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像韩信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早年的他却连自身的温饱问

为什么像韩信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早年的他却连自身的温饱问

2020-09-24 09:02阅读(65)

为什么像韩信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早年的他却连自身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如果给孩子们讲韩信,显然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韩信早年家里非常贫

1

我们如果给孩子们讲韩信,显然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韩信早年家里非常贫困,只有一个老母和他相依为命。俗话说:“穷人的儿子早当家。”像韩信这种情况,他应该积极地去找工作,或者搞农业生产,或者到官府去打工当差。韩信长得身材高大,身板结实,要想搞农业生产,养活年迈的老母,在堂前尽孝,也是容易的。如果他不愿意搞农业生产,他本身是读过书的,又有一身武艺。连刘邦那样的小混混,都能去当一个亭长。韩信这样的人才,进县府衙门当一个吏掾、功曹什么的,只要他肯去,肯定是办得到的。

可是,韩信却什么也不做,整天腰上悬一把宝剑,在大街上晃来晃去,甚至连找一口饭吃都困难。先是到一个亭长家吃闲饭,一早就爬起来,厚着脸皮往人家亭长家里跑,像吃食堂一样准时。后来亭长的老婆受不住了,每天都提早把饭做好,在床上就把饭吃了。韩信去了几次,找不到吃的,才不得不离开。

后来实在饿得不行了,跑到河边去钓鱼。可是他钓鱼的技术实在很差,基本上钓不起来,因此饿得气息奄奄。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婆可怜他,给他送饭。这样送了几十天,他老人家竟然说了一句,以后我会报答你的。当时老太婆特别瞧不上他,教训他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说什么报答别人的话!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送饭的,我要你什么回报?你又能给我什么回报!

(韩信剧照)

看到这里,当我们给孩子们讲这一段故事的时候,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讲。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应该从小就努力把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去做大事,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看看韩信,他连小事都做不来,也不愿意去做,后来却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获得了“封王”这样巨大的成功。

当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从小要把小事做好的事情,如果他们对我们说,韩信不也是从小不做小事吗?为什么他长大以后,却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功呢?

可能我们的大人们会说,韩信是韩信,你是你,时代不一样了,能学他吗?

这个回答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天地间的道理应该是一致的,人生的规律也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我们否定这一点,认为所有古代的那些事情,都是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发生的,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那样的话,必然会陷入历史的虚无主义中,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还得在韩信身上找那些积极的因素,用这些积极的因素,来引导我们的孩子们。那么,韩信身上有什么积极因素呢?

(韩信剧照)

一、韩信志向远大。

说韩信志向远大,有一个细节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就是当他母亲去世以后,他把他母亲埋葬在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地方,让那个坟地的周围能够安顿一万户人家(“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韩信做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这个远大的志向,就是他想当一个“万户侯”。

一个人如果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将来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我们都说,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这就是讲,“理想”对一个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韩信读书努力。

韩信那时候家里很贫穷,但是他读书非常专心,也读过不少兵书。

有人可能会说,韩信应该没读过书,他打仗属于“无师自通”。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当后来刘邦把韩信抓到京城软禁起来的时候,韩信曾和张良一起,整理过兵书。而且自己还亲自写了“韩信三篇”。这件事记载在《咸丰·清河县志》里。由此可见,韩信确实是读过不少书的。

读书是非常重要的,那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准备。韩信要是没有这样的准备,他将来也不会干大事。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给我们孩子讲的。

(胯下之辱)

三、韩信择业谨慎。

韩信当时不去搞农业生产,也不去县衙当差打工,并不是韩信不去找工作,而是他暂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工作。这说明,韩信择业是很谨慎的。

我们都知道,平台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你就业的平台,决定了你人生的起点。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区,生活条件艰苦,又没有什么人脉,你也许可以奋斗出来,但是,这样的奋斗会非常艰苦。如果你一开始就在一个大城市,在一个大公司里,你的平台高,那样的话,你的机会要大得多。

韩信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并不轻易就业。实际上,当后来天下大乱的时候,韩信去投奔项羽。当时项羽让他当郎中。郎中实际上就是主帅的参谋,或者说秘书。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官了,只要把主帅伺候好,将来当个大官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因为项羽不听韩信的建议,因此韩信断然离开了他。

再后来,韩信去投奔刘邦,因为刘邦车夫夏侯婴的推荐,刘邦让他当了个管粮食的官。照一般的理解,管粮草的官,自然是肥缺。要想发财,是很容易的。但是韩信依然要逃跑。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韩信择业是非常谨慎的,他要选择人生最好的起点。

