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汉族王朝,为啥南宋小皇帝跳海,会有10万军民相随,而明朝崇祯自杀却是自己一个?都是皇帝自杀,差距咋这么大?:崇祯是李自成起义造成的死亡,李自成汉族,
崇祯是李自成起义造成的死亡,李自成汉族,不会屠城,崇祯一人之死就可以了,老百姓李自成不会屠杀,南宋是被异族追杀陷入死地,无论投降,还是死战,结局一样
谁告诉你只有崇祯一人自杀?
1、倪元璐(1593—1644)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明朝书法家,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倪元璐自缢殉节。
2、范景文(1587—1644),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投双塔寺旁古井自尽。
3、李邦华(1574-1644),左都御史,追赠吏部尚书,李自成破城后,写下绝命诗,而后上吊自尽。
4、施邦曜(1585—1644),左副都御史。崇祯上吊后,施邦曜认为“惭无半策匡时难,惟有孤忠报国恩”,随即解带上吊自杀,仆人见状急忙解救。施邦曜苏醒后说:“尔等误我!”即命仆人买来砒霜,和酒吞服而死。
5、凌义渠(1591—1644),官至大理寺卿、赠刑部尚书,明代文学家、雕版印书家。崇祯上吊后,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门生劝其保重身体,他厉声阴止,独坐焚烧平生爱好之书。天明,穿紫衣拜阙,作遗书辞别父母,然后悬梁自尽。
6、王家彦(1588—1644),兵部右侍郎,北京城被攻陷,王家彦跳下城,结果没有摔死,于是在市民的房子里上吊自杀了。
7、吴麟征(?—1644),太常寺卿。崇祯上吊后,乃入道旁祠,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解带自缢。
8、刘理顺(1582-1644),左中允。崇祯上吊后,刘理顺和妻妾家仆12人都上吊自尽。义军制将军李岩是刘理顺同乡,到刘宅欲加保护,见刘全家已死,命军士守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9、孟兆祥(?—1644),刑部右侍郎。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家人劝他逃,他坚决不肯,守正阳门,城陷,不屈死于门下。随后,其妻、其子妾亦举家投井殉国。
除以上九位大官自尽外,级别低一些的官员及全家自尽者多达上千人,六部官员自尽者最多。另外,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刘文炳全家十六口,卫时春全家十八口以及百余家皇亲国戚集体自尽。除北京后,地方官员举家自尽殉国者亦有数千,留下姓名的就有几百人。
崖山海战,宋军兵败,陆秀夫含泪上奏:“事已至此,陛下当殉国!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遂以白绫缠绕,背负七岁的少帝蹈海自尽。宫人、百姓、官宦见皇帝已死,亦纷纷跳崖跳海,从死者浮尸近十万,宋祚遂绝!读史至此,怎不令人潸然泪下!
一个正统王朝,数百年教化,认同感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当其覆灭时,总有遗民深感天崩地裂之痛,追随赴死。但宋室殉亡遗民确实在规模上空前绝后,可以说是古代史上的血色奇观。
这是因为,宋朝的统治较为宽厚。一个王朝的统治风格常常与其创立者的性格密切相关。赵匡胤性格仁厚,所以有千里送京娘的传说,黄袍加身后,也没有对柴氏斩尽杀绝;剥夺节度使兵权也使用了柔性手段。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制,有宋一代,言论宽松,朝堂政争失败一般也只是贬斥,而无性命之忧。
经济上不抑兼并,不禁海,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普通百姓的收入是明朝的两三倍。宋朝一直到灭亡时,也没有出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极端情况,其灭亡可以说是遭遇到军事上的不可抗力,遭遇世界古代史罕见的超级军事强权。百姓不但因为忠于宋室,也因为对蛮夷强权的恐惧和对未来生计的担忧,故而殉死。
明朝则不同,其创立者朱元璋性格就非常严苛,胡惟庸案、蓝玉案均牵连数万人,有明一代,士大夫被杀得人头滚滚,仅崇祯就诛杀了七名总督、十一名巡抚。明末民众生活更是艰难,小冰河期的天灾、三饷加派、士绅逃税、宗室人口膨胀,这些均导致民不聊生,人吃人的记载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民众有追随到底的心态,特别是环境更为恶劣的北方。
如果说都随着南宋小皇帝跳海,这些王室同族怎么没跳海呢?
