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真的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吗?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真的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吗?

2020-09-24 05:31阅读(65)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真的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吗?:读书君认为,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并不是杜甫的一厢情愿。李白与杜甫的相遇 注定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

1

读书君认为,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并不是杜甫的一厢情愿。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 注定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后来的很多作品里,包括李白的传记、诗仙李白等剧集里,都用不少的笔墨来描写了唐代这两颗文坛巨星的相遇。

相遇的确切年月不可考,大致是在李白离开长安,往来于开封、单县时遇见的。李白此时已是四十四五的年纪,而杜甫刚过三十。

李白此时已是在文坛崭露头角,而杜甫还比较落魄。无论从年龄还是诗名上,李白都是杜甫的前辈,杜甫可以说是李白的小迷弟。

杜甫对李白的爱:春天想他 冬天想他 天末想他 梦里想他想他

杜甫小迷弟大概正值热情的年纪,用了很多的诗来倾诉他对李白前辈的爱意。

除了用诗记录他们同游的时光,分别之后,杜甫在春天写下《春日忆李白》,这首诗读书君非常非常喜欢,强烈推荐,写思念友人写得太漂亮了: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对李白的夸赞那叫一个露骨,而说到自己的思念的时候,又开始含蓄:我在渭北远望着春天的树,你在江东遥望着日暮江边的云。后来的一个成语春树暮云也由此而来,形容对友人的思念。

到了冬天,又写《冬日有怀李白》,太想念了,又写下《梦李白二首》,其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等句集中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

再看,我们熟悉的关于形容李白的诗句,有不少出自杜甫的笔下,比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里,讲李白便用的是杜甫写的《赠李白》,以期透过这位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焕发同样夺目光彩的诗人友人的视角去了解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对李白不仅有深沉的爱意、思念,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同情与理解。

李白对杜甫:不如杜二甫那般热情 但也有爱

李白对杜甫的态度如何?从杜甫写给李白的一首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里,可以看到两人同游时的亲密关系: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如果只是杜甫一头热,怎么会“秋共被”呢?

当然,李白跟孟浩然同游时也共过被,李白还很兴奋,那也同样是处于爱呀。

不少网友拿杜甫赠给李白的十数首诗来证明杜甫对李白的爱,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又说李白只有《赠汪伦》《赠裴十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对杜甫没有任何回应,这显然是不对的。

李白确实热情洋溢地剖白过他对孟浩然的爱“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也确实交游满天下,爱给朋友写诗,他毕竟是一个“风流”的人,但李白同样也曾写过诗给杜甫,还不止一首。其中一首我看到题目的时候都快被萌坏了,是这样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你看,杜甫写给李白的诗里称李白为“李十二白”,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里称杜甫为“杜二甫”,多么匹配!

再看诗中的“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与杜甫写给李白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也算是一唱一和。

此外,李白还有: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虽是调侃,也看得出亲昵:你这为了写诗把自己搞得这么形容枯槁完全没有必要嘛,要注意身体呐。妥妥的来自长辈和知己的关切。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所以,李白跟杜甫之间,杜甫的感情体现在诗中虽然比李白要浓烈得多,但李白对杜甫,也同样是有爱的,并不是杜甫“一头热”。

叶嘉莹先生在讲到李白时这样形容李杜二人的友谊:两人互相倾慕、深知深爱


参考资料:

叶嘉莹《古诗词课》

李长之《李白传》

2

中国诗坛,最捋不清的朋友圈关系,大概得属李白与杜甫这对好基友了。捋不清,是因为看不明,而且带有股道不尽的情绪。

李杜,是后人最爱捉对的诗人,所谓“双子星座”。他们确实曾是好哥们,可以一块喝酒、旅行、吹牛比、同床共枕、KTV嗨歌到通宵那种。但是,从宋代笔记到如今头条,我等瓜众却也都替杜老师抱不平,认为在这段关系中,老实人杜老师,那是“热脸贴屁股”,“剃头担子一头热”,让粉丝们想起来就心疼。

他们结识,在天宝三年。那年初夏,在副都洛阳,两人首次相遇。那时的李白,已是44岁大叔,早就是一线网红,只是刚“帝赐放还”,心情很郁闷;而杜老师呢,尚是30出头小伙子,考试没考好、官没作成、诗也没写几首,还是无名文青一枚。

