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什么被废?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什么被废?

2020-09-25 09:31阅读(65)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什么被废?:宣德三年2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诏,废黜了皇后胡善祥,册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胡善祥随后退居长安宫,

1

宣德三年2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诏,废黜了皇后胡善祥,册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胡善祥随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郁郁寡欢地开始了自己的废后生涯。

胡善祥的被废,引起了朝野一片哗然。时人都对她的遭遇很是同情,就连张太后也觉得宣宗此举有些过分,非常怜悯胡善祥,经常隔三差五请她到宫中拉家常。如遇宫中设宴或举行大型庆典等事宜,张太后还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方。

即便炮制此事的主角宣宗朱瞻基,在多年后提及此事时,也显露出悔意。他曾自嘲地对大臣们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说,这是我年轻时办的事儿,弦外之音,透露出对这件事处理过于草率的懊恼。

(胡善祥剧照)

那么,胡善祥因何事被废呢?她的被废又为何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呢?

这事得从朱瞻基即位前说起。

朱瞻基,明成祖朱棣嫡孙,明仁宗朱高炽嫡长子。传说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夜梦太祖朱元璋授之以大圭,并嘱咐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见到朱瞻基后,龙颜大悦,一下就认定他是大明江山的接班人,从此对他呵护备至。

朱棣在立储问题上曾犹豫不决,他看不上朱高炽性格过于温和。又加上朱高炽身体羸弱,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于是打算另选贤能。但他又始终下不了决心。

于是,朱棣就这个问题,询问了内阁大学士解缙。

解缙揣摩着朱棣的心思,回答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默不作声。

解缙随即说道:“好圣孙!”朱棣随即点头赞许,并在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短短几年后,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朱高炽剧照)

就这样,朱高炽凭借着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顺利登上了皇位,朱瞻基也随即成为了皇太子。不曾想在短短一年后,朱高炽就一命呜呼,成了一个短命皇帝。

1425年,朱瞻基接替了皇位,成为大明第5位皇帝。作为太子妃的胡善祥,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正宫皇后。

不过,她仅仅在皇后位置上坐了3年,就被朱瞻基一纸诏书给废黜了。

胡善祥是在1418年被选为皇太孙妃的。她性格温和,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婚后的胡善祥,曾一度备受朱瞻基宠爱,也特别招张太后的喜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还是有两件事让胡善祥心情烦闷。

一是胡善祥经常规劝朱瞻基少玩乐,应该多加学习,以便将来能继承大统。但朱瞻基似乎对此充耳不闻,还嫌她太过啰嗦。

二是她的肚子一直没有反应。朱瞻基是皇位继承人,自己身为嫡妻,理应早早地为他诞下儿子,以便将来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但偏偏自己身体羸弱,就是怀不上。

反观孙氏,却貌美如花,“幼有美色”,很讨朱瞻基的喜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孙氏性格活波,一见到朱瞻基就满脸推笑,凡事都顺着他的意思来,更不会有力劝他少玩蛐蛐之类的举动。

(朱瞻基剧照)

等到朱瞻基继位为帝后,胡善祥的担心又与日俱增。胡善祥被立为皇后,孙贵妃随即被册封为皇贵妃。而且朱瞻基还赐给孙贵妃金宝。这显然不合常理,因为按照礼制,贵妃是不能拥有金宝的,只有皇后才能被赐金宝,也没有“皇贵妃”一说,足可见朱瞻基对孙贵妃的宠爱。

终于,有一件事成了压垮胡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

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诞下了一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对于年已30岁的朱瞻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意味着大明王朝终于后继有人了。可对于胡皇后来说,这几乎是为她后位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果不其然,在皇子诞生后不久,大臣们就纷纷上奏朱瞻基,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制,尽快立孙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朱瞻基内心窃喜,但他也明白,这样一来,宫中就更加没有胡皇后的立足之地了。

于是,朱瞻基在和大臣们商量后,于宣宗三年二月,把仅4个月大的朱祁镇立为了太子。几天后,内阁大学士杨士奇请求面见胡皇后。在犹豫了一番后,杨士奇还是嗫嚅着说明了来意。他告诉胡善祥,皇帝的意思,是让她主动让出后位给孙贵妃。

个性软弱、心地善良的胡善祥,将一切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她知道,没能为皇上生育皇子,是她最大的责任。于是她主动揽责,递交了让位上表书。

宣德三年三月,朱瞻基下诏,册封孙皇贵妃为皇后。而胡善祥则退居别宫,尊号、服食、侍从一切照旧。诏令宣布后,“天下闻而怜之。”

胡善祥退位后,才得知孙贵妃的儿子并非是孙贵妃亲生,而是“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为时已晚,更何况以胡善祥的性格,她纵然知晓了内情,也不会有多余的举动。

正统七年十月,张太后去世,胡善祥万念俱灰,第二年就紧随太后而去。虽然大臣们上奏朱瞻基,希望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胡善祥,但朱瞻基没有同意。最终,胡善祥被孤苦伶仃地葬在了金山。

直到天顺七年,英宗才恢复胡善祥的后位,并重修了她的陵寝。

(参考资料:《明史》)

2
《明史 后妃列传》: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已,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

1428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以“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为由,废黜胡氏皇后之位;册立太子母亲孙贵妃为皇后,大有“拔乱反正”之势。何以言此?一切还得从为朱瞻基选妃说起。

青梅竹马

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都非常喜爱朱瞻基这个皇孙,对其颇用上心。到了读书的年纪,特意安排“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姚广孝,为其讲授经典,还为皇孙的婚姻大事,早早开始张罗。朱瞻基外婆彭城伯夫人,回河南永城探亲。偶遇当地主薄孙忠之女,见其聪明伶俐,惹人怜爱,回京便将情况告知太子妃张氏(瞻基生母),将其作为朱瞻基的妃子人选。后又经朱棣等人“面试”,都颇为满意,小瞻基也看上了这位小姑娘。朱棣念其时年十岁,年纪尚小,将其留在皇宫,由太子妃张氏抚养。皇孙与孙氏有足够时间培养感情,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胡氏入宫

或许出于太过疼爱,1417年,朱棣又下诏为皇孙朱瞻基选皇太妃。根据钦天监观测的“星象报告”,妃子“当在济南间求之”。后寻得锦衣卫百户胡荣女儿胡善祥,符合“天相星气”的特质。入宫后独居小楼,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的奇观。朱棣又根据钦天监的“评估”,册封胡氏为妃,孙氏为嫔。仁宗朱高炽继位当年,胡氏册封为太子妃,作为补偿,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太子对孙氏非常喜爱,连作为“公公”的仁宗皇帝也默认孙氏的地位,只不过碍于朱棣在世时确定的妃、嫔,不好违背,才作出了补偿“机制”。封建时代是一妻多妾,正妻作为原配,只能是一位;妾可以多位,地位上是天差地别。

分析废黜

所以胡皇后被废的主因便是,宣宗皇帝心有所属,所属之人为青梅竹马的孙氏。碍于朱棣生前给胡、孙两人所确立的坐次。仁宗时,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与父亲仁宗作法类似,宣宗软磨硬泡,为孙氏争取了金印。根据明朝的祖制,册封皇后应授予金印、金册,而贵妃只授予金册,从而区分出两都在地位上的差别。

史书记载: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

说宣宗不务正业,胡皇后多次规劝以及无子都是其被废的诱因。在封建时代,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的独裁,但要铁了心做一事,也难有完不成的。上述的“适后疾无子”成了宣宗废后的“师出有名”,经宣宗耐心地作“思想工作”。杨士奇、杨荣等重臣也只能默许了宣宗废后的决定。

