊,想到这里徐达只能够默默流泪,然后上前谢恩,没多久,就病死在了家里。
其实在真正的明史上并没有“火烧庆功楼”这件事,而这件事最开始是在满清小说,评书,《大明英烈传》以及《英烈传》当中被发现的。这些属于是清朝时期的小说,是杜撰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而《英烈传》的诞生是当时满清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文化灭绝的一系列手段,特意请了一些无耻的文人来篡改《皇明英烈传》,而《皇明英烈传》则是明朝时期的民间百姓为了赞美朱元璋而出的小说。所以这只是当朝为了污蔑,丑化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杜撰出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稳坐江山,而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自然也是并不存在的事情。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中文名
火烧庆功楼
外文名
Building fire to celebrate
题材
地方县志
相关人物
朱元璋、刘伯温、徐达
背景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他封6人为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花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5]
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
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5]
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5]
详细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真相
宋濂《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的确在南京建过一个楼,叫忠勤楼,他经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计。汪广洋、陶安等人的诗文里就写到过这座楼。庆功楼的故事据此而来。
明朝开国大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
徐达:病死。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刘伯温:病死;
李善长:坐蓝玉案被杀;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邓愈:建国后病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汤和:建国后病死。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病死;
蓝玉:建国后犯法而死
开国大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据查证,这个说法最早出现是在满清时期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而《英烈传》是满清当局在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文化灭绝措施而授意一些无耻文人篡改明朝人民群众歌颂朱元璋的话本小说《皇明英烈传》而成(“皇明”字头古书尽数被毁,今仅余残本),评书里为了扳倒前朝,加入了许多对朱元璋污蔑丑化的内容,“炮打庆功楼”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在明朝原版《英烈传》里是没有这类内容的。
《火烧庆功楼》不是历史,是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晋剧中的一出戏剧,而小说《明英烈传》中,也有此一篇。纵观《明史》,朱元璋建国之后的那些大将们,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有的是因贪权被杀,有的是因贪财被杀,还有的是因骄纵被杀,也有善终者,比如汤、沐英等。
传说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之后,十分担心他手下的那些开国元勋们造反而夺取了他的江山,就预谋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全部害死。怎么个操作法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功臣楼,准备在这里宴请这些开国功臣,在功臣楼里埋下火药,待到功臣们酒醉饭饱,自己悄然离去,然后点燃炸药,一举炸死这些功臣。
不想,这点子被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识破了,心里十分惶恐,便向朱元璋辞呈,朱元璋假意挽留不允许。一次未允,刘伯温择机再辞,反复几次,朱元璋见留不住他,又不好声张,只好允许刘伯温辞呈。
刘伯温和徐达关系要好,便趁着去和徐达辞呈的机会,对徐达说:兄弟,功臣楼建成之日,皇上必然宴请各位元勋功臣,到时兄弟千万不可马虎,跟紧皇帝,方可免遭劫难。徐达不解,还要问由,刘伯温说:你只需按照我说的办即可。
待到功臣楼竣工,朱元璋果然在此宴请诸功臣,徐达不敢怠慢,敲打墙壁,“嗡嗡”作响,心中便明白的大半。皇帝酒宴群臣之时,徐达半点不敢马虎,时刻盯着朱元璋。
酒过三巡,大多数功臣都已酒醉,朱元璋趁机打算离开,刚走出几步,忽觉有人跟来,一看竟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跟来?
