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郭沫若给“故宫博物院”题写的新匾比老匾书法水准更高吗?

郭沫若给“故宫博物院”题写的新匾比老匾书法水准更高吗?

2020-09-25 02:31阅读(72)

郭沫若给“故宫博物院”题写的新匾比老匾书法水准更高吗?:故宫博物院曾换过一次牌匾,我们知道现在的牌匾是由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1

故宫博物院曾换过一次牌匾,我们知道现在的牌匾是由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它的第一块牌匾却是经过时期由李煜瀛题的,李煜瀛是民 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后又出国留学,还曾担任过当时的北平大学、师范大学的校长,他的父亲是清代的名臣李鸿藻。

据说,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几日,李煜瀛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半跪以大抓笔所书,字体为颜体,气势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圆桌大小。

这块牌匾挂出去以后,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以为这字不是现代人写的,而是集的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这块匾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李煜瀛题写的这块牌匾,以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风格写成,厚重端庄,大气磅礴,与故宫的古朴气息相符合。相对于郭沫若用行书题写的牌匾,我更喜欢李煜瀛的。


这两块牌匾你喜欢哪一个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

关注一下啦。

2

故宫博物院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心目中的位置无需多言,给这么重要的场所题字,绝非一般人敢动笔的。凭借郭沫若先生在新中国的地位,尤其是在文化圈的影响力,由他来题写“故宫博物院”牌匾还是合适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解放前也有一块老匾。对大多数人来说,李煜瀛这个名字已经相当陌生了,但是他何以能在大师云集的民国时代被推举出来题写这块牌匾?我们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李煜瀛这个人。

1925年,为把此宫殿改造成博物院,当时组成了一个临时董事会。成员无不是文化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包括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21位名人。其中,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李煜瀛这个名字现在已经鲜有人提及了,但是在蔡元培这样的文化界大佬和于右任这样的书坛翘楚簇拥之下,竟然一致推举李煜瀛书写“故宫博物院”第一个牌匾。可见他当时不仅仅是公认的饱学之士,在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很难有人出其右。

其实李煜瀛并不以书法名世,但是作为当时的国学大家,书法功底无疑是必备之技能。李煜瀛在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上,以半跪身姿,抓大毛笔,奋力书写,每一个字足足有普通圆桌那么大。真可谓是力透纸背。纵观当今书坛,能有此把控能力之人已是凤毛麟角。就连公认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每次题字基本都是写小字然后放大处理,直接书写如此大的颜体书法,其功底令人叹为观止。

李煜瀛写的“故宫博物院”牌匾亮相后,以其雄浑大气,厚重沉稳的颜体书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算起来,当时能把颜体写到这个地步的人,除了谭延闿估计很难找到第二人了。因为颜体书风太过明显,很多人甚至以为是集颜真卿字体而成。客观地说,这样的牌匾配故宫博物院还是合适的,不失端庄大气的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众人推选郭沫若先生重新书写“故宫博物院”牌匾。尽管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我觉得“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是其书写最成功的两块牌匾。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也是取法于颜体,但是掺杂了太多个性化的东西进去,显得少了几分雄浑,倒多了几分文人气。不过,“故宫博物院”这块牌匾是难得的佳作,字体古拙又不失灵动,雄浑中显出些俊逸,堪称郭沫若先生诸多题字中的代表作之一。

对比这新旧两块牌匾,应该说各有千秋。从正式庄严的角度来看,李煜瀛的颜楷无疑更胜一筹;若是从开放包容的角度来看,郭沫若的题字似乎更为灵动而有生气。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3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迄今93载。在这期间,“故宫博物院”五个字的匾额一共有过两版,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971年7月5日才起用的郭沫若题写的新版,而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李煜瀛题写的。

1925年9月29日,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21位名人组成了一个临时董事会,着手将这座恢弘的前朝皇宫改造为博物院,而临时董事兼理事长就是李煜瀛。李煜瀛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曾创办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后来担任过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早年还发起和组织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著名的教育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因此李煜瀛也算是名门之后,自幼接受优质教育,有很深的旧学根底,后又赴法留学接受新学。

筹备故宫博物院时,众人建议李煜瀛来题写匾额,据回忆,当时李煜瀛是在一张粘连在一起、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上书写的,纸上铺在地面,人是半跪之姿,写出来的字原尺寸制作便可挂于神武门之上,不需放大,足见书法功力之深。李煜瀛题写时采用的是颜体正楷,端正典雅,在当时甚至被误传为是集颜真卿字而成的。