后记

至于宣宗答应杨士奇的“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一。昔宋仁宗废郭皇后,而待郭皇后恩意加厚”,鬼才信。若“待两宫当均一”,又何来废黜一说。也幸亏“婆婆”张太后的庇护,出于补偿心理,张太后常常对胡氏加以宽慰,不用独自面对“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冷宫生活。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3

明正统八年(1443年),“静慈法师”胡善祥在京师(北京)皇城内长安宫去世,时年四十二岁。消息传到皇太后孙氏之处时,同样也年过四十的孙太后早已没有了当年和胡善祥争夺后宫主位时的心气和锋芒,内心甚至对这个被自己夺走皇后之位、孤独寂寞走完后半生的老对手有一丝丝怜悯和愧疚之情。为了弥补当年宣宗皇帝和自己对胡善祥的不公和过失,孙太后以儿子英宗皇帝的名义,将胡善祥用嫔礼葬于京师西郊金山妃嫔园寝,并为其上尊号“静慈仙师”。

二十年后的天顺六年(1462年),年逾六旬的孙太后也离开了人世,第二次登基的英宗朱祁镇追谥生母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将她与父亲宣宗皇帝朱瞻基合葬于昌平景陵,将母亲的神主升祔父亲宣宗庙,以为后世皇帝祭祀。第二年,英宗给原本的嫡母胡善祥上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祔上了宣宗谥号,并为她修陵寝,但是神主不祔宣宗庙。英宗再以胡善祥所生的异母姐永清公主袱葬在她的陵寝旁。这样,在被废三十四年、去世也超过二十年后,明朝第一位废皇后胡善祥终于在名义上的儿子朱祁镇的安排下,恢复了皇后的名号,对一生命运多舛的她来说,这不啻为最好的慰藉。

到底胡善祥和丈夫宣宗皇帝朱瞻基以及孝恭皇后孙氏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期间又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宣宗皇帝为何一定要冒着名声受损的后果而执意废黜原配的皇后之位、扶立原本只是贵妃身份的孙氏成为新后,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六十年前说起了。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彻底成功,燕军经过三年的作战,击败南军攻克京师(南京),建文帝在皇宫大火中失踪。燕王在拜谒了太祖和马皇后长眠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革除建文年号,改称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二年(1404年),燕世子朱高炽被成祖册立为皇太子,世子妃张氏则晋为太子妃。太子妃之父张麟因女而贵,被授为京卫指挥使。不久后张麟去世,成祖追封亲家为彭城伯。

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人,女儿被册立为太子妃、自己成为彭城伯夫人后便留居于京师(南京),丈夫张麟去世后为了消除孤独伤感,又经常返回永城老家,和家乡亲眷往来走动,打发时间。在某次回永城时,彭城伯夫人机缘巧合之下,在府中遇见了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儿,问过后才知道是时任永城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

孙忠,山东邹平人,因为异地为官,于是家人随同一起前来永城,五六岁的小女儿孙氏也在家眷之中。彭城伯夫人多次返乡,都是由身为永城主簿的孙忠出面迎接接待、并安排起居照应,可以说和彭城伯夫人是老熟人了。彭城伯夫人年老,喜欢热闹,孙忠便有意识地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前往其府中,意在使这个伶俐的女儿能够让彭城伯夫人看中,并开解慰藉老人稍显落寞孤独的内心。

果不其然,彭城伯夫人一见到孙氏,就觉得这个孩子俊俏伶俐,而且十分乖巧懂事,立刻爱不释手,很快和女孩儿建立起非常融洽的感情。以后每次返乡,都要吩咐把孙氏接到自己面前来,牵着手一起游玩嬉戏,如同亲孙女一样对待。

此时,皇太子的长子、也是成祖的嫡长孙朱瞻基逐渐长大,快要到了选妃的年纪,太子妃张氏便开始张罗给儿子挑选中意的妃子人选,并向入宫探望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提起了给外孙选妃的事情。彭城伯夫人知道此事后,立即把老家永城主簿孙忠家的女儿聪明懂事、乖巧伶俐的情况告诉了自己的女儿,并大力称赞孙氏是个上佳人选,力荐选其为皇长孙妃。

太子妃张氏在母亲的推举下,同意先将孙氏接进宫中,和皇长孙相处一段时间,并仔细观察,如果确实是良选,那么就奏明成祖皇帝,择吉日册立其为皇长孙妃。彭城伯夫人得到太子妃首肯后便返回永城,将这大喜之事告诉了孙忠,孙忠自然欣喜不已,立即同意将年幼的孙氏送到京师。

于是,永乐八年(1410年)年初,孙氏在彭城伯夫人的亲自护佑下,从老家永城来到京师,进入东宫,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收养抚育,开始了和皇长孙朱瞻基朝夕相处的日子。这一年,皇长孙朱瞻基十二岁,孙氏十岁左右。

朱瞻基和孙氏当时都住在皇太子的东宫中,日日都可以见面,在长辈们的言谈之中,彼此也大致知道对方基本上就是自己日后的嫁娶对象,所以两个小孩儿之间的感情很融洽,无话不说、称得上青梅竹马。

成祖为稳固国本,同时也是为了消弭几个儿子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储位而生出的嫌隙和觊觎之心,在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册立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太孙年满十八,即将成年,成祖欣慰于皇太孙的茁壮成长,同时也是寄希望皇家人丁兴旺、繁衍绵长,于是下诏为皇太孙选妃,命有司于大明各布政使司挑选良善清白人家符合条件的女儿入奏以备选太孙妃。其中被太子妃养育在东宫已经七八年了的孙氏,因为是皇太孙外祖母亲自选中,又早早入宫,在宫内被抚育了数年,所以被视为此次为皇太孙选妃的大热人选,中选的呼声最高。

但成祖毕竟不是普通人,想法和一般臣子不一样,在前往各地挑选皇太孙妃人选的使臣返回京师向成祖汇报入选的准太孙妃名单时,不知何故,成祖并没有如其他人认定的那样,把早就养育宫中的孙氏册立为皇太孙妃,而是以司天监的奏报为准,用天象、吉兆等加以甄别,最后确认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行为举止庄重,性格沉稳仁厚、品德天性贞一,为皇太孙妃的上佳人选。

于是成祖下诏布告天下,以胡荣之女为皇太孙妃。而此前呼声最高的孙氏,则一并册立为皇太孙嫔。胡氏,闺名“善祥”,这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原配皇后胡善祥。

这个结果让一心想让孙氏成为外孙的正牌太孙妃的彭城伯夫人大失所望,对亲家成祖皇帝的决定也腹诽不已,甚至要亲自进宫和成祖及女婿皇太子朱高炽当面理论一番。还是女儿太子妃张氏出面多次劝解她、又转回头抚慰因为几乎到手的太孙妃位置居然丢掉了而郁闷不已的养女孙氏,如此良久,这才使得一老一少两个自觉颜面无光的亲人逐渐平复心中的失落感。而孙氏在如同养母一般的太子妃劝慰下,最后也不情不愿地接受了太孙嫔的称号。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孙妃胡善祥、太孙嫔孙氏的婚礼在京师皇宫东宫内正式举行,成祖皇帝、皇太子、太子妃、彭城伯夫人及其他后宫嫔妃、宗室大臣们都亲自前来观礼。因为太孙妃胡善祥是皇祖亲自选定并下诏册立的,所以原本属意孙氏为太孙妃的朱瞻基丝毫不敢有什么反对意见,老老实实地和素味平生的胡善祥依礼制成亲,而从小相处、亲密无间的孙氏只能屈居太孙嫔的位置。