所以,我对这个十万的数字,是存疑的。
考虑到,崖山海战是古代规模非常大的几次海战之一,又是南宋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战,敌对的蒙元军队也应该有很大损失。
那么,崖山海战之后的海上浮尸十万,一定也包括蒙元军队的士兵。
复原崖山海战场景,确实是蒙古军队以少胜多。但在双方对战时,也有一次是蒙古军队正面冲击南宋军队。这样的冲击,不可能做到自己一方完全没有损失。
尽管南宋军队失败了,小皇帝与张世杰、陆秀夫还是预先突围而出。只是,陆秀夫见到只有十几条船逃出来,人数太少,难以东山再起,心灰意冷之下,才抱着小皇帝跳海。
而十几条船,每条船又能装多少人呢?崖山海战时是几千条船,一共十万人。考虑到这个比例,十几条船也就是最多几百人。
这几百人相随跳海,给人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所以,如果当时的人见到自然会有夸大的成分。说成几千人也可以,说成几万人、十万人也可以。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南宋人都死战或跳海殉节的,即使在主力中也有投降的人。其中翟国秀、团练使刘俊都是“解甲降”。
而跳海自杀的大部分人,反而是南宋后宫的老弱妇孺,大量是女眷。那么这些人的跳海,是不是殉节呢?我觉得,其中的水分颇大。
因为在北宋灭亡时,开封城里从徽钦二帝以下大量王公贵族被金军掳走,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这是南宋人记忆深处的阴影。所以,在面对战斗失败的局面,老弱妇孺选择跳海也是怕投降后,受到屈辱折磨。
这被日本人称为“崖山之后……”但其实,我更觉得这只是个人选择而非忠君思想或贵族的自觉。
不能单纯的用宋和明对比,应该把宋、元、明、清,拿出来一起对比。即使南宋有十万军民相随跳海,元朝也有大批殉节的官员,明朝殉节的也并不比这少。直到清朝才少了很多,著名的只有一个王国维。
如果做一个反比,同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比蒙元更汉化,为什么忠君程度反而不如蒙元?
我更愿意把这称之为人类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大多数的动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原始人的自我意识也都很淡薄。到了封建社会,个体的人也是依附在大家族存在的。到如今,个体崛起的时代,每个人才意识到个体的重要性。
古代的忠君思想,也是人类的意识逐步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大的趋势,与什么民族掌权关系不大。
如果非要以元、清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视角看问题,哪怎么看大量为元朝殉节的汉人官员呢?
另一个方面是,可能也是感情上使然。中国两千年来,话语权一直掌握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整个宋朝重文抑武,宋朝皇帝与士人共天下,而不是与普通老百姓共天下。文人的地位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朝却没有如此不厚待文人,随随便便就把大臣扒了裤子打板子。
相对比之下,掌握话语权的文人阶层,就用南宋的崖山与明末的煤山,做对比。这确实有冲击力,却并非事情的本质。可以说,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因为在1276年,5岁的末代宋帝宋恭帝被当时的谢太后抱着投降了元军,而1279年时,崖山海战中陆秀夫和张世杰拥立只是宋恭帝的兄弟宋怀宗赵昺和宋端宗赵昰,当时这两位皇帝只是孩子,他们的性质和南明时期被拥立的亲王一样。而十万军民是张世杰的部署和家属,这些人不甘心投降元朝,故而做出抵抗,最后被元朝消灭,张世杰和陆秀夫属于宋朝的抵抗力量。
而明朝末年做出抵抗运动的明朝臣民更多。明朝的势力真正被消灭是在康熙年间,因为在中国大陆上继续坚持武装抗清的还有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顺军余部为主的农民军,也就是所谓“夔东十三家”。康熙三年(1664),这部分武装才被消灭。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刘国轩等人劝郑克轩降清,最后一支奉明朝为正朔的军事力量瓦解,至此明朝的抵抗力量才彻底消亡。
其实在1644年明朝都城北京被攻破,当时也不只是只有崇祯一人自杀,光北京城为明朝殉国的士大夫就有很多。我给大家看看殉国的人员。
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时,就有一批外戚勋臣选择自杀殉国,人员如下:
新乐侯刘文柄、惠安伯张庆瑧,外戚周奎侄子周镜、驸马都尉巩永固、宣城伯卫时春、阳武侯薛濂等人
文臣二十一人如下:
内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李邦华、凌义渠、王家彦、马世奇、刘理顺、周凤翔、吴甘来、许直、金铉、李国祯等人。
剩下的一千二百多名大臣选择投降李自成,但是他们并未受到李自成的使用,此后太监们发现崇祯皇帝的尸体,李自成安葬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此后李自成在征讨吴三桂时被杀出的清军大败,很快撤离北京,这批官员一部分选择南下到达南京投奔弘光帝,另一部分则是投降了清朝。南下的官员受到了南明朝廷的审理,因为他们有投降李自成的经历,最后变成了一场大案。
