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明代夺门之变那晚,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这场政变?

明代夺门之变那晚,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这场政变?

2020-09-21 16:02阅读(70)

明代夺门之变那晚,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这场政变?:夺门之变讲的是明代宗朱祁钰在病重之际,石亨、徐有贞串通宦官曹吉祥,在孙太后的默许下,带兵潜入长安

1

夺门之变讲的是明代宗朱祁钰在病重之际,石亨、徐有贞串通宦官曹吉祥,在孙太后的默许下,带兵潜入长安门,由曹吉祥做内应,打开宫门,进入南宫,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位。群臣早朝时,发现龙椅上坐着的竟是太上皇,惊恐万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重新登上皇位。这个事件史称夺门之变,也称南宫政变。

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的官职是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行首辅之权,可以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于谦在兵部尚书任上,还进行了一项军事改革,从原来的三大营中挑选精锐,组建团营,训练出了一支十分精锐的皇家禁卫部队。按道理说,于谦有足够的条件获取政变的预谋,也有足够的能力阻止事变的发生。可是,政变发生前后,于谦什么也没有做,反而坐以待毙,最终以谋逆罪抄家问斩。

于谦明明是有能力阻止明英宗复辟的,那他为什么无动于衷呢?究其原因,还得从当时的特殊情况来说起:

明代宗当上皇帝是在特殊情况下无奈的选择。但对于坚守皇统、让皇位重回明英宗一脉,于谦是有所期待和做出过努力的。所以在朱祁钰病危之际,朱祁镇复辟重回皇位,他没有理由反对。

土木堡事件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太师也先率军攻打北京,借机要挟敲诈大明王朝。朱祁钰临危受命,被于谦等大臣们拥立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当皇帝后,于谦发动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朱祁钰也由此坐稳了皇帝大位。朱祁钰在位八年,没有太监弄权、也没有奸臣当道,政治清明,国家安定,气象一新。在于谦等忠臣的辅佐下,朱祁钰这个皇帝当得还真不错。

可是在朱祁钰废立太子的事情上,于谦是有不同看法的。在朱祁钰坐稳皇位后,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于谦当时极力反对。于谦认为,朱祁镇虽被尊为太上皇,但皇统未变,太子还是合法的太子,皇位最终回归英宗一脉才符合皇明祖训。

可是,朱祁钰坚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偏偏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不争气,立为太子仅一年就不幸夭折。按道理说,在朱见济死后,朱祁钰膝下无子,应该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了吧,可是朱祁钰不甘心,认为自己再努把力,还会有诞下皇子,所以一直让太子之位空悬。直到他病危之际,也没有盼来儿子。由此引发了大臣们对大明王朝国本的担忧,也让石亨、徐有贞等人有了不轨之心和可乘之机。

所以,在明代宗朱祁钰病危且未立太子之际,于谦对于朱祁镇复位,大明朝的皇位重回明英宗一脉,他没有理由反对。

于谦的忠诚,不是简单地对某一个皇帝的忠诚,而是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忠诚。于谦的忠诚,不是基于个人私利的狭隘的忠诚,而是对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皇统稳固、国家太平的忠诚。不管谁当皇帝,都是大明朝的皇帝,所以他没有理由反对。

于谦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他生性耿直,快人快语,忠诚无私,勤勉干练。永乐大帝朱棣十分看中于谦的才干,交代太子朱高炽要好好培养、好好历练。但朱棣有一个心病,他的皇位是靠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夺来的,所以他十分在意大臣们对靖难之役的看法。有一次,朱棣问于谦:如今永乐盛世,天下大治。可是还有一些文官谏臣仍然暗地里骂我得位不正。于谦,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于谦知道朱棣出的题是个容易掉脑袋的题,但他也没有含糊,直接说:太祖把皇位传给建文,是铁的事实,无法篡改。朱棣大怒,又问:既如此,那你为何还考我的进士,做我的官?于谦也不惧怕,反而接着说:我中的进士,是大明朝的进士。我做的官,是大明朝的官。朱棣气得想杀了于谦,转念一想又觉得于谦的话有大格局,所以也没有计较。

在于谦的心里,他首先效忠的是大明王朝,皇帝只是大明王朝的守门人。所以,在朱祁镇被俘时,他第一个提出来另立皇帝。而当朱祁镇复位时,虽然皇帝换了,但大明王朝仍然是大明王朝。再加上朱祁钰病危且没有太子,太上皇复位又有何尝不可呢?

