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

2020-09-20 06:31阅读(60)

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不是史上最强阳谋?:我个人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可谓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最成功的阳谋。没有之一。首先来说一

1

我个人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可谓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最成功的阳谋。没有之一。

首先来说一下推恩令实行的背景

刘邦在在建立汉朝以后,认为秦国之所以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天下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时候,秦朝没有外援来救助,所以秦朝短短几十年就被十八路诸侯所消灭,正因为周朝实行了分封制,所以有八百年的国运。

但是刘邦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也跟分封制有很大的关系,周天子分封的诸侯过多,尤其是分封了很多的外姓诸侯,所以周朝才灭亡。

所以刘邦吸取了周朝和秦朝的教训,两种制度同时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从。并且制定了制度,就是只许给刘氏子弟分封,不许分封外姓王,这样汉朝有难的时候就有外援,而且由于郡县制的从在,诸侯也不会坐大,可以保证汉朝命运千秋万代。

可是,刘邦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这些王侯不听朝廷政令,慢慢的脱离了朝廷的掌控,所以多次发生了叛乱,而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诸侯和朝廷的矛盾更是尖锐,所以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

再来说一下我赞同推恩令是最强阳谋的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诸侯明知道是削藩,但不得不实行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这些诸侯都知道这样下去,自己的国家肯定被分割的越来越小,所以诸侯和自己的长子都不同意,但是其他的儿子都支持,在以前因为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没有他们的份,但是现在出现了新的制度,自己也可以得到一份,谁愿意放弃。这些诸侯要是不同意实行,那么他的其他儿子肯定不同意,会自相残杀,到最后国家的实力肯定大幅度发下降,还不如实行政策,起码能避免自相残杀,所以就开始实行。

第二个理由:推恩令的效果超过了预期

刚开始的时候,汉武帝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实在不行就给诸侯添点乱子,但是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诸侯的儿子都在帮汉武帝。慢慢的,诸侯的国家一分再分,实力一降再降,对中央政府没有了一丝丝的威胁,文景时期的大麻烦很容易就被解决掉了,而中央政府没有出一兵一马,也没有出一贯钱财。

所以,我才认为推恩令是史上最强阳谋。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下我,我是小北谈历史。

2

不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才是,明白的告诉你敌人,我们怎么打,你们会有什么对策,下一步该怎么走,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日本人,最后怎么战胜日本人,别看当时日本很强大占领很多中国领土但是我们会一步步收复失地,毛主席的远见和计划。

3

那是,当然,不可能的

现代最强阳谋:我的游戏都是免费的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上,最强阳谋当属企鹅的帝国游戏,没有之一。

鹅厂所有的游戏宣成是免费游戏,然而依靠庞大的用户数量,每一个成功游戏人数必定爆满,玩的人多了,想要站在全服顶端的王者你就需要不断充钱,然而低战玩家就失去了游戏体验啊,但是企鹅把游戏做的很吸引人,低战玩家不想离开游戏,又不想失去体验,于是也加入了充钱行列。

鹅厂越赚越多,成为了当代商业帝国,无关讽刺,但这的确是我心中的最强阳谋。

(我玩的手游,本服第一充了将近30W,第二15W,第三17W,加上退游的顶级土豪,以及我这样的中氪玩家,一个服三年时间大概为企鹅创收四百万左右,现在这个游戏安卓微信区已经开到了1000多区)

这个回答倒不是吐槽鹅厂,也不是不认真戏谑答题,只是我觉得虽然推恩令虽然一个意义非凡的阳谋,但是要是说最强就差点意思了,作为汉武帝的后辈,刘秀的武官文进也并不差与推恩令,再像是春秋时期种桑误国,二桃杀三士,围魏救赵,这都是顶级阳谋。

如果再说是国外的,那有一个直接的,就是你有没有看过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里面几乎都有一个事情,开商控税。

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外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便宜制品可以倾销国内,让我国的手工业者无法生存,破坏我国的经济,这也是顶级阳谋,这要比什么赔款割地狠的多。

时间太晚,本来不想答题,看见这么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又忍不住,但是我这么晚不想再掉头发,就不去解释一些典故来反驳了,姑且就回答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吧。