“文革”期间,为保护故宫及所藏文物,周恩来下令关闭了故宫博物院,期间,李煜瀛书写的匾额被用纸包起来,上面写着“血泪宫”。1970年,故宫恢复开放,相关负责人一致要求郭沫若题匾,郭未推辞,拿起笔就在打印材料的背面写起来。所以新匾是经过放大之后再雕刻的,而且就刻在老匾的背面。

从字的大小上看,李或许比郭要技高一筹,因为写大字的难度比写小字要高,对于腕力、间架结构的控制都要求极高。但也没法成为定论,因为郭只是就地取材地写了一下,如果也给他预备好大纸,也未必就写不了大字。

从字体来看,李写的是颜体正楷,郭写的是行书,固然李的颜体可以乱真,但两种不同的字体间没有绝对的高下,郭的行书也很苍劲有力,功底扎实。只是按照传统,匾额一般多使用正楷,李的更符合规范,郭用行书其实是匾额新风,这股风气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他的题写很多都是草书。不过,规范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民国时期设置在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古物陈列所就是行书的匾额。

4

如果从书法水准看,郭沫若题字水平显然更高一筹。

当然,老匾的书法是很好的,地道的颜体字,是麻姑仙坛记的风格,古朴大方,黑白照片里,颜体的厚重与青砖白墙很是匹配。

不过,老匾字虽然不错,但基本上沿袭了颜真卿的风格,这是当时书法理念所限导致的。


而郭沫若的新匾,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且灵动不失庄重,非常大气。尽管现在的人因为讨厌郭沫若的人品,进而质疑其书法,这是不科学的。

郭沫若的新匾挂在粉刷后的故宫门口,与红墙碧瓦十分搭配,显得很和谐。而且他的字风格鲜明,识别度较高,是无愧于新故宫的。

5

老郭无疑在文学方面还是有点成绩,不得不佩服,暂且不提他的为人,就事论事,就书论书!

鄙人以为,作为古建筑或商业用途的匾额,其一种巨大的功用就是庄严端方,说白了就是让普罗大众,让芸芸众生都能体验到字的美感,更要连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接受。

这样的字体,不求什么个人风格,不需要发挥独特性,大字难写,能把普通的颜体写到那么大,那么端严,已然是难上加难了!

各位可以回顾下故宫各大殿的匾额,各地的名楼,牌坊,或者北京老字号,哪个不是或端庄或厚重,站在美学的制高点?



再来拼一下“荣宝斋”这仨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第二个荣宝斋是徐悲鸿先生所写,第三个是陆润庠的。哦,还有老郭草书的“商务印书馆”,一并发上来。


还记得那些所谓“山东情妇坡”的题字吗?(我百度了下,果然无出意外,也是老郭写的)



由此看来,老郭不过是名头大,利用他的名人效应罢了,他的字鄙人不敢苟同。至少对比其他书法家,他属于行外人,就像康生讽刺郭沫若那句话。

名人题写匾额确实能增光不少,但要看他认不认真,够不够资格。伟人毛泽东给不少大学题过字(包括北大,清华),但他老人家很认真,打好几遍草稿,拿出最漂亮,最满意的来,虽然他的字平时看起来很潦草,但大学题名却赏心悦目,我觉得“北京大学”四个大字是最有功力的。而反观老郭,怎么看怎么像现场一笔挥就,一气呵成,丑不丑就这样了!



再多说一句,有人因人废字,评字看脸。就因为郭沫若名气大,就故意抬高他的字,写得好还则罢了,写得不好,却依然有人吹捧他,不知何故。假设郭沫若就是一普通人,我相信谁都会对他的字弃之如敝屣,不是吗?不然的话,我们的大学,博物馆,老商号都换成赵本山,赵忠祥,林志玲等明星的字如何?笔者觉得即便是莫言也不配。

觉得说得有道理的亲人们给个赞!手工码字不易????????????

