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孩子今年6岁,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不想做,怎么开导?

孩子今年6岁,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不想做,怎么开导?

2020-09-25 23:06阅读(101)

孩子今年6岁,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不想做,怎么开导?:生气是焦虑的表现,哭是发泄和防御、抗拒的表现。在孩子平静的时候,给他讲道理,长大要当英雄,自小

1

生气是焦虑的表现,哭是发泄和防御、抗拒的表现。

在孩子平静的时候,给他讲道理,长大要当英雄,自小就不要怕困难,否则,就不是好孩子,不招人喜欢。

把作业题从易到难排个顺序,先易后难,完成一项休息娱乐一下,并及时表扬奖励,让他有成就感,找到自信。

不宜责骂、体罚孩子,否则可能引发心理创伤。

2

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不想做”这里的“一点儿困难”指的是什么呢?我是一个小学老师,曾经感觉写“一”对孩子来说就不是困难,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就是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手指肌肉群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支配起来就很困难,还有的孩子本身还分辨不清“一”字怎么写才能刚刚好适应田字格的大小等,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大人看起来的“一点儿困难”对孩子来说的确是真的很难呢!但并不代表我们大人就比孩子更聪明或优秀,只是我们多年了经历了训练和成长而已。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避免这种评判孩子的先入为主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从比较简单的(孩子比较能够胜任的)事拜托给孩子去做,当孩子做好后,要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思考或努力等过程”把事情完成的真棒??!进而表扬孩子有通过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信心不断增强,自然也就不害怕了,而且在家长的赞美中掌握的目标的达成之道!

3

你好,我是熊猫君刘女士。

畏难情绪不仅仅孩子有。成年人也会有。人心理成熟是通过过去经验积累而来。

如果你的孩子只有6岁,也出现了畏难情绪,那么父母就需要非常重视了,这关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点帮助!

一、畏难情绪是童年期儿童必然出现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

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就必须要了解这种情绪的心理学涵义。

  • (一)畏难情绪的意义。

“畏难”一词出自古文《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解释为对艰难的恐惧。畏难情绪是人处理某个目标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

畏难情绪包含了两个因素:

  • 1、目标。
  • 2、执行者。

一个人要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就需要消耗比较大的脑力认知和体力精力资源等资源。

当执行者感觉到目标完成需要提供的资源与自己能力极限不匹配的资源的时候。

畏难情绪就随之而来了。

  • (二)儿童出现“畏难”和儿童生理机能发展水平和心理成熟度有关。

如果你认真的回忆你的儿童时期,你会发现你也跟你的孩子现在一样,遇到难以完成的目标的时候,就会焦躁不安。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畏难情绪,便会如临大敌,可是,父母却忽视一个关键:

父母总是会用自己成年人思维来思考孩子的行为。用自己已经成熟的价值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像大人一样坚强。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2至7岁儿童。处于认知水平前运算阶段。这阶段的儿童,脑智慧刚刚进入发展期。还不能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需要理解的是。6岁的孩子,是无法自如地作用心理策略去解决自己眼前面对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目标的时候,成年人会在大脑里迅速反应出各种解决方案。会很有效率并且很轻松的解决。

而对于手脚都没有协调大脑功能没有全部开发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很难很难。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给予孩子一些心理压力,孩子就会方寸大乱。

作为父母,要陪伴孩子走出这种心理困境,就必须要把自己带入孩子的世界里。并且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二、如果一个儿童长期频繁处于畏难的心理状态,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但如果孩子总是会轻而易举的放弃,并出现了情绪低落和焦虑,父母就需要警惕了。

如父母不予以重视及时进行科学教育和心理干预,那么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 (一)频繁地挫败,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出现自卑心理。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事实上,无数次的失败会导致更多的失败。如果孩子每次都选择放弃,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很自卑。

  • (二)畏难情绪产生,会使得孩子丧失求知求学的乐趣,削弱主观能动性。

人类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就是由于人本身拥有未知探索的诉求。当孩子遇到困难就退却,那么就很难保持对知识的热情。

会丧失面对未知的毅力和勇气。

  • (三)畏难情绪影响孩子的执行力,影响孩子未来生活发展水平。

如孩子经常容易放弃。孩子就会变的很懒散会导致其成年之后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

畏难情绪其实是潜意识里发出的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告诉孩子面前要做的事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理解到,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轻言放弃。

三、孩子有畏难情绪,父母该怎么做?