所以说,于谦的忠诚首先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是一个种大格局的忠诚。当他看到朱祁镇重回皇帝宝座时,眼前的皇帝还是大明朝的皇帝,天下还是大明朝的天下。那么他又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实际上,夺门之变发生后,于谦就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他也十分坦然地接受这个结局。

他是有能力、有机会去阻止夺门之变的。可他清楚地知道,阻止和镇压夺门之变,会有一场更大的流血牺牲,会有一场更大的朝局震荡。对大明王朝最好的忠诚奉献,就是牺牲自己,以最小的代价让大明王朝皇统延续。

死是忠臣成就名节的最好方式。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后世的袁崇焕亦如此。于谦对自己的清白有信心,对自己的人品有信心,对自己的忠诚有信心,就正如他的诗里写到的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夺门之变时,明英宗朱祁镇受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裹挟与胁迫,身不由己地成为他人谋取政治利益的傀儡;他并非始作俑者,当然,英宗也复辟了皇位,这有双赢的意思。

景泰帝一病不起,他选择的接班人又去世了,朝臣们心知肚明,到了讨论未来继任者的的时候了,这里,包括彼有威望的孙太后。商议的结果,符合条件有三个人,原来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是人选之一

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听信太监的话,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不但损兵折将,自己还当了俘虏,真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朱元璋地下有知早剥了他的皮;回还后皇家尊严丧失殆尽的他深居南宫,自己羞于见人,早没有了君临天下的勇气与打算,天下百姓也不会支持一个曾经的俘虏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但朝中有一小撮投机者却给他创造了机会,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认为,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等于恢复了朱祁镇的政治生命,自己举手之劳,就可以立下盖世功勋;朱祁镇莅临天子宝座后,政治方面的回报,肯定是丰厚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干就干!

于谦呢?虑及国家的前途,正极力劝说病重中的景泰帝朱祁钰复立原太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为储君,并留下遗命;这心就操碎了,自己的安危硬是没想过!此时,夺门之变发生了,当儿子向他汇报政变的时候,他镇静自若:“自有天命,汝第去”。


尽管,他军权在握,有能力镇压此次政变,但没得到景泰帝的授权就发兵平叛,显然有谋逆之嫌;尤其是夺门之变的主谋徐有贞等人的举动得到了位高权重的孙太后的允诺与支持;于谦就没任何理由来镇压叛乱了。

3

夺门之变,其实是一场君子和小人的交锋,很多人觉得,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手握重兵,怎么可能放任夺门之变展开,放任朱祁镇复辟呢?如果从夺门之变的细节方面看,这场政变实际上,没啥太多的看点,甚至可以说在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皇帝给换了。

怎么叫作君子和小人的交锋。简单点说,就是君子走的是正道,小人走的是邪道。我们看一下夺门之变的人:石亨、曹吉祥、徐友贞。

虽然他们的名字都挺吉利,但他们的人品并不怎么样,曹吉祥是个宦官,徐友贞是个御史,这两个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职位低,但权力大,曹吉祥可以直接接触到后宫和皇帝,而御史有弹劾百官的职能。

而另一个叫石亨的人,就更不简单了。

如果往前推一下,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也是于谦的战友。在军队中有足够高的地位。也就是说,石亨的态度,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军队的态度,也决定了夺门之变的结果。

当明代宗朱祁钰病危,最早知道的是曹吉祥等人,而朱祁钰的遗嘱,也是他们最先知道的。

于是,这三个人开始东心思,他们的效率非常高,首先是曹吉祥通过自己太监的身份,拉拢后宫的孙太后。得到了后宫的支持。

而石亨,也在军队中,找到了自己的嫡系部队。

而徐友贞,则开始暗自拉拢一些官员。这些做法,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根本没有耽误太多时间。

对比这些小人的耳目灵敏,办事效率极高,于谦以及他们的大臣团体,就显得有些慢了。其实,于谦的消息并不闭塞,可以说,他得到的消息,不比曹吉祥等人晚多少,只是消息不如他们准确罢了。凭借相当强的政治直觉,于谦等人已经明白了朝廷要变天了。但显然,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人要复辟。

于谦等人按照正常的流程,知道皇帝不行之后,一定要选择一个继承人,于谦等人开始拟奏章,通过正规途径来选择继承人。

但当他们拟完奏章,天已经黑了,这个时候,已经是下班时间,因此,于谦等人决定,明天早朝的时候,把奏章呈上,让朱祁钰确定好继承人。通过合法手段,让明朝国祚延续下去。

于谦等人的做法,其实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在正常合法途径看来,他们的反应以及落实事情的能力很强,办事效率相当高。但还是差了一点,因为石亨徐友贞等人,把于谦等人晚上睡觉的时间用上,居然用了一夜时间,就把事情办完了。

于是,当于谦上朝之时,他这才惊奇的发现,原本坐在龙椅上的是朱祁钰,现在则变成了已经被软禁起来的朱祁镇。还没等于谦反应过来,徐友贞已经山呼万岁,接着,许多朝臣也开始山呼万岁。

直到这个时候,于谦等人才知道,就在他们准备呈上奏折的前一个晚上,夺门政变就发生了。这件事来的太快,太突然,根本无法想到。

在历史上,很多人对于夺门之变的评价,多数觉得这是一场相当无聊的政变,因为来得快,成功的快,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但如果寻求一下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会发现,这种无聊政变的背后,就是一场君子和小人的博弈。

无论是于谦还是徐友贞石亨,其实都在密切注视着局势,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想法做着各种动作。于谦只少算了一点,那就是小人们的野心。这是这一点失误,让于谦等人前功尽弃。

而夺门之变过后,从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看出,君子做派和小人做派的区别。于谦等人,虽然不太愿意辅佐朱祁镇,但毕竟他是皇帝,如果再拥立一人,必然会造成政局混乱,给明王朝带来巨大伤害。所以,他们依然决定辅佐朱祁镇。只是,石亨等人却并不考虑政局问题,只是觉得于谦会分掉自己的权力。所以,就把于谦害死了。

如果说夺门之变是君子没有算到小人的手段,那么于谦的悲剧,就是君子没有算到小人的心思。

4

通过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在上位不久后,他听信谗言把明朝忠臣于谦处死,自此于谦这个扶明朝大夏于将倾的人物,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

朱祁镇明知道自己要承担残害忠良的千古骂名,但为了证明自己夺门的合法性也不得不将于谦下令处死。

夺门之变的那天晚上,手握兵权的于谦在哪里,他为何不阻止呢?