徐达说:臣为皇上保驾。
朱元璋摆手道:不用不用,你回去继续喝酒吧。
徐达无奈道:皇上真想一个不留吗?如若这样,臣只希望皇上能够善待臣的妻儿,臣万死不辞。
朱元璋心想这家伙居然猜透了我的想法,也只好说:丞相随我来吧。
二人刚出功臣楼不久,一声“轰隆”,功臣楼被炸成粉碎,那些功臣也随之飞灰湮灭。
这就是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剧文原本。
朱元璋的庆功楼也并非子虚乌有,在宋濂的《张中传》中记载,朱元璋的确曾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功臣楼,但是名字却叫忠勤楼,主要是朱元璋用来和文臣武将讨论军国大事,议政执政的地方。在汪广阳、陶安等人的诗集中也曾提到过此楼。后来因为失火,年久失修便废弃了。
满清以一少数民族夺取了大明江山,在大多数汉族人民来说,是为得位不正,因此,满清统治者们为了黑化汉族皇帝,黑化朱元璋,任由编造这些野史传闻,其目的就在于粉饰自己,为自己夺取汉族江山正名。
《火烧庆功楼》不见于《明史》及明有关历史资料档案,说明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只是一则民间传说,尽管传得有鼻子有眼,反映了朱冷血戾狠、刻薄寡恩的性格特点,但它毕竟只见诸于裨官野史或街谈巷议中,因此当不得真,只能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据说朱元璋荡平群雄,登极称帝、建立大明后的某年春天,一日,他见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游兴大发,于是率文武百官来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春游。朱元璋见浩荡长江滚滚东流,江面上烟波浩渺,寥廓苍茫,风帆点点,又见长江岸边的燕子矶古渡口如铜浇铁铸般傲然屹立,气势如虹,不禁诗兴大发,于是脱口吟出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老朱毕竟文化不高,属于自学成才哪一类,今日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顺嘴诵出一句后,一下子就卡住了。他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都接不下去了。
他憋得面红耳赤,毕竟肚里墨水有限,第二句怎么都接不上龙。 他用眼角偷瞄众臣,只见大伙儿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人还脸带讥笑。只听几位开国将帅在小声议论:“这哪是诗,明明就是顺口溜嘛,撑死不过算打油诗而已,呵呵......”朱元璋心中不快,又不好发作,气氛尴尬万分。就在朱元璋文思枯竭,僵立在那时,满腹锦绣的谋臣刘伯温站出来缓缓说:“把燕子矶码头比作秤砣,其实很形象,陛下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我试试将诗续下去” 。只见他闭目沉吟一番,脱口而出:“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刚一吟罢,文武大臣们异口同声地喝彩道:“好”!客观地说,刘伯温这首诗也只能归类到打油诗或山歌调的范畴里,但意思到了,又属于即兴发挥,亦颇为难得了。
刘伯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了朱皇帝的场,也为这位一言九鼎的马上天子挽回了几分颜面,但自尊心极强的朱元璋却觉得刘显摆自己,有损其尊严,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他认为这些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武百官自恃有功,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不发自内心的尊重自己,自己的皇权还不稳固,所以在心里暗自思忖找机会把这些功臣们统统诛杀掉,以绝后患。一个一个杀必须巧立名目,太麻烦,索性一锅端了罢。
数日后,朱元璋下令修葺一座美轮美奂的楼阁,名曰“庆功楼”,对外宣称他之所以大兴土木修建庆功楼,是为了有一处能和开国功臣们聚会畅饮、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带有纪念意义的楼堂会所,可以和唐朝的凌烟阁媲美。
庆功楼竣工后,朱元璋遍发请柬,邀请所有的文武功臣到楼上去庆贺餐叙。