四、韩信历练性格。

性格就是命运。你有什么样的性格,便决定着你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说,一个人的性格,对他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但是“性格”是可以历练的。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历练出一个好的性格,对他将来的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韩信在遇到“淮阴屠夫”挑衅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和那个屠夫争长较短,而是努力做到“忍”,从那“淮阴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虽然说,我们不该教我们的孩子做这种事情,但是,这样做,对一个人性格的历练,却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韩信作为一个榜样,值得我们孩子学习的东西,实在是非常多的。

(参考资料:《史记》)

2

主要看他遇见什么人及什么人会相信他。

3

韩信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没落贵族,贵族等级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应该受到了贵族式高等教育,他应该是一个士,但是他的阶层是没有封地的,只能帮诸侯,或者大夫干力所能及的事,当时贵族他这个阶层也享有佩剑,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在民间他应该不会劳作,等待机会,找到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一番事业。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4

我觉得有首歌唱出了韩信早年的心声:“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同时也道出了他吃不上饭的原因:骨感的现实撑不起丰满的理想,干等不干活自然没饭吃。

韩信出身普通家底儿也不灿烂,没什么余财继承,想吃饭途径无非四条:一、靠勤奋,种地或经商。可他瞧不上也懒得干;二、入公职,效仿刘邦吃皇粮。可他品行不好没人推荐也没人要;三、当强盗,走彭越、黥布的路子。可他宁可钻裤裆也不想把脑袋别裤腰;四、当门客,发挥特长。可他学的是兵法——《汉书》中说他有《韩三篇》传世,专业冷门,和平期不好就业。

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就没饭吃,韩信穷困也是必然。其实吃饭这种俗事很长时间都没纳入他的考虑范围,因为有南昌亭长这个冤大头可以蹭,跟上班打卡似的,硬是把亭长老婆吃急了。肚子饿扁时韩信也想过自力更生,比如去河边钓鱼。可这哥们技术不行鱼也没得吃,还是边上的洗衣大娘可怜他给他带了几十天盒饭。

所幸韩信赶上了秦末大乱的风口,提着宝剑从了军,先跟项梁后跟项羽再跟刘邦,算是有了铁饭碗。但他仍不拿吃饭当回事,跳过槽,犯过错,最后不辞而别,要不是萧何连夜追回还不知去哪喝西北风呢。韩信最后成功了你当然可以总结一大堆诸如人才不会埋没、金子总会发光之类的鸡汤,但我认为这事太偶然,没什么参考性。

5

早年潦倒的韩信后来的强势崛起为史诗级名将。后人惊叹这段神奇经历时,似乎遗漏了几个关键点。

看过这几个关键点,我们或许就能了解到:韩信的经历没有那么神奇,很多人都可能面临过类似当年韩信的情况。

韩信早年的经历小编就不再赘述了。无非就是韩信早年不参加工作,混吃混喝,不务正业,被各种鄙视、羞辱,或者被人可怜。

韩信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屈辱。

可是,韩信果真是“眼高手低”,不愿劳动吗?

来看看这几点:

韩信晃荡了多久?

韩信大约公元前231年生人,前209年,22岁韩信就去投军,参加工作了。

换句话说,在今天大学生毕业的年纪,韩信就参加工作了。

晃荡期间,韩信在干什么?

当然,放在秦汉时期,22岁出去上班,确实有点晚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你22岁才出去工作,不能自食其力,所以很多人说道。

那么,韩信这段晃荡时期在干什么呢?

司马迁没说,我也不知道!

但是,从韩信后来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韩信到刘邦手下后,就“推陈出新”,推动仓库管理革命;

韩信出手,招招神奇,无不透露着他丰富的兵学、地理、心理学方面的沉淀和积累。

韩信用兵时,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罌渡军、背水列阵、半渡而击、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目前都有一些争议,暂不放入),哪一个不是需要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和自然科学的精准把握呢?

在韩信被软禁时期,韩信还和张良一起整理了古代兵学。能与韩国贵族的张良一起整理经典,仅仅靠丰富的战争经验是不够的,毫无疑问,韩信的兵学理论基础非常扎实!

所以,韩信晃荡时期,一定对兵学、天文、水利、人心等都做了深刻的学习,才能在后面一飞冲天!

天下不乱,韩信也会混的不错

如果没有天下大乱,韩信会如何?

