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

2020-09-26 06:31阅读(67)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明朝末年,局势纷杂,身处漩涡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饱受争议,袁崇焕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他是擎天一柱,崇祯处死他就是自取灭亡。也:-

1

明朝末年,局势纷杂,身处漩涡之中的很多人都曾饱受争议,袁崇焕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他是擎天一柱,崇祯处死他就是自取灭亡。也有人说他通敌卖国,欺君误主,加速了大明的灭亡。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袁崇焕赴辽作战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35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了福建的邵武知县。在任内,袁崇焕因为喜欢军事,所以经常向一些老兵打听边塞地区的战事。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被提拔进入了兵部。不久,后金攻破广宁,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此时,袁崇焕在查看了关外地形之后,在朝堂上夸下海口,只要有足够的兵马钱粮,自己一人便可以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

显然,袁崇焕这句话吹牛皮了。一个从未参加过实战的文官,又怎么可能以一人之力捍卫整个帝国的安全。从这里,袁崇焕不切实际的性格已经显露无疑。



幸好,当时蓟辽督师为孙承宗。孙承宗是一个着眼于全局的人,他认为如果想要稳定辽东局势必资于海。为此,孙承宗上书天启帝,请求将后勤补给分配给登莱巡抚袁可立一定数额,好让袁可立经营海上对抗后金的防线。

袁可立能力出众,迅速在沿海地区构建了上千里的防线,并且轻而易举的节制了毛文龙。

再说袁崇焕,来到辽东之后,在孙承宗的指挥下驻守宁远城。一时间,明朝短暂形成了对后金的军事包围。如下图;



袁崇焕督师蓟辽

实际上,袁崇焕的崛起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魏忠贤。

虽然历史上魏忠贤是一个大奸臣,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虽然拼命敛财,但他并没有向穷人收税,而是向那些中高层的富有阶级抽重税。因为他明白,向穷人征税,穷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造反,而向富人征税,他们虽然失去一些财富,但依然可以过得非常滋润,根本不可能考虑谋反叛乱。

收上税来之后,魏忠贤把大部分税收供给了前线。因此,辽东战事的顺利实际上有一半的功劳属于魏忠贤的。

不过,魏忠贤和孙承宗关系不好,所以孙承宗被魏忠贤迫害,辞官回乡。

孙承宗辞官后,高第成为了蓟辽督师。



此时,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军抵达宁远。这一战大家非常熟悉,袁崇焕大胜后金,并且一炮把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后来还一命呜呼了。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被捧上了神坛,无数赞誉接踵而至。当然,这其中也有鼓舞明军士气的原因,让大家感受一下,女真并不是战无不胜的。

不过,袁崇焕似乎并不太清楚,他受到赞誉之后开始骄横跋扈,与满桂、王之臣等人闹矛盾。在这期间,袁崇焕还极力的讨好魏忠贤,甚至在辽东地区为魏忠贤建立了生祠。

接下来,魏忠贤设置了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掌握了后金,袁崇焕写信给皇太极想要议和。第二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求,于是倾巢而出攻打朝鲜。

此时,明廷得知皇太极的动向,将关内关外皆赋予袁崇焕,并且让袁崇焕救援朝鲜和毛文龙。但袁崇焕坐失良机,根本没有出兵,也没有偷袭皇太极的老巢。以此可见,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太突出。

皇太极征服朝鲜之后,迅速回兵锦州,袁崇焕再次无动于衷。后皇太极攻打宁远,袁崇焕才做出了反应,派兵绕到了皇太极后方,并且以水师牵制。

后金面对坚城利炮,损失惨重,最终选择撤围。于是,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

纵观袁崇焕两次大捷,评心而论,虽然有一些亮点。但是从战略和战术上来讲,并没有达到韩信、岳飞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谓的擎天一柱,抵抗满清、捍卫明朝的栋梁言过其实了。



袁崇焕造成的损失

取得两次大捷,袁崇焕确实被人们捧上了神坛,但他忘了,他取得的成绩是建立在孙承宗和袁可立的战略基础之上,所以自己也有点飘了,尤其是崇祯继位时。

崇祯上台后,袁崇焕有开始了吹牛皮,对崇祯夸下海口,说五年内可以复辽。崇祯听后非常高兴,给予了很多赏赐,并且让袁崇焕督师蓟辽。由此,袁崇焕走到了孙承宗的位置。

后来,有人询问袁崇焕复辽之策,袁崇焕却说这些话是安慰皇上。别人好心提醒袁崇焕别犯了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此时袁崇焕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向崇祯说:“辽东地区局势纷乱,况且朝廷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祯:“没事,我亲自下令,各个部门全都听你调遣。”

