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安娜是怎样的形象?:俄国的名著很多,但是有一本是历代评述家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自出版至今,《安娜
俄国的名著很多,但是有一本是历代评述家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自出版至今,《安娜·卡列尼娜》就收获了众多的目光,或褒或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世界名著之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籍。
一、安娜的美丽
安娜的形象是美丽的,是极其生动的,但是这种形象并不是通过所谓的人物刻画而描绘出来的,小说所使用的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法来描写安娜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是直接阻断了文学和现实的直接联系的,这样的写法使得文学变成了另一种个体,这种个体是有其实体的,而且这种实体是自给自足的,也是带着其自我目的的,这种“陌生说”的写法使得安娜的美不再是清楚的,而是神秘的,是朦胧的。
中国自古就有“灯下观美人”的传统,这就是因为灯下的美人的美不是清楚的,而是朦胧的,是带着可塑性的,而安娜的美正是这种美。就像是托尔斯泰借着书中人物的口所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与影构成的”,光与影的朦胧造就了安娜独特的美。
在很多人眼中,安娜是美丽的,但是这份美丽却是不可及的,就比如说在吉提眼中,安娜就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明写,只是说安娜心中有一个“复杂的、富有诗意、更崇高的境界”,但是这样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人知道,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进行猜测,而这其实也是文学作品相比较影视作品最大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进行合理猜测甚至于不合理猜测的权利,只要你的想象空间足够大,你有权利进行想象,一千个人不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究竟有多美?她能让贵妇们妒忌,她能让放浪的公子哥们倾心,能获得别人的痴迷与好感,而这都是她的外貌美所带来的“福利”。
但是安娜并不是只有外貌是美丽的,她的内心世界也十分的丰富。只有魅力的外表没有足够的内涵作为支撑,终究会露怯,只有美丽的内涵没有绝佳的外貌则不会在后世留下那么大的影响力,而安娜却属于外貌和心灵都十分美丽的那种,也因此,她留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安娜的内心十分的单纯,而在感情方面确实热烈的,她十分的良善,对于不幸的人保留有同情,并且会给予安慰,就像她来到莫斯科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哥嫂关系。按照常理来说,安娜和自己的哥哥关系更加亲近,应当是站在自己亲哥哥的角度上,但是她对于自己的嫂嫂却投注了更多的感情。这样的一个美好的女性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她却只想拥有一份忠贞的爱情与一份母性,可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看上去简单渺小的愿望却显得如此难以实现。
二、安娜的悲剧人生
安娜还在少女时代的时候,就被父母做主嫁给了彼得堡沙皇政府的高级官吏卡列宁,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份不错的婚姻,但是卡列宁比安娜大了整整二十岁!而且卡列宁并不是一个好丈夫的人选,先说外貌,他的外貌并不帅气风雅,和美貌的的安娜的差距是在有点大。除去外貌,他也是一个纯理性的人,根本不可能给热烈的安娜她想要的爱情,而他们俩就这样,度过了整整八年,原本说这样平淡无波的婚姻要继续进行下去,但是她却来到了莫斯科,遇到了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对美貌的安娜一见钟情,他并没有把这种感情埋在心底里,而是把这样感情表露了出来,他开始热烈的追求安娜,这让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了八年的安娜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渴望。随着和渥伦斯基的关系越来越近,安娜越来越受不了那种平淡无波的生活,她越来越觉得曾经的生活十分的空虚与寂寞,她觉得自己曾经是生活在虚伪和欺骗之中的,这种生活除了给她所谓贵妇人的名分外,再无其他,于是,她越来越矛盾,对于所谓的贵族社会,也越来越厌恶。
贵族社会是黑暗而混乱的,刨去那一层金光闪闪的遮羞布,下面满是蛆虫,假仁假义遍布这个阶层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所谓的端正严明之下,尽是些丑恶荒淫的故事。
卡列宁为什么要娶安娜?是因为想要一个家庭吗?不是,他只是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妻子,一个得体美貌的妻子是他在仕途之上所必要的点缀,这样的点缀会让他的履历更加的好看。但是却并非必要,他想要得到的只有勋章与官爵,至于爱情,是荒诞的,夫妻只需要维持一个表面上的让人羡慕的关系就好,其他,都是累赘。