1 朱祁钰上位与病重

土木堡战役中,明军20万精锐大军全部覆没,连皇帝朱祁镇都被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人们纷纷收拾东西打算跑路,而唯有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先将朱祁钰扶上了皇位,以稳定国家的局势。

于谦知道此举是冒着杀头之祸,如果遭到大臣反对,自己当时都有可能被处死,可是为了国家利益就不顾自己的生死。于谦率领军民打败也先之后,朱祁镇不久之后也被蒙古人放回。

当然朱祁钰在当上皇帝之后,根本不想着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哥哥,因此把自己哥哥安排到南宫,基于朱祁镇对于自己皇帝之位始终是一个威胁,因此朱祁钰也三番五次的找事,但是朱祁镇也毫不在意,因为在这里好歹有人服侍。

朱祁钰在当上皇帝八年之后,渐渐病入膏肓。在此前朱祁钰将自己哥哥立下的太子废除,即将朱见深从太子位上赶下去。他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遭到群臣的空前反对,因此,在那八年太子位置是空缺的,而此时如果朱祁钰撒手人寰,那么明朝没有储君,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2 石亨等人阴谋

北京保卫战结束后,功劳最大的于谦只得到了一个少保的虚名,于是石亨向皇帝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但是于谦知道后,当即批评了石亨,石亨的好心当了驴肝肺了,于是怀恨在心。

石亨是北京保卫战的攻城,但是却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于是认为是于谦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在是战还是南迁时,徐有贞说了一句必须南迁,被于谦驳斥之后,朱祁钰更是将他排除权力核心之外。

两人认为如果朱祁钰去世之后,于谦会更加刁难自己。而于谦在暗地多次帮助石哼与徐有贞,但是两人品行不怎样,因此不受重用,却责怪于谦。

石亨与徐有贞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他们知道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了,选择好的未来是重要的。因此他们计谋一下,决定与太监曹吉祥一起,让南宫的朱祁镇复位。

3 朱祁镇复位

当时的于谦正在为明朝的前途考虑。朱祁钰没有立太子,如果朱祁钰去世了,那么明朝就会陷入皇位空缺的位置,在发动政变的那天夜晚于谦,胡濙,王直在一起商议,决定共同推举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随后起草了一份奏折,准备第二天上朝时交给皇帝,而皇帝病重,一定会同意。但那时夺门之变根本不可能成功了。但是在这一晚徐有贞等人发动了政变。到南宫请朱祁镇复位,那天夜里非常的黑,几十个人来到南宫,朱祁镇非常的害怕,认为自己生命就要终结。而几十人突然下跪,称朱祁镇为皇帝。朱祁镇这才将信将疑的问道,是否让自己复位。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对于这些人说,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如果失败了大家都活不了。在大家的拥护下,朱祁镇复位。

虽然石亨为大将,但是兵权掌握在于谦手中,此时于谦要真的选择镇压,即说徐有贞、朱祁镇为谋反,就非常容易将夺门之变镇压。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选择等死。

因为他早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朱祁镇在复辟之后,定然不会放过自己的。而于谦却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在夺门之变发生前,他就有了风声,当他儿子赶来告诉他的时候他说“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从这句话来看,他并不打算处理石亨等人的阴谋,因为以当时于谦在朝中的声望,和权力瞬间就能让石亨这些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是他不为所动,在翻阅众多史料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于谦的良苦用心。正如明朝学者屠隆说的:听英宗复辟,景庙自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己。公(于谦)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他这是牺牲了自己一个人而保全国家,君不见,有多少国家在立继承人上出了差错,然后让整个国家,民族陷入空前的灾难中?这一点熟读史书的于谦肯定就会明白,因为八王之乱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于谦选择了沉默,因为在当时除了朱祁镇和他儿子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皇帝人选,他任由夺门之变的发生,反正夺来夺取都是朱家的天下。

无论是立朱见深还是朱祁钰复位整个国家的利益都会有保障。如果采取镇压,非但使得很多人受到株连,而且还有会让国家不稳定,到时候外敌在借此入侵,于谦那就是千古罪人了。

与其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不如自己牺牲自己,这是伟大的人格。

由于于谦没有镇压,因此朱祁镇才顺利的复位了。

4 于谦被处死

朱祁镇也明白,之所以自己比较成功的登上皇位,还是于谦没有干预。但是于谦必须死,因为是于谦扶持着朱祁钰,是于谦命令炮兵轰击朱祁镇所在也先的大营,是于谦维护朱祁钰的统治。

