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就算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政权仍然逃不开被颠覆的命运。司马懿不但是个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权臣,而且
就算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政权仍然逃不开被颠覆的命运。
司马懿不但是个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权臣,而且长寿啊,有能力跟他掰手腕的人都被他熬死了,他一家独大,给危在旦夕的曹魏政权致命一击。个人认为,司马懿再厉害,也只是给曹魏政权的灭亡添了一把柴火,是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
曹丕称帝后,为了防止宗室诸王权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不但建立了正规的宗室管理机构,加强对宗室势力的约束,但是却将以前的郡王降为县王。魏明帝虽然及时发现问题,将诸王的县王重新升为郡王,但是对宗室的约束仍然大于恩惠。
陈寿评《魏志·武文世王公传》时,针对曹魏分封诸王的政策时说:徒有国土之名,而无杜稷之实。
的确如陈寿所评,曹魏的宗室子弟封王之后必须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朝廷里面还要派人监视,最关键的是宗室的诸王不能担任朝中要职,不能朝觐,不能相互之间交往密切,还不能自己挑选任命封地的属官,由朝廷统一任命。可怜的是,堂堂一个郡王,往往只有百十来个老弱病残的家兵,保家自守尚显不足,更何况进京勤王了。这事实上是寒了宗室子弟的心,削弱了曹魏政权的统治,乃至于发生叛乱时无力支援。
我们都知道,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还下过求贤令,总的原则是“不论品德、不问出身、只看才学”,什么三教九流,只要你会两把刷子,我就用你。而身逢乱世,很多有才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曹操的谋士程昱用人肉当军粮不知道真假,但是“吴起杀妻”的类似事情发生过很多,贾诩名声也不大好,但是却当了太傅。更难以理解的是,曹操明明知道司马懿是狼顾鹰视的狠角色,还是把辅政的大事托付给他,因为他有才能啊。这就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隐患。
曹丕称帝后,对曹操重才不重德的选人标准进行了部分修改,在大臣陈群的建议下,开始同时重视考察“家世、品德和才能”,但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这个时候德行怎么样,还是那些中正说了算。在高平陵之战中,甘愿守护曹魏政权的忠臣少之又少。想想历朝历代,就算是个昏君、弱智皇帝,死了以后也是哭倒了一大帮忠臣,虽然是封建思想禁锢的结果,但是起码是笼络了一帮誓死追随的人。
曹操那时候流行的就是名士和官员推荐人才,司马懿就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荀彧是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代表陈群提出的,直接以法的形式强化了这种制度,使士族门阀的势力越来越大。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唐长孺说: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九品中正制表面看是把挑选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了中央,事实上决定权还在士族门阀的手里,而门第成为仕途的重要砝码,寒门子弟依然被排斥在外。而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家族,他的八个兄弟被称为“司马八达”,祖上能人辈出、影响很大。司马懿与大的士族门阀交情颇深,比如他和尚书陈群,一个是荀彧的门生,一个是荀彧的女婿,都是门阀士族的领袖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皇帝的地位显得就比较尴尬了。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有名的人才,当年曹操让他出山,他装病数年。直到天下形势已定,曹操说他再不出山就要杀他,才加入曹操阵营。在曹操的阵营中,他对曹操尽心尽责,任何任务都不推辞,完成的很好。在拥戴曹操称帝一事上,他也是非常积极。这才逐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在此后,司马懿依靠投靠曹丕起家,在曹魏政权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曹丕死后,他成为托孤重臣。他和曹睿关系密切,使得曹睿放手将兵权交给他,使得司马懿在军界拥有了自己的势力。曹睿死后,他再次成为曹魏的托孤大臣。
可是,就是这样被曹家信任的两代托孤的老臣,最终还是成为了曹魏的掘墓人。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接下来,他大肆屠杀曹氏宗族,为他的后人最终篡夺曹魏江山打下了基础。最终,司马氏建立了晋朝,再次统一了天下。
其实,早在曹操的时代,曹操就因为司马懿鹰视狼顾,对他十分忌惮。他告诫曹丕说要注意司马懿,说他将来一定会干预曹家的家事。而且曹操还曾经梦见三马同槽,这更是让曹操对司马懿放心不下。有人说,如果曹操早下决心,杀了司马懿,那么曹魏的江山就能够保住了。可是,真的会是这样吗?