伊凡诺夫娜伯爵夫人也是那个时候贵族阶层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是一个基督教徒,但是这也不过是她的“保护色”而已。伊凡诺夫娜伯爵夫人在结婚没多久的时候就出轨和其他人偷情,而且是不止一个,大臣、传教士、医生等等,都曾经是她的裙下之臣,甚至连主教她也没有放过,而在安娜离家出走后,她更是直接和卡列宁勾搭在了一起,她代表的正是当时贵族阶层的伪善一面。
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之中,欺瞒是正常的,偷情是普遍的,及时行乐是他们的行为宗旨,这样的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有点恶心的,要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在当时却不会,甚至会受到当时舆论的保护,不过,这样的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他们都不说,他们把一切都掩盖在那层金光闪闪的遮羞布下,因此,他们不能够原谅安娜和丈夫决裂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叛逆的,而安娜背叛的是什么呢?正是那个虚伪丑陋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是那个她不愿意共同沉沦的黑暗。只不过,在那个时代里,安娜这样的行为,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安娜爱着渥伦斯基,她为了这个男人,基本上将自己的一切都牺牲了,家庭、名誉、社会地位,甚至于是她的儿子,她只想要拥有他的爱情。可是,渥伦斯基和那些贵族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所谓一见钟情不过只是见色起意,他对安娜也是如此,至于真的爱,可能并没有多少。只不过到了后来,在安娜的热烈之下,他也逐渐对爱情进行了改观,他觉得自己可能是爱着安娜的,但是安娜把他当成了全部,他却没有回复同等的感情,他想要的是只有情欲,他并不了解安娜的内心,这也是安娜悲剧的一个原因。
最终,安娜看透了渥伦斯基,他其实并不是自己所想的英雄,也不过只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而已,而这份爱情的幻灭,让安娜彻底的绝望,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对于这个黑暗的社会,于是安娜选择了死亡作为自己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对于这个原本天真单纯的姑娘而言,无疑是最佳结局。
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局话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不幸的家庭不仅是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和女教师的偷情。也包括安娜的偷情(也可以说追求幸福)
安娜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就是个荡妇。(现在也一样)一个俄国的潘金莲似的人物,他的丈夫卡列宁长的虽然不咋滴,但却是俄国上流社会的人物,工作出色,追求事业的完美。对安娜很好。至少他没有干预安娜私生活。二人是没有共同的语言和意识。也似乎缺乏共同的爱好,卡列宁对a安娜的行为似乎很放纵。至少没有干涉,只不过希望安娜在和和他共同出现的场合的时候配合他一下,毕竟官场人物需要一个面子。
我很难想象安娜为何看上军官渥伦斯基。除了外貌以外,他真不如卡列宁,他们的偷情卡列宁知道了,但他知道以后,原谅的渥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宁大度不仅渥伦斯基感到吃惊,羞愧,自责,也我也不解,卡列宁如此大度??是因为卡列宁不爱安娜,仅仅是为了面子而维护和安娜的婚姻。这是卡列宁自私的一面,安娜与渥伦斯基在外面快活三个月,卡列宁也没有在意。为何会这样,应该是因为严格的宗教信仰和个人前途使得卡列宁不愿意离婚, 但他对安娜的行为并没有太在意,或者说,卡列宁也未必爱安娜,但卡列宁本人个人操守也十分高尚。 安娜的的行为遭到所有人反对,渥伦斯基是既想要面子,也想要美女,我很怀疑他仅仅是玩弄安娜而已,但安娜却当真,渥伦斯基希望安娜尽量避免和他共同出现在一个场合,因为他们的事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当渥伦斯基鼓足勇气希望安娜离婚和他结婚(如果我没有记错,就一次)安娜却舍不得孩子,我觉得是安娜舍不得卡列宁给她带来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渥伦斯基无法给予的。安娜是既想享受上流社会生活给她带来的奢侈,也希望个人生活也同样的幸福。书上说卡列宁虚伪而冷酷,我却不这样认为.卡列宁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安娜的自杀与其说是舆论的压迫和社会的不理解,还不如说是个人的羞愧和自责。
托尔斯泰是怀着强烈的激情来塑造安娜这个形象的,她以一个贵族叛逆者形象出现,是一个对真正生活有追求的人,最后却以卧轨自杀的悲剧收尾。
安娜生活在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度改革以后,俄国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演变的时期。