而这些都是朱祁镇将于谦杀害的理由。朱祁镇下令立即将于谦逮捕,并且处死。所谓徐有贞在处死于谦中进谗言,只不过是朱祁镇寻找的借口,因为朱祁镇从心里根本不想着让于谦活。

当然朱祁镇也知道于谦对明朝立下大功,因此他只杀了于谦,并没有杀害他的儿子,这也是朱祁镇的最后的怜悯。于谦为了明朝而敢于担当,他驳斥南迁论;而为了国家利益,他甘愿牺牲自我,真是不愧于民族英雄这个称谓。

他的伟大是把一个即将变成下一个南宋的国家,硬生生凭一己之力给拉了回来,给大明王朝续了一百多年。

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石灰吟》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及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5

在明代“夺门之变”的闹剧里,最见证大英雄于谦坦荡人品的,就是他在“夺门之变”前后的表现。

在“夺门之变”爆发前的那些天里,当徐有贞石亨们在忙着蝇营狗苟时,于谦也很忙,他忙着不停给病重的景泰帝进言,请求复立沂王朱见深(“太上皇”朱祁镇之子)为皇储。多年来深恨于谦的“太上皇”朱祁镇哪里知道,当时的于谦,正一心为他儿子的皇储地位,也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在辛劳。

以明朝学者田汝成(其亲戚是于谦部下,亲身经历“夺门之变”全过程)记载,当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们的拥立下,悍然发动“夺门之变”时。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于谦也是最早得知消息的大臣,当时于谦的儿子于冕,都吓得语无伦次。但于谦只是正色呵斥他一句:“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然后,他只是淡然端坐家中,天亮后照例整理朝服上朝,之后就被逮捕下狱,蒙受千古奇冤。

可以说,面对这场政变,乃至政变后自己可能遭受的厄运,当时的于谦,没有做半点应对,只是平静等待厄运降临。甚至当他身陷牢狱,被扣上“迎立外藩”的帽子后。他竟也不做任何辩解,只平静笑道“辩也死,不辩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当年挺身扛起国家重担,击败瓦剌挽救国家命运,会在此时遭到怎样恶毒的报复。但是他,却是慨然承受。最后以“意欲”的荒唐罪名,从容就义。

那为什么,从政变开始到结束,他不做一点自救的反抗呢?是因为没有能力?当然不是,此时的于谦,身为兵部尚书兼总督军务,等于是京城兵权牢牢在手,其痛击瓦剌的军事能力,更在那几位策动政变的丑类之上。以明朝学者屠隆的评价说,只要于谦横下一条心,当夜弹压叛乱,那真是“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明英宗的复辟美梦,分分钟就要被于谦打碎。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于谦才绝不会这样做。当时的情况是,景泰帝已经病入膏肓,“太上皇”朱祁镇只要在南宫耐心等待,在于谦等大臣的操持下,一旦景泰帝驾崩,大明皇权就会顺风顺水,自然回到朱祁镇一系,根本不用发动夺门之变抢皇位。但朱祁镇偏偏在徐有贞们的煽动下悍然作乱,这样一来,于谦当然可以一口气将叛军消灭,但“太上皇”朱祁镇怎么办?一旦景泰帝驾崩,朱祁镇也死于叛乱,明朝最高皇位虚悬,沂王朱见深只是个毛头小孩,新的内乱必然会爆发!

而当时,几年前经历过土木堡惨祸的明朝,这时是绝对经不起大乱的,一旦大乱无法收拾,陷入水深火热的,极有可能是大明江山。一心为国的于谦,正是为了明朝江山社稷的稳定,在夺门之变的夜晚,做出了他自己的抉择。

其中苦心,正如明朝学者屠隆的叹息:听英宗复辟,景庙自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己。公(于谦)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这番苦心,见证的,正是一个大智大勇,慷慨担当的大英雄于谦。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6

明代夺门之变发生,第二天早上,当上朝的钟声响起,于谦等大臣走进宫门的时候,看见朝堂上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是明英宗朱祁镇。大家一下就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候,徐有贞对着全部朝臣一声大喊:“太上皇已经复辟了,你们为什么还站着?”所有朝臣没有办法,只好跪下来,叩拜朱祁镇,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夺门之变)

因此,这里就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个问题,于谦等人在做什么呢?为什么没有想过提前防范呢?尤其是夺门之变的那天晚上,难道于谦等人根本都没有任何一点提防吗?

关于朱祁钰接班人的问题,应该说,于谦等人一直都是在思考着呢。

最初蒙古人想放朱祁镇回来,当时朱祁钰不同意,于谦是同意的。正是在于谦和孙太后(朱祁镇母亲)等人的极力请求下,朱祁镇才被放回明朝。

于谦在政治上虽然并不是很成熟,但是他应该知道朱祁镇回来,对整个朝廷的稳固,其实是不利的。一山不容二虎,一朝不容二君,朱祁镇回来肯定就是一个麻烦。而于谦之所以同意这样做,这也说明,于谦是考虑过让朱祁镇再成为君王的这种选项的。

后来,朱祁钰想废掉太子朱见深,立他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时于谦也没有人反对。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对于朱祁钰传位给自己儿子朱见济这个选项,也是同意的。