“陛下,朝廷还有很多人对我不服气,我怕有人对我抨击,导致战事不利。”

“没事,这是尚方宝剑,给你。而且我把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也收了,辽东局势全都听你的。”

于是,袁崇焕顺利把自己陷入骑虎难下之地。

袁崇焕到达辽东后,为了将权力全部收入囊中,绕道海上,到达了毛文龙的领地,之后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擅自将大将毛文龙斩杀。




毛文龙死后,其部下离心离德,变得毫无战斗力,曾经袁可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经营的海上防线彻底崩溃,后金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皇太极看到这儿简直开心到了极限,于是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亲自率军借道蒙古,兵围北京。

到这儿,袁崇焕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广渠门与皇太极大战。期间,袁崇焕曾经多次要求率军进入北京城,但崇祯下旨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

皇太极撤兵之后,崇祯迅速收缴了袁崇焕的兵权,并且将其凌迟处死。其罪名有以下几条;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几条,除通敌叛国有争议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实。尤其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的几年中,空耗财力而无进展,擅杀毛文龙导致兵变,致使袁可立数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纵观袁崇焕一生,在明朝对后金的战争中有功,不过只停留在战术层面,只是某一场战役。而从明朝对后金的整体战略上来讲,袁崇焕过大于功,甚至可以说袁崇焕在战略层面都是过。尤其是袁崇焕对着崇祯随意吹牛皮,导致明廷全力支持他,而他却空费财力、物力,经营几年之后还使的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而放心大胆的入长城劫掠。所以,袁崇焕死的并不冤。

2

明朝是个名将辈出的年代,而崇祯又是一个志向远大、勤政节俭的皇帝。明朝被外族灭亡,是一个朝代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为抗击满清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袁崇焕是民族英雄,他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有的人认为袁崇焕是个民族罪人,明朝灭亡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觉得要正确评判袁崇焕,需要放在整个朝局的大背景。下面就袁崇焕颇具争议的几点做个剖析。

五年平辽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重新启用担任兵部尚书,他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全辽可平!”不过条件是朝廷要给他足够的钱粮、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权力,崇祯都一一答应了。袁崇焕说“五年平辽”有一定的依据,不过他把事情想得太完美。首先,辽地的丢失完全是因为明朝廷内斗所致。当时明熹宗口头赋予辽东经略熊廷弼,主持辽地军务的一切权力。但实际上朝廷大权都在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手中。而熊廷弼两派都不是,结果就是负责辽地防务的几十万大军,都由魏忠贤派的王化贞统领,王化贞完全不懂军事,最终辽地全部落到满清的手里,而蒙古也被满清趁机吞并。在袁崇焕看来,崇祯和明熹宗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并有意除掉魏忠贤,而自己是东林党派,所以政治上不会像熊廷弼那么孤立,这就是袁崇焕的自信所在。袁崇焕耗了巨资打造了宁锦防线,接着他要求防线的守将,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等,崇祯全部答应。按说条件都满足了,该万无一失了吧。但接着袁崇焕连发两个刚愎自用的毛病,彻底让他失去了崇祯的信任。


斩杀大将毛文龙

崇祯虽然大部分满足了袁崇焕的钱粮要求,但由于崇祯元年开始,天灾不断。朝廷一方面需要银子去赈灾,另一方面百姓都没饭吃了,哪还有钱交税,所以造成国库进一步空虚。国家没钱,就拖欠了士兵的军饷,进而导致军心不稳。袁崇焕为解决这一问题,想了两个办法:斩杀毛文龙;卖军粮。斩杀毛文龙并非完全没道理,首先毛文龙孤守东江,袁崇焕完全管制不了他。其次毛文龙常常以“牵制后金”,勒索大量钱财,占用了袁崇焕大量的军费。另外,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党羽,本来就为崇祯、东林党所不容。如今主子都已倒台,袁崇焕自认为杀了他,没人会追究他的责任。理论上是没毛病,他手持尚方宝剑,本来就有斩杀大将的权利。但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控制住毛文龙的军队,后果是东江丢失,后金还白白得了一精锐部队。但不能因此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袁崇焕,毛文龙事件确实是个损失,而根本原因还是大明没钱了,袁崇焕手下因军饷问题,小哗变不断。除掉了毛文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他自己的军饷问题,而且魏忠贤倒台,毛文龙最终何处何从本身也是个未知数。

私卖军粮

为筹集军饷,袁崇焕未经崇祯同意,私自贩卖军粮给已投降后金的蒙古人。崇祯得知后,曾提醒他,后金也极度缺粮,蒙古人有可能会转手卖给后金。袁崇焕一方面是没办法,另一方面自认为和蒙古贵族私交不错,也自以为很了解蒙古人,所以并没有接受警告。但最终结果是吃了大亏。