6

“故宫博物院”原为李煜瀛1925年题写,1971年郭沫若重新题写。

老匾用颜体,原作每个字都有普通圆桌大小。新匾用郭沫若特有的行书书写,所说几个字是写在一张打印过的纸的背面。

从书写难度上看,老匾无疑难度更大。字越大越难写,结体越难把握,更何况一米见方的字,写起来也是个体力活。

但李煜瀛毕竟不是书法家,相比较,还是郭沫若的字更好。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以前会的文人,随便找个人题个字就可以很好。以前南京“总统府”几个字,也是出自当时的一位小青年、后来湖北的老书法家陈义经之手。而新中国成立后,钞票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也出自一位小职员之手。

很想知道,让郭沫若每个字也写得有圆桌大小,他是否能写得出来?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7

谢邀请!我水平有限,只能就现有水平来浅谈一下。通过图片来看,我觉得新匾和旧匾书法题字都可说是上乘佳作。先说旧匾书体,为颜体榜书,整体看去,是古朴风茂、庄重大方、结体严整、古色古香。细看其用笔点画,俱篆隶笔意、韵味,颜体书法功夫的确了得。尽管颜体字不甚好写,但这五个颜体字的点横竖撇捺及结构结体都堪称一流功夫,挑不出没有任何毛病,可看出书者是功胜点画的书法大家。

再看郭老写的新匾,“故宫”二字属行书书体,颇俱书圣羲之精致笔法、云龙神韵,并有米芾之潇洒自如、飘逸超迈;黄庭坚之纵横跌宕,稳健雄放;其中锋用笔兼具侧锋,点画功深,枯湿浓淡和枯笔、飞白尽皆表现,仅就此二字功夫观之,可以想见五字成匾之风采神韵绝非一般,它和颜书旧匾相比,有了些许时代气息,也昭告了紫禁城的新身份和名称,也有些政治意义。总之,新旧两块匾额可说是各具风貌,特色、韵味,难分伯仲,都是国宝文物,不可多得。

8

”故宫博物院“的牌匾,不是老郭心情好,跑去大笔一挥,换掉换掉。也不是故宫里的几个老学究,看着老牌匾不顺眼而请老郭重新写这么随便的事。

水平的高低,不是换匾的原因。换匾是经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意批准的。为什么要换掉?因为它的主人已经属于人民。

原先的“故宫博物院”牌匾,是李煜瀛所写。雄浑的颜体楷书,彰显出皇家的威仪。后来此人去了台湾。深层次的原因,就不要去讨论了。

9

据说是李煜瀛先生在故宫建院时任“故宫善后委员会”主任委员,对故宫博物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题写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字得颜体神韵。


大家可以浏览一下历史,1925年,当时为把此宫殿改造成博物院,就组成了一个临时董事会。其中成员包括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李煜瀛等人,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当时蔡元培和于右任等人一致推举李煜瀛书写“故宫博物院”第一个牌匾。

据记载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李煜瀛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半跪以大抓笔所书写的,气势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圆桌大小,当这块牌匾挂出去以后,厚重端庄的颜体还轰动一时,还以为不是他所写的,只是集字而已,可见他的功底深厚。

我们学习书法的都知道,颜真卿书法特点:厚重端庄,大气磅礴,刚好与故宫的古朴气息相吻合。

在新中国成立后,牌匾又由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重新书写的。郭沫若的书法也取法于颜体,有更多的自己个性元素加入,形成自己的特色,总得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佳作了。两个相对比较的话我还是更倾向于李煜瀛所书写的“故宫博物院”。

欢迎关注:墨韵书香1314,点个赞吧,谢谢哦!

10

【故宫博物院】之前的匾额是由当时的清室善委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以颜体大字题写。



今日故宫博物院的匾匾额由郭沫若1971年7月题写,后经周总理特意批示后,匾额由此改用郭沫若的题写的匾额,从1971年开始一直悬挂至今。

从图片看,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要好一点。

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写的也不错,大气,也能和建筑的风格相融,但从字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点画用笔方面没有问题,非常精到。问题存在结体方面,五个字的重心处理不和谐,“院”的“完”部重心没有处理好,使得整个字不够端庄,和其他字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还有就是四个字之间的关系处理过于古拙。而不是拙中见巧。五个字的重心没有在横向黄金分割视觉线上下浮动,而是相邻的字的重心的上下浮动度太大,在气息格调上,五个字不能和谐统一在作品整体内。

我们再看看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就没有上面所说的毛病。虽然并没有在现场看过郭沫若的题写的匾额是否能和建筑的整体风格气韵和谐统一。从照片上看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就是说字的端正和谐方面是和建筑的风格能和谐统一的,五个字之间的处理也比较和谐,包括笔画的走势和建筑物的相容融程度。



(新补充的图片,这张图片上的匾额较正,可看到整体情况,感觉是不错的。??)

不过由于是看图片的原因,图片多有细微的镜头畸变,在进一步的分析,无法进行。但总体上看,郭沫若题写的匾额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字的结构、重心与建筑物的结构、重心的相融问题,包括匾额书法和所处的环境的相融问题,在往更深处说,这里还有传统文化与哲学理念的问题;历史的现代的人文景观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