以上的两件事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于谦并不怎么干涉朱家继承人的问题。在他看来,谁被立成继承人,接管朱家的天下,都可以接受,只要这个人是朱家的人。这其实就是于谦的一种价值观。在于谦眼里,“国”是比“君”更重要的。只要国家保住了,君王究竟是谁来当,都是无所谓。也就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当初于谦才会在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坚决支持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于谦剧照)

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于谦当然要召集大家讨论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

实际上,当时有四种考虑。

一是立朱祁钰的后人为皇位继承人。有人可能会说,朱祁钰不是没有后人了吗?其实不对。按照一些民间史料的记载,朱祁钰是有后人的。这个后人,就是朱祁钰的妃子李惜儿所生的孩子。只不过“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惜儿的这个孩子还没有出生,还在李惜儿的肚子里。

朱祁钰当时有好几个后妃,包括被他废掉的汪皇后,还有朱见济的母亲杭皇后,还有一个唐贵妃,另外还有一个李贤妃。不过,除了杭皇后生下朱见济外,其他几个妃子都不生孩子。因此,朱祁钰从宫外带了一个妓女李惜儿进宫来,而这个妓女恰好就怀孕了。所以,这个孩子如果生下来以后,朱祁钰肯定是会把他立为太子。如果朱祁钰能够活到这个孩子出生,那么把这个孩子确立为继承人,也是有可能的。

(朱见深剧照)

二是立外藩为继承人。这个选项后来成为朱祁镇杀于谦的理由之一。但实际上,这只是当时别人的一个提议,于谦是没有这样提议过的,同时他也不同意。由此可见,朱祁镇完全是为了杀于谦,编造的理由。

三是立朱见深为太子。这个选项,也是获得当时大家的认可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那天晚上,于谦等人实际上就在讨论这个方案,并准备在第二天把这个方案拿去交给朱祁钰,等朱祁钰顶多。只是还没有到第二天,“夺门之变”就已经发生了,所以于谦等人也没有机会提交这个方案了。

四是复立朱祁镇为皇帝。当然了,这个方案不太可能被大家接受,毕竟朱祁镇已经是太上皇了。太上皇重新成为皇帝的可能,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但如果原先的方案孙太后不同意,或者是朱祁钰不同意,让朱祁镇成为皇帝,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当时推选候选人的这个方案,都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过,因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想投机,想通过投机让自己的职位变得最大,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才横插一杠,发动了“夺门之变”。这一点,于谦等人确实是没有想过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7

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间发动政变,几乎兵不血刃地帮朱祁镇夺回了皇位。宣布谕旨之后,就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狱。

在北京保卫战前夕,于谦就已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换言之整个大明的军队指挥权,全掌握在于谦手中,甚至他的权力都可以超过皇帝。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当时,瓦剌大军压境,北京城内惶惶不安,是于谦主动承担了保卫京城的重任。他以文官身份担任军队最高指挥官,而且表现得极其出色。所有的调兵部署、运送粮草辎重,到一切战略、战术布局,几乎全是由于谦一人制定的。

在戎马倥偬之际,于谦一人眼观口述,效率和准确率都高得出奇,小纸片大小的指令,就可以传到万里之外,大家都对于谦佩服之极。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于谦的威望达到顶峰,而军政大权还在其手中掌握。

说句不好听的,好在于谦是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如果于谦稍有歪心思,那么大明王朝可能会江山易主,这并非危言耸听。

史料记载:

“京兵分隶五军、神机、三千诸营,虽各有总兵,不相统一,请择精锐十五万,分十营团操。团营之制自此始。”

于谦不仅手握兵权,还修改了军队制度,从军队中抽调十五万精兵,分成十营,保卫京城安危。这就是所谓的团营制度,这是由于谦发起、于谦制定的,由此可见于谦的权势有多大。

除此之外,景泰帝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程度超过任何人,所有军国大事,朱祁钰必须征得于谦的同意,只有于谦同意,这条政策才能下令实施。上有皇帝撑腰,军政大权一把抓,所以说我们说,夺门之变之时,于谦必定是提前知晓的。

整个皇城的军队都是由于谦来控制,这么大的事情,于谦怎么可能不知道?但史书上并没有太多在夺门之变时,于谦的记载,那么我们只能认为,于谦什么都没有做。对于政变,于谦没有出兵阻止,那就代表着他纵容了这场政变的发生。

那么,于谦为何要没有阻止这场政变呢?