此前谋夜,极擅相纬之术的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星象不利,隐含杀机,发现了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准备把那些开国功臣付之一炬的歹毒用心。庆功楼开宴的头一天,刘伯温忽然在南京城的马路上策马飞奔,身为一介儒雅文士,以前的他可从没有如此奇怪的举动,大家无不感到很是诧异,石铺的马路很是光滑,马儿速度奇快,忽然马失前蹄,将刘伯温狠狠摔在地上。有人将他救起,并抬回到诚意伯府里,朱元璋闻讯后派太医前去查看、救治,太医回去后报告说,刘伯温摔得不轻,至少要卧床休息几日方能下地行走。朱元璋心想,那就让你这个滑头多活几日,过段时间再要你小命。
当天夜里,刘伯温强忍痛楚,携家人逃出了南京城。事情果如他预测的那样,第二天,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摆酒宴,邀所有的文武功臣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就在酒酣耳热,杯盘狼藉之时,朱元璋悄悄退了出来,下楼后命人紧闭大门,并将早已堆积好的柴火点燃。火借风势,吞噬一切,那些喝的晕晕乎乎的功臣宿将一个都没逃出去,和大楼一起被烧的灰飞烟灭,尸骸无存。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已乘夜潜逃,不由得心惊肉跳,接连几个晚上都失眠。因为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其智深不可测,他一定是算到了自己的阴毒诡计,这才假借受伤并乘机逃之夭夭.....因此,后来朱元璋多次带卫士到刘伯温的家乡浙江青田一带微服私访,其实就是为寻访这位不辞而别的奇人,找到后杀之以绝后患。
以上都是民间传说,并非真实历史,请勿较真。
【插图源自网络】
传说朱元璋剪灭群雄,一统四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防自己死后,开国功臣生出贰心,威胁大明江山,就命人建造了一个华丽的城楼,取名庆功楼,宴请开国功臣在楼内饮酒作乐,待大家酩酊大醉时,一把大火烧了庆功楼,这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全都报销。
这个故事当然是完全编造的,因为朱元璋虽然少了不少功臣,但不是一把大火就烧死的。如果他有这么“聪明”,也犯不着以后还要想出种种借口去杀掉那些功臣。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最终结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据当时民间流传,自从朱元璋成为了皇帝之后,就十分害怕会有人谋害自己,夺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而最另他担心的“谋害人”就是曾经与他出生入死,并肩作战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于是,为了安心,朱元璋开始设计将这群开国功臣们一个个从自己的身边除掉,不留后患。
不久,朱元璋就想出一个办法要将自己的功臣一网打尽。他首先传谕众功臣:自从大明朝成立以来,朕还没有为各位功臣摆酒庆功,如今天下太平,也该为大家庆贺一番。接下来,朱元璋在南京建造起一座高楼,并命名为“庆功楼”,还亲自拟定了参与人员的名单,从表面看,这的确是一场高规格的国家表彰大会。
朱元璋自认为行事周密,谁知却瞒不过刘伯温的眼睛,在这场庆功宴开始前,刘伯温就上了辞官表,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后,同为开国功臣徐达等人为其送行,刘伯温不忍好友徐达遭遇不测,便委婉的告诉徐达,皇帝召开宴会的时候你一定要紧紧跟着皇帝,不能离开半步。
结果,在那天的庆功宴会上,酒过三巡之后,朱元璋便借口起身离席,此时徐达也连忙追了上去,朱元璋看到他跟来便问:“爱卿,你不在楼上继续饮酒,跟着朕做什么?”徐达哀求道:“陛下,您真的一个都不留么?”朱元璋听到这句话,便威胁道:“既然你已经知道内情,今后不准对任何人说起,否则朕决不轻饶你!”就在二人走出庆功楼之后不久,一场大火就着了起来,那些倒霉的功臣也随之殒命。
火烧庆功楼这个事情最早出现在清朝流行的评书《英烈传》之中,原版的书中,称朱元璋为真龙天子,对其褒奖有加,结果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反感,于是将此评书加以篡改,丑化了朱元璋和明朝王室。说这个事件不是真事,也同样因为在清朝人编撰的正史《明史》中也不曾发现有任何火烧庆功楼事件的记载。
而这个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的火烧庆功楼事件在历史上有没有影子呢?