4

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

推恩令规定了各诸侯在死后将其土地分给子孙,还要继承他的头衔。

其目的就是瓜分各诸侯王的实力,他们一个人的土地分成几块分给诸多子孙,而且子孙死后也一样这样做,到时土地越分越少,然后他们也就没什么利益和权利所图谋,虽然有留着个世袭的头衔,但作用已经不大。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正式上书汉武帝提出推恩令,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不仅嫡子或长子有继承权,其他庶子和次子也要分封,如此一来上一任诸侯王去世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都要分封,一个大诸侯国势必就被分成了若干个小诸侯国,如果子嗣更多的话小诸侯国更多,这样几代下去诸侯国越来越小,对中央的威胁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毫不夸张的说推恩令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对于地方诸侯来说接受吧后果显而易见,

不接受吧,庶子和次子们肯定不答应,祸起萧墙发生内乱几乎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强势的汉武帝更可以借此行废立之事,后果更惨,

所以推恩令简直是无解的阳谋,各地诸侯都无可奈何不得不捏着鼻子执行??????

5

推恩令的原创,不是汉武帝,也不是主父偃,而是大才子贾谊。

然而,贾谊过于才华横溢,天地鬼神无所不通。于是,汉文帝,也就是武帝的爷爷,把他当成了灵魂导师。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本来一腔热血是要当国师的,结果成了巫师,这是才子之悲。



01.推恩令溯源:西汉第一雄文《治安策》

《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因为内容过于丰富,所以更像是贾谊政论观点的汇编综述。

这篇文章被喻为西汉第一雄文。但这个评价还是有些“妄自菲薄”了。就是把东汉也算进去,也没有哪篇文章能出其右。所以,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两汉第一雄文。

西汉的《盐铁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财政智慧的宝库。历朝历代的财政改革,都能从《盐铁论》中找到溯源。而能与《盐铁论》等量齐观,作为政治智慧的宝库,应该就是《治安策》。

践行《盐铁论》要容易一些,因为财政改革还只是触动利益。但践行《治安策》就费点儿劲,因为政治改革要触动人性,而且主要对象还是皇帝的人性。

《治安策》的观点非常丰富。如果非要在认识上降低维度,那么只需要记住一句话:

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搞集权还是搞分封,看似是一道单项选择题。但刘邦这家伙脑洞大开,硬是做成了多项选择题,集权和分封一起选。关中搞集权、关东搞分封,大家因俗而治,怎么开心怎么来。

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分封诸侯连地千里,这就尾大不掉了。而且,诸侯之间搞联合,完全能颠覆中央。于是,接下来又出现了一道选择题:是集权多一点儿还是分封多一点儿。

这必须就是一道单选题了。要么削藩死命集权,要么躺死任凭分封。这时候开脑洞的变成了贾谊。贾谊的选择是分封,而且还要分封到彻底。原理就是过犹不及,只要分封到没有底线的程度,那就等于集权。



诸侯王,就别搞什么嫡长子继承制了。除嫡长子之外,其他的嫡次子、嫡三子,以及庶子们,都要给封地。但分封的不是朝廷的土地,而是诸侯王自己的土地,你有多少个儿子,就分出多少份土地。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诸侯的土地肯定越分越少,少到“地尽而止”,那么天下也就没有诸侯了。而尾大不掉的问题,自然能够化解。

02.众建诸侯以少其力,重点却是人心

始皇帝一统六国,秦帝国郡县天下。这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统一。如果继续分封的路径依赖,华夏九州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而且时间久了,大家不仅语言不通,而且文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都会完全不一样。



演化无定向,却有方向有好坏、有价值。具体说,就是哪种演化更好、哪种演化更糟。演化的价值要求,就是向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战国时代,天下百姓要供养七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这个成本太高了。这时候,大家也不用发展生产、享受生活,只能干一件事,那就是打仗。身体好的去战场砍人,身体差的去田里种地。所以,演化到统一,才能到达低成本的均衡态。这时候,老百姓才有可能搞搞生产、搞搞娱乐。

统一的前提是中央集权,没有中央集权,就古代的治理水平而言,就只能等着天天打仗。因为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复杂政治设计。



然而,集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三代以来的分封已经成为路径依赖。要打破这个路径依赖,就要从力量和人心两个层面来完成。