在世界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之下,俄国封建的农奴制度迅速地崩溃了,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新兴的资产阶级日益崭露头角。随着俄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
安娜的爱情悲剧,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与当时俄国社会的动荡相呼应。
在这“一切都翻了一个身”的俄国封建社会,虽然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在开拓着新的出路,兆示出它的不能持久;但是,要从这个传统的社会力量的囚禁中冲出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毕竟还是有人大胆地、勇敢地这样做了,安娜就是其中的一个。
安娜的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作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出现。她虽然是彼得堡一个显赫官僚的贵夫人,有着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安娜深知这种婚姻只不过是一场政治交易的结果。
官僚势力和地方豪绅为了他们的“家世利益”,毫不顾及安娜“个人的意愿”,活活断送了她的青春和爱情。
安娜极其厌恶丈夫卡列宁家那种无生气的旧生活,憧憬着美好自由的人生。当着俄国的旧秩序从上到下都维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安娜也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觉醒过来,怀着莫大的勇气冲破贵族官僚家庭的牢笼,从思想、道德、伦理上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
安娜以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出现在霉烂的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传统的道德标准不放的人群中,从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妇女的平等地位开始了反抗。
这种形象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她是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后与贵族阶级传统观念决裂的先进妇女的典型。
从表面上看来,安娜背叛的是不自主的婚姻,但在本质上,她对真挚爱情的追求是对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
安娜与卡列宁的矛盾,实际上是和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卡列宁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官僚,安娜是一个孤独无告的妇女。
在卡列宁的背后,站着整个社会的统治力量。为了使安娜就范,卡列宁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有家庭的羁绊,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等等。
他用“不能违反基督教的教规行事”这个虚伪的幌子,固执地拒绝了。安娜提出离婚的要求,唯恐这样会闹到法庭上去使他公开出丑;他也不会把儿子交给安娜,企图用思念孩子这种精神痛苦来折磨她;他也曾想过与伏伦斯基决斗,但胆小怕死的卡列宁又耽心自己会受伤或中弹死亡;他又不甘心与安娜分居,以使她可以自由地与情人来往。
最后他决定要求安娜与他一起戴上假面具,和他维持虚伪的家庭关系,以保持他的名誉和体面,却使安娜忍受着难耐的精神痛苦。
在卡列宁这个人物身上,托尔斯泰把俄国沙皇制度的全部虚伪和残忍都具体化了。俄国的宗教和法律,都遭到了极其尖锐的讽刺和抨击。
安娜称俄国的法律为“愚蠢的法律”,这“愚蠢的法律”并不保护安娜要求合理生活的权利,却帮助万恶的丈夫夺去了她的爱子。
俄国的宗教比法律更为可恶,卡列宁什么时候都可以把宗教当做一面旗帜,用以掩饰自己的虚伪和残忍,并达到压迫和损害安娜的目的。
整个贵族社会都起来反对安娜,这都不能使她屈服,唯其如此安娜的叛逆行为就超出了摆脱丈夫的束缚这一狭隘的范畴,而具有向整个社会挑战这一更为深刻的内容。
安娜叛逆性格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对于贵族上流社会做人标准的否定。
在安娜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
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要求把她们的地位提高到与社会平等的程度。
她极端厌恶卡列宁的虚伪,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而安娜具有正直、诚恳的秉性,一旦她爱上了伏伦斯基以后,就再也不能容忍丈夫的虚伪了,她替自己的行为辩解道:
“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造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安娜毫不隐晦自己的要求,并为争取这种自由生活权利而挣扎着。她宁愿冒犯法律和传统的道德习惯,也不愿意象上流社会其他人那样假仁假义,荒淫无耻。
安娜为了自由的爱情公然与丈夫决裂的光明行为,却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