在成祖的赫赫皇威之下,皇太孙即使再喜欢孙氏,也不敢将其擢升为太孙正室地位,在之后的永乐年间,太孙妃胡善祥的地位稳固,和丈夫朱瞻基的关系虽不能说如漆似胶,感情深厚,但总能保持正常夫妻感情,并无隔阂。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时候,太孙妃胡善祥还为皇太孙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顺德公主,数年之后,胡善祥又生了第二个女儿--永清公主。婚后连生两女,可见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夫妻之间还算是比较和睦,起码是正常的夫妻关系。

但在和胡善祥已经做了数年夫妻的朱瞻基看来,太孙妃端庄沉稳有余、而娇媚柔美不足,与自己相处时十分谨慎,一言一行都刻板守礼,丝毫没有曲意奉承、取媚低伏的举动。刚开始的时候朱瞻基还不觉得如何,可日子久了,生性好动的朱瞻基觉得太子妃真是木讷无趣极了。

相比起从小就一起生活、彼此感情深厚,又美艳伶俐、侍候起居颇得自己欢心的太孙嫔孙氏,朱瞻基自然而然地倾心于后者,并渐渐生出对结发之妻胡善祥的疏远和厌烦感来,夫妻之间在这个时候就有了隔阂,朱瞻基也更加沉溺于青梅竹马的孙氏,时时呆在她的身边,而不愿多和太子妃接触。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年初,受宠的太孙嫔孙氏也为皇太孙诞育一个女儿---常德公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皇帝在第五次北征返回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继位,即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皇太孙朱瞻基晋升为皇太子,成为大明新的储君。同样,太孙妃胡氏晋封为太子妃,太孙嫔孙氏则晋封太子嫔。

对自己宠爱有加、同时也严格管教的皇祖去世后,朱瞻基在悲伤的同时,心中也有制约得解的轻松感,而成为皇太子之后,朱瞻基因为主持册立胡善祥为自己正室的皇祖已经不在了,这个时候就有了让太子妃胡善祥退位,更立孙氏继任太子妃的念头。

虽然皇太子心里有了更换太子妃的念头,但是皇帝仁宗与皇后张氏对儿媳妇胡善祥一直以来行事温敦仁厚、事长辈恭敬有加的性格十分喜爱,认为太子妃有母仪风范,对其很满意。所以皇太子也不便、更不敢此时公开向父母提出太子妃退位、太子嫔继任的请求,如果贸然行事的话,仁宗皇帝严厉斥责皇太子是一定的,搞不好仁宗皇帝火气上头后,一怒之下会废黜了孙氏的太子嫔之位,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皇太子朱瞻基思虑再三,还是没有敢向父母提出此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当时远在南京(成祖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而仁宗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图谋夺位,而且派出了杀手欲对准备自南京返回京师(北京)继位的皇太子下手。在重重危机之下,朱瞻基历经艰险千里北返,最终成功回到京师,得以继位,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宣宗登基即位后,为了稳定局面、聚集人心,集中精力对付野心勃勃的两个叔叔,所以没有马上做出废黜原配的动作,还是按照礼制册立太子妃胡善祥为皇后,而孙氏也只能暂时册立为妃。

之前大明册立后妃,皇后有金册金宝,妃子只有册、没有宝。宣宗宠爱孙氏,于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晋封孙氏为贵妃时,特地向皇太后张氏恳求额外授予孙氏金宝。皇太后一是拗不过宣宗再三请求,二是确实也喜欢孙氏这个养女,于是颁懿旨,赐贵妃孙氏金宝,孙贵妃因此得以和皇后同等待遇,成为大明后宫中第一个得授金册金宝的贵妃。但是张太后在颁诏后又特地加以说明,此事是破例,孙贵妃得授册、宝是额外的优待,以后孙贵妃不可再与皇后攀比,安守本分。但从此后,大明历代皇帝册立贵妃时,均援引此例授予贵妃金册金宝。

宣宗此时已经成为皇帝,他的意志可以毫不受限制地实施,即使皇太后张氏也只能加以规劝,而不能直接驳斥反对。于是宣宗开始不加掩饰地疏远胡皇后,而愈来愈亲近娇媚体贴的孙贵妃。张太后拘泥于礼法身份,不便直接干涉皇帝的行为,只能平日里对胡皇后加倍关爱亲近,以安抚其心,示以支持。

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出兵山东乐安,一举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造反作乱,生擒汉王及其家眷党羽。此后宣宗携平定汉王得胜的兵威,震慑另一叔父赵王朱高燧,迫使其低头服软,并交出了大部分护卫兵力,从此不敢再有觊觎皇权之心。困扰了大明近二十年之久的皇家夺储风波终于得以完全平息,宣宗的统治也更加稳固。

几乎与此同时,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宠冠后宫的孙贵妃终于为宣宗生下了他期盼已久的儿子,这对时年已经三十岁、但是只有三个女儿的宣宗来说,简直是欣喜若狂!对于孙贵妃在宠溺关爱之外,更是增添了几分感激之情。(孙氏为宣宗诞育皇长子之事,历史书中有不同记载,有的史书隐晦的点出这个儿子确实是宣宗之子,但是后宫中普通宫人所生,被宣宗安排暗中交给孙贵妃抚养,从而可以借“母以子贵”的名义,达成更换皇后的目的。不过这种说法没有确凿证据,本文还是采用皇长子为孙氏所诞育的说法。)

一边是宠爱的贵妃为自己诞育皇长子,为大明社稷立下大功,而另一边却是皇后因身体不好而久病不愈,在诞育两个公主之后就再也没有生育,这种情况更加给了宣宗更立皇后的绝佳借口和充足的信心。

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宣宗在给刚刚满月的长子赐名为朱祁镇之后不久,就借口商议国事而召见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辅政大臣入宫。在讨论了若干政务之事后,宣宗装作不经意地对他们说:

“朕有一事与卿等议,朕三十而无子,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诸臣们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皇帝在政务处理中突然来这么一出,相顾惊诧不已,一时间无人出面回话。

宣宗见辅臣们没有接自己的话头,于是又出言列举了皇后的若干过失,再次追问辅臣们,一定要他们表态。见同僚都默不作声,身为内阁首辅的杨荣躲不过去,不得不出面回奏:“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废后。”宣宗见杨荣答话,很是兴奋,立即追问:“此事有先例么?”蹇义见皇帝如此迫不及待,生怕他说出什么有违君德的话来,于是立即插话:“宋仁宗废郭皇后,改其号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别居于长宁宫。”干脆明白地告诉皇帝,让他不再继续刨根问底,以免当场说出更尴尬的话。在宣宗和杨荣、蹇义君臣对话的时候,张辅、夏元吉、杨士奇一言不发,沉默应对。

宣宗见辅臣们还是有人没有出言支持自己,于是特地询问在场大臣之中以品德端正著称的杨士奇,想听听他的意见,杨士奇当即跪拜在地,诚恳地对宣宗说:“臣事帝后,如子事父母,岂有为人子而畅议废母乎。”宣宗听后,端坐无语,又轻轻叹息。

张辅、夏元吉见杨士奇坚持公道,也纷纷出言附和杨士奇的说法,并回奏说:“如此大事,必须要付诸于外朝共议。”