但他那时,还没有被生活折磨的半死不活,满腔热血,满脑理想主义,遂一拍即合,成为“忘年交”



这两人,彼时都是家里有矿、内心很浪,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种,尽想着如何玩了。一个好酒,一个好肉,其实是后来的分野,早先都是放浪形骸的酒鬼浪子。

那时,这两位主,动不动“束发发狂欲大叫”,言行举止乃至精神上,是都很披头士的,能一见如故原因也在这里。就在那年,他们还拉上同样落魄的诗人高适,“锵锵三人行”,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块穷游了数月,吃喝嫖赌没少干非礼之事。

他们登吹台,巡梁园,狩猎啸歌在孟诸野泽,牵黄赋诗于齐梁荒原,慷慨怀古,“饮酒观妓”,好不放荡。后来,高适估计没钱了,先打车回去,李杜二人又携手来了一趟山东之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比情侣还甜蜜。那是杜老师一生中,最畅快、最怀念的时光,他后来如此感念李白,也有这个情感因素在。

他们的关系定位,其实是很清楚的:杜老师小年轻,崇拜李白这个前辈大咖,视为偶像,形同追星,带着那种眨着大眼睛的纯真;而李白对这位后生,则是欣赏和器重。他的脾性,是“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若不是真的极为看重,他是不可能如此亲密无间的。他是很随和,朋友遍天下,但是一生中愿意几个月对床共夜的,试问整个大唐能点出几个人?

李杜二人,既是文章知己,又有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理当是对二人关系最正确的解读。许是人红是非多吧,自宋代以来,社会上就一直有种杂音传出,猜测他们间是“塑料兄弟情”,而且完全是杜老师一厢情愿,这显然偏颇。

为什么?因为这个意见的唯一证据,是自齐鲁分手后,在两人各奔东西、且因战火阻隔再无法见面的情况下,杜老师不断地写诗苦哈哈怀念白老,而李老诗文集中却回应的很少,不大对劲。他们说,杜老师自作多情,李大师爱理不理,所以有“猫腻”。

这个见解,说白了,完全是以现存诗文的数量,去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甚至以此断定李大师是看不上小杜老师。这心思,难道还不够皮相吗?


实际上,仅据现存文集,李大师也并非不给杜先生寄诗,更非不挂念。

只是说,二人关系,本就有“偶像\粉丝”、“老师\学生”这一层因素,杜老师作为小辈,显得更殷勤些,乃事出有因更是人之常情。岳云鹏三句不离老师郭德纲,老郭则偶尔互动,无需次次回应,才符合双方关系定位。但这不代表说,老郭不喜欢小岳岳这位弟子了,或者两人有嫌疑了。

李杜二公交谊,之所以备受质疑,是因好事者指出,在两人诗集中,杜老师提及李白的作品达15首,而李却不曾有想念老杜的诗作,这对所谓“兄弟”,纯粹只是老杜单方面情感投入云云。这判断当然错到离谱。

现存李白诗,有900多首,可以查证到的提及杜老师的诗,至少有4首:分别为《送友人》、《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多乎哉不多也,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李白一生最多的诗都给了歌舞伎,这种连着四五首的,都算是最多之列了。 而杜甫集中,赠诗对象,最多的也非李白,而是严武,有30首之巨。

李白怎么不看重、不思念杜老师呢?他给杜老师寄诗如此:“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意思是分别好久了,我因想念你都无法大醉,只能把情义寄托在汶水之中,浩荡向南给你了。都腻歪到这程度了,你还要求咋样?

所以,数百年江湖八卦风传,说李大仙对杜老师的热情爱理不理,完全是以讹传讹的谬见。


还有人不断搬出一个证据,说李大仙有首诗,竟然公然取笑杜老师,鄙薄之情溢于言表,铁证如山如山云云。但这首诗,早就被科普为伪作。


这些人唠叨说,李白曾写过一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极尽嘲讽。该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确实出现很早,大唐时就有八卦是李杜不合之证据。

比如,孟棨的《本事诗》就说,这是老李嘲笑杜老师太寒碜、做人太失败;稍后,大唐毒舌段成式写小说集《酉阳杂俎》,更是不嫌事大,有意推波助澜,说这是李大师讽刺杜老师缺乏诗才、没有灵气;再往后,说法更是层层升级,断定这是“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总之,从穿着、到事业、到才华,由里到外一拳拳重击否定!哎,可怜的杜老师,招谁惹谁了呀,整天被开涮~


但稍具文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这首小学生级的打油诗,不仅不是李白水准,而且来历不明,更早就被公认为是托名伪作。自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以来,到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等巨作,都严丝合缝地论证出,这是唐人好事者,拿杜老师开玩笑的“山寨货”,哪能跟着上当,信以为据呢?