无论从精神生活或道德面貌来说,安娜都高出于上流社会那班无耻之徒,但她却受到了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已经堕落到无可挽救的境地了。
安娜叛逆的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是有着深刻内容的。
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寻求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的人格。
于是,她认为爱情是一条出路,能够借以摆脱上流社会密布的蛛网,可以得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在她与伏伦斯基相识还不久的时候,安娜就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她是把争取自由的爱情当做摆脱虚伪生活的一种手段,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韵内涵。
正因为如此,安娜所体现的个性要求,就不单纯是属于她自己的,而是属于她这一阶层命运同样不幸的妇女共有的。
她所追求的爱,是与反抗这不合理的社会交织在一起,不同于那班贵族男女对“物欲”或“肉欲”的追求,因而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但是,伏伦斯基是个不值得安娜爱的人物,安娜献出了自己最珍贵的感情,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换来的却是欺骗。
伏伦斯基并不理解安娜严肃认真的爱情,他追求安娜,只是因为安娜能够满足他“虚荣的胜利”感。
一个精神丰富,一个感情浅薄,一个有持久真挚的爱情,一个只有瞬息即逝的冲动,这种精神世界的差异就铸成了安娜命运的悲剧结局。
这个倔强的女性,在和残酷的现实不断的冲突中,逐渐陷入到悲观的深渊里去。
安娜弃家离子,为的是摆脱卡列宁的虚伪和欺骗,可是现在,她发现自己处于比以前更加虚伪得多的境地,她所追求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仍然是个泡影。
当环境剥夺了她借以生存的一切手段以后,安娜只有在痛苦与绝望中卧轨自杀了。安娜悲惨的死,是对整个贵族社会的虚伪和暴行的控诉,使她叛逆的性格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在临死前,安娜曾对自己的将来作过各种选择:回到那个把她养育成人的姑母家去,或者搬到哥嫂家去住,不然的话,就只身出国。
但她那犀利的目光,早就透彻地看穿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到处都是一样,在这没有真正的人的生活里,要想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是必然要碰壁的。
社会给安娜这种反叛的女性安排的只有两条出路:或者回到她全力反抗的贵族社会中去,向卡列宁屈服,与他们同流合污;或者是以死来完成自己,别的出路是没有的。
安娜勇敢地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她是在强烈的抗议声中离开这个社会的,临死前安娜说:“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死虽然不是真正的出路,但这一行为却宣告了安娜反叛俄国封建贵族社会到底的意志与决心,她在卧轨自杀的那一刹那,精神是高昂的。
面对着飞滚的车轮,安娜想到的是:“螺丝钉不灵啦了??我一定要摆脱这一烦恼,到那??路轨中间去,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尽管安娜有过犹豫和傍徨,但她在临死前的思想,已从对宗教、道德的屈从转移到对社会的惩罚上去了。
安娜在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道路上,勇敢地越过了贵族阶级设置的法律、宗教、道德的重重障碍,安娜与之挑战的,是整个罪恶社会的黑暗势力,这就使安娜的悲剧具有更加鲜明的社会意义。
正像作品卷首题辞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含冤而死的是叛逆者安娜,一切加害于她的社会恶势力,必将得到应有的报应!就是在安娜死后,残酷的贵族社会也不能掩饰其凶恶面目,诽谤的石块仍像雪片一样投向安娜。
安娜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多么可怕,多么恐怖。正因为安娜的死也不能得到社会的饶恕,就更加突出了她的悲剧意义。
安娜卡列宁娜,这部作品我小说和电影都看过,电影大部分还原了小说,主人公安娜是个悲剧人物。而这个悲剧是她自己“作出来的”,当然也是时代环境影响。
在那个时代里,女人更像是男人的附着物,人们提到一个已婚女士的时候只会提及他的先生,某某先生的夫人,女子不能出来抛头露面。不然就会被别人异样的目光看待,安娜的婚姻就是父母策划的,没有恋爱,一切只是家族联盟。而安娜在外的一举一动丈夫都会告诫她,她代表自己的脸面。她的丈夫是个麻木的政治客,在他眼里只有政治才是活的,其他都是附着物。包括安娜,比较明显的是安娜在一次赛马中,安娜因为骑手从马上摔下来而惊吓的尖叫,丈夫马上让安娜离开场地。他和安娜的结合用他的话讲是“神的意志”。
那个年代,男人不知道专情是何物,安娜的哥哥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却还是出轨家庭教师。幸运的是安娜的丈夫对于爱情是麻木的,他只爱名利。所以安娜不会被背叛,但是安娜自己呢?很明显她是个有个性的人,这与丈夫相反,她喜欢上了比自己年轻的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这两人的爱情下的社会大环境是怎样的呢?
