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秦始皇没杀功臣,而刘邦却把和他一起出身入死的兄弟都杀了,为什

秦始皇没杀功臣,而刘邦却把和他一起出身入死的兄弟都杀了,为什

2020-09-22 02:01阅读(63)

秦始皇没杀功臣,而刘邦却把和他一起出身入死的兄弟都杀了,为什么后世却评论秦始皇残暴,刘邦仁义?:这是“残暴”定义上的错觉。秦始皇的残暴表现在他对待人民

1

这是“残暴”定义上的错觉。秦始皇的残暴表现在他对待人民的横征暴敛和焚书坑儒等行为;而刘邦杀的是少数有政治野心的军阀们。

韩信确实是为汉室江山立功无数,可是韩信随着身份的转化,政治野心也越来越膨胀。即使他再有能力,他的一切毕竟是刘邦给予的,如果刘邦不重用他,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也是无用。

可是韩信立稳脚跟,却反过来要挟刘邦,这是任何一个帝王不能容忍的,这就是反叛之心。我们看看韩信做了什么,就知道刘邦为什么要杀他。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王来镇守,局势难以稳定。我希望你派我做个假王。”此时是什么情况,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非常危机,韩信却借着这个时候要地位。

这是赤裸裸的要挟,一句话就是乘人之危,要官和地位。刘邦当时肺都气炸了,这不是你不让我当王、我就不救你的节奏吗,这也是变相谋权。张良、陈平看刘邦要发作,就暗中踩刘邦的脚,偷偷对提醒刘邦,镇静,一定要镇静!刘邦马上改口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为什么还要当假王呢?岂有此理?”于是就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召韩信等率兵与项羽会战,打败项羽。不能不说韩信带兵没说的,可是智商和情商都有问题,分明是为自己埋雷。

汉高祖五年,韩信改封为楚王。钟离昧与韩信是朋友,项羽死后,他就躲在韩信处,后来被人揭发出来,又不交出人。这是招降纳叛,有谋反之心。刘邦信了陈平之计,表面上说游览云梦泽,实际上要袭击韩信。这时候就有人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见汉高祖,高祖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韩信就把这话和钟离昧说了,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德行高尚的人。”随后钟离昧自杀身亡,韩信则提着钟离昧的头去见刘邦。这种优柔寡断行为,最终断送自己。这真不是一个智者所为,得罪人完了又服软,简直就是愚蠢至极。

公元197年,陈豨谋反了,刘邦亲自前往平乱,并且命彭越支援。彭越却谎称自己生病没有亲自去,加上下面的一个太仆告发他企图谋反,惹怒了刘邦,随即被抓到了洛阳。

张良跟刘邦说,凭着彭越的能力一下子就被抓了,表示他没有戒心,不会造反。所以刘邦这次抓了彭越没有杀他,即使主审官上报他谋反罪名成立,还是把它降为普通人,流放到偏远的蜀郡。

这事本来就过去了,想不到彭越在路上遇到了吕后,傻傻地以为她会帮助自己回到家乡,居然跟去了洛阳。结果彻底被诬陷谋反。

看到韩信和彭越被杀后,英布恐慌,恐怕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他。于是秘密调集兵力,准备发生紧急情况时随时自卫、叛变。当时正好英布心爱的姬妾有病,到医生家里去医治。这位大夫送了一份厚礼给英布的宠姬,并陪她吃饭。英布断定两人必有奸情,打算逮捕这位中大夫。中大夫仓惶逃奔长安,向政府检举英布谋反。误会难以解释,英布为了自保真的谋反了,刘邦御驾亲征,将其消灭。

以上几点说明了功臣功高盖主、不识进退,皇帝会对将军有所猜疑,此外一些小人作祟加之功臣恐惧自保的心里,因此才出现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先后被杀的情况。说明不了刘邦残暴,下狠手的总是吕后,只能说吕后心狠手辣而已。

2

谢谢邀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两件大事使百姓不满意,一是焚书坑儒,另一个是繁重的劳役。焚烧的书,内容都是好的治国道理,先秦文化的精华,活埋的儒生,都是国家的优秀人才,相当于今天的教授、院士,太可惜了。几十年的战争,使百姓困苦不堪,天下太平了,又大兴土木,建皇宫,筑长城,繁重的劳役,使人民喘不过气来……人民怎么不说秦始皇不是暴君呢?刘邦获得天下后,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废除繁重的劳役制度,使人民得到修养生息,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相比之下,人民感觉刘邦仁义一些!

