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

《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

2020-09-23 17:31阅读(70)

《木兰辞》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究竟塑造了怎样的花木兰形象?:《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

1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关于它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

运用民间语言,展现精湛艺术性:

运用我们民间常见的称谓,使这首诗语言质朴精练、对仗工整,格律鲜明,十分尚口,自然地具有音乐性。比如这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等。

运用复叠的句式:

运用复叠的句子,用同样的句式,重叠强调是一大特色。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不仅没有令人感到累赘,还为全辞增加了极大的光彩。



对偶句的运用:

对偶句的运用,形成铿锵的韵律,不仅生动活泼,朗朗尚口,令人记忆深刻,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辞的魅力。比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中的旦辞——暮至,黄河——黑山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贴,云鬓——花黄。

重叠词的运用:

重叠词的运用,使全诗语言刚健质朴,富有浓厚的民歌风格和浪漫情趣,显示了语言的精湛、文字功夫的造诣之深。比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的使用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最后关于塑造的木兰形象:勇于担当重任,不慕高官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孝敬父母,机智聪慧,勇敢坚强的一个奇女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2

好,熟读古典诗词的小阿蛮来回答。各位且细听哦~


《木兰辞》呢,又叫《木兰诗》,还有叫《木兰歌》,它是我国古典民歌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它的写作时代,现在公认的是在北朝时代


下面我的回答就分两部分来说,第一部分说《木兰诗》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呢,就说木兰的形象都有哪些。



一、《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点,总的基调是高亢昂扬的,充满着浪漫的、乐观的情调。


在整首诗里面,其实作者并没有正面写木兰的相貌,武艺,还有才略,这些都是没有写到的,也没有写她的思想性格和情感,但是每一个读过《木兰诗》的人呢,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个木兰肯定是一个英姿飒爽,并且还是温柔可亲的姑娘,是不是?同时木兰返乡之后重新穿女装,就是一副童心未泯,可爱的形象。所以说,整首是他的笔调是很明亮的,很乐观的。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第二点,语言很朴素很生动。


《木兰诗》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木兰歌》,就是大家可以把它唱出来的,喜闻乐见,朗朗上口。


它里面的语言,大家可以读一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还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等等很多。都是口语化的语言,是不是?每一个句子都是脱口而出的,浑然天成。



第三点,整体结构非常完整,天衣无缝的感觉。


这首诗写到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写到木兰日常生活,然后出发去打仗,然后打仗赢了之后回家。内容非常多,但是总的字数只有332个字。这么少的字写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作者高超剪裁能力的提现,还有文字的锤炼功夫也是非常厉害的。


咱们读《木兰诗》,木兰从军整个故事非常完整,一气呵成,是不是?然后中间还有转折,还有跌宕起伏,作者就在这种行云流水般的叙述过程中把一副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得天衣无缝。


第四点,用到的修辞手法非常多,很丰富。


比如说,用到了对偶。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还用到了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还用到了夸张、互文、比喻、设问、顶针等等非常多的修辞手法。


其他方面的艺术特色呢,还比如说整首诗意境非常宏大,气势非常雄伟,然后呢情感非常质朴,非常感人。



二、咱们来看木兰这个形象。


第一点,孝顺。这一点可以从他代父从军、替父分忧就足以说明。另外呢,还比如说他去参军之后对父母的思念;还有比如说,她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呢,不是去想追求功名,而是想着回家孝顺父母。


第二点,木兰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从一开始他准备代父从军的时候,她就积极备战,他去买马、买鞍、买马鞭,还买了很多东西。这样的态度足以说明她是积极去应对,而不是退缩的。到了战场上之后呢,它也是作战勇猛,战场上条件非常辛苦,但是她并不害怕。


第三点,木兰是一个很淡泊的人,她不追求功名利禄。木兰回乡之后,就受到了皇帝的奖赏,皇帝赏了他很多东西,高官厚禄啊,还有很多其他东西。但是木兰呢,她都很干脆的拒绝了,她只想回家孝顺父母,并不想去当官,她想过的是很日常的平凡生活。


第四点,木兰是一个很勤劳能干的女性。这一点咱们都很清楚,木兰在家里面她是织布。另外呢,在准备备战的时候,她也是自己亲自去市场买备战用品。


总结起来说呢,木兰这个形象既有传统的美,包括孝顺,勤劳,朴素还有勇敢。另外呢,她也符合现代女性的要求。比如说她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有很强能力的一个女星性。自主、自强,自尊这些是现代女性的一个要求。这些特点木兰都是具备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我是小阿蛮,愿意和更多人交朋友。谢谢。