秦始皇从力量上把这件事搞定了。强者定章程,我是强者、你们是弱者,然后我说集权就集权。

但决定历史的是力量和人心。强者定章程,听着像一句相当霸气的真理。但天下人心不从,强者也就只能灰飞烟灭。

于是,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刘邦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主动为之也罢、被动迁就也罢,到最后只能分封与集权并举。



问题就是这个人心,你怎么克服。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在人心层面,具体是权贵高层的人心层面,完成集权路径演化的第二个层面。

03.推恩令的阳谋:皇帝与诸侯的博弈

所谓阳谋,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

博弈的终极目标是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是这样一种稳定局面,在这个局面里,博弈各方都已经选择了最终策略,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谁也无法单方面改变局面。所以,纳什均衡未必都是好的。囚徒困境就是一种纳什均衡。如果两个囚犯足够聪明,那么都选择了最强策略,即背叛,结果就是一起进监狱。



汉初皇帝与诸侯王之间,就是一种纳什均衡。皇帝看不顺眼诸侯王,诸侯王看不顺眼皇帝,但双方谁也灭不了谁,所以朝廷虎视眈眈、诸侯王尾大不掉。

能不能打破纳什均衡?

当然能。局面如此,任谁也打破不了,但这是静态下的博弈,而博弈是动态的。所以,就一定有人准备打破这个局面,于是汉景帝搞削藩、诸侯王搞叛乱。但结果失败了。因为纳什均衡本就是一种稳定局面。虽然朝廷取胜,但汉景帝还是不能彻底削藩,只能与诸侯王和平相处。



打破纳什均衡的手段,就是你要把博弈的策略发展到极致,彻底摧毁博弈对手。这件事,秦始皇做到了,汉景帝没有做到。那么,汉武帝会怎么做呢?

汉武帝的手段是推恩令,推恩令就是汉武帝的压倒性策略。所谓压倒性策略,就是说我只要采取这个策略,你们无论怎么玩都得输。诸侯王当然可以像景帝时代一样,再搞一个七国之乱。

但汉武帝的压倒性策略还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先理解帕累托改进这个概念,是指在不触动博弈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帕累托最优,则是改进到没有改进的余地,也可以认为是所有人的处境都变好了。



推恩令就是如此,大家都有好处。众建诸侯实现了以少其力,于是皇帝就更容易控制诸侯,也不会再担心诸侯王造反。而诸侯呢?土地并没有上交国家,而是都分给了自己的子孙。而在诸侯国内部,受伤最重的肯定是嫡长子。但这个博弈对手的力量太弱,皇帝开心、诸侯王开心、其他子嗣开心,他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推恩令实现了压倒性策略和帕累托最优的结合,以最低的成本打破了诸侯分封的纳什均衡。能玩到这个博弈层面,可以说汉武帝和主父偃已经玩成了人精。历史上,都很少能找到这种例子。

而博弈的最高境界是设计博弈,即制定一套新的博弈规则或制造一种新的博弈局面。推恩令要实现的结果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而这就是一种新的博弈规则和博弈局面。从博弈的层面来说,这已经达到了顶级水准。

但,我们需要记住:推恩令的原创是大才子贾谊,主父偃就是在照抄贾谊,而其历史意识则是旧故事的分封难以为继、新故事的集权正式落地。

6

不算,推恩令同历史上的管仲之高价卖鹿之谋和当今石油美元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春秋时期,齐国拜管仲为相,当时楚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国富民强,齐楚相邻,楚强,齐弱,强楚成为齐国永远的痛,为了打败楚国,管仲向齐王献策,向楚重金购鹿,于是楚国民众纷纷上山抓鹿,导至良田荒废,,而齐国则偷偷抓紧生产,广积粮食,。当灾年来临,民以食为天,农事荒废的楚国则国民动乱不堪。齐国由于早做准备,百姓安居乐业,此消彼长,齐楚的国力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齐国一举挫败强楚,成就春秋霸业。

1971年,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为了获得美国的保护,同意了石油交易必需用美元结算的规则,成就了石油美元的诞生,通过石油美元奇特规则,美国一举掌控世界经济,挫败另一世界超级大国[前苏联[,成就世界霸业。以此看出,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7

推恩令应该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成绩单了,几乎是兵不血刃便彻底解决西汉初年以来尾大不掉的诸侯问题。