3

错,刘邦没有杀死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你若非说有的话,那就是项羽。

项羽和刘邦是真的拜过把子,喝过鸡血的。

但是两人为了争夺江山,不得不进行你死我活的厮杀。

韩信这个最大的功臣,虽然是被杀了,

可是,他的死是和刘邦没有关系的。

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密谋到宫中杀害的,

而此刻的刘邦正在北方平定陈豨的叛乱。

那个时代又没有手机,韩信被杀刘邦是毫不知情的。

再就是彭越和英布,这两个人是刘邦的合作伙伴。

并非是刘邦的兄弟。

他们两个之所以帮助刘邦灭项羽,是因为刘邦承诺他们,

等把项羽灭了后,分封他们当王。

之后,刘邦也做到了当初许下的诺言。

其实被刘邦真正当做兄弟的人,是那一伙从老家就陪伴他一起起义的人。

像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纪信、周昌、灌婴、......。

还有半路参军进来的张良、郦食其、陈平

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刘邦杀害的。

所以说,说刘邦杀害了自己的兄弟是无稽之谈。

至于百姓为什么说秦始皇残暴?

可能是那时候天下刚统一,至于究竟要怎么来治理国家是需要探索的。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想通过愚民的办法来管理百姓。

于是,就出现了那一幕杀儒生,焚烧书籍的事件。

秦始皇做了这件事,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任何朝代读书人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

一个人对你不满,就会传到十个人对你不满,

然后就是千千万个人对你不满。

秦的地位在人们心中就是这样逐渐下降了下来。

在加上秦朝大修土木工程,百姓累死累活,

就这样还不能吃饱饭,这些都是百姓记恨大秦的原因。

刘邦就不同了,刘邦开创的是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

在他的前面有一个亡秦的案例,刘邦可以通过秦朝的灭亡。

让有才之士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有过错的地方加一个改正,没过错的地方继续沿用。

刘邦建立大汉后,没有让百姓大修土木。

百姓得到了修生养息,

要知道刘邦统治天下时的那一群百姓,和秦始皇统治时的是同一伙人。

他们也会对比,拿秦始皇时期比刘邦时期。

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些百姓自然都会赞扬刘邦了。

为什么我说刘邦和秦始皇统治的是同一伙百姓呢?

因为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他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

只不过在秦始皇死后,刘邦的革命才刚刚开始而已。

4

对于秦始皇和刘邦的残暴与仁义评价,主要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之上。

虽然古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对于栽树的人来说,却承担着极大的痛苦。

秦始皇没有杀害功臣,但是他却让当时的人民承受了极大的痛苦。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自然不可以磨灭,但是丰功伟绩的背后却是无数人民的血泪。

公元215年,秦始皇命令蒙恬领兵三十万抗击匈奴;公元前214年,开始修长城,也是同一年,发兵百越,迁徙五十万守五岭。

而且秦始皇为了给朝廷获得更多的免费劳动力,严刑苛法,小罪就要承担远远超过这个人所需要的惩罚。

可以说秦始皇根本不给农民休息的时间,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荒废,男丁免费给朝廷做工,而家里留下妇女孩子儿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这种做法将国家的经济造成畸形,用残暴形容他不过分。

刘邦并没有杀害出生入死的弟兄,他杀害的都是异姓王。对于百姓,刘邦更是仁爱有加,自己的家乡免了两年的赋税和徭役,其他的地方也是轻徭役薄税收。刘邦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度,他直接统治的地方很小,他真正在乎的只是权力,他也明白百姓才是整个国家的基石,经历了春秋战国还有秦末的战争,百姓早已经疲惫不堪,维持政府能够长久的统治下去的方式就是与民休息。

5

后世的评价不一定全对,但必定有一定的道理。秦始皇没杀功臣并不全对,刘邦仁义也不能一概而论。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秦始皇13岁继位,但是真正掌握秦朝权力却已经是20岁左右的事;他是如何做上秦王宝座的?是因为吕不韦的大力支持才能秦王,可是嬴政亲政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嬴政亲政的第一件事是回栎阳古都祭祖,同时灭了嫪毐软禁了赵姬。接着就是收拾吕不韦,因为是吕不韦将嫪毐介绍给赵姬的。

即使吕不韦不算秦朝的功臣,也算是嬴政父子的恩人;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嬴政父子的王位。可是那有如何呢?嬴政需要亲政,吕不韦必须死。所以说嬴政没有杀功臣并不绝对,只能说嬴政没有大批量的杀害统一六国的功臣。