这时候的俄国在斗争中复苏,在矛盾中寻求方向。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人性开始觉醒,渴望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诉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而安娜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安娜追求个性和自由,但是他没有独立,他的经济、地位、名誉都依赖于丈夫,即使离婚后又依赖于渥伦斯基。但是一个离异的妇女凭什么让英俊未婚的男子对自己保持尊重呢?安娜做的最多的事只是等待,在他们合租的公寓里面看着窗外,等候渥伦斯基的到来。然而等来的却是今晚不回来了。
渥伦斯基因为年轻所有会对爱不顾一切,但是一旦得到后,他回过头来又会后悔之前做的到底值不值得。就是他对安娜的 爱产生了犹豫。转而又接受家里人的联姻安排,无疑渥伦斯基是安娜从幸福到绝望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反感姐弟恋的原因,男人相对于女人是晚熟的,他们一开始是疯子转而又会成熟理智、所以安娜才会最终被抛弃,因为渥伦斯基认清了现实,现实是他不能没有功名,没了它们他什么都不是。
所以整本书,读完后,不少人会发出疑问:渥伦斯基和安娜是不是真爱?结局说不了什么,安娜的死,渥伦斯基去参军但求一死,是愧疚?还是后悔?我们不知道,也许只有列夫托尔斯泰知道这个答案。
她有着美丽的外表,有着崇尚自由的天性,同时,她的内心细腻敏感,又充满了矛盾。在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安娜的这样的一个形象,她光彩照人,又充满了人性的缺点;她要宣示她的自由,却不得其法;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先行者,然而,最后却堕入社会用伦理道德编织的大网,在绝境中走向死亡。
看到这,可能有些人会不同意,觉得这有点儿为安娜的出轨行为进行辩解的意思。没错,从世俗道德的角度来看,安娜的行为确实是不可原谅,她就是一个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抛夫弃子的自私女人。
然而,人性永远是复杂的,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安娜遇到的几个问题,再来重新评判一下安娜这个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时期,这正是沙皇俄国从传统的封建体制向近现代化国家进行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由于亚历山大二世注重女性的解放,因此,这一时期的俄国女性相较以往,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这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对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为安娜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前的俄国法律规定,妻子对丈夫要绝对服从。经济上,在以《拿破仑法典》为蓝本的欧洲法律中,几乎剥夺了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在很多方面,妻子——女儿的地位是在丈夫——父亲之下,她们更像是地主的奴隶。
安娜出身在俄国的贵族家庭,在十九世纪早期,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一样,贵族家庭妇女的婚姻都是在父母安排的。她们的丈夫都是同阶级的男性。
那时候,女人一旦结婚,也意味着生活的一切都被人安排好了。料理家务、照顾丈夫、尤其是生育和培养孩子,成为了她们一生的责任。
面对这样的命运,如果是你,会反抗吗?
再看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他仪表堂堂,却步履蹒跚,似乎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嘴上带着嘲弄的微笑,有一双疲惫的大眼睛和一对高高竖起的耳朵。
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官运亨通,很早就做上大官。他虚伪冷酷,醉心仕途,他残酷,自私,是个十足的官僚机器。
生活中卡列宁永远一板一眼,几乎过着圣徒一样的日子。但是,他对家庭的爱是源于宗教和义务,他爱的是“妻子”这个职位,而不是安娜这个人,甚至在知道妻子出轨之后,他想到的也只是如何让自己不在上流社会丢脸。
面对这样的一个没有爱的婚姻,如果是你,愿意维持吗?
生活如果永远单调乏味,人在麻木的状态下还体会不出痛苦。怕就怕一个偶然因子的出现,让原本的一潭死水掀起波澜。
伏伦斯基原来也是贵族中的一个花花公子,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自从遇到安娜后他的感情和生活起了很大变化。他真诚地爱安娜,为了她放弃功名,改邪归正,不再吃喝玩乐,而把全部感情奉献给了心爱的人。为了她,他不怕舆论;为了她,他不惜开枪自杀;为了她,他毅然同她离开祖国。
事实上,像伏伦斯基那样感情真挚的青年在贵族中是不多见的,他的精神境界远超过一般的贵族青年。对安娜来说,渥伦斯基的出现让曾经不敢想象的爱情开始有了希望,就像一个大坝出现了裂口,尽管很小却足以让摧枯拉朽的水流喷涌而出。
终于,安娜与丈夫卡列宁摊牌。
面对真爱的出现,你愿意放弃一切去追求真爱吗?
这些问题你是否似曾相识?面对这些问题时,你回答得是斩钉截铁,还是充满犹豫?