擅自同后金议和

导致袁崇焕最终悲剧下场的主要原因,是和后金议和,但袁崇焕议和是符合当时现实的。战争是需要大量钱财的,而大明恰恰没钱,袁崇焕想通过议和获得喘息机会。而且由于天灾,导致天下起义不断,崇祯抽调了不少边关兵力前去镇压起义。有这两点,议和没毛病。大明一直以来就存在主战、主和两派,东林党是坚决主战,但他们纯粹是文人意气用事的风格,不讲任何策略,不管朝廷难处的。而当家深知柴米贵的崇祯也希望暂时议和,不过自魏忠贤被他急不可耐的除掉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有些事情崇祯已做不了主。袁崇焕议和的想法和崇祯是不谋而合的,但崇祯不敢明面上去支持。而袁崇焕却因此被东林党抛弃,除掉他只需要一个机会。


己巳之变

本已无力攻明的后金,在获得蒙古提供的军粮后,绕道蒙古突然了大明防守最薄弱遵化、三屯营,一路西进,直逼京城。袁崇焕虽然带兵解了围,但却失去了崇祯的信任。站在崇祯的角度怀疑也没什么问题,首先他已掌握军粮流向后金的证据,其次后金又恰好从蒙古突防,而袁崇焕又自认和蒙古交好。失去了崇祯的庇护,东林党对袁崇焕下手,就再容易不过了。后来东林党、崇祯借皇太极的反间计,判处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听信东林党的谣言,争相抢食袁崇焕的肉,一代名将落得个如此的悲惨下场。总得来说,袁崇焕是一心为国,但缺乏政治智谋,他没弄清他自认为的坚强后盾崇祯,并不能完全掌握朝权。

另外,袁崇焕是犯了一些错误,但他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把加速明朝灭亡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有点太大。最后说说崇祯,不可否认他是个好皇帝,勤政节俭、励精图治,一心想实现“大明中心”。但他自继位到灭亡天灾不断,上天不给他时间。

他也命苦,没有个好祖父、好父亲。没有乾隆那么好命,崇祯继位接手的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政权。而且由于上几辈不理朝政,造成朋党坐大,他已无法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放在明末大时代背景下,袁崇焕、崇祯都没有多大的错,社会现实让袁崇焕成了史上最悲催的将军,而崇祯成了史上最惨的皇帝。

3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袁崇焕这个人吧!袁崇焕在被崇祯处死后百姓争相食其肉。而到了清朝,却有被乾隆皇帝赞赏有加。有人说他是个民族英雄,是挽救了明朝。而有人说他是汉奸,通敌卖国。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我们来一起捋一捋:

1.袁崇焕的身世背景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明史本传》

虽说他是考取进士,正儿八经的文官出身,但他偏偏更向往沙场上金戈铁马的生活。所以在闲暇时会翻阅一些兵书,遇到老兵就会与其谈论一些军事和边塞的战况。

天启二年正月,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明天启帝,适逢广宁师溃,于是袁崇焕就进言到“只要兵马钱粮足够,我一人即可镇守山海关”。明天启帝大喜采纳其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从此袁崇焕开启了他传奇、争议的一生。

2.最辉煌的两大战役

宁远大捷

袁崇焕上任后,在孙承宗的安排下驻守宁远,修缮城池,购制枪炮器械,苦练兵卒加强城池防御。然而孙承宗因得罪魏忠贤而遭到排挤,而接替他的却是畏敌如虎的高第,下令将关外兵丁悉数撤回关内。然而袁崇焕拒不撤军,率领两万明军独守孤城宁远。

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率大军六万进攻宁远,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宁远后,攻破山海关,却没想到在被固守宁远的袁崇焕使用红衣大炮所轰而受伤,导致兵败,败兵后不久病亡。至此袁崇焕一战出名。

宁锦大捷

天启六年,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同年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在激烈的竞争之后即位,随后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和后金议和,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

天启七年,皇太极打下朝鲜后立即撕毁协议,围攻锦州,此时的袁崇焕还镇守在宁远,并未第一时间增援锦州,直到皇太极分兵宁远,他才“重视起来”。此后历经一月,皇太极始终未能攻下宁远和锦州,反而损兵折将,无奈之下只能撤军,此乃“宁锦大捷”。

3.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东江总兵,是明朝后期最有实力的几个武将之一,同时他坐镇于皮岛。

皮岛是位于渤海中的一座长十五里、宽十里的岛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此岛在手等于是有效的在后金的后方牵制住了皇太极的兵力,使得皇太极每次出兵都必须要留守30%的兵力来防守,虽然力量不大,但总归是个牵制它。因此只要毛文龙不死,清军就无法攻入京城,这也是当时清军将领皇太极的心头大患。所以当后来皇太极听说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的时候,他高兴得都睡不着觉。

4.处死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镇守辽东的大将,深受崇祯皇帝的赏识。屡获胜利的八旗军在他这遭到了惨败,因此当时的袁崇焕成为了明朝最为重要的支柱,全国人民都把抵御后金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那崇祯为什么要杀他了?