宣宗没想到这件事如此棘手,心里很是不高兴,许久之后才问道:“不在外朝讨论不行吗?”杨士奇叩首回答:“宋仁宗废郭后,孔道辅、范仲淹竭力反对,即便事后被贬也不改其志。吕夷简附和仁宗支持废后,至今史书还斥责其为佞臣,臣等非不为君分忧,实在是不愿重蹈吕夷简的覆辙啊。”

宣宗听完大臣们的意见后,一时气馁,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商议,沉默思考良久,才命辅臣退出宫外,自己黯然转回后宫。辅臣们出宫后都摇头叹息,心情沉重,不知道皇帝究竟心意如何,下一步又准备怎样行动。

历朝历代,帝王宠爱艳妃而废黜原配之事,从来就不受朝野臣民待见,如果哪个皇帝敢于在皇后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废黜其位,一定会被臣民们视为无道昏君、大失民心。宣宗就是囿于这一点,才没有敢马上废后,扶正孙氏。但是宣宗内心想要立孙氏为正室的想法从当年为皇太孙时就有了,如果达不成目的,心里那是既不甘心又不罢休的。何况孙氏又为自己生下了长子,同时胡皇后也确实没有生嫡子,大概以后也不会再生育子女了。礼制之下,女子不能为夫家诞育男嗣一般会被视为为失德,尤其像胡氏这样的情况,那是关系到皇家统嗣传承的,后果更加严重。

所以宣宗经过了几天的思考后被,决定抓住这一点,继续推行更立皇后之事。他先向张太后述说自己是因为子嗣传承之事而不得不更立中宫之主的苦衷,以获取其实也是想稳定社稷、护佑皇统的母亲地支持,再暗示因无子而导致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的胡皇后自己提出让位,以免到时候被以“无子失德”理由废黜中宫之位后落得个凄凉下场。同时,宣宗又向胡皇后郑重许诺,保证皇后主动退位后自己将对其母家妥善安置,不以废后家族对待,胡皇后本人退位后待遇不变,照常居住宫中,优加赡养。宣宗还以胡皇后所出的两个女儿名义起誓,绝不做出刻薄寡恩、过河拆桥之事。

胡皇后长期遭宣宗冷落,早已对这个丈夫没有多少感情,对于自己继续位居中宫主位也已经灰心,一直支持自己的婆母张太后虽然关爱照顾的态度没有变,但是因为稳固皇统的原因也不再坚持反对儿子更立皇后,再加上胡皇后自己忠厚仁德的秉性,同时确实也有礼教所圉、以妇德为本的缘故,自己也认为没有为宣宗诞育皇子,大义上来说不是没有缺陷过失的。经过宣宗的几次劝说,加上以上数方面的原因,善良温和的皇后胡善祥最终同意主动退位,把皇后之位让给孙贵妃。

得到皇后愿意主动退位的承诺后,宣宗兴奋不已,但是为了把程序走完,他嘱咐孙贵妃谦让再三,推脱说:“皇后略有小恙,痊愈后自然会诞育嫡子,我的儿子怎么能排在皇后的儿子之前呢。”这在外人看来,后妃之间谦恭有礼、和睦融洽,都是为了社稷稳定,皇统稳固,简直是大明社稷之福啊。

如此这般几个月的谦让后,宣宗暗中也安顿好了胡皇后的母家父兄子弟,各自授予优厚官职待遇,使得皇后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宣宗一面向诸辅臣们传达了皇后因无子而心中惭愧、提出“主动退位”的意思,以安抚诸臣。一面向天下臣民下诏宣布将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以安国本。而“母以子贵”,册立皇太子后,其生母孙氏自然可以凭此获得皇后“主动谦让”而腾出来的中宫主位,成为大明新的皇后。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更立皇后的事宜都准备就绪后,在宣宗的安排下,胡皇后“主动”上表辞位:

“贵妃诞育皇子,大明后继有人,我身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请皇上以子贵而尊母故事,册立孙贵妃为后,我愿退位以早定国本。”

宣宗则“勉为其难”地同意了胡皇后的请求,并赐给皇后“静慈法师”的尊号,退居皇宫长安宫。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初一,在胡皇后退位之后,宣宗颁布诏书宣示天下,正式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同时立其所生的皇长子、只有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皇太子。

在宣宗的缜密计划之下,皇后更立之事完美达成,他也没有失去君德,成为为朝野耻笑鄙视的对象,社稷和皇统也稳固如初,大明朝堂一切正常。只有前皇后胡善祥无辜被废,实在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张太后虽然在宣宗更立皇后之事中因为稳固皇统的原因没有加以反对,但是她一直以来同情和关爱胡善祥的态度没有丝毫改变,对于儿媳的贤德温和、顾全大局的品格十分赞赏。在胡善祥退位后,张太后常常命人把她从长安宫招到自己的居住的清宁宫,亲自开导慰藉,又举行饮宴聚会,为胡善祥排解退位后的郁闷心情。

即使自己的养女孙氏已经成为了新皇后,在每年皇宫内举行朝宴大典时,张太后在其他宫妃命妇们朝拜自己并参加赐宴的座次排位上,一定会安排已经是“静慈法师”的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首,以示自己不忘元媳之意。孙皇后从来不敢反对,老老实实居于胡善祥下首,年年如此。而宣宗得知后,出于当年对原配的“厚加赡养”承诺,以及心中尚存的几分愧疚,同样并不反对母亲的安排,还大度且自嘲地说:“此皆朕少年之事耳。”

胡善祥退位后七年,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突患急病,随即驾崩,时年三十八。在张太后的主持下,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英宗。英宗即位后尊生母孙皇后为皇太后,祖母张太后为太皇太后。

张太后此后主持朝政内外,依靠三杨、张辅、夏元吉、蹇义等老臣,辅佐年幼的英宗。而后宫之中,“静慈法师”胡善祥依旧依靠着太皇太后的庇护,安静的生活着,日子悠闲而平静,与世无争。。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孙太后成为了内宫新的主人。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孙太后,还是静慈法师,都已是步入中年,早年间的恩恩怨怨也慢慢归于平淡,静慈法师更是潜心修养了十多年,心性早已平静如水,和孙太后之间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了。

正统八年(1443年),四十二岁的宣宗废后、静慈法师胡善祥在无声无息中于长安宫去世,孙太后以英宗的名义将这个既是姐妹又是半生对手的前任皇后用嫔礼葬于西郊金山皇家妃嫔陵寝,并给她上谥号“静慈仙师”,彻底结束了两人之间的纠葛牵扯。

天顺六年(1462年),历经“土木之变”、“保卫京师”、“夺门之变”等等惊涛骇浪的孙太后在儿子英宗复辟成功、第二次登基后的第六年薨逝,年及六十。英宗将她与父亲宣宗合葬于景陵,神主升祔太庙中的宣宗庙,后世嗣皇帝祭祀宣宗时,陪同受祭的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天顺七年(1463年),英宗在去世的前一年,为去世二十年的原本嫡母胡善祥上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重修金山陵寝,以异母姐姐永清公主(胡善祥所出)袱葬墓旁。这个身后待遇,是对胡善祥善良仁厚、又命运多舛的一生最好的慰藉。

4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胡善祥的生平:

胡善详,山东济宁人,公元1402年出生,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个女儿,以忠厚善良、贤德仁厚闻名。公元1417年被明成祖朱棣选为皇太孙朱瞻基的妃嫔,1425年成为太子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胡善详被册封为皇后,史称“恭让章皇后”。