嬴政被称为暴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统一六国之后还在延续商鞅变法后的法律。法律是秦朝的唯一标准,对于人民来说只要违法没有人情可言必定收到惩罚。

二,统一六国后秦朝的劳役很重,因为秦始皇需要做很多大事。为自己修建陵园(骊山陵墓最多劳役时有70万人),修建防御匈奴用的长城。

三,强行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甚至强行统一文化和思想。人们无法适应这么大的变化,有不得不顺从。从心里上其它六国的人民的痛恨秦始皇。

刘邦之所以被称为“仁义长者”与他后来杀害功臣并与关系。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被章邯所杀之后,义帝(楚怀王)派项羽、宋义、范增支援赵国,派刘邦进攻秦朝本土。

项羽每攻下一处秦朝的土地,总是泄愤式的烧杀抢掠甚至坑杀了20万投降的秦军。相对来说同时期的刘邦就温和了许多,他以招降的方式很快攻下了咸阳,又与秦民约法三章来代替秦朝的严刑峻法。

就是这个约法三章收买了秦朝遗民的心,刘邦仁义长者的名声从此更加响亮。

秦朝的暴政,秦始皇的暴政与刘邦有一定的关系。

秦朝是不是暴政,很多史学家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并不一定。因为在六国统一之前,各国都有修建陵园、修建宫殿、修建长城;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没有秦朝的多,范围也没有秦朝的广,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个实力。

而汉朝需要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行,给人民一个交代“我为什么要代替秦朝?”因为“我比秦朝仁义,秦朝是暴政”。

秦末天下大乱时,很多关于秦朝的真实记载已经找不到;人们知道最多的关于秦朝的问题都来自于汉朝史学家的描述,那么这些描述必定会或多或少的参杂一些政治因素。

贬低秦朝成为汉朝统治者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所以到了今天我们听到的最多还是“秦朝暴政,汉朝仁义”。

或许,仁义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杀了功臣。

6

对于秦始皇被骂暴君,毛主席在给郭沫若的诗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商量”一下,为何历史会骂秦始皇不骂刘邦。

一.劝君少骂秦始皇,因为残暴有它时代的背景.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最后依靠法家和兵家的秦国,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在那个大争之世,靠儒家的\"仁爱\

7

一个是王n代,百姓在其眼中和蚂蚁也差不多,修长城,修阿旁宫等待,严刑峻法,死了也就死了,毫不在意,一个暴字何其宜也。一个是屌丝逆袭,虽然为了抓住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力,对兄弟不厚道,但确实深味民间疾苦,即便是作秀吧,的确相当体恤民力,为了后世名声,不敢或者不愿把小老百姓往死里踩,相比大多数帝王,仅仅约法三章的故事,仁义二字还是当得起的。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8

秦始皇和汉高祖,都是一代帝王,囊括四海、君临天下。然而,为什么秦始皇善待功臣,但汉高祖却滥杀功臣?这都是为了稳固基业、永保江山。

一、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名叫嬴政,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后来回到秦国,13岁即王位。

嬴政的帝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首先要面对的是皇权的旁落。吕不韦身为相国,把持朝政,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他决断。嫪毐与太后私通,势力很强。面对如此巨大的阻力,秦始皇不为所动,仍然要重振皇权。他首先派兵消除了嫪毐的叛乱,除掉了嫪毐势力。接着,把吕不韦流放巴蜀,逼迫他自杀。就这样,秦始皇收回了皇权,稳固了统治。

紧接着,秦始皇开始并吞六国。派内史腾攻韩,在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王翦大破赵军,杀赵军大将赵葱,俘虏赵王,赵国灭亡。将军王贲攻魏,引黄河水倾灌大梁,魏王出降,魏国灭亡。王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王贲攻燕,灭亡燕国。王贲南下攻齐,建立齐郡、琅邪郡。六国相继灭亡,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

秦始皇功高盖世,一统天下。开始建立制度,保障自己的皇权。建立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和驿道,焚书坑儒,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二、汉高祖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早年胸怀大志,有雄心壮志。

斩白蛇起义后,很快便征集到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成为了反秦力量中较强的军队。期间,与项羽联合,西征入秦,共同灭亡了秦朝。

鸿门宴上,刘邦机智应对、化险为夷。刘邦屈辱地忍受了汉王的称号,占据巴蜀和南郑。在此之后,刘邦出兵三秦,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三秦尽落刘邦之手。刘邦灭赵降燕、东征入齐,占据了半壁江山。

