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2020-09-22 19:01阅读(74)

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豫东战役结束以后的1948年7月14日,西柏坡电示华野各首长,为了保证主力休整不受敌军干扰:“似须以有效

1

豫东战役结束以后的1948年7月14日,西柏坡电示华野各首长,为了保证主力休整不受敌军干扰:“似须以有效行动分散敌人,你们则乘敌分散之机,歼灭几部敌人,方能实现大休整。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兵团)攻击济南最为有效”。也就是说,军委最初关于济南战役的设想,是由山东兵团独立完成,并且对许谭的作战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文中指出:“许谭攻济南,可先占领机场,以两三个星期完成攻城准备,然后看敌援兵情况,决定先打援或先攻城”。当然了,无论如何济南机场是必须首先攻占的,因为要切断王耀武跟南京、徐州方面的联系,避免敌人空援而彻底孤立11万守军。不过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仅仅以山东兵团实施济南战役,力量是不充分的,请求休整一个月左右后,集中华野全军再发起济南战役。


西柏坡采纳了这一建议,7月23日复电粟裕和许谭,批准华野全军休整一个月。在休整期间,粟裕跟陈士榘、唐亮等野司首长多次研究后,于8月10日给西柏坡发出了一封长电,提出了关于下一步作战的三个方案:1、集中全力出豫皖苏,以运动战寻歼邱清泉整编第5军,解决掉这一大敌;2、集中全力攻济南,对于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兵力阻击之;3、攻济与打援同时进行,有重点地配合和使用兵力。




粟裕在电文最后特别说明:“我们详细研究了以上三案,认为以执行第三案为最好”,这个第三案的核心部署,是以山东兵团所属的两个纵队首先攻击济南机场,而集中11个纵队的主力准备打援,待重创或者击溃杜聿明的援军后,再回师全力攻城。所以在战役构想之初,粟裕其实是准备以打援为主、围点为辅,因为对于迅速攻克济南这样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华野上下还是有顾虑的。


山东兵团九纵司令员聂凤智就回忆,战前“在曲阜会议上有争执,主要是攻击时间问题,我说最多20天,被大家挖苦的不得了”,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型攻坚战,而守敌王耀武又不是无能之辈,轻敌肯定是要不得的。正是考虑到了济南是块硬骨头,所以粟裕才决心先打援敌,然后从容收拾王耀武,做长时间围攻之准备,这是非常客观的。




但是西柏坡敏锐地发现了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你们第三案的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指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援敌,形成一次大的歼灭战),其弱点是只以两纵队占领飞机场,对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援敌必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的办法。


这封指示电既含蓄又高瞻远瞩,指出了华野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即如果佯攻济南,则狡猾的杜聿明必然也不会积极来援,不但华野寻歼敌人援军的计划落空,济南方向也会因为兵力不足而形成僵局,属于两边耽误。如果在战役发起后中途改变计划,则“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看见了吧,“攻济打援”双管齐下其实是西柏坡最先提出来的,只是没有讲的那么直白。




并且西柏坡在电文中,着重说明我军已经具备了大城市的攻坚作战能力,要求华野打消顾虑(南麻战役有些阴影),敢于攻坚和真打济南,树立夺取济南的信心,对华野首长和指战员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1948年8月20日,粟裕等华野首长按此电指示,在曲阜召开济南战役作战会议,经过五天五夜的详细探讨,最终形成了“攻济打援”的战役决心。


为了保证打援作战的顺利进行,粟裕同时请求调苏北兵团加入山东战场,西柏坡第一时间复电同意,命令韦国清率两个纵队另一个旅北上,所有部队统归粟裕指挥。在曲阜会议的最后一天,粟裕在兵力分配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华野所有参战部队被分为攻坚和打援两大集团,其中攻城兵力14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44%;打援集团18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56%。




所以说,在围点(或者拔点)打援作战中,不存在哪一边更重要的问题,完全需要根据我方的作战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军事部署,因为战场情况非常复杂并且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根据形势发展来调整决心。比如济南战役的筹划过程,就经历了拔点阻援、围点打援和既拔点又打援的三次变化,最终才有了“攻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口号,因为是准备真打啊!


1948年8月31日,粟裕上报华野关于攻济打援的详细部署,西柏坡复电完全同意,轰轰烈烈的济南战役由此即将打响!