而在南明时期很多儒家士大夫都是带领军队抗击清军,多是兵败之后自杀成仁,比如张国维在兵败后自杀,苏观生在兵败后上吊自杀,刘宗周绝食自尽。
依据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胜朝殉节诸臣名录》记载,明代中高级官员自杀者有2449人之多。这完全不能够说是少数,相比于宋朝大批官员在临安城投降,明朝人的骨气还是很硬的。
遗民指代的是改朝换代之后拒绝在新朝当官的士人,而明朝遗民的规模非常大。谢正光先生编写的《明遗民索引》中记录了2311个遗民,这些遗民是有名有姓,而其中没有留下姓名的人则是更多,按照《明遗民录》记载当时的遗民向外逃跑也有很多人,逃到台湾的遗民有八百人,逃到南洋群岛和苏门答腊的明朝遗民有二千多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也不在少数,比如流亡德川幕府著名的朱舜水。
虽然清王朝征服了中国大陆,但是大批遗民拒绝和清王朝合作,除了流亡海外之外,大批遗民宁愿生活在山野之中,不愿意进入清王朝统治的城市之中。而且明朝遗民还焚毁自己的儒家服饰,以表示放弃功名之心,拒绝出仕清王朝,再也不参与清王朝的政治事务。
在清朝的统治稳固后,一部分遗民选择投降清王朝,但是大批遗民还输希望恢复明朝,很多人都云游天下,希望寻找义士一起反清复明,比如顾炎武游历天下,但是寻找不到能够反清复明的社会基础,他本人感受到了民众对于反清复明的淡漠,阎尔梅在游历天下的过程中画图两百幅,描绘了天下各地的要塞和关卡形式,但终究还是回到故乡,谢承贵带着钱财寻找豪杰一同起事,但是最后还是功亏一篑。民众已经接受了清王朝的统治,这种苦闷使得遗民异常难受。
康熙帝此后开启博学鸿儒特地征召明朝遗民,以此瓦解明朝遗民的心态,但是还是有很多遗民固守心态。比如宋继澄在明朝灭亡后住在自己家的楼上从来不下楼,文可纪明朝灭亡后闭门不出,以明朝衣冠去世。曹覆泰抗清失败后,自己耕种粮食,终生在山野生活。李凤祚在明朝灭亡后终生不再说一句话。
这些遗民用自己近乎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争精神。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朝代,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南宋晚期,蒙古崛起,相继消灭了西夏和金政权,南宋开始直面北方这一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宋军全线溃败,陆秀夫背负赵昺同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战后,有十万军民自杀殉国,至此宋朝正式宣告灭亡。公元1644年,距宋朝灭亡三百余年后,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殉国,明朝灭亡。那么为什么南宋灭亡,有10万军民相随,而明朝灭亡,只有崇祯皇帝一人殉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让我细细道来。
先说宋朝。公元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同年六月,宋军进兵中原,蒙古发兵南下,击退中原宋军,蒙宋战争开始。从公元1234年至公元1279年,南宋军民奋力抗争四十余年。如此拼死抗争,首先自然是保家卫国,但更重要的是,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南宋军民来说蒙古是异族,一旦南宋灭亡,异族将会占据整个中华大地。用明末大儒顾炎武的话来说,这就是“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对此怎能不拼死抗争,崖山海战后,十万军民殉国也就不奇怪了。此外南宋也不乏农民起义,但同明朝相比,南宋的农民起义规模要小得多,民族矛盾相比阶级矛盾更为尖锐。
再说明朝。与南宋相比,明末也受到了东北满清政权的威胁,但相比民族矛盾,明末阶级矛盾更为尖锐:明末税收严苛,土地大量兼并,吏治败坏,流民四起。同时为了应对满清和国内的农民起义问题,军费开支日益增多,明廷不断地加派赋税,可结果呢,据冯梦龙的《甲申纪事》记载“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明军军纪败坏,烧杀掳掠,百姓焉能不反,此外,明末处于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这更是雪上加霜。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但这对士大夫和百姓来说只不过算“亡国”,换了个统治者而已。
南宋大臣和军队并没有完全腐朽。南宋理宗执政后期,厌倦朝政,追逐声色,先有丁大全、马天骥、董宋臣乱政,后有贾似道专权。宋度宗即位后,同样昏庸荒淫,军国大权皆由贾似道执掌,政治昏暗。但南宋仍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爱国将领,前有曹友闻、王坚、章翔、孟珙、孟瑛、余玠、张钰等,多次击退蒙军的进攻,后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李庭芝等。