3

《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间叙事诗,是我国北方民歌中的杰作,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诗中运用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排比和复叠。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个排比句,罗列东南西北,以简单朴素的形式,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所做的紧张的准备工作。这几句诗增加了整首诗的灵动性,显示了民歌生动活泼的韵致。复叠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尽量铺排欢乐的场面,把木兰归来时全家兴高采烈的形象描绘的十分传神,篇末又以双兔比喻,更是奇妙之至。

这首民歌生动地刻画了木兰刚毅勇敢的性格以及她不慕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木兰是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她既有英雄的品格又有女性的特点。代父从军是她对父亲的爱和对家人的保护,还有对祖国的忠诚。她晓行夜宿,长途跋涉,勇敢的奔赴沙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意味着木兰和敌军浴血奋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事频繁,岁月漫长,木兰终于胜利归来,说明她武艺高强,是一位战斗英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不慕名利,不愿做官,不愿受赏,只想回家和家人团聚,说明她热爱和平幸福的生活。诗的末尾“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把木兰女性爱美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木兰返璞归真的真性情。




4


一般认为,《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一首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我们先说花木兰的形象,再谈《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的忠义形象

自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正统思想的位置。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围绕这个核心对个体又扩展为“仁智礼义信忠孝”等德目,花木兰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即“忠”与“孝”,忠基于家国情怀层面,孝基于道德层面。


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表现家国情怀,而她们的“孝”也基本被捆绑在后宅,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等,也就是说,女性身上的“孝”基本被约束在“三从”之中。



但是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走上战场之后,以男性的身份演绎了一场英勇杀敌的剧目之后,她的社会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使“忠”与“孝”从一般意义上升华到家国层面,完美阐释了忠君和孝君思想。这不仅是统治者所希望的带有正面的积极的男儿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战绩更为她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这也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宣传广告。


所以,花木兰的忠义形象是以男儿的身份建立的,这多少有点可悲。



花木兰的高洁品格

作为女性是没有必要去服兵役的,但是花木兰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立了功。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决定,本应由男性承担的责任落到了她的头上,这一去,前方即是无数个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女性如何克服与一群男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不测,这其中实际饱含了女性包容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一种被隐藏了的的高贵品格。



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的,她在功成名就,保住性命返回家园时,能够再见到父母乡亲,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旅程,那些高官厚禄根本算不了什么,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她原来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终点,这是最令人感伤的部分。


花木兰现实的悲观境遇,造就了她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乐观是她冲破女性局限,走上危险旅程的重要动因,也是她战胜自己的法宝。



那时去从军没一点好处,各项装备要自己置办,参军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还要先倒贴。这样的事儿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官府就按兵籍去抓,“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跑啊,于是很多男性就这么跑了,留下众多孤儿寡母。


花木兰之所以去从军,弟弟幼小,没有长兄,而自己的父亲又进入老年,她的从军之路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在男权社会,女性扮演男性,去承担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将妇女与男人置于同一社会角色,在赋予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女性差异化的精神性别。


这当中并没有多少女权的快意,而是深藏了多少委屈无奈和痛楚。花木兰的出征是拜男性的软弱退缩逃避所赐,从而更加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花木兰悲观的人生境遇。


但是,她的勇敢、强悍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精神主义成为应对悲观社会境遇的最佳良药,富有治愈性。




《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木兰辞》传世的最大特点:角色反串

个人认为,这首民歌能够穿透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这首民歌的角色反串的故事设计上。


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辅助角色,一般都是在家庭后宅活动,而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女性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且还成了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对于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肯定女性在战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战绩,这不仅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而且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女儿当自强,花木兰女扮男装,角色反串,上战场杀敌,更何况是代父从军,家和国的情怀一样都不少,而这两种感情在现实中是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最具传播性的,民间影响力很深,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花木兰也是一个大赞。


角色的反串,使故事有了传奇性,故事的角色来自于底层大众,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既有利于民间传唱,又容易被改编,在不同时代,赋予主角时代的意义。



简洁明了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现存的北朝北方乐府民歌,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北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者除了汉人以外,也有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族人。乐府民歌涉猎的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描写北国风光的,有痛斥统治者混战的,有描写爱情的,还有表现各族人民勇健面貌的,可以说,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文学创作最宽松的时代,《木兰辞》就产生于那个时代。