我们说,假如曹操早点将司马懿杀死后,曹魏的政权依然会被人颠覆,唯一不同的是颠覆的人不是司马懿,而颠覆的时间也许会往后延。这是因为一个朝代的覆灭,都有着它的原因。如果是制度上的问题,那么留不可避免的要以这个问题引发的方式灭亡。
就如同当年周朝分封列国,齐国的始祖姜太公和鲁国的始祖周公的对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时,姜太公说自己的治国之道是“举贤而尚功”,周公说自己的治国之道是“尊尊亲亲”。这样,周公对姜太公的齐国未来评价是,齐国会变得强大,但是你的国家可能会不在你的姜姓后代的手中。而姜太公评价鲁国说,鲁国从此会变得衰弱。
后来,历史果然证实了两人的预测,鲁国逐渐变得弱小,虽然鲁国在封的时候也是大国,但是一直没有能够强大起来。而齐国则成为了当时有数的大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齐国都是强大的国家。但是,齐国也果然如周公所料,姜太公的齐国在经历24代的传承后,被田姓篡夺,田齐所取代了姜齐。
我们从齐国和鲁国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各国奉行的制度,就造成了各国未来的命运。而曹魏建国奉行的制度,就注定了它被颠覆的命运。首先,曹操在草创曹魏的过程中,他实际上采取的就是姜太公的策略,唯才是举。在他的手下,汇集了各个阶层的人才。这些人的才干出众,但是品行就不能保证了。以至于祢衡在击鼓骂曹的时候,将曹操的手下都贬斥为鸡鸣狗盗,酒囊饭袋之徒。
而曹操志在篡汉,当然不能任用对汉朝忠心的人。他将那些品行高尚,忠贞不二的人都纷纷逼死,手下只剩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这样的朝廷,风气怎么可能会正得了?这些墙头草,如果发生风吹草动,自然以个人得失为第一,谁会为曹魏江山尽忠效死。
再加上曹魏建立后,曹丕此人能力低下,心胸狭隘。他因为争夺王位的经历,对自己的兄弟比对敌人还要仇恨、敌视。他对那些曹氏宗族如同对待囚犯,杀戮他们的幕僚,限制他们的自由。这样,曹魏从他开始,就将这个制度延续了下去。
有了和齐国一样的唯才是举,不问道德水准的制度,曹魏就肯定要走上与齐国一样,被权臣篡夺的道路。而曹丕留下的对宗族的迫害隔离的制度,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在权臣的势力形成之后,群臣都是墙头草,没人敢为皇帝出头。而宗族都是被隔离的囚徒,没有一点权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政权被篡夺。所以说,曹魏被篡权,是在它建立的时候,就命中注定的事。
至于说曹操是不是杀司马懿,对这个结果没有什么影响。最多是杀了司马懿,曹魏的江山不落到司马氏之手,但是它还会落到其他权臣的手中。无非是这个权臣不姓司马罢了。
不过,历史是一个不断的轮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天下这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使得皇权的争夺十分血腥残酷。每一个灭亡的朝代都在汲取上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对自己的制度进行改革。可是我们会发现,改过来改过去,最终是将制度改成了一个圆圈,从起点回到了终点。
司马氏在建立晋朝后,汲取曹操灭亡的教训,认为曹魏的灭亡是因为对宗族的控制过严,皇帝在被篡权的时候,没有人起兵勤王,保护皇帝。于是司马氏就大封群王,让他们有封地、有军队,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酿成了八王之乱。拥有军队的各个王爷都想控制政权,发动了血腥的战争。这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很快就灭亡了。
所以说,古代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跟它的制度有关。而皇权私有的封建社会的不可能改变的特性,造成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结局。曹魏建立的制度,就造成了它必然亡于权臣篡位的结果,无非不同的是这个权臣是谁,什么时候篡位而已。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杀了司马懿,曹魏江山不稳
司马懿为曹魏立了很多功。尤其是后期擒斩孟达,抵御诸葛亮,平定辽东,退东吴。司马懿后期为曹魏做的贡献可不小。没有司马懿,曹魏可能一时不至于灭国,但是也会元气大伤。有能力的大臣就是这样,重用怕他会专权,不用的话,怎么解决那些难题?所以皇帝能压制重臣的时候就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容易让重臣成权臣。曹真还算是名将,有他在,曹魏还能安稳。他儿子曹爽真的是个庸才,靠曹爽,魏国得亡。这时候曹魏不能没有司马懿。