胡善详虽然贵为皇后,但为人谦虚仁厚,且知书达理,在朝堂和民间都素有贤名,深得百姓爱戴,不过即使如此,胡善祥在1429年还是被朱瞻基废黜,成为一名道姑。胡善祥自入宫以来并未犯任何错误,为什么会被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胡善祥没有皇子。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传宗接代的儿子。如果女人没有儿子,地位将一落千丈,尤其是在皇室,皇子尤为重要,很多妃嫔甚至宫女都能母凭子贵。

胡善详身为皇后,但只生下了两位公主,并没有皇子,已经犯了皇家大忌。明宣宗废黜她的理由就是“无子多病”,命令他主动辞去皇后之位。被废后,胡善详居住在长安宫做道姑,法号静慈仙师。

第二,明宣宗和胡善详之间感情不深。胡善祥是明成祖朱棣为朱瞻基挑选的妻子,两人算是奉命成婚。虽然一起生活多年,胡善详也为朱瞻基生下两个女儿,但两人并没有感情基础。加上当时朱瞻基最喜欢的孙贵妃为他生下了皇长子,因此他才决定废后,并立孙贵妃为皇后,史称孝恭孙皇后。

不过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非常喜欢胡善详,即使她被废除皇后之位后,仍然时常邀请她到清宁宫居住,对她和对自己亲女儿一样。每当皇家设宴时,张皇后还特意下令让胡善详的位置排在孙皇后面前,为此孙皇后一直怏怏不乐。

公元1442年张皇后病逝后,胡善详悲痛欲绝,第二年也病逝了,以嫔妃之礼葬于金山。对于胡善详这位皇后,朝堂和民间都有很多人都非常同情,她什么错都没犯,而且为人贤德,只因没有皇子就被废黜,很多人对此感到惋惜。

晚年朱瞻基也曾为废黜胡善详一事后悔过,《明史·后妃列传》中记载,朱瞻基回忆此事时曾表示,“此朕少年事。”暗示当时年少无知。不过朱瞻基长子朱祁镇即位后,下令恢复了胡善祥的皇后封号,也算善终了。

5

胡善祥端方贤良,所以被朱棣选为太孙朱瞻基的妃子,后来又无争议地成为皇后。不过比较之下,朱瞻基更喜欢他的孙贵妃,所以不管不顾地废了胡善祥。朱瞻基此举虽不孝又无情,更对胡善祥造成极大伤害,但却在无意间为大明王朝延续了生命,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胡善祥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虽出身低级武官家庭,但胡善祥却自幼就端庄有礼,心地善良,稍微长大一些后,更是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朱棣在给朱瞻基选皇太孙妃时,胡善祥因为个人修养而顺利入选,被钦定为朱瞻基的配偶。后来朱瞻基当了太子,她就是太子妃,朱瞻基做了皇帝,她就成为皇后。

胡善祥无论是言行举止和内在修养,都无愧于她母仪天下的身份如果没有意外,她必然成为时人敬仰名留后世的一代贤后。但可惜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对手,此人就是孙贵妃。而孙贵妃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朱瞻基站在她的背后。

孙贵妃的经历也十分传奇,她是山东邹平人,和朱瞻基的姥姥是同乡。孙贵妃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因为容貌美丽而声名远播,朱瞻基的姥姥也听说了这事。老太太琢磨着自己家已经出了一位皇后,如果下一任皇后是自己的老乡,而且又是自己介绍的,必然对整个家族有大大的好处。于是老太太热情高涨地向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朱瞻基的妈妈张皇后进行了推荐。

孙贵妃入宫时才十岁出头,和朱瞻基可谓是青梅竹马,感情自然十分亲厚。不过在册立太孙妃时,她仍然败给了胡善祥,因为在朱棣的心目中,将来的皇后不仅要容貌出众,更重要的是要人品端方,有母仪天下的范儿。

朱棣这个决定,让朱瞻基、孙贵妃还有朱瞻基的姥姥都很不爽,但是他们全都无能为力,在一言九鼎的朱棣面前,他们的战斗力都是渣渣。

不过朱棣毕竟不能长命百岁,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又是个短命鬼,即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登上了皇位。他虽然按照爷爷和老爸的意思,将胡善祥封为皇后,但内心却仍倾向于青梅竹马的孙贵妃,更何况孙贵妃有一点占据了上风:她为朱瞻基生下了儿子,而胡善祥却只生了两个女儿。

朱瞻基开启了他的废后之旅。胡善祥行为举止没有任何差错,无辜被废自然会引起物议沸腾,但这难不倒朱瞻基,他逼着胡善祥自己辞职,然后自己还再三不准,最后营造出“皇后铁了心辞职让贤,皇帝无奈之下只能同意”的局面,将胡善祥赶下了皇后的位置,孙贵妃自然成功上位。

朱瞻基假惺惺地下旨说:胡皇后身子骨一直不好,皇后这个岗位工作任务又很重,所以她平时很辛苦,再加上一直没生出皇位继承人,所以自己屡次请求辞职。我俩人夫妻一场,再加上我又很重情义,所以坚决不答应,可是无奈她态度十分坚决,我也只能如她所愿了。辞职以后她就住在长安宫修道,一切待遇不变。

朱瞻基做戏做全套,还给胡善祥赐了个道号:静慈仙师。这个道号大有深意,静,是让胡善祥消停地别闹事;慈,是让胡善祥有委屈也憋在心里。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其中的猫腻,但朱瞻基是皇帝,自然无人违背他的意愿,也只能默默替胡善祥不平,朱瞻基的老妈张太后就是如此。儿子当了皇帝她也管不了,只能在行动上表示对胡善祥的亲厚,有事没事就找“静慈仙师”聊天,遇到宫里有宴会的时候,还把胡善祥的位置安排在孙皇后的前面,这也算是无声的表态了。

胡善祥很感激张太后的照顾,对张太后的感情很深。在张太后病逝后,她也因为伤心过度,仅过了不到一年也伤心而逝,当时的明英宗用嫔妃的礼仪规格埋葬了她。

朱瞻基废后之事虽然做的过份,给胡善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对大明王朝却有续命之功。朱瞻基驾崩之后,孙贵妃的儿子朱祁镇做了皇帝,孙皇后也自然升格为孙太后。朱祁镇是个不靠谱的皇帝,听了大太监王振的忽悠,御驾亲征去打瓦剌,结果被生擒活捉,成了瓦剌人的“肉票”,大明朝廷里顿时乱成一团,很多人都建议迁都南下,避开瓦剌人的兵锋。如果真如此决定,那大明很可能成了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

这时候孙皇后显露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断,她听从了于谦等人的建议,训斥了建议迁都的大臣,同时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让瓦剌人手里的肉票直接失效。正因为孙皇后主持大局,明军才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延续了二百年的生命。孙皇后之于大明,绝对功在社稷。

话说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来之后,直接被弟弟朱祁钰(明代宗景泰帝)关起来,直到八年后才复辟成功,又登上了皇位。苦难的历程让他变得十分仁慈,又是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钱,又是废除了过人殉葬的制度。对于被他老爸伤害过的胡善祥,他也比较同情,在老妈孙皇后去世后,给胡善祥恢复了皇后的名份。

这对于已经去世的胡善祥,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6

胡善祥是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她本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本来应该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奈何命运弄人的当上了皇太孙妃,皇太子妃,皇后,最后却是在皇后之位时被废,于是出家为道姑。

那么胡皇后一生善良,从来没做过什么错事,最终却被废掉皇后之位,令天下皆尽惋惜,同情。

那么来看看胡皇后为何会被明宣宗废掉呢?