没有天下大乱,韩信或许不会有历史上那么大的作为,但也不必让人操心。

韩信在项羽手下没得到重用,但不也做了个执戟郎吗?这是个什么干部?比不上大将军,但大领导身边的带刀侍卫,可不可小视!加以时日,得到发展机会概率可不小。

当时秦依然在用兵各处,韩信有了真本事,在军中混个人模人样,还是不必操心的,至少欠朋友、漂母的那些饭钱是还得起的。

不理会嘲讽,眼高不是问题,手低才是问题

韩信那样的困局,在今天很多朋友都会遇到。

小编有一个朋友,当年在一个很普通(垃圾)的学校毕业,毕业后在家待着。小编关切地说了句:“你这样不行呀”!朋友怼曰:“滚”!

韩信靠人接济解决温饱,并非自身无力解决,只是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在学习而已。

他下决心进华为(当时华为已小有名气,但还远不如今天),但知道自己水平还不够,于是,认真准备、补充。后来,终于得偿所愿,经过努力发展,好几年前(暴露年龄了)年薪就过百万了。

韩信若早早像身边人一样“懂事”,致力于“解决温饱”,后来能识文断字就不错了。

年轻人迷茫是难免的,年轻人有志向是好事。

你可以选择放下心中的“执念”,接受平凡的生活,幸福安稳,也很好。

你也可以选择对着自己的志向去努力。

眼高不是问题,手低才是。手艺精了,就什么也不怕了。

但是,手艺精之前,总是要有一些被人嘲讽的。也许你不必像韩信一样被人嘲笑“温饱都解决不了”,但“不合群,一起打机”,或者“干这个有什么用”之类的质疑是一定要忍受的。

眼高手低不怕,知道不足去提高就是了。

最怕的是逃避现实,陷入空想,甚至用“韩信也曾经如何如何”来为自己辩解。

如此读史,就有害无益了。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韩信缺乏生存的手艺。

这也不奇怪。

大家知道杨虎城吧,后来赫赫有名的陕西王。

然而,杨虎城曾经有一段时间复员回家为名,结果却活不下去。他曾开了一个小旅店,很快倒闭。无奈之下,他只能去一个军队做伙夫,也就是烧烧饭,以此为生。

一个后来的陕西王只能做伙夫?

再说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后来指挥千军万马,威风八面。然而,吴佩孚之前很潦倒,被迫在街头给人写字写信为生。

做小巡警的时候,他因为不懂得受贿,得罪了同事,被人百般排挤,只能辞职。

最后从军被人重用后,吴佩孚才开始大红大紫。


再说,吴佩孚同时代的张作霖,虽然还算有门兽医的手艺,但也混不下去,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张作霖最初是在一家旅店当伙计,同时给客人的牲口看病。即便身兼两个工作,仍然没钱养家糊口,最终只得去做了土匪。

道理也就是这样。

这些伟大人物,往往缺乏一项生存的手艺。而且他们生存的本来就是乱世,就算有独门手艺也未必能够活下来,何谈没有手艺。

他们往往自视甚高,让他们单纯出苦力赚饭钱,这些人当然是不愿意的。


其实,乱世大部分职业都很难混,只有三个职业吃香:

第一医生

乱世死伤的人多,打仗多,就是医生的黄金时期。

无论敌我双方,都不会杀医生,大家都需要这个职业。


第二装神弄鬼的

乱世谁死谁活都碰运气,装神弄鬼、算命占卜的黄金时期就来了。

为什么乱世的邪教特别多?就是大家都将活命的希望寄托到这里了。


第三造武器的

也许大家不知道,民国有一种职业叫做造枪贩子。

这种贩子就像农村的铁匠一样,通常在象征走街串巷,卖东西。

他们卖什么?

就是自造的土枪。

这种土枪制作粗糙,性能低劣,但价格低廉,最程度可以在近距离打死人。

而乱世大家想活命,就要武器自卫,所以这种造枪贩子的生意特别好。

古代也是一样,会制造武器、铠甲的都会被保护起来。

然而,韩信不属于这3种职业,其实他除了做高级军官以外没什么其他技能。

7

没有谁是天生的拥有经天纬地的才干,都是经过长时间学习训练实践才逐渐拥有的。一个新兵都需要经过二三年学习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兵,最终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其士兵的作用,这就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意思。而一个元帥的养成,需要的是更专业更长期的专心学习训练实践。如果韩信长时间为自己的温饱而努力工作,那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而不会是百战百胜的元帥。所以,信心、专心、恒心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中国古代许多著明将领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如姜子牙、薛仁贵、岳飞、赵匡胤、王阳明等人。