据明朝大学士宋濂的《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确实曾经在南京建造过一座高楼,每次都会跟自己的幕僚在这里讨论军情和国家大事,同时在这座高楼中藏有火炮和火药,据记载,曾经有一天这座高楼发生火灾,引发了爆炸,且这座高楼距离官府大楼很近,爆炸曾经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但当天朱元璋有事并不在这座高楼之中,因此躲过一劫,也许这场火灾正是火烧庆功楼事件的原形吧。
然而一场火灾并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以至于火烧庆功楼事件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朱元璋本人确实曾经诛杀过功臣并且与其心狠手辣的性格有关系。
曾经在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六年,分别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谋反案”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利用这两大案件不仅彻底废除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丞相职位,彻底消灭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而且利用这两大案件大开杀戒,把开国功臣基本上诛杀殆尽。例如,在这胡惟庸案件中,曾经被朱元璋誉为“再世萧何”的丞相李善长也被牵扯其中,惨遭灭族之灾!对于父皇的做法,性格温和仁爱的太子朱标曾经表达过反对意见,却被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而最终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把皇权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的建文帝。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剪出功臣势力,让自己的孙子坐稳江山而不被权臣挟制。
后世许多痛恨朱元璋的人通过文学夸张的手法将朱元璋巩固皇权的事件丑恶化;火烧庆功楼的传说能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自然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口碑确实不好。他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屠戮元勋宿将著称于世,算得上是古代皇帝中,杀机最重的帝王。仅在洪武8年到洪武28年短短20年间,朱元璋制造“洪武四大案”,几乎将当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功臣屠杀殆尽。
胡惟庸案中,因宰相谋叛,朱元璋诛杀胡党及功臣三万余人。蓝玉案中,因蓝玉恃功骄纵,本不当与谋反同论,但也惨遭屠戮,株连死者又数万人。在郭桓案中,朱元璋高举反腐大旗,以惩贪墨,丧命者也达数万人。空印案中,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坐死者也是数万人。
《明史》载:“这四大案死者如此之惨,致使上大夫不敢为君所用。”
尤其是“胡蓝党案”前后长达14 年,被诛杀者达45000余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剧照)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呢?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始终对当初一起举事的臣子心存忌惮。特别是自己日趋老去,而太平环境中长大的太子又生性宽仁忠厚,主张周公、孔子之道,一向不喜杀人,和自己的作风判若两人。
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驾鹤西去,以太子如此软弱的性情,必定难以驾驭这帮与自己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
朱元璋也曾暗示太子朱标,之所以大开杀戒,目的是为他扫清障碍,确保他顺利登基,掌控天下。有一天,朱元璋以棘杖遗地,命太子拾起,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使与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矣。”
由此可见,朱元璋实际上是把大臣们当作了荆棘,只要把这些荆棘连根拔起,朱家天下就能千秋万代。这就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根本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嗜杀成性的背后,有深沉次的原因。
(朱标剧照)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还有一个“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说。朱元璋为了让子孙顺利即位,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将这些功臣一网打尽,以绝后患。他冥思苦想,终于得出一计。
他首先命人在南京城内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高楼,并亲自书写金色牌匾“庆功楼”。待大楼建成之日,朱元璋亲临现场,主持了落成典礼。
随后,朱元璋传谕:“各位开国功臣随朕南征百战,立下不世之功,虽在立朝之初已各有封赏,但至今尚未正式为各位功臣庆功表贺,如今国泰民安,朕将择日于庆功楼设宴为诸位爱卿庆贺。”
朱元璋亲自拟定了参加宴会的大臣名单。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首席智囊刘伯温。但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刘伯温,似乎看出了端倪,洞察了朱元璋的心思,上书朱元璋因身染重疾,实在没法赴宴,乞求皇上恩准他返回老家养病。
刘伯温临行之前,众多朝臣前来送行,其中就有耿直豁达的徐达。朱元璋眼看着好友即将命赴黄泉,内心十分痛苦,但又不能据实相告,只好委婉地告诉徐达,在庆功典礼举办当日,务必寸步不离朱元璋左右,竭力保护好皇上的安全。
待刘伯温离去后不久,庆功宴如期举行。朱元璋和赴宴的大臣推杯换盏,君臣和谐,一片热闹祥和之气。
(刘伯温剧照)
在得到手下已将干柴堆砌在庆功楼周围,万事皆备的消息后,朱元璋起身离席,临行前还不忘嘱咐众大臣尽兴。
此时的徐达虽已醉态微露,但仍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嘱托。他跟在朱元璋的后面离开了庆功楼。当他看见高楼周围堆砌如山的干柴时,一切都明白了。
朱元璋也同时发现了紧随身后的徐达,异常吃惊地问道:“爱卿为何离席呢?”徐达泪流满面地跪下问道:“皇上当真一个不留?”