首先,袁崇焕有喜欢吹牛的毛病。公元1628年,袁崇焕被崇祯召见,在崇祯面前,袁崇焕壮志昂扬地说:“所有的计划我都已经想好了,只要皇上给我权利,我能在五年之内平复外患。”可当时的明朝在对后金的战斗中一直都处在被动防守的地位,想要5年内收复失地,谈何容易?可是崇祯却信了,并对袁崇焕的要求来着不拒,要什么给什么。后来崇祯却发现自己可能被欺骗了。

其次,擅杀毛文龙,虽然有杀毛文龙的权利,但是在没上报的情况下杀了朝廷重臣,这件事还是比较严重的。事后崇祯并没有处理袁崇焕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五年之志,让崇祯放他一马。这也说明崇祯心中的想法就是只要你能完成五年平辽的诺言,就没事否则就惨了。

最后,1630年袁崇焕时任兵部尚书和蓟辽总督,手里掌握着抵御后金的所有力量,可是他却没能守住,10月,皇太极统兵绕过宁远,紧逼京城,袁崇焕却错误地判断了皇太极进攻的意图,导致清兵一直打到了北京城外,一通烧杀,京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正式因为此战彻底击溃了崇祯对袁崇焕希望。最后崇祯下令处死。

5.小结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中: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

袁崇焕对当时国家破坏主要体现在杀毛文龙及错判了皇太极进攻的意图这两个方面,杀掉毛文龙使明朝失去了对抗清军最有力的将领,而错判皇太极进攻的意图,使京城百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极大的伤害了民心,明军跟清军之间的士气就此出现了扭转,此后清军从各方面开始占据优势地位。

4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这个题目似乎有些问题吧。

(袁崇焕像)

袁崇焕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他曾经领导明军镇守孤城宁远,击败了兵强马壮、风头正盛的努尔哈赤;
他曾经向崇祯皇帝承诺“五年平辽”,结果证明这其实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式的幻想;
他不经请示,杀死了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同样也是皇帝器重的人;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因为他担任前线最高指挥的第二年(1629年),后金军队就杀到了北京城下,皇帝、文武百官和底层百姓,直接面对后金铁骑的侵扰······

(明末辽东局势,后金如同恶性肿瘤不断壮大)


袁崇焕有一腔热血,想挽救大明帝国辽东的糜烂战局。他也犯过许多的失误,如杀毛文龙,毛文龙也是抗击后金的铁杆将领之一;和蒙古人做贸易,结果贸易的粮食被运到了后金;他和后金偷偷议和,结果被朝廷发现······


纵观历史记载,似乎袁崇焕本身没有想过自身会对自己的国家产生破坏啊。既然袁崇焕没想过破坏自己的国家,那只能谈谈他的死对他的国家有什么破坏了。


皇帝和一班文武大臣觉得袁崇焕是“汉奸”“罪魁祸首”,袁崇焕昔日的功劳此刻一文不值。袁崇焕在后金军队退兵后,被明朝廷处死,还是最残忍的刑罚——凌迟。袁崇焕被千刀万剐!

(崇祯皇帝像,他的驾驭大臣的能力一直饱受诟病)


袁崇焕死了,他曾经的部下们愤愤不平。袁崇焕似乎罪不至死吧?即便要处死,也不该如此残忍吧?前线将士们听了这消息,心里会咋想?请问还有谁愿意给大明皇帝卖命?


《明史》上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死了,明朝廷再也没人可以用,大明王朝的灭亡注定了!


有人说,这是大清编的史书,有失公允,故意拔高袁崇焕。袁崇焕死了以后,明王朝还撑了10几年呢!

(八旗兵步步紧逼山海关,大明帝国最后时刻缺乏良将,熊廷弼、袁崇焕这样的将领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


笔者觉得,袁崇焕死后,接替他的将领其实都没有什么进取心了,前线将领的士气重重受挫。袁崇焕惨死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前线将士的军心。将士们难道不会觉得,为大明王朝效力,下场会好吗?稍不如意,皇帝就会弄死自己。袁崇焕死后,辽东局势真的是一天天溃烂下去,没人可以解救了!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哪怕不是自毁长城,也是让前线的将士寒心。不可取啊!