皇帝年幼,大臣专权
传到曹芳这,八岁就登基了,啥也不懂,只能由大臣辅政。而曹爽利用辅政的权力滥用私人,专权乱政,小皇帝也没办法。在皇帝年幼这种情况下,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人夺权的。按照这样再发展下去,曹爽估计也有夺位的野心了。皇帝小,就是容易出事。不是杀了一个司马懿就能解决的。皇帝没威望,还不能掌权,江山迟早得易主。
曹操没有理由杀司马懿
虽然曹操察觉了司马懿的韬略,并且有鹰视狼顾之相,但是这不是杀人家的理由吧?司马懿行事低调,知道保全自己。并且那时候,司马懿可能真的没有掌权的野心,后来事情发展到了那一步也是他想不到的。司马懿与曹丕关系很好,曹丕也力保司马懿,司马懿对曹丕的忠心可以说超过了对曹操的忠心。留着司马懿还能辅佐曹丕。司马懿又没犯事,最多是不重用他,总不好杀了他。这对曹魏的名声也不好,会让手下人寒心。而司马懿凭借他的长寿,熬到了最后。曹操估计也没想到,司马懿这么能活。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政权,表面上看好像是司马懿要造反,其实是整个士族阶级要造反。
由于东汉的特殊制度而衍生出了士族这样一个阶级,家族之间相互抱团,他们掌握着大部分资源、人脉、舆论等。而且他们与外戚、宦官不一样,他们可以不用依靠复活
东汉末年,随着宦官、外戚的倒台,士族阶级一家独大。
怎料半路杀出个董卓,蛮横的董卓从中这么一觉和致使群雄割据。
和平年代靠笔杆子,战乱时期靠枪杆子!
于是乎,手上有枪的士族割据一方;手上没枪的士族则依靠了地方军阀。
曹孙刘三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依靠了士族阶级的力量。他们需要士族阶级的力量,同时又都清楚士族阶级的弊端(士族几乎都是只认利益的,是非常腐败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治理一方的时候都对士族阶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打压!
在魏国,曹丕为进帝位而颁布了九品中正制,因此得到了士族阶级的支持。自此之后,被曹操打压多年的士族再次活跃并逐渐垄断权利。直到曹睿临终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任命曹宇、夏侯献、曹爽、秦朗、曹肇为辅政大臣,企图利用清一色的宗亲辅臣来收回权利。但是,面对曹睿的这一任命,士族阶级竟然敢公然不买账!不得已之下,曹睿才做出让步,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宗亲和士族各一个名额)。
曹爽心神领会,一上任就开启打压士族阶级的措施。只可惜曹爽的力度太大、太急而又不够狠,最终被司马懿钻了空子,发动了政变。
高平陵政变不仅仅是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而是士族与宗亲之间的矛盾。即使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士族的代表人物站出来做事。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没有连续几代曹操这样的人物持续打压士族阶级的话,其政权终将会被颠覆。
即便曹操或是曹丕、曹叡杀了司马懿,也会出现“王马懿、李马懿、赵马懿”等等~因为这是自刘氏家族以洛阳为中心、东汉王朝建立伊始就形成的“阶级斗争”,从“光武中兴”一直延续到了唐朝的前期;司马家的身后,是当时整个洛阳周边关东门阀大地主阶层。
在魏国史书《魏略》中,司马懿最初面对曹洪的邀请,杵着拐杖托病不出;但当曹操下令征辟,司马懿却是“投杖而应命”,这是典型的“出仕策略”;不过到了《晋书》的记载中,就成了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痺,不能起居”;而《晋书》里的记录的很多人和事,读起来都感觉很《聊斋》。
可以说,从小浸染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门阀世家文化的司马懿,身处注重品评的环境里,他早已习得官场的处事策略,更深谙“待价而沽”的一套。
司马懿后来成为朝中重臣,他首先擅长的,是逢迎谄媚的那一套;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揣摩上意,献上祥瑞“玉印”助郭照封后;魏明帝继位后,他又先后献《玄石图》、献各种祥瑞等等,作为示好曹叡的礼物;同样,也是在明帝时期,明帝曾问大臣陈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陈矫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这番话其实很客观~朝廷之望,是在一时;社稷之臣,功在千秋;司马懿有人望,但未必真正有心于曹魏的江山社稷。