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你既已知晓,当守口如瓶,朕饶你不死,如若不然,朕定不容你。”
徐达只好随朱元璋而去,身后金碧辉煌的“庆功楼”随即陷入一片火海,众大臣也随着“庆功楼”的崩塌而灰飞烟灭。
其实,这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清朝的《英烈传》评书里边,并不是正史中的记载。而翻遍《明史》,也找不到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蛛丝马迹。
当然,正是由于《英烈传》是清人自《皇明英烈传》改编而来,其中不乏对朱元璋的诋毁和歪曲,因此不具任何可信度。
而且,《明史》中对明初的开国大臣们的死因均有明确记载,并没有一人是死于“庆功楼”火海,大多数人被杀,极少数人病死。
不过,朱元璋确实是下令修建过一座楼,用于在战时和部下商讨军国大事,名叫“忠勤楼”。巧合的是,这幢楼也曾遭遇火灾,被焚毁殆尽,但当时并未有任何大臣身居其中,这也许就是这则故事的来源吧。
(参考资料:《明史》《英烈传》等)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火烧庆功楼?压根就没有的事,又跑来埋汰老朱。清朝都好?皇帝个顶个的勤奋?明朝见天的皇帝都比较扯?
没法子,都怪老朱开创的大明朝挨着清朝太近了,别人都是好好的叙述前朝的得失,从中总结得失,独独这清朝,哎说起来就憋屈。
就这档子事,他还有一个名,叫炮打庆功楼,是不是听着挺来劲的,这火烧都不够,还来个火炮轰,生怕动静不够大,不够敞亮。
这何止是卸磨杀驴啊!
就这档子事史料中压根就没有,是民间小说编造了这么个故事,让人听了对这朱元璋打心底里瞧不上。
毕竟老百姓都是不读史料的,他们就听个评书,相声的,从中了解个一二,这写的时间长了,就有人真把他当真了。
咋说呢?这东西其实是在清朝时期出现,大家伙也知道,清朝时期的文字狱那叫个厉害。
打顺治时期就有了,顺治搞了七次文字狱,康熙整了二十多次,雍正也干了二十多次,这里头最牛掰的就是乾隆一家伙就做了一百三十多起。
乾隆吗?就喜欢文绉绉的东西,天天的作词作诗的,一辈子四万八千多首诗,当然几乎就是打油诗,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的,最后一句实在是憋不出来了,纪晓岚忙不迭的给补了一个点睛之笔。
也就那样吧!咱接着说。
而火烧庆功楼这事是《大明英烈传》中描写的一个桥段,有那些个无耻文人,大辫子一挥,把明朝时期郭勋写的《英烈传》,给变成了《大明英烈传》,这故事就出现了。
《大明英烈传》听着这书名似乎不错,其实细细品,有些地方把老朱贬的很低,最少就这火烧庆功楼这事,要咱一般人想,这就不像回事。
所以这其实就是配合当时的一个大环境,伪造出来的一个桥段。
当然您要是跟他细细掰扯的时候,他就会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种话听起来很哲学,其实哲学这东西,不管你正着听,还是反着听,都有那么一丝丝的道理在里头,但真要是搁到现实当中,你恨不得抽出八十米的大砍刀来。
就像现在,有些导演整的那电视剧,瞅着挺热闹,嗨呀,哈呀的,魏忠贤成了好汉,秦桧是逼不得已杀了岳飞,其实人家是真正的民族大英雄一样,岳飞反而成了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编的那叫个不要脸,你要和他掰扯,他就说了,不就是电视剧吗?大家伙瞅着一乐呵,接着他就把前头那句话抬出来撑面子。
说起来好像没啥大不了的,这其实让社会的价值观都开始崩塌了。
类似于苟晶,王福重,梁艳萍,方方一样的东西就开始出现了,还成了网红,哎!