我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 建议一:孩子遇到困难,哭闹不止时,父母自己要先冷静下来。然后安抚孩子的不安和焦虑,不要苛责孩子。

往往孩子一哭一闹,父母下意识的言行反应是被孩子的消极情绪所带动。

人有七情六欲。看到孩子哭闹难免心烦意乱,父母就会出现不理性的反应。比如开始责骂孩子,甚至自己也跟着难受起来。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变得很不理智,糟糕的家庭氛围就会让孩子更难以继续完成目标。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撑得住气。

自己要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带动,只有父母是理性的冷静的,你的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父母可以先允许孩子暂停任务。然后拥抱孩子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从焦躁难受的思绪中镇定下来。

  • 建议二: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共情,找到孩子为什么无法完成任务的具体原因。

很多父母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理解自己的孩子。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小朋友身上,完全不理会孩子的痛苦。

父母需要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谈一谈。听一听你的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这个事情完成起来很困难?哪些地方难住了你的孩子?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压力?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学会分析。

和孩子一起探索失败的原因。

和孩子共同成长。

  • 建议三: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用鼓励代替惩罚。

父母要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大目标和小目标。孩子的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父母可以把孩子眼前的大难题化解成一个个的小难题。

然后制定完成的策略,教会孩子一步一步的努力进步。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父母要巧用鼓励法,让孩子感受到激励,比如使用心理代币法,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给予一个小红花。带孩子集齐五个小红花的时候,父母可以奖励一个孩子喜欢的小礼物。

父母的鼓励是孩子的动力。

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里,不断积累成功的小喜悦,孩子便不会觉得乏味个枯燥。

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的科学教育和积极关注对于孩子成为一个勤劳勇敢的人有关键作用。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温暖的依靠。

也是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

希望你的孩子能幸福的成长。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关注呀??!

4

纵观孩子发育这几年,如果除去两三岁的叛逆期,那么六岁的孩子绝对是父母最为头疼的第二个时期,相比于在四五的岁明显进步,可能部分家长还会觉得孩子在6岁怎么还会有退步的感觉,尤其是这个时候很多孩子还面临幼升小的问题,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解决你所说的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的问题呢?

一、六岁孩子心理特点: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成一座大山,大大小小的山峰也许有很多,而6岁绝对这座大山中一个较高山峰,因为从6岁开始孩子进入了第二个叛逆期。最为明显的变化可能就是孩子特别爱走两个极端。要么黑,要么白。你可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女儿,那么你给会孩子梳他以前喜欢的发型时,她很快会害然不满意而大哭;而儿子则是一个不小心的摔倒,就能哭到让你怀疑是不是生的是女儿。

二、父母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孩子爱哭

造成孩子遇到事爱哭,除开孩子性格的原因,那么父母有没有以下这些情况呢:

1、看到孩子哭,立即停下手里事情满足他

2、因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忽略了孩子的提问。

3、经常因为孩子哭闹而让步

4、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合理表达自己错误,让孩子只能选择哭

三、孩子爱哭的原因

由于你在问题里并没有说清楚,孩子是一直爱哭,还是到了6岁以后爱哭。那么我把可能原因罗列一下:

1、性格的原因:特虽是小女孩,性格柔弱,先天多愁善感,一时遇到像你说的碰到点事情有困难了,就生气,哭,不想做。而家长并没有觉察这其中原因,双方关系紧张,亲子关系更是受到影响。

2、哭是手段:正如前文所述的,因为家长经常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让步,让孩子觉得通过这样可以要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其它目的。

3、父母太过于厉害:有些父母为了保证自己的父母权威,很长时间都对孩子要求严格,稍有错误就惩罚,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沟通,只能哭。

说到这里就基本介绍了孩子为什么会遇到事哭的原因了,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家孩子情况,仔细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下面介绍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四、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1、教会孩子说出问题:遇到孩子哭,家长的做法应该是先陪着孩子,等孩子绪稳定下来,让孩子说出来,而不是一哭就满足。让孩子明白说比哭更有效。

2、及时回答孩子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很重要,尤其是称赞一些不爱哭的孩子给他做榜样,因为这个阶段孩子越是得不到赞美的时候,越有被称赞的欲望,受挫感就越强。

3、不要因为孩子哭让步:孩子之所以出现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不想做,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之前多次因为孩子哭而让步。

4、告诉孩子如何承认错误:用语言表达自己错误比哭泣更有效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硬下来心,一定要孩子把错误说出来。

综合以上所述,孩子遇到事看起来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大部分还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由于高质量陪伴不够,亲子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没有形成,找到原因理解孩子,让孩子明白你是懂他的,形成共鸣。此后父母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孩子,那么孩子出现你所说情况也会慢慢减少的。

不知道你看完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认为我说的不对地方,欢迎交流,


我是乔治的恐龙爸爸,一个普能的超级奶爸爸,欢迎关注我,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一起聊聊育儿路上事吧,知道不知道的,我们一起进步。您的点赞会让我万分荣幸