于谦默认了这场政变

皇宫的防守严密程度,应该高过全国任何地方,要想闯进去,再发动政变,逼皇帝退位,这事情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政变当日,徐有贞、石亨等人接到朱祁镇,就一同前往奉天殿,团营部队大致有十几万人,而徐有贞、石亨只带了千余人。如果于谦发兵阻挡,这一行人根本到不了奉天殿,由此可见于谦并不反对这场政变,这大致就是于谦的真实想法。

朱祁钰或许更不适合做皇帝,朱祁镇做皇帝或许对明朝更好

朱祁钰在治国理政方面高于朱祁镇,北京保卫战前后的功绩,都要记在朱祁钰身上,但朱祁钰在其统治期间,也做了很多荒唐事,令其威信大不如前。

原本朱祁钰是不想做这个皇帝的,但国家有难,且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无奈之下,朱祁钰只得坐上了皇位。然而,伴随着时间流逝,朱祁钰愈发感受到权力的魅力,权力令其成为一个怪物。

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在瓦剌受苦,而战争已经停息,那么必须要将朱祁镇接回来,此事关系到明帝国的面子问题,所以大臣们极力要求朱祁钰接回太上皇。但朱祁钰并不想接回哥哥,他哥哥如果回来,就会成为他的巨大威胁。

于是朱祁钰一直致力于阻止朱祁镇回来的工作,大臣们费了好大力气,才将朱祁镇接回来。朱祁镇回来之后,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朱祁钰给予哥哥生活条件甚至还不如瓦剌,经常是缺吃少喝,而且还被人严密监控。

史料记载:

“时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及树伐,得其故,大惧。”

就连朱祁镇避暑的树木,都被朱祁钰派人给砍了,美其名曰,为了防止藏匿匪徒。朱祁钰在其统治期间,还将原太子朱见深废除,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倒霉的是,朱见济不久就去世了。这废立太子的行为,不仅得罪了太后、群臣,也将朱祁钰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就一直心神不定、胡搞乱搞、在外人看来,朱祁钰的皇位已经有所动摇,所以很多人都开始蠢蠢欲动。包括于谦在内,也都看着朱祁钰的所作所为,或许于谦认为,朱祁镇可能更适合做这个皇帝。

于谦甘愿牺牲自己

徐有贞、石亨等人都是于谦的仇人,政变之后大权将被这些人夺走,而于谦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方面这些人对于谦是恨之入骨,另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很有可能成为政治牺牲品。

对此于谦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从那天他默认这一切发生开始,或许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在我看来,于谦如此大才,却被小人陷害至死,实在是令人惋惜,如果于谦能提前铲除徐有贞、石亨等人,再派亲信示好朱祁镇,那么最起码保存自身是没有问题的。

奈何于谦太过刚烈,对于认同的事,他会一条路走到底,哪怕是死也毫不在乎。朱祁镇在历史上评价不算高,不仅宠信奸佞,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于谦默许政变的发生,是对还是错,到现在都难以判定。

于谦有一腔爱国热血

于谦的忠诚不只是对于皇帝,他忠于的是大明王朝,只要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于谦最想看到的。于谦身为国家顶级重臣,却从不徇私枉法,石亨保举其儿子做官,于谦即刻予以拒绝。

于谦生活节俭,被抄家的时候,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正室有一个带锁的柜子,其中放着皇帝赐予的蟒袍、宝剑等器物。只要国家长治久安,于谦根本不在乎自己生死,于谦一生的理想就致力于安邦定国。

不论如何,于谦终究是名留史册,为万世所敬仰。

8

“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身兼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行首辅之权,是彼时明王朝名副其实的“军中大佬”。他彼时如果真的带着人去勤王,恐怕还真够明英宗朱祁镇跟石亨、徐有贞他们好好喝一壶的!可奇怪的是,于谦居然什么也没有做,即便是得到消息之后,也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一直在家“等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于谦不是景泰帝的死党

景泰帝朱祁钰虽然是于谦主张拥立的,但于谦却不是景泰帝的死党。于谦这个人非常有个性,他一声推崇的理念是当国家的官、为国家效力,谁是皇帝不重要。早年间,明成祖朱棣曾经问于谦:“如今永乐盛世、天下大治,可还是有文官谏臣私下里骂我得位不正,你怎么看?”结果于谦直接怼了明成祖一句:“太祖传位给建文是事实,无法篡改!”直接把明成祖气得大骂:“那你还考我的进士、做我的官?”结果于谦回了明成祖一句:“我考的是大明的进士,做的是大明的官。”居然把明成祖怼得无言以对,反觉得这家伙是个可用之人,而且临终前还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历经洪熙、宣德、正统三朝,于谦一步步做到了兵部侍郎的高位,成为了“军中大佬”。“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成了蒙古人的俘虏,瓦剌认为奇货可居,想要以明英宗为筹码,对明王朝进行政治讹诈。于谦处于明王朝的国家利益考量,出面说通了明英宗的生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远在瓦剌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如此一来,明英宗便从奇货可居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搞得蒙古人是留着没用、杀了浪费……进退两难。这个时候的景泰帝朱祁钰巴不得蒙古人一怒之下把明英宗给宰了、一了百了,可于谦又不干了,通过各种方法,硬是把明英宗给接回了北京,于是便有了后来景泰帝把明英宗幽禁在南宫的事情。

虽然景泰帝即位之后对于谦表面上非常礼遇,但打心底里不放心他。后来,景泰帝不仅通过“掺沙子”、提拔重用新人来削弱于谦的权势,而且时不时还借着由头敲打敲打于谦。但于谦无所谓,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他问心无愧,景泰帝也真心挑不出什么理儿来。后来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是怎么发迹的?就是因为和于谦不对付,这各中的利害关系,想必不用本人多说什么了吧?