楚汉之争终于拉开了序幕。先是彭城之战的失败,使刘邦转入守势。在荥成对峙中,刘邦与项羽僵持不下。后来,多次击败项羽,以鸿沟划界。最终,在垓下之战一举歼灭项羽。刘邦了却自己的心愿,克成帝业、功成千古。

三、对待功臣不同

秦始皇善待功臣,是有着自己的政治考量和政治目的。

首先秦始皇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秦始皇明知自己的功臣宿将不会造反,因此只需善待功臣、赐田赐地。其次秦始皇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必须善待功臣。六国覆灭,那些遗留下来的贵族都想灭亡秦朝,所以秦始皇必须提防这些人。善待功臣,就可以极大震慑六国贵族。最后,秦朝的政治制度也起到了决定性因素。秦朝实行郡县制,想要保卫王朝、拥有天下,只能依靠军功贵族。

刘邦杀死功臣,是迫不得已、出于无奈,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着想。

首先,刘邦一统天下后,局势不稳,只能依靠异姓诸侯王震慑地方、保卫皇室。其次,诸侯王在项羽失败后,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有些诸侯王甚至有问鼎中原的野心。汉初的形势,比七国之乱的形势还要严峻。最后,刘邦疑心较重,生怕这些功臣宿将在自己百年之后,不能再效命新君。出于自己的子孙后代永固江山的考虑,他不仅杀死功臣,而且广封刘姓诸侯王。

秦始皇与汉高祖,都是功高盖世、一统寰宇的帝王。面对功臣,处理方式不同,都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着想。

9

古往今来,均此……

10

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原则:评价古代帝王要有怎么个思路?是优待身边人、功臣而对最多的底层百姓不管不顾?!还是出于各种目的打击功臣、外戚等身边人却很好的兼顾了低层百姓的死活,稳固了自己的统治根基。到底哪一种才是评价标准?当然既不杀身边人也兼顾底层百姓的举措皆大欢喜,当只能兼顾一方的时候该怎么选择?


这里先不谈秦始皇的口碑为什么不如刘邦的问题;我们先谈一下我国古代的帝王,上面提到的三种评价帝王思路其实都有对应。


网络配图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兵权,却没杀功臣,那是一个优待,好吃好喝做个富翁,赵匡胤拿国家财政养着他们,但是底层百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赋税超级沉重,供养着庞大的官僚队伍,宋朝商品经济好点,创造了大量钱财,这也要无数失地农民流入商品经济领域,就这底层负担重的没法说,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农民起义这么多的原因;



网络配图

明太祖朱元璋走的与赵匡胤完全相反的两条路;朱元璋杀功臣、猛烈打击身边人,对官员俸禄定的仅可以保证一家的温饱。却对那些底层百姓颇为重视,把税负定的很低,还多次减免一些地区的农业税,大力修建农业基础设施,还对农具免税,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把国家财政收入锁死,一年只能收这么多,多了不准收。朱元璋是对农民最好的古代帝王,没有比朱元璋甚至不惜把整个官僚队伍都得罪也不回头。赵匡胤跟朱元璋走的是两个极端,分居两头,一个被身边人捧上天,底层百姓对他却没感觉;另一个被身边人贬的一无是处,可对于那些底层百姓却一直怀念洪武爷。


网络配图

居于两者中间,走中庸道路的帝王也有,就是唐帝国的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民间和官僚同时认可的皇帝。因为李世民不倒向任何一方,他知道治国要靠官员,国家根基的稳定又要靠底层百姓,谁的利益都不能过分侵害。李世民就是基于此认识,身边人侵害百姓就替百姓做主,身边人要特权、过的舒服,李世民也会给他们空间,只要做的不过分,严重侵蚀底层百姓利益,李世民不会严惩的。



再回过头来看秦始皇和刘邦,他们两位都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中;

秦始皇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但他最著名的标签是暴君。秦始皇修长城,开秦直道,建骊山陵墓,哪一件都是大工程,只干一件就可以名垂青史,可秦始皇三件同时干,这就超出了底层百姓的承受极限,也就是秦始皇透支了民力,就是再优待身边人,不杀功臣,有暴君的名声是一定的了;

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君主,经历白登之围决定与民休息,就是在爱惜百姓,宽宥民力,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但刘邦诛杀功臣举动也是有的,这可以看成严厉打击身边人。

刘邦和秦始皇的举动从是否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的角度,刘邦不能因为诛杀功臣就否定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样秦始皇不能因为是千古一帝就忽视他透支民力的现实。

总之他们都是人,都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没有必要要他们俩比个高低,谁到底排上面;重要的是给他们功过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