西汉王朝初期采取的是一个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行政区划。

因为汉高祖刘邦是从秦朝手里夺来的天下而建立的汉朝,而刘邦夺取天下后便深感秦朝之所以这么快历二世而亡是因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

因此在秦被攻打时并没有人能够举兵勤王,所以有感于此,他便大举分封同姓诸侯,并且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利,因为他想到若是以后有其他异姓之人想推翻汉朝,那么,这些刘姓以后他便可群起而灭之。

但是别忘了,异姓人会觊觎皇位,自己家同姓的也会,因此汉初造成了诸侯王权利过重,与中央分权抗衡的局面。

汉初诸侯势力很大,几乎是占据西汉王朝的半壁江山。他们拥有相当独立的军事政治权力,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威胁很大。

“汉初全国共计54郡,朝廷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汉初越1300余万人,王国编户180万,人口850余万”

于是,汉朝后来的皇帝便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保证中央的长治久安。进而有了汉景帝的削藩,但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削藩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见,一刀切式的强制裁撤是行不通的,这样势必会引发诸侯的一致反对。

汉武帝吸取先帝削藩失败的教训,接受大臣主父偃的意见,推出了一个史上最厉害的阳谋,所谓的阳谋就是你明知这是个陷阱,你还非得往里跳。

这个史上最强阳谋便是——推恩令。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阳谋,基本无解。

因为原来的诸侯王是世袭制的,而且遵循着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封地财产由嫡长子一人继承,所以老诸侯王死后便是更年轻的拥有同样实力的下一任诸侯王。大部分时候,不会因为继承问题而发生内耗。可以万世一系,最大限度的保存封国实力。

而推恩令的主旨就在于诸侯把自己的封地财产除了分给其嫡长子外,还可以分给其他儿子。因此老诸侯王死后便是许多个实力不大的新诸侯王。然后父传子,子传孙,继续传下去,于是就会变成无数个小诸侯。

换句话说,只要是儿子,都有资格分家。这样一来,每一代,就会将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国。

诸侯王原来拥有的封地是固定的,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而如今诸侯王死后,他的儿子们都过来分一块,就等于把封地给瓜分了,况且诸侯王大都妻妾成群,儿孙众多,因此这蛋糕也就越变越小,最后就剩芝麻绿豆那么大点了。

那么这时候这块芝麻绿豆大的小蛋糕又如何同中央这么个庞大的蛋糕相比呢?

所以不断分化后的诸侯国也必将会因为血缘的渐疏和利益的纠葛而分崩离析,最后无论哪一个单个诸侯国都无法同中央抗衡,那么这时候中央想要随便找几个借口慢慢废掉诸侯王是轻而易举的。

诸侯王们已经不在像汉初的诸侯王那样拥有巨大的土地和权利,甚至还可以联合起来发动“七国之乱”,因此他们这些数百个小而不大的诸侯就只能唯中央命令马首是瞻,故而慢慢地国家就轻而易举兵不血刃地收回了诸侯封地。

这个道理诸侯都明白,但是他们无法反抗。因为如果不同意,那些次子、庶子就会联合闹起来,把自己搞掉。毕竟没有推恩令,他们只能碌碌一生,没有财产,也没有身份地位。如今却能拿到一大片封地和爵位,自己当家做主,岂不是大好事一件?

所以,如果诸侯们不照做,这些人会首先跳出来造反。

当初淮南王刘安因为不满推恩令想造反,结果被自己的孙子刘建举报了。

所以,对于诸侯来说,执行推恩令,至少自己能安度余生。如果不执行,估计要骨肉相残了。

由于“推恩令”的施行,诸侯们被不断分割,实力越来越弱。

明明是陷阱可是别人还是会止不住往里跳,兵不血刃地解决诸侯王权利过大,威胁到中央的问题,汉武帝的推恩令真正堪称史上最强阳谋。

8

汉朝立国后,刘邦选择:郡、国,并行治理天下,汉朝即有郡县,又有诸侯国。

郡县由始皇帝最先创立,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大量的贵族和士人,没有了升迁的道路,以往的诸侯王成了郡守,而郡守又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当时的士人却无法完全认同,这就留下了秦亡的隐患。

在汉初期,天下六十个郡,有四十个掌握在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个在中*央。从汉高祖之后,在文帝、景帝两位皇帝的时期,诸侯王权力过于强大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着。

在那个时候,受中*央控制的地区,甚至不到诸侯控制地区的一半,而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人口,连诸侯控制的人口的1/4都不到。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比例,等诸侯国的力量远远超过中*央的时候,就意味着诸侯王,只要慢慢强大自身,汉代早晚会重蹈周朝的覆辙。

刘邦是花费了好大的精力,铲除了卢绾,英布,彭乐这些异姓王,同时又规定异姓不能封王,周就是姬姓限制外姓。

汉朝的天下,这才安定下来,但是国中之国,是个大问题,诸侯弱小了起不了作用,做大了,同是高祖后代,为何我不能做皇帝?