2

攻其所必救,是围点打援的核心问题。围点是手段,而歼灭援军才是目的,根本目标是消灭敌有生力量或寻求战争的主动。

例如,围魏救赵之战,庞涓魏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齐国大军不是直接到赵地救援赵国,而是到魏国国内作战,摆出包围魏国大梁的架势,魏王大惊,急忙命令庞涓回师救援。对于庞涓而言,魏王以及魏国都城的价值要远大于赵国首都邯郸,即使把邯郸打下了,也是两败俱伤,得一个不被征服的赵国,所以庞涓必须要解救魏王。在他回军途中,孙膑设伏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又释放,给魏军以重创。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集团王牌军35军驻扎在北京,在毛泽东的“调遣下”出城援救张家口、宣化之敌,被秘密入关的四野与北上的二野给歼灭于新宝安地区。因为张家口是大城市,驻扎有重兵,而毛泽东先期派兵急行军隔断了张家口与附近城市宣化的联系,成为孤城。傅作义本想放弃张家口,看见全线似乎要动摇,又认为35军可用,于是命令35军解救张家口,结果是出去回不来了。王牌军被歼灭,傅作义心头肉被挖,大势去了。张家口本是解放军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而初期主动放弃。

1935年,红军长征到贵州,为国民党军、黔军、滇军、川军包围在一个狭小地区,毛泽东发挥红军机动作战的优势,急行军忽然兵临贵阳城下,摆出重回贵州,建设遵义革命割据地的架式,老蒋当时正在贵阳,急忙命令滇军进入贵州护驾。而红军主力再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兵力空虚的运南,摆脱了敌军重围。这也是围点打援的一种,如果红军力量够,完全是可以伏击滇军。但是红军当时只有2万多人,而滇军三个旅,武器精良。红军没有碰硬,到云南境内补充给养和人员。

所包围之点必须是敌方最有价值的地方,需要发现和巧妙利用情报和现有条件,而打援则是要发挥机动灵活的战术,能够长途奔袭,又善于伪装,示弱于敌,使得敌人不防备,方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战果。例如孙膑示弱的方法是军队进入魏境内,故意让粮草为对方抢走、烧掉,吃小败仗,退军的路上不断减员减灶,迷惑庞涓。毛主席的示形方法,是以小部队拉长队伍伪装成大部队,让敌军摸不清头脑。

综上,围点与打援是一体化作战,都重要。

3

都很重要!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情报!比如在你的作战区域内,你自己的兵力能围谁,围住了谁可能来救援,你的剩余兵力能不能全歼来援……这些情报才是最重要的

4

围点打援,是我军最擅长的战术,在解放军的军史上,这样的经典战略无数,算是我军一大特色。挂着历史领域创作者的头衔,还是从历史角度聊聊这事。

中国是农耕文明,农业发达使百姓生活能够更加稳定,粮食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储藏的时间比较长,结余的粮食可以以丰补欠,让悠长岁月的风险降低许多。在衣食有保障的情况下,就可以搞文化、政治、娱乐等上层建筑了,这使得中华文明长期得以发展繁荣,大部分时间是领先于周边,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

粮食的储藏是个大事,事关风险来临时的生活,为保护好储藏的粮食,即要从技术上防腐、防虫、防鼠,又要从安全上防偷盗、防劫掠,家家、村村乃至各乡、各郡的粮仓都要好好守卫,这样就开始出现了“城”。“城”是粮食的聚集储藏地,也是人口聚集之地,再派生出各行各业。“城”在中华文明当中,是很重要的地方,如果“城”被击破,那就意味着周围地区全部沦陷,新的占领者,将拥有这一片地区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权。为保护原有的秩序不被打破,守住城池就是重中之重。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里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粮食的丰富,促进了人口发展和文化发展。而这一地区,最大的人为风险就是战乱,特别是上千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危胁。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一但草原上遇到灾害,无法保证生存时,游牧民族就会越过北方的山脉,到中原地区抢夺粮食,而使氏族部落得以生存下去。游牧地区盛产马匹,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巨大战力的体现,人数虽不多,可破坏力极大。为防游牧骑兵的攻击,中原地带在城周建筑高大的围墙,据城以守,抵消骑兵的突击优势。在强盛的王朝,甚至把这围墙建设到了国境线上,这就成了赫赫有名的长城。守城是中国的传统,守住城池就守住了粮食,守住了人口,守住了财富,守住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