更多时候,他被视为一位隐忍的官僚,他隐忍,不为淡泊名利,为的是等待时机。高堂隆曾经提醒曹叡,要提防司马懿,他是当时曹魏朝廷中有名的谏臣“(陛下)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釭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而司马懿,恰恰有“鹰视狼顾之相”。
司马家不会为曹家倾心竭力,曹家也不会放任司马家,往深里说,这其实是双方之间,存在的“出身不同&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曹魏皇权出身于庶族,代表的是当时北方新兴地主和武人集团,从根子来说,曹魏政权,实际上是“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掘墓人;曹操本人“成长”在阉宦家庭,忌惮世家,于是才有了“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终三国时代,曹魏家族的出身和眼界都决定了和当时关东门阀家族的距离。
但到了曹丕这一代,为了称帝和政治稳定,曹丕只能通过陈群的“九品中正制”给已自东汉伊始、几乎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让利;而“九品中正制”,表面上看起来是“招揽天下英才”,其实进一步固化了阶层差距,令传统门阀士族的更加巩固,司马家恰恰是当时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门阀的代言人之一。
其实司马家本身,并非门阀世家,但通过自东汉伊始的步步经营、逢迎门阀,一点点打入了所谓追崇儒家的门阀网络当中;到了司马懿这一代,司马家至少看上去已经像一个典型的“儒家士族”,读儒家经典,学儒家礼仪,在交往和联姻方面,也多是门阀世家;因此,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才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人陈群等为代表的门阀世家,其实并不是真正欣赏司马懿,但在和曹魏皇室宗亲的博弈中,手握兵权和人望的司马懿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合作的对象;至于司马家尊崇的各个关东门阀世家,也是出于政治策略。
司马氏集团聚拢的人物,的确不能简单归纳为门阀或士族~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群“实用至上”的人,看清了当时历史的大趋势,相比崇高理念,这些人更信奉实际的权力和地位,也决定了司马氏的“变色龙”的特点;同时,这更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司马家在东晋一朝的百余年间,始终都是和各大门阀世家“分享权力”所埋下的伏笔。
曹魏根子里与世家大族不和,而司马家是后者的代言人之一,这是他们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如此,曹魏政权也并没有对司马家做出什么极端之事,曹丕时期,前者甚至对后者礼待有加,终曹魏天下,司马家都是锦衣玉食的名门望族,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
无论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祖孙三代都在压制司马懿,但魏明帝去世前,为了当时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依旧不得不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同时也埋下了高平陵政变的祸根。
对于司马懿,曹叡很矛盾;他希望扩张皇权,压制世家大族,可受制于军事和政治压力,他又不得不倚仗;所以,无论是各种史书中的记载,曹叡对司马懿时而亲切,时而疏远,他对这位门阀世家代表且用且防;用他的军事本领,但不让他进入权力核心。
早在曹叡即位前,司马懿已经位列中枢,他和曹真、曹休、陈群并列辅政大臣,但曹叡并不把司马懿当成真正的心腹。终曹叡一朝,他与陈群、陈矫等人达成默契,那就是不让司马懿回朝辅政,与之相对,陈群、陈矫、以及曹魏家族中的曹休、曹真,以及夏侯氏等,才是曹叡更信任的人,而司马懿则被“拒之于外”。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军事压力和曹休、曹真等的先后去世,曹叡不得不对司马懿受以要职,派他坐镇长安,面对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北伐;自此开始,司马懿渐渐做大,直到平定辽东公孙渊,是司马懿一生当中军功的顶点,更是当时的门阀世家确定了要与其合作的“军事资本”。