参考资料:

《明史》


(我是小林,写作不易,希望我的作品您能喜欢。你能关注我,那更是我的幸事了)

5

这几年网上关于袁崇焕的是非流言一直都没断过,作为明朝末年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袁崇焕为大明守卫辽东抵御后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果却遭到崇祯帝猜忌被凌迟处死,尽管关于袁崇焕始终存在争议,但是他作为明末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功大于过,对当时的中国更谈不上有什么破坏。


袁崇焕之死,皇太极施反间计是诱因,阉党余孽罗织罪名是重点

明朝守御一方的大将,命运最惨的就属蓝玉和袁崇焕了。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后,遭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袁崇焕则是被凌迟处死,而且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竟争相“食其肉”,如此悲惨结局,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罪?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千里奔袭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此时,阉党余孽再复兴风作浪,对袁崇焕罗织罪名,以“擅杀皮帅”(皮岛总兵毛文龙)、“与清廷议和”“米市资敌”等罪名对袁崇焕进行弹劾,关键时候,皇太极又名人在京师散步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崇祯三年(1630年),在阉党残余的煽风点火下,崇祯帝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及暗通后金罪名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资)。袁崇焕之死,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一起冤案,梁启超就表示:“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梁启超著有《袁崇焕传》一书。



袁崇焕以擅杀毛文龙和暗通后金遭凌迟处死,两条大罪都存在关联。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属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僚,前任蓟辽督师王在晋就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应该被磨灭,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是自取灭亡。毛文龙镇守皮岛多年,与后金军多有交集,皮岛这一战略要冲非毛文龙守不可。袁崇焕有以擒杀毛文龙取信于清廷的嫌疑,袁崇焕名为主战,实则内心主和。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崇祯帝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辽东非袁崇焕守不可



辽东自从在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十二副铠甲起兵已来便长期成为明朝与后金的战略前线。督师如走马观花般一任接一任,但辽东的形势一直不见好转,特别是万历后期,后金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后,明朝在辽东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直到袁崇焕的到来,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变。

袁崇焕经营辽东期间,明朝先后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大败后金军,两次大捷都沉重的打击了后金军的士气,遏制了后金欲全侵辽东兵进山海关的狼子野心。宁远大捷,袁崇焕是顶住压力,孤军镇守,为此还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孤城宁远,袁崇焕早已严阵以待,利用西洋红衣大炮猛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狂轰下溃不成军,死伤惨遭,努尔哈赤自己也为巨炮所击伤,不得已退兵,这是明朝自与后金胶着在辽东前线所取得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崇祯帝即位之后,遭到阉党打击而被罢职的袁崇焕被再复起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并亲赐尚方宝剑,教他便宜行事。也就是袁崇焕督师蓟辽期间,袁崇焕列数皮岛总兵毛文龙十二条大罪将其诛杀,关于这段历史,争议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毛文龙镇守皮岛多年,对后金作战很有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另一方面,毛文龙在皮岛耗费钱粮多大,但这还不足以成为袁崇焕枉杀毛文龙的理由,袁崇焕是以公报私仇,两人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矛盾,这也成为袁崇焕本人抹不掉的污点。



己巳之变,袁崇焕率5000将士千里奔袭,比皇太极的后金军提前三天到达京师,敌众我寡下依然奋力拼杀击退后金军,解了京师之威。如此大功,却依然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猜忌,怀疑是袁崇焕放后金军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暗通后金,加上皇太极设反间计在京师散布流言,让本来就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遭凌迟处死,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不明争相的京城百姓竟争相啖食袁崇焕的肉,据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载:“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明朝历史上死的最冤,最悲惨的大将非袁崇焕莫属,崇祯帝此举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盖棺论定,袁崇焕功大于过,是民族英雄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评价他:“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高度评价他:“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辛亥元老李济深评价他:“论明清间事者,愚以为袁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凡如此对袁崇焕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袁崇焕暗通后金之事也被认定为是无稽之谈,是阉党余孽和部分袁崇焕政敌捏造的罪名,袁崇焕之死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

袁崇焕35岁中进士,一生历战无数,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皇太极把他当做是自己最值得敬重的敌人。袁崇焕在蓟辽督师任上,修边防,缮城墙,整兵事,几年时间,辽东防务固若鸡汤,一扫万历年间的被动挨打局面。如此忠臣良将,却结局凄惨,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袁崇焕经略辽东,是防御后金不可多得的良将,他有性格上的弱点,但瑕不掩瑜,对于明朝来说,袁崇焕是抵御后金的不二人选,对于后金来说,只有拔掉袁崇焕这颗钉子,后金才有可能大举入侵,崇祯帝枉杀袁崇焕,无异于是在自毁长城。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黑袁崇焕大约是从2005年以后突然出现的,是有系统有组织,随后才引起一些人的跟风。