这要从朱棣讲起,朱棣虽然不太喜欢他的瘸子儿子,但是对于这个皇太孙却是十分喜欢的,在朱棣北伐时就多次带着这个孙子,朱棣传位给朱高炽一方面时由于文官集团的反对,另一方面也有这个喜爱这个孙子的原因在里面。

当时朱棣的儿媳妇也就是后来的张皇后,推荐了她老家的孙胡娘入宫,因此,孙姑娘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结识了孙姑娘。

随着时间的增长,朱瞻基和孙姑娘的感情非常好,一直到朱瞻基到了娶妻生子的时候,朱棣考虑到张氏这一系连出两任皇后,对于这是朱棣所不愿看到的,所以朱棣选了胡皇后作为朱瞻基的正室,而孙姑娘只能组为侧室。

事实上,朱棣小瞧了这个孙子,朱瞻基在当皇帝之前都表现的非常好。后来朱瞻基继位后,没过多久就把胡皇后各废掉了,改立已是孙贵妃位皇后。

对于朱瞻基来说,他和孙姑娘才是青梅竹马,才是真正有感情的,所以认为胡皇后的进入破坏了他和孙姑娘的感情,这使得朱瞻基心理非常不满,但是这门婚事时他祖父朱棣指定的,他无法反抗,所以只有继续忍耐下去。所以在他成为皇帝后,就废黜了胡皇后。

胡皇后没做错什么,只是被朱瞻基认为时他和孙姑娘之间的第三者,所以就被废了,胡皇后也确实值得人们同情。

在胡皇后死后,朱瞻基也有过后悔,也曾说过“此朕少年事也”,可是人已逝去。

胡皇后本是善良人,却因明宣宗朱瞻基少年随性而被废,却是令人同情。

7

皇帝,是一门高风险的职业,不知道在哪天就可能突然被废了,或是被软禁了。皇后,也是如此。胡善祥被废后,冤乎?

三少回答:不冤!

《大明风华》与真实的历史

《大明风华》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热播,引起了很多观众的追逐,三少也追了不少集。剧中的许多的历史人物,如朱瞻基,孙若薇,胡善祥的命运起伏,也赚了我们大家不少的流量。

该剧来源于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主线是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不管是《六朝纪事》的小说,还是《大明风华》的电视剧,我们都只能看见历史的影子,并不能看见历史所有的真相

就像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一样,他的小说基本都取材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件事。但是,小说的内容并不是完全与历史相稳合。

在《大明风华》中,朱瞻基的两个皇后胡善祥和孙若薇都是靖难遗孤,还是同胞亲姐妹。而且在性格为人方面,妹妹孙若薇都比姐姐胡善祥要得人心。其实,这一些都是编剧为了增加故事情节而设置的,真实的历史并非这样。

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废除胡善祥胡皇后,立孙若薇为皇后的事,却是千真万确的。

胡皇后输给孙若薇,一点都不冤!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已经成年,明成祖朱棣为自己这个喜爱的皇太孙选了太子妃,这个太子妃就是胡善祥。胡善祥的出生虽然不是很显赫,但她本人以贤良淑德闻名当地,很符合朱棣选择的标准。

1426年,朱瞻基即位后,立胡善祥为皇后。

其实,朱瞻基本人对这个忠厚善良、举止庄重的胡善祥并不喜欢,他的心思都在孙若薇的身上。所以,贵为皇后的胡善祥并不得宠。

孙若薇在十岁的时候,因为幼有美色,由朱高炽的妻子张皇后的母亲引进宫。被送到宫内的孙若微,除了跟着张皇后学礼仪,就是和朱瞻基一起玩耍。他们朝夕相处,有着青梅竹马般深厚的感情。

但是,皇太孙大婚,下诏选妃的时候,朱瞻基不得不遵照爷爷朱棣的意思,立胡善祥为正妃,而自己钟爱的孙若薇只能为嫔。

即使爷爷驾崩,父亲驾崩,朱瞻基即位之后,他也不得不把胡善祥立为皇后。因为,他刚登基,皇帝的位置都没坐稳,朝廷内外还有些不确定的因素。他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给自己的江山找麻烦。

1428年,即历史上的宣德三年,朱瞻基以无子为理由,废除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不久,立孙若薇为皇后。

不错,胡善祥嫁给朱瞻基后,只生了两个公主。而孙若薇为皇帝生下了长子朱祁镇, 朱祁镇就是历史上的明英宗。

当朱瞻基为了废后的事,找大臣商议的时候,大臣张辅、杨士奇、杨荣等刚开始都持反对意见。但皇帝的一句话让他们都沉默了。朱瞻基说:

\"朕年过三十了还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

是啊,母凭子贵,如果孙若薇的儿子将来真的当了皇帝,那以后只怕没有好果子吃!再说了,这个皇帝都不喜欢的胡皇后的娘家,也没有什么背景,废就废了吧。

其实,朱瞻基继位后没有多久,就将金宝金册赐予了孙贵妃。这个金宝金册是皇后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种殊荣只有皇后才有资格可以拥有,孙贵妃是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贵妃

朱瞻基违反了祖制,也要给自己心爱的女人这种荣誉,可见爱之深!

什么祖制八制,这些规定都是死的,皇帝的一句话,规定不就成活的了吗?

胡皇后不是孙若薇的对手,输了更不冤!

关于朱瞻基逼胡善祥让位一事,史书上并从没有从正面,过多的来指责孙若薇的参与。只有皇帝在向大臣提议废后的时候,孙贵妃假装推辞说:

\"皇后病愈之后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

而被废后的胡善祥,得到了朱瞻基母亲张太后的怜悯和帮助。有朝宴的时候,张太后会刻意让已经不再是皇后的胡善祥,坐在孙若薇的上位。孙皇后呢,怏怏不乐!

这些,都只是孙若薇与胡皇后之间零散的记载。

皇后废后之事,在历史上是典型的“宫斗事件”。不过,这次的宫斗事件,很温和,并没有其他宫斗事件那么多的丑恶。可是,当我们翻开明朝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孙若薇在历史的舞台上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土木堡之变,儿子朱祁镇被俘瓦刺,朝廷大乱。为了避免更多的灾难,很多大臣都建议迁都,孙若薇在大臣于谦等的帮助下,扶持庶子朱祁钰登基为帝,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后来,儿子朱祁镇回来之后又被朱祁钰囚在南宫,孙若薇多次前去探望。夺门之变的前夕,石亨他们首先秘密告知孙若薇,并得到了孙若薇的同意。正月十二日 ,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为帝!

多年以后,孙太后又督促她的儿子明英宗下诏,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

从“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场政变和后面的制度改革来看,孙若薇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人物。而胡皇后为人谦虚仁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朱瞻基有个爱好,喜欢斗蟋蟀,在历史上又叫“促织天子”。当胡皇后看到皇帝朱瞻基沉溺于玩乐中时候,她会在皇帝耳边喋喋不休地劝他注意身体。次数多了,皇帝哪里有不烦的呢!

不错,胡皇后是个好妻子。但是,在汹涌澎湃的皇宫里,她却没有一点宫斗的能力和经验。相比起政治手腕很强的孙若薇,后者要把前者甩过几条街了!

史上有人这样评价孙若薇:

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几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

不管这个评价有几分真实,或者说孙若薇到底什么样的人物,被废除皇后之位的胡善祥,却在张太后的照顾下,日子过得还不错。比起那些刀光剑影,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宫庭悲剧,她不知要幸运多少倍!