在顾命大臣的任命上,最初的名单里没有司马懿,曹叡原本想要任命的是燕王曹宇为首辅,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等辅助,行成一个曹魏皇室的顾命集团;如果这份名单通过,皇权会进一步扩张,这对门阀世家则是巨大的打击,是门阀世家所接受不了的。
曹叡为什么要更改名单?后世有学者认为:这与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有关,他们与曹肇不睦,又和司马懿关系良好,是他们的进言影响了曹叡;但是,以曹叡的“沉毅断识”,即便病重,他断难仅凭外人言行改变自己的意志,考虑到最终名单形成了表面上的宗亲与门阀世家之间的“平衡”,而非宗亲独大,曹叡的最后一变,很可能与门阀世家的集体施压有关。
当时天下三分,曹叡需要安抚司马懿与世家大族的联盟,也需要借助司马家&各个门阀世家,抵御蜀吴联盟的军事压力,却又不希望司马家威胁皇权,他小心翼翼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最后还是妥协了。
终曹叡一朝,魏国皇权强大,整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曹叡的个人意志。如果综合考虑曹叡的种种行为,便会发现他的内心隐藏有效法“秦皇汉武”的愿望。无论是行事风格还是政治理念,曹叡都与“秦皇汉武”保持高度的契合。
要知道,先帝驾崩,曹叡接手的是一个问题重重的大魏江山。对外,三国还未一统,魏国频繁面对蜀吴(尤其是蜀国)的骚扰。对内,宗室与士族的矛盾暗流汹涌,地方大族形成“国中之国”。主少寡弱,权臣环视,可曹叡很快就掌控住局势。从政绩上看,曹叡作为不小。
更重要的,是曹叡对世家大族的遏制~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朝廷的声誉跌到谷底,在朝廷,门阀出身的士大夫“目有长官而无君王”;在地方,门阀世家大族有自己的独立武装,他们根深蒂固,积极培养自己的代言人,与朝廷对立。由此,国家公权力也伴随着皇权落到低谷。
早在曹操执政期间,为了统一事权,也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已经出台了许多打压世族的措施,而曹叡继承乃祖遗法,一方面,他改易正朔、严刑峻法;另一方面,他翻新各项制度,强化中央权威。
官渡之战前,关东门阀世家的很多人心向“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官渡之战后,曹魏集团吸收了大量门阀出身士家大族,到了魏文帝实施九品中正制后,他们的势力进一步扩张。所以,曹叡即位前,关东门阀世家的前景一片光明,他们不会容忍庶族出身曹魏皇室的“盛气凌人”。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以门阀世家所推崇的经典儒学,取代了庶族名法派的政治路线,满足了儒家大族的实际利益;不过在实际策略上,司马懿其实是背信弃义、屠杀曹魏皇族、独揽朝政、架空皇帝等,一边宣传自己的美名,一边为子孙后代窃国大事铺路;这位关东大地主&门阀世家的盟友,做了很多不齿的事,而他的子孙创立的王朝,由于不得人心、自相残杀,支撑数十载,便以近乎荒唐的形式草草收场,最终只好偏安一偶,在江南地区苟延残喘了百余年。
在皇权的诱惑下,从来都没有什么仁义礼让的神话;洛河的水再长,也有个尽头;司马家的刀,也沾染了太多无辜的血;当时司马家所代的关东门阀世家&大地主阶层的利益,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负面作用,却不是一条洛河之水就能流的完的。
曹操是不会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很聪明。自己的小九九曹操是发现不了的。说的不好听,司马懿也是个腹黑高手。曹操在世时,还轮不到司马懿显摆。他是下一个时代的人物。
曹操的时代,天下形势和司马懿时不是一个概念。虽然都是三国,曹操时代的三国是这个时代的盛期。司马懿时期,三国都成了没落的代名词。所以,新的时代正在酝酿,也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还有司马藏的也太深了,曹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人。还有也没有杀司马的理由。对曹操来说,反而司马是个拯救魏国的潜在人物。还有如果没有司马,还真说不定孔明给魏国干掉了。