其实,任何网上的这种覆盖全网又能够持续多年的事件,背后没有金主和推手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满遗团体对袁崇焕倒是没必要太黑。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杀掉的,而袁崇焕又是当时明朝辽东的大将。杀袁崇焕可以体现崇祯的无能,所以满遗或者为满清歌功颂德的人比如金庸、阎崇年等人多赞扬袁崇焕,借此讽刺崇祯和大明无能。


对于大汉民族主义者,也没有必要可以去黑袁崇焕。因为袁崇焕虽然有些问题,毕竟驻守辽东多年,获得两次战役大捷,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就像秦桧后人不惜代价在网上黑岳飞一样。真正想方设法黑袁崇焕的人,恰恰是那群毛文龙麾下投靠满清的叛徒后代。

这些人在2000年以后,试图为他们祖先平反,还搞了一些祭祖运动。

结果,被中国民间老百姓骂的狗血喷头,政府也不支持。

鉴于公开平反似乎不行,这票人就花了不少钱,找来一群无良文人和网络水军,不惜代价的黑袁崇焕。

原因不复杂,想要为他们祖先所谓平反,弘扬他们祖先是所谓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英雄,就必须黑袁崇焕。

因为这些民族叛徒的所作所为,同袁崇焕是恰好相反的,如果不能推翻袁崇焕,他们祖先也就无法平反。

这种事情其实不罕见,比如秦桧后人、方伯谦后人之流,只要有钱有身份,找无良文人写一写胡说八道的历史解密文章,再让水军常年发出就是了。

反正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历史,很容易被他们迷惑。

但这些人的文章,在对于清史略懂一些的爱好者和专业历史研究者眼中,是不值得一驳。

他们诸如袁崇焕勾结满清杀死毛文龙,勾结满清放清军进入馆内,试图自立为王叛乱等等谬论,毫无任何历史根据,完全是造谣而已。

其实大家有兴趣去明清历史论坛看一看,这些人的文章早已经被驳斥的体无完肤。

但因为是水军发帖,水军本身不懂历史不可能去驳斥,只能单纯的复制粘贴而已。


中国网络的乱象,就在于这些牛鬼神蛇乱窜。不是说你不能讨论历史,但如果只是为了宣扬某种观念编造历史,就是下三滥的做法。

7

说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其实是不恰当的,相反袁崇焕的功劳又有多大呢?其实袁崇焕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1603年,袁崇焕因为擅自斩杀毛文龙,与后金勾结,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

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其实是无稽之谈,只是当时朝廷之中一些人陷害他的说辞。不过袁崇焕确实擅自杀了东江主将毛文龙,而且是因为私人恩怨,所以按照这个罪名,袁崇焕被处死也算是合理,毕竟法不容情。

如果没有袁崇焕,满人的军队,早就打进了关内,袁崇焕为了救京城,离开边关,却成了放满人进关的千古罪人。

万历年间,袁崇焕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在辽东军中任职。袁崇焕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辽东地区,与满人对峙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受到军中主帅的器重步步高升,开始在军中有了自己的势力。

袁崇焕在辽东地区立下战功,不过朝中掌权的魏忠贤却不开心了,因为袁崇焕并不是魏忠贤一党的,袁崇焕既然不能为魏忠贤所用,魏忠贤也就不想留着他。后来袁崇焕被迫离开官场,赋闲在家。

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后,满人在辽东地区的势力一天天坐大,在于满人的斗争中,明朝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检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一个熟悉辽东军务的人去前方指挥战事。

就在此时朝廷之中有人提起了袁崇焕,朱由检也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焕也确实有才,所以朱由检再次启用袁崇焕。这次袁崇焕到了辽东后,成为了辽东的主将,开始与满人对抗,努尔哈赤与袁崇焕的战争中,并没有占到上风。

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所把守的关口,直奔京城而来,袁崇焕在没有皇帝圣旨的情况下,私自带兵,增援京城解了京城之危。不过这也让满人大军有机可乘,满人趁袁崇焕增援京城,大举进攻,拿下了边关。

后来魏忠贤的余党诬陷袁崇焕与满人勾结,企图篡夺大明江山,而且拿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事,朱由检最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没有袁崇焕大明很难与满人对抗,但是袁崇焕擅自杀害大臣,不守法度,这样的臣子有哪个君主又能不忌惮呢?