历史不容篡改!这是底线!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火烧庆功楼”大概说的是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建了一栋庆功楼,建成当天朱元璋宴请开国文武功臣,暗地里却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烧死这些人。宴席喝到高潮的时候,朱元璋找机会离席下令放火,只有刘伯温机警看出破绽逃过一劫。最终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实际上“火烧庆功楼”出自清朝时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是满清当权者为了自身政权合法性、妖魔化明朝历代皇帝的产物。在书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被写成了冷血无情、杀戮功臣的恶人,完全就是污蔑。
真实历史中明朝的主要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17人。
其中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文忠、邓愈、汤和、冯国用、沐英都是病死的;胡大海在明朝建立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真正被朱元璋下令杀死的仅有8人,而这些人都有取死之道。这些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以乡党、姻亲为纽带结党营私,大肆侵吞民田、强抢民女、贪污纳贿、纵奴杀人等等,严重影响了新建立明朝的稳定。再加上后来胡惟庸、蓝玉等人在政府、军队中无视朱元璋权威、架空皇权,严重威胁朱家江山。朱元璋能忍了那么多年才杀人,也算仁至义尽了。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童年时代,我奶奶给我讲的故事当中,大多都是以朱元璋和李自成居多,我现在记着的就有朱元璋给地主放牛,脚踏七星,因此员外要害他,他是如何巧妙应对的。
最经典的那个故事就是李自成造反之前,有个老人告诉他,他能坐十八年皇帝,李自成这个高兴,打进北京后,问小孩最喜欢干什么,小孩说喜欢放炮,于是李自成就让属下成天放炮,结果只放了十八天,李自成就被打出了北京,等到李自成再次遇到这个老人,就说这个老人骗了他,他没有当十八年皇帝。老人就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放炮,你放一天炮就过了一年。(这个故事版本很多,从不同的奶奶嘴里出来是不一样的,要包容)
关于奶奶的故事中,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也是反反复复讲的,我估计很多小伙伴也听过,只不过版本可能不太一样,我通过奶奶讲的基础上,又查找了一些资料,再经过我的分析,大致整理出下面的这个故事情节。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在乱世中灭掉群雄,一统天下,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多疑的皇帝,登上皇位后成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人夺了他的皇位。
在朱元璋看来,当时有能力夺取他天下的不外乎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兄弟,也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这些功臣会对他的子孙后代下手,于是就想要杀掉这些功臣。
如何杀掉,这是一门学问,最后朱元璋想到了一条妙计,那就是为这些功臣修筑一座庆功楼,功臣们得知这个事情后,十分高兴,只有刘伯温十分担心,作为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内心想法,为了能够逃过一劫,在庆功楼还没有建造完成之前就及时跟朱元璋告老还乡,朱元璋只好答应了。
刘伯温虽然自己逃过一劫,但是他没有忘记跟他关系一向很好的徐达,在临行之前,刘伯温特意告诉徐达:“庆功楼建成庆祝之时,你要寸步不离皇上”。
庆功楼建成后,朱元璋宴请哪些功臣前去赴宴,由于是皇帝宴请,这些人都十分高兴,喝酒也喝得十分尽兴,很是热闹,结果酒过三巡,朱元璋突然起身向外走出,徐达因为刘伯温事先告知,所以紧着朱元璋出去了。
结果朱元璋与徐达出去后不久,庆功楼就发生了大火,由于所有的出口都被封上,这些功臣也都葬身火海了,原来朱元璋的妙计就是将这些功臣全部烧死。
当然,侥幸逃过一劫的徐达,回到家里十分苦恼,结果背上生毒疮,最忌讳吃发物,动物肝脏这样的东西都不能吃,结果朱元璋赏赐徐达一只烧鹅,徐达明白,只要自己一天不死,朱元璋就不会放过他,在徐达吃饿后不久,便去世了。
我敢说,关于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听过很多版本,但是大意都差不多,流传甚广,甚至有人在写文章讲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时候直接引用“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可见,这个故事的影响有多大。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存在吗?纵横以前是深信不疑的,有句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