司马有野心,但还得做出些事情来,让魏国朝野对自己感恩戴德。蜀国后期几乎一直和魏国死磕,魏国如果没有司马,真说不定让蜀国给打趴下了。司马在曹操死后,虽然飞扬跋扈,但是为了自己,为了国家,司马也是鞠躬尽瘁,可以说是堪比孔明了。
所以,不要老说人家司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总体上,对魏国来说,司马还是贡献大。至于后来两个儿子专权,也是人家熬到了那个那个地位。
(司马懿)
理由如下:
曹魏政权的衰败,始于魏明帝。洛阳城经过董卓大乱后,早已成一片废墟。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就是在断壁残垣的洛阳宫殿中接受群臣朝拜。魏明帝继位以后,在洛阳“大筑宫室,等于重造了一个洛阳城。大臣劝谏,一概不听。在三国之间战争频仍,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工程。
在曹操当权时期,曹操对司马懿一直用而不重,司马懿一直难掌国家重器。文帝开始,司马懿得以重用,军事才能逐渐显现,不但执掌了军事大权,还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实力。逐步集聚了颠覆曹魏政权的军政力量。
到了曹芳继位,国家政权实际掌握在曹爽手中。这个三国时最大的草包,加快了曹魏政权的崩溃。
(曹爽)
何宴、杨飚、李胜、毕轨,在魏明帝时都被弃用,此时都被曹爽重用,权倾天下。他们上台以后,给曹爽出了一系列馊主意。何燕就怂恿曹爽以皇命将司马懿从太尉改为太傅,让曹爽既占军权,也霸治政之权,进一步激化了与司马氏集团的对立和矛盾。杨飚则劝曹爽伐蜀,以巩固壮大曹爽的权威。
曹爽的饮食车马服饰,与皇帝一个标准;家中珍宝,比比皆是,后宫之中,妻妾充盈。他还私自占有了先帝的七八个宫女,又强占了工匠、吹鼓手和良民百姓的子女33人,充入府中。又假传诏书,征调了57名宫女组成乐队,供他享乐。
他柿子找软的捏,无端发动了远征蜀国的战争,司马懿和群臣反对毫无作用。蜀军坚壁清野,据险防守。七万魏军,顿兵难前。粮草运输,无比艰难,“骡马多死,百姓号泣于道。”最终曹爽无功而返,群臣蔑视,面子丢尽。
他们瓜分了国有的数百顷桑田,强行霸占皇室公主的土地,仗势侵占官库的公物,肆无忌惮公开勒索各州郡官员。曹爽专门修建了地下宫室,装修豪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整日作威作福,不顾脸面。
(高平陵之变)
他自以为剥夺了司马懿的职权,就可以高枕无忧。对司马懿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的计策浑然不觉。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对大司农桓范劝其移驾许昌,另招外兵,讨伐司马懿的应对之策,不能采纳,目光极为短浅,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根据正史,司马懿前期根本不会篡权夺位,司马懿只是个臣子。那么即使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政权还是会被颠覆。只不过会被曹爽篡位!那么,根据结合史书,给您分析。
曹丕在位期间一直压制司马懿,司马懿没掌握实权。才曹睿接任后,由于诸葛亮北伐,没办法才启用司马懿。这时候司马懿也并不是很大的政治集团,他只是一位臣子。曹魏集团还是把持军事。
后来曹睿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死前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在共同辅佐幼主曹芳的前期,两人配合还真的很好,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以礼相待,把朝政管理的仅仅有条。可是曹爽自己率先夺权!
247年,曹爽听信何晏等人谋划,将郭太后迁入永宁宫,名为安居实为软禁。此后曹爽在无人管束,曹爽便独揽国政,与弟专权,多次屡改制度,建立党羽。先是趁机夺了司马懿军权,在渐渐的便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最终司马懿连上朝的资本都没有,司马懿只好请病罢官。
曹爽任由自己亲信官员,占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又窃取官物,而不管。自己衣食住行居然按照皇帝标准而来,珍贵玩物更是数不胜数,小妾之中还有私自带走明帝七八个才人供自己享乐。
在此间,曹羲见曹爽如此胡作非为,甚是堪忧,多次劝谏,曹爽不听。可想而知,曹爽他内心的野心该有多大,权倾朝野,手握重兵。衣食住行和皇帝无二样,他想干什么?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再往上就是学曹操“加九锡”,再往上不就篡位夺魏吗?