8

袁崇焕作为一个被冤杀的著名将领,他的事迹一直很有争议,今天许多人研究明朝那些历史的时候都绕不开这个人的争议,其实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分析的话,对于这么一个人或者说对于这么一个名将,学者们,尤其是历史学者们,一般情况下往往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之所以这个人会有这么大争议,主要是因为这个人的经历比较特殊。

袁崇焕在演义小说里面被人称为明朝末年的架海紫金梁,而他被崇祯皇帝冤杀的事迹更是在清朝各种演义小说发展当中被演绎成自毁长城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翻开明实录等有关明朝正规史书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当袁崇焕被崇祯判处凌迟处死,饱受冤屈的时刻,老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争相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朝野上下全部为此感到高兴...

我们可以说这两个对比非常大了,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人不同的待遇。很难想象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待遇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在许多人眼里,如果它一定发生了,那必定有一个是假的。

在现代社会当中,有不少学者主要抓住袁崇焕的三个缺陷进行攻击,第1个缺陷就是袁崇焕刚刚被启用的那个大话——袁崇焕这个人,他作为明朝崇祯年间的著名将领,留下来的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5年平辽的大话。

而这个5年平辽的大话其实是他为了哄骗崇祯皇帝的,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妥妥的就属于大不敬的欺君之罪,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很出名的刻薄寡恩的勤政皇帝,我们可以想象袁崇焕的这个5年平辽计划一旦失败,按照崇祯皇帝的习惯,袁崇焕必然没有好果子吃,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居然还大大咧咧的在外说只是为了“聊慰上意”。

第2个缺陷就是袁崇焕干的另外一件非常出名的事情,袁崇焕在对崇祯皇帝许下5年平辽的大话之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倾力相助并给予他可以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的职权。这个袁崇焕为了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喊出了一句口号“你道本官是个书生,本官却是个将首”,擅自斩杀同样拥有便宜行事尚方宝剑的大将毛文龙。

而毛文龙这个人在当时的明朝对后金的战事过程中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在后金的后方通过皮岛这个根据地不断发起游击战和骚扰战,使得后金每逢出击都要想办法安抚防御好后方,这就大大削弱了后金的军事进攻能力,并且毛文龙这个人通过在皮岛的不断收拢流民,扩大军事武装,对后金这个政权具有很大的威慑力,后金一直将毛文龙所在的皮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一直没办法将毛文龙消灭斩杀。

而那个说着5年平辽大话的袁崇焕做到了这一点,擅自斩杀皮岛总兵毛文龙之后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在以后后金出兵攻打大明的时候,再也不需要提防后方会有骚扰和进攻了,明朝再没有可以制约后金攻势的据点了,事实上灾难还远远不止于此,之前被毛文龙收拢在皮岛的那些骄兵悍将,他们的战斗力一向是非常高的,以前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能镇压的住还好,在皮岛总兵毛文龙死后不久,新来的总兵根本无力震慑这些骄兵悍将,在之后的日子里,耿精忠尚可喜等这些昔日毛文龙的旧部,就发动了叛乱。

袁崇焕这个人的第3个缺陷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而置京师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除此之外他还将帝国心脏所在(皇帝及文武百官)暴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这在政治角度上来说,简直就是做了个大死,完全没有任何政治角度的仔细考量和权衡利弊,事实上这也是袁崇焕这个人被杀的时候北京市民群情激奋纷纷叫好一个直接原因。

总而言之,袁崇焕最后的死亡,肯定是不能说完全无辜——毕竟不管是他5年平辽的大话,使得广大贫苦农民被急功近利的崇祯皇帝不断增派赋税,难以生活;还是他擅杀毛文龙,导致辽东军事形势的恶化;又或是纵容后金大军长驱直入,逼近京师带来的海内震动严重的政治危害,都对当时的中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9

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揪住袁崇焕不放?

第一,作者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敢情没有袁崇焕,大明就不能存在;

第二,作者的提问方式做实了袁崇焕是汉奸。

袁崇焕是不是汉奸姑且不论,就袁崇焕本人来说,也根本不具备这么大的力量。

明朝亡国的原因,只能怪崇祯自己的无力。崇祯是出了名的勤奋,也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愚蠢些平庸些还好。

说明亡于党祸,败于文官集团并不夸张。党宦的斗争是大明的特色,这些皇帝老儿很精,他们深知平衡的原理,所以很善于利用臣子们的矛盾坐观相斗,任凭他们斗的头破血流,但决不允许一方做大。所以大明一直是一会儿灭党,一会剿宦,看似血流成河,但对皇权没有太大影响。