三少说:

有人说:皇后无过而被废,天下人都怜之,后来皇帝后悔了。

三少以为,皇帝后悔不假。他只怕并不是为自己废除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而有愧于她,而是后悔这件事,所带给自己的历史影响不是很好罢了。

没有过错又怎么样呢?历史上没有过错而遭砍头的,还少吗?

8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胡善祥和孙若微两位历史人物进入大家的视野。

贤后偏偏惹人厌

胡善祥,又叫胡善庠,济宁人。她的父亲胡荣,有七个女儿,长女因为有才有貌在宫中掖庭干活。由于表现出色,胡荣被授锦衣卫指挥使。永乐十五年,朱棣下诏选皇太孙妃,司天监说后星直指山东地济宁地区,使者来到济宁,胡荣趁机推荐自己的三女儿胡善祥,经过一番考察,孙善祥完全符合法相。古人比较迷信,对天命所归深信不疑,于是册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仁宗继位,孙善祥成为太子妃;宣宗继位,胡善祥皇后。

史书上没有对胡皇后的外貌进行描写,估计是长相普通,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这个胡皇后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女人,她心中有国家大义。宣宗朱瞻基是个贪玩的主,历史记载:“既而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胡皇后常常在朱瞻基耳边唠唠叨叨,皇帝对他的好感度直线下降。这时又是有一个白莲花在身边衬托一下,皇帝会更加讨厌胡皇后。这不,白莲花就是孙若微。

白莲偏偏惹人怜

孙若微这个名字,是《大明风华》里编剧瞎编的,我们只知道她叫“孙氏”。孙氏山东邹平人,父亲是永城主簿,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也是永城人,张氏的母亲因此和孙家有交往,张母初见孙氏的感受是——“奇之”,这种感觉就像郭子兴初见朱元璋。孙氏“姣皙而慧”,不仅漂亮而且很聪明。永乐八年,孙氏被张母带到宫中,深得朱瞻基母亲张氏喜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孙氏有更多的机会和朱瞻基相处,他俩也算是青梅竹马了,彼此的感情基础自然比胡善祥要深厚。在朱瞻基的内心,也许早就认定了这个美丽又聪慧的孙氏。可是没想到因为封建迷信,被胡善祥截了胡。孙氏只能当太孙嫔,朱瞻基当皇帝之后也只能封一个贵妃。

我说孙氏是白莲花并非瞎说,孙氏的所作所为就是妥妥的白莲花,外表看似美丽善良大方,内心其实阴险狡诈。首先,孙氏这个人懂得投其所好,朱瞻基喜欢玩,孙氏半点都不劝谏,反而怂恿朱瞻基放飞自我做自己。其次,孙氏为了能够取得和胡皇后同等地位,跟朱瞻基撒娇,非要一个金宝。按照明朝的规定,皇后册封就有金册又有金宝,贵妃只有金册没金宝。心爱的女人说要,朱瞻基自然就屁颠屁颠跑去跟母亲要了。张太后本来也是中意孙氏的,因为皇帝已经选定胡氏,她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同意。因为心中有愧,也就赏孙氏一个金宝了。有了金宝的孙氏,取得了和胡皇后同等的地位。第三,胡善祥被废其实是孙氏和朱瞻基一手策划的,但是孙氏在整个过程中都装得很无辜。虽然对胡善祥恨之入骨,但孙氏表面功夫做得很好,胡善祥生病了,孙氏就天天跑去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孙氏“生下”朱祁镇,胡善祥要让出后位,孙氏就假惺惺地说:“皇后病已自有子,吾子敢先皇后子耶?”

皇帝无故偏废后

皇帝讨厌胡善祥不是一天两天了,皇后体弱多病一直没为皇帝诞下皇子,孙氏虽独得皇帝恩宠,也迟迟不见有孕。可是孙氏比较聪明,她谎称怀孕,拿宫人的儿子充当自己的儿子,“生下”了朱祁镇。皇帝很是高兴,废后的事也提上了议程。朱瞻基也很机智,他先召集当时德望最高的几位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前来商议。

皇帝说:“我有一件事要跟你们商量,情非得已,但已经决定了。朕三十岁了,而中宫一直没有身孕,而且有病,算命的说她命中无子。现在贵妃有子,应当立为太子。母凭子贵,自古之礼。可是又怎么处置中宫呢?”杨荣立马拍皇帝马屁,说:“应该废了。”皇上说:“这有先例吗?” 蹇义说:“宋仁宗废郭后为仙妃。” 张辅、夏原吉、杨士奇听后哑口无言。杨士奇说:“臣子对待皇帝和皇后,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亲,哪有儿子废掉母亲的道理。”杨荣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宋仁宗废除郭皇后的时候,范仲淹等一帮正义的大臣极力反对。皇后没有犯大错,皇帝纯粹是没是找事。但是皇帝已经做了决定,大臣只能同意。

争取大臣同意后,朱瞻基又叫他们出主意。大臣说,这个是不能皇帝主动提,除非皇后自己提出来。皇帝说:“好的,没问题。”于是朱瞻基又去暗示皇后主动退位。皇后得知君心不再,也就顺着皇帝的意思顺水推舟了。

朱瞻基确实找不出理由废除胡善祥,对胡善祥心中有愧,所以对礼部官员说:“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馈祀。重以无子,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伉俪重,屡拒不纳。而后恳再三,不得已已从所请矣。夫因其谦德而遂尊之,礼也。其称号、服食、侍从悉仍旧不改如敕。”

张太后对胡善祥被废,心中也有愧疚,所以常常召胡善祥到清宁宫女居住,宫内有宴会,也叫胡善祥坐在孙氏之上,这使得孙氏很不高兴。胡善祥被废,大家都替他鸣不平。事后朱瞻基也后悔,说:“此朕少年事。”朱瞻基都三十几的人了,还推脱自己年少不懂事,妥妥的渣男表现。正统七年,胡善祥去世。天顺六年,钱皇后劝说英宗为胡善祥恢复名号,英宗在同大学士李贤商议后,为她恢复皇后名号,修建陵寝,但是按照明朝的法礼,她不能入太庙,也就是不祔庙。

9

如果胡善祥长得像邓家佳,我想朱瞻基也就不会废她了吧。


胡善祥和孙氏一同被封给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胡善祥为妃,孙氏为嫔。


历史上孙氏大约不叫孙若微,这名字是小说家言,但是孙氏应该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在《明史》中,居然记载了她的美貌,四个字:幼有美貌


小时候就长得很好看,长大了应该更好看了。


朱瞻基很喜欢孙氏,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嘴里说喜欢贤惠的女人,喜欢有文化的女人,喜欢道德高尚的女人,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漂亮的女人。


朱瞻基有多喜欢孙氏呢?