安娜追求人性的自然的表达,但是,作为历史特定时期的弱势群体,她无法借助外力解决问题,也无法通过思考来解释问题,只能不断以行动对抗,然而这种对抗徒劳无功,反而使压力愈发沉重。
伦理道德的出现,让人类告别丛林法则走向文明,它规范了人类行为的同时,也用条条框框构成了束缚人类思想的无形枷锁。人类历史上,女性就是伦理道德和宗教的长期受害者。
追求自然状态的自由是人的天性,世俗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保证。人类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永远会产生矛盾,去平衡这些矛盾,也是人类历史前进驱动力。安娜就是当时女性竭力逃脱禁锢、寻求解放的尝试者。遗憾的是,最后她也成为这种尝试的牺牲品。
安娜对卡列宁为她安排的那套死气沉沉的生活深感不满,强自压抑着她身上蓬勃的生气,但在遇到伏伦斯基后,她那被控制着的生命之火终于熊熊燃烧,以至发展成一场大火,把自己烧成灰烬。这是旧的伦理道德、教会习俗对一个感情真挚的女子人性的蹂躏,也是像卡列宁那样的官僚机器对敢于要求个性解放的妇女的戕害。在促使安娜对生活彻底幻灭上,就连深爱她的伏伦斯基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
安娜拥有着敏感而自由的天性,可惜并没有得到可以健康生长的环境。最后她的感性只能走向病态,歇斯底里地证明自己的存在。社会拒绝正视她和她的自由,安娜自己也拒绝通过别的方式寻求解脱。除了走向毁灭,安娜别无他途。
在被问道《安娜·卡列尼娜》创作历程的时候,托尔斯泰说,他在构思小说的时候,原型是新闻里一个女人做了别人情人后卧轨自杀的故事,最初安娜在他心中极不可爱,她是一个背叛丈夫、追求虚荣的女人,他要让她的下场“罪有应得”。但写着写着,他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当我们看着安娜向铁轨走去的时候,让我们深感震撼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生命的消逝,也不仅是他人的悲剧,它更是同样虚弱、同样置身于种种矛盾中的,我们自己。
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安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首先来自不幸的婚姻生活。托尔斯泰曾说:“为了写好一部作品,必须喜爱其中的主要思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喜爱家庭思想……”(雷成德:1985:47)他在初稿的题词里说:“结婚,一些人把它看成极其严肃的庄重的生活事件,而另一些却视作无足轻重的儿戏。”(雷成德:1985:48)这种思想一直在小说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开头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2005:1)而安娜的不幸就在于:“安娜的婚姻是悲戚的,无奈的,是建立在没有爱情基础之上的‘包办婚姻’。卡列宁将安娜仅视为婚姻书上无生命的文字,从不付出自己的爱心与关心。
爱情幸福的追求者 安娜的悲剧处境从其肖像上即显示出来,那就是:“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128)这股被压抑的生气成为安娜肖像上引人注目的特殊力量,她的美与其说是她的天生的肖像,而不如说是这种被压抑的生气所造成的神韵、气色与表情。 安娜的那种难以压抑的生气,那种超凡的美貌吸引了与她擦肩而过的握伦斯基,而安娜同样对彬彬有礼、英俊潇洒的握伦斯基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心理,不山自主地决定了一种神奇的选择。尽管安娜有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愿望,但作为贵夫人,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深知自己无力对抗保护着她和卡列宁婚姻的法律、社会道德观念和强人的舆论,她认为她的愿望本身也是一种有罪的欲念,强烈的恐惧(她预感到她的追求必将导致悲惨的结局)和罪恶感使她用理智和意念筑起一道堤防,挡住心中奔涌的情思。但是,她的理智,她的抗争都无力阻挡爱情的激流,握伦斯基的不断追求使她的防线彻底崩溃。最终她孤注一掷地踏上了一条充满险风恶浪的追求爱情幸福的坎坷道路。
社会道德伦理观的囚徒 安娜的不顾一切的选择,表现出她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的勇气,这使她的形象更添魅力,是赢得人们称赞的主要原因。然而,虽然安娜有追求爱情自由、冲破社会传统道德准则的愿望和行动,但她的意识并未脱离贵族的樊笼,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始终是她评判自己行为的准则。卡列宁在察觉到安娜和握伦斯基的关系时,警告过安娜:“我们的生活不是凭人,而是凭上帝结合起来的。这种结合只有犯罪才能破坏,而那种性质的犯罪是会受到惩罚的。\" < 280)卡列宁的话阐明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而这也正是安娜自己所接受的教育。这种道德原则是维系安娜和卡列宁婚姻的道德基础,安娜自始至终都没有彻底摆脱这种社会道德伦理观的束缚。根据这种道德观念,安娜严正地批评了自己,从心里给自己追求爱情自山的行为贴上有罪的标签。她爱握伦斯基,崇尚爱情,但她真诚地认为她获得握伦斯基爱情的代价是她贞洁女人的名声。
孤独的抗争者 安娜的痛苦还在于她是一个孤独的抗争者,因为握伦斯基根本不能理解她内心深处的那种矛盾挣扎。安娜作为一个反叛者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不能忘记她是一个女人,女人的母爱天性使得她可以离开丈夫,却不能抛弃儿子。安娜的母爱既不能在卡列宁的家庭中与爱情统一,更不能与握伦斯基的爱情相统一。卡列宁夺走儿子加深了安娜的痛苦,而握伦斯基不爱她的儿子,使得她的爱情与母爱,家庭与义务无法统一。 剧院风波更凸显了安娜的孤独形象。“当安娜抛弃丈夫和儿子,在合法权利不能得到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和握伦斯基生活在一起时,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于是整个上流社会都轻视她、仇视她,把她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女人,认为她人逆不道。”
在读《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我天真的以为安娜应该是一个类似于琼瑶女主角似的单纯善良的姑娘,只是因为感情被渣男欺骗,所以才卧轨自尽。等看完书后,才知道原来安娜是如此饱受诟病的一个形象,让我们先看看书中所描述的安娜是什么样的女人?