全诗三百余字,说诗有点长,说民歌就是短小精悍。全篇以五言诗叙述,开篇采用民歌常用的一问一答式,诗中一共换了七个韵,每个小段为一韵。一般来说每个韵的字数是相同的,但是《木兰辞》别具匠心,每个韵的字数并不对等,而是错落有致,更易被乐人演唱。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和排比在诗中比较容易识别,如对偶句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排比句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外,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通俗的理解为从多种角度,多个句子或段落分述,最终说明一个问题。比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都是说一件事,即木兰在准备参军的行头,既运用到了排比又运用到了互文,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这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常理解应该是对镜理妆,当窗贴花,这里的互文手法是为刻画人物象服务的,犹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十年前那个姑娘又回来了,一切还是依旧吗?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的前半部分,木兰从军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描写,到了后半部分,木兰入伍,征战和归来则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



从当时现实条件看,如果人们乐于从军,根本不用十二卷兵书催。古代的从军打仗,冷兵器时代几乎都是靠肉搏,大多数兵卒都是有去无回的,恶劣的地理环境,战争的残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女性的木兰居然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关键 还能得到官方的褒奖,这更是浪漫主义浓墨重彩的一面。


不管时代如何的演变,都不能掩盖花木兰的勇敢与担当精神,她都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5

北朝乐府《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木兰诗》以其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突出特点,显现出她的奇光异彩,照耀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木兰诗》可谓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要精心描绘之处。木兰当户织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次询问,方道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又要大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父亲年老体弱,木兰又无兄长,只好自己去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东奔西跑,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过程。木兰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只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木兰行军的神速和心情的急迫,反复运用“不闻……,但闻……”的句式,表现木兰越走远越思念亲人的情感。十多年后,木兰回家,父母、姊姊、弟弟,一家人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欢乐,木兰则回到自己原来的闺房中,脱去战袍,重着“女儿装”,精心梳妆打扮,出来会见战时的伙伴。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如水。

但在写木兰战斗历程时,作者却惜墨如金,极为简洁,仅仅用了六句话,三十个字,就交待完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的军营战斗生活。作者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飞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个个关口,奔赴战场的情景;描绘了木兰在边塞军营夜晚的寒冷画面:北风,寒光,铁衣;又极为简练的概括了将士们的十年征战:经过了一次次的残酷战争,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英勇善战的木兰,正是凯旋归来的英雄之一。这么区区的三十个字,作者竟然写出了木兰的十年征战历程,其中有奔赴战场的行军过程,有寒夜军营生活的细微画面,又有十年征战历程和结果的概括。这里,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简笔运用之高超、之绝妙!

《木兰诗》繁简适合,详略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表现了民歌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诗歌的繁简详略呢?因为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描绘的往往都是要努力突出的。这首诗要突出歌颂的正是木兰热爱亲人、报效国家、勇敢善良的性格特征,所以,对于能够表现木兰美好心灵的地方,作者就不厌其繁,泼墨如水;对残酷战争的描写,作者则极为简约,一笔带过。这样安排,也似乎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残酷战争的厌恶。

另外,这首诗还大量了的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比喻、夸张、复沓、顶真等修辞手法,更加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6

诗歌叙述形式。

阳刚与阴柔。

7

《木兰辞》是北朝时的一首叙事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其艺术成就之高,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由此可见非同一般。

《木兰辞》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在弟幼父老的情况下,女扮男装,征战沙场,功成身退,辞官还乡,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无人能及的。在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运用娴熟自如,相得益彰。故事叙述,当繁就繁,当简则简;铺陈排比,反复对照,处理得当;互文描写,一咏三叹!这样的艺术特色,通过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出来,令后来的骚人墨客都难以望其项背,喟然长叹。

《木兰辞》这首诗中花木兰这个艺术形象是多元的,又是统一的。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女儿。在她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而又坚毅果敢、淳厚质朴而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而又报效国家、不慕虚荣而又热爱生活。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撑起她那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木兰辞》这首诗,浓郁的民歌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木兰是女郎”这个构思奇特而巧妙,浪漫而又匠心独运。虽是战争题村,但着墨更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安能辨我是雄雌”收束全诗,令人回味悠长。




8

《木兰辞》是南北朝时乐府诗。它歌颂了花木兰巾帼英雄,替父从军,征战沙场,骁勇善战。然后,又不慕虚荣,毅然回家。歌颂了一个朴实聪慧,孝敬父母,又心系国家安危的民间女子形象。

全诗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大量的运用排比,对偶,互文等的修辞手法。贴切生动的再现了花木兰从军的过程。当她从前线归来,那一个女子一般的欣喜跃然纸上。 “开我东閣门,坐我西阁床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把一个女孩儿爱美的天性表露无遗。

全文歌颂了花木兰,爱家爱国的壮士豪情。堪称女孩儿中的榜样。



9

  • 告诉了我们木兰为啥在军中没被发现是女的。因为“木兰无长兄”释义为:木兰没有长胸。

10

在一个多元化时代,忘记思想,快乐每一天,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