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和勋贵势力被重创,此后文官集团开始一家独大。明末文官集团已然腐朽,崇祯皇帝曾经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文武百官捐助的只不过几十两、几百两而已。不得不实行推派,按衙门收,后来又按籍贯收,规定8000、4000、3000不等。折腾了一个月,共得银20余万两。之后李自成入主北京城,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最后竟从文武百官、太监贵族那儿共得到两千万两金银。
此外,李自成自西安北上北京,除宁武关外,竟无一将士、官员进行抵抗,到北京城后,兵部尚书张缙彦居然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明朝养士两百余年竟养出了这帮软骨头。
宋朝执政宽厚,经济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即使是到了南宋末年,百姓也没有到了不造反便活不下去的地步。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他便把地方上一些“失职犷悍之徒”即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等不稳定分子招入禁军,以此稳定地方统治,同时还大规模招募灾民为禁兵,使灾民不至于流离失所,极大地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南宋延续了这一方法,稳定了南宋军民的人心,自然拥护南宋朝廷。
与南宋末年不同的是,明末税收频繁,苛捐杂税众多,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百姓只能成为流民。明末吏治败坏也使明廷的税收收不上来,国库内没有足够的资金,自然无法赈灾,又没有其他办法解决流民问题,同时天灾不断,最后情况只能是愈演愈烈,最终爆发农民起义。
此外,军队军纪败坏,明朝将领不仅吃空饷,还压榨士兵,克扣粮饷,兼并军户土地,腐朽不堪。如此,人心怎能凝聚?
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具体情况不同。南宋末年,民族矛盾远远大于阶级矛盾,而明朝末年则是相反,因此南宋灭亡,有10万军民相随,而明朝灭亡,只有崇祯皇帝一人殉国。
因为元军是蒙古族 大顺军是汉族
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是一部血泪史,你提的这个问题也一样。如果能穿越过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我们都会被惨状所惊倒!
故事要从公元1278年4月的一天说起:
年仅8岁的皇帝赵昺在大臣陆秀夫和张世杰的陪同下,前往今天的越南南部去逃难。但由于军中不少将领对远去异国他乡很不情愿,故此迁徒非常缓慢。这给元世祖忽必烈的追击创造了条件。
当小皇帝他们经过琼州海峡时,刚好与元军相遇。
经过一番生死拼杀,张世杰他们以惨败收场。眼看着宋军把一艘艘战船上的大旗都降了下来,陆秀夫和张世杰已知大事已去。
看着敌船渐渐逼近,自知已无出逃希望,为避免被俘后受辱,陆秀夫便决意劝说小皇帝跳海殉国。陆秀夫先把自己的家眷一个个推到海里,然后抱着玉玺,背起小皇帝赵昺奋身跳入大海!
跟随小皇帝赵昺的十余万军民,听到皇帝跳海殉国的消息,全都绝望的失声痛哭。
为了避免遭受蒙元的凌辱,便相继跳海自杀。他们用追随皇帝去死的方式,向元军表明誓不做亡国奴的坚强意志。想想那个场面,何其悲惨!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并非无人相随
李自成率领义军攻破北京后,崇祯自知无力回天,便用刀砍伤自己的女儿后逃到了煤山脚下,随后在一棵树上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认为他死时,只有一个太监在身边。但是,据明末清初的作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记载,朝中许多大臣们听闻皇帝吊死后,悲痛欲绝,都以自缢的方式追随崇祯皇帝。还有那些受皇帝重恩的千余名宫女太监们纷纷以死殉国。
读过宋史和明史的朋友都知道:
(一),南宋和北元之间的战争是民族战争,是汉族抵抗外敌侵略的反侵略战争。前有岳飞的楷模,后有文天祥的榜样,所以,守土抗敌,保家卫国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而崇祯皇帝和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之间的斗争,则是统治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当时的明朝已经腐败没落,丧尽民心。老百姓早就盼着明朝尽快垮台吧,要求改朝换代了。当时,民间的口号已经喊出:“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所以,明朝大势已去,追随者越来越少,反对者越来越多。崇祯皇帝已经无力回天了。
(三),另外一个原因是,祟祯皇帝自杀前是单独行动,知情者甚少。因此,与其同行者寥寥无几。
宋朝皇帝投海,大臣知道投降没好处,所以选择投海,明朝亡了,大臣没死,但活得生不如死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