在历史上开国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子孙后代世世为王,将和自己生死相随的功臣勇士残忍杀害的事例比比皆是。
但是很多时候,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那么多的封建王朝,那么多的开国皇帝,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都是少数,也只有刘邦诛杀异姓王,朱元璋屠杀了很多功臣,但是把这些大臣都放到一个楼里面然后再放火烧死,太过戏剧化,根本就是民间艺人编造的。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的开国大臣有:徐达、刘伯温、常遇春、朱文正、汤和、李善长、胡大海、李文忠、周德兴、冯国用、冯胜、蓝玉等。
那这些大臣又究竟是为何而死的呢?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朱文正:因违法而被囚禁,在监狱中因病而死;胡大海:在建国前死于投降的将领的暗算;周德兴:因儿子扰乱国法而被连坐赐死;冯国用:在一次战争中意外死亡;冯胜:因蓝玉案牵连被赐死……
除此之外,更多大臣们的死亡记载里,都没有出现一个是被烧死的,可见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情根本毫无根据可言,应该是人们后世杜撰的。
经过考证证实的确是有庆功楼的存在,但这座楼并不叫庆功楼,而是叫作忠勤楼,这座楼的最初的用意也并不是为了杀害大臣们,只是朱元璋用来与大臣们谈论国家大事的场所。
后世的人们传他火烧庆功楼,也许是因为朱元璋也的的确确曾杀害过一些开国功臣,
尽管火烧庆功楼的事情的确是人们杜撰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的确也杀害了不少人,例如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将牵连的人一共杀害了3万余人;而在蓝玉一案中,蓝玉以谋逆罪被处死,而被牵连被杀害的人有1.5万余人。
或许是后世的人们气不过,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不满,所以将朱元璋的形象更加恶化,也算是为他的一生留下更多的污点,于是便有了火烧庆功楼的传说。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屠杀功臣,是兔死狗烹的行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极为残酷,狠毒的人,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对朱元璋的印象并不好。
功臣真的会功高震主吗?我看未必,唐代以后的政治结构逐渐导致很少有臣子能够挑战皇帝的权威,乱臣贼子几乎是一代比一代少,纵观整个明朝,哪有一个人的功劳能够震到主?
其实很多时候,是这些功臣自己找死。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提到我奶给讲的李自成的故事,为什么我奶总会讲朱元璋和李自成的故事呢?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农民,这两个人的身份也都是农民,十分接地气。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成功了,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却失败了?因为李自成率领的一帮草包打进北京后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贪图荣华富贵,瞬间丧失了战斗力,随后就走向了失败。
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功臣,除了能打仗之外,其实大部分也都是草包,这些人在取得胜利后,必然会自以为是,恃宠而骄,更有甚者,对最高权力产生了幻想,就像李自成称帝的时候,他手下的大将胡宗敏就说,当初我们一块起义,凭什么现在我来拜他。
朱元璋的队伍没有出现这样的内讧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在反元的过程中,逐渐将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农民起义成功,因为成功的就不是农民了。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功臣,自诩功劳很大,不仅对皇权产生憧憬,也逐渐蜕变为贪官污吏,朱元璋出身农民,最恨贪官污吏,一旦手下的官员触碰朱元璋的底线,朱元璋必然杀之而后快。
朱元璋杀害这些大臣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太子朱标的过世,而他重新选择的继承人朱允炆又年纪尚小,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慑力来震慑这些毫无头脑的草包大臣们,朱元璋便在临死前,最后为朱允炆铺平了以后当皇帝的道路,带走了很多功臣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以戏剧性广为流传,从根源上来说,他的确符合朱元璋时代大肆打压功臣的形态,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有些功臣他本身就该死,不是兔死狗烹,而是他们忘了本。这样的功臣,杀了才解气!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