说回问题。围点打援在此前的中国战争史上,并不是常用战术,因为中原军队的长项在于守城,游牧民族的骑兵长项在于野战,如果某城被围,周围来救,就很容易出现以已之短被敌之所长重创的情况,这样会成片丢失无防守之力的地区,在古代战争中,往往就是被围之城死守,与敌拼消耗。城里有水有粮有人,城外坚壁清野,游牧骑兵本就是因无粮而来的,消耗不起也就撤走了。只有在明确敌方兵力远不及己方时,才有可能有援军来。或者王朝强盛时,国家有专门机动的部队来抵御外辱,这种时期是很少的。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初期我们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并不擅长于攻城,而国民党为统治者,不能失去城市,再加之自视兵力、装备都远高于我军,所以蒋介石是最爱出援兵的。当时我军的指导思想是弃地存人,保证有生力量,在运动中寻找战机,这样围点打援的战术运用就多了。

但到了后期,兵力、装备上去了,即可以打点也可同时打援。最著名的就是打锦州,这次的重点是打点,塔山、黑山阻击战都是“阻援”。当锦州打下后,返身打东线援军廖耀湘集团,取得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围点打援还是要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并没有围点还是打援的轻重之分。




5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围点打援说白了就是围住一处敌军驻地,吸引周边敌军来增援。此时目标不是驻地里的敌军,而是远道而来增援的敌人,消灭他们才是此次真实的战略目地。

历史上中外军事家都在灵活运用,战略家们精心设一个局,让敌军高层误以为对手真实用意就是夺取己方的军亊重镇。其实对手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攻敌之必救之地,用意是引出另一军事重镇之敌。

攻城是假打援是真,围城部队只是少数军事力量,雷声大雨点小只是佯攻让守军产生错觉。真正的主力早已预先埋伏在敌人援军必经之路,当疲惫的援军进入设伏区域后发起攻击。

单纯的围点打援打完就撤,等敌军反应过来时对手早已不知所踪。此种战术多用于游击战争时期,打的就是敌人措手不及。围点打援部队来的快撤的也快,就是集中优势兵攻敌一点,大环境里的敌军兵力超过己方,只有快打快撤才能保证己方平安。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己方兵力充足,真正攻击目标是甲地。直接攻击容易造成甲地城市建筑损毁严重,攻击乙地调出甲地一部分守军在外围消灭,乘甲地防守空虚发起突然攻击,一举拿下甲地,此时围点打援中又包含了黑虎掏心战术。

围点打援是一个连环套路,无论是围点还是打援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没有围点就不会有增援之敌,打援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围点给力,打援拖泥带水,不仅打援部队危险,围点部队也可能陷入城内城外两股敌人夹攻之中。围点部队虽然不是主力,却要打出主力的气势来。打援部队不仅攻击要迅猛,并且要尽量极早结束战斗,一是为攻城部队减轻压力从容撤出,二是不给敌方强援到来留出时间,围点打援是紧密关连的战术,没有主次之分,两点要素都不可缺少。

6

围点打援,打援是最重要的,如不能有力打援,战局必定是失败的,解放战争时期是就说明了这点,如四野的黑山阻击战。

7

答,“围点打援”的这个“围点”就是一个技术活,首先选围点就是能够围住可以不打,就可以对敌人造成威胁,不顾一切的来救。打援有两种情况,就是利用山地险要之处设伏击消灭敌人,或者有足够的预备队成建制的开辟第二战场与敌人进行决战。这里主要是利用作战模式的准备与打击发动的时间差。不过我觉得围点打援就是一个冒险的模式,在现代战争中已经不适合啦。没有军队会固守待援,火炮的枪弹数量关系,另外就是从空中地面等博弈是立体战,固守待援是平面思维模式。

8

围点打援,应该是以前的战争,战术,包围住一个重要难攻的阵地,以消耗它的战斗潜力,或,意志,当然,打援是非常好的选择,现代战争是,超视距,导弹化,全境化,战略目标,预制化,高科技战争的,发起方,做足准备,预设问题,预设解决方案,战争的进程,都是随着战争发起方的撑控之下,根本没有,纵深一说,对于小国而言,到时都是只能自保,调动不出什么增援的,人力,物力,战争的样式都在,发动战争方的超前,运筹,之中!!!!!!!

9

打援更重要,减少围点压力。

10

战争中围点打援。打援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