安娜,一个稳重正直的政治家的妻子,一个懂事男孩的母亲,一个优雅美丽的少妇,因为经受不住浪荡公子伏伦斯基的深情诱惑而出轨。因此,从一个受人尊重的贵族妇女变成了饱受社会鄙视的堕落女人,最终在社会压力、欲望和执念难以抑制的情况下,卧轨自尽。
在了解她的人生后,很多人可能会大跌眼镜,这么堕落的女人怎么会是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的主角呢?若想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安娜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还需要结合她的内在来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评价安娜这个人物。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欲望。安娜之所以出轨,是因为她无法从丈夫那里感受到爱情。他的丈夫卡列宁,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带大,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可能像他丈夫那种人的确不懂爱,不能给她风花雪月,但可以给她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安娜在结婚生子之后,越是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爱,内心就越是对爱情充满欲望。因此,在潇洒不羁的伏伦斯基一路从莫斯科追到圣彼得堡的浓情厚意之下,安娜终于纵身跳入了爱情的火海之中,抛弃家庭,走上了堕落之路。
2、单纯善良的女人。安娜的善良主要体现在她对离婚的态度变化上。刚开始她要求离婚并且获得儿子抚养权,卡列宁不同意。后来在伏伦斯基开枪险些自尽和安娜哥哥的劝说之下,卡列宁终于同意了,但此时安娜却又开始不忍心离婚了。为何?主要是因为安娜对卡列宁的大度产生歉意,还有不忍心儿子离开自己的亲生父亲。但她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一旦她不离婚,她和伏伦斯基在一起生活的关系将是非常可耻的,全社会都会看不起她、排除她。她将成为过街老鼠,大家避之不及。而且,这种巨大的压力只会落到女方安娜头上(被认为下贱,贬义),不会落到男方伏伦斯基的头上(被认为风流,无贬义)。这就相当于,一切过错最终都要由安娜一人来承担。
但是,安娜就这样放弃了最好的离婚机会。错过了这次机会,直接导致后来安娜处境艰难,最终走向了人生的悲剧。这就是安娜的单纯善良之处,她和卡列宁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卡列宁关心别人之前,先关心自己;安娜是关心别人时,就不关心自己了。
3、执念太深的女人。往往人越是单纯,就会对那些无法满足的欲望越是执念。在她后来饱受社会歧视,在孤独和惊慌的心态下,需要伏伦斯基陪伴左右时,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极为苛刻,恨不得他每分每秒地常伴其左右。但这对于伏伦斯基这种人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安娜和伏伦斯基越来越赌气,争吵越来越多,使得这段非法的情人关系显得越来越不稳定。其实伏伦斯基依然爱她,只是可能稍有顾虑和犹豫,但他想要和她结婚的想法并未改变。但因为安娜的执念太深,最终被那种难以满足的欲望所折磨摧残,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绝路。甚至直到她跳入车轨的那一刻,才清醒过来,但为时已晚!