他初即位时,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大明的规矩,皇后有金宝金册,皇后以下有册无宝。


宝和册是啥呢?宝就类似于印章,册类似于证书,皇后有印章有上岗证书,嫔妃们只有上岗证书,没有印章。


但是朱瞻基太爱孙氏了,破例给她金宝金册,这待遇和皇后一样了。


朱瞻基宠幸孙氏对胡善祥这位皇后就有点冷落。


当了皇帝,30岁的朱宣德帝瞻基却还没有儿子,宫里宫外都盯着皇帝那些妃子的肚子,谁能第一个生下皇子,在皇室的地位就会飙升。


《明史》记载,孙氏知道一个宫女有了皇帝的种,她就假装怀孕,十月临盆她把小宫女的孩子抱了来,当成自己所生,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就是朱祁镇。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宣德帝朱瞻基,本就喜欢孙氏,这时候见她又生了儿子,对她就更宠爱有加了,但是孙氏这时候已经是贵妃了,在后宫地位已经到头了,除非封她为皇后。


这时候宣德帝进行了一波很神奇的操作,也不罢免皇后,毕竟这是自己爷爷给自己指的婚,自己下旨罢免未免不孝,他劝胡善祥自己上书辞职。


帝令后上表辞位,


让胡善祥自己说,这个皇后我不干了,谁爱干谁干。


谁爱干呢?当然是孙氏了。


不过孙氏还是假惺惺的推辞了一下:


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辞职的皇后胡善祥被封为静慈仙师,居住在长安宫。


宣德废后的时候,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曾想劝阻,但是朱瞻基显然已经下了决心,谁劝也没用。


虽然几年后,提到废后这事儿时,宣德曾经叹息一声说: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啊。


这话未必是后悔,很可能是写史书的人替他后悔,废后那一年朱瞻基都三十了,还小?


而且他是个连自己叔叔都能清蒸的狠人,封自己喜欢的女人为皇后,这种事他后悔个球啊。


只不过无错而废后,大约他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毕竟胡善祥也和自己同床共枕了很多年。


宣德他妈张太后,就是《大明风华》中吴越饰演的那个角色,虽然对儿子废后没有说什么,但是胡善祥被废后她经常找她谈心,有时家里举办家宴让胡善祥坐到孙皇后的前面,还拿她当儿媳妇对待。

对这事儿,孙皇后很不爽。


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因为有张太后罩着,胡善祥在后宫的日子不算太难过,只是没了男人的滋润而已。


不过那个叫朱瞻基的男人,几年后也将驾鹤西去,她和孙氏都成了寡妇,唯一不同的是孙氏的儿子成了皇帝,就是著名的明英宗。


明英宗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


胡善祥的靠山没了。


孙皇后这时候已经是太后了,吊孝时她安排胡善祥的位置和宣德别的嫔妃一样,这就是打压。当年郭圣通的皇后位被废时,阴丽华见了郭圣通都是以姐妹之礼相待,绝对没有你被废了,就低我一头的高傲。


张太后的葬礼上,胡善祥哭的惊天动地。


她知道贵为太后的孙氏在用太后的身份打压自己,而她的苦日子大约才刚刚开始吧。


张太后去世当年,胡善祥也就忧郁成疾去世了。


孙太后对自己这位当年的竞争对手下手挺狠:用嫔御礼葬金山。


嫔对于胡善祥这个没有犯错被迫辞职的皇后来说,简直就是侮辱了,嫔是刚刚够格是皇帝的女人,再往下面的姬就是皇帝女人的候选人,没有品级。


胡善祥无故被废,天下人一直很同情她,但直到孙太后去世,英宗在众大臣的倡议下才恢复了她的皇后的身份,但是陪着宣德依然是他喜欢的孙皇后。


这大约是最好的安排吧。



文:薛白袍

10

在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孙若微和胡善祥是御史景清的女儿,在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景清遇到了故旧孙将军,连忙把大女儿托付给了孙将军,孙将军给她改名孙若微,加入了朱允炆的秘密组织中,在一次刺杀朱棣的行动中失败。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接受朱棣的命令,加入锦衣卫,秘密调查靖难遗孤刺杀事件的来龙去脉,希望从中找出朱允玟的下落。

在调查这起刺杀事件的过程中,朱瞻基和孙若微相识,最后相爱。

她的妹妹胡善祥在靖难之役的破城之日,被朱高炽用他肥胖的身体藏在了身后,躲过一劫。事后,朱高炽把胡善祥领到了主管宫廷礼仪的胡尚仪那里,认胡尚仪为姑姑,由她扶养成人。

因为自己不愿意找太监对食,了却残生,于是,利用选秀女的机会,跑到朱高炽那里,主动提出要伺候他儿子朱瞻基。而朱高炽也认出了这个女孩就是自己当年救下的靖难遗孤。由此和朱瞻基有了一段姻缘。

以上是《大明风华》里的剧情。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孙姑娘能够入选太子妃,多亏了当时是太子朱高炽妃子的张氏,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和孙若微是同乡。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过程中,接待工作由孙若微的父亲孙忠负责,孙若微就有了接近彭城伯夫人的机会,当时孙若微年幼,但是她的相貌和伶俐,让彭城伯夫人印象深刻。

永乐九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朱棣觉得需要给朱瞻基选太孙妃了。这时,太子妃张氏在母亲彭城夫人的授意下,向朱棣举荐了孙若微,朱棣下令孙若微进宫,当时孙若微年仅10岁,由太子妃张氏抚养。

如此说来,孙若微和朱瞻基从小解除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属于青梅竹马的那种类型。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满20岁,到了真正给皇太孙选妃的时候了,据司天监来报,说是后星照耀鲁地,就这样出自济宁的胡善祥入选,成为太孙妃。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孙若微的太孙妃被胡善祥截胡,自己成为嫔妃,二人的矛盾由此而来。

胡善祥生于济宁,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胡善祥稳重善良,仪态端庄,对婆婆张氏非常孝顺,张氏也愈发喜欢胡善祥。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驾崩。他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母亲张氏晋升为张太后,胡善祥晋升为皇后,孙若微自然成为孙贵妃。

孙贵妃长相妖媚,心机颇多,加上自幼跟朱瞻基相识,在感情上,朱瞻基偏向孙氏。

婚后两年,胡善祥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位是顺德公主,一位是顺清公主,没有儿子。这是她的硬伤。

而孙贵妃却为朱瞻基生下了儿子,取名朱祁镇。据历史记载,这朱祁镇并非孙氏亲生,而是宫人之子,是朱瞻基一时起性而为所生,孙氏把孩子抢了过来,把那位宫女杀死。

这些事情,孙氏当然不会跟朱瞻基说。

母以子贵,生下儿子的孙氏,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朱瞻基决定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位子,让给孙氏。

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皇后还年轻,说不定以后会生出儿子。而张太后那里,自然是偏向胡善祥的。

遭到阻碍的朱瞻基一时间无计可施。与心腹杨士奇商议,杨士奇建议让胡善祥自己提出让位。

接下来,胡善祥以体弱多病为由,提出让出皇后之位,朱瞻基再三挽留之后,答应胡善祥的请求。

既然过不下去了,又何必强求!胡善祥没有哭,也没有闹,静静的搬出了坤宁宫,住进了长安宫,做了静慈仙师。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改年号正统。孙皇后成为孙太后,张太后成为太皇太后。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胡善祥在宫里从此没有了依靠。在丧事期间,孙太后严厉指责胡善祥,认为她没有资格为太皇太后守陵。

归去一年之后,胡善祥病逝。孙太后召集重臣商议以何仲礼仪安葬胡善祥,杨士奇坚持认为应当以皇后礼仪安葬,进入景陵。理由只有四个字——后世骂名。

然而孙太后没有听从杨士奇的建议,以一般嫔妃的礼仪下葬,埋在了金山。

明英宗天顺六年,孙太后薨。明英宗知道了自己的生母并非孙太后。又对孙太后打压胡善祥的行为感到不妥,于是下令恢复了胡善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的谥号,修寝陵,但是不入宗庙。

两个女人的恩怨至此结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