汉景帝时期,牛人晁错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削藩。汉景帝担心会引起诸侯反叛。

但不削藩是反,削藩也是反,为什么不主动去干呢?或许还会掌握主动权。

挑软柿子捏,随便找了个借口,一纸政令先将胶西王,赵王,楚王,这三股力量小的各自的领地削去大片,直接划给了中*央。。

这简直是从诸侯王的嘴里抢利益,无论有没有受到影响的其余各诸侯国,都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

吴王刘濞和汉景帝,有个人恩怨,看到削藩,心想早晚会轮到自己,还不如早反。于是,集合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发动了七国之乱。

幸运的是汉景帝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削蕃也失败了,他只能从权力上,给诸侯王一定的限制,而割据依旧没有解决。

由此可见,削藩稍有不慎,真的就会引火烧身。

景帝之后继位的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首先在思想上,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在主父偃的谋划下,公元前127年,他选择了一个最不耗费国力的方式,削弱诸侯的力量,这就是推恩令。

汉朝的诸侯王,实行世袭制,但是这个爵位只传给嫡长子,庶出的王子是没有封地的。这样诸侯王,就像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能永远的把这个爵位传下去。

但是只传嫡长子这件事上,是漏洞嘀,那庶出的王子该不该享有封地?推恩令就是抓住了这个弱点,武帝下诏:

都是兄弟,怎么能只有一个人获得家产,而看着其他人,一无所得呢?庶出的王子也享有封地。这样一来,虽然不会削减某一个诸侯王的土地,诸侯王只要儿子多,他的封地就会分下去,直到最后无地可分。而且,他并没有触动诸侯王的利益,你的封地还是你做主,只是分配方式变了。

但嫡长子能够得到的无疑变少了。把诸王除了长子以外的儿子,都拉拢了起来,本来啥都没有,现在居然可以有封地。

就算诸侯想强硬反对都不行,庶出的儿子们,就能为了封地,先反了他自己,让儿子们跟老子斗哎。。。

而封地小的地方被降为侯国,侯国与县同一个级别,隶属于中*央管辖,这样诸侯国就会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侯国,从而都会隶属于中*央。

诸侯虽然明白,这是削弱自己的软刀子,却被儿子们的利益牵制,而无法反抗。分家产的手段真是高明,皇帝让你一碗水端平了,这大概就是,最有智慧的阳谋了吧。

它让诸侯国没有反对的理由,只能任由被肢解,在推恩令的法令下,诸侯国分裂成完全无力与中*央抵抗的小国,并且还会在内耗中消耗掉。

自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汉宣帝,汉昭帝又继续实行,从而让西汉的中*央集权越来越强。推恩令对中*央好,对诸侯王的庶子们有利。此之后,各诸侯国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

后世有观点认为:

用推恩令进行削藩完全正确,比晁错高明无数倍以上。只是汉武帝找借口,废掉绝大多数的小诸侯,则是完全错误的,它加速了汉朝的灭亡。

假如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同时,想办法把这些小诸侯迁徙到边疆地带,则既开发了边疆地区,又用一大群小诸侯制衡了朝廷里的外戚宦官以及军功集团,那汉朝的江山,,,,则,千秋万代。

须知,哪有不完的江山,总会出问题,月有阴晴圆缺,历史总是这样嘀。

9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国西汉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鉴于、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 ,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

10

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是首先推恩令可以完全实最大的功劳完全是景帝。要不是汉景帝灭了诸侯国的七国叛乱。基本消灭了诸侯国的军事力量。使得各个诸侯国没有能力再反抗中央王朝了。所以说推恩令可以得到很好的实行。假如说诸侯王的军事力量没被消弱的话,汉武帝的推恩令根本行不通。