况且,退一万步说,假定这诗不是伪作,细品也能看出,这完全是好友间的玩笑话,游戏文字,谑而不虐,压根看不出什么嘲讽、贬低乃至攻击的色彩来。这一点,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有过很精辟的辨析。

插句闲话,郭鼎堂这本书,也是被彻底否定的很厉害,其实当闲书瞧瞧,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即便李大师真的怀念杜老师的诗较少,也是一点都不稀奇的。根本无法说明二人友谊的紧张、破裂或名不副实。

一者,正如历来好些学者推断的,李白文稿散失太严重,他到底写了多少诗给杜甫,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李白去世后,李阳冰给他整理诗文集,是为《草堂集》。那序中,已说的很清楚,“自中原有事,公(李白)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也就是说,李白去世当时,其作散佚就很多了,以至于只收集到十之一二。

二者,李杜齐鲁一别后,不久就遭遇席卷全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寄诗都成了困难。而且,战后李白因参与李璘案,不是奔波各地,就是入监狱,或遭贬谪,境遇与心态都属至暗时刻,这样的人生剧变,使得李白无心寄诗杜甫“小友”,也是不难想见的。

三者,就如上头早就申明的,李白年长杜老师11岁,是前后辈关系,文坛地位也天差地别,杜对于李是崇拜,而李对杜更多的是器重与欣赏,这是不一样的情感,互赠诗歌数量上不完全对等,岂非人情常理?

举个例子,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就很类似李杜之关系,李白那也是不间断地写诗给孟,孟就很少有写诗回赠李白。我们也不好仅从赠诗多寡,武断地论定李孟友谊对不对?李杜关系也同理。朋友,您说呢?

3

唐代诗人的鄙视链与崇拜链!

唐代诗人中,有一条鲜明的崇拜链。这个也好像是个食物链。其中,在食物链的顶端的是一代名相大诗人张九龄,排在第二的是著名隐士孟浩然,李白、王维他们这些大诗人都是孟浩然的粉丝。而孟浩然偏偏就是喜欢张九龄。一方面张九龄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为重要的是,张九龄喜欢提拔人才,而且身居高位。所以张九龄出于食物链的顶端也属于人之常情。

在这个食物链中,李白和王维属于两阵营。处于同时代的他们,基本上没什么交集。具体原因,有人说他们是情敌,都是玉真公主喜欢的才子。但是人家王维被玉真公主钦定为状元,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李白则一路坎坷。至于是不是这个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在好玩的国学看来,以李白仙风道骨的样子,以王维笃信佛教四大皆空的样子,说他们会争风吃醋,恐怕是瞎猜的。

总之,这条崇拜链是这样的:李白喜欢王昌龄和孟浩然,但孟浩然喜欢王维和张九龄,王维却喜欢他的邻居裴迪,裴迪也喜欢王维。又有人说了,王维中年丧妻一直没有再娶,联想到他和秀才裴笛那如胶似漆的样子,呵呵,又是一阵坏笑。

在诗人的友谊中,杜甫大概是最憋屈的了。年轻时候的杜甫,那个时候仅仅是个会写诗的文学青年,在江湖上别说有什么传说了,就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直到他遇见了李白。

那个时候,李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手里有的是钱,而且大名威震海内,谁要是不知道诗仙李翰林的大名,算是糟蹋了那个盛唐的时代了。杜甫和高适他们几个,天天缠着李白讲故事,天天喝酒,最好是那种有胡姬沽酒的酒馆,在那里高谈阔论开PARTY。

一眼就是一辈子。杜甫告诉自己,这一辈子的朋友,也就是李白了。而李白属于那种仙气飘飘的人,哪里会想到眼前的这个会写诗的小兄弟,死心塌地地喜欢自己了呢。

杜甫把李白当成生命中的唯一,绝对没有唯二。四季轮回成了他思念李白的轮回,春天来了,他思念李白。秋天到了,他挂念李白。李白遭难他写诗为他辩护,反正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李白。而李白注定不是属于这个世俗世界的,他身上的仙气太重,他仅仅把杜甫看成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杜甫曾经在李白心中投下了小小的波纹,但很快就风平浪静了。

杜甫:李白我爱你!