8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世界上的人才,其实是各有不同的。怎么划分人才的种类呢?有一个最简单的,那就是全才和专才。

全才就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能拿起来,乍一看像模像样,但在行家面前就会露馅儿;专才就是在某个领域特别专深、精通,可以和行家一试高低,在其他领域则不太灵光。

全才的好处是到哪儿都能吃得开,适应能力很强,但人生的天花板很低,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也就是说,可以做底层的人上人,却很难成为人中龙凤。

专才呢,对机遇的要求特别高。如果没有恰当的机遇,没有机会发挥自己擅长的东西,那么可能一生潦倒,连普通人都比不上。可是,一旦让这些人碰到机遇,就可能一飞冲天,成为人中龙凤。

韩信,正是属于这种专才。他擅长的是打仗,平日里哪有机会施展啊,所以只能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上。后来又了机会施展,于是就成了战神。

类似的,还有姜子牙。姜子牙擅长做宰相,可是平日里没人让他做宰相,于是,他就一直穷困,直到70多岁遇到了周文王,才得以施展抱负。

有人可能要说了,一个胸怀百万雄兵的人,一个拥有宰相之才的人,怎么可能在发迹前混得落魄呢?

这个说法实在是大错特错。

你要知道,能将兵的人,未必能将将;能将将的人,也未必能将兵。

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一个世界辩论大赛的冠军,吵架不一定能吵得过胡同里的老太太。

另外,人才还有一种划分方法:一种反应能力特别快;另外一种思考能力特别深。

反应能力快的人,给人的感觉特别灵活特别聪明,但这种人通常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缺乏战略能力。

思考能力特别深的人呢,通常洞察力很强,拥有战略眼光。但这种人通常反应迟缓,看起来很笨拙。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就以“儒缓”著称。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智若愚”吧。

唐太宗帐下的两大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个善谋,一个善断,号称“房谋杜断”。房玄龄就属于反应能力特别快的人,而杜如晦则属于思考能力特别深的人。

两者结合,就能纵横天下。

9

韩信,有经天纬地之才,解决不了温饱。刘邦呢?有雄略天下之才,不是一样不事生产,勉强当个亭长。

如果说这俩人徒有大才而玩不了小生计,那么以奇谋诡诈著称的陈平呢?不也是倒插门插到了富豪张负家,娶了张负克死五任老公的孙女。

大英雄,被一文钱难倒的,比比皆是。韩信,一点儿也不孤单。个中原因很多,但无外乎这样几个原因:

01.均衡态下,能力没有太多施展的空间

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大秦虽然一直在搞工程,但很关键的一点是不再列国征伐了。因此,这是一个均衡态。

在法家还是非法家的问题上,折腾了一段时间。但之后,大秦就是要以法治国、以吏为师,甚至不再局限于关中,而是整个天下。所以,耕战立国就是以耕为主了。老百姓要解决温饱问题,就得拼命种粮食。

当然,经商也是一条路。韩信所在淮阴,应该没啥种地的传统,所以要高人一等,就两条路,一个是当官、一个是经商。这两方面,韩信都不擅长。要当官,名望不够;要经商,玩不了商贾。所以,韩信就跟在南昌亭长后面混吃混喝。看来,秦朝的基层小吏还是极不错的。自己吃饱饭没问题,还能顺带帮衬下朋友。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

当然,大家都想改变命运,不只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出人头地。

刘邦想过,所以从江苏跑到河南要去做信陵君的门客,但是信陵君死了,只能跟着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混。然后,魏国又没了,张耳成了通缉犯,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陈平也想过,所以做乡中里宰时慨叹: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为了出人头地,陈平四处结交豪绅名流,也就是所谓的大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拜大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蹭流量、赚名声;另一个是盼着大哥提携一下。

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但是,这些统统没用。大秦治下的均衡态,不单是生计均衡,老百姓种地就好;还是出路均衡,再有才也没人用。

所以,刘邦要做信陵君的门客,不可能;陈平拜再多的大人物,也没戏。韩信,也是如此,只能老老实实地在淮阴呆着。

02.只有在事势激荡中,才有低垂的果实

均衡态下,怎么办?大英雄,就只能被熬死吗?