5

你这个问题,用我提出的“肯定式教养”理念正好可以完美解决。

首先,我普及下什么是“肯定式教养”理念

我提出这个理念是基于我们过去的“否定式教育”理念的。

在过去,也不止是过去,就是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采用的也是“否定式教育”理念,当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就像题主说的“孩子遇到困难,就哭,不想做”,这时父母最直接快速的反应就是想如何教育孩子,否定他的这种错误行为,进而让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积极勇敢样子。

一句话说,“否定式教育”就是否定孩子的缺点,然后通过教育(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等方式,逼迫孩子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父母可以反思下,自己平常是不是都是采用这种教育方式。

孩子作业不认真,父母就批评孩子拖拉墨迹,教育孩子要认真;孩子赖床,父母就教育孩子要勤快,不能赖床;孩子总看电视玩手机,父母就教育孩子,不能总玩……

所有的这些教育方式都是“否定”孩子的。

问题是:谁又喜欢自己被否定呢?谁有喜欢自己被逼着改变呢?

正是这种本能的反抗,因此注定了“否定式教育”是充满抵抗的,孩子是不愿意配合的。

基于此,我提出了“肯定式教养”理念,不是通过批评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通过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表扬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具体的“肯定式教养”理念和方法我,限于篇幅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我主页,去我的专栏看。


接下来,我就说一说,如何用“肯定式教养”理念来解决“孩子遇到困难时的畏难情绪”的问题,让孩子变得积极勇敢

用以前的“否定式教育”,大多数父母肯定会教育孩子,要勇敢,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不去做。这句话潜台词就是“你是胆小怯懦的,是不勇敢的,你要学着变得勇敢”。大家体会下,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孩子克服了困难,那这个潜台词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孩子克服不了呢?孩子是不是就认为自己是“不勇敢了”,多重复几次这种情况,孩子就会建立自己是“不勇敢”的自我认知,真的变成了一个胆小怯懦的人。

事实是,这种情况很可能就会发生,因为战胜自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就说,这种教育方式,很大概率不是让孩子变得勇敢,反而是让孩子变得“不勇敢”了。你越是逼他,他也是后腿哭泣。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那如何用“肯定式教养”理念教育孩子呢?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我们不用教育孩子什么“勇敢”,而是专注于问题,直接引导孩子小心的尝试,一点点的克服困难。这对于孩子来说就轻松多了,因为我们把困难细分降低了,孩子就更敢于去尝试了。

当孩子完成挑战,享受胜利的喜悦时,我们再给予肯定表扬,夸奖孩子“这么勇敢”,给孩子贴上勇敢的标签。这时孩子肯定会认为自己是勇敢的。多重复几次,孩子就建立了自己勇敢的自我认知。

用这种“肯定式”方法,即使孩子最终没有敢挑战,因为整个过程中,父母没有强调“勇敢”问题,因此孩子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不勇敢的,也就避免了孩子“不勇敢”自我认知。而当下一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再来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总会成功的。这时再适时的肯定表扬就有利于孩子“勇敢”自我认知的建立。

自我认知一旦建立,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就会遵循这样认知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孩子一旦从内心认为自己是“勇敢”,他在做其他任何事时,都会用勇敢的态度。

相对于“否定式教育”,我们的“肯定式教养”理念是不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呢?

6

你好,我是是一个二孩宝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遇到困难生气或退怯是每一个小孩都会经历的阶段。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去挑战一些困难。遇到困难时候的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也被成为逆商。 逆商高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相反,逆商低的孩子,在面临困难时,很可能会出现一蹶不振、甚至是走向极端的情况。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风顺,但即使是古代的皇帝也不可能一生当中不经历任何挫折。所以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逆商呢?

1. 以身作则

父母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应当冷静理性处理,不要有任何情绪化,这样孩子才会耳濡目染,和父母的日常相处之下慢慢学会怎么面对和处理挫折
  • 比如上班快迟到了:不要着急,既然事实已然发生,那就坦然面对。分析迟到的原因,下次避免就可以了。
  • 比如丢了钱包:懊恼后悔没任何用,这时最应该做的是把损失降到最低:银行卡/身份证挂失,通知亲朋好友等;然后再静下来分析丢失的原因,以避免再次发生。

2. 不要指责孩子

当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要大声责备,更不要夸大挫折的影响力。这时候应该把挫折想象成一个怪兽,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打跑怪兽。

  • 比如孩子走路摔倒了: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问孩子是什么原因摔倒了?是新鞋子不合脚?路面不平?还是受到路边动物的惊吓?引导孩子说出原因之后,告诉他/她下次避免就行了,这样做不但降低了挫折对孩子的影响,而且培养了孩子怎么处理挫折的方法。