李白:呃,不如相忘于江湖!


以当时的情况,杜甫和李白的交往,绝对属于高攀不起的那种。当时杜甫啥也不是,除了他爷爷相当会吹牛号称宇宙诗人第一之外,杜甫当时又穷又没有名气,也就剩下一个年轻的优势了。而李白当时是如日中天,虽然不作唐玄宗的秘书了,但当时唐玄宗也是亲自喂李白喝汤的,杨玉环也是亲自给他磨墨的,高力士亲自给他脱过靴子的,贺知章亲自请他喝酒的。就这样的地位,杜甫能听到李白的名字,就已经是很幸运了,更何况还是天天混在一起,甚至一起找胡姬喝花酒也极为可能当杜甫还是个裘马轻狂初出茅庐小伙时,李白已经大红大紫了。据说李隆基为他调羹,杨玉环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好不风光,最后被玄宗赐金还山,声名远播海内。李白和杜甫高适几个年轻人在洛阳好好的玩了一阵子,甚至到了一起喝花酒、抵足而眠的程度,这对于交友广泛的李白来说,无非是几场酒的虚与委蛇,而对年轻的杜甫来说,却是他生命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分别后,李白与杜甫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杜甫成了李白的铁粉,没事就写诗思念李白。

比如《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意思是说威武雄壮的李白啊,我想你了。其他如《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等等,反正是春夏秋冬四季、白天夜里、清醒还是梦境,都在想李白。但李白就相当佛系,你想与不想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我都在游历名山大川去喝酒的路上。

当李白站错队伍参与永王叛乱的时候,杜甫四处打听他的下落,始终没有得到消息,杜甫心急如焚写下了一首诗叫做《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对李白的怀才不遇艰难的命运表示遗憾难过,其实此时杜甫更惨,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李白,并说白哥要是混不下去了,还是回到你读书的地方吧,兄弟我去陪你。

李白也不是木头人,对杜甫也做过礼节性的回应,他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道: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说说干了这杯酒,你我如飞蓬一样,各奔前程吧,旷达之中有一些残忍和决绝。

后来李白又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叫做《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李白动了一些真感情,说自己的思念感像汶水一般浩荡,听起来很感人的样子。但别忘了李白很擅长用水来代表思念和情感,比如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种名句也就是李白天才的技术性手段而已。

4

你的地位决定你的朋友圈!

但这一句话对李杜二人并不适合,所谓的“一头热”也只是片面之辞。

李杜相逢,李白名满天下,杜甫功名皆无。可李白始终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或者故意摆出一幅折节下交的样子。李白是真正将这个粉丝当成了朋友。否则不会写一首《戏赠杜甫》来调侃于他。

写诗调侃,本身就是友谊的证明。这和你给我写多少诗我给你写多少诗没有关系。

在李白的朋友圈里,杜甫很平凡。

在杜甫的朋友圈里,李白很高大。

这是事实,没有必要隐瞒。李白一生都在壮游,由于他的名气实在太恐怖,所以结交满天下,往来应酬诗作更是数不胜数,七仙五友,哪怕那个叫汪论的随便一个都在杜公之上。

杜公呢,不停地逃难,不停地挨饿,他后来所认识的人,要么是难民,要么是安史之乱之前的故交,可是当身份阶层产生差异之后,那种纯粹的友情就没有了,严武对杜甫的照顾根本不是友情,只是相识一场的交情。

所以,在杜公眼里,当年的李白由于相识很早,相处太短,距离、空间和时间的隔绝反而让他念念不忘那一份纯粹。

所以他梦李白!