总而言之,于谦虽然是拥立景泰帝的功臣,却不是景泰帝的死党,景泰帝用他、却也一直在防他,这一点于谦也心知肚明。那么,问题就开了,“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已经复辟、重新成为了皇帝,而景泰帝也被明英宗给软禁了起来。于谦这个时候如果凭借自己的威信和权力调兵勤王,把明英宗给拉下了马,景泰帝重新掌权之后还能容得下于谦吗?想想看,没有皇帝的调兵旨意、没有走正式的调兵程序,于谦居然能带着兵进攻紫禁城,他如果想篡位呢?谁能制他?真要是那样,恐怕于谦的下场也不见得会比现实中好到哪里去。

更何况,于谦这个人的格局很高,他不屑于参与皇位之争,他更看重的是明王朝的政局稳定。既然明英宗已经复辟,他再带着人勤王,那就是人为制造内乱。很显然,这不是于谦想要看到的结局。除此之外,于谦或许也有自己内心的一点儿小九九。

于谦内心的小九九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时,景泰帝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夭折,虽然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被废,但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朱见深仍然是明王朝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换言之,如果重病中的景泰帝一口气上不了、挂了,继承皇位的仍然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生儿子朱见深!要知道,“夺门之变”时朱见深可活得好好的。

退一万步讲,真要是于谦带兵来勤王,明英宗完全可以秘密弄死景泰帝之后继续做自己的太上皇,把儿子朱见深合法推上皇位。到时候于谦该何去何从?反对,那就是反对《皇明祖训》、违背祖制!不反对,那就是举兵谋逆,横竖都是个死……可背负这样的恶名去死,显然是于谦不想要的结果。与其如此,倒不如坦然在家等死,不是吗?更何况,就算于谦勤王成功,冒天下之大不韪、诛杀了明英宗或者把他再次赶回南宫。从于谦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不太可能这样做,我们只是假设。一旦景泰帝重新掌权,他还能放过明英宗吗?可是,除非景泰帝杀光了明英宗的儿子,否则一旦景泰帝去世,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明英宗的儿子。真要是那样,于谦直接或间接杀死了新皇帝的亲爹,还能有好吗?

综上所述,无论于谦勤王成功与否,结局都是个死,在家等死的结局同样是个死,没有区别。不做出任何过激行为,起码不会增加明英宗对自己更多地反感,还有希望保全家人。可一旦举兵勤王,恐怕于氏满门就很保全了。更何况,制造内乱这样的事情并不符合于谦一贯的行事风格。他从内心里是忠于明王朝的,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让国家陷入内乱之中。因此,于谦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注定了他只能坐以待毙,不可能是去举兵勤王。毕竟,与彼时太上皇明英宗刀兵相见,其本身就已经涉嫌“谋逆”了,于谦是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9

夺门之变,发生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当时,被囚禁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而于谦,则在事后被诬陷谋逆,随后被处以极刑。

明英宗朱祁镇宠幸宦官王振,开启了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的时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受王振蛊惑,亲率五十万明军征讨瓦剌。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覆没,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

北京城内,在于谦等大臣的推举之下,英宗之母孙太后下诏,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皇帝,即明代宗,并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率明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并在之后数次击败瓦剌首领也先的进攻。明英宗也在时为右都御史的杨善运作之下,成功返回了明朝,随即被囚禁南宫。

明代宗朱祁钰,废除了明英宗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并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的是,朱见济在景泰五年(1454年)夭折,而朱祁钰也在景泰七年(1456年)突然病重。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朱祁钰无后,他去世后,谁做皇帝?

正常情况下,是由当时任兵部尚书,并实际掌控内阁的于谦,以及各部尚书等文官,来推选出继承人,接任皇位。实际上,在夺门之变发生的白天,于谦与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已经会同群臣,写好了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奏疏。只是因为天晚,而景泰帝又病重,奏疏就暂时留在礼部。

这就触及了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将领石亨的利益。他再有功,也不及拥立之功大。于是,当天晚上,石亨就联合了大太监曹吉祥,以及与于谦不合的徐有贞,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

夺门之变的当夜,于谦为什么既没有支持石亨等人,去接英宗复位;也没有率兵镇压石亨等人?只能说,于谦太难了。

当时,于谦作为兵部尚书,重兵在握,而且作为实际的朝政控制者,爪牙满京城。根据明朝大臣屠隆在个人笔记中的记载,石亨、徐有贞密谋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报告了于谦。于谦想要平叛,灭掉石亨等人,那是易如反掌。

于谦当时选择什么都不做,主要是当时的情况太复杂了。而且,于谦作为一个忠君爱国,品格高尚的人,最终只能选择牺牲自己。

首先,明代宗朱祁钰无后,而石亨等人通过曹吉祥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于谦平叛,要冒师出无名的风险。于谦诛杀石亨等人之后,明英宗就是叛逆,英宗及其儿子们,包括被贬为沂王的朱见深,都将失去皇位继承权。这已经让于谦很难抉择了,都是君呀。

如果废了朱祁镇一脉,于谦只能拥立藩王或者藩王之子为皇储,等待朱祁钰去世。这可能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藩王之间为了皇位,可能会再次兵戈相向,导致第二次靖难之役。所以,于谦为避免社稷再次遭遇兵灾,没有选择这条路。