总而言之,安娜其实代表的就是人性追求欲望的一种“极端”。开始她因为追求欲望而满足,后来她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灭亡。这跟好坏无关,跟善恶无关,她并非想伤害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所做的事仅仅是一种源自于人性“欲望”的选择。但是,生而为人,我们要想活得像个人,首先应该学会遵循人类的天理良知,要压制住违反天理良知的欲望,否则很容易重复安娜的悲剧。儒家有“灭人欲,存天理”之说,世人往往将其误读为“灭掉人类的正常欲望”,认为这是不人道的异端邪说。其实“灭人欲”之“欲”,并非是指所有的欲望,而是指违背天理良知的“恶欲”、“邪欲”。当今之世,就是恶欲邪欲太盛,天理良知难存。至于安娜的这种抛夫弃子,追求爱情的欲望,算是邪欲吗?每个人问问自己的心中良知,就会有答案。
放一篇以前的阅读笔记,有提到对安娜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小说以安娜和列文两个人物为线索,一边是安娜走向悲剧的道路,一边是列文走向光明的道路。
安娜,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有自己见解并广泛接触新事物,不仅深知自己的个人魅力点并能加以利用,只要她想,迷倒的人大概也是排长队的吧。她前半生和一个没有自己不爱的男人结婚生子,因为一场偶遇遇到弗龙斯基,偷情,挣扎,逃脱,离婚,卧轨,自此以后生活便只有甜蜜的忧伤了。谁又能够知道呢,一次偶遇,一次对话,下半生的轨迹就已经悄然改变了。不知道后来的安娜在想起这一次相遇时,有没有后悔呢。
她和弗龙斯基的悲剧只能说是当时社会背景所导致的吧。贵族社会不容许一个偷情离婚的女人出现在公众场合,但是男人却可以。弗龙斯基得到了爱情,但是男人还需要更多的社交、权利,弗龙斯基一次次的外出让只能独自相处的安娜一次次陷入更深的崩溃境地。最可惜的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当时自己的处境,以为有回环的余地,如果认识到了,一起到国外重新生活也未尝不可。但世间名贵最难舍。
婚内遇到真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争议最多的话题。好在在现在,大不了一纸离婚,跟了新人去。今天在看《乡土中国》的时候,看到作者写的一句话“离婚法稍稍宽了一些,夫妇间感情联系的本相,表露得就不太好看了”。可不是吗?在古代尚没有那么多一生一世人的故事,在光怪陆离的今天,即便婚姻法没有宽少许,也总有万千种办法达到目的。分开便分开,撕心裂肺也好,痛不欲生也好,但现在人再却不介意分开时的丑相。
安娜的事情如果放在现在,根本不是大事。我最意外的是安娜和弗龙斯基在一起后的一次次争吵、一次次和好,她想好要脱口而出的话,想好哪一个点要占上风,也知道争吵的底线是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基本知道她和弗龙斯基的结局了。我是以为会有什么更大的事情才导致他们决裂的,因为既然安娜选择了弗龙斯基在一起就应该知道在一起后两人的境遇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只要他们两人自己还爱着,我以为就够了,但是摧毁爱情的往往就是一开始我们自动选择忽略的小事。这么聪明富有魅力的安娜,在爱情面前,同样那么渺小。
看过的俄国小说不是很多,此前看过《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基本都会探讨死亡的问题,另外还有宗教信仰、人活着的意义,这些基本是避不开的。这些小说中总有一个人在思索人生的真谛,信仰的意义以及对死亡的思考。在《安娜》中列文就是这个人,他的人物形象很“俄罗斯小说式”。他的哥哥的生病给他带来死亡的思考,由一开始的恐惧到后来苦苦思索再到最后的领悟,他在婚姻、劳动和自己的事业中得出信仰的平静。
原文总有一句“死亡拥有一切的力量”。的确,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一个将死的人总是能获得所有的谅解。安娜丈夫以为安娜快死了,于是欣欣然原谅她去照顾她,然后被自己崇高的感情所感动。但是当安娜快好了的时候,所有仇恨又理所当然回来了。只能说这描写的很真实。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将死之人,可以原谅一个落魄之人,但是前提是他必须是将死,他必须是真落魄。所以可以想象史记里伍子胥鞭尸是有多么浓烈的仇恨(这个情节好像也是假的)。古人觉得以死谢罪是最大的惩罚,从这个角度来说则不然。
还记得安娜浑浑噩噩跳下去脑袋还在想着自己在干什么,想起身的时候转眼就被火车碾过去了。想起杨过16年后跳下断肠崖后大难不死,对郭襄说我已死过一回不会想着再死了。事情是很容易解决的,大不了一死,想不开的人是真真想死的,但是若是有重活一次的机会,也是毫不犹豫想活着的吧。出轨被出轨、伤害被伤害,难过的时候尽情的难过,但是别忘了世间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再看一眼。
在美丽高贵,看似温柔的外表下,有一颗追求自我幸福,不羁的心灵。
托尔斯泰的名著,这位女士,美丽动人,是市长的夫人,与一位年轻的军官相恋,后来不顾一切,与这位军官私奔,她的丈夫为了顾其自己的脸靣,和对她的爰恋,宁肯不忌前嫌,让她回到自己的身边!托儿斯泰在创作这部作品中,思想是矛盾的,既在赞美女主人公之美和爰情的力量,但又想恪守道德的层面,所以在品中又塑造了另外一对,但顕白无力!前苏联时代拍过电影,在我们国家放映过,电影拍摄的文化造诣很高,很耐人寻味!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