所以即使司马懿死了,曹魏集团还是不稳,如果曹爽跟司马懿共同辅佐幼主,那么曹魏也不会被人篡夺!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创业容易守业难”。曹老板打江山时面临的敌人有两种:第一种外敌,分别是刘备刘老板创立的蜀国集团和孙权孙老板的吴国集团,时不时的和曹老板打一架挣挣地盘。第二种内敌,就是他自己集团公司内部影响他政权实施的人。为何说曹操早点杀了司马懿,曹老板的政权还会被人倾覆。首先要搞清楚曹老板政权倾覆的原因是什么?虽然司马懿的存在对他的政权倾覆有影响,但是司马懿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造成曹老板政权倾覆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级并授予官职,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将官职授予有才能的人,使地方治理更好更稳定,国力提升迅速。但是有才能不代表品行优良,曹操用人,又是唯才是举,这样曹魏政权中就有很多聪明人,为以后留下隐患。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因此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以上八人构成了曹魏集团的宗亲势力,俗称“曹魏八虎骑”。虽然八虎骑看似团结一心但实际上各自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曹魏自曹丕起,对宗亲要求太过苛刻,原因是曹丕是在曹操面前吃了太多兄弟的亏了才这样的。但矫枉过正,乱世之中,宗亲才是真正的藩篱,后来曹睿也是有样学样,结果就是托孤时竟然找不到合适的宗亲来担任托孤大臣,勉强拉起来一个曹爽,结果在对方只控制了京城的情况下就直接放弃抵抗了。
世族往往代表一个地方的势力,曹魏集团为了拉拢世族,往往会有意安排世族子弟担任官职,目的是这些世族背后的势力,并且想通过官职来控制世族。但是这些世族子弟当官后用官职为家族争取利益,家族又进一步扩大,如此循环世族势力不受控制。曹魏政权得到了威胁曹老板深感世族的壮大给自己带来了压力,曹魏几代帝王,都为打压世族势力默默努力,结果把这些人逼到敌方阵营了,曹家的几代皇帝又在位不长,享位日浅,国逢幼主,又逢乱世,想让人不搞事确实有点难,又有世族的支持,司马氏于是侥幸成功。
曹魏政权的倾覆主要原因在于本身,而非司马懿引起,就算是司马懿早早被曹操杀掉也不能改变世族势力对曹魏政权的影响。曹魏政权衰弱得如此快,与世族有着极大的关系。世族在地方上拥有大量人口与土地,他们有私兵与坞堡。这个时候世族最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在他们头上,毕竟一旦有了这样的政权,这些世族的利益就会大幅度的减少。虽然曹丕与曹叡选择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与世族合作,但也因此让世族逐渐兴盛,导致皇族受到了限制,因此在世族叛乱时,宗亲势单力薄,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根据正史,司马懿前期根本不会篡权夺位,司马懿只是个臣子。那么即使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政权还是会被颠覆。只不过会被曹爽篡位!那么,根据结合史书,给您分析。
曹丕在位期间一直压制司马懿,司马懿没掌握实权。才曹睿接任后,由于诸葛亮北伐,没办法才启用司马懿。这时候司马懿也并不是很大的政治集团,他只是一位臣子。曹魏集团还是把持军事。
后来曹睿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死前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在共同辅佐幼主曹芳的前期,两人配合还真的很好,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以礼相待,把朝政管理的仅仅有条。可是曹爽自己率先夺权!
曹爽夺权
247年,曹爽听信何晏等人谋划,将郭太后迁入永宁宫,名为安居实为软禁。此后曹爽在无人管束,曹爽便独揽国政,与弟专权,多次屡改制度,建立党羽。先是趁机夺了司马懿军权,在渐渐的便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最终司马懿连上朝的资本都没有,司马懿只好请病罢官。
这时候朝中就由曹爽全方位把持,这时候朝廷皆是曹爽亲信,连禁卫军都由曹爽兄弟掌管,曹爽可谓是权倾朝野,一方独大,于是乎便更加肆无忌惮,屡次突破臣子界线。
曹爽任由自己亲信官员,占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又窃取官物,而不管。自己衣食住行居然按照皇帝标准而来,珍贵玩物更是数不胜数,小妾之中还有私自带走明帝七八个才人供自己享乐。
总结
在此间,曹羲见曹爽如此胡作非为,甚是堪忧,多次劝谏,曹爽不听。可想而知,曹爽他内心的野心该有多大,权倾朝野,手握重兵。衣食住行和皇帝无二样,他想干什么?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再往上就是学曹操“加九锡”,再往上不就篡位夺魏吗?
所以即使司马懿死了,曹魏集团还是不稳,如果曹爽跟司马懿共同辅佐幼主,那么曹魏也不会被人篡夺!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