3. 让孩子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习惯损失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一面,教会孩子要学会看到好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孩子坦然面对生活的遗憾。

  • 比如和孩子约定好周末去公园放风筝,可到了那天却下起大雨。孩子这时很不开心,因为期待已经的户外活动泡汤了。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我们正好可以在家里看电影”“你正好可以和妈妈一起玩游戏”,等到孩子投入到新游戏时,早就不去想风筝的事情。反之如果把孩子晾在那里不管不问,孩子会一直闷闷不乐。

4. 放手,让孩子独立做更多的事情

如果父母害怕孩子累着,而替孩子做了他该做的事情,总有一天,孩子会因没有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受更大的累和更大的苦。面对挫折,他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从学步,吃饭,穿衣,洗漱,家务中都可以给孩子自我展现的机会,在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和学习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会把新的情景作为一种挑战,这样既增长了他们的能力,又使他们在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和尝试各种结果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总之,逆商教育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笔财富。父母应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并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从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来获得最有韧性的成长。最后,即使是遇到挫折也要学会坦然面对。

7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遇到困难为什么哭?

一、哭背后的原因

1、这个事情很难做,我不会

父母应该给他演示做的方法,而不只是口述,演示的时候尽量简单化、尽量慢。比如可以分阶段做,一次完成一个小目标,,无论完成的怎么样,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并即时奖励。再和孩子一起设想下一个小目标,逐步提高做事的难度,而不要期望是一口吃成个胖子。

2、这个事很无聊,我不愿意做

家长应该增添做事的趣味性

通常,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事,对孩子就很难。比如,去一个很近的地方,家长认为孩子也应该和他一起走着去,可刚走几步,孩子就要求家长抱,是孩子不愿意走吗?其实是孩子腿短力量小,走路这样无聊的事容易让孩子感到疲劳。

如果让边走边玩儿,走一会儿停下来玩一玩,或者告诉孩子在目的地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就可以调动孩子走路的兴趣。望梅止渴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3、我做不好,怕大人批评

引导孩子做事不要太在意结果;孩子只要动手做,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鼓励要说的具体一点,比如哪里做得好,不要笼统的夸“你真棒”!

二、引导孩子养成做事的习惯

比如不想画画,第一天按时走进书房,准备好画板,铺好纸,准备好笔,可以允许孩子不画画;第二天如果还是不愿意完成,仍然按时去画,就画几笔,一笔也行;第三天、第四天……继续,每天按时把孩子带到书房,慢慢的就会越画越多,直到30天以后,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画画就像刷牙般轻松了。

总之,想要孩子把事情做好,首先不要让孩子感到为难!

8

大家好我是小红!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主要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一般有这种情况的孩子大多都是因为家长平时过于溺爱、娇惯的原因。孩子生活的一帆风顺,很少体会到挫折和失败的痛苦,导致孩子遇到困难时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经验,表现得手足无措,只知道哭。

要改变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教育方式。平常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足的能力,遇到困难,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一定不能完全包办。六岁的孩子性格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不要给孩子讲所谓的大道理,而要学会言传身教。如,故意在生活中设计一些场景或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自己装出没有办法的样子,主动征求、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培养敢于突破,勇于承担的精神!

再有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多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评价和引导。比如,孩子每独立完成一件事,或解决了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家长都应当对孩子给与肯定和赞赏。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形成“我能行”的意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直面人生的经验和勇气才是大爱!希望能帮到你。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9

打一次就行,但是不能总打,也不能打要害部位。多讲一些学习乐趣的故事。要有耐心,让他明白不学习是不对的

10

哭是孩子的一种语言,是在表达自己,六岁的孩子言语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用哭来表达。简单有以下三个步骤来面对这样的情况。

1.父母首先要平心静气地面对孩子的哭泣,在孩子哭的时候用心的倾听孩子的需求。

2.这个年龄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只需要轻轻的抱着孩子,允许孩子哭,让他/她把心里的委屈、难过,伤心哭出来,千万不要限制或者禁止孩子哭。

3.当允许孩子哭,并且他/她哭完之后,我们再耐心的跟孩子交流,询问孩子到底是哪里不舒服,尽量用开放的问题,比如发生了什么你哭了?是什么使你哭?你怎么啦?而不是训斥或指责。允许孩子慢慢地表达给他/她时间,如果实在难以言语化的话,给他们画笔,允许他们在纸上随便的画以便宣泄,或者检查一下孩子的身体看看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总而言之,面对孩子的哭泣,要多些耐心,少些烦躁。如果你实在觉得自己没耐心,想一想,当你的孩子刚出生不会表达,只会用哭声表达时,你那个时候是如何对待他/她的,你就会平和下来了。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