最好的时代就是把大英雄熬死的时代。因为在这种时代中,一般的草民才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没啥本事,是个一般人。但就是在均衡态下,这种人不仅能过稳日子,而且还能比刘邦过得好。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刘喜这样的,他们过得还算幸福。

但是,韩信、刘邦以及陈平,这号人物,绝不是踏实过日子的人。

他们就像被按在水里一样透不过气来,非要找个出路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获得某种成功。而且,他们要的成功,绝不是温饱小康,而是出人头地。

大秦治下的均衡态:生计是一种均衡,踏实种地、交粮食,不会让你饿死;出路是一种均衡,在本地混个亭长小吏,吃饱饭还有地位。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如此,勤俭持家也不错。夏侯婴也是如此,在郡府马房当个司机,也算吃了公家饭。

天下没有低垂的果实,韩信这伙人要获取那种极大的成功。时代不会给他们机会。财富是固定的,就这么多;经济增长也不显见,就低水平积累。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大富大贵?

只有到了乱世,这伙人才会有可能。沛郡起义,刘邦随便一划拉,就是几千人的队伍。江东起义,项梁、项羽把剑一挥,就是八千子弟兵。队伍的背后,是养活队伍的粮食和财富。而这些粮食和财富是哪来的?肯定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都是从一般小户刘喜、从富户张负这些人手中或抢或征、弄过来的。乱世,就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

所以,事势激荡就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时势。这时候的天下,处处都是低垂的果实。像刘邦、项羽这样的人,才会有称雄的机会。诸侯割据、山头林立,陈平的奇谋诡诈、韩信的点兵多多,才会有施展的机会。

03.韩信这种人真得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在乱世之前,看一看楚汉集团的英雄们都在干什么:

项梁和项羽,借着出身名望和为人狠辣,在江东当地头蛇。

刘邦做了亭长,但也不好好当,欺负小卖部、喝酒不给钱,还跟寡妇调情、整出了孩子。

陈平就是一直拜大哥,但大哥都不能出头,他也别想了,倒插门当了张家女婿。

张良是五世相韩的贵公子,干的最牛的事就是博浪沙刺杀始皇帝未遂,之后流落草莽,说好听的是游侠,说不好听的就是逃犯。

樊哙,跟张飞一个行当,就是屠夫,杀狗过生计,杀狗能吃上肉,所以日子过得还不错。

郦食其,少年读书、满腹韬略,但就是一个里监门吏、看门老头儿。

可以说,这些人混得都不怎么样。

韩信呢?

韩信比他们还惨,因为他真得没啥凭借。

刘邦还有个老爹、刘太公,虽然看不上这个二儿子,但不会让刘邦饿死。

陈平还有个大哥,供他读书、供他四处拜大哥,陈平嫂子不满意,陈平大哥就把媳妇赶跑了。

张良、项梁、项羽这伙人,还算有点儿家底儿,起码是贵族出身。

而韩信呢?查不到韩信的父亲,但知道的是母亲死了,韩信没钱办丧事儿。

也就是说,刘邦这伙人有志不得伸所以胡乱过日子,但这些人还不至于饿死,因为有人养。但韩信这种人有志不得伸所以拿着把破剑四处晃荡,就只能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关键是没人养活。所以,韩信是真得可以把自己饿死的。

韩信真得就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吗?

如果连漂母,一个老太太,能解决温饱,还能养活韩信好几个月,那韩信也不至于这么惨。主要是这家伙的心思就不在生计上,他要的不是温饱的成功,而是出人头地的成功。这就很难了。在均衡态下,韩信这种人会很多,饿死也不奇怪。

10

不能这么说!一个经天纬地的人才,未必就是一个生活高手!想当年,数学奇才陈景润也是在生活方面几乎是个弱智。其次,有的人拥有极高的才能,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过苦日子。

我就认识一个具有深厚国学造诣、艺术天才(国画和书法造诣也很深)哲学天才的诗人朋友,他的很多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几十年来没有工作,一直靠一些诗人朋友的救助,但看得出他的傲骨,对金钱的鄙视。只是他生活在现实中,这就是他们这一代思想家的矛盾。

其次术有专攻,有的人才华横溢但未必会找工作,有的人博学多才,但未必懂得赚钱,就像早几年中国的怪现象:研究导弹的教授,收入不如卖茶叶蛋的妇女,这就能够说,这个妇女的能力比科学家强大吗?这个世界很少有全才的人。

我是财经领域创作者沈坤,感谢大家喜欢我的作品,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的头条号,我努力贡献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