打破这一平衡的是崇祯,剿九千岁干的很漂亮,但他还是太嫩,因为对宦官的痛恨而忘了老朱家的绝学,导致了文官一方的做大。对于文官们的嘴脸,他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但由于他成长的经历,他断然不会再去特别扶持宦官集团,于是最终他只有自己处理这些,所以他不得不勤奋,没有偷懒的理由。

然而一个人斗一群人,是何等之难。

观崇祯一朝,内阁首辅如走马观花,或杀或贬或流放,比明星换衣服还勤,但都没能解决文官的问题。老祖宗的家法不敢改,文人的自私保守不能解决,武将的地位低下,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面对这样的情形,没有依靠的崇祯慢慢变得多疑,敏感,内心毫无安全感。一个深宫内长大的人,没有战争历练,没有过多阅历,要想从纠结中走出,简直比登天还难。脆弱的崇祯,虽不能一棒子打为昏君,但绝对做不了明君。

以上是明朝崇祯朝的内部现实。

说到袁崇焕,说实话从史料上来看并没有比孙承宗,熊廷比厉害,关宁防线的战略布局也非他所创,而是孙承宗。孙承宗才是明末的军事战略大家,袁崇焕不能比。

但袁崇焕也英雄,虽然他杀伐决断,刚愎自用,但另一方面他治军严明,思想开化,对军事的运用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红夷大炮就是他的杰作,为此还专门派人学习葡萄牙语,近一步方便熟悉武器的运用和在买卖中不吃亏,这一点是那个时代的人很难做到的通明。在实战中,他也善于扬长避短,对满人的习性颇为了解,在与后金的战事中一直处于上风。尤其经宁远一战,直接要了后金老大的命,让满人对其闻之色变。

但刚愎自用的性格让袁崇焕走上了人生的险路。袁崇焕毁誉交织的争论缘于擅杀毛文龙,这件事让他处于风口浪尖,直到现在也没有消停。

袁崇焕杀毛文龙,从大明的法律来说原则上已是死罪,在这件事上,崇祯虽然没有处理袁崇焕,但心里肯定对袁崇焕有了提防和惊惧。崇祯本就因朝政的不顺看谁都碍眼,来这么一出,简直是自寻死路。崇祯之所以没杀袁崇焕完全是因为此时的大明已内忧外患,正处于用人之际。

袁崇焕杀毛文龙,也实在不该,在没有做实毛文龙投敌的情况下,这相当于是一种自残。毛文龙于皮岛,对后金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相当于我党在抗日时期建立敌后根据地一样的道理,我是打不死你,但我定让你坐立不安,骑虎难下,事实上毛文龙也是这样打游击的。可袁崇焕一杀毛文龙,事情就直接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了,这在战略上,是一种失败。

在袁崇焕的事件上,所谓的皇太极的书信实在是漏洞百出,这种周瑜耍蒋干的故事崇祯岂会就真上当,以此来将袁崇焕定为汉奸,实属草率。崇祯杀袁崇焕,汉奸之名只是借口,很大层面是对毛文龙事件造成的惊惧和不安而下杀手。

崇祯杀袁崇焕,冤不冤?

不冤!先斩后奏,四品文官擅杀一品总兵,犯了大明律法的死罪。

冤!真冤!杀归杀,却让其背负一辈子汉奸骂名,遭凌迟之惨,遭鱼肉相食……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杀袁对于崇祯是自毁长城,但并非灭亡的关键,关键的是明朝此时面对的诸多局势。这些情况每一类都比杀个袁崇焕关键到死处。

此时的满清已在关外崛起,而崇祯始终没有处理好文官集团的空口误国之况。紧跟着百年不遇的大饥开始降临关西之地,饿殍遍地,哀鸿遍野,随之而来的是随着流民的四处奔走求生,导致了温疫的蔓延,人相食的情形比比皆是,古老的中国大地再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不忍睹。

随着一波波的农民起义爆发,赫赫有名的李自成终于成了一棵压垮骆驼的稻草,敲响了崇祯朝的丧钟……

10

袁崇焕值得肯定,要反早就反了,不会死在自己人手上,杀毛文龙在军事上有错,政治上正确,手握崇祯的尚方宝剑杀的,挑不出大毛病,毛文龙不听袁崇焕调遣,军法从事。后金议和,比较有争议,包括后面崇祯也暗中和闯王议和,可惜的是,崇祯杀了议和派,把自己和国家逼上了绝路,总不能自己开口议和吧,即使内心希望议和也没人敢开口了。国家到了这个份上没救了,议和是软着陆,被人攻破家门,死伤无数是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