但李白没有梦他,不止是杜甫,李白一生很少在某一个人身上维持长时间的友谊,几乎没有。他是不断结交新朋友,一直新到发配夜郎。

他们的性格,际遇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判断。

当年闻一多说,李杜相逢是文化史上的最伟大的相遇,当时小可不以为然,明明是一个落花有意,一个是流水无情。

可现在明白了。

都有情,都有义,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

5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没有剃头担子一头热。

李白是个浪漫的人,而且是一个极度有才华的人,那么李白的朋友圈相当庞大,李白按照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中央空调,他温暖的不止杜甫一个人,是一群人,杜甫在一群朋友中就不那么突出了。

而杜甫不像李白那么爱交友,才华在当时看来也不像李白那么浪漫,也没有李白那么多金。因此朋友圈相对就不如李白,你有几百个朋友需要照顾,你肯定照顾不过来,但是你只有几个朋友要照顾,那肯定照顾的过来啊。

所以没有今人所操心的剃头担子一头热,今人也是够无聊的,替古人操心,还要给古人做cp,今人也是够无聊的。

6

李白和杜莆作为同一时期的诗作大家,他们之间肯定有秘切的来往,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作为大杜莆十来岁的李白,他不可能不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觉得是绝对不会有的事儿。但凡有成就的人,光有志和智也不行,还必须有德,德是什么?简单的说:以德服人,也就是说以“礼”服人,没有了“礼”何来友谊一说!如果说一个人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目空一切,他身边肯定不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李白、杜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看他们之间的互增诗作,也不可能是这样子的,反过来如果是,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有脍炙人口诗作成就。“李杜”并列流传到今天更无可能,因此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实在是谎淡!谢谢!

7

历代诗人,凡是有交集的,或多或少都有写诗唱和,比如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刘禹锡和柳宗元,韩愈和白居易、张九龄和王维、辛弃疾和陈亮等等,当然宋朝的晏殊是特例,从没写过唱和诗词。


而这个问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杜甫和李白的友谊。这个问题也经常被调侃,说杜甫是李白的铁杆小迷弟,而李白则是一位潇洒的老大哥,我们也经常从他们为彼此写的诗出发,看彼此对对方友情的态度。


来看下面一组数据: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共有15首之多。如《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等,总之就是春天想、冬天想、秋天也想,做梦都想,送友人也要想想。


而李白,偶尔也会思念下杜甫,亲手所写的诗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然而这一面就能说明杜甫这边剃头担子一头热吗?也有人说,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注定无法对等。


到底如何,我们从源头看来。


李白比杜甫大11岁,在那时候其实这个年龄差也不算什么,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后的洛阳,那时候李白确实已经是大明星了,皇帝都请他写诗。而杜甫呢?因为李林甫等奸臣的政策,进士落榜,便去兖州找他爹去了,所以遇到李白之前杜甫算是无所成就,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点都不红。


不管是年龄差距还是人生阅历还是诗歌成就,当杜甫见到李白,还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所以杜甫彻底沦陷变成了李白的忠实粉丝。


这一次见面后,两人还约定下次去找高适一起玩,也都去了,第三次见面是在山东,这短短两年,两个人两次相约,三次会面,足以说明李白也是重视和杜甫的友情的。他们的友情也不是“一头热”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互相写诗的事了。纵然李白只给杜甫写了2首,杜甫给李白写了十几首,这或许另有原因。


这要从两人的性格说起,李白,浪漫潇洒的诗仙,他性格洒脱有点我行我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比较大,肚子里不装事。另外呢,从李白的诗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朋友圈有400多人,而且还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贺知章、孟浩然、元丹丘、王昌龄、孔巢父、韩准、晁衡、岑夫子、元演……


朋友多了,平均下来给一个人写的诗自认也就少了。当然即使现在,朋友之间,有的人喜欢经常和对方联系,有的人呢,一年都不主动联系,但对方有事或者来到自己的城市,一样一点不差事的去帮助、去招待。所以李白或许只是不喜欢主动联系杜甫,等真的无聊了才回想起杜甫,所以也写了两首。


可能两位大诗人都不会想到,时隔1300年后,有人在为杜甫鸣不平,李白成了全民声讨的网红负心汉。也许,杜甫心里根本不在乎这些,写诗也只是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年华!

8

李白者,莫杜甫也。这说明,这二位中国最顶尖的诗人,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交情是很好的。甚至有人说,他们的关系十分暧昧,这已经无从考究。但从纯艺术的角度而言,他们确实是互为欣赏和留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