其次,英宗并不喜爱儿子朱见深。明英宗复辟之后,开始大力扶持自己的次子朱见潾,并让钱皇后认其为养子。并且,朱祁镇还数次试探孙太后,以及众大臣,透漏出想易储的想法。

于谦能做什么呢?于谦可以出兵灭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并将罪责全部推给石亨等人。但是,这样子,于谦等于造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反。于谦不是权臣,而是忠臣,加上品格高尚,他即不愿夺了景泰帝朱祁钰的皇位,也不愿英宗父子不睦,这让他很难抉择。

还有一种情况,于谦加入石亨、徐有贞的队伍,一起迎英宗复位。以于谦的品格,肯定不会选择这条道路。更何况,他根本就不屑于跟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伍。最终,于谦选择了牺牲自己。夺门之变的当夜,皇城虽然闹翻了天,可于谦就待在家中静观其变。

石亨、徐有贞等人在拥立朱祁镇复位之后,当然要除掉自己的政敌于谦了。而于谦被抄家之时,真的是家徒四壁,仅有一间被紧紧密闭的房间中,供奉着明代宗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履。

于谦自己不愿意做权臣,不过他却坐到了权臣了位置。朱祁钰时期,就忌惮他,甚至听说有人政变,还误认为是于谦。而朱祁镇杀于谦,也并非只是受到石亨等人的蛊惑,毕竟于谦等人请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奏疏已经在礼部了。朱祁镇不喜欢朱见深,再加上不放心于谦,所以,才杀了于谦。之后,朱祁镇又将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全部剪除,这其实就是在加强集权。英宗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囚禁南宫,以及夺门之变后,绝对成长为了城府极深的帝王。

于谦难道不知道这些?他当然知道,不过正应了屠隆在书中所写:“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于谦为了保护百姓不再遭受叛乱之苦,为了稳定大明社稷,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这就是大义。

10

有人说,于谦忙着抽烟、喝酒、烫头;还有人说,于谦忙着准备春晚魔术节目,那是刘谦,好嘛。

咱们说的是为明朝续命195年的于谦,写了《石灰吟》的于谦,救万民于水火的于谦。


好多人会有疑问,夺门之变发生的那晚,于谦在干嘛呢?为何不阻止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了解之下历史背景吧。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危急之下,于谦等大臣说服孙太后,暂由朱祁钰做代理皇帝。

PS:这个孙太后,就是《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

后来,在于谦的英明指挥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明军数次击败了瓦剌。

瓦剌本来想利用朱祁镇讹点钱,讹点粮食的,现在朱祁镇成了累赘,毫无利用价值了。


瓦剌一气之下,就给朱祁钰写了一封信:“只要你们肯出一百万,我们就把朱祁镇放了。”

朱祁钰连夜写了一封信:“你要是不放,我给你两百万,你要是撕票,我给你三百万。”

可还没等信发出去,朱祁镇已经回来了。

朱祁镇刚到,就被关进了南宫,像动物园关老虎似的 ,包吃包喝包住,但不能出来吓人。

这么一关就是七年。

皇位稳固之后,朱祁钰并不满足,他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取代太子朱见深。

这个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

当时反对声一片,朱祁钰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花了重金贿赂大臣,这时候,大臣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PS:皇帝贿赂大臣,朱祁钰绝对历史第一人。


朱见深被废了,朱见济成了太子,然而,天不遂人愿,第二年,朱见济就得病死了,而朱见济是朱祁钰唯一的独苗苗。

朱祁钰悲痛欲绝,心若死灰,抑郁成疾,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就在这时,夺门之变发生了!

在孙太后的授意之下,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领兵打开长安门,进入南宫,把朱祁镇迎了出来。

第二天,天刚亮,钟鼓齐鸣,徐有贞走出宫门,用高分贝喇叭大喊:“太上皇复位了!”

就这样,朱祁镇再次当了皇帝。



介绍完了历史背景,现在再来回答,当时于谦在干嘛呢?

夺门之变前一晚,于谦正与几个大臣商议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一事,当时群臣达成了一致意见,准备第二天一起去觐见朱祁钰。

哪知道,当天夜里,夺门之变就发生了,当时于谦有没有提前察觉到呢?

有的,于谦当时是兵部尚书,女婿是锦衣卫指挥使,若说他们没得到消息,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天晚上,于谦的儿子于冕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上气不接下气,神色极为紧张,于谦忙问怎么啦?

于冕忙说:“不好啦,徐有贞等发动政变,准备让太上皇复位。父亲,怎么办啊?”

于谦怒斥道:“你这小子,不要乱说话,这皇位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哪是咱们能决定的。”


于谦没有一丝慌乱,安安静静地坐了一夜,第二天,上朝的鼓声响起,于谦叹了口气,他的人生就快完结了。

于谦当时为何不阻止政变呢?以他的实力,将石亨、徐有贞一伙,以叛乱之名尽数剿灭,可以说易如反掌。

原因是,于谦心怀天下,假如他真的出兵剿灭政变,那么北京城必定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成为人间炼狱。

说不定,瓦剌会趁机南下,那么大明就危险了,于谦心怀天下,心系